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

  一、授課中,為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認識,我特意找來《國寶檔案之歩輦圖》的影片影片,因為裡面的內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以及吐蕃特使祿東贊求親的故事。在播放影片之前,我特意設定了4個問題,讓學生去具體體會唐蕃之間的往來和關係,結果應該是令人滿意的。但從中我也發現一點問題:如果能對影片能做好精確的片段選擇和擷取就更好了,對於電腦技術上的東西,看來我還是要加強。

  二、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換來了和諧友好的民族關係,這也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我感覺這個內容我雖然講到了,但在講解過程中總覺得過渡得不夠順暢和精準。看來內容之間的過渡銜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學功力的,這方面也有待不斷的學習、總結和反思。

  三、這次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引入時間長了點,導致在講授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時非常趕,還有點尾巴沒講玩。現在想想,這部分內容因為是閱讀自學部分,所以也可以見機行事,讓學生課下自己總結歸納,下節課上課的時候用兩三分鐘的時間一起完成,這樣這節課就顯得既完整有從容。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2

  貞觀之治一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採用學案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讓學生了解本課的知識結構。為課上的探究做好準備。課上前5分鐘對學生進行了學案預習檢測。與以往提問式檢查預習不同的是,能夠了解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情況。由於預習學案的量小而精;學案檢測試題分為A、B、C三檔,可選性較強。學生積極參與,今天適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預期的目的。為課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探討: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體現他的認識時。有學生提到;“政府輕徭薄賦,不讓老百姓幹很多繁重的活,不從老百姓搜刮很多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發展生產,開墾大量荒地。促進經濟的進步,人民的日子愈來愈好過了。”另一個同學說:“這麼好的君主,中國現在讓唐太宗統治,我們的生活也一樣的幸福。”

  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唐太宗,改變不了壓迫人民的本質。他的一切做法無非是安民心,從而穩固其統治的手段而已。從太宗的話中得出,他認識到人民力量強大的同時,擔心“水覆舟”。唐太宗的開明是與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較而言的。所以,評價歷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否做出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貢獻。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3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歷史教學比較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把握歷史發展程序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比較法,能認識歷史的共同特徵,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知識取得進步。

  比較常見的歷史比較法有:

  ⑴從時間觀念出發,就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階段)的歷史現象作比,或就某一歷史事件的各個發展層次作比,也叫縱比。諸如:中國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戊戌變法和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歐美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⑵從空間觀念出發,就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對照,也叫橫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在侵華上的不同特點,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特點。

  ⑶縱橫交錯的綜合比較法即縱向穿線,橫向織網,縱橫交織,構成一個立體的比較體系和結構。如:在比較中西方差異時,可以從社會階級組成、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對外關係、軍事實力、民族關係等各方面進行縱橫、交錯的多方位的綜合比較。

  ⑷一些概念的比較。如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可以和《共同綱領》從地位上與內容上作比較,從中認識兩者的區別於內在的一致性。

  運用上述比較法時,可根據所需要的內容從宏觀或微觀,現象或本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但一定要做到線索明確,深入簡出,使學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為比較而比較,僅僅留於形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4

  在講“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非常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馬上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考慮了“我應該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

  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己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5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4課燦爛第宋元文化(二)》是一節課文化課,我不單是把本節課作為單純的知識傳授課,而且注重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透過活動、合作和探究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從歷史的角度來賞析中國古代的文化。

  1、關於教材處理的反思:

  (1)在匯入新課時,在匯入時我採用直接匯入的方法,因為我們剛學完《第13課燦爛第宋元文化(一)》,故運用直接匯入的方法。在完成第一目司馬光和《資治通鑑》時,由“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引入,起到了以舊帶新的效果。

  (2)對司馬光和《資治通鑑》一目的講述時,與司馬遷的《史記》從作者、成書年代、寫作體例、史學價值等方面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直觀映象、加深記憶。

