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讀心理學有感

讀心理學有感

讀心理學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心理學有感1

  快樂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好多人的現實情況卻是深陷於煩惱之中不可自拔。什麼樣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快樂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靈?怎樣增添生活的樂趣?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快樂心理學》。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很多關於快樂的秘密。我做了如下的摘錄。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就要忘我的投入並且把這種快樂帶給別人,以至於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樂就像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3、所謂的死衚衕不過是一條街的拐角,走出這個拐角,又是一片海闊天空了。

  4、快樂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確,不至於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引起的盲點所遮掩,快樂就像戴在心靈上的一副眼鏡,能讓你透過迷霧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5、不是世界虧欠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虧欠了自己因為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說一些消極的東西讓自己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一天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分給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記留給自己10分鐘用來發呆,用來放鬆,思考生活的真諦。

  7、辯論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花朵早晚都會凋謝,留下的餘香卻能長存心底。

  9、快樂處世法——謙虛,不要吹噓,對別人耐心一點,榜樣勝過說教。

  10、快樂就是抓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未來的還在未來,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而現在的時光也如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們現在人生裡最黃金的時刻,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但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煩惱,甚至疾病的困擾。但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還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幣一樣當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當你把它撿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

  快樂只需一句話:活在當下!如果你抱著這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的效率會高起來,生活的節奏會慢下來,而你自己,會快樂起來!

讀心理學有感2

  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世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小,而人們面臨的諸如家庭關係、工作關係、社會關係及恐懼、焦慮、抑鬱、擔憂、自卑等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這些問題的凸顯使人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關注與瞭解我們自身的心理與心理學的知識是我們教師十分有必要的。寒假中我閱讀了邢群麟、楊英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一書,收穫與感悟良多。

  讀完《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讓我瞭解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動的影響與制約,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幫助我們克服不良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意志。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別人的智慧,影響是指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很少能被暗示者意識到。暗示分為他暗示與自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可以利用它的積極面為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服務。如我們早晨醒來由於睡眠不好而眼圈發黑、精神不振時,可以利用積極的自暗示一面,理智地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舒展舒展筋骨,做做操或跑跑步就會好的,這樣就能振作精神、輕鬆、高興地到學校工作了。

  對於利用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日常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欽佩、信任、崇拜或喜歡的人的影響與暗示。這種他暗示讓我們放棄了部分的自主判斷,這可以使我們能夠接受智者與旁者的指導,可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在一定程度是有適應意義的。這種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我們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心理機制,起到畫龍點睛的積極暗示作用,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避免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說的工具。

  除了以上積極的心理暗示外,我還對書中的其他心理知識感觸深刻。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如果過分地追求榮譽,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只有在挫折中感悟真諦,才能建立自信、自愛、自立於自強。在社會生活中把握比較的尺度,要立足於健康的比較,如比實績、比干勁、比投入,學習良好的社會榜樣,努力完善人格,做一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人。

  用心理學的知識不斷調整我的心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一個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放下過去那日益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精力充沛地面對現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來,去開拓生命的新境界。

讀心理學有感3

  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聯絡到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抑或真相。

  透過鑑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後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為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採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紮實的基礎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只有瞭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為,才能對症下藥。拖延不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問題,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學》就是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它客觀地反映出了我們深層次的想法和問題,讓我們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們自己來掌握取捨,更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援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問題的實用性建議。

讀心理學有感4

  初識王明姬老師,緣於在中科院心理所的一堂課上,她一頭短髮,幹練、瀟灑。

  當時,王老師講授的是《心理統計學》,那麼枯燥的課程,居然在這位美女教授的講解下,變得如此有趣、生動。

  後來課程結束很久,才偶然得知明姬老師是北京大學畢業的心理學博士,因為她在課堂上很少聊自己,總是乾貨滿滿地講知識點。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向王老師求賜關於親密關係的文章,老師告訴我,她的新書《用得上的心理學》裡面有我想要的答案。

  我趕緊網購了一本,如獲至寶地閱讀起來。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實用,對於一般初涉心理學的人來說,的確是一盞指路明燈;而對於完全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來說,又是指導生活的必備讀物。

  書裡面從對心理學的介紹,講到如何直面原生家庭,解讀了看清婚姻的本質,還提供了很多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育兒"小妙招兒".

