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精選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有幾點印象非常深刻:

  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育和教學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學生(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像彈鋼琴那樣,和諧地實施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複,各有特色”,決不能忽視孩子的個性。一個只在上課時隔著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還應該懂得,決不能僅僅把孩子關在“黑板的小世界”裡,對於孩子們來說,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我校的教育理念: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其實也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化做出了註解。

  做為一個教師,只有師生情感相通,才能在課堂上真正交流。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甚至是個別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才叫因材施教。師生才能共同感受進步的幸福和享受知識的快樂。

  反思: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備教案,讀教參,僅僅考慮到大部分孩子的進度和水平,努力保持著教學的一致性。而那些不同的學生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考慮到了嗎?“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地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唯其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方才可以“遊刃有餘”。唯其如此,教師的職業生命方才能夠永葆青春。

  但怎樣才能修練好談話的藝術呢?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蘇氏舉了一個頗具經典意義的例子,借那位開課的歷史教師之口,提出了“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對於所開之課的直接準備,只用15分鐘;而對於這一節課,卻又準備了一輩子——這看似矛盾的說法,實際上正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用一輩子的積澱來準備一節時間有限、內容明確的課,當然會駕輕就熟,厚積而薄發。

  反思:1、讀書提高內在素質。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

  2、讀書提高教學水平。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教師的魅力在於透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總之,讀書,對於一位熱愛教育的老師來說,是如此的必不可少,“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他會自覺地捧起書本,用“學習”和“思考”來不斷為自己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他會深深地懂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也會清醒地認識到,為了“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閱讀可以使我們逐漸提升教學素養和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提升自我的內涵和素質,進而提升談話的藝術。

  三、對於學習中的作業,書中認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儘量減少不該有的錯誤,讓孩子一寫就正確。有人認為先讓孩子嘗試,嘗試不成功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能夠在一次一次失敗中接受教訓。但蘇霍姆林斯基不這樣認為。他說作業批改已經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檢查便可。這種說法卻是讓現在一直紮在作業堆裡不能自拔的教師們一個很大的啟發的。作業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講究方法,讓改作業發揮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學習和反思!我將秉承大師建議中寫道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2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老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提到100 條教育理論,認同的觀點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學生坐在課桌後面而無所事事,每天無所事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這樣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人應當首先在思想領域裡成為勞動者。在課堂上要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套用大師的話:這是一種可怕的危險,這樣會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 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為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愛因斯坦說過:” 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 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認為是死人。“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務。把學習當成一種思考、認識、發現和好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才會成為會思考的勞動者。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沒有問題意味著沒有思考,沒有思考怎麼能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早已不會思考了,忘記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線路,要思考做啥?那麼,怎樣才能使思考的活動在學校生的頭腦裡佔據統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

  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變自己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蘇赫姆林斯基說:” 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裡,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 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我們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

  其次、解放學生思想,轉變學生的學習心態。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能力退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自主學習表現為學習責任,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該改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師固然應該承擔,但學生若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絡起來,學生永遠在昏昧等待中。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時,學生自己的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然後、學會等待、牽線搭橋。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實際的課堂往往是這樣的,要叫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覷,提不出來,為何提不出?因為不習慣思考,也不會思考,那麼,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發表看法吧,仍然沉默,為何?因為沒有看法,哪裡去找?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老師了,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乾淨利索,省時省力,結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賴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於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麼點勇氣,需要教師為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結合可能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報刊雜誌、電視、多媒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國內外重要的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使思考由溫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過渡飛躍;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親自去嚐嚐,讓學生親自其參與去體驗,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 長效“ ,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歷應該說是值得的。

  最後,以包容情誼,為學生創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

  試想,身處惴惴不安,緊張壓抑,過度莊嚴肅寂的氛圍裡,學生的腦力過度集中在時時刻刻的提心吊膽,焦慮惶恐,瞻前顧後中,怎能集中精力進行積極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維呢?自由就是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有寬泛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輕鬆自如的各抒己見。這其中,教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循循善誘的開導鼓勵無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錯誤都是一大進步。人的認識,總是在錯誤中提高,誰畏懼錯誤,誰就毀滅進步,因而對錯誤不是批評指責,哪怕是不經意的一個輕視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都不能輕易流露。而是引導指正,保護他們思維火化的幼芽是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開端。

  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其實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就隱藏在其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去感知,只有學生親身參與,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3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裡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裡擊起快樂的迴響。

