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悲慘世界》觀後感

《悲慘世界》觀後感

《悲慘世界》觀後感(精選22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我一直不太明白。社會上這麼多惡人做壞事,難道他們原本也是善良的嗎?但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苦役犯讓·瓦讓悲慘曲折的故事,他跌宕起伏的命運時刻牽動著我的心。讓·瓦讓為了他飢餓難捱的孩子偷了一塊麵包,被判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嚮往自由的他逃離了政府指定居住地,被警探雅維爾追捕,從此一生過著逃亡的生活。幾年後他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大辦慈善,儘自己最大努力幫助窮人。工廠女工芳蒂娜因生活所迫過著屈辱卑賤的生活,臨終前把自己的女兒託付給了讓·瓦讓。為了這個承諾讓·瓦讓歷盡艱辛找到珂賽特,並哺育她長大成人。為了救珂賽特深愛的戀人——馬裡尤斯,他參加了巴黎ABC友社的革命戰爭,並冒著生命危險就出了馬裡尤斯。當馬裡尤斯和珂賽特結婚時,讓·瓦讓將自己的身份告訴了兩位年輕人,卻不料被馬裡尤斯誤解,帶著珂賽特離他而去。他終日鬱鬱寡歡,日漸衰弱,內心無法原諒自己的罪行。當馬裡尤斯消除了誤解,和珂賽特趕回修道院時,他已經奄奄一息。此時的他內心平靜祥和,迎著上帝的召喚,問心無愧地與世長辭。

  合上書,我的眼前出現了一位高大消瘦、目光炯炯、一臉正氣的人物形象——讓·瓦讓。他心地善良,自身的經歷讓他深深地關懷和同情生活在底層的貧苦群眾。當他有了錢之後,他不是附庸於上流社會,也不是滿足於自身的享樂,而是救助窮人,開辦工廠,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重承諾、守信用。芳蒂娜與他非親非故,只為一個臨終囑託,他重金贖回被酒店老闆折磨的珂賽特,盡心盡力養育她長大,讓她遠離貧窮、疾病和冷漠,最重要的是有尊嚴地活著。在安穩平靜的環境下,珂賽特出落成一位美麗、善良、純潔的姑娘,並與馬利尤斯相識相愛,收穫幸福。

  更難能可貴的是,雖歷經種種生活的不公正,讓·瓦讓仍然保持著一顆寬容博大的心。ABC友社抓到雅維爾,交給讓·瓦讓處死,面對這個追捕了他一輩子的警探,讓卻放走了雅維爾。起義失敗後,雅維爾又抓住了讓·瓦讓和馬利尤斯。在這裡,讓·瓦讓沒有被苦難和不公摧毀他的精神世界,沒有用仇恨來對抗仇恨,沒有用暴力來對抗暴力,而是用寬容完成了自我信仰的昇華。而雅維爾的結局也完成了自我靈魂的救贖,兩個人的行為都折射著人性的光輝。

  是的,每個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那麼為什麼仍有人犯罪?這個世界仍有罪惡?作者雨果說:只要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製造地獄,在神賦予的命運之上人為地妄加噩運;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窮而沉淪,女人因飢餓而墮落,兒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惡性就會存在。所以,在我看來,人性雖本善,但善的人性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來維護,需要社會上所有的人用寬容來呵護。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2

  經典電影《悲慘世界》是根據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19世紀年代,它講的是關於主人公的贖罪旅程,在故事的主線中貫穿著法國的政治、法律,宗教等。整部電影故事緊湊,影片的畫面也豐富多彩,在觀看之後給我的印象深刻。我也深深的被此電影所發出的獨特藝術魅力而吸引,現在從我作為觀眾的角度。談一談對於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的感受。

  電影的主人公是冉阿讓,在開始他為了救濟自己的外甥,而去偷了一塊麵包。因此被宣判了要坐19年的牢。這也讓他對當時的法律表示不信任,從而開始逃避,越獄。這也讓他的刑罰越來越重。在本電影中的獄警沙威對冉阿讓的對手戲,也表現出了他倆從開始的相互討厭,轉而在後來變為了相互追逐的情緣。在主人公被假釋之後,經過神父的指點,更名競選為了市長,他為人慈善,不僅撫養女工芳汀的女兒長大,也拯救了珂賽特的愛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最後的結尾中,主人公隨著珂賽特的結婚,結束了自己贖罪的旅程。電影也透過生動的畫面,將主人公內心的悲慘世界,展現在我的面前。

  主人公的角色刻畫在影片中描述很完整,傳奇,他不僅有著高尚的人格,也擁有非凡的智慧。他也有國窮困潦倒的時候,他也有過偷東西的行為。這些種種都說明了,作為主人公的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人。是人都會犯錯誤,他也不例外。他和我們正常人一樣,都有自己的情感,他也會選擇請求別人的幫助。在電影中,想修女求助的畫面,還有為了珂賽特救下馬呂斯的情形。在當與自己一生追逐的沙特警長。都是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有夥伴,有愛人,也有對手。透過電影的每個情節,深深的讓我感受到人的一生之中,只是普普通通。沒有什麼耀光的事蹟,有的只是對生活最為普通的感悟。這同時也是透過電影描述其悲慘世界的主題。

  從整體來講,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是偉大的。但他自我救贖的同時,在從善的道路上卻走錯了方向。他為了自己的道德潔癖,而致使一座城池的沒落。也是為了自己的道德潔癖,離開了自己最愛的珂賽特。這般的精神折磨,深深的讓他走向了救贖的額彎路。在他的晚年中,電影的結尾處,也濃濃的刻畫了他悽慘悲涼的色調。

  除此之外,在觀看電影時吸引我的另一亮點就是,主人公冉阿讓芳汀的微妙的感覺。他們兩人的生活經歷都很相似,都是悲慘的命運,然而也正是這相似,

  讓他們建立了濃厚的感情。也給《悲慘世界》的淒涼添加了一絲絲的溫暖。在電影的結尾雖然也讓我對這兩個人並未走到一起也而感到遺憾,但在電影中,主人公為了能讓自己與芳汀的距離更近一些,為了她付出了一些。正是主人公這種即使再渺小,也敢為愛付出的精神,讓我深深的觸動。也正是這樣的情節設定更讓我在觀看此電影后能夠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3

  《悲慘世界》電影由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故事圍繞一名獲釋的罪犯冉阿讓展開,著重描寫他尋求救贖的過程。十九世紀的法國,對於下層人民來說,無疑是悲慘的。而《悲慘世界》電影用濃重的色調和悲慟的歌聲完美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悲慘世界:偏僻小城、黑暗監獄、嚴肅的法庭、陰暗的教堂、巴黎悲慘的貧民窯濃重的色彩刺激著我的視覺,這一幅震懾人心的悲慘畫卷是令人難忘的。

