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向江面的冷霧灑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一夜的春雨,烏桕千萬樹,你家是對著秦淮第幾座長橋。”沒有見過烏桕樹的樣子,亦無從想像千萬樹葉晃動時的壯觀與美好,猜測它應該生長在南方某條不知名的江邊,挨近石橋的地方。幾棵成排,或只是一株,探著頭在水裡照出影子,因為被當地熟知,所以並不引人注目,卻在一個薄霧籠罩或春雨沖刷的清晨,搖曳了詩人的思緒。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突然想到了烏桕,想起寫了烏桕的這兩個句子,想去看一看那葉片的色澤和紋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總是重複、倉促和身不由己,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是希望現實和期待不斷吻合。

  但是,首先,最重要的是,你得有期待。

  外祖母瑪麗買菜時寧願要不新鮮的蘿蔔,為的是省下一分錢,放進儲蓄罐裡,因為她要攢錢買地。十年時間終於存夠了五十塊錢,雖然最後因為不識字,看不出地契是假的被騙。但是第二次十年……第三次……直到把這種看上去不那麼聰明的願望,傳遞給自己將要養育孩子,歷經生活艱難的女兒。

  媽媽凱蒂在一貧如洗的日子裡,堅持給孩子們讀書:每天一頁莎士比亞一頁聖經,堅持拿出和他們少得可憐的生活費相比,可以稱得上是鉅額的錢來讓孩子們學鋼琴。即使她們租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裡,即使她們還不知道下一頓食物來自哪裡。她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那個恰如其分的字眼:教育。是的,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擺脫骯髒汙濁的泥潭,即使她就深陷在這泥潭的中心。

  爸爸約翰尼突然想到孩子們還沒有見過大海,“孩子們這麼成長,不能連沖刷著布魯克林海灘的大海都不知道。”這擋都擋不住的想法一來,他們的計劃就出發了。雖然他在示範從岸上跳到船上的方法時,“噗通”一聲掉進了水裡。雖然孩子們在黏滑酸臭的綠色海水,和越來越曬的太陽的雙重壓迫下全都中了暑。雖然連他自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實如此不堪?他會唱的那些和坐船有關的歌裡,孩子們本該興致勃勃地回來,走的時候充滿對大海的熱愛,他自己也應該帶回各種各樣自己釣的魚兒。

  生活並不公平。總有一些人在受困、受窮。人或許有同樣的經歷,但未必有同樣的心態。而人和人最大的差別,大抵就在這裡。

  沒有文化的外祖母卻建議女兒給自己的孩子讀書,講述民間故事和各種童話。雙手終日泡在肥皂水裡,靠給人做清潔交換租住資格的媽媽,卻和孩子們一起學鋼琴,甚至比孩子們彈得還要好。從來沒有劃過船也從來沒有釣過魚的爸爸,卻堅持自己的孩子應該見識他所不知道的,而充滿熱情地付諸行動了。讀後感.還有那用舊裙子改成的窗簾,印著玫瑰花紋,它把簡陋的廚房變得很好看。還有那些週一到週五的發黴麵包,澆上開水,做成糊糊,然後加上鹽、胡椒、百里香、切碎的洋蔥還有雞蛋(如果雞蛋不貴的話),然後在烤箱裡烤。烤好了,成了金黃色,再加上媽媽用半杯番茄醬、兩杯開水、各式佐料自己調製的一種汁……熱乎乎的,很好吃,回味無窮。所有這些情節,讓我在當時忍不住笑出聲音,甘願從心底發出讚歎,甚至在讀完書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它們依然在我的夢想和希望裡盤旋。

  無論今天給予了我們什麼,貧窮也好、富足也罷,它們總不可能一無是處,也一定不會無懈可擊。我們一直不丟棄充滿期待的心靈和發現樂趣的能力,才是最好的事情。

  關於大海的歌曲和關於烏桕的詩句,到底有沒有欺騙我們,總該親自去看一看,才能知道。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

  茜茜,一個漂亮,溫情的女人,一個如火的女人,在婚姻中,她知道什麼該珍惜,什麼該忘掉,如她勸導凱蒂忘記約翰尼的缺點,只記住他的優點。這在當代婚姻中也很適用。茜茜沒上過學,卻熱衷於幫凱蒂弄到《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 。

  艾薇,上過小學,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能繪聲繪色地講許許多多的故事,她很自信自己的孩子會接受完整的教育,每人會有三個畢業證書,她堅信教育改變一切!

