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國小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國小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薦】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

  教學設計的目的在於確定教學內容(教什麼)、教學順序(什麼時候教)和教學策略(怎麼教),以最有效的方式達到總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還應當闡明具體的教學目標,為評價小學生的學習提供參照標準。

  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內容指的是為實現總的教學目標,要求小學生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教學內容分析的工作包括規定教學內容的範圍、深度,並揭示教學內容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絡。

  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層次結構。這裡假定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課程(狹義的課程)、單元和專案等層次,其中,專案可以是一個知識點,也可以是一項技能。多媒體所教的知識可以是這三個層次中的任何一層[7]。這樣,分析教學內容通常要完成以下各個步驟:

  第一,選擇與組織單元,即確定為實現一門課程的總的教學目標,小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單元);

  第二,確定單元目標,即確定小學生學完本單元之後所能做的工作;

  第三,確定學習任務的類別,即把單元學習任務歸屬於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類中的某一類,小學生要以情感目標為靈魂,兼顧個性特徵;

  第四,分析任務,即確定為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小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和技能;

  第五,評價內容,即對所選擇的內容進行分析,看是否為實現課程目標所必需。

  學習目標的闡明:當教學內容確定之後,需要把小學生要掌握的每一項技能或專案用具體的行為目標表示出來,為以後制訂教學策略和評價提供依據。每一個目標應當包括3個基本要素:行為,即在教學內容分析中確定的技能或任務;條件,即說明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標準,即指出合格行為的最低標準。例如,小學生在觀看各種雲的圖片時(條件),應能90%的準確率(標準),將捲雲、層雲、積雲和雨雲分別標記出來(行為)。

  學習目標圖表化:透過分析教學內容和闡明學習目標,可以得到一系列有一定內在關係的學習目標。首先小學生能正確讀寫生字及理解其意思,其次,學生能在說話訓練中能正確運用。再次,在生活中能妥善管理自己的物品,不亂丟垃圾。

  確定教學起點:透過對小學生學習需要的分析,可以確定總的教學目標,即目的地,而對小學生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確定教學的出發點。確定教學起點之前應該先了解小學生是否具備進行新的學習所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是否已經掌握新的學習目標中的部分目標。這樣,根據前面得到的學習目標層次結構圖,就可以確定出教學起點,即起點學習目標。但需注意的是,小學生個體差異較大,且多以小班教學,教師要儘量對每個學生情況都進行分析考慮。

  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策略的選擇主要由學科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來決定。小學生的水平和動機以及學習目標的類別是影響策略選擇的主要因素。另外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正在設計的將被用於教學過程的哪一個(些)階段。

  各種教學策略適合不同的學習目標類別。指導型策略對概念和規則學習比較有效,小學生抽象思維發張較緩慢,對概念容易擴大或縮小,應多采用此策略;練習型和遊戲型策略適合於言語學習,教學應多采用此策略,保持其學習熱情,鞏固知識;模擬型策略對技能和態度目標的學習有效。教學模擬可以促進學習遷移,教學遊戲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另外,一個教學單元中可以採用多種教學策略,以適應不同的需要。

  製作教學過程流程圖:一旦確定了教學策略那麼就可以製作教學過程流程圖,把與小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反映出來。

  教學過程流程圖是關於教學過程中各項活動的順序和結構的圖示過程。它是軟體開發的後繼步驟(指令碼設計和程式設計)的行動指南。教學過程中活動很多,包括計算機的各種決策和小學生的選擇等。它們並不一定都要在流程圖上反映出來。至於哪些細節可以忽略,則應視教學內容的複雜程度、教學策略的型別和開發人員的需要來決定。一旦有了教學過程流程圖,就可以編寫各個教學單元的具體教學內容,最後產生一份詳細的文字稿本。對指導型來說,就是編寫課文、選擇例子、設計問題、預測學生應答以及準備反饋資訊等;對練習型來說,就是收集和編寫習題等。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2

  “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務必懂英語,會電腦。”、“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以上的話語中,可見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已成為小學生必不可少的課程組成部分,這不僅僅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現實好處,而且對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也有著深遠的好處。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小學課程有所不一樣,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務必掌握必須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許多小學都陸續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小學資訊科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力。下方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一、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小學生對遊戲個性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能夠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打老鼠”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務必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狀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光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簡單自如了。這樣,既持續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能夠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忙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資訊科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透過超多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透過螢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如我在給五年級的同學介紹鍵盤時,我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游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資訊科技課。我們教師就應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必須的閱讀潛力。能夠自我探索一些工具及軟體的使用方法,一般狀況下采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我去閱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透過長時光的訓練,學生逐漸會構成自我解決問題的潛力。