  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4

  "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的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這句蘇霍姆林斯基本人寫照的話語和他創造的全部寶貴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時,也照亮了我們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教育者不單純是教育知識的"消費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議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xx年參加了渝中區黃詠梅特級教師工作室後,黃老師始終掛在嘴邊的一句"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留給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對我來說是個最熟悉的陌生詞彙。熟悉,是因為經常在各種場合都能接觸到這個詞彙。陌生是不會科研。站上講臺快九年的我開始有些職業倦怠,透過參加工作室和閱讀《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教育鉅著,我找到了職業興趣新的增長點,走科研之路,透過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教學規律。同時感謝我們學校的費校長,他讓我們平時撰寫教育教學的心得體會和小故事,積累教育戰線上第一手教育教學例項。本次透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與幾十年,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始終戰鬥在教育一線密不可分的。處在一線教育教學的我們,所接觸的學生和背後的家長,給我們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資料,我堅信只要認真總結反思,真理之光就會有被我們發現的那一天。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雖然短暫,卻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貢獻,關於教育的闡述專著41部,教育論文600多篇,童話故事小說 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無法跨越的不朽豐碑。給教育界留下了一場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於人的美,關於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神聖東西的觀念。我們要使這種觀念成為有血有肉的東西-用高尚的道德行為的生動例項來充實它。"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精彩片段。這段論述是對新修訂的新課程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闡述,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學習"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時候,以前均採用門捷列夫的生動事蹟來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往往收效甚微。後來有一位老師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動:據說,門捷列夫為了研究元素的分類和規律,把當時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的紙牌上,每天帶在身上,反覆進行排列,比較它們的性質,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絡。現在我們也來玩一個遊戲,給每個小組 0張紙牌,(範本網網 )代表了10種元素,上面寫有每種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質,請同學們將這些紙牌進行排列,儘可能多地反應元素之間的聯絡。同學們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排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案,體會到了門捷列夫面對六十多種元素和種類繁多的資料時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學背後發現的艱辛與不易。學生們透過體驗式的方式滲透情感,價值和態度,收穫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教師如不經常置身於書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週都得到充實教師藏書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書本知識是教師的財富和智慧。一個真正的教師常常感受到學習知識是個人研究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一件快樂事情。"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經典的論述是我們當代教育者實現"自成長"的金鑰。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一書中也有如下的論述:"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全書,要能在書本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由於時代的向前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當代中學生資訊儲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學方式,尤其喜歡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只有獲得心靈認同感的師生關係才是最適合開展教育的前提。面臨更多挑戰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來全面提高我們自身的素養, 才能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要求。成長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會妨礙你成功,卻沒有人能阻止你成長。楊瀾說過"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長".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歷程書寫的人生日記,無不處處彰顯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閱讀偉人的鉅著如一次靈魂的洗滌之旅和享受一場精神的大餐。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身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透過本次的閱讀,讓我有一種再出發的追求,回顧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點滴,對照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教育理論,留給我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來的教育生涯。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5

  工作之餘,拜讀了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其實這是學生對於教材的感知、理解、識記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他的學習就好,反之學習效果就不盡人意。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有層次的教學,目的就是透過教學,使每個人都有所得,每個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而我們也應欣然接受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學生並不是停止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小學階段孩子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開發期,因而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考慮所有孩子,設計的問題要使各個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即透過自己的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穫,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不同的學習路徑,使不同智力層次的孩子經過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穫。重視智力差異為不同層面的學生考慮,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獲。相信孩子在課堂上能夠獲取腦力勞動成功的樂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讀書學習中,深刻意識到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我們教學工作上的指明燈。

  書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還依然在進行……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6

  我讀了這本名叫《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我們的愛和經驗寫出的書,是我們幼兒教師職業的真實寫照。我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既感動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又有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為自己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是怎樣來當幼兒教師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謂有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個書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讓我從中書中找到了不斷完善自己的金鑰匙。

  從小受媽媽的影響我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小時候就常常聽媽媽說:“寧願少打三鬥糧,也不當著孩子王”,而我卻偏偏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我有莫大的成功和無限的喜悅,其實,我們的職業"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的確如此,我們每天的工作練就了我們不怕吃苦、勇於承當的良好品質。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我們要學會熱愛,用無限的愛去關心每一位孩子,關心每一位家長。"

