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高中生讀書筆記

高中生讀書筆記

高中生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讀書筆記1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三國演義》。在我懵懂的孩提年代,每當我嚎啕大哭時,父母總會遞上一本書——《三國演義》,而每當這時,我總會停下嗚咽的哭聲,安安靜靜地躲在某個小角落,細細的咀嚼起來。從小它便是我的良師益友,時至今日,它仍像一杯龍井,歷久彌香。

  它將我帶到諸葛孔明面前,使我熟識了這位忠肝義膽、足智多謀的“臥龍先生”,也讓我深深的我喜歡上了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孔明。精彩的故事情節徹底將我陶醉了,使我整天整夜的茶飯不思、寢不安席,直到看完最後一行字,才舒了一口氣——總算把故事全部看完了。

  今年暑假,當我第二次翻開《三國演義》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闊別重逢,精彩的故事情節更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是諸葛孔明的精神。他雄才大略,神機妙算,精忠而耿直,謙虛而謹慎,認真而盡職。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將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面前,也表現得鎮定自諾、處變不驚。面對曹操南下的百萬雄兵,他並沒有慌張,更沒有絕望,而是主張聯合東吳,憑藉自己的過人才智,在青史上寫下了火燒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獲的千古絕唱,更將他的過人膽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逆境中,他也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風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他逐夢的腳步也從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著世界,憑藉著一顆造福眾生、矢志不移的心,經歷了多少失敗,多少風雨,他終至目標,促造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在中國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紀路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他的重任卻依舊沒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卻註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依舊沒有氣餒,總是懷著那份試圖力挽狂瀾的希望,那份一統山河的決心,不驕不躁、堅韌不拔地向著理想的終點出徵。

  成功並不是唾手可得,失敗是必要的,挫折是必要的,逆境是必要的,這些並不能成為你放棄理想的理由。也正因為這樣,我們要更加勇敢,因為怯懦只會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要更加頑強,因為成功必須經過一次次的錘鍊與鞭打。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不必悲傷,不必失落,不必埋怨,燃燒起心中希望的火苗,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懦弱;多一份謹慎,少一份輕率,積極樂觀、不卑不亢地馳騁在夢想的征途上吧!我的欽佩感頓時油然而生,諸葛孔明的身影彷彿高大起來,我又彷彿看到了他出兵北伐的身影,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這時,我也彷彿踏上了理想的征途,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

高中生讀書筆記2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這句詩詞描述《活著》的主人公富貴再恰當不過了。曾經的大地主,門前車水馬龍,不曾想龐大的家族被富貴一人斷送。

  週末看完了餘華的《活著》,作者以簡單普通的語言風格,用聽故事的方式讓主人公將自身經歷娓娓道來。為了活著而活著。主人公富貴用一生的故事書寫了無論人在哪個階段都要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各個階段都要不停的尋找幸福。

  本書講述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年輕時因仗著家庭情況好,成天遊手好閒,尋花問柳。還記得富貴取了媳婦後經常去逛窯子,讓窯子裡的姑娘大搖大擺的揹著自己回家,路過老丈人的店鋪而毫不遮掩,羞的老丈人每次見到富貴就躲起來。

  在這些玩膩了以後沾上了賭博的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次去賭博都讓別人欺騙而不自知,身上帶的錢輸光了後就欠債,終於,對賭的人在得知富貴輸光了家裡的房子、一百畝土地後沒有資本跟他對賭,便要求兌現。讀後感·願賭服輸,在父親得知富貴輸掉家產後身體一蹶不振,很快就去世了。

  富貴從輸掉家產後幡然醒悟,決定從頭再來,好在妻子並沒有因為富貴以前犯下的錯誤而落井下石,反而帶著未出生的兒子在孃家呆了一段時間後毅然回到富貴身邊,同他一起經歷貧窮的日子。

  在富貴的老孃生病以後,他懷揣兩塊銀元給母親去抓藥,不料想碰上國民黨抓壯丁,富貴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被抓走,直到兩個月後國民黨部隊被共產黨打敗充當俘虜被遣散回家。