  (3)透過對宋詞代表人物作品的分析,進而提高學生對宋詞優秀作品的鑑賞能力。

  (4)關於繪畫、書法和藝術一目,本部分內容簡單,透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

  (5)透過“師生討論:宋元時期文化高度

  繁榮的原因”突破教學難點,結果是討論不夠深入,致使難點的突破也不夠好。

  2.師生互動方面的反思

  學生參與程度開始時不夠高,在知識競賽部分表現較好,看來課堂教學也需要激勵機制,增加過程性價。

  3、本節課的課件製作也存在一些問題,以《清明上河圖》作為背景,致使圖片不清晰,影響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6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坐在下面的學生卻沒有應有的積極性,或者埋頭寫作業,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並不是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興趣,而是教師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上的參與性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學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的嘗試,特別是我校的教法改革。那麼,大膽解放思想,突破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特別是我校今年進行的教改。

  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講述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時間間隔長,學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級學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一言堂”,這其中古人的思想問題的教學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講深了學生不易理解,講淺了學生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思想問題時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結合背景材料,最好能應用計算機課件,積極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我發現造成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機會,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勵;

  ②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懸念和情景,沒有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

  ③不能靈活使用教材,缺乏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教學設計;

  ④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現不夠。

  作為教育者應該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動向,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尤其是心理感到負擔,受到壓抑時,便處於抑制狀態。相反,熱烈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處於最佳狀態,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將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這一狀態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透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啟用課堂氣氛。因此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在下課以後,學生都還在爭論課堂上的問題,並且紛紛向我反映最喜歡上歷史課,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大大激發了學生在以後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無疑於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現在的教改真是及時雨,把我的苦惱化解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7

  上完《秦王掃六合》一課,細細反思,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而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完成了教學目標。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為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我打破了教材編寫的順序,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秦完成統一和鞏固、維護統一兩大內容,在處理第二項內容時,又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方面來歸納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這樣做,不僅線索清晰,便於學生掌握和理解,同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創新問題設計上有突破,能聯絡生活實際,引起學生共鳴。

  本課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課文內容,然後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點撥、同時輔以材料展示。我還注重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機會,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去創造。如:我指導學生到黑板上設計秦的疆域示意圖,以幫助學生壓縮資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這節課也體現了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由原來的講述者轉變為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會的,允許學生自由發揮,互相補充,教師及時評價;學生不會的,教師進行激勵、引導,然後共同解決。

  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開手腳,給學生以機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它細微之處,還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釋疑過程中,有些小問題的設定稍顯牽強;過渡語,有個別之處,不夠自然;習題設計過於單調死板,以後應力求多樣化、趣味性,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分析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出現困難時,教者引導的語言有些羅嗦,沒有做到簡明扼要;對學困生的關注明顯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學生方面:在討論秦始皇的歷史作用時,他們的回答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徹、全面。尤其是說說他們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時,學生的反應特別積極,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較關注歷史的,我們有理由對歷史教學充滿信心。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8

  (一)這節課下來我覺得做的較好的地方是:

  1、靈活處理教材、靈活處理課堂、儘可能引導學生提出些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本來準備4分鐘完成的自主學習部分,就用了12分鐘,打亂了預計的安排,好在及時做了調整,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體表現略講一下,從而為後面的步驟順利實施贏回了時間。

  2、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絡。比如講解徭役的問題,比如引導學生理解鴻門宴的寓意問題。在講鴻門宴問題,透過學生的講解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典故的寓意,並進一步和學生的自我保護聯絡起來,起到較好的學以致用的作用。

  3、將教材的知識做適度的拓展延伸,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透過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多角度的思考,還是讓學生(至少是部分學生)得到了昇華和提高。從而超越了教材。

  4、環節的過渡方面也是處理的比較輕靈、流暢。比如匯入設計、從秦暴政過渡到大澤鄉起義、從秦滅亡到楚漢之爭的過渡,這些小安排還是收到不錯的效果,讓整節課連貫,緊促。

  5、三維目標的落實方面效果較好,透過自主檢測反饋的資訊感受到這節課教學效果不錯。

  (二)然而這節課操作下來,也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自主提問方面的引導。這個環節由於該班學生可能突然間改變了教學模式,一時不能適應,弄得自主提問環節有些冷場,學生提不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而且提問的學生積極性不高。

