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讀心理學有感

讀心理學有感

讀心理學有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心理學有感1

  假期裡,因為報名參加了二級心理諮詢師的輔導,所以又重溫了一遍心理學,雖然上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知識,從教二十多年後再看,有了和當年學習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1.皮格瑪利翁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有次他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對教學的啟發:我們要用讚美、信任和期待去對待學生,儘管學生在當下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問題,但誰又是完人呢?讚美、信任、期待能夠帶給孩子們無窮的正能量,引領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

  2.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是艾賓浩斯以自己為主試者,又以自己為被試者,從而得到的一個遺忘規律。具體內容是,人在識記後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很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速度越來越慢,在一兩天以後,儲存量的變化就不大了。

  對教學的啟發:及時複習,尤其單純記憶性的內容,爭取在一兩天內多次記憶,直到從識記開始到兩天的時間點內能夠儲存。

  3.動機強度和活動效率的關係。對困難和一般難度的任務,動機強度和活動效率之間的關係大致呈倒U形曲線,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最高。

  對教學的啟發;教育孩子張弛有度,弓拉太緊,弦會斷的,太鬆,劍又射不遠,關鍵是把握好度,好多事皆同理。

  4.首因效應。指最初獲得的資訊的影響比後來獲得的資訊的影響更大的現象。它的作用機制是第一印象。

  對教學的啟發:重點、難點問題在課的開始就處理。尤其是複習課,如果有幾大並列的問題,先挑重點難點來處理。

  5.近因效應。指最新獲得的資訊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資訊的影響更大的現象。

  對教學的啟發:

  第一,制訂適合當堂完成的教學目標,不要把一節課的內容拖到下次課處理。

  第二,溫故知新,對前置有知識需要的內容,要先複習好再開始新課內容的探究。

  以上5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總認為,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但願我能且學且用。

讀心理學有感2

  說話是一門藝術,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言語總是會起主導作用,影響著身邊的每個人。與他人交流時,如何說話是相當關鍵的。讀了這本書,感覺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覺自己是一個口才不佳的人,二則是一個無幽默感的人,三則是一個不會讚美的人。雖說這幾項都是硬傷,但又一個說話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個懂得善於傾聽的人,是一個不亂開玩笑性格較為嚴謹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說話的本領。”說話看是簡單,但是要說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話則不能不懂說話的心理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和各類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與人真誠為第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真誠的用心對待,必然換取真誠的回報。第二,要微笑的面對對方,要懂得察言觀色,重視對方的態度。第三、要學會讚美,雖然說讚美別人,並不一定有回報,但是能夠提高和潤滑人際關係。第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與人交談時,也需要學會做一個很好的聽眾,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才會覺得受到了尊敬,同時自己也會獲取成功的喜悅。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亂說、說話內容精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說話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在於表達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實際傳輸。會說話的人,小則可以討人喜歡,大則可以保身,成就大事業。而如果話未說好,小則樹敵,大則會讓工作毫無起色,讓事業舉步維艱。作為一名員工角色,在與同事說話中,個人理解最重要的四點:第一,要多讚美員工,讓員工充滿自信心,讓讚美聲帶動及感染每個人,透過讚美,得到對方的欣賞和尊重。第二,要多聽員工建議,多傾聽員工的聲音,這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些聲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動力。第三,要面帶微笑,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內心深處的直接體現,面帶微笑是促進同事關係的重要點。第四,說話要注重尺度,不能什麼都隨意說,不注重場合。並且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成長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個“誠”字。如何學說話,如何理解心理學,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說話是一個技巧,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實踐,這樣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愛。

讀心理學有感3

  或許是在學校兼任了心理諮詢師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心理活動、行為活動會特別好奇,也會特別想要研讀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在家鄉溫暖的閒暇時光,拿起剛買的《怪誕心理學》開始細細品讀。

  《怪誕心理學》,英文書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譯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譽為“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個人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