  沒成想回到家時老母親已經生病去世了,這下就只媳婦、兩個孩子和富貴一家四口。不幸的是富貴媳婦最後得軟骨病而死,他們的女兒鳳霞是個啞巴,兒子為了救縣長夫人失血過多而死,鳳霞最後生孩子時大失血救治無效,鳳霞的孩子因為太餓而吃了大量的豆子而撐死,最後只有一頭老黃牛陪伴富貴共度餘生。

  在這些最悲慘的事情發生在富貴身上時,他沒有被生活打敗,依然艱難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高中生讀書筆記3

  今天讀了《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這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想偷別人家門上的鈴鐺,他知道鈴鐺一碰就會發出聲音,別人就會發現。於是他絞盡腦汁想辦法,終於想到一個"好辦法"。他用東西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就去偷鈴鐺了,結果還是被人抓住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欺騙自己,就是害了自己。就像我們學習中該過關的,就一定要熟練掌握。沒能熟練的話,騙自己學的差不多了,到最後考不到好成績。我們平時就要學會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更多知識吧!

高中生讀書筆記4

  寒假期間,我細細品讀了《培根隨筆》,雖只讀了一半,卻早已深有感悟。

  培根是本書的作者,他是十六、十七世紀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培根隨筆》並非是他一蹴而就的作品,而是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社會觀察後而得出的總結。書中對當時社會種種問題均有著深刻的論述。培根深刻的思想體現在當時那個時代的思考,同時又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鏡子。

  本書分為《論真理》、《論逆境》、《論美》等50篇論文。在《論真理》中培根說:”站在高處遙看顛簸於海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壘中遙看激戰中的戰場也是愉快的,但是沒有比攀登於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後俯瞰來路上的層層迷障、煙霧和曲折更愉快的了。“這句話就告訴了我們攀登真理之峰是愉快的,追求真理之路也是愉快的,所以我們要勇於追求探究真理。在《論逆境》中寫道:”的確,美德就像名貴的薰香,被焚燒、碾碎時其香最濃。“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美德比作薰香,更加明白的說明了美德是在逆境中最易表露出來的。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豐富,充滿哲理。”美“本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了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美是永恆的。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象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能發出光輝。可見先天的美貌與華麗的服飾都是無法與後天養成的行為優雅,崇高美德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擁有一個崇高的美德與優雅端莊的舉止,這樣才是最美的。

  讀《培根隨筆》,就像坐在師長面前,聽他把自己對人性真善美的思考和總結娓娓道來,傾囊相授。《培根隨筆》如涓涓細流,清澈甘甜的知識營養咕咕淌進我的靈魂深處,滋潤著我滿懷憧憬的心靈。《培根隨筆》短小精悍,是那麼睿智,就像一盞高懸的指路明燈,又彷彿是人生道路上的一處處警示路標,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和啟迪。

高中生讀書筆記5

  某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後的名將——藍玉。這本書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軍(bu)隊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脫古思帖木兒丟下軍(bu)隊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凶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採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著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著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後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高中生讀書筆記6

  《牛虻》一部關乎愛與信仰的小說,給人們留下無盡的遐思。看完《牛虻》的那些糾結,讓我清楚的明白有些感覺的真實存在。

  “我希望人們堅定信仰,追求理想,不管你的信仰是紅的,白的,棕的,黑的......只要你真誠地信仰它,執著地堅守它,你就會成為一個生氣勃勃的燦爛生命。你身處的這個社會就會變得純淨、美好,充滿勃勃的生機。反之,這個社會就會充滿迷茫、私慾、仇恨、爭鬥。”