  主人公冉阿讓只因偷了一塊麵包給飢餓無比的外甥被判5年的苦役。假釋後,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和冉阿讓這個名字就如深深烙印在身體上的隱形印記,使他的生活舉步維艱。他的骨氣使他站起來了,他不再是冉阿讓,他成為了馬德蘭,用他的善良與才智,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臺階,他成為了巴黎市的市長總而言之,作者透過冉阿讓的形象反映了窮苦人民的深重災難,揭露和控訴了當時社會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但整部影片令我最難忘的人,並不是冉阿讓,而是同樣悲慘,煢煢孑立的芳汀。她是偉大的,是堅強的,是聖潔的。她原是冉阿讓工廠裡的一名女工,擁有令人羨慕的美麗頭髮和潔白的牙齒。她的一生是悲慘的,她的命運的慘絕人寰的。她淡淡地唱出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發我無數遐想。或許芳汀也曾擁有那些美好的時光,在那一個樹影婆娑的盛夏,人們和善溫柔,她的美好在她的身旁。在那個落了葉的秋天,她的美好離開了她。之後,她被拋棄、被嘲笑、被討厭、被怨恨,但她還一直在心裡保留著希望,她的心臟還不甘心放棄跳動,縱使夢想幻滅,縱使墜落深淵,她還依然咬牙堅持,為了她深愛的女兒珂賽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神聖的仙女。飾演芳汀的演員安妮海瑟薇悲愴的面部表情,將那個夢想破滅的失意女子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悲慘的世界絕情地扼殺了芳汀的夢想,使她身處地獄,與她的夢想判若雲泥。芳汀曾有夢,有夢的人是快樂的,但生活在那樣一個顛倒黑白的世界中,必須認清現實。而夢想的實現,如同笑話一般。整首歌最後一段,使我們看到猶如地獄般的社會,撕碎了芳汀所有夢想。這是芳汀無聲的控訴,又何嘗不是她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我也曾遐想過,若我生活在那樣一個悲慘的世界裡,也許我會早已放棄對生活的希望,每天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也許我不會有夢想,更不會為了那份美好得不真實的夢想而堅持。因為夢想會被那個世界撕碎,那個世界會讓你的夢想蒙羞。我甚至不敢想象。我們的世界,有溫暖的人情,有公平的社會,也許它是芳汀夢想的生活的模樣;沒有戰爭,沒有硝煙,沒有苦役。我們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而這些美麗的夢想不會被現實扼殺。我們能夠有夢。

  生活在如今美好世界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們也需要仁慈、善良、勇敢堅強。只有這些,才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每一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4

  這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看了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雖然只看了部分,但我依然感觸萬分。

  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並不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是以音樂劇為藍本。《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名奴隸。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而被人告發,使他入獄,在監獄中度過了19年。出獄後,他的思想麻木、無情,對於這個社會有無限的憤恨之情。因為他的身份,人們都遠離他、逃避他,這樣的情景讓冉阿讓感到了絕望,然而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請他留宿,而且在他偷了主教家裡的東西被人帶回後,主教非但沒有告發他,反而為他開脫罪行,令他無罪釋放。

  再後來,冉阿讓成為了一名市長。他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市長,開了一家紡織廠給婦女提供崗位工作,他不剝削工人,讓市裡的人們過上好日子。然而,當他知道有一名無辜的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時,在經過一段心理矛盾過後,他毅然挺身自首。這令人十分感動。與此同時,劇中還有一名悲劇人物,芳汀正遭大難,臨死前,她將自己女兒託付給冉阿讓。接下來,是他與老朋友沙威的對話,冉阿讓只希望完成芳汀的遺願便隨沙威離去。我們一直看到他將珂賽特領走便結束。

  沙威這個人物的形象可以說是很有爭議。在電影中,他始終有這麼一句對主人公唱的臺詞,……24601!(two four six o one)。這是冉阿讓的編號,旋律、音調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沙威在一方面是正直公正無私,不輕言放棄;剛正不阿,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始終捍衛著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在另一方面,鐵石心腸,無情無義,冷酷無情,頑固不化,況且他是主人公的對頭。

  電影裡側重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比如冉阿讓在馬車上抱著熟睡的珞賽特時的一段獨白。對珞賽特來說,冉阿讓是她的救贖,讓她脫離了可怕的德納第夫婦;但同時她也是冉阿讓的救贖,讓他不再是孤獨的一人。

  冉阿讓的懺悔彷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複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彷彿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嚮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麼?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當我們讀過或者看過《悲慘世界》後,都應該擁有冉阿讓一樣的精神品質,去感化我們周圍的人,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社會變得更溫暖,讓整個世界都充滿愛的陽光!

  看過電影之後,我渴望去看原著。所翻拍的電影如此,原著必是鉅著中的鉅著!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5

  《悲慘世界》原著雨果,有了這一權威,我因此更確定這部電影會比較虐心。咋一看,竟是充滿著閃閃的人性光輝!

  主人公冉阿讓只為了捱餓的外甥偷了一小塊麵包,就被判了19年的苦役,照射出了時代的悲哀。十幾年的苦役生活,因一首具有恢弘氣勢的開頭曲《Look Down》,得以完美詮釋。

  獲釋以後的冉阿讓卻因身份的低賤而走投無路,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誰知冉阿讓卻恩將仇報,半夜裡偷了教堂裡的銀器,然後逃跑。特別緊張,一旦他再次被抓,等待他的將是無盡的牢獄生活,永遠也沒有翻身之日。戲劇性的是,主教在官兵面前,為冉阿讓洗脫,才讓他逃過這一劫!這一劫,對他來說,意義有多大!

  善良的主教把冉阿讓帶回了教堂,還另外的多贈送冉阿讓兩個更貴重的銀器,然後做了個祈禱的姿勢,祝福眼前這位可憐的朋友。看來,西方的宗教信仰跟東方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還是有相通之地。

  深夜裡,空曠的教堂裡,面對博愛的神像,冉阿讓唱出了那曲蕩氣迴腸的《Bring Him Home》,那是一個人對慾望、誘惑、人性最重要的自省。其實善惡之間本就沒有明顯的界限,稍有不慎,一個人便會陷入深淵,萬劫不復,正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慎獨,是一個人多麼重要的能力。

  冉阿讓後來改名換姓,努力恪守著內心的那一份善良,最終收養了一個女兒。

  但洗心革面並不代表將功補過!多年來,警官沙威一直未放棄對假釋的冉阿讓的追捕。沙威像極了那個年代法律的化身,正直,鐵面無私,甚至不講情面。忠於法律的沙威不放過每一次逮住冉阿讓的機會,甚至在冉阿讓千鈞一髮救芳汀、馬呂斯之時。別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似乎也激發不了沙威警官的善心,他一直想的便是,抓住冉阿讓,回去覆命。

  終於,沙威沒有抓回冉阿讓,因為沙威自盡了。在沙威被抓的時候,冉阿讓卻意外放了他。一個自己痛恨的夢寐以求追捕到的犯人卻救了自己,如何,如何面對嚴明公正、至高無上的法律?一個人盡職盡責到一定的地步,會把之當做一種“信仰”,哪怕一次失誤,一點自責,都足以讓自己毀滅!這種近乎患了強迫症的心態,讓堅守法律的沙威選擇了這種極端方式離開人世,似乎,這樣,可以免受內心的譴責!