  書中透過一些人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來很詭異、荒誕,但卻很無聊的小實驗,從而剖析出一個個你可能比較關心的心理現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竟然會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為什麼女性駕駛員更容易超速行駛?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誰的運氣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虛假的笑容都打著哪些難以掩飾的烙印?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書中第二章節的標題,整本書,最觸動我個人的也是這句話,講述的是撒謊與欺騙的心理學觀點。比如,如果一個說謊者信誓旦旦,又冷靜又沉著,那應該怎樣發現破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懷斯曼仔細研究了說謊者與真話者的區別,並得出一個另類的結論,判斷是否說謊的標準並不在於說謊者的行為舉止,而在於遣詞造句。懷斯曼發現,說謊者的話往往沒有真話者那麼多,提供的細節更少。原因可能在於,外在的行為舉止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詞造句和說話方式則要困難的多。

  閱讀時我不禁和孩子們的某些言行對上了號,我任教的班上有個聰明卻很調皮的小男孩,成績異常優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課前,我收到學習委員遞上的一張記錄條,紙張上工工整整的寫了“李德餘未交作業”,在詢問他的過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轉,講話支支吾吾,毫無邏輯,經反覆詢問,可愛的孩子滿臉通紅,小手攥緊,這些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在說謊,經過我耐心開導,問清不交作業的原因,並讓他利用學習時間補上,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要勇於承認並改正。

  謊言更多是透過語言來判斷,因為語言的邏輯層次高,使得人們對於語言的即時控制力不如對於自己的表情來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訴我們,當你選擇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沒有關係了,以至於當真相被披露的時候人們更加無法相信。畢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們才要培養自己判斷真相的能力與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這本書,對於它,我無法給予出好與壞的評價,但卻有它獨特的說不出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告訴你一些你聞所未聞的知識,還可以改變你無數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對於謊言的識別,還是有關世界上為何有那麼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訕之詞和徵友廣告,在這本書裡都被討論得淋漓盡致。這其實也是心理學的魅力所在吧!

讀心理學有感4

  印象中的心理學書籍通常會給人“枯燥無味,深奧抽象”之感。可是讀完本書卻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與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書中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可見,我們的工作是註定與孩子們緊密相連的。讓孩子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每個老師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書封面上那幾句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仍然在我耳邊回想著:“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多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呀,這樣的話語讓我們每一個做教師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學,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夠洞察學生的心裡,感知孩子的心裡,讓孩子從心底喜歡你。作為教師,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一味強調風險、責任,相對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獲得,這也是造成教師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增強職業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職業。所謂幸福感,它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培養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學會多看看身邊的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自我的心理教師,要善於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 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教師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認知特徵和個性特點等時刻影響、教育著學生,也就是說,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師表形象。在學生的心靈裡,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著言傳神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長久,教師和學生也不例外,一個教師課講得很好,但是他的學生未必就學的很好,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悅的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感知敏銳、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多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一個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洞察學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感知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具體知道學生為什麼喜歡聽你的課,並能讓學生從心底裡感到舒服,很自在,讓學生學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師想要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讀心理學有感5

  這個學期,我閱讀了皮連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具體闡述了教學設計的含義、意義和特點,簡要介紹了教學設計的起源、發展和未來趨勢,系統地梳理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概括介紹了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它將心理學中的學習論和教學心理學的內容滲透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是從事教學設計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語文教學設計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其最大特點是提供了比較詳盡的教學設計的學習論基礎和比較完整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正規化。讀完之後覺得很有收穫。下面是我對書中內容的一點認識。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體系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需要對它的物件、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關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我在讀完以後有這樣的認識: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讀完這本書收穫良多,對我也深有啟發。其中頗為深刻的是:

  一、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與思考,要培養學習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活起來。同時也是在培養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人。

  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機器,所以,老師不僅要告訴他們閱讀的重要性,更要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就是一篇課文,做一道數學題就是一道題,換一種問法就不會了,學習很機械,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多考慮問題,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並在閱讀中樹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不做一個人雲亦云的人。

  二、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質”的人,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能僅僅把分數當做評價一個學生好差的唯一標準,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老師要像警察,能發現學生變化的蛛絲馬跡;老師要像良醫,能夠對症下藥,醫好學生的“頑疾”;老師要像慈母,用愛心對待每一位犯錯誤的學生。