   看完牛虻.我有些困惑.這篇小說到底是要表達為愛?還是為信仰?牛虻一書主要圍繞亞瑟展開,具體講述了亞瑟和他擔任天主教教主的生父蒙太尼裡的故事,以及亞瑟與兒時伴侶瓊瑪的愛恨糾葛。全文線索簡明清楚,故事內容詳實生動,旨意深邃而悠遠。文中牛虻是一個經種種遭遇,重重磨難的慾火淬鍊涅磐的鳳凰。愛是瘋狂的,她可以讓人一夜成長,也能教人學會忍讓。當亞瑟歷經了被欺騙的痛苦,流亡國外的艱難,孤苦無依的窘境後,日益老練,堅硬和成熟。有人會說這是仇恨爆發的能量,而我覺得這是愛的力量,而且是一種不甘屈服,愛與愛競賽的一種能量。蛻去幼稚的靈魂外殼,獲得成熟的心智實體,也許這場競賽的結果不如人意,而終究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過程。有一句話說:寧願悲傷得深刻,不願快樂得膚淺。

  文中有一段這樣說:“但這美麗平靜的湖給亞瑟的印象,無論如何都趕不上那條灰色而渾濁的艾維河。生長在地中海邊的他,看厭了那種蔚藍的漣漪,就渴望看到一種迅流急湍,因為這一條像冰河一般向前急瀉的河流,激起了他無比的喜悅。”看似普通的一段話卻包含豐富的內容安寧的生活,牛虻種種離奇的遭遇,痛苦卻仍收穫了快樂。文中寫到“他遭受這麼許多的羞辱、刺激以及絕望的痛苦,原來都是為了這些虛偽而卑鄙的人,和這些不會開口,沒有靈魂的雕塑,單單為了有這麼一個教士是說謊的東西,他竟差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像所有別的教士都很高尚純潔一樣!好吧,滾蛋吧,以前的一切,現在他聰明起來了,他要再開始新的生活。”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亞瑟的第一次醒悟。愛與信仰孰輕孰重,一目瞭然。當然文章傳達出來的愛的力量,好像一股邪惡的力量,暗地作祟。其實就像俗話說的:“打是情,罵是愛。”在文字中,這種方式有點欲揚先抑的感覺,就像曹雪芹塑造的賈寶玉形象一樣。這一段旨在表達亞瑟的決心和勇氣,這並不是對父親的報復,只是為了從上帝那個虛假木雕,那個莫須有的信仰手中,奪回父愛的一場戰鬥。“一看到河水我就不能控制住我思緒的飄浮”這裡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看,似乎有種異性同構的模式在裡面。同時這句又讓人產生一些聯想。是否這句話也有形無形地告訴了大家,亞瑟註定了一生漂泊,無論是他的經歷還是心智,都在向我們演繹律動的人生。文中亞瑟假死的墓碑寫到“所有你的波濤和巨浪都已經在我的頭上消逝了。”又一句和水有關的描述,過去那個漂浮不定,茫然單純的靈魂也消逝了。作者似乎很喜歡透過環境,來向我們傳達亞瑟的成熟和變化。這也向讀者透漏出一個訊息,景物描寫的在凸顯個性和渲染氣氛的重要性,這似乎也是國外名著的一個普遍特徵。

  這部著作中也非常注重細節的'刻畫。比如文中重複出現一個相同的動作:撕花瓣。“亞瑟若有所思地從一莖低垂的毛地黃枝條上拽下了幾朵花,放在手裡,不停地神經質地擠按著。”“亞瑟沉思著不由自主地又從毛地黃上捋下一把花鈴兒。”“蒙泰尼裡從花叢中摘下一朵薔薇,將花瓣一片一片地扯下來,拋進水裡去。”“牛虻從花瓶上掐下一朵菊花,開始把那白色的花瓣慢慢地一片一片扯下來。瓊瑪的眼光偶然觸著了他那隻一片接著一片在扯花瓣的瘦稜稜的右手,她的心一震,一種強烈的不安突然從心頭掠過,這種姿勢她從前彷彿在什麼地方看見過。”“牛虻下意識地從鈕孔裡的花朵上摘下一片葉子來,開始把它扯得粉碎。這是她似乎很熟悉的一個動作,怪像一個人,會是誰呢?她隱隱地感到那個人的手指動作也這樣的靈巧,手勢也是這麼急促和帶點神經質。”亞瑟的這個動作在文中多次出現,讓人不禁想追究原因。人變得再怎麼不同,面貌神情,心情性格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有些習慣性的動作竟不能被改掉。這是作者想告訴讀者什麼呢?我不知道,我想大家會比較聰明。而針對珍愛萬物生命的蒙泰尼裡主教來說,摧殘那朵薔薇的舉動不禁讓人生疑,恐怕,教主自己也該懺悔一下啦!特別是當亞瑟作為一個兒子直接向教主表達對父愛的極其渴望時,我除了震撼,別無選擇。