  如在教學第7課時,老師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忙起來。最後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視窗的基本組成,並學會了視窗的最小化、最大化、關掉。

  總之,要上好小學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務必使用易於學生理解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搞笑、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簡單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潛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3

  收穫一:

  教學設計的素材來源於生活,並且要應用於生活。這其中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出發點,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碰到問題,獨自思考,教師提點,同伴互助,最後完成任務,體會到成就感。

  課堂就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課堂上學生經歷的在具體問題上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踏上社會以後經歷具體問題的過程。應該注重讓課堂內容來於生活又歸於生活,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中,能力得以提升。

  收穫二:

  新課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但,有疑才有問,如果教師一味灌輸,學生就只有接受的份,沒有思考又何來疑問?應該把一個個小問題融合在一個大任務情境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自然就有了提問)。這樣,把零碎的小問題串成一個整體,就更清晰流暢和系統化了,避免了問題的堆砌。

  事實證明,學生在解決自己問題的時候是最專心的,聽得也是最認真的。

  收穫三:

  資訊科技教材裡的每一課,雖自成一課,但其內容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日常教學中我們通常發現,因為資訊科技課時比較少,前一課知識點還沒有得到鞏固,後一課教學的新任務又來了,學生學得寬泛缺不紮實。如何保證複習和鞏固的時間,那只有到每節課中去湊。在徐老師的課堂中,學生們的精彩回答,和熟練的操作,都能體現出老師的功在平時,教學的紮實,學生才會有出色的表現。

  收穫的同時,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同時也是對自己以往教學實踐的一種反思。

  思考一:

  1、新課程主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牽引著,幫助者,各環節的串聯者。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應把更多主動權交給學生,包括思考權。課堂上應多問學生“你覺得怎麼樣?”“你會怎麼做?”“你是怎麼想的?”解決問題最難的是找不到思路,站在學生的角度,你要給他指路。

  思考二:

  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是各個層次學生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有快有慢,教師提問以後,要留兩到三秒學生思考的時間,而不能急於叫學生回答。事實上,學生從接受資訊,到思考資訊,再組織語言說出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提問話音剛落,就立刻舉手的學生,無非那麼幾種:反應特快特聰明的、沒有組織好語言但表達欲特強烈的、憑直覺經驗去回答的,等等。這幾類同學當然只是少數,課堂不能僅僅是這些人的,而是更多人的。因此,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的時間,讓更多同學參與進課堂的互動中來。

  思考三:

  追求操作背後的方法和原理,會使資訊科技課程真正彰顯出其應有的價值與魅力。當前,我們資訊科技課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軟體的操作越來越簡單,只要嘗試幾下,就掌握了,還有必要專門在資訊課上學習嗎?因此,我覺得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不能只侷限技術的學習,而是要挖掘操作背後的原理和方法,例如本節課中的頁面設定中的調整頁邊距這個知識點,為什麼要調整頁邊距,頁邊距的距離的大小怎樣分配?不僅僅是老師簡單給一個2cm的資料這麼簡單,這就是操作背後的道理,老師應該給學生講清:這個數字的背後,是經過不斷的嘗試,調整才能得出的最佳資料。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4

  本節課以大海深處搖搖曳曳的水草和熱帶魚作為切入點引入學習的課題,生動活潑的魚兒可以激發學生動手畫畫的興趣,學習用曲線工具繪製曲線並進行自由的構圖,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由於本課中使用曲線工具繪製單弧曲線與雙弧曲線是學生較難掌握的操作,而其中單弧曲線的繪製對學生來說是難中之難。因此,本節課採取如下教學環節的設計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才能達到,思有方向,學有目標,獲有新知,用有創造的目的。上課伊始,我以創設動畫片《海底總動員》為情境匯入新課,讓耳熟能詳的“尼莫”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滿腔熱情的投入到學習中來,給整個教學過程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聯絡生活,感知曲線