  三、要將教育學、心理學融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教育學、心理學是每一個出身的教師的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面對問題學生,我們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鐵不成鋼”,有可能惡語相加,有可能冷嘲熱諷,以至於出現了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是會從讓自己的學生學好這一點出發的,為什麼現在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報道教師和學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劍拔弩張、以血的教訓換來我們深思的事情越來越多呢?我想關鍵還是要靈活運用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四、要研究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針對性地施教。

  “現在教師所面對的學生,還這麼不懂事。”其實換個角度想想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所以對待學生,我們要研究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的共性,還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來因材施教。

  五、學習與勞動相結合。

  也就腦力勞動要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效果更佳。

  教給學生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不做無用功。既做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個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讀書的目的在於運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盡力地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切實的應用到語文教學和班級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讀心理學有感6

  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當我們使用一個產品時,有些用起來很順手,有些用起來卻常常會出錯,甚至看到一件產品時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對家裡的全自動洗衣機就是如此),不論這件產品是否是“最先進”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涉及到設計心理學探討的範圍了。

  作者諾曼博士在《設計心理學》中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設計的原則,提醒消費者購買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於理解。希望設計師在注重設計美感的同時,不要忽略設計的一些必要因素,因為對於產品設計來說,安全好用永遠是競爭的關鍵。

  諾曼博士用詼諧的語言講述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挫折和危險,幫我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關鍵,即產品設計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實需求,甚至違背了認知學原理。

  設計心理學幾乎在你接觸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應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例項:

  比如當我們看到剪刀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時候我們到一家高檔賓館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進門,雖然大門看起來很高檔大氣。

  一輛豪華大巴車司機面前有一百多個按鈕,但對於司機來說並不不是一件難事,因為這個設計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則。但當我們面對一臺影印機上的那幾個按鈕時竟然一頭霧水。

  當我們用手機撥打了個號碼,然後將聽筒附在耳邊,我們會聽到“嘟~嘟~嘟”的聲音,表示已經撥出等待對方接聽。如果沒有幾聲“嘟~嘟~嘟”的聲音我們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打出去了。這是應用了資訊反饋的原則。

  鑰匙、隨身碟被設計成為只能有一種方式插進鎖孔或USB介面,這正是設計者考慮到我們可能會犯錯,並提前堵上了這種錯誤的可能性。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則。

  ……

  這本書很有趣,我把它當作科學小品來讀,在書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尋找的各樣設計。

  對於這本書我用了略讀的方式,粗粗地瀏覽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著讀的。

  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對於一個跟設計幾乎毫不沾邊的傳道人讀這樣一本書有什麼用呢?除了構架講章之外,設計跟我已經毫不沾邊了。但它至少打開了我的思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維中的一個盲點。

  如果非要問它帶給我什麼幫助?我只能說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幾年前讀過一本關於青少年心理學的書,其中有講到一個原則:一個頑皮經常做惡作劇的小孩,大多是因為缺乏被關愛,他們搞怪的潛意識是引起注意。事實上這個觀點不僅僅實用於小孩子,同樣也適用於大人。這個觀點在禾場上幫我了很大的忙。

  這本書也不妨成為“消遣”的樂趣。

讀心理學有感7

  話說在一個繁華的鬧市區,有兩家小吃部南方的那家,在主顧要粥的時候,總是問:“打上幾個雞蛋啊?”

  北面的那家,在主顧要粥的時候,總是問:“要不要打上雞蛋啊?”

  結果,兩家賣掉雞蛋的數量是紛歧樣的,南面的那家一天總比北面的那家多賣幾十個雞蛋,僅此一項,利潤也就有了差距。

  兩家小吃部異樣是賣粥,賣雞蛋,但在營銷心理學的使用上分出了高下。南面的小吃部給主顧的意念是至少要打上一個雞蛋。而北面的小吃部給主顧的意念是要不要雞蛋隨主顧心意,一些不愛吃雞蛋的大概不太餓的主顧就不要雞蛋了。在心理學上,這叫心理暗示,其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隨著企業營銷的當代化,市場競爭的激烈化,企業家積極地使用當代心理學研究成果,富厚營銷盤算和營銷技巧,收到了精良的結果,使當代企業營銷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著名的通用集團公司有一次招聘中層領導,沒有稽核經濟學、管理學、商務貿易等專業知識,而是給了一部莎士比亞的劇作,讓每個應聘者寫一篇讀後感。主考官以為,對付這些學子來說,專業知識已經是“小兒科”了,而對莎士比亞作品的`領悟卻要利用社會心理學知識,不用一番心思是不行的。