  2、一節課的容量過大。可能長期呆在初三的緣故,這節課忽略了七年級學生不可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最多25分鐘的“紅線定理”。本節課除了8分鐘的自主學習和8分鐘的自主檢測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時在讓學生緊張思考和解決問題,導致學生有疲勞感。

  3、板書方面。由於時間關係,將課堂總結進行的較為倉促,而沒有落實到從基礎知識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縱橫向聯絡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有種一目瞭然的直觀感受,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昇華。

  4、本節課影象資訊的處理較少,大量的文字資訊,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也是不太適應的。

  5、成語故事的蒐集與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總的來說,這節課收穫還是蠻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悅也有遺憾。好在人們常說:教無定法、教無止境。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課堂吧。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9

  期末考試結束了,回想在一中一年來的教學工作,不管是半期還是期末,每當看到成績和那高低不一的分數,還有孩子們考後不同的神情,我思索了很多。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一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儀,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

  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物件,兵教兵,好帶差。80分以上的作為培優物件,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

  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資訊與課本聯絡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我把《明朝君權的加強》分為四個板塊,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靖難之役;明成祖強化君權的措施。突顯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統治而做出的努力。在課堂上有過多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這種問答的方式稍顯呆板,過程按部就班,但是內容不顯突兀和斷裂,相對來說比較連貫,但是也有一定的問題,即是學生參與的層面和深度較低,無法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激情。課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不多,給大家印象深刻地就是歷史短劇中的錢宰的扮演者,他臺詞雖短,但是節奏把握的相當到位,將老儒生的不願早朝的那種狀態表現的惟妙惟肖,更讓我吃驚地他對於角色的深入體惜,竟然把課堂當朝堂當堂一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為老師我靈機一動,臨時設問,讓他說一說老儒生錢宰的心理感受,在錦衣衛嚴密監視下的生活感悟。這完全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交流的生成,我雖然不贊同這一跪,但是作為老師我不得不佩服學生對於角色的領悟,自我犧牲的精神。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靈光湧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比我們教師想象的要多的多,如何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我們當下教師的主要任務。對於傳統缺乏創新,更加註重學生的參與課堂學習的慾望,把課堂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自己在教學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育才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也的確碰到了許多的問題,現在針對具體的教學以及教學後的效果談談反思;

  一、 我覺得我們應該以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具體形象地展示出各種事物的現象、情景、過程,它對提高學生興趣起到促進作用。

  如七年級歷史《秦末農民起義》主要介紹秦始皇的過失,引起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以及建立西漢,我考慮到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講較久遠,透過分析課文,能知道,但記憶困難,為了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準備了北京長城的圖片,伴著優美的音樂,學生對世界名勝古蹟有了興趣。接下來放映《孟江女哭長城》學生們看到勞動人民,用小推車、肩膀扛、繩子拉,一步一步向上拉。有的累昏、有的死。再接下來放映陳勝、吳廣起義。這樣學生進行對比,然後分組總結秦始皇的功、過,學生的興趣從不知不覺中調動起來。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學生乘機擾亂課堂,譁眾取寵的現象。也有部分學生不能達到言之有物,這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 對學生的能力的重視;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長的帶

  領下一起討論,做練習冊,並教給小組長一些方法,引導他們儘可能的發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作用,讓成員學會如何給別人分析、講解問題。小組出現不會的問題,向教師提出,再由教師給小組講解。自習課上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先給同學們一定的時間背題,然後小組長同時抽三個組員,這樣即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記憶的質量。同時在課堂和自習上,我也在嘗試給學生一種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只規定背題的範圍,不規定必須背下來,或是抽背、默寫,人為給學生造成一種壓力和緊張,如果學生經常在這種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不但不會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其真正地參與學習,自覺自願地去完成課堂任務。我覺得這個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認為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還應該注意

  1 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 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 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

  4 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

  5 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隋唐時期是中國的繁盛時代,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高度發展,本課內容主要講述了隋唐的科技和詩歌成就,由於學生在小學曾學過趙州橋這篇課文以及唐詩等內容,所以這對建築藝術和詩歌部分有所瞭解,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習時,首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這樣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可以大大提高聽課的效率。在教學時,參照教案,按照學案授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學案進行學與練。具體來說,本課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學案上的問題找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做到用眼觀察、用腦思考,並且動手記錄,使學生切實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個環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小組討論、交流,檢查彼此的學習情況。在此環節進行時,教師透過使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以製造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尤其是學到唐朝著名的三大詩人及他們的詩歌作品時,因學生都比較熟悉,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適時的引導學生進行唐詩背誦,更激發了另外學習興趣.

