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14篇

  端午節的故事 篇1

  每當我一個人散步在池塘邊,看見嫩綠的蘆葦葉長茂盛的時候,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人們會用它的葉子包粽子,粽子可好吃了,粘粘的,一口就能出個蜜棗來,真讓人回味無窮。

  想知道端午節怎麼來的嗎?下面要我來告訴你們吧!一次我無意中,從《七彩語文》中得知,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也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自幼聰明,才華出眾;二十多歲就參與楚國朝政,楚懷王很信任他,儘管朝廷中有些官員想方設法栽贓陷害他,破壞他和楚懷王的關係,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懷王去世。

  後來,楚懷王兒子繼位,他年輕氣盛,親信常言,將屈原免職流放。不久楚國一天天衰敗,最終被秦國吞滅,屈原憎恨世界渾濁不清,沒有光明,非常痛心。於是五月初五這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江裡,當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龍一樣騰飛,也沒能救出屈原,人們聽說被水裡蛟龍困住,又開始往水中扔五色線紮好的粽子,希望能趕走蛟龍。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買綠豆糕,賽龍舟,門前插艾條等一些民間習俗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 篇2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端午節、重陽節、春節、中秋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每到五月初五人們都有吃粽子,插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的習俗。

  我喜歡吃粽子,也喜歡看包粽子。今年的端午節嘉信茂廣場舉辦了一個包粽子比賽的活動,我媽媽幫李奶奶報了名。我們組成了一個助威團,成員有我和爸爸媽媽,還有我奶奶,奇奇和夏勇叔叔。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比賽現場。

  好傢伙,參加比賽的奶奶可真多呀,一個個信心十足,躍躍欲試。主持人宣讀完比賽規則:五個人一組,六分鐘的時間,看誰包得多,又不灑米,還要外型美觀。包粽子比賽正式開始了,不一會兒時間有的奶奶包了十一個粽子,有的奶奶包了六個粽子,有的奶奶包了喇叭型的粽子,有的奶奶包了枕頭型的粽子,比賽非常激烈。終於輪到李奶奶上場了,我們懷著緊張的心情看李奶奶比賽。開始比賽了,只見李奶奶拿了兩片粽葉捲成了一個喇叭形狀後,左手拿著卷好的粽葉,右手放了兩勺米,然後一包小粽子就出來了。

  李奶奶又趕緊把繩子的一頭用牙咬住,另一頭圍著粽子繞了兩圈,一用力,繩子斷了。李奶奶開始有點手忙腳亂了。我們就給李奶奶加油的鼓勁,她很快就調整了過來了。

  比賽結束了,李奶奶本來包了八個粽子的,可是一個還沒扎繩子,另一個一提起來就把米灑了一地,所以只能算包了六個粽子。最後評獎的時候李奶奶得了一個參與獎。

  這個端午節我們大家都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篇3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裡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訊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戰國時期,請過為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是,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眾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訊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裡,自殺了。這是,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鬧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故事 篇4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展開

  cita健氣受喵 20xx-08-10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收起

  cita健氣受喵 20xx-08-10

  屈原投江嘛!

  二哥75 20xx-08-10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 展開

  小薛7uoUIP80T 20xx-08-10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端午節的故事 篇5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6

  介子推曾經作為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隨重耳四處流亡。重耳斷糧數日,再不吃東西就會死人。這時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湯送給重耳吃。重耳吃飽喝足之後,詢問緣由,發現了介子推的傷,很是感動。重耳表示,以後自己得到國君之位,一定要重賞介子推,報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晉國,奪得國君之位後,遍封群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於是寫了一首《龍蛇之歌》來表達自己的哀怨。然後,介子推帶著母親離開了朝堂,回到了故鄉。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謠告訴晉文公,晉文公遺憾不已,連忙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打聽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尋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晉文公也是閻王脾氣,竟然下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為了活命,必然出山。沒想到介子推竟然抱著一棵樹,活活燒死了。