  “你說你愛我,我已經為了你的愛把苦受盡了!我曾在骯髒的妓院裡洗過碗碟,曾給那些比混蛋還惡毒的農場主做過馬車伕,曾戴上帽子,掛起鈴鐺,在那走江湖的雜耍班裡做過小丑,在鬥牛場中替鬥士幹過苦役。為了討他們喜歡,把我的脖子送給別人踢,我把臉送給他們讓他們吐唾沫,我把身體奉上讓他們踩。我曾向人家乞討一點發黴的食屑而遭到拒絕,因為人家的狗有優先權。啊,我怎麼能把你賜給我的一切恩惠統統說給你聽呢?而現在---你愛我!你到底對我有多少愛呢?夠不夠使你為了我而放棄你的主呢?啊,這個不死的耶穌,到底替你做了些什麼---他到底為你吃過什麼苦,竟使得你愛我不如愛他?我能把前帳就如此的一筆勾銷嗎?是他那雙釘在十字架上的手使你這樣對他親愛嗎?”那無限的埋怨、委屈、堅韌、自嘲,都那麼理直氣壯的爆發,那麼歇斯底里的宣洩出來。亞瑟對父親的愛也已經成為一種信仰,只是他自己還不清楚。“我不要求什麼,誰能夠強迫別人愛呢?”亞瑟原本想用他小小的心,真真的行動去挽留自己的父親,可到頭來,最愛的人還是被傷的最深,那樣的冷漠和滑稽讓他無可奈何。“你有什麼權利說我好像是要對你復仇!難道你還不明白我只是想把你從那木雕的騙局下解救出來?難道你永遠不明白我是愛你的嗎?”信仰和愛的鋒芒相對,旗幟鮮明的表達出文章主題。

  父愛---人性的自然流露;信仰---靈魂孤寂的寄託。其實信仰沒錯,蒙泰尼利不認自己的兒子也沒錯,人生或許會面對太多的無奈,我們迫切的需要愛和被愛,希望尋找心靈的寄託,擁有自己的堅定信仰。為了父親把對自己的愛勇敢而熱烈地表達出來,亞瑟一生都在奮鬥,直到死亡他也沒有機會看到父親對他勇敢的愛。在經歷了肉體和心靈的傷痛之後,亞瑟得到的只是生命最優雅的姿態---堅韌。在文中有一種感覺自然流露出來,就像一個小孩子,別人和他爭爸爸,他內心的那種恐懼慌亂,是那麼自然,那麼理直氣壯。在文中亞瑟的表現更是值得揣摩,他要戰勝的物件是上帝,這似乎帶有一點荒誕意味,和信仰爭風吃醋,確實震撼人心。當教主最後明白那份沉甸甸的愛時,一切都已成為過往。在公眾膜拜聖體時,他發表了一段決絕的演說“但是,告訴我,你們之中有誰想起另一種苦難---那看著自己的兒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聖父的苦難呢?當聖父從天堂的神座上向下俯視著加爾弗來的時候,你們可有誰想過他的悲痛呢?”無奈之後的覺醒,似乎也是提升作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愛而生的吶喊和宣言!不論我活著,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

  一隻小小的蟲子,帶給人的靈魂震撼。

高中生讀書筆記7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的輝煌,在16世紀並未獲得殊榮,直至19世紀英國掀起浪漫主義狂瀾時,他才被提升至天才的地步。而在莎士比亞傳奇般的一生中,有幾個作品是廣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麥克白》。

  《麥克白》與《李爾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杯具,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喪心病狂;後者是使整個王國崩潰與個人的輕浮之中。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麥克白》的。