  摳門旅館老闆的女兒愛潘妮愛上了熱血青年馬呂斯,而冉阿讓的女兒(柯賽特)卻與馬呂斯兩情相悅,最後,愛潘妮為愛為馬呂斯擋了一槍,最後看著眼前的愛人在雨中微笑死去。而冉阿讓為了成全女兒與馬呂斯的婚姻,不顧生命危險救了馬呂斯。之後,成全了,自己卻孤獨離開。如此偉大的父親,因為有了一個女兒,他從此對這個世界有了留戀。可到最後,女兒長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過去連累女兒,為了女兒的幸福而選擇離開了他世上最愛的人!

  死去的那一刻,他隱約看到了芳汀(魂靈),最終可以無憾死去。

  《悲慘世界》是一部洗滌人類靈魂的經典電影。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6

  自從上個星期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片段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越想越氣憤,一直無法平靜。

  經過我的分析,他們實際上都沒有錯——冉阿讓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不在飢餓中死去,偷了塊麵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執法,甚至即使自己錯了,也請求被法辦;芳汀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不顧一切地去賺錢。可是《悲慘世界》為什麼那麼悲慘,幾位重要人物之間的關係為什麼那麼糾葛,卻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職業與地位。那時的社會分為上層社會,就是貴族、市長一類的有錢人;中層社會,就是執法者和酒店老闆一類的可以在社會上不算富裕卻活得很滋潤的人;底層社會,就是奴隸、罪犯和一些窮苦人,被人當作苦力,可以肆意打罵的物件。冉阿讓和沙威都是從貧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讓因為飢餓與窮,去偷了麵包,然後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隸,出獄後被感化,成為了上層社會中的一員;而沙威卻看到貧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為了一名警察,執法公正,卻因為職業關係,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為了活命偷了一塊麵包的冉阿讓;而芳汀處於底層社會,被處於中層社會的酒店老闆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賺錢,養活女兒,可最後至死也沒有再見到過女兒一眼。

  其次,是負面情緒與社會蛀蟲。就像剛開始冉阿讓認為上帝拋棄了他,社會不公,於是會去偷給他一頓飯、一個住所的牧師家的銀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讓這個罪犯,會由衷地感到厭惡,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號,而且都是20年過去了,還不放棄追捕這個逃犯;芳汀本來在紡織廠幹得好好的,不會有後續那些事的發生,可是因為同事嫉妒他的美麗,誣賴她,使她被逐出廠,沒有了收入來源,為了能夠養活女兒,不顧一切地賺錢,越活越悲慘。社會上還有像酒店老闆一家那樣的社會蛀蟲,欺騙、造假、沒有人性,就是有類似這樣的人長期處在社會上,殺之不盡,才會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最後,卻是上位者的態度與底層群眾的不反抗。上層貴族覺得這樣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邊伺候,為你賺錢,發現不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使發現了,也不會努力地去做出改正,會覺得這樣挺好。而底層群眾被壓迫慣了,懼怕上層權威,沒有一個呼聲,組織群眾反抗強權與黑暗,可想想看,底層群眾的數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夠有一個呼聲,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層社會的優越能夠持續多久,畢竟上層社會是靠底層群眾的努力勞動與耕作才養活的啊!

  《悲慘世界》我雖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這些想法與感悟卻在我腦海中紮根似地存在著。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7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看過很多書籍,也一定有自己喜歡的書中人物。而,我最喜歡的書中人物是雨果筆下悲慘世界的米歇爾主教。

  尚萬強,是一個罪犯。他剛出獄時每個人都怕他,有些調皮的小孩還拿石頭砸他,有個大人甚至拿槍瞄著他說你再不滾別怪我不客氣了,他其實只是偷了麵包而被捉了起來,又因為兩次逃獄而被判了十九年。後來一位中年婦女看他可憐就叫他去米歇爾主教那兒,那時米歇爾正和他的女僕在談論尚萬強的事,尚萬強一踏進屋內,女僕嚇得渾身發抖,但主教冷靜地說請先生在這兒做好等等和我們功進晚餐吧並在這過一夜吧,尚萬強看著銀碟子和銀燭臺和其他屋內的其他物品,吃完飯尚萬強就睡了,他睡著前時心裡念念不忘那些碟子,於是他就起來把碟子偷走,但不一會兒就被警方抓了起來,他被押到了主教家警察對主教:說這傢伙搶了你的碟子,還說這是你送他的。主教:回答說這的確是是我送他的。啊對了為什麼你沒把銀燭臺一起拿走呢?並叫女僕到一些水給警察喝。主教認認真的跟尚萬強說:我已經用這些銀製品買下你的靈魂,你的靈魂不再屬於惡魔了,而是屬於上帝。尚萬強離開後化名為馬德廉,變賣了銀器開了工廠,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義不容辭,成為人人口中的大善人,甚至大家都推舉他當市長。

  經由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一個好人的舉動可以影響壞人的一生,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像米歇爾主教一樣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幫助就一定要伸出援手幫助他人。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8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文豪雨果一部小說,小說構思長達40年與1982年出版,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小說先後被改編為音樂劇、電影、電視及動畫等,對世界的影響,非三言兩語可說清。

  當故事從新被翻拍成電影的時候,我就對這部電影格外關注。從半年前第一款預告片就看了好幾篇,對影片的上映也滿懷期待。不過當電影在美國公映之後爛番茄metacritic的評分相比同時期的《被解放的蒂亞戈》低很多,還是讓我有些震驚和失望,不過自己看過之後感覺還是不錯的。當然媒體的評分大可不必在意。如果你過於糾結原版小說和之前的音樂劇相比或許還是稍感失望的。比較電影和小說在表達方面還是不同的。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815至1932年,先後橫跨27年。冉·阿讓為快要餓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個麵包而被捕,服役中嘗試逃獄失敗,最終被監禁20年。 1815年,冉·阿讓終於假釋出獄,但因為身份關係被人嫌棄,最終被主教米里哀主教 救回。幾年之後,他化名為馬德蘭,成為一個工廠主人與市長,卻被他遇見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讓也遇上了芳汀,答應她為她照顧女兒柯賽特。這一切的悲傷,痛苦,悽慘,無奈,憤怒,絕望的情緒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後冉·阿讓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歡聽音樂劇的朋友,看電影之前還是要好好考慮,雖然相比音樂劇,電影有了畫面,情感,狀態和環境在裡面,但作為一個超長的電影,估計有2小時40分鐘,而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唱。,儘管演員對唱法的處理都是很合適的。如果之前對小說不了解或者音樂劇不熟悉的情況下,最好看看歌詞,否則在聽不懂唱什麼的情況下很容易審美疲勞。我有的時候,就略顯尷尬,因為真的沒幾句是說出來的。

  這部電影就是把音樂劇搬上銀幕,以唱歌代替對白,幾乎幾分鐘便出現一首歌曲。電影看音樂是無容置疑的動聽,加上耳熟能詳的歌曲讓人很早陶醉在音樂之中。曾經有人跟我說過,以前看這套音樂劇的時候,經常被音樂所吸引,忽略了劇中的內容,今次終於正式瞭解故事背後的意思。電影的改編其實就是把音樂劇視覺化,其實沒太大改動,中規中矩,非常忠實於原版音樂劇。這一點上真的跟導演湯姆霍伯前作《國王的演講》有那麼幾許相似的感覺——非常工整的作品。影片的藝術指導,化妝,服裝設計,攝影,視效和混音都相當了得,畫面唯美,構圖考究,設計精緻,視覺化的成果相當好看。Sound mixing的處理也非常好,有幾處是多人合唱,每個人的唱詞和旋律又不同,混音很好地調整了不同演唱者之前的強弱變化,又與電影畫面的狀態契合。