  資訊科技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也需要我們將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背景密切聯絡起來,讓同學們在生活中學習,把知識性的東西轉換成操作能力,真正體現出資訊技“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原則。匯入新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本人緊接著用課件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帶有曲線的例子,並配上旁白: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與風景,你會發現很多有曲線的畫面,曲線工具在畫圖軟體中可以說是一個應用廣泛的工具。各種的曲線線條可以構成魚兒、高山、山路、河水、柳枝等許多線條優美的圖形。學生透過觀察、傾聽、領會了解曲線繪製在畫圖中的重要地位。

  三、循序漸進,分步教學。

  由於本課中使用曲線工具繪製單弧曲線與雙弧曲線是學生較難掌握的操作。五彩斑斕、千姿百態的深海魚,在婀娜多姿的水草中流動,這景象往往讓人心曠神怡。怎樣用曲線工具畫魚兒的方法呢?在教學活動中採用循序漸進,分步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人採用了四步驟完成了教學任務:

  ⒈魚兒圖形有組成。鼓勵學生自主觀察圖形並引導學生說出魚兒的構成。

  ⒉組成魚兒圖形的線條與圖形。引導學生觀察魚的.構成,找出魚兒的線條和圖形有:單弧曲線、雙弧曲線、圓形,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營造積極回答的課堂氣氛。

  ⒊繪製單、雙弧曲線線條。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操作說明,讓學生學會用曲線工具來繪製出魚兒的圖形,讓學生有目的地操作。

  ⒋繪製魚兒。讓學生自己嘗試一下畫出其他圖形的魚兒,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5

  三年級——《插入圖片》

  本課的圖片分為兩種型別,第一種是插入檔案中的圖片,第二種是線上圖片,這相當於過去使用的word中的剪貼畫。前一個問題本不是大問題,但現在學生機上沒有圖片,需要從網上下載,如是一來,他們對於下載圖片又忘了,結果做得很慢,按理說,我應該發一些圖片給他們,但我一直沒有用這個功能,所以學生也不會接受,這是日後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二個本來也不太難,但由於網路問題,結果效果也不太好。

  四年級——《用聲音控制小貓》

  這一點是相對於原來的點綠旗或鍵盤上的某個鍵而言的,所以開頭先到偵測部分中將音量部分點上去,然後再針對不同的問題是設定不同的活動內容,是行走,還是翻跟頭,再就是平滑移動,最後是身子放大百分之十,對於學生來說,設定不同問題音量的數會上,需要了解,在這裡用到邏輯一項裡的各個知識,尤其是是音量值處於兩個資料之間時,需要注意用到一個帶且的選項,這在高中集合中似乎叫並集,至於對於各個活動的設定,反而不是太難的事情,在做的時候,同樣分段進行,在中間讓學生自己練習。在給三班講課時,上課時發現教師電腦不好用,無奈之下,便讓學生自己照書上操作,我則在各處指點,我發現多數學生不知道在偵測部的分音量值要點一下,這樣才會出現在舞臺中,還有人在應該拖入音量值的地方直接打字,結果打不出來,所以我在黑板上提示了一下,只是有學生不聽,後來單獨跟他們說才知道了。最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完成了,並且沒用多少時間。

  五年級——《機器人沿線走》

  對於這一課,去年跟學生講的時候,由於沒有軟體操作,主要談的是原理,當時是說了不少,但自覺沒有多少意義,今天則開始用軟體進行設計,課前已操作了一遍,但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上課後繼續操作,對於幾個過程有所感覺,但還不太明顯,所以演示給學生看完後,便讓他們自習,自己仍在操作,這時才將兩個自變數有所瞭解,然後再來看所設定的條件,我想,還是要多看看書才可以,對於相關的原理要進一步瞭解。在給一班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操作,後來我在巡視時發現,有的學生無法將灰度感測器拉出來,仔細一看才發現,他們沒有預先將三個通道設定為灰度感測器,這一點與Scratch的舞臺上沒有動作積木性質是一樣的。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6

  三年級——《美化文件》

  這一課有兩個內容,一是插入藝術字,二是插入形狀素材,開頭先以複習的形式從網上下載文字、圖片,進而將其複製到文件裡,在貼上文字時,順便讓學生看了無格式文字貼上的方法。然後插入圖片,這些都是上一課的內容,所以又重新提了一下,在這些基本的東西完成後,這才開始講今天的內容,首先是插入藝術字,由於在課本上有關於桑蠶的藝術字,所以以此為範本來操作,不過在選擇藝術字的形式時發現wPS文字中似乎沒有這一種,後來只好找了一種相似的來做,接著讓學生自己來操作,原要求他們也下載文字和圖片,後來發現學生做得太慢了,便放低要求,只要是要求他們插入藝術字,接下來談插入形狀素材,在一班講時有些亂,在二班便直接照書上的,選幾個例子作為典型講一下,這樣一來,速度便快了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操作了。