  其中,給我最深啟迪的是《直面原生家庭,與自己握手言和》這一章的內容。

  我有一位同事,經常抱怨自己的家庭這樣那樣的不好,我就與她分享了老師書中的一段話:"全盤否定原生家庭教育的人,其實就是在全盤否定自我的成長經歷和曾經滋養我們內心的美好,將傷痛無限放大。這種做法並不會讓你感到快樂,只會讓親子兩代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無法彌合".

  同事聽完,愣在那裡半天沒有說話。此後,就很少聽到她再巴拉巴拉地抱怨家庭了。

  很多時候,人們無法認清自己,更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這本書,讓我們找到原生家庭烙印的同時,教會我們如何去療愈自我、修復在原生家庭中的創痕,而不是把自己的所有問題、不順利、挫敗感,都讓原生家庭來背鍋。

  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成長、快樂的成長。這,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如今,這本書已成為我枕邊案頭的陪伴。讀一遍,不過癮,我會時常翻閱,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心理學的答案,以及正確的面對方法。

  《用得上的心理學》是一本值得深讀、終生為伴的好書,我擁有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讀心理學有感5

  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當我們使用一個產品時,有些用起來很順手,有些用起來卻常常會出錯,甚至看到一件產品時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對家裡的全自動洗衣機就是如此),不論這件產品是否是“最先進”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涉及到設計心理學探討的範圍了。

  作者諾曼博士在《設計心理學》中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設計的原則,提醒消費者購買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於理解。希望設計師在注重設計美感的同時,不要忽略設計的一些必要因素,因為對於產品設計來說,安全好用永遠是競爭的關鍵。

  諾曼博士用詼諧的語言講述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挫折和危險,幫我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關鍵,即產品設計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實需求,甚至違背了認知學原理。

  設計心理學幾乎在你接觸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應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例項:

  比如當我們看到剪刀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時候我們到一家高檔賓館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進門,雖然大門看起來很高檔大氣。

  一輛豪華大巴車司機面前有一百多個按鈕,但對於司機來說並不不是一件難事,因為這個設計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則。但當我們面對一臺影印機上的那幾個按鈕時竟然一頭霧水。

  當我們用手機撥打了個號碼,然後將聽筒附在耳邊,我們會聽到“嘟~嘟~嘟”的聲音,表示已經撥出等待對方接聽。如果沒有幾聲“嘟~嘟~嘟”的聲音我們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打出去了。這是應用了資訊反饋的原則。

  鑰匙、隨身碟被設計成為只能有一種方式插進鎖孔或USB介面,這正是設計者考慮到我們可能會犯錯,並提前堵上了這種錯誤的可能性。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則。

  ……

  這本書很有趣,我把它當作科學小品來讀,在書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尋找的各樣設計。

  對於這本書我用了略讀的方式,粗粗地瀏覽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著讀的。

  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對於一個跟設計幾乎毫不沾邊的傳道人讀這樣一本書有什麼用呢?除了構架講章之外,設計跟我已經毫不沾邊了。但它至少打開了我的思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維中的一個盲點。

  如果非要問它帶給我什麼幫助?我只能說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幾年前讀過一本關於青少年心理學的書,其中有講到一個原則:一個頑皮經常做惡作劇的小孩,大多是因為缺乏被關愛,他們搞怪的潛意識是引起注意。事實上這個觀點不僅僅實用於小孩子,同樣也適用於大人。這個觀點在禾場上幫我了很大的忙。

  這本書也不妨成為“消遣”的樂趣。

讀心理學有感6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資訊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透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絡。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為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脫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為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並提

  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透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透過學習,我擴充套件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敘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型別,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說,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為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