  總的來說觀感還是很享受的,很推薦,好看又好聽的電影也難得。不過,電影改編自同名音樂劇,很多小說情節被刪,以致當中很多細節未能交代。當然,故事主線未被更改,內容清晰,而且其他部分亦有互相補足,但對於鍾情於劇情片的觀眾,也許算是一點的不完美。影片大量的歌唱部分讓你在觀影的時候都有些情不自禁的跟隨影片角色哼唱起來。作為五音不全的我有些考驗。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9

  《悲慘世界》影片由荷蘭文學家維克多雨果1862年釋出的經典小說改寫,小故事緊緊圍繞一名出獄的犯罪分子冉阿讓進行,著重描寫他尋找贖罪的全過程。十九世紀的荷蘭,針對下一層老百姓而言,毫無疑問是悽慘的。而《悲慘世界》影片用濃厚的色彩和哀痛的歌唱極致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悲慘世界:偏遠小鎮、黑喑牢房、嚴肅認真的法院、昏暗的主教堂、法國巴黎悽慘的平民窯濃厚的顏色刺激性著我的視覺效果,這一幅威懾內心的悽慘畫軸是難以忘懷的。

  主人翁冉阿讓僅因偷了一塊吐司麵包給捱餓極其的侄子判刑五年的苦役。保釋後,那張如影隨行的淡黃色身份證件和冉阿讓這一姓名就如深深地印記在人體上的隱型印痕,使他的生活困難重重。他的風骨使他站起來了,他已不是冉阿讓,他變成了馬德蘭,用他的善解人意與智謀,一步步踏入高些的樓梯,他變成了巴黎市的省長總得來說,作者根據冉阿讓的品牌形象體現了貧苦老百姓的深沉災禍,揭秘和控告了那時候社會發展的罪孽,主要表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真切憐憫。

  但這部電影使我成為最值得紀念的人,不是冉阿讓,而是同樣悲慘,孤獨的芳汀。她是傑出的,是頑強的,是純潔的。她本是冉阿讓加工廠裡的一名女職工,有著令人滿意的漂亮秀髮和雪白的牙。她的一生是悽慘的,她的運勢的滅絕人性的。她萬般無奈唱出來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起我成千上萬遐思。也許芳汀也曾有著這些幸福的時光,在哪一個垂柳依依的炎夏,大家友善溫柔,她的幸福在她的身邊。在哪個落了葉的秋季,她的幸福離開她。以後,她被遺棄、被取笑、被反感、被憎恨,但她還一直在心中儲存著期待,她的心血管還不甘捨棄顫動,縱然夢想破滅,縱然跌落谷底,她還仍然咬緊牙堅持不懈,為了愛情深愛著的閨女珂賽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崇高的仙子。扮演芳汀的知名演員安妮海瑟薇悲嗆的臉部情緒,將哪個夢想毀滅的消沉女人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去。夢想是幸福的,實際確是慘忍的。悲慘的世界無情地抹殺了芳汀的夢想,使她置身煉獄,與她的夢想判若雲泥。芳汀有夢想,有夢想的人很開心,但是生活在那樣顛倒是非的世界裡,一定要認識到現實。而夢想的完成,好似段子一般。整首歌最終一段,使大家見到宛如煉獄一樣的社會發展,撕破了芳汀全部夢想。它是芳汀無音的控告,又何嘗不是她來源於內心深處的呼喊。

  因為我曾遐思過,若我生活在那般一個悲慘的世界裡,或許我能早就捨棄對生活的期待,每日過著行屍之懼的生活。或許我不想有夢想,更不容易以便那份幸福得不真正的夢想而堅持不懈。由於夢想會被那個全球撕破,哪個全球會給你的夢想有辱。我乃至害怕想像。這個世界上有溫暖的人情,有公平公正的社會發展,也許它是香醇的夢想生活的樣子,沒有戰爭,沒有硝煙,也沒有苦役。大家能有著自身的夢想,而這種漂亮的夢想不容易被實際抹殺。大家可以有夢。

  生活在現如今美好世界的大家,應當加倍把握現在的生活。另外,大家也必須善良、善解人意、英勇頑強。僅有這種,才可以使這個世界越來越幸福,每一個人都能被全球傾盡全力。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0

  最近在公選課音樂鑑賞上,老師讓我們觀看了《悲慘世界》的音樂劇,本來我對於音樂劇是不抱任何興趣的,但是在音樂劇開幕後不久,我便被它的藝術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由於時間問題,老師只播放一半,於是回到宿舍繼續看接下來的一半,看完後還是很想再次瞭解,透過百度知道《悲慘世界》改自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在英國公演於1985年。之後,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斷的演出,在近幾年,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亞洲,《悲慘世界》有日文版(其他語種還有法語、西伯來語、匈牙利語、西班牙語、德語等),而在新加坡、香港、印度以及中國都已經或是將要有它的演出。也因為如此,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樂劇。於是最後寫下了我的感想。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為什麼不能靜下來好好思考下,到底《悲慘世界》給我的思想上留下了什麼?對現在的我又有哪些方面的啟示?《悲慘世界》中有親情、友情、愛情。我曾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就像冉阿讓一樣,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不會因為誰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就像冉阿讓因偷了一片面包而被沙威一直窮追欲將其投進監獄。

  冉阿讓有冉阿讓的悲哀,沙威也有沙威的無奈,說他們有錯,他們都有錯,若說他們沒錯,其實也都沒錯。沙威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維持他的生活模式而已。即使是正確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出現了,他就成了所有人都痛斥的物件。這對沙威也是很不公平的待遇。我覺得。

  在這樣荒唐的時代裡,珂賽特無疑是個幸運兒,有芳汀這樣愛她,為她付出的母親,失去了母親之後,還有冉阿讓這樣保護她的父親。我記得冉阿讓把珂賽特救出來之後,他那份不惜任何代價都要保護她、照顧她,不讓任何人傷害她的毅力,讓她的整個人生變得完整了。

  我不喜歡相同的文字出現,因為我相信每次文字的組合都是一個創造奇蹟的過程。就像,這部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那兩句話:“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就像冉阿讓一樣,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用自己感化周遭的人。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1

  我們不禁感嘆過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與粗魯;感嘆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嘆過人們貪戀狡詐的邪念;更感嘆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尋求公平而做出巨大貢獻與犧牲,那些人的心中充滿希望和愛。

  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麼的坎坷,他所遇到的厄運與磨難是那麼的嚴峻。他的生活中充滿了那麼多的驚險。冉阿讓的史詩主要是以他向資產階級社會強加在他頭上的迫害、向不斷威脅他的資產階級法律作鬥爭為內容的。正因為冉阿讓要對付的是龐大的壓在頭上的社會機器與編織得非常嚴密的法律之網,作者賦予他以驚人的剛毅、非凡的體力、罕見的勇敢機智,他近乎神奇的本領使他一次又一次戰勝了對他的迫害。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他把他的愛、他的美德,全部獻給了一個人,把她從悲慘的境界中拯救出來。當她走向社會的時候,他死了,就像白天消失、夜晚來臨一樣!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這就是《悲慘世界》帶給我的:愛能幫我們戰勝一切不能戰勝的!