  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去主動關心每一位幼兒,用我們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母親般的溫暖的同時也要和我們的學生成為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的同時,使每位孩子在幼兒也能享受到家的溫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夠喜歡上幼兒園。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們幼兒教師們偉大的“愛”,這種愛就是偉大的“師愛”!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7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麼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並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物件、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鑑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幹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著,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係上都存在著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於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說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並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湧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型別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透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著關於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後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係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幹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係,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於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悅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裡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後,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後,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幹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8

  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仰慕已久。有幸得此書一本,潛心拜讀,感觸頗深。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和引經據典,而是以比較親和的建議的形式,透過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的大量的教學例項,針對我們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困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

  閱讀的過程,猶如在與智者對話。書中每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的例項都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書中每一條建議的真知灼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尊重差異,傾心投入。

  在第一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強調“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的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的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這段通俗樸實的語言一定會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個孩子性格各異,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種所謂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異的孩子身上,本身就違背了“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

  尊重個性差異,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原則!

  但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採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也側重於分數的高低,而對於後進生的補差工作也多采取“補課”的方法。換一種角度講,我們不二地承認孩子間的個性差異,但我們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

  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鑑。針對像費加一樣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借用民間引人入勝的一個個小故事,編寫了大約有200道應用題。他還為費加收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以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

  在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時,我想,每位讀者篤定會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敬業精神所折服。

  二、重視閱讀,提升素質。

  關於閱讀,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多次被提及。他不僅強調學生要加強閱讀,教師更要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不經常閱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個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書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

  閱讀,對我而言,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是個被忽略的環節;我也沒有養成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即使平時閱讀時,也欠細細品味和深入反思。從現在開始,要在閱讀上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

  三、勤於反思,寫作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46條建議中提出“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像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魏書生等這樣的教育大家,都有堅持寫教育隨筆的習慣。我曾有一段時間,堅持寫了十多篇教育隨筆,隨時記錄了自己或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學環節處理中的不足之處,或班級管理中的困惑和收穫。每次翻看一下電腦中的這些文章,都會情境再現且深有感觸,甚至感到意外和驚奇。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若能持之以恆,記錄下工作中的點滴瞬間,我想,我積累下來的一定會是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自身也會迅速成長起來。

  由於諸多原因,《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滲透於其中的許多思想精髓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這本書還需要進一步閱讀,仔細品味和反省。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9

  剛拿到《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心裡一陣鬱悶:這都什麼年代了還看蘇聯時期的書?這書符合現代素質教育嗎?……無奈校長之命難違,只得細細品味這本書。讀完後,我不禁讚歎: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令人折服!他的教育思想是永恆的經典!

  感悟一:閱讀的重要性。

  1、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閱讀和思考。閱讀好比是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一個叫費佳的學生由令人頭疼的學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他的成長經歷使蘇霍姆林斯基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呀,閱讀能啟迪人的心靈,但對於給後進生閱讀的指導是我教育教學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無非是:花時間與後進生磨,然而多數時間是雙方兩敗俱傷。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這是給我努力方向的鑰匙,我要想辦法讓書籍成為我的學生的精神食糧,伴隨他們健康成長。

  2、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從中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秘訣——讀書。“教師要多讀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可我有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週而復始,使得我不閱讀也心安理得。無意中,我在網上看了一段對特級教師李鎮西的影片訪談,他說:我們每天的吃飯、刷牙、洗臉需不需要毅力?不,這是習慣。我讀書、寫日記就像每天吃飯、刷牙、洗臉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習慣。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現在忽視了讀書,忽視這習慣的養成,等於現在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也等於現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機會。

  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徵博引,學生身臨其境,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閱讀、領會以及再發揮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於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閱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說“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恆,貴在養成習慣。

  感悟二: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

  “評分寧可少一些,但是每一個評分都要有分量、有意義。”“如果學生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我是從來不大不及格分數的。”作為班主任為管理班級,我制定了一系列評分機制,我要求學生在早讀、課間活動、文明午餐和做操這四個方面進行評比,有每天的值日小幹部記載情況,我根據記載情況一週總結匯總一次,對錶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或是一本本子,或是一顆星等,同時對於扣分多的學生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我自以為做的不錯,細想其實有時的評分太籠統,不夠有分量,缺乏針對性,明顯感覺這學期的效果不如上學期。再有我的英語教學方面,學生每天的口頭作業完成情況,每次檢查我都幫學生打好等第,有時急起來“較差”倆字“唰唰”寫上了,有好幾次個別女生被我弄得哭得稀里嘩啦,現在想想真是糊塗,這樣的評分根本沒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感悟三:正確對待後進生。