  失。他把原因歸為外因的話,如果認為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為力,但如果歸因為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為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物件的接觸背後緊跟著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才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

  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為、決策等。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7

  心理學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為是一門流行且有用的學科外,也跟心理學自身太過複雜,可驗證性的標準較難清晰有關。社會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讀這本書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為忽然發現某個現象原來並不是表面那樣簡單,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就像我們雖然可以熟練操作並使用電腦,但對電路板、硬體、作業系統之間的互動往往一竅不通。

  這本書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個都能帶人走進一扇新的大門,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列舉概念是個好方法,但活學活用或許更有趣,下面就試著用案例來分析一下,不一定準確,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點點進步吧。

  情景概述

  鬧鐘響第一次,這是前一晚小紅特意怕遲到提早設定的鬧鐘,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鬧鐘後並沒有及時起來,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風格嘛,再重複響鈴時候起床也還來得及。於是她睡著了,第二遍響鈴重複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時候,忽然發現已經比平時晚了20分鐘,鐵定會遲到了。於是她坐起來又躺下了,反正也遲到了,乾脆請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於是她發微信給領導編了個謊言說自己有點難受,想要請假,領導過了一陣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有點難受,她感覺自己請假請的非常正確。她看了一會兒宮鬥劇,半道單位有同事打電話問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氣,認為對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於是很不爽。

  她明天會參加一個小考試,今天空出一天來,正好應該背書。但她覺得時間還早,所以開始追劇刷手機。到了晚上她發現時間過去了,感覺很懊惱,但想了想,算了還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學一半也沒有什麼用處。於是整整一天一眼書都沒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總覺得別人在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所以她開始做出一副忙碌並且理直氣壯的樣子開始工作,並且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使用特別斬釘截鐵的態度。於是在一個專案風險預判中,她做了一個魯莽的判斷認為自己可以HOLD住。當團隊成員對此提出異議的時候,她堅信自己是對的並且認為對方挑戰了她的權威,所以態度很不好。但一個小時後,小紅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參加了考試,有一些題不會,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過不了,即使看書也不會看到這些題目的。

  分析與思考

  1、小紅沒有起床,是因為她自己非常懶惰。這個判斷對嗎?

  判斷小紅沒有起床上班,是由於懶惰,這是內部歸因,也是人們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斷。但忽略了外部歸因,首先小紅因為要面對考試和專案管理,可能有很大壓力導致了失眠。其次小紅很久在長時間的壓力狀態下工作,連續幾個禮拜加班,身體和精神都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給別人定性,要學會內外因一同分析。

  2、小紅撒謊後對同事正常電話溝通的牴觸情緒是哪裡來的?

  當時小紅是在看宮鬥劇的中途發生,宮鬥劇基本都是在各種陰謀,笑裡藏刀,挖坑之類的情節中打轉。小紅本身請假就有一些心虛,對於同事的來電有本能的防禦心態。而且環境對於她的判斷有很微妙的影響,這樣就讓小紅在當時的情形下,變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電話想象成了一種試探。

  3、小紅對於考試沒過認為看書也不行是什麼心理現象?

  這是一種認知失調。小紅由於沒有時間準備考試,對考試存在畏懼感。越畏懼,就越想逃避,以便後續失敗的時候可以給自己找到藉口。對努力可以帶來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認識,就是不努力就會失敗,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是客觀條件導致的,那麼這種失敗就不是很難接受的事實。

  4、小紅為什麼撒完謊後真的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認知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小紅認為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謊這件事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積極正面,所以她的身體開始自我覺知,試圖將行為合理化。生活中經常見到這種現象,甚至有時候還會有比較神奇的情況發生。

  5、小紅當時為什麼激烈的堅持自己的觀點?