  《悲慘世界》是音樂劇歷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整個《悲慘世界》以冉阿讓為主人公,他是一個傳奇的主人公,表現在道德精神方面。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正像他在傳奇般的經歷中要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險阻一樣,他在精神歷程中也要繞過、戰勝種種為我的利己主義的暗礁,才能達到他那種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種種捨己為人、自我犧牲的義舉,而且,這種暗礁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險阻更難於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氣與堅毅。透過他的經歷反映出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與願望。這一切都是透過音樂劇的手法所表達,在那種以唱為主的場景中表現的淋淋盡致,充分的體現了音樂劇的特點即音樂劇透過一出出表面上看來似乎輕歌曼舞甚至插科打諢的表演刻畫了社會的矛盾和人生的深意。這就是音樂劇的魂魄之所在。音樂劇是不分國家、民族、以及地理差異的,並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已經成為了人們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給大眾帶來了歡樂和喜慶,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其它人的生活進而去感受自己所過的生活,使我們的欣賞品味上升了。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2

  這是我入大學以來看的第一部音樂劇。作為一個工科生,在每天的學習,上課,做專案的生活中,很少接觸藝術。而這門通識課,讓我小小的接觸到了藝術,對我的生活或許沒什麼改變,但是卻的的確確讓我感到了一種快樂和感到。 我想很多人都會洋洋灑灑談整部音樂劇的感想,可是我沒那麼好文筆,也沒有那麼清晰的思路能把如此鉅作在一篇感想中寫完。我只能寫我最最喜歡的一個角色——艾潘妮。這是整部悲慘世界裡面我最愛的角色。

  你說冉阿讓慘麼,因為一片面包被丟進監獄,24601悽悽慘慘過了那麼多年,最後得見上帝,我覺得他的內心是無比安寧的。你說珂賽特慘麼,雖然母親早死,可是冉阿讓好好地養育了她,對她何止恩重如山。你說安灼拉慘麼,他為理想獻身,他死得其所。你說馬呂斯慘麼,娶得嬌妻,戰爭倖存,還能要求什麼。 你說芳汀很慘,對啊悲慘世界最慘的就是芳汀,可是她也算是能有人託孤了不是麼。

  可是你說,艾潘妮得到了什麼。

  音樂劇裡更多人都是被拯救者,然後才是拯救者,即使是主人公冉阿讓,當世界背叛他,他決定與這渾濁不堪的世界同流合汙,甚至背叛對他溫柔以待的人,直到教父不但不告發他還給他自由;曾經純潔有夢想的芳汀面對不公的生活終於還是迷失了自己,最後被冉阿讓拯救;出生在監獄自以為看慣醜惡的警獄,成了法律的附庸,法律成了他的信仰,當這個信仰被打破時,他最終選擇用死亡救贖自己···

  而艾潘妮卻是一直在自己拯救自己,她的父母是維利是圖的酒館老闆,把坑蒙拐騙偷演繹得淋漓盡致,有其父必有其女在她身上看不到半點影子。作為惡婆和無賴的女兒,她從小看過太多太多形形色色的人,過早知道這個世界的醜惡,“斷絕關係”?!只有心裡驕傲的少年公子才說得出來,她可是一出生便註定是兩個“混蛋”的女兒了,有些連結,我們可以選擇,而有些,是隻能承受的。

  本劇中最讓我期待的就是艾潘妮的On my own,本來最該讓我放心的角色最後讓我覺得最失望。

  這首歌在我看來,卻無比真實。也許這是一首不那麼優美的表達愛情的歌。

  可是她卻唱出了人性最複雜的一面。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3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愛、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經的他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而後來的他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兇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4

  以前沒怎麼看明白《悲慘世界》到底講的是什麼,但是今天看明白了!當讓阿讓從勞改場出來後,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心中有的只有憤怒和戾氣,而這些東西讓他的心被黑暗矇蔽,所以才會把主教的銀器偷走,可是以德報怨的主教卻拯救了讓阿讓的靈魂。當時的讓阿讓一定非常的迷惑和不明白,為什麼主教非但沒有追究責怪他,反而把燭臺也送給了他。於是後來才有了一個活在悲慘的世界下卻擁有真正靈魂的人。

  與《國王的演講》不同,湯姆霍伯這次搬上大銀幕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作品,名著的故事大家都爛熟於心,但是作為一部歌劇電影來說,還是太過於冷門,結果是,他攬蓋了奧斯卡的一眾獎項。喬懷特也將一部名著搬上銀幕,以音樂劇的形式,《安娜卡列尼娜》,進影院的人們都抱有太大期望,但卻因為過於舞臺化,還是稍稍有些失望的。所以我對這次的《悲慘世界》,稍稍有些懷疑。而進了影院看完,真心覺得,它是可以被寫入影史的高水準製作。

  《悲慘世界》透過冉阿讓的後半生,將法國拿破崙統治的後期的各色人等和各種思想都展現出來,一片面包換來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絕望吧。全篇給我最大震撼的,是安你海瑟薇的演技,讓人震驚,而她也憑藉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的小金人兒,但是如果沒有蘇珊大媽的歌聲,她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演繹效果吧,I dreamed a dream, 海瑟薇一鏡到底,一面流淚一面歌唱,歌聲宛若一片厲風中破碎顫抖的殘瓣,如泣如訴,錐心處,氤氳著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無奈悲慼。

  這部戲讓歌劇重新達到了巔峰,卻非常考驗人的耐性,對於只能聽懂中文的我們來說,看下來全篇是很累的,不僅眼睛累,身心都會很疲憊吧,可是,腦海中卻只剩下了“蕩氣迴腸”四個字。為什麼會累呢?因為音樂劇加深了影片的感情色彩,它讓悲傷更悲傷,激憤更激憤。

  那個時代的法國,充滿著殘酷和悲憫,破滅的夢想、失落的愛情、生命的犧牲、痛苦的革命和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其實中國的黃花崗也發生過這樣事情,而且結局也一樣,一群學生因為自己的理想和正義,紛紛湧上街頭,可是反抗的勢力永遠沒有鎮壓的勢力強大,無論他們創造了多麼偉大的歷史作用,他們都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這也是雨果所要呈現給我們所謂絕望的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算不上是純正的好萊塢電影,它的製作方及主創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國人,其嚴謹的藝術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圍使得電影的整體制作極為精緻,其所呈現的華麗並不是單一方面的突顯,而是各個細節的完美結合。一是它的形式是電影、音樂和文學的三重結合,文學提供故事基礎,電影塑造影像魅惑,音樂加強情感力量,從而達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攝影、佈景等技術方面的極致細膩,打造了典型的視覺系的華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員融合了偶像與實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體表現收放得當,喜劇的誇張與悲劇的內斂有著很好的結合。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獎和奧斯卡頒獎季上大放光彩,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這對於一部已經被改編了將近20次的作品來說實屬不易。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5