  不足為奇,一位集團公司總裁到一茶室小坐,茶室老闆一見是大總裁駕到,就派去了自己的業務司理前往服務。業務司理先給主人斟上了一杯稍涼的茶,總裁喝了。業務司理又斟上一杯稍熱的茶,總裁逐步地喝了。業務司理再斟上一杯熱茶,總裁不克不及頓時喝了,就與業務司理閒聊起來。

  總裁問:“您斟的這杯茶,為什麼熱涼紛歧樣呢?”

  那位司理文質彬彬,逐步說道:“您剛來時,口是渴的,以是第一杯是稍涼的茶,為您解渴。您喝了第一杯之後,就不那麼口渴了,第二杯茶稍熱一些,讓您逐步地喝。喝了第二杯茶後,您就不是多渴了,以是給您斟上的第三杯是熱茶,為您提供足夠的聊地利間。”

  結果,兩家賣掉雞蛋的數量是紛歧樣的,南面的那家一天總比北面的那家多賣幾十個雞蛋,僅此一項,利潤也就有了差距。

  嫻熟地掌握和運用營銷心理學,對本身的發展,以及對企業管理和營銷,其作用是不問可知的。

  總裁有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看到業務司理精深的武藝,對事情過細入微的體悟,心理學的靈活運用,非常佩服,並動了心,說道:“我那邊正需要一名副總裁,年薪三十萬,不知您意下如何?”那位業務司理笑了笑,挺了挺身子,說:“我肯定會做得更好!”

讀心理學有感8

  初識王明姬老師,緣於在中科院心理所的一堂課上,她一頭短髮,幹練、瀟灑。

  當時,王老師講授的是《心理統計學》,那麼枯燥的課程,居然在這位美女教授的講解下,變得如此有趣、生動。

  後來課程結束很久,才偶然得知明姬老師是北京大學畢業的心理學博士,因為她在課堂上很少聊自己,總是乾貨滿滿地講知識點。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向王老師求賜關於親密關係的文章,老師告訴我,她的新書《用得上的心理學》裡面有我想要的答案。

  我趕緊網購了一本,如獲至寶地閱讀起來。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實用,對於一般初涉心理學的人來說,的確是一盞指路明燈;而對於完全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來說,又是指導生活的必備讀物。

  書裡面從對心理學的介紹,講到如何直面原生家庭,解讀了看清婚姻的本質,還提供了很多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育兒"小妙招兒".

  其中,給我最深啟迪的是《直面原生家庭,與自己握手言和》這一章的內容。

  我有一位同事,經常抱怨自己的家庭這樣那樣的不好,我就與她分享了老師書中的一段話:"全盤否定原生家庭教育的人,其實就是在全盤否定自我的成長經歷和曾經滋養我們內心的美好,將傷痛無限放大。這種做法並不會讓你感到快樂,只會讓親子兩代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無法彌合".

  同事聽完,愣在那裡半天沒有說話。此後,就很少聽到她再巴拉巴拉地抱怨家庭了。

  很多時候,人們無法認清自己,更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這本書,讓我們找到原生家庭烙印的同時,教會我們如何去療愈自我、修復在原生家庭中的創痕,而不是把自己的所有問題、不順利、挫敗感,都讓原生家庭來背鍋。

  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成長、快樂的成長。這,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如今,這本書已成為我枕邊案頭的陪伴。讀一遍,不過癮,我會時常翻閱,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心理學的答案,以及正確的面對方法。

  《用得上的心理學》是一本值得深讀、終生為伴的好書,我擁有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讀心理學有感9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資訊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透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絡。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為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脫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為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並提

  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透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透過學習,我擴充套件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敘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型別,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說,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為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

  失。他把原因歸為外因的話,如果認為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為力,但如果歸因為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為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物件的接觸背後緊跟著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才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