  外顯態度是小紅與同事的判斷意見不同。但內隱態度是小紅來上班後,由於耽誤了一天的工作,有著強自尊心態的她,開始用一種防衛的姿態對待同事的意見,這屬於內隱態度。所以本來是工作的討論,升級成為印象管理,小紅產生了固著心態,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和對人的分別。但小紅透過內省調整了自我認知,及時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調整了心態用客觀的角度來面對建議。也就是說,她意識到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基本歸因錯誤。

  那麼,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給小紅提出一些建議:

  1、正視自己的內心,不要透過客觀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紅不想去工作,那麼完全可以正視自己的這個念頭,頭一天晚上就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休息,這樣能避免後續很多不妥當的行為發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對事不對人的客觀態度,避免因為高自尊對行為錯誤歸因,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3、正確評價自己,不能因為休息了一天就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響太多,要維持自己基本的判斷和信念。懷疑時,仔細分析自己周圍是不是有什麼隱性因素在影響自己的判斷,多用同理心去溝通。

  最近事情太多,這篇讀書筆記質量並不那麼高。(這一句可以劃掉,因為這種原因的定義屬於外部歸因,其實應該使用內部歸因認識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鬆懈態度)。忽然感覺心理學是讓人無所遁形的照妖鏡,能逼出骨子裡的小我來,真是痛並快樂著的一件事啊。

讀心理學有感8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書中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易懂且便於操作,適合教師和家長閱讀學習。對於教育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兒童所有的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瞭解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統一性。懲罰對兒童來說一般是弊大於利。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緣於錯誤的判斷。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並不取決於客觀事實或情況,而取決於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懲罰之後加劇孩子對學校的厭惡感。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變為前進的動力。學校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培養學生。懶惰的兒童其實正在享受懶惰的好處。他們不需要揹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和懶散的樣子,他即使沒什麼好成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諒解。他的懶惰使他成為人們關注的物件,最起碼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

  簡單來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努力不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兒童勤快起來。只有友好的啟發、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才能使他們完全康復。自卑情結是指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放大困難,消解勇氣,從而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個人尋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貶低他人,那麼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教育他們即使別人因為做錯了事而得分較低也不要蔑視他們。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結,喪失生活的勇氣。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才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兒童不犯錯,不要期望他們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常犯錯。

  過於挑剔和嚴厲容易使孩子喪失勇氣,而過於溫和和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社會情感讓個體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這種安全感支撐著他的全部生活。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考慮在內時,道德觀念才會出現,也才具有意義。

  那些習慣於把世界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其思維方式仍然保留著兒童時期的特點。造成兒童在學校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體系的無效,還有兒童準備上的缺失與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敗後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則會一蹶不振,對於這種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孩子應不斷進行鼓舞和激勵,對他們要溫和、耐心和寬容。要讓每個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價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決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父母可以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師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絕不應該指責家長。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切記不可教條式的和他們說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完全沒有必要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出自己的優越,關鍵在於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這本書令我喜歡的原因是它沒有枯燥的專業術語,語言平實。而且充滿著健康的氣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觀的情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瞭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瞭解心理學。這本書是經典之作。

讀心理學有感9

  印象中的心理學書籍通常會給人“枯燥無味,深奧抽象”之感。可是讀完本書卻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與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書中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可見,我們的工作是註定與孩子們緊密相連的。讓孩子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每個老師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書封面上那幾句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仍然在我耳邊回想著:“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多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呀,這樣的話語讓我們每一個做教師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學,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夠洞察學生的心裡,感知孩子的心裡,讓孩子從心底喜歡你。作為教師,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一味強調風險、責任,相對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獲得,這也是造成教師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增強職業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職業。所謂幸福感,它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培養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學會多看看身邊的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自我的心理教師,要善於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 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教師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認知特徵和個性特點等時刻影響、教育著學生,也就是說,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師表形象。在學生的心靈裡,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著言傳神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長久,教師和學生也不例外,一個教師課講得很好,但是他的學生未必就學的很好,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悅的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感知敏銳、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多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一個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洞察學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感知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具體知道學生為什麼喜歡聽你的課,並能讓學生從心底裡感到舒服,很自在,讓學生學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師想要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讀心理學有感10