  開頭夜晚裡冉阿讓走投無路,最後敲開了神父的門,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貴賓一樣款待他,用最好的飯菜,唯一的銀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讓。冉阿讓卻在深夜裡將銀餐具偷走,神父不僅沒有責怪他,還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給他的,還給了他兩個銀燭臺。這成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轉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銀餐具,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讓他成為了一個善良的人。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會去責怪,而是用愛感化了冉阿讓冰凍的靈魂,如果他也像別人一樣將他送進監獄,那麼冉阿讓還是那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樣,少一點責備,用自己的愛對待每一個人,讓世界多一點感動,少一點仇恨和黑暗。

  學會變通電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讓,可他在前面冉阿讓救他於危難之間意識到了冉阿讓已經從之前的囚犯變成了一個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釋放了冉阿讓,卻因為自己執法公正的信念而選擇投河自盡。

  沙威所秉持正義限制在了法律當中,過於死板。而冉阿讓的種。種善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念,最後選擇了自殺。也許他不是一個壞人,只是沒學會變通,只是死板地執行公事並且過於固執。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學會變通,多方面地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可固執己見。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6

  暑假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音樂劇版的《悲慘世界》。影片講述了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捱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過夜的主教的銀器潛逃,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他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化名馬德蘭,從此洗心革面奮發向上開始新生活。在得知了芳汀的悲慘遭遇後,他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八年後,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和他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他的沙威警探又出現在他的面前。面對這一切,冉·阿讓用他發自內心善的力量使所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他是被神祝福的。因為他的善與遵循自我,他不再是因貧富不均而犯法的罪人,他和任何人一樣高貴,擁有生存的權利,他在幸福中進入了天堂。

  影片中每一個演員都表演得出神入化,他們用歌唱與表演相結合的方式將每一個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芳汀。

  芳汀是一個可憐的女子,單純善良,追求愛情,結果被浪子無情地拋棄。有了女兒的芳汀並沒有像其她女人一樣放棄孩子,而是主動承擔了養育女兒的義務。她將孩子寄養在德納迪夫婦家中,她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一個無恥的、貪婪的、唯利是圖的人,他們不停地說

  謊榨取芳汀更多的錢財。芳汀拼命地在工廠裡幹活,將辛苦掙來的錢都寄給了他們,後來芳汀被逐出了工廠,她為了養活女兒,不惜賣掉了自己一頭美麗的長髮,潔白的牙齒,最後賣身為妓,卻無怨無悔。臨死之時,她在幻想中迎來了女兒的到來,穿著漂亮的裙子,向她露出甜甜的微笑,她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人世。在劇中,芳汀的表演者用精湛的演技和淒涼的歌聲向我們敘述著這個悲涼的故事,生動而形象的刻畫了一個偉大的母親。

  劇中還有品德高尚的冉·阿讓,心存善念的阿波妮,善良美麗的柯賽特,一心報國的馬利尤斯,自認公正的沙威,他們的表演都是那麼出色,那麼傳神,他們各具特色的演唱更是給影片增添了無限的光彩。

  《悲慘世界》用它優美動聽的音樂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二個半小時的影片一點都不讓人感到疲倦。這真是一個天才的導演帶領著一群天才的演員歌劇般演繹著一個偉大的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們,讓我們沉迷在故事中。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7

  答應要寫一篇影評,但是對於這部戲,我覺得若要寫一篇好的影評的話,至少要看十遍都不為過。而自己在這裡記下的就算是一個第一印象中帶出來的東西吧!也可能只是從很另一個角度的看見。

  首先對於《悲慘世界》的名字,我想雨果先生若是活著的話,可能對中文的這個翻譯會汗然吧?原文題目為“ Les Misérables”,其意為“小人物“ 或””悲慘之人“”可憐之人“ 。當知道這個意思的時候,似乎就更能容易理解整個故事,但是再看中文翻譯的名字的時候,似乎也不差,因為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個世界的確是一群悲慘之人,可憐之人所構成的。從個人角度更喜歡原意。

  悲慘之人冉阿讓的經歷是讓人覺得悲慘,但是我卻覺得在悲慘之表面真正可謂悲慘的是人的內心。所以,這部戲是外在的悲慘和內在的悲慘的對比上演,代表人物也是可想而知,冉阿讓和沙威;芳汀和酒店老闆夫妻……由此可見,若一個敏感的人看到此作品,實在會覺得無比悲慘,因為我覺得中文翻譯作品名字的人還是有其可贊之處。哈哈~

  整部片子,從片子到最後,我感受到的是兩個字:選擇

  看完片子的時候,說實在的內心有兩股情緒在心中較量著,一個是一種極大的悲傷,另外是一種巨大的盼望。不能說誰多誰少,只是這些情緒忽然一下子同時出現了,而最後獲勝的那個並不是彼此打架了結果,我認為是我的一個選擇,我選擇了盼望,就如整部片子的最後的那一幕一樣!我想這也是雨果先生所要帶給讀者的資訊吧?因為你在戲中依然會看到其浪漫主義的痕跡。不管是對白還是僅有的愛情故事,還是最後的幸福。

  所以我想這其實也同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總是會有兩股不同的力量在我們的內心掙扎,或正或惡,固然會有掙扎,但是我始終覺得過多的掙扎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而真正需要的是一個選擇,只有在這個選擇之後,那個掙扎才可能會幫助你真正走到終點!

  也正如此片中最開始時冉阿讓在教堂內的那一幕掙扎,最關鍵的是他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這並不代表這個選擇之後他沒有掙扎了,可能在順境中是會少一些掙扎,而在逆境中,那之前的掙扎會毫無保留的出現,只是如今因為你有了明確的路線,所以可以幫助你不被掙扎所吞沒。在本劇中的掙扎,應該是給所有人的,就是冉阿讓穿透全劇的那句”Who Am I?“

  我想人生中有此掙扎的人是有福的,但是最終的選擇將決定你的終點。

  即使冉阿讓做了掙扎之後的選擇——接受救恩——但是他的一生依然會被這個掙扎所困擾,但是鼓勵他面對這個掙扎的應該是那份帶著愛的救恩。這其中正是刻畫了如今很多的尋求生命真諦的人,當選擇了救恩之後,老我的牽扯,會讓人懷疑自己的身份,也會懷疑那救恩的終點。就像是冉阿讓揹著馬呂斯經過又醜又髒的下水道,最後出來獲得生命一樣。我們的一生也在類似的情形中度過的,只是我們不能忘記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終點在哪兒!即使會疲勞,會失望,會失自己的某些看似寶貴的東西,會遇到不盡人意的下水道,會遇到窮追不捨的舊敵,會面對自我的懷疑……但是真正尋得生命終點——天國——的人,依然會如冉阿讓那樣走到最後,看到了因著救恩所結的果子——珂賽特的幸福。

  這部戲讓我反思自己對救恩的真正認識,是否我真正的已經做了那個選擇,正如冉阿讓把那個舊有的”身份證“扔掉一樣的堅決的選擇?