  四年級——《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這裡的歷史是指電腦方面的,而在課本中則稱為計算機,我們通常所說的電腦,應當是計算機的一種,即過去課本上所說的微型計算機,又簡稱微機,只是現在沒人這麼叫了,而小學生經過兩年的電腦操作學習,在這裡作一個小結,接下來的兩個年級將學習Logo,機器人、物聯網,這些知識相對於三四年級而言,與電腦的關係已經略遠了些,我想課本在這作小結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裡,本課一共分三塊內容,一是計算機的簡史,課本中談了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大規模及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在我看來,三四兩個可以屬於一類,即使分開,第四代的時間也是相當長了,因為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也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而第四代則延續了好多年,依我看,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又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因為從那時起,微軟推出的作業系統windows,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操作電腦了,不再像過去只是少數專業人員的物品。第二部分談計算機今後的發展,課本上用了幾個“化”,我覺得學生似乎對於微型化與巨型化不一定好理解,其實看書就可以知道,這是計算機的兩個不同發展方向,課本中在此介紹了銀河計算機,再就是生活中用的平板電腦,龍芯電腦一體機,書中沒有說手機,我覺得似乎可以算進去。最後一部分是資訊科技的前景,印象中去年的書本上沒有這一塊,書中談了諸如三網融合、物聯網等方面的東西,我覺得教師如果說得好,學生還是應該感興趣的,可能我在這方面還有欠缺,自然效果不太好了。

  五年級——《機器人比賽》

  備課時發現,上一課的沿線走的內容其實也是為本課準備的,按教學設計,要進行沿線走的比賽與避障比賽,所以我在下午的課上仍是談避障,在開頭談這個概念時,在黑板上強調了Io6的設定,即Io6為0時表示無障礙,為1時表示有障礙,或者說有障礙時,收到訊號的感測器Io6顯示為1,對於這一點,然後便開始操作,透過前兩次的摸索,發現這一課與前面兩課相比,還是比較簡單的,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書上說的條件為真,一是書上說的條件為假,所以在設定好了Io6的前提下,在條件迴圈內加入兩個單分支,前一個條件為真,後一個條件為假,而機器人的運轉則是透過設定直流電機來實現,當條件為真的時候,則設定為正轉向前,當條件為假時,就設定為停止後退,所謂後退,就是直流電機反轉。並且加上延時裝置。在設定完成後,還找學生說說,各個程式代表什麼意思。後來讓學生自習的時候,我附近有兩個女生竟然也操作了一遍,這比較難得。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7

  本課是在學習了滑鼠操作,還沒有學習鍵盤操作學習之前的一節課,教材在本課中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更換桌面背景作為活動主題,一方面為了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持續高漲,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更換桌面背景所涉及的“顯示屬性”對話方塊是一個選項豐富的典型對話方塊,使得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學會“對話方塊”的複雜操作。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對學情的分析,在本課的設計上把重點放在瞭如何設定桌面背景上,而難點則是透過“瀏覽”查詢圖片的方法。而對於“對話方塊”介面的基本要素的認識上,做到用什麼學什麼做什麼,初步瞭解即可。