  《麥克白》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目欺騙;奸詐的心務必罩上虛偽的笑容。”麥克白的一番話讓我感到很詫異,前文還是征戰沙場所向披靡的爵士,此刻就成了奸詐的反賊,這麼大的轉變,不僅僅僅是因為一個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預測的一面,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此刻了面前,麥克白始終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在權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在文中,有一個不可預測的外因,即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鬼魂和巫婆。之後叱吒風雲的麥克白正是聽取了他們的預言。()且不說麥克白對預言的反應,巫婆與幽靈究竟居心何在她們究竟是好心還是惡意作者莎士比亞在那裡並未直接點明。我個人認為,巫婆和幽靈可能並非懷揣著善意,因為,一個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時候,往往會更勇敢地走下去,無知者無畏嘛,而真正明白了自己未來的命運,反倒會適得其反,或樂極生悲或心灰意冷,至於對他人的影響,就只能從聽取者的內心的角度來決定了。這些巫婆即使能預知未來,即使能通曉命運,但也無法預知人心。

  出現了巫婆這個外因,才促使了內因——麥克白夫人對她丈夫的慫恿。如果麥克白的妻子並沒有出此刻主人公麥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麥克白並沒有聽取妻子的謬論,我們的主人公可能在凱旋歸來的時刻被晉封為考特爵士,然後順理成章地繼承帝業,最後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說來,我們的麥克白反倒成為了波濤洶湧的海上的一葉孤舟,若不能隨波逐流,就只能被無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滿了跌宕起伏,但是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麥克白因為沒有主見而失去了生命。

  說來說去,都離不開“慾望”,麥克白因為慾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為對權力的渴求操縱著麥克墨登場,歷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戴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面具,為了自己的慾望而犧牲他人。

  每個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慾,慾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傷也不能被借刀殺人。;—後記

高中生讀書筆記8

  今天,我學習了《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深有感觸。

  文中講述了:作者沮喪時,遇到自稱耳聾的老人,約好每天在樹林裡聽他拉琴,不時地鼓勵他,給他信心。最後,拉小提琴成了他無法割捨的愛好,他永遠忘不了那位老人——音樂學院著名教授。

  多麼和藹可親的老人啊!她用平靜的微笑與詩一般的語言,給作者信心、鼓勵,沒有她,作者不可能對拉小提琴有信心,也不可能每天堅持刻苦地練習,更不可能成為著名小提琴手。老人平靜的微笑,使作者難以忘懷,也使我對她產生了敬愛之情。

  當作者的家人說他是“音樂白痴”,偷偷躲在樹林裡練琴,而為糟糕的琴藝十分沮喪時,老人卻親切地對他說:“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那詩一般的語言使他充滿了自信,每天清晨,在林子裡刻苦地練習,琴藝有了很大的進步。其實,老人是音樂學院的教授,但她為了使作者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自稱耳聾。老人平靜的微笑與眼神,就如深深的潭水,看似平靜,其實在為作者點滴的進步暗暗地高興,不斷地激勵著作者,帶給作者無盡的快樂,帶給作者勇氣與力量。我從老人那平靜的微笑中讀到了老人對年輕人的關懷,老人平靜的微笑深深地打動了我。

  面對作者那“鋸桌腿”般的琴聲,老人並沒有抱怨,反而不斷地鼓勵著作者,使他的小提琴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個人,那就是我的母親。小時候,我非常熱愛繪畫,可每當我拿著我辛苦的結晶,向同學們展示時,他們不是冷嘲熱諷,就是用輕蔑的眼神看著我,使我十分失落。但只有我的母親,每次都會捧著我的畫,用平靜的微笑對著我,說:“真不錯,又有進步了。”母親那平靜的微笑,成了我巨大的動力。只要一見到那平靜的微笑,我都會再拿一張紙,十分認真地畫起畫來,雖然每次的作品只會比之前有一點點的進步,但有了母親平靜的微笑,我從不灰心,從不放棄,堅持不懈地練習繪畫,我的繪畫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面對他人的不足,我們不應該給予嘲笑與指責,不應該吝嗇自己的鼓勵,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如文中的老人般的平靜的微笑,給予他們前進的勇氣與動力。