  早上一起來,拉開窗簾,讓陽光充分地鋪滿整個房間。拿起昨天還沒看完的書,頓時被這一篇《心理學家的實驗》給吸引了。

  《心理學家的實驗》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家讓三組人同時前往一個村莊,第一組人因為不知道路程,所以沒有目標,一路上情緒都很低;第二組人雖然知道路程,但是旁邊沒有人告訴他們路程,情緒也很低;第三組人知道路程,旁邊有里程碑記錄,一共走了幾公里。每走過一個里程碑就相當於完成了一個小目標,所以一路上歡聲笑語,情緒高漲。

  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有目標,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前進。一個沒有理想與目標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於保守。在行動上,常常想維持現狀。

  記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級。老師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出自己的夢想,長大後當什麼,下一週交上來給老師。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因為我根本沒思考過這件事。為此,我的情緒一直很低落,因為我一直認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是達成目標,比如你想買一輛車,買車就是目標,怎麼買就是計劃,行動起來就能實現。後來才覺得目標並沒有這麼簡單,目標是一個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願望,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它可以是一個快樂的標杆,每一次的目標都很簡單,但又不是觸手可及,這樣你就會在滿足中進步,且不會因為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後來,我為自己的學習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每當這個目標完成之後,我會給自已再製定一個目標。到了年底,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是啊,生活需要目標,你有了目標之後就會有前進的方向,自然就會有前進的動力。

讀心理學有感11

  這個學期,我閱讀了皮連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具體闡述了教學設計的含義、意義和特點,簡要介紹了教學設計的起源、發展和未來趨勢,系統地梳理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概括介紹了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它將心理學中的學習論和教學心理學的內容滲透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是從事教學設計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語文教學設計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其最大特點是提供了比較詳盡的教學設計的學習論基礎和比較完整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正規化。讀完之後覺得很有收穫。下面是我對書中內容的一點認識。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體系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需要對它的物件、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關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我在讀完以後有這樣的認識: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讀完這本書收穫良多,對我也深有啟發。其中頗為深刻的是:

  一、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與思考,要培養學習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活起來。同時也是在培養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人。

  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機器,所以,老師不僅要告訴他們閱讀的重要性,更要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就是一篇課文,做一道數學題就是一道題,換一種問法就不會了,學習很機械,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多考慮問題,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並在閱讀中樹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不做一個人雲亦云的人。

  二、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質”的人,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能僅僅把分數當做評價一個學生好差的唯一標準,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老師要像警察,能發現學生變化的蛛絲馬跡;老師要像良醫,能夠對症下藥,醫好學生的“頑疾”;老師要像慈母,用愛心對待每一位犯錯誤的學生。

  三、要將教育學、心理學融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教育學、心理學是每一個出身的教師的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面對問題學生,我們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鐵不成鋼”,有可能惡語相加,有可能冷嘲熱諷,以至於出現了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是會從讓自己的學生學好這一點出發的,為什麼現在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報道教師和學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劍拔弩張、以血的教訓換來我們深思的事情越來越多呢?我想關鍵還是要靈活運用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四、要研究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針對性地施教。

  “現在教師所面對的學生,還這麼不懂事。”其實換個角度想想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所以對待學生,我們要研究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的共性,還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來因材施教。

  五、學習與勞動相結合。

  也就腦力勞動要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效果更佳。

  教給學生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不做無用功。既做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個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讀書的目的在於運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盡力地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切實的應用到語文教學和班級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讀心理學有感12

  幸福,有人把它編在歌裡,有人把它寫在書籍中,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裡。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這是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曹校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

  書中講到,沙哈爾給哈佛學生的十條幸福忠告;講到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通往更快樂、更幸福的門徑等等。其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內才閃耀一次,當它閃爍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仰望它,可正因為它每晚都閃爍在星空,所以我們認為那是種理所應當的。如果一個人把一切都當做是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既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感受幸福,會讓自己與幸福的聯絡更緊密。當面對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晨,當迎著第一縷陽光,邁著從容的腳步踏進校園時,孩子們一聲聲“老師好!”,幸福的一天開始了!