  “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對於後進生我恰恰關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學習,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會千方百計讓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厭其煩,為了他的成績能提高一、兩分,我傾注了心血,犧牲了休息時間,經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曾經多次反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對學生的發展有用嗎?讀了這本書我決定做到“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

  “在每一節課上,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應當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哪怕是最不顯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點點成績……”這將成為我每一節課的目標。

  品味《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就如與智者交流,解決困惑,指引前行,洗禮心靈。它將是我工作、學習中的導航燈。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0

  1、教師要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大家都知道,也都會。但是長久地愛每一位學生,愛好學生,更愛“壞學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要理解信任每一個孩子,理解他們的需要、想法,同時讓孩子理解自己。師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這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定愛老師,老師讓熱愛學生變成事實。

  2、教師要相信學生。

  首先要讓學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會戰必勝,攻必克。其次,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獨特的個體,適時的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探索、創造,允許學生出錯、失敗,在不斷的鼓勵、引導中過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3、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論”“一分定差別”已不是新鮮事,受此影響,很多人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學生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學生。學生的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是各不相同的,要讓他們充分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他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術就在於解開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現代社會需要多樣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每位老師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

  4、關注學生的素養。

  “素養”一詞是這幾年我們教育中的流行詞,學科素養、科學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各種素養中具有統率作用的當屬精神生活。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動的道德素養活教材,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將來也能過上幸福文明的生活。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我受益匪淺。在教師路上行走的日子裡,我將用心細細品味,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遇見更美的自己。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1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使我獲益良多,不但幫我解決了很多教學上的疑難,更讓我的目光看得更遠、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控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那麼簡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引火線”。在這裡,沒有任何適用於一切場合的現成方案。一切都取決於具體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現有的實際知識。同樣的教材,在這個班裡在這一點上不要講完,而在另一個班裡,卻要在另一點上有所保留。”

  對照我的課堂,我總是千方百計的多教,把教學內容安排得滿滿的,惟恐漏掉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然而這種“多多益善”的做法現在想來是阻礙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誠然,幫助學生解惑無疑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教師不可迴避的天職。教學應該幫助學生解疑,並讓學生學到解疑的方法,品嚐到疑問被解的快樂。但是我們教師不能一味地以解疑為目的,為問題的解決而滿足。

  疑問是思考的源泉和動力,吸引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研究,獲取新知。當學生頭腦中不在有疑問的時候,思維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課堂,不是把學生頭腦中的所有疑問都解決,而是或多或少地給學生留有這樣那樣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在帶著新的疑問走出課堂。我想:這樣的教學就使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讀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自己正穿越了歲月的隧道,脫離了時空的限制,聆聽著大師的諄諄教誨,或感悟、或驚訝,或……更多的則是一股躍躍欲試的激情,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學生。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2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得帶著"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型別,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著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著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3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莎士比亞說:“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沒有了太陽;智慧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書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書是知識的天空,書是無垠的草原。讀書一樣讓你在假期裡心情愉悅。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

  暑假期間學校領導倡導每位教師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我認真閱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透過此書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教學理念。尋覓他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的所在。讀理論性的書籍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抱著研讀的心態閱讀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長們建議,向教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提倡進行一些創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實效的。從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如此,那麼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精讀好這本書,必須要有認真研讀的心態,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條件。本書各條的內容雖也沒有明顯的條理性,教育觀點融合在教育敘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讀性非常強,通篇沒有晦澀的術語,語言明白如話。要消除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畏懼心理,靜下心來,一頁頁、一篇篇地去讀。可能在開始閱讀前幾篇時,會讀不下去,這樣也不能放棄,硬著頭皮讀下去,你會發現好象在聽一位忠厚長者的娓娓敘談,你會進入書中的思想境界。

  2、要認真閱讀書中的例項,領會作者的教育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個教育觀點,觀點融合在敘事之中。首先要認真閱讀書中的教育例項,特別是書中提到的教師的例子、學生的例子和學校中的實事,要認真體會作者列舉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再標畫出作者的主要觀點,並作好閱讀筆記。在作閱讀筆記時,要反覆體味作者的主要觀點,必要時,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和讀書感想作些批註。三五百字就行,三點兩語也可。這樣會加深自己的閱讀效果。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蘇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許多事例,對我們理解作者的教育觀點,感悟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觀點的前後聯絡,總結歸納