高中生讀書筆記9

  當我初次閱讀《哈利·波特》這部作品時,只是普通地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小魔法師在學校開心的生活罷了,所以就帶著無所謂的態度看了下去。可是,在接下來的情節中,我看見了哈利所揹負著的東西,他有著一般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回憶,當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就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殺害,他的母親為了保護他施出了古老的魔法,只讓伏地魔在哈利的額頭上留下了一個傷疤。

  因此,哈利便在魔法界成為了一個“名人”,但我想哈利絕不會認為這是件好事。哈利在費農姨夫家長期受到讓人忍無可忍的待遇,只有當他回到霍格沃茲,他才是快樂的,因為有赫敏、羅恩、鄧不利多等等一切關心他的人們。哈利揹負著許多東西的:父母被殺害的仇恨,朋友對自己的關心,小天狼星、鄧不利多等長輩的關懷與期待,保護自己在乎的人的心情的……

  這一切都是因為愛吧!因為愛,哈利才能拒絕伏地魔以魔法石為條件讓自己的父母復活,即使再也見不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父母;因為愛,哈利才會不顧危險地進入密室去救金妮,破滅伏地魔的陰謀;因為愛,哈利才會拼命保護小天狼星,面對成百的攝魂怪;因為愛,哈利才能想象著和父母、小天狼星一起生活的場景而使出守護神咒,趕走成百的攝魂怪,即使那樣的場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雖然從未體驗過父母的愛的哈利經歷了無數的挫折,但是他的身邊總有著那一群朋友支援著他,他們給予他的友情成為了他打敗黑魔法的動力之一。而在這些經歷中,他也逐漸瞭解自己的父母,瞭解到父母為了救他而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所以,友情溫暖了他,而親情卻給了他強大的力量,這就是愛吧!

  眼看著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小哈利也逐漸成長起來,儘管哈利被別的同學懷疑過是“蛇語者”的繼承人,被別人嘲笑過、諷刺過、挖苦過,羅恩、赫敏也從未離開過他,他們更加努力地去尋求謎底,一起面對危險。朋友,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他們一起去保護魔法石,共同面對密室中的危機,結伴去營救無辜的小天狼星·布萊克,以及挑戰伏地魔等一群黑魔法師。哈利的力量因為友情而更加強大,更加閃光。

  親情,友情,這就是哈利心中最為光亮,最寶貴的兩樣。

  愛,永恆的主題。哈利·波特的故事,永不結束。

高中生讀書筆記10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總認為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的虛浮小人,他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透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瞭解到了真正的他。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生讀書筆記11

  這個假期,我欣賞閱讀了《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沈從文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從文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著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從文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汙染” 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從文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從文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從文正是透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從文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裡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

  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為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並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並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於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並不外化為強烈的行為,而表現為朦朧的、隱秘的內心波動。她聽著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徵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並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麼,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恆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

高中生讀書筆記12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能夠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能夠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能夠明白為人生的不幸,正因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能夠明白為人生的萬幸,正因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能夠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髮明的電燈絲。一種,兩種,幾百種,幾千種,應對諸多失敗的材料,他沒有選取放下。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人類走進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樣如此,雖應對教會的迫害,但依然堅持“但地球仍在轉動”。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真理,在逆境中我們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輝。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一樣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報怨,最終墮落;用心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僅教會我們如何奮鬥,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不多。

  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高中生讀書筆記13

  這就像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著花。”

  放暑假的時候,閒來無事想起了很久以前就想讀的書——《小王子》,一下子就被文中那清新的文筆和單純的世界所吸引,被那些簡單而又奇妙的圖畫傾心。不禁一次次地流淚,為小王子那攝人心魂的憂傷而心悸,為他純潔而執著的愛所感動,也為自己那逐漸泯滅的童心而哀悼。正像作者聖德克旭貝里在序言裡面說的,他把這個童話“獻給列翁·維爾特,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

