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4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

  今天,聽了黃守金老師的一課,講完後,大家評了課,結合大家的意見,根據自己的反思,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1、備課應全面,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對教材的延伸,自己在教學中,可以說對教材把握得比較到位,但延展度卻沒有,證明自己讀書太少,列寧除了為俄國自身,還為人類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多事,而這些是自己在教學時沒有想到的,也證明了自己知識的匱乏,正向我們組老師和說的一樣:教師不僅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這樣,才能在課堂中讓自己更充實。

  2、注意對學生的及時表揚,在學生出現小錯誤的時候,也要先肯定他帶給了大傢什麼優點,在這節課上,一個學生問題的一個方面回答得特別好,但因為回答的不夠全面,黃老師忽視了表揚與激勵,而是忙著去糾正孩子的不足,我想這也是我們平時教學過程中經常忽視的一個問題。

  3、在教學中多一點期待,在分析列寧的革命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時候,同學回答的很精彩,尤其是在評價列寧時,很多同學都特別想表達自己的意思,黃老師總是給與足夠的耐心,認真的傾聽,而後系統總結。而我在平時上課時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打斷學生們的話,為什麼不多點等待,多點傾聽,難道只是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嗎,老師更應該學會傾聽,因為學生們的發言的生成比教師的預設更精彩。

  4、在設計每一個環節時,我們不妨多考慮一下自己這樣設計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能夠讓學生捕捉什麼樣的資訊,能夠讓學生學會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預設為主,怕達不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使勁拽著學生走,這樣不又成了教師的為主體嗎?

  5、無論在何時,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要緊張,真正聽清學生的每一句話,用冷靜的心去面對自己的課堂。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2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給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後,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學期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緻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透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曆史科的命題趨向。變化主要體現在《題型示例》上有一定的調整。這樣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就可以參照樣卷展示的題量題型的大致比例分佈,幫助學生了解高考試卷的分佈,同時它又是往年高考題的精選,是可以借鑑的。等20xx年考綱到來後,再插缺補漏。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不管在新課教學或是在第一輪複習中就將考點置之其中,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為後面的複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應當在這一方針下進行。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後,加強落實、檢測,我們應當靈活的應用考試的“指揮棒”作用,透過適度控制試卷的內容,如:基礎知識與問答題的分值比例,控制問題的難易程度等等,透過考試的方式向學生傳達我們的要求,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逐漸達到我們的工作要求,完成學業。這樣做有可能造成第一輪時間較緊,但是,這卻是考試成敗的關鍵,所以,在複習中我沒有因此而趕進度。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侷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複習後,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並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專題複習並沒有都放到第二輪的當中,所以學生在第一輪複習完成之後,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之後第二輪複習我所用時間並不多。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塗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複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於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定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儘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後將之轉化為事件。

  最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聯絡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範,問什麼答什麼,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後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絡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瞭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

  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後,高考的衝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後,一定要跳出題海,迴歸課本。在這個階段裡,學生自主複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透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迴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於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以上是本人在20xx——20xx學年的高三歷史教學中幾點體會,學識所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3

  在本屆高三的教學過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貫徹執行。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學生為絕對主體,老師只起引導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紹做法,並提供一些資料。下部分著重調查資料的分析。

  一、與高三歷史班的每一位學生簽訂合同,嚴格要求,半軍事化管理。

  這屆歷史班的學生已經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歷史課預備鈴響完,已經坐在座位上專心讀書;正式上課前被提問是慣例;上課途中不會也不敢講話;討論有氣氛;下課鈴響必然下課決不拖堂。當然還有歷史課從來不搞起立坐下,也決不刻意用電腦上課,老師板書很少等等。

  二、正在試驗改變課前提問方式。

  以前課前提問,我都要精心設計題目,哪個同學回答等等,學生過於被動。配合天河部落高三歷史學科資源的開展,現在我正在試驗改變提問方式,老師不再提問,而由學生自己問自己。每個學生在課前必須按照老師規定的內容複習好以便被問,同時自己設計一個問題準備問別人,問題的答案不準超出兩分鐘。回答正確,獎勵一個事先已經複製好的存有高三歷史資源的磁碟,回答錯誤將被罰。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習慣

  實際上,我著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方法來自於英特爾未來教育方法的應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師已經在天河進修學校開辦了兩屆英特爾未來教育的講座,一方面在培訓其他老師,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這種能力自覺地就運用在本屆歷史班學生的身上了。

  在這個方面,可以說你隨便找我的一個學生,出一道歷史問題,這個學生一定會懂得從多種角度來分析,什麼主觀客觀、必然偶然、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外交、多重物件等等。

  四、培養學生自己分析總結試卷的能力

  我經常對學生講,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敗論英雄。歷史高考的25道選擇題,3道材料解析題,3道問答題就是球門,教學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設法把球射進去。教練就是老師,運動員就是學生。我們不玩花哩胡哨的,簡單快捷射門就行。

  所以針對高考就是考試,考試就是試卷,我非常注意培養學生自己分析總結試卷的能力。這屆高三,我講試卷比以往帶高三更詳細更認真,有時一節課只講25道選擇題。現在學生已經習慣在老師講完試卷後做試卷分析,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不同的情況。每位學生必須自己總結每次考試的失分點和得分點,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試卷上。經過多次考試後,再把所有的試卷拿過來比較分析,在自己的內心體會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學生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我不回答學生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練習的試卷一多,學生往往動不動就問問題,我一概拒絕之。對問題的出現,我的做法是:先不看書考慮;再翻書考慮;然後和同學討論;還不行過一個晚上再問老師。這樣許多問題學生憑自己和同學的力量就搞定了,問到老師這兒來的問題不多就有講頭了。

  有一個經驗,老師講過學生已經聽懂過的問題,下次考試學生還犯類似的錯誤;但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實際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不要對老師依賴和等待。

  六、個人一些做教師的習慣

  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不以學生的成績評價學生的好壞;課堂非常嚴肅,課外可以做朋友;嚴格執行師生約好的規定,不懼領導和家長;老師很少板書,學生不需要筆記本,都記在書上;試題一定要精選,不能隨意,重要試卷的講解要透徹;堅決拒絕一切不利於提高學生成績的形式主義;高三的課我基本上坐著上等。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4

  回顧上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的,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的,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在下學期,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正值學期之初,總結經驗和教訓,找出不足之處,尋求新學期的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綜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兩年半以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