  在設計上,第一、匯入部分讓學生透過讀課題自己去獲取資訊,明白本節課的任務,培養學生採集資訊的能力,增強資訊意識。然後再出示桌面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在新授課的過程中,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初步學會設定背景。首先我提出問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第一個目標,使學生接下來的自主學習是有的放矢的,並不是放羊。讓學生從書中找出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從書中獲取知識。然後請一到兩個學生講他們的操作方法,並把操作過程演示給其它同學看。對於掌握得好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果被得得肯定,同時加深了他們自己的學習印象;在他們總結、操作的同時,又幫助了一部分掌握得不是很到位的學生,使他們在同學的演示下,也能很快的掌握這個方法。之後,教師透過學生的演示又提出問題,問“在哪兒完成了桌面設定的?”引出了對顯示屬性對話方塊的瞭解。最後,出示光碟中小博士的設定演示課件,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安排學習練習,透過練習,使學生掌握設定桌面背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如何透過“瀏覽”方式選擇背景。這一部分應該是對前面知識的一個提升,同時這也是一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環節。首先教師機上出示一幅卡通機器貓的圖片作為桌面背景,讓學生說說WINDOWS中有沒有這張圖片,自然過渡到也可以把儲存在電腦裡的精美圖片作為桌面背景。怎麼做呢?也是看書中小博士的話,引出“瀏覽”按鈕,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使用方法,併為大家演示做法。教師再提出新的問題,就是“平鋪”“居中”“拉伸”三種位置各是什麼樣的效果,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並總結。第三部分,是學生的練習部分。這裡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操作要求,對於大部分學生,要求完成的任務是從圖片資料夾中選出喜歡的圖作為桌面背景。對於操作較快的學生,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完成三種位置的設定,並能總結出來。對於掌握較好的學生,提出了怎和樣把背景去掉,這兒其實又回到了教材中,讓學生自主學習,也可以從書中找出答案。這裡體現了分層設計的教學思想。我們在上課時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對於好的學生,一下子全操作好了,沒事做了;而這時那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在那兒“研究”著。為了不讓這部分好學生浪費時間。我給他們設計難度更高一點的學習目標,不但使他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的學習興趣會更高。

  第三是鞏固練習環節,一、把學校的照片作為桌面。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作為桌面背景,培養學生愛校的情感。二、選擇設計了兩幅把本班學生近期合唱和坐場時學生自己的照片做成的GIF的動畫圖片,讓學生動手試試,看桌面背景會不會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這個環節,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因為有自己的照片使學習變得很主動。

  第四讓學生完成本課評價表。

  第五進行課堂小結,並對學生使用電腦的道德方面進行滲透,讓他們知道應該做一個文明的學習者。

  整節課在設計上流程清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在設計時注意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詳細講解操作步驟,便於學生掌握各項基本操作。在圖片的選擇上能從學生興趣出發,選擇一些學生喜歡的圖做為素材,使學生樂於學,主動去做。在學情上,也考慮到了分層教學;注重了教材和光碟的使用,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書和光碟去學習的技能。在課堂中講授練習時,能做到收放自如。在本課中我也注意到了以往對學生的口頭評價方面的不足,雖然做的還遠遠不夠,但我還會在這方面繼續努力改進的。

  不足之處:

  1、在初步設定背景這個環節中,板書應放在學生練習後總結時板書。

  2、在完成評價表的時候,學生自己為自己打了五星,我卻草草而過,學生並不明白幾顆星是怎麼得的,教師應該接著問為什麼能得星,學到了什麼?這樣更能體現出評價的效果。

  3、在透過“瀏覽”方式選擇背景這一環節上,點選我的電腦E盤後選擇圖片時,最好能告訴學生使用“縮圖”的檢視方式,讓學生可以在選圖時一目瞭然。這兒雖然不是本節課的內容,但在學習中,可以遵循“用什麼學什麼做什麼”的原則。

  4、課堂上,可能個別學生還是沒有關注到,有不注意聽講的現象。在以後的課中應注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8

  學生最愛上什麼課,就是我所教學的:資訊科技。學生愛上資訊科技課,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匯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的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讓學生理解電腦獨特的思維;不僅要會使用電腦,還時常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個程式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上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啟用,會反作用於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造美的樂趣,並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這就要求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由,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選擇方法是自由的。建立多向的交流環境,學生可以問教師,也可以互討論,還可以查資料來解決。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電腦是你們的,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夥伴,能學到多少知識,全看你自己的了

  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堂課下來,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狀況,根據自己的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真正成課堂的主角。學期末我還讓學生嘗試,自己給自己的作品打分,學生的誠實、信心也是我所教學的體現。

  教學的確是一門藝術,而且這門藝術又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即教師又要趕進度,又要儘量把課上得生動,的確很不容易。你可以嘗試著課前先告訴他們透過本堂課的學習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把這個結果透過例項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調足他們的胃口,然後再上課,這樣他們也許會更有興趣,同時,聽課時也更有方向感。還有,可能的話課下跟學生多交流,可能會更知道他們的想法。其實,有時候學生對資訊課不重視,也不完全是課業負擔的問題。

  總之,我覺得只要付出總是有回報,看到學生獲獎的高興,也是我的成績的認可,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學生正渴望老師用知識去澆灌。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9