  第三個環節是課堂探究。本環節是在學生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之後,為了使其對歷史的綜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設。它主要透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完成。我認為透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學生能更加明確教師的授課意圖和教學方法,使其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變得“活學、會學”。

  但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不足,比如說在進行第三個環節時,因時間把握的不是特別到位,所以學生的討論沒有深入進行下去,還有在分析比較各石拱橋的特點時,分析力度也不夠,以後需要注意改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本週在幾件大事中經歷了歷練,上公開課、上實驗性歷史課、抽測、學習成功學、和上美術課。這些事情都是我的目標,是我必須要完成的。公開課在微笑中上完,課本內容學習完成,而同步學習在課堂上沒能學習完成,說明課堂學習效率要繼續提高,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最多的事情。歷史課需要試驗一堂課上即能完成課本能容又能完成同步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而在教學過程中,屢屢沒能做到完成,需要用第二節課上的一部分時間來處理上節課上剩餘的內容,因此在課堂上需要控制好課堂節奏,兼顧好優秀生的進度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進度,多鼓勵和激勵這些學生,加強努力求贏爭第一的思想,對後進生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給予適量的學習任務以利於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並且要對後進生給予足夠的輔導,逐步樹立信心,增強努力求贏爭第一的思想。

  本人對成功學的學習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踐和運用,對學生多激勵和鼓勵,從心理上進行疏導學生在學習中的不滿和怨言,消除,為學生鼓足士氣和提高學習積極性提供心理支援。上好美術課,是調節本人心理和工作情緒的一塊重要的領地,接受藝術的薰陶和增強笑對人生的力量,增強人脈談資和人脈關係資源。為教學不斷努力學習和實踐,多重複實踐,多吸取經驗教訓,是教學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4

  經過六週的歷史課堂教學,逐步發現學生在學習歷史中興趣是第一老師,感興趣的學生不論是對歷史知識的聽說讀寫都會變得效率相當高,學習起來輕鬆愉悅,當堂就能迅速掌握課本上的大體內容。必須發揮這部分學生的優點和特長,進一步提高這些學生學習歷史和能力和潛能。對於那些學習歷史有困難的學生,必須幫助他們找到和參悟出學習歷史的方法和途徑:

  1、首先讓這部分學生知道上課時提高課堂效率是必須要掌握的能力;

  2、在注意力提高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力和搜尋能力的訓練;

  3、然後進行記憶力的訓練,在這方面,魏書生同志做的非常的出色,他利用一分鐘記憶訓練法,在一次次重複訓練中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讓後進生逐步提高了信心,為以後的教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的成功之處:

  1、設計思路較清晰。表現在:一、把課本知識高度整合;二、針對主要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三、設計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煉。

  2、目標意識很強。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

  3、非常重視直觀教學。大量歷史圖片的運用加強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秦滅六國的順序、秦的疆域對比、長城等圖片的運用等。

  4、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自主學習環節、合作探究環節等等。

  5、試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如合作探究中兩個假如的提出針對學習的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回答的方面很廣,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6、形式靈活。如對知識的溫習、加深理解用奏摺的方式;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用寫頒獎詞和知識構建的方式等。

  7、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

  幾點不足:

  1、學法指導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把自學內容、方法和時間都給學生提示一下,學生自主學完後,再留出幾分鐘來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把疑問提出來。再如學習方法上可以用數字歸納法、諧音歸納法等多種方法,像秦滅六國的順序,可以諧音為含(韓)著(趙)委(魏)屈(楚)咽(燕)氣(齊)。