  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表達自己的悔恨,晉文公下令,以後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大家提前幾天做好了粽子之類的冷食——以紀念介子推。

  後來,其他國家瞭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動,推廣開來。中原大地,長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

  端午節的故事 篇7

  過個別樣端午節,一直是我期盼,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節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是小升升介紹《大森林與小木屋》。聽著小升升講說,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書,就是《紅脖頸林中悲歌》。書中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後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的故事,大家紛紛發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節日。但是,這次關於端午節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環節,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節,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才藝——講評書。因為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說了一點百年風雲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後,就是瘋吃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後是程世龍媽媽包粽子、然後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餃子也熱騰騰出鍋了,又是對著餃子一頓風捲殘雲,摸摸舒服極了肚子,不由得感嘆道:“真乃美味耶。”飯後就開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說,真有端午節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當了主持人不說,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裡,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於端午節知識了。還是表姐想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於端午節報道,給大家一人列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吳泳翔、周昱、程世龍等人都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經過表姐認真講解,半個小時左右,大家都學會了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厲害,幾乎過目能誦,真是令我們自行慚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們多學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麼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美,又玩開心,最重要是還學到端午節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故事 篇8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節馬上到了,突然發現在膠東半島東部的小礦山的偌大院裡就留下我一個人,在這裡一個人就這麼留下了,那麼的孤獨和荒涼,站在院裡讓濛濛細雨給我洗禮。大家都回家過節了,放了3天假,導師回長春了過節卻說回去辦理學院事情留下了我一個人在這裡,這個小山村這個大院裡。

  在過2天就是端午節,又是一箇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卻全世界承認的韓國人的文化節日,在我故鄉是另一種含義的,我們把它稱為五月節,是為了懷念我們的民族原始祖先-在中原族屠殺中逃出的2對蒙古族男女的,小時候這一天我們會早早起來用艾草堵住耳孔,不說話的情況下把前一晚上放在外面的井水喝一口,聽說這是個受到詛咒的水,可以保佑你健康吉祥。然後吃奶油和炒米喝完奶茶拿著媽媽給煮的雞蛋到附近最高的沙丘上,此時是沙丘已經聚集了很多人,有我們這樣的小孩,也有大人,大家一起說說笑笑一起遊戲,直到累了才去河裡洗澡回家,因為在我們那裡只有到這個時候才可以下河游泳的。

  現在長大了,上大學了,離開家了,對於艾草,雞蛋和那個現在政策看來有點民族化的故事慢慢的從我的生活中疏遠,更多的.是聖誕節。情人節來代替,故鄉還是故鄉,但變化很大,人還是哪個人卻歲月不饒人每一次看見發現父母都會老了很多,每一次回去的時候充滿了愉快的心情離開的時候卻成了淡淡的憂傷,每一次都祝福家鄉和親人們吉祥如意。

  終於畢業卻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去適應這個社會,就如屈原當時不適合在南宋的朝代生活一樣,屈原可以選擇死亡來結束他的一切,而我只能逃避-參加考研一族,然後繼續上課在長春街頭奔跑於生計的兼職。偶爾會覺得自己很累但就那麼一瞬間,下一秒我會想去圖書館看書還是去文化廣場散步還是鴿子樓對面的飯店來點燒烤或者坐239去高新開發區來不來的及畫一張圖掙點外快呢。

  或許我應該給自己放個假了,就這個3天,在這個山東的東部煙臺所屬的小山村,背上陪伴我三年的我的包拿上我廉價的數碼相機消失在大自然中讓自己自由的感受自由的感覺,是啊,給自己放個假,那怕這三天我不屬於導師-課程論文-沒完沒了的工作,屬於自己的我。

  走,過節去,不管是青島的啤酒還是煙臺的海鮮或者泰山的山味跟我沒有關係,但我可以留下我的足跡在那裡讓我的人生回憶中增加幾道亮麗的風景線。

  端午節的故事 篇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我們都知道,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下面就讓我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有一個惡魔,叫艾米麗,他有一個嗜好,就是吃小孩!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他總來村子裡索要小孩,如果不給,那麼嘿嘿嘿,這個村子就要倒黴了!洪澇啊、旱災啊、颱風啊,應有盡有,讓你們吃不了兜著走!