  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為、決策等。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10

  閱讀《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有些感觸,其中有效教師的特徵對自已觸動很大。有效教師共有以下特徵: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耐心溫和和藹可親;瞭解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一起活動多與學生講話;不拖課;佈置的作業不太多太難;有學問有幽默感等。對照周圍的名師都有以上特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有些感想。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要師德高尚,耐心溫和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是師生,在課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才不會責罵訓斥學生,才會耐心溫和和藹可親有幽默感。比如課堂上有次學生睡著了,我把他叫醒,認真對他說“對不起,剛才上得不夠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學會心一笑,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有次週六上午第四節學生疲勞課堂有些沉悶,我鄭重其事要宣佈一個好訊息,學生們很期待,我說“再上一節課就要放學了”,如此等等我與學生們的關係很和諧。每節課下課時師生都感到有收穫,心情愉快。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還要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教師知識廣博,精通本門學科有關知識,與本學科有關的最新資訊,教學基本功紮實,精通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先進。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規律,有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特點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成為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為學生考慮。上課的內容、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課堂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總把問題留給學生,作業不能太多太難,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教師一定要先做過,並不是課後的作業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太難的要去掉,有的題要改造,有的題目作為選做題,作業的量要適當,作業太多太難只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浪費學生的時間。上課不要拖課,我上課總要留幾分鐘,這幾分鐘時間多數學生可以回顧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個別學生有問題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與教師交流,有的學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節課更有精神。要多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瞭解學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學也能更適合學生。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真誠的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特別是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鼓勵,多指導,這些學生的成績上來了,班級的成績才能上臺階,班級學生的成績差距小了,也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利用輔導課時間和晚自習時間輔導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多些個別的交流更好,考試後成績波動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總之只有真正為學生著想,全力幫助學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才會更有效。

讀心理學有感11

  古人云:“開卷有益”,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讓我們的頭腦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辛燕工作坊每週推送坊員讀書筆記一篇,使坊員之間形成追趕超越積極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氛圍!

  一百多年以來,兒童繪畫吸引了眾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藝術史學家以及藝術家的不同人群的目光。繪畫作為一種符號表徵形式,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繪畫作為一種圖語,具有與口語相似的性質和功能,是兒童認識世界和進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紙張、軟筆、顏料和畫筆等,所有兒童都會表現出一種總內在的繪畫願望。他們能夠非常獨立的發現表達自己世界的方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發明創造所帶來的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Claire Golomb創作的《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一書是集各家研究成果為一體的有關兒童繪畫心理發展的理論專著。書中的每一章節都體現了作者多年在視覺藝術、想象、象徵性遊戲等領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對繪畫這一符號系統的獨特觀點。

  閱讀此書後,進一步深化了我對兒童繪畫和兒童心理發展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圖畫發展的最早階段,馬休斯認為,當幼兒所繪畫的線條伴隨著相應的言語和語調變化時,就標誌著有意義的繪畫活動和表徵性繪畫活動的開始。在圖畫活動中,他們能夠體驗到動作帶來的快樂,畫出的圖形使他們感到驚訝,賦予動作以情感意義的心理表象和聯想成為構成各種各樣人物的基礎。這使我想到在大學時期實習的時候,有一位小班幼兒用不同色彩的圓形旋轉線條所畫出的一幅畫,當時看起來唯一的感覺是雜亂無章,但是孩子在創作時卻有非常高的興致並且將這幅畫命名為“彩虹的光芒”。

  總的來說,兒童繪畫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和表達方式,繪畫中蘊含著孩子們的思想活動,我們不要過於追究幼兒圖畫中的關聯。讓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讀心理學有感12

  心理學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為是一門流行且有用的學科外,也跟心理學自身太過複雜,可驗證性的標準較難清晰有關。社會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讀這本書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為忽然發現某個現象原來並不是表面那樣簡單,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就像我們雖然可以熟練操作並使用電腦,但對電路板、硬體、作業系統之間的互動往往一竅不通。

  這本書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個都能帶人走進一扇新的大門,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列舉概念是個好方法,但活學活用或許更有趣,下面就試著用案例來分析一下,不一定準確,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點點進步吧。