  想想,有的人看上做了選擇,但是卻是沒有,因為重點是內心的決定。因為一個人的心才能帶動一個人的行動,因此人的重點,也是終點是人的心~也正因此吧?所以耶穌說:用心靈和誠實拜神!由此可見,救恩是一份為心靈預備的禮物!而並非是行為之得。

  同樣在這部劇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行為主義的代表——沙威。他自認為的一生是為正義而活的一生,我並不覺得他的`內心世界會比冉阿讓輕鬆!因為上帝將良心放在人的心裡。所以正如當年的猶大出賣耶穌一樣,雖然和沙威不同,但是相同之處都是有那個”掙扎“的部分,因此在歌劇中前後呼應的重要的部分,就是關於選擇的,一個是上面提到的冉阿讓在受了神父的恩待之後的自我選擇,一個是沙威在經歷了冉阿讓的不殺之後在塞納河之上的最終選擇。同樣的音樂,同樣的掙扎,同樣的恩待,而卻有不同的選擇……

  在這一點上,我想到了聖經中關於”預定“的部分,羅馬書9:11-12說到以掃和雅各的時候:”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作出來,只因要顯明上帝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上帝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還有後面的15節: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以前,看這個部分其實會覺得上帝的霸道,但是當你細讀每個人物的一生的時候,會明白為何上帝愛這個,惡那個!上帝給了每個人同樣的選擇權,只是在選擇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否能跟隨那最初的良心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它才能將我們帶到最終的終點——天國——就是與父團聚的地方。也就是冉阿讓最後一直最擔心自己不能的那個地方——天家!而沙威在掙扎之後的一跳也是預定的一部分吧?由此可見,上帝的預定乃是對於永恆而言,並非人所想到的只是今生而已,就如利百加所做的事情一樣。因為她所認為的乃是今生的,所以做了後面的種種。而當你細看雅各的一生,其實並非人所認為的那種”大的服侍小的“的生活,而是流亡不安的一生。由此可見上帝所預定的有更重要的部分乃是永恆的!

  寫至此,所謂的悲慘之人,應該不是如冉阿讓這樣被誤會和追蹤一生的人,也應該不是如芳汀那樣被人拋棄被迫賣身的人,也應該不是酒店老闆之女為愛人捨命的人……真正的悲慘之人應該是如沙威這樣在經歷了饒恕,經歷了救恩之愛之後,卻仍然不知自己是誰的人,他們為了自己認識自己的這條不容易的路選擇了最簡單的方法,卻也是最悲慘的終點!

  (當然了,原著和電影的人物經歷有一些不同,但是大致人物性格差不多……)

  轉視這個時代,也正如我在觀影時影院內的場景一樣,你可以聽到喧譁聲,莫名的笑聲,或是看到憨憨入睡的……我並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明白電影的真意,但是我不能否定別人的欣賞。只是從個人角度看到了一個從小螢幕轉到我們中間的巨大的螢幕——《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8

  悲慘世界為我們呈現了一部史詩般的歌劇電影!可以說,我看這部片值了。結尾處在廣場上的莊嚴激昂的畫面,我簡直有想站起來舉臂高聲吶喊的慾望。看這部戲之前,我以為第一次看歌劇電影會不適應,以為會像舞臺劇那樣畫面平淡。不是,我看到了很大部分面部特寫鏡頭,使我有一種感受是,非常的體貼的真實感。我真的覺得遺憾,中國怎麼就沒有人能拍出《悲慘世界》如此具有氣場、莊嚴、又是歌劇式的電影呢?

  是怕我們中國人接受不了歌劇嗎?不,我第一次看不僅不會抗拒,反而感覺片中許多場景因為現場的演唱而更突出了所表達的意思,而更具有力量。因為影片所講述的背景正是19世紀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青年志士心中的壓迫、被奴隸、對正義與自由的嚮往,滿腔熱血,化作如猛虎下山的咆哮,齊聲合唱震撼山河。

  影片開頭不久,冉阿讓出獄受盡眾人白眼,淪落遭主教救濟,夜晚偷走主教的銀器,被警察抓住,不料主教竟說銀器是送給他的,從而挽救了他。主教的言行開始令他懺悔,場境是站在山巔的一角,不斷地叩問自己:主教是神派來拯救他的聖人,他決定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配以瞬間拉開場景的鏡頭,直抵雲霄中耀眼的陽光。

  我沒有看過原著雨果的《悲慘世界》,我知道電影很難與文字作比較,鏡頭要做的是一眼、一個畫面要帶給觀眾的觀感,而文字肯定描寫得更詳細完整,一呼一吸都能做到映入你的心中,鏡頭要帶給你們的是衝擊感。我覺得歌劇式電影非常整體地把悲慘世界帶給觀眾,它克服了舞臺劇的單一枯燥的場景,強化了飄浮時代,國家與個人命運在革命動盪中的境況。

  戰爭、奴隸、食不裹腹的貧民、為生存被迫出賣貞操的芳汀、市儈奸詐的房東夫婦、忠貞的警察賈維爾(直到最後被冉阿讓放過,而動搖對天職的忠貞,最後站在矗立的城牆邊,縱身墜入滾滾的湍流中。)、柯賽特與馬利尤斯的邂逅相戀、滿腔熱血號召發動革命的正義青年……

  兩個半小時的影片中間不會讓你有悶場,情節緊湊,高潮迭起。冉阿讓的懺悔彷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複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彷彿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嚮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麼?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這幫熱血青年懷著祟高的理想,為實現自由、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未來而就義,但其實他們只是追求最基本的權利,他們在追求可以公平競爭,人人平等,能保障生存的環境。國家是因為人而組成的,是為服務這個國家裡的的公民的,如果它連最基本的人權都無法保障,那百姓就會奮起推翻它,建立一個保障百姓的國家。正義彷彿就渾然天成,它是人們立世的底線,用以區分醜惡與黑暗,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量。

  這部片彷彿是對自己的叩問,彷彿是對自己價值觀的修正。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19

  電影《悲慘世界》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電影中的劇情,電影中演員的精彩表演都令我印象深刻,讓我們細細的來品讀一下對電影的這份感受吧!

  電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最後天亮了,Enjolras他們發現全城只剩他們在戰鬥,他們守護的人民最後拋棄了他們,然後這個時候小男孩兒唱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然後是慢慢響亮的合唱。最後一部哈利波特之後我就很少遇到從頭到尾都鼻子酸的電影了,但是我沒有想到眼淚最集中爆發的一刻會是這首歌。最慘烈的那場搏殺結束後,是很經典的那幕Enjolras身批紅布倒掛在木頭橫欄上的情景,感謝電影保留了這個。

  話說看過Gossip Girl的同學可能會發現這個Enjolras的扮演者Aaron Tveit客串過Nate的表兄。其實這傢伙是真正的broadway演員,在當紅音樂劇catch me if you can裡擔任主唱(75和77樓同學推薦他的Next to normal)。不過Aaron Tveit的嗓音太顯柔軟,激情和力度似乎並不足以勝任Enjolras這樣的英雄角色,在red and black裡他尤其表現得缺乏底氣,最後都被Eddie的聲音蓋住了。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20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聞名世的界名著,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