  在本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我只為學生在需要幫助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或做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演示,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交流討論和師生對話、討論,加上總結來得出結論。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節課學生基本處在興趣狀態下。

  我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控,根據課堂中的反饋資訊對教學程序、難度等進行適當調整,較恰當地處理好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對教育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作用。

  充分發揮資訊科技課綜合性的特點,透過對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繪畫,不僅解決了難點,更重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表現能力。課堂上不僅僅是學習具體的操作,而是把計算機作為工具,學習資訊處理方法,並將美術、思想等內容融會到資訊科技當中。

  不足之處及今後設想:

  1、本課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不夠充分,學生思路還不夠放開,今後應更加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做,去嘗試,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更進一步地培養其創新意識。

  2、備課時,可考慮單元的整體性,適當把某些內容進行整合,既可以節省課講授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又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水平。

  3、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分層次佈置練習任務,使每個學生在保證完成最低學習要求的時候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教師不要過多的干擾,同時加強對學生輔導的力度。

  4、一定要留出足夠多的時間展示學生成果,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其積極性;

  5、在成果展示完後,教師可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講評,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起到“表揚先進,激勵後進”的作用。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0

  透過調查與反思使我明確了一堂成功有效資訊科技課,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仔細的課堂講解,更重要的是做到如何使自己的課更貼近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真正的主人,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更有效。針對這一目標,我經過近一個學年的教學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了我的教學方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關注學生的進步

  教學的有效應該是指在透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後,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所獲得的具體進步。衡量教學有效的唯一指標也是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這裡我們應該避免理解的誤區是教學有效性不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完成了自定的教學計劃,有無認真的備課和準備,如果我們的努力不能促使學生對自己所授學科感興趣,或者說學生學的很辛苦,缺乏成功的體驗,那就表明我們的教學是無效的或者是失敗的,因此在教學中,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時,我們首先應將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放在首位,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關注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Flash第一課的新課引入時,我將以往展示網上的一些成功Flash作品改為展示上屆學生的優秀作品,這樣不僅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又利用心理學中同類人群比較的特點,使學生明白只要透過認真學習自己也能達到這樣的成效,從而減輕學生對學習Flash軟體的恐懼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我們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根據所授課班級學生對資訊科技掌握的程度和基礎,合理調整教學進度,不能一味的趕進度。我們說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使教學變得更有效,我們應該更關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

  學生的學習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興趣,而目前的資訊科技學科教材在編寫上,因為需要考慮到教材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往往在一開始都安排了大量理論性的內容,針對本學科在機房上課的特點,如果一節課教師都在講理論、講概念,無論課備得如何仔細,講解得如何精彩,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在教學的一開始就受到重創,從而造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脫節,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可以將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將理論穿插在實踐操作中,使學生每節課都能保持充分的興趣和學習的動力。

  合理地把知識的學術形態轉變為教學形態,實現知識重組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在第三冊教材的Flash單元中的講解按鈕時,課本上是將這部分內容分成按鈕製作和按鈕動作兩節課,但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對這兩節課的知識點進行重新調整。首先透過使用共享相簿中的按鈕先讓學生對按鈕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進行按鈕的製作,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在學會使用按鈕的基礎上,再對按鈕的外觀結合前面Photoshop的知識來進行個性化創作,在激發學生創作的慾望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了知識的建構。

  三、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學方法是教師在實施教學前對教學過程的準備工作,是決定課堂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在備課中能否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幫助教師很好地把握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也可以使得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更有效地完成學習的任務。

  目前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廣泛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學”、“任務驅動”、“分層教學”和“自主學習”等多種形式,其中以“任務驅動”和“自主學習”運用的尤為突出,但就有效的課堂教學要求來看一味的使用上述方法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講解概念性較強的內容時,如果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往往會造成學生對概念性的知識掌握的一知半解或根本無法理解,但如果改用選擇“接受型”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仔細講解下,能更快、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當然在選用“接受型”的教學方法時,我們可以選用“啟發式”或“問題教學法”來替代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在不斷提出的問題中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針對一個班學生資訊科技基礎差異的問題上,我們大可以採用“分層教學”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來解決差異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例如,目前在我校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上就存在這樣的差異,由於我校學生中有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對資訊科技接觸較少,資訊科技基礎較差,在第一個學期的教學中往往存在只能完成教師本節課演示和講解過的內容,而且速度較慢,為此我讓學校在課堂上多加練習,學生在練習時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做拓展任務,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練習中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利用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加強課堂管理