  情景概述

  鬧鐘響第一次,這是前一晚小紅特意怕遲到提早設定的鬧鐘,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鬧鐘後並沒有及時起來,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風格嘛,再重複響鈴時候起床也還來得及。於是她睡著了,第二遍響鈴重複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時候,忽然發現已經比平時晚了20分鐘,鐵定會遲到了。於是她坐起來又躺下了,反正也遲到了,乾脆請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於是她發微信給領導編了個謊言說自己有點難受,想要請假,領導過了一陣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有點難受,她感覺自己請假請的非常正確。她看了一會兒宮鬥劇,半道單位有同事打電話問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氣,認為對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於是很不爽。

  她明天會參加一個小考試,今天空出一天來,正好應該背書。但她覺得時間還早,所以開始追劇刷手機。到了晚上她發現時間過去了,感覺很懊惱,但想了想,算了還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學一半也沒有什麼用處。於是整整一天一眼書都沒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總覺得別人在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所以她開始做出一副忙碌並且理直氣壯的樣子開始工作,並且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使用特別斬釘截鐵的態度。於是在一個專案風險預判中,她做了一個魯莽的判斷認為自己可以HOLD住。當團隊成員對此提出異議的時候,她堅信自己是對的並且認為對方挑戰了她的權威,所以態度很不好。但一個小時後,小紅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參加了考試,有一些題不會,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過不了,即使看書也不會看到這些題目的。

  分析與思考

  1、小紅沒有起床,是因為她自己非常懶惰。這個判斷對嗎?

  判斷小紅沒有起床上班,是由於懶惰,這是內部歸因,也是人們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斷。但忽略了外部歸因,首先小紅因為要面對考試和專案管理,可能有很大壓力導致了失眠。其次小紅很久在長時間的壓力狀態下工作,連續幾個禮拜加班,身體和精神都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給別人定性,要學會內外因一同分析。

  2、小紅撒謊後對同事正常電話溝通的牴觸情緒是哪裡來的?

  當時小紅是在看宮鬥劇的中途發生,宮鬥劇基本都是在各種陰謀,笑裡藏刀,挖坑之類的情節中打轉。小紅本身請假就有一些心虛,對於同事的來電有本能的防禦心態。而且環境對於她的判斷有很微妙的影響,這樣就讓小紅在當時的情形下,變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電話想象成了一種試探。

  3、小紅對於考試沒過認為看書也不行是什麼心理現象?

  這是一種認知失調。小紅由於沒有時間準備考試,對考試存在畏懼感。越畏懼,就越想逃避,以便後續失敗的時候可以給自己找到藉口。對努力可以帶來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認識,就是不努力就會失敗,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是客觀條件導致的,那麼這種失敗就不是很難接受的事實。

  4、小紅為什麼撒完謊後真的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認知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小紅認為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謊這件事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積極正面,所以她的身體開始自我覺知,試圖將行為合理化。生活中經常見到這種現象,甚至有時候還會有比較神奇的情況發生。

  5、小紅當時為什麼激烈的堅持自己的觀點?

  外顯態度是小紅與同事的判斷意見不同。但內隱態度是小紅來上班後,由於耽誤了一天的工作,有著強自尊心態的她,開始用一種防衛的姿態對待同事的意見,這屬於內隱態度。所以本來是工作的討論,升級成為印象管理,小紅產生了固著心態,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和對人的分別。但小紅透過內省調整了自我認知,及時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調整了心態用客觀的角度來面對建議。也就是說,她意識到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基本歸因錯誤。

  那麼,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給小紅提出一些建議:

  1、正視自己的內心,不要透過客觀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紅不想去工作,那麼完全可以正視自己的這個念頭,頭一天晚上就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休息,這樣能避免後續很多不妥當的行為發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對事不對人的客觀態度,避免因為高自尊對行為錯誤歸因,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3、正確評價自己,不能因為休息了一天就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響太多,要維持自己基本的判斷和信念。懷疑時,仔細分析自己周圍是不是有什麼隱性因素在影響自己的判斷,多用同理心去溝通。