  村子裡特伯利家是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爸爸媽媽養育了四個聰明可愛的孩子,每天晚上一家人都圍坐在爐火前講故事。不巧,這天晚上,惡魔艾米麗敲響了這家的門。爸爸特伯利驚得心砰砰跳,他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抉擇:是送出去一個孩子,還是把孩子們都藏起來?哎,怎麼能藏住呢?只能是引火上身,最後全村都倒黴!於是經過苦苦的掙扎之後,他決定將最小的兒子送出去。

  就在送出孩子之後,他整個人就變了,不吃不喝,不哭不笑!故事?早就隨著他的心一起死了!哀莫大於心死!在經歷了內心的不斷拷問後,他決定出走,去尋找自己的孩子。他知道艾米麗就住在村子東面的大山上,那山高聳巍峨,看上去很陡峭,而且荊棘叢生,沒有一個人敢攀上那座山,然而特伯利顧不了那麼多,手腳劃出血了,衣服被荊棘勾破了,雙腿腫脹得像兩條大面包……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在乎,他只要自己的兒子!

  就在見到艾米麗的那一刻,他全部的悔恨、痛苦終於傾瀉出來,他左手操起樹枝,右手抓著一大把野花,準備開戰!然而,就在他揮舞手中的樹枝和花束準備衝鋒的時候,艾米麗卻自動敗下陣來逃走了!最終他找回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艾米麗為什麼不戰而逃呢?原來是他最害怕五顏六色的東西,是五顏六色的野花幫助了特伯利。從此以後,特伯利就發明了“五彩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

  端午節的故事 篇10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篇11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慈祥的奶奶,親愛的媽媽,和藹可親的幼兒園阿姨,給我們講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就像一杯杯香氣撲鼻的清茶,讓我們回味無窮。下面就讓我說一個我所知道的民間傳說吧!——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有個傳說,在全國流傳很廣,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因為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然而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於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湧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了船隻,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老百姓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的節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12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最家喻戶曉的莫過於“白蛇傳”的故事了。一年端午,好事之人悄悄對許仙說:“你若想看到白娘子的原形,趁今天端陽佳節,把雄黃酒讓她喝下去,準有好戲看!”半信半疑許仙為弄清真相決定一試。於是藉口端陽節習俗,給白娘子滿斟一杯雄黃酒。

  無可奈何的白娘子一杯雄黃酒下肚便昏昏欲睡,慢慢露出蛇的形狀。許仙看到一條白蛇躺在床上,嚇得魂飛魄散,栽倒在床下。為救愛人,白娘子前往崑崙山南極仙翁處求得仙草,將許仙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13

  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

  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係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續命縷”。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傳統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繫於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孃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五彩縷有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

  陝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豔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麼色也非常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麼色就用什麼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非常有講究的。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製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

  由戴五彩線而演變出戴香囊的風俗習慣。香囊俗稱香布袋兒,也是端午節人們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種花色的布縫製而成,內裝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蒼朮和雄黃等製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線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兒的形狀種類繁多,體現出時代特色。當然,在小孩子身上塗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強身。正因為有這麼多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端午節戴五彩線、香布袋兒和塗雄黃酒仍延續至今而不衰。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起源是

  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但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也稱“毒日”)的禁忌。因為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時節,俗稱“惡月”(也稱“毒月”),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針對五月惡月,民間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直到現在,還可以從端午節許多的習俗中,找出驅邪避毒的痕跡

  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端午節的故事 篇14

  《紀念曹娥說》

  《後漢書·曹娥傳》記載,曹娥,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