  感受幸福校園

  法國小說家雨果曾說過: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愛我們,讀後感《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其實, 教師的幸福有時就是一種感動, 外界並沒有改變什麼, 只是你的內心改變了,幸福是一種感覺,在美麗的校園裡,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在看著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也會感受到幸福。也為我們的校園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舞臺,在電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遊動的各種各樣的魚、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穿越、神話故事的美妙世界------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在這裡,老師和學生一起悲傷,一起歡樂,弗洛姆曾說: “幸福本身不是結果, 而是伴隨著力量增長的體驗。”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 看到學生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教師體驗到了喜悅和收穫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 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從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態, 高高興興的心情, 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校長的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 提升幸福指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就是一種狀態, 一種主觀感受。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師才會感悟到自己的價值, 享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體味到對生活和事業的摯愛, 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感受幸福,當和學生一起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我們幸福;當和他們共享一本好書時,我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犯錯後不好意思低下頭時,我們幸福;當接到教師節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製的賀卡時,我們幸福;當看到課堂上他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時,我們幸福;我們從學生的身上體驗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淨化,心境得到調和,讓我們都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讀心理學有感13

  如何藉助肢體語言強化自身優雅的社會魅力,激起對方良好的社交心理反應,就需要我們完美的運用相關心理學的互動策略。在沒有看過《社交禮儀中的心理學》之前,我一直都不曾注意過,在社交活動中,往往人的一舉手一抬足,都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印象。

  讀過之後,我才覺得受益匪淺,才深切的體會到,社交心理學——也是一門藝術!一般,人們都會說笑臉相迎,能夠加多一點印象分,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握手,其實才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如第一章印象整飾術:禮儀第一修煉中提到——“握手:傳遞手心的溫暖與友好。握手已經是現在最通行的相見禮節,是表現友好的一種方式。與陌生人初次見面,人們大都會重視著裝和微笑,但據調查指出,握手能夠對人的第一印象起決定作用,因為人類能夠對來自內在或者外在的刺激作出更強烈更敏銳的反應。

  而握手,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兩隻手我在一起而已,同樣也要講究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握手的標準姿勢:行禮時行至距握手物件約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應用力適度,上下稍許晃動三四次,隨後鬆開手,恢復原狀。

  握手的同時面帶微笑,則更能讓人更具魅力,微笑,也是一門藝術。而從微笑中,也能夠分析在社交活動中的一些心理。書中提到:“美國加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南希博士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兩百多名實驗者看了一些表情各異的男性和女性的照片,之後讓他們對這些表情和人物魅力進行評判。 女性笑得更多,因為她們天生扮演著哺育者和安撫者的角色。

  結果發現,沒有面帶微笑的女性大都被認為是心情不高興,而男性表情嚴肅、面無微笑卻被認為是比較有權威感。由此可見,女性生來就笑得更多,而且人們潛意識裡要求她們笑得更多。要想和別人的交往有積極的效果,使自己更具魅力,女性應當笑得更多。”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到了如何打招呼才能為自己的談吐加分、如何坐立行走才能展示優雅、如何恰當裝飾才能讓儀容賞心悅目等等;以及透過怎樣的身體語言來恰到好處的傳遞情感……

  由此也可見,社交活動中的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與心理學緊緊掛鉤。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只有很好的學會社交禮儀中的心理學,從社交活動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出發,完美地引用社交禮儀心理學,恰到好處的藉助身體語言等相關心理學互動策略,才能夠更好的展示自身魅力,在社交活動中,愉悅自己,也愉悅他人……

讀心理學有感14

  今天開始學習心理學知識,讀到心理學發展簡史的時候頗有一些感觸。

  如果說真正的心理學知識是一個完整的人,那麼我看到的就是肢體的碎片,扭曲變形的內臟,一地雞毛。當然,有些組織的部分還是比較完好的,但這些碎片呆在一起不停地互相吵鬧,沒個消停。往往都是後代否定前人,或是同代人之間的互相否定。

