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1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透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考古發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製石器的使用、製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裡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製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特別是廣泛用於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於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絡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瞭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絡“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裡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充套件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可以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絡,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資訊。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瞭它的用途,進而瞭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透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於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絡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物件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絡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藉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後,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幹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製造工具、製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麼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2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匯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

  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4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透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匯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裡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裡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組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製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組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採集為生。

  知識模組三北京人的特徵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徵。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製石器,過群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併儲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5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透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透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透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6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透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匯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透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裡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透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透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透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透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透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一、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影片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資訊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匯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透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透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8篇8

  課標內容

  1、瞭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絡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透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透過課後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歎,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後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透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瞭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匯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透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透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