  良好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目前,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學校都開通了Internet,但由於網路資訊永珍,對於學生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會存在著無序的現象,部分同學遊離在課堂之外,久面久之將不僅會影響到他自己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到整個班的教學氛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上網情況的管理,強調學生在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學習時必須按老師吩咐去探索。

  協作學習是資訊科技課堂中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協作學習時,要強調小組長的領導作用,讓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能力弱的學生共同進步,避免一些學生不懂做,()又怕問,而一些學生很快做完卻去幹其它事情,以保證學生有一個和諧、協作的學習環境。

  五、樹立良好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

  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更有效,我們必須樹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識,只有透過不斷的自我反思,才能彌補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課堂效率,使教學更有效。

  1、做好每節課後的教學小結,總結經驗,尋找不足。

  2、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用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

  綜上所述,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新課程改革,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完善自我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水平,創設有效課堂,已成為資訊科技學科教師的當務之急。小學教師教學反思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及論文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1

  這個月四年級資訊科技主要學習的是“WPS演示”。 “WPS演示”是WPS家族中的一員,它功能強大,能將文字、影象、聲音、動畫、影片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做出非常美觀的具有動態效果的簡報。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經常會有需要展示和交流的活動,不管是在每個星期的班會活動上,還是班幹部競選,人人都有分享的機會,有簡報的幫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透過這段時間“WPS演示”的學習,能讓大多數學生學會製作自己的WPS簡報,並能成功的在班會課進行分享,是我這段時間的教學目標。

  我在教學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學習神奇的“小手”這一課時,在我進行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們紛紛發出哇的聲音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努力備課是值得的。其實在學習者一課之前,我自己對超連結這個知識點也是一知半解,為了講好這個內容,我提前進行備課研究,知道了在簡報放映室,只要單擊設定了超連結的物件,就可以輕鬆地從一張幻燈片跳轉到另一種幻燈片或其他連結物件時。幻燈片中的文字、圖片、圖形等都可以設定超連結。在教學中我不僅教給孩子們如何設定超連結,還教給他們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點:如何取消超連結。

  雖然我個人的計算機能力有限,但是能多教給孩子們哪怕多一點點的知識,我也會付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備課、研究計算機技能。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2

  學生最愛上什麼課,就是我所教學的:資訊科技。學生愛上資訊科技課,這種愛好往往表此刻愛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匯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到達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的教學資料中,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讓學生理解電腦獨特的思維;不僅僅要會使用電腦,還時常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個程式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上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用心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啟用,會反作用於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用心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用心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造美的樂趣,並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潛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入主體主角,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這就要求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由,賦予學生自主選取的權力,選取方法是自由的。建立多向的交流環境,學生能夠問教師,也能夠互討論,還能夠查資料來解決。我們能夠明確地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電腦是你們的,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夥伴,能學到多少知識,全看你自我的了

  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堂課下來,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狀況,根據自我的選取到自我感興趣的知識,真正成課堂的主角。學期末我還讓學生嘗試,自我給自我的作品打分,學生的誠實、信心也是我所教學的體現。

  教學的確是一門藝術,而且這門藝術又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即教師又要趕進度,又要儘量把課上得生動,的確很不容易。你能夠嘗試著課前先告訴他們透過本堂課的學習能夠解決哪些問題,把這個結果透過例項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調足他們的胃口,然後再上課,這樣他們也許會更有興趣,同時,聽課時也更有方向感。還有,可能的話課下跟學生多交流,可能會更明白他們的想法。其實,有時候學生對資訊課不重視,也不完全是課業負擔的問題。

  總之,我覺得只要付出總是有回報,看到學生獲獎的高興,也是我的成績的認可,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學生正渴望老師用知識去澆灌。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3

  作為資訊科技學科老師,我更多的是思考網路在這樣的課上的作用是什麼?不用網頁,這節課能上嗎?答案是:完全可以。PPT就基本可以完成這樣的課堂。而為什麼現在都用網頁而不用PPT,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網頁可以交到孩子們的手上,網頁可以呈現更多的東西給孩子。那麼我們有沒有更好地去利用網路呢?