  最近事情太多,這篇讀書筆記質量並不那麼高。(這一句可以劃掉,因為這種原因的定義屬於外部歸因,其實應該使用內部歸因認識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鬆懈態度)。忽然感覺心理學是讓人無所遁形的照妖鏡,能逼出骨子裡的小我來,真是痛並快樂著的一件事啊。

讀心理學有感13

  整整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校長管理的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作為一名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學問如此之大,我始料未及。

  《校長管理的心理學》這本書中闡述了“校長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學校管理”“人員管理”四大項,50個小項方面的內容,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管理”中的“如何實現快樂管理”這一章的內容。“快樂”是每個人的需要,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是我們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讓我們快樂,但最能愉悅人的心情的是情感上的滿足。而校長作為管理者如果能實行快樂管理,讓師生從教與學中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校長,有責任讓每一位教師看到自己在學校裡可能的發展前景,更有責任為學校成員創造一個公平合理、催人向上的發展環境,從而激勵學校的每個教師將自己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融合起來,為學校也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在發展的諸要素中,用人是關鍵因素。用人制度要真正給教師以希望,能體現用人所長、避人所短,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讓大家看到幹得好與幹得不好就是不一樣。

  要讓教師快樂工作,應該有合理的、有效的激勵,使教師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學校除了給教師提供發展的前途,給教師應有的尊重以外,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也是必要的。對教師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應與教師的付出相適應,與他們的努力和貢獻相一致。

  簡單而言,充滿快樂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是公平的管理,是真誠的管理、是科學的管理,是務實的管理。讓自己快樂去管,讓員工樂意被管,讓管與被管的人都快樂,這就是管理的心態。

讀心理學有感14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書中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易懂且便於操作,適合教師和家長閱讀學習。對於教育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兒童所有的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瞭解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統一性。懲罰對兒童來說一般是弊大於利。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緣於錯誤的判斷。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並不取決於客觀事實或情況,而取決於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懲罰之後加劇孩子對學校的厭惡感。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變為前進的動力。學校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培養學生。懶惰的兒童其實正在享受懶惰的好處。他們不需要揹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和懶散的樣子,他即使沒什麼好成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諒解。他的懶惰使他成為人們關注的物件,最起碼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

  簡單來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努力不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兒童勤快起來。只有友好的啟發、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才能使他們完全康復。自卑情結是指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放大困難,消解勇氣,從而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個人尋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貶低他人,那麼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教育他們即使別人因為做錯了事而得分較低也不要蔑視他們。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結,喪失生活的勇氣。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才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兒童不犯錯,不要期望他們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常犯錯。

  過於挑剔和嚴厲容易使孩子喪失勇氣,而過於溫和和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社會情感讓個體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這種安全感支撐著他的全部生活。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考慮在內時,道德觀念才會出現,也才具有意義。

  那些習慣於把世界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其思維方式仍然保留著兒童時期的特點。造成兒童在學校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體系的無效,還有兒童準備上的缺失與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敗後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則會一蹶不振,對於這種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孩子應不斷進行鼓舞和激勵,對他們要溫和、耐心和寬容。要讓每個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價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決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父母可以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師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絕不應該指責家長。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切記不可教條式的和他們說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完全沒有必要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出自己的優越,關鍵在於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這本書令我喜歡的原因是它沒有枯燥的專業術語,語言平實。而且充滿著健康的氣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觀的情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瞭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瞭解心理學。這本書是經典之作。

讀心理學有感15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提升自己作為教師的專業素養,前陣子抽空拜讀了遲毓凱老師《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一書,感觸頗多。遲老師開篇就為本書定下基調:"不講屠龍術,只談殺豬法!"自嘲理念可能不夠先進,招法可能也不夠漂亮,甚至姿勢有些難看,但就是要實用有效。他志在讓一線教師學會將一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學人中已經是常識的心理學規律,具體應用於教育管理實踐,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本書大致分為三個板塊內容,第一板塊首當其衝直指教師自我認識,第二板塊指向"問題學生",第三板塊教你如何管理班級。根據自身任教情況,我對第二板塊——"問題學生"更為感興趣。