  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恆主題中,《悲慘世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裡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抗痛苦,消滅痛苦。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冉阿讓死了,他安詳地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本文以一串問句開頭,造成懸念,並引出作品主要內容,以便讀者有所瞭解。接著,適時提出文章感點:“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聯想到社會人世的博愛,並簡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愛的故事”,使作品主題昇華。結尾也意味深長。

  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然而欣喜之餘卻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之中。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醜陋賄賂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刺激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21

  《悲慘世界》詮釋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大悲慘一一男人因貧窮而出賣勞力,女人因貧窮而出賣靈魂,孩子因貧窮而出賣勞力,牽動過無數人的內心。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是波瀾起伏的情節感人,還是精闢深刻的思想動人?涉世未深的我無從理解。然而,這本書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愛一一人間最珍貴的感情。

  (一)愛,需要寬容

  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名苦役犯,在經歷長期牢獄之苦後,重獲自由,卻由於曾是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上天有好生之德”,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並感化了他。從此,冉阿讓洗心革面,開始了新生活。主教的愛讓冉阿讓迷途知返,做回好人,並努力去愛別人。原來,寬容的愛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二)愛,需要熱忱

  冉阿讓的樂於助人、見義勇為意外地讓他被選舉作了市長,並繼續為市民造福。這位博愛的市長,噓寒問暖,並把自己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慈善機構與窮人們。對於窮人而言,市長就是正義與光明的化身。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汀無私的關愛以及對珂賽特的疼愛。為了完成芳汀的遺願,他竭力救出珂賽特,並用畢生精力細心照顧她。原來,熱忱的愛可以使人幸福快樂。

  (三)愛,需要勇氣

  光陰似箭,珂賽特漸漸長大成一位美麗迷人的淑女,並與純情洋溢的馬呂斯相戀。然而,平凡的艾潘妮卻也深愛著馬呂斯。最終,在戰區中,他為了救馬呂斯,中彈身亡,死在馬呂斯的懷中。艾潘妮雖樣貌平凡,但她對馬呂斯的愛確實不平凡的。這不禁讓人想到元好問的一句詩“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來,有勇氣的愛可以讓人丟擲生命,去拯救戀人的生命。

  (四)愛,需要離別

  全書末尾,冉阿讓在完成自己“使命”後,已是奄奄一息,馬呂斯與珂賽特守在他身邊,悲傷地作著最後的告別。儘管書中敘述這段的篇幅不長,但兩人對冉阿讓的留戀與愛躍然紙上,頗為感人。並且,冉阿讓的遺言“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再活了”也再一次體現了他的愛,不僅是對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愛,更是對生命的愛。原來,離別的愛可以使人學會留戀生命、珍惜眼前的幸福。

  愛的力量真的很強大!愛,使人以怒道化仇恨;愛,使人重憐憫輕報復;愛,使人辨是非明得失;愛,使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壇上,超越凡塵,接近天使……有愛,就有一切!

  儘管這本書名為《悲慘世界》,但我認為書中體現更多的是偉大無私的愛。無論是對窮人的、對戀人的,還是對子女的、對長輩的,都是最為真摯的、平凡卻不平庸的情感。或許,這也是作者雨果想告訴讀者的:在這個悲慘世界中,因有了愛,世界不再悲慘,而是充溢著人間的美好幸福。

  汶川地震讓多少人經歷了生離死別,當受災人民陷入悲慘境地中時,是十三億人民的心以及心靈之花開放出的愛驅逐了災難,也驅散了災區人民心上的悲慘陰影,使可怖的廢墟上再次萌生出希望。這場災難不禁讓人感嘆愛的偉大力量:“愛,的確很神奇!”

  有一種比大海更大的景象,那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內心。浩瀚的海洋孕育生命,將愛延續;廣闊的天空歷練生命,給愛永恆;博大的內心蕩滌生命,讓愛新生。愛的光芒照耀大地,驅散著黑暗勢力,溫暖著人心,溫暖著世間。

  什麼是愛?愛就是雲落淚了,風為它擦乾;愛就是秋降臨了,葉為它舞蹈;愛就是夜將盡了,光為它送別。愛,一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含著無限的深意。或許,人類永遠無法揭開“愛”的面紗,然而,我們可以選擇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真情,讓愛逆流成河!

  生命在做最後的掙扎,如燭光般微弱,一顆心為你悸動,經歷這輪迴般的煎熬,五百年的回眸,換來今世的牽絆,不應該問值不值得,因為這就是愛,一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東西!

  人間的愛逆流成河……

  《悲慘世界》觀後感 篇22

  看電影似乎是談戀愛的年輕人的專利,自從結婚以後我就很少走進電影院了。以前是孩子小沒時間看,現在是電視、網路上的優秀影視劇多的看不過來。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電影院,看了一場音樂劇《悲慘世界》,頓時久違的那種來自高雅藝術的震撼瞬間傳遍了全身。

  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電影清晰地關照了人在善惡面前的抉擇困難,不是無法選擇,而是身不由己。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而身陷囹圄19年,正當他對這個世界完全絕望,打算做一個惡人時,主教的善意卻在懸崖邊拉了他一馬,讓他迴歸到人性的自我救贖道路上。至於警探沙威,從一開始,他便是法律的嚴格守衛者,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但是最後在冉阿讓的寬恕面前,他卻愕然發現自己的一生竟然是惡的一生,難以釋懷的他唯有用死來贖罪。這些人物的悲慘命運在作家的筆下有著誇張的戲劇性,但本質上都是人人要面對的哲學命題。電影中的唱段直抒胸臆,把人的彷徨、無助和苦難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其所宣洩的情感和思考有著很強的刺透力。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在電影中的戲份並不多,只是集中的一小段,但正是這有限的時間塑造了一個悲劇女性的楚楚動人的樣態。海瑟薇從柔美的長髮到剪短的碎髮,從光滑的肌膚到髒黑的面龐,就在一夜間,一個年輕母親的香消玉損的故事催人淚下。她的唱段唯美地抒發了曾經少女的思春情懷,但是在悲慘的世界裡,男人的欺騙摧毀了她關於愛的夢和像夢一樣的愛,其憂傷和悲哀瀰漫在銀幕上,久久不能散去。這個角色就像《白鹿原》中的小娥一樣,看似是配角,其實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美的生命綻放。

  此外,電影在攝影上很有特點,一開頭的大俯拍鏡頭,營造了恢弘壯闊的氣勢,展現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這個環境下生活的眾生的苦難景象。之後的大量遠景鏡頭,將人物置於優美的自然景色中和混亂的世態裡,其孤獨感油然倍增。每當單個人物面對鏡頭時,電影總是將臉部特寫放在畫面的左三分之一處或右三分之一處,恰好是黃金分割點的位置,讓人成為畫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畫面的中心。唯一的例外是在沙威準備跳河時,電影給了他一個臉部特寫,位於畫面的正中央,這是對他的這一行為的尊重。

  儘管在這個版本之前,《悲慘世界》已經有了19個電影版本,最經典的是1935年的第一部,但是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它仍然有可被繼續改編的空間,到了那時,再回頭看湯姆·霍伯的版本,會有一個更合適的定位。但是從目前來看,這無疑是最華麗的一次創作,它所取得的成功既是電影的勝利,也是文學的勝利,還是音樂的勝利。

【《悲慘世界》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