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最佳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總之,“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說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併成為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發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於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於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說,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紮根,任務還很艱鉅。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物件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2

  【內容標準】

  透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作用。

  一、內化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2.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透過勞動體驗,比較石制農具與鐵製農具的效能,理解鐵器得到推廣的原因。

  2.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瞭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3. 透過看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製作,讓學生掌握、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 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協作學習的精神。

  4. 學生就“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進行辯論,對商鞅變法進行評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中,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學會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展。促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鐵器的使用。鐵製農具出現以後,牛耕漸趨普遍起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也使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戰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下迄秦,完成了從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均與戰國時代的變法或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絡。戰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餘,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老師精選有關商鞅變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釋出的《求賢令》、“廷議”相關內容等)(8K紙一頁)準備課堂使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進行“勞動體驗”,自由組合小組,分別使用石器和鐵器進行割草或翻地等勞動,並按要求寫出勞動報告(寫明: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勞動工具,勞動專案,比較結果,勞動體會)。

  四、教學流程

  入境生趣, 匯入新課:課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體驗,請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

  (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

  過渡:“春秋戰國時期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時期。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稱為千耦其耘。到春秋時期,田地裡出現了個體小農。”

  提問: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現象呢?(學生可能會提到“勞動工具的改進”“人身自由”“交租稅”等字眼)

  從事個體生產的人與奴隸有什麼不同?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出現)

  過渡:地主階級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卻無實權。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社會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由此引入“社會變革”。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多媒體展示戰國形勢圖,學生列舉改革各國)

  商鞅變法

  ⑴要求學生在看書、閱讀資料後思考:商鞅為什麼要變法?(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到“角色扮演”:模擬“廷議”)

  ⑵ “經過這些“波折”後,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呢?”引入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與歷史作用。

  ⊙首先,讓學生看書2—3分鐘並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

  ⊙然後,學生小組討論:“商鞅變法的每一條內容如果能實行 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商鞅變法還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為什麼?”

  ⊙最後,引導學生列表歸納變法內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梯形、圓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可是秦孝公去世後,商鞅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學生辯論後,老師可總結幾點: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援,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成功,使秦國崛起。透過商鞅個人命運與變法關係的辯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練習鞏固

  以水果拼盤形式出現,激發學生興趣。拼盤由四種水果組成,每盤水果與相關題目連結。如香蕉、草莓、西瓜、蘋果等。

  教後師生雙反思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變法或變革的實現使封建社會得以形成。所以,對於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對於封建社會關係的形成在對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透過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結合當今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來解決本課難點。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