  2、評價方式要多樣。除了老師的及時評價外還應讓學生評價。

  3、板書設計不應欠缺。板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省略。

  4、課件可以進一步精簡,教材中有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燈片展示。如郭沫若評價焚書坑儒的那段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即可。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6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學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初一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裡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初一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透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裡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匯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初一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初中的學習要求與小學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透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7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一學期的歷史教學,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教學中,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上學期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只是一冊書,今後需要將初中的六本歷史書熟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把握好教材,才能讓學生直接準確的掌握知識。

  二、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根據教材,我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

  三、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

  我們知道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生物、地理等這些都有他們本學科發展的歷史。因此,我常常去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以便了解更多豐富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就可以根據學生們學的知識再增加新的知識。還能使學生們覺得老師什麼都懂,是一個萬事通,讓他們由衷的佩服你,從而更加奮發的學習。

  四、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一週兩節課,如果課堂上不抓緊每一分鐘的時間,那麼課下讓學生們學習歷史,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備課多一分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負擔就少一點。所以,一定得備好課。然後,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我講新課之前我都要找學生提問上一節課所學的重要知識,這樣才能溫故,教學過程結束之後,我將讓學生作一些比較典型的練習題,使得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的掌握、反饋、鞏固和提高。並且我要求學生講完一節新課作一節的練習題,及時反饋。

  五、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雖然初一學生對於三年後的中招考試沒有什麼反應,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們不應以眼前的小天地就知足,更應該想到三年後的中招。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時常穿插中招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躬獻,讓學生們的成績更上一層樓。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8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透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初一學生,自我約束力、閱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中考試中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的教學內容所跨的時間長,涉及的歷史事件多,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側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1、以活動貫穿課堂,引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問題的興趣。

  因為學生對三國時期及之後的這段歷史較感興趣,而且不少同學還透過電視等途徑瞭解過,所以提前佈置這項作業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不會很難,但為了使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課堂上的講故事還要和發展性評價體系掛鉤,對於積極參與活動的同學應該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而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則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2、運用史料教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堂課引用了《史記》和《宋書》中的兩則材料,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閱讀與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在歷史的情景中感受歷史,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培養他們“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貼近學生生活。本課的教學核心內容是江南經濟的發展,教師利用學生身處南方的現實從自身的生活出發關注當今學生的生活狀況,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透徹明晰。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這堂課的學習為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提些建議,這些問題都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20

  很清楚的記得:在學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時,我設計的教學過程,有兩個環節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環節:說一說你所知道的三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話一出口,許多學生按耐不住情緒已經站了起來,高高舉起了手,我採取了各組競賽的方式,給他們均等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成語故事:讓我沒有意料到的是有些同學說出了成語故事,而且還簡單講到了故事情節和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許多同學發出了嘖嘖的稱讚聲,顯然他們對個別同學講到的成語故事是比較陌生的,還要求講述者大聲一些,再講細緻一些。我深深感覺到學生對這一活動意猶未盡,於是留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展示。

  第二個環節:分析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的原因?

  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引導學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是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是曹軍兵多驕傲自滿,第三是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接著我開放課堂,請同學們說說:你從其他渠道瞭解到的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的原因還有哪些?

  有同學大膽發言:赤壁之戰是在七月天裡,曹軍來自北方不習南方生活,所患瘟疫非常嚴重,死者很多,這就使曹軍士氣受到損失,戰鬥力受創。因此我認為曹軍失敗的原因中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瘟疫。

  我問大家:你們認同他的說法嗎?

  絕大多數同學表示同意認可。

  這時我已經意識到這位學生的發言已經補充了我的授課資料。同時讓我再一次認識到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面對學生所具有的動態性資源,我可以順著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挖掘,跟著學生走。這樣不僅可以把課堂資源延伸到課外拓展,還可以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他們積極探究的情感。讓學生最終知道:我說的不是權威,教材也不是權威,事實勝於雄辯。透過大家的廣泛交流可以越過教材,穿過課堂,讓學生和我在交流中共享資源。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