  這是一個屬於成人的童話,屬於曾經有過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話,孩子們是無法體會小王子徹骨的憂傷和愛的沉重的。他們也不應該過早地體會這些,他們應該在陽光明媚的世界裡享受著快樂的時光。這與其說是一個童話,不如說是一個悲劇。童話裡的主人公總是像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一樣,幸福美滿地生活。而憂傷的小王子卻在發見愛的真諦後死在沙漠裡。

  小說的情節很簡單,主要是從“我”的角度講述小王子的遊歷過程。因為一朵美麗而嬌氣的玫瑰,小王子離開了一直平靜地生活著的b—612小遊星,他先後遊歷了六個星球,在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覺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國王,財迷心竅的商人、迂腐的點燈人……於是他不斷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確實奇怪。”在這裡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這些大人們的空虛、盲目和愚妄,也道出了成人的孤獨寂寞、無可適從的處境。

  最後他來到了地球。在這裡他遇到了一隻狐狸,這隻狐狸給他解決了那朵嬌氣的小玫瑰給他帶來的對愛的疑惑,使他明白,愛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慈悲,有了愛(廣義的愛)生活裡的一切才有了意義。狐狸告訴他:“對於你使之馴順的東西,你永遠有責任。你要對你的玫瑰盡責。” “如果你使我馴順了,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歡快起來。我將會聽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你有著一頭金髮,於是,一旦你使我馴順了,這將變得妙不可言!金色的小麥將使我回想起你來。於是我就會愛上穿行麥浪的風聲……”愛使人懂得了憂傷和痛苦,同時使人擺脫了孤獨寂寞,使生活變得有充滿情趣和意義。正像小王子對“我”說的:“這就像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著花。”於是作者明白,在這世界上,一隻小綿羊吃掉一朵花兒,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對於小王子來說,“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頃刻間都熄滅。”

  最後,小王子在離開他的星球一週年之際,讓毒蛇咬死了他,這樣他可以“擺脫軀體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遊星,回到他的驕傲而脆弱的玫瑰身邊。小王子走了,就像賣火柴的小姑娘飛向與奶奶在一起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的世界一樣,他奔向他永恆的愛。留給這世界的只是金色的麥田和滿園子無關緊要的玫瑰花。還有我們在徒勞地哭泣。而我們就像渴望被馴順的狐狸一樣,對著麥田思念著小王子金色的頭髮。因為小王子,我相信沙漠裡確實藏著水井,因為小王子他聽到轆轤在風中的聲音,並飲了那令荒漠變得美麗的甘泉。

高中生讀書筆記14

  14歲的少女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沒有貼郵票,也沒有寫寄信人名字的信。蘇菲不斷收到艾伯特的信,因為他的問題使世界像謎團一樣在她眼前展開。後來在艾伯特的指導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從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樹立的哲學有了初步的瞭解。她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一課主要認識了羅盤、火器和印刷術這三大發明和它們的作用……蘇菲運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的知識,想要解開這些謎團。可是,事實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異、更加離奇。

  剛拿到書的時候,我隨便翻了以下,整本書都是字,連一幅插圖也沒有。我心想:這本書怎麼可能在歐洲暢銷三百萬冊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時間看的時候,發現書中的話就像動畫片一樣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蘇菲進入少校的小木屋時,我很奇怪一個少校的房子幹嘛要建在那麼遠的地方;在看到漢密士開口祝席德生日快樂時,我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兒在監視他卻仍然給她買東西時,我十分感動,儘管他是一個少校。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既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認識了很多哲學家。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第一個在雅典誕生的偉大哲學家,他和他的兩位傳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許是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秘難解的人物,他死後很快就被譽為許多哲學派的始祖。雖然他長得很醜,但是非常的和藹可親。我之所以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哲學家,是因為柏拉圖是他的學生,也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蘇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時也是夢的世界。

  

高中生讀書筆記15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巴金筆下的這個舊社會中的卻是惡魔、監獄、劊子手。

  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

  在這樣一個大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起,過著幸福的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命也不願毀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裡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裡,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原本美好的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那麼就讓它作為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高中生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