  幾乎每個班級都存在那麼一兩個"問題學生",老師在他們身上花費的精力比一般學生要多出好幾倍,紛紛感嘆儘管時而嚴厲訓斥,時而苦口婆心,各種軟硬兼施,家校聯動,可往往還是收效甚微。遲老師提供給我們"七種武器"來解決問題學生,分別是讚美、承諾、活動、成功、榜樣、人情、強化。每種武器,作者都詳細介紹了其所包含的心理學原理原則,還有其適用範圍和功能功效,最後還配上相應的現實案例。我對其中的兩種武器特別有體會,寫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武器一:讚美(培養自尊心,先揚後抑)

  遲老師深知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於是在運用七種武器之前,已經充分探清了對手的底細。他說:對於師生關係,雖不至於成為敵我矛盾,但也絕非同盟夥伴,明爭暗鬥還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對於"破罐子破摔"的學生,他們總擺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或者"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麼樣",甚至直接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很多教師對這樣的學生簡直失去了耐心,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自己任教班級中的一名學生,行為規範隨意,課堂表現散漫,一到自然課的實驗環節更是有如脫韁的野馬,停不下得鬧騰。縱使當堂批評或課後思想教育,也絲毫沒有羞愧悔改之意,和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老師說,他早已習慣了批評、教育,現在彷彿穿著防彈衣,刀槍不入。

  此書中,遲老師提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思路:"既然死豬不怕開水燙,那麼,什麼豬怕燙呢——活豬——那我們怎麼辦——很簡單,救活了再燙。"一些學生之所以犯錯之後還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恰恰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用一個較低的自尊心來達到與犯錯行為的協調,所以,他才能持"我就這樣,你能怎樣"的態度而毫不愧疚。所謂"將死豬救活再燙",即先用讚美幫學生找到自尊心,然後再批評他。

  想來也是,每次下課後留這個學生談話,我總是上手就讓他反思為什麼老師要留你,之後的言語大多也是些不中聽的批評。這類孩子早已習慣了被訓斥的模式,我們這種思想教育充其量就是佔用了他的下課時間,下次上課,該怎麼樣還怎麼樣,或許下一回,我可以試著先找找他的優點進行表揚一番,當他放鬆警惕,面露輕鬆,自我感覺逐步升騰、自尊心回來之際,再一劍封喉,點出其錯誤。確實,"一個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必然心生痛苦,而這種痛苦才是改變的起始"。

  武器二:人情(以關係保障,先拉後教)

  我們都知道,關係越親近越容易答應一個人的要求。遲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親人關係的執行法則是需求法則,即只要對方認可你是他的親人了,什麼要求都會毫無原則地答應。

  在學生時期與一年多的教師角色中,我自己也有切身體會。凡是接觸比較多的老師佈置的任務,學生大多會完成得比較認真,課堂表現也會更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班主任的課堂會比其他老師更有效的原因。學生,特別是小學生,老師是他們這個階段的"重要他人",他們渴望老師去關心他們、瞭解他們,多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玩。即使是我們所認為的問題學生也同樣如此。遲老師在書中說:拉近與學生關係的要點在於,不是在課堂上、學校內如何諄諄教誨,而是應該在"學習之外的時空,在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與學生髮生互動",這樣才能更容易拉近彼此關係。

  學校裡,我們與問題學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學業、紀律問題,總是老生常談,絮絮叨叨,有時連自己都覺得囉嗦,更可氣的是自己的付出總是得不到回報。遲老師建議我們多在課下與他們聊一些和學習無關的話題,比如假期去哪裡旅遊了,平時喜歡什麼活動,最喜歡的動畫片是哪個等等,讓學生感覺到老師除了拼命讓他提高學習成績以外還關心他的課餘生活,促進了情感交流。結合我們自己學校,老師們可以利用每天的大課間時間,和孩子們跳跳繩、踢踢毽子,拉近師生關係,營造"家人氛圍"。其實活動也是遲老師推薦的武器之一,"透過活動可以啟用情緒,而在情緒激動時實施教育,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案例眾多,可讀性強,將一些心理學技術直白地運用於日常教學管理中。 類比形象生動,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版面有專欄有側欄,設計巧妙。正如遲老師寫這本書所希望的,讀來感覺心理學不難懂,很有用!

【讀心理學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