  本書的100條建議雖然獨立成篇,好像互不聯絡,其實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體系是體現各篇短文之中的,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已經詳細分析了各條內容之間的聯絡。這就要求要注意前後聯絡和總結歸納。這是閱讀好這本書的關鍵所在。例如作者關於“課外閱讀與獨立閱讀”的觀點,分別在16頁上、67頁、149頁下、166頁下、167頁上、210頁中、520頁等處涉及到。

  4、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閱讀蘇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論閱讀什麼書籍,只有讀者進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會引起共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教育理論,也沒有玄奧晦澀的學術概念,作者猶如同朋友敘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我們閱讀他的文章,如同聆聽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敘談。特別是他文章中平易淺顯的教育理論和典型生動的教育例項,與我們的教育實際非常接近,能引起我們對作者提到的教育現象深深的思考。結合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會有更大更多的收穫。

  5、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學習優秀的經驗,並非把個別的方式、方法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運用其思想,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就應取得某種信念。”

  這應當成為我們閱讀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對於學習優秀經驗,他還作過一個精彩生動的比喻:“我覺得經驗猶如盛開的玫瑰。我們要把一叢玫瑰從別的花園移植到自己的園地裡來,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首先要考察並改善自己這塊地的土質情況,然後再來移植。應當怎樣移栽呢?要連土一起移,不要傷根。而遺憾的是,有時人們卻不是這樣做。校長一聽說某座花園裡的玫瑰長得很美,就對教師說,你們無去看看,把玫瑰帶回來,栽到咱們的園地裡。於是教師就去觀賞盛開的玫瑰。馬馬虎虎掘出一株來,把活著的要都砍掉,有時甚至把花枝也折斷了,而這上面還開著香氣撲鼻的花朵呢。這樣移過來的玫瑰,沒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長和教師都很奇怪: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我們也像先進經驗的創造者那樣,該做的都做了,而經驗卻沒有生根開花……那就是說,這種經驗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人們對它的讚揚沒有什麼道理。以後,我們還是按照老章程辦事吧!”但願我們都能從這移植玫瑰失敗的教訓中得到啟迪和思考。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4

  “提到教學中的“後進生”,每一位教師都會有大段大段的言語要表達,而且大多是抱怨。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把‘後進生’的轉化看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那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是如何闡述的呢?

  他認為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深信,對於這類兒童,最有效的手段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這是對他們進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條件。而且在他們所讀的書籍和所遇到的事物就當經常讓他們發現是使他們感到驚奇的讚歎的東西。因為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並且作者還舉了一個他教過的讓他遠難忘的學生,這名學生叫費佳,這個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

  作者於是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這本習題集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收集來的,解答這些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費佳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明白:這些故事就是習題,並且他慢慢認為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再後來,費佳漸漸地成績趕了上來……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他從來沒有一次給學生補過課,他只教學生閱讀和思考。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一般遇到這種情況的做法與他是相差甚遠的,我們通常是認為這些後進生,只能以本為本來要求,所以在輔導時,我們總是默寫詞語,背誦課文,做與課本配套的練習……可結果仍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收效甚微!看了蘇霍姆林斯基介紹的方法後,我恍然大悟,我所做的,只是表面工作而非像他那樣從根本解決所謂的“後進生”的學習困難的根本。他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真理》一節。本節中提到“許多學生很好地記住(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這種有害的現象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語法、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科的學習中。”聯想自己上學時的記憶對本節提到的這些話深以為然,特別贊同。初高中時,許多同學學習異常用功,效果卻並不好,用老師的話來說,一換題型就錯。現在想來,正應了本節所寫,許多同學是“死記硬背地識記”。

  語文學科不同於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被許多人認為只需努力抄寫背誦即可,其實不然。例如,識記生字時,有些孩子用時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於根據以往所學知識,總結規律,遇到新字結合經驗,用時用力少,但記得牢固清晰。如識記“載”一字時,有些孩子能夠根據“截”、“裁”、“栽”三字輕鬆解決上半部分的記憶,然後根據它的含義,解決下半部分的識記。而有些孩子則不利用已有的經驗,把這個字當做一個全新的字來進行識記,用時用力多,卻還容易出錯。

  “識記(熟記)應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應當引導學生,透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象以後再進行識記。”“有經驗的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時,能使識記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並不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誦規則和結論: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東西,而引導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過程掌握它們。這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要想熟練地使用,我必須多總結多揣摩。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