  本該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嚴肅的重要的知識,而現在呈現於我面前的卻是一團亂麻。

  有些研究的思路其實是很好的。比如祖師爺馮特,運用讓被試者在實驗室中自我觀察的方法進行研究。我沒想到會在普通的知識中看到這樣的真知灼見,但遺憾的是馮特的這種方法被後世已經基本否決。

  同時代的美國人華生,以人的身體對外在刺激的反應為研究物件,認為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這也是真知灼見,是把人當做機器來研究。但我很不解的是,華生非常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兩者矛盾嗎?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而已。華生的這種狹隘讓我感受到他的無意識,當然,華生也是一個代表。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只要自己認定了一個道理,就盲目地去反對與之相反的理論,而不去考慮兩者的相容互補性。

  以上兩個人物屬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他們的理論我覺得還是有價值的。而到了20世紀50、60年代往後,心理學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倒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羅傑斯和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個學說認為人有自我的純主觀意識,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該學說反對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

  一開始我想說這個學說是垃圾,後來想想這是太抬高它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心靈的毒藥。羅傑斯和馬斯洛該好好看看前人的書,比如帕斯卡爾,馬可奧勒留之類。這樣的理論,根本無法用差勁來形容。當然另一方面,也許大眾需要的正是這個。

  當代還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叫生理心理學,那一大串定義我看都看不懂,裡面把眾多的名詞和領域集中在一起,非常混亂。誠實守信由此可見心理學發展的倒退,而人類的文化大概也是這樣倒退的。從創始的清晰,到後代的不斷反對,不斷提出新觀點,然後不斷把各種不相干的東西混雜在一起。亂作一團。

  這就是“人”,反對、重建,反對、重建,但全是碎片,全是混亂。以目前的這種情況,所謂“心理學”還會發展嗎?人類的知識還會發展嗎?等待它們的,只有毀滅。它們不僅無生命,而且畸形,早晚會嚥下最後一口氣,或毀於一旦。涅,即是如此,只有把舊有的全部毀掉,新的才能有土壤和空間生長出來。

讀心理學有感15

  說話是一門藝術,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言語總是會起主導作用,影響著身邊的每個人。與他人交流時,如何說話是相當關鍵的。讀了這本書,感覺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覺自己是一個口才不佳的人,二則是一個無幽默感的人,三則是一個不會讚美的人。雖說這幾項都是硬傷,但又一個說話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個懂得善於傾聽的人,是一個不亂開玩笑性格較為嚴謹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說話的本領。”說話看是簡單,但是要說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話則不能不懂說話的心理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和各類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與人真誠為第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真誠的用心對待,必然換取真誠的回報。第二,要微笑的面對對方,要懂得察言觀色,重視對方的態度。第三、要學會讚美,雖然說讚美別人,並不一定有回報,但是能夠提高和潤滑人際關係。第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與人交談時,也需要學會做一個很好的聽眾,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才會覺得受到了尊敬,同時自己也會獲取成功的喜悅。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亂說、說話內容精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說話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在於表達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實際傳輸。會說話的人,小則可以討人喜歡,大則可以保身,成就大事業。而如果話未說好,小則樹敵,大則會讓工作毫無起色,讓事業舉步維艱。作為一名員工角色,在與同事說話中,個人理解最重要的四點:第一,要多讚美員工,讓員工充滿自信心,讓讚美聲帶動及感染每個人,透過讚美,得到對方的欣賞和尊重。第二,要多聽員工建議,多傾聽員工的聲音,這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些聲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動力。第三,要面帶微笑,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內心深處的直接體現,面帶微笑是促進同事關係的重要點。第四,說話要注重尺度,不能什麼都隨意說,不注重場合。並且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成長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個“誠”字。如何學說話,如何理解心理學,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說話是一個技巧,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實踐,這樣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愛。

【讀心理學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