  凱蒂不管是體格還是內心,都是強大的。任何困難都不能擊垮她。她自立自強,任何勞動和付出她都能承受,但她受不了別人的施捨,約翰尼的`去世給她很大的打擊,也讓一貧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面對麥克加里蒂酒館老闆的饋贈,她婉拒,艾薇提議去慈善機構領救濟金,她說還不如關緊門窗,開啟煤氣,讓全家一起去死。這個外表瘦弱的女子該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凱蒂的思路一直是清晰 的:她縱容約翰尼,她對弗蘭西的憐愛,她對尼雷的嬌寵。約翰尼死亡通知書上她拒絕寫酗酒,只寫肺病死亡,她讓約翰尼死的有尊嚴,因為她潛意識裡也知道他酗酒是因為生活的壓力讓他無法承受,讓酒精來麻醉自己,在他得知凱蒂懷了第三胎後,他徹底戒酒了,至死再也沒沾一滴。她給弗蘭西和尼雷一個完美的父親形象!凱蒂的堅強還體現在當約翰尼死時,她一家誰也沒掉一滴眼淚,下葬後,母親揹著兒女痛哭,兒女跑到無人的大街上發洩痛苦,但見面時卻都心照不宣,微笑面對,他們從沒見過媽媽流淚,唯一的一次是他們第一次每人領到五塊錢薪水,擺在媽媽面前,他們看到“眼淚在她眼眶裡打轉”? ?。凱蒂生勞瑞時,不停地問弗蘭西時間,她以為死神會再次光顧,陣痛讓她面如死灰,可她咬破嘴唇不吭一聲,她不想讓弗蘭西感到恐懼,不想讓她愛的人看她受苦打發弗蘭西去買東西,尼雷去艾薇家借宿。這偉大的母愛是無法用語言描繪的。

  約翰尼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舞姿永遠乾淨整潔的服飾,響徹布魯克林街區的歌聲,還有挺直的脊背!他窮困但他卻把歡樂帶給他認識的每一個人!他心思細膩,他對弗蘭西無盡的寵愛,他為可愛尼雷感到自豪!儘管他早早離開了,但他留給弗蘭西無盡的財富:他叫她小歌后,帶弗蘭西和尼雷出海讓弗蘭西上她夢寐以求的學校,她畢業典禮上的鮮花和他親筆寫的賀卡!他也有性格缺陷,懦弱,面對殘酷現實的迷茫,還有酗酒,但他不粗俗,買醉是為了逃避!酗酒的人往往讓人討厭,可是他死後,卻有很多人送來鮮花:他工作的地方送的,他朋友們送的,酒館老闆送的,警察送的……他畢生追求盡善盡美,他的優點遮住了瑕疵。

  描寫外祖母瑪麗.羅姆利的筆墨不多,她從未進過學校,不認識字,但卻是個了不起的老太太,她大度,睿智,豁達,看問題全面,善於思考,為了不讓女兒們受到更多的來自粗暴的父親的傷害,她拒絕孩子們說德語。她頭腦裡有一千多個故事和傳說,有祖國的歌曲和各種民諺;品行上她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她知道人類有可憐的弱點,也知道各種殘酷的力量;她是神秘的,有講故事的天賦,對一切的信心,對弱者的同情;她讓凱蒂每天給孩子們讀一頁書——知道世界並不是布魯克林的出租屋這麼大;她希望孩子們瞭解神話故事,仙女,小精靈,侏儒等——他們不住在凡界,卻住在人們心中;她希望孩子們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無價的;她希望孩子們得相信天堂,不是有上帝和天使的地方,而是人們夢想的地方;她還希望女兒們懂得儲蓄……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奧地利女人!

  弗蘭西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她是不幸的,但她卻又是幸運的,她有個睿智善良的外祖母,性格堅韌的媽媽,溫情博愛的茜茜姨媽,熱情想象力豐富的艾薇姨媽,她們一路陪伴著她,指引著她……這就是羅姆利家族的女人們,她們是渺小的,但她們的品格卻是高貴的!

  謹希望每個人都養個孩子,種棵樹,寫本書!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

  在布魯克林的街區中,有一株高高的天堂樹佇立在一片低矮髒亂的平房中,樹枝生長在陽光下像是一柄巨傘。如果你從樹枝間望去,你會看見一個女孩在樹枝間讀書遠遠望去像坐在一片綠雲中。她的名字叫弗蘭西。

  《布魯克林有棵樹》講述了居住在美國布魯克林貧民窟內的小女孩弗蘭西的成長曆程。書中用一個個溫馨的小故事,透過載取去弗蘭西的生活片段,串起了弗蘭西的成長曆程。

  但我這次想講的並不是弗蘭西,而是她的媽媽凱蒂,我最初對凱蒂的印象並不好,她是一個強硬,有點不近人情又偏愛兒子的媽媽。但等到我到了高中再讀這本書,我對她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

  再一次開啟這本書時我看到了一個被艱苦的生活磨去了柔情的女人,凱蒂給我的感覺像一塊立在海邊的礁石,一次又一次經受著海浪衝刷、留下崎嶇不平又滿是普通的表面。是的,凱蒂不斷面對著一波接一波的挑戰。我認為凱蒂是悲劇的,尤其是在她表現著所剩不多的一點柔情中時,我更為她感到悲傷。凱蒂並不是一個對生活感到絕望的人,相反,她還很有生活情趣,弗蘭西家窮得買不起咖啡,她就用萵菊代替咖啡豆磨出了又濃又苦的“咖啡”。當家裡一連幾天都沒錢買食物時,凱蒂就和孩子們玩起了名為北極的遊戲,假裝自己和孩子是在北極等待救援。在凱蒂的這種生活智慧中,弗蘭西的童年可以說是充滿樂趣,但其實貧民窟的生活很艱苦,疾病與犯罪在這裡肆虐。弗蘭西一家,如淘金者般在這條汙濁的淤泥河中不斷篩出了點點幸福的金色碎片。他們對生活是充滿了愛和樂觀的。