  我感覺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情境:網路,不僅僅給了孩子一個環境、資源,更多的應該透過網頁,交給孩子工具、引導。透過網頁,老師可以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引導;透過網頁,老師可以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思考支援;透過網頁,老師可以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工具;透過網頁,老師可以給孩子思考的空間;透過網頁,老師可以給不同的孩子發言的平臺。這些東西,並不是其他東西可以代替的,只有網路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看看老師提供的資源,看看老師安排好的素材。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4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但要寫作文、日記,還要製作黑板報、手抄報、海報等。五年級資訊科技課,在這一段時間學習的就是如何利用計算機方便、快捷德製作出精美的電子板報。

  作為一名新任職的電腦教師,我同時也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製作手抄報、海報需要確實紙張大小,製作電子板報是也需要設定好紙張大小並確定板式佈局。透過教學,我也學習到平時A系列紙張的定義。我們過去是以多少“開”來定義紙張大小,現則採用國際標準,以A0、A1、A2…B0、B1、B2…等表示紙張的幅面規格。

  我學習到的另一個技能就是如何編輯圖片,以前對於圖片的處理應該算是一件頭疼的事情,透過圖片編輯、應用圖片的學習,我學習到如何在word文件中對圖片進行簡單的編輯和設定格式,至少讓我在今後處理圖片的工作上會比以前容易一些,雖然現在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圖片編輯技能,但是還是有很多關於圖片的技巧不能完全掌握,需要我進一步學習與研究。

  透過對文字編輯和修飾、設定紙張、應用藝術字、應用圖片、應用圖片、應用文字框與圖形和應用表格的學習,學生基本能自己製作出精美的電子板報,但因實際情況不能上機進行操作,只能在課堂檢測部分學生學習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隻要我肯努力去鑽研,相信我在計算機教學上能有進一步的提升,只要我肯努力,相信學生也能學到更過的計算機技能。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5

  《製作課程表》是對《小小通訊錄》一課做了教材處理後產生的。剛接觸《小小通訊錄》一課,仔細專研教材,發現本課的重點是表格的學習,透過製作班級通訊錄學會在word中插入表格,以及對錶格進行美化。

  但是要收集班級同學的地址,以及在word中輸入地址,工作量很大,可能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地址的輸入上。

  所以我對教材內容做了如下處理:改由製作課程表來學習表格的知識。個人覺得本課用課程表替代通訊錄教學效果會更好。學生對課程表非常熟悉,可能都有自己製作過課程表的經歷,所以用課程表更貼近學生實際,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情境的創設上,我採用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貫倡導的“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由生活實際中的表格引入到這節課需要學習的課程表,再透過承諾將學生自己做好了的課程表列印給他們,實現了“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習為生活服務”的本節課教學理念,同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資訊科技的學習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有益於生活、充滿了樂趣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提出,要求把生活化的教學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行為中。資訊科技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也要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新理念。

  一、注重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獲得真實體驗

  在生活化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創設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景,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新鮮事物的興趣,點燃學生對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的求知慾。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應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去貼近學生生活,將資訊科技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絡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資訊科技知識。例如,在教《飛鴿傳書》一課時,教師節給老師發郵件送教師節的問候,讓學生在體驗送問候的過程中,掌握了傳送電子郵件的技能。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這就是說首先要投其所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計生活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知識

  知識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要注重培養學生將習得的知識迴歸於生活實踐中進行運用與發展。學以致用,是學之根本。例如,在講到Word中“插入表格”一課時。我先是調查瞭解學生知道哪些表格,課上再向學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表格,如:課程表、值日表、作息時間表等,然後簡要介紹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讓學生利用插入表格來繪製其中的一個,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又讓學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這樣聯絡生活的學習,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三、設定學習任務,讓學生體驗生活情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資訊科技課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任務既要使學生感興趣,又要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主動地去學習。例如在《旅遊計劃書》的教學中,教師提出任務到網上查詢杭州回紹興的火車班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輕鬆快樂的收穫新知。

  四、教學評價生活化,服務於學生的生活

  積極提倡評價的“生活化”,即評價應注重平時的操作與實踐,注重過程性評價,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學科標準去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能用一個尺度而要用多元的尺度去衡量,要努力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和發展的可能性,並使之得到發揮,要讓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資訊科技為生活服務,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我們評價應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評價的標準也就多樣化。因此,注重學生學習的評價,揭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學科標準去評價。

  生活化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改變了課堂教學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讓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到了一起,讓學生的學習和其它生活體驗一樣,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完成。只有我們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才能提升學生課堂學習質量,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學生自我的發展,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讓學生適應資訊社會,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

【國小資訊科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