  儘管弗蘭西一家都很樂觀,但他們的樂觀是不同的,弗蘭西和他弟弟的樂觀,是源於孩童的無知,他們的爸爸約翰尼的樂觀是源於他的安於現狀,只要還能維持現有的生活,偶爾條件改善一下他就滿足了。所以,凱蒂和他們是不同的,這也是我認為凱蒂是一個悲劇人物的原因。她對生活的用心點綴更像是一種對自己目前艱苦命運所下的戰書。在故事中,她和所有人一起大笑,但她很清楚自己所處環境的糟糕,以及自己未來的艱難生活。她不甘在貧民窟度過一生,但無論是自己還是約翰尼都完蛋了,約翰尼選擇用酒精麻痺自己為生活的每一天美好的東西,而滿足,雖然這也讓她得以給予孩子更多的溫情感慨地選擇和這樣艱苦的生活搏鬥。

  凱蒂的悲劇始於她對於約翰尼的愛,從他看見她的第一眼,凱蒂就不顧一切的愛上了約翰尼,即使當時凱蒂的好朋友在與翰尼交往,但凱蒂還是想方設法的去追求約翰尼,最終與她的朋友絕交。凱蒂卑鄙嗎?也許吧,但我只看到了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懷著內心熾熱的激情將自己作為燃料投入到了輕率的愛情之中,為了她的愛情,她什麼都不要了,也什麼都沒有考慮。當初凱蒂充滿熱情的樣子,與後來那個幹練的婦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唏噓不已。事實證明,她最後為這種輕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翰尼富有才氣卻十分軟弱,在酒吧做著臨時侍者,甚至沒有固定的工作。凱蒂不得不靠整天跪在地上擦洗地板來維持全家的身體,他們的相遇無疑是浪漫的,他們克服阻礙在一起的過程也像一個童話一樣。但現實,畢竟不是童話,而是充滿了冷酷的幽默感。小說先以弗蘭西家在貧民窟中的生活開頭,在中間你插敘的方式,敘述凱蒂與約翰尼相遇的過程。巨大的反差說明了現實的殘酷,沒有物質基礎只憑著一腔愛意的感情到最後真的會讓人幸福嗎?等到激情消退,面對家中面黃飢廋的孩子和灰頭土面的自己,還會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後悔嗎?或者這種愛情太過罕見太過難得,所以我們才追求它,期盼它,希望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最後,我不禁對她在約翰尼死後嫁給麥克舍思警官的選擇感到了理解。書中的故事很現實,給當初泡在美好結局的糖罐子裡的我,給了很大的震撼,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些苦難,還有這些困難要面對,只不過生在這個時代的我並沒有遇到罷了。

  我相信等我走過的人生更長的道路,有了更多的閱歷後,在一個靜靜的下午,我還是會翻開這本書,再次重新認識一遍這個叫凱蒂的母親。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4

  每個人的成長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長給我們留下不同的印象,對於我們來說成長是無比的重要,然而這本書就形象的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說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她的成長令人感到吃驚,她做過了大人們所做過的事情,如:撿破爛、購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貧寒,父親很早過世,而母親非常偏愛弟弟,所以弗蘭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愛,在家裡就是這樣,然而在學校裡同學們更是瞧不起她,總是受到同學們的輕視。她的成長就如同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弗蘭西非常的勇敢,她會勇敢地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於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變得更堅強,古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為動力,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為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讀了這本書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段落是:“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紙張、金屬、橡膠等破爛,藏在地下室的箱子裡,上著鎖,或是藏在床底下。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回頭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裡頭熔化。垃圾站收沒有熔化的錫球,因為很多孩子會將鐵墊圈放在中間抵重量。有時候,尼雷會找到一個蘇打水壺。弗蘭西會幫他把壺嘴弄下來,熔化出其中的鉛來。垃圾站的人怕蘇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煩,不敢回收完整的壺嘴。壺嘴是好貨。化掉後,能賣五分錢。

  弗蘭西和尼雷兩個人把破爛裝進一口麻袋裡,一人拎一隻角,在街上拖著走,沿著曼哈頓大道,路過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後來到斯科爾斯街。這都是些醜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條偏街陋巷都會有衣衫襤褸的小孩子鑽出來,匯入破爛大軍,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們去的路上,會遇到空手而歸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已經把破爛賣掉,錢也都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了。現在,他們大搖大擺走回來,還嘲笑起其他小孩來。”這兩個自然段形象的表現出了弗蘭西與弟弟尼雷一天艱苦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他們畢竟是孩子啊!現在的孩子沒有一個向他們一樣的可憐啊!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彷彿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提到過,書上說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習。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