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的記敘文

端午節的記敘文

端午節的記敘文(15篇)

  相信大家在學習、工作中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特別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記敘文,記敘文的中心思想一般蘊含在具體材料中、透過對人、事、物的生動描寫來表現。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記敘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記敘文1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五節。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

  端午節有許多風俗習慣,分別是吃粽子、寫“王”字、插艾葉、在手上繫上長命縷、在脖子上戴上香囊。在頭上寫“王”字可以驅邪;插艾葉、戴香囊,可以防止蚊蟲叮咬。

  端午節臨近,一天我放學以後,一進家門就感覺有一陣清香撲鼻而來!而這個香氣瀰漫著整個屋子,什麼也看不見,我忽然摸到了一個人,接著向前走,一看,原來是奶奶,然後就看見桌上擺著好多包粽子的材料。看著奶奶在包粽子,看了沒幾分鐘,奶奶第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便要求奶奶讓我試試,奶奶答應了!於是,我開始自作主張,先把三片蘆葦葉用左手捏一頭,用右手捏另一頭,輕輕一卷,捲成了圓錐形,然後在圓錐形的粽葉裡放上糯米和大棗,接著蓋上蘆葦葉,我發現蓋的時候有些糯米從蘆葦葉裡自動蹦出來,好像孩子們在蹦跳,後來我又把那些多出來的糯米去掉壓平。不一會,我的第一個粽子就誕生了!

  奶奶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裡煮!等粽香四溢的時候,就說明粽子熟啦!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吃了起來,剛吃了一個肚子就很飽了,還想吃第二個。但是一看肚子圓的就像西瓜一樣,於是我放棄了。

  我很喜歡端午節,愛它的粽子香,更愛它的風俗!

端午節的記敘文2

  今天早上,天氣陰暗,一大早就被媽媽大嗓門叫了起來,端午節到了,媽媽說要包粽子,就帶著我去超市購物,買了糯米、豬肉、粽葉等材料。

  回到家,媽媽教我包粽子,我好期待,只見媽媽很小心地把糯米放在粽葉裡,粽葉折來折去的,很快就包好了。我有模有樣地學著,可是媽媽和爸爸包的粽子都有角,而我包出來的卻是一個鼓囊囊的四不像,樣子好難看啊。可媽媽卻說,多包幾個就好了。你別說,還真是,之後的幾個越包越好看!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把粽子包完了。好想吃啊!“媽媽快煮粽子啊,我要吃吃吃!”我興奮地喊著。反正得等,開啟電視看龍舟比賽吧。很快,粽子的香味就飄了過來,真香!順著香味我來到了廚房,看著乖乖躺在鍋裡的粽子,胖胖的,好可愛,真是好有成就感。“這是我包的。”我激動地叫著。

  我們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粽子,一邊看著龍舟比賽,有加油聲、鑼鼓聲?我們家熱鬧得不得了!

  媽媽從身後拿了一個香包,說要送給我。這個香包色彩斑斕,形狀可愛,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謝謝你,親愛的媽媽。

  端午節不僅吃到了好吃的粽子,還收到了禮物,真是太開心了。小朋友,你收過我這樣的禮物嗎?能和我一起分享嗎?

端午節的記敘文3

  今年的端午節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節可以賽龍舟、吃種子。可我今年卻過的不一樣。

  早晨我睜開了眼睛,聞到弟弟在吵鬧的聲音。走出來一看,他們正在吃種子呢!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個種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中午十二時,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會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雖然我家沒有掛艾草。但我過了一個有趣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習慣。

  懸菖蒲艾葉。這天一清早,奶奶將鄉下帶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為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淨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黃魚,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幾樣平時少見的東西——粽子、黃魚。我很奇怪地問奶奶:“今天又不是過年怎麼吃粽子呀?”奶奶笑著說,“今天是端午節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黃魚。據說這天人們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嚇跑魚蝦,裡面的米能餵飽魚蝦,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這是人們對屈原的敬愛。”現在我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講究。

  賽龍舟、掛香囊。晚上看電視我還知道端午也有賽龍舟、掛香囊的習俗,坐在一邊的媽媽告訴我:“相傳當年屈原跳江以後,人們捨不得屈原,紛紛駕船竟相趕去救屈原,一會兒工夫就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另外,人們還用五色的線纏繞香囊,有驅邪、保平安的美好願望。”

  啊!端午節的習俗可真豐富呀,聽說,端午節的風俗已由湖北省為代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我真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端午節的記敘文4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而只有沉著鎮定的人,才能解決危險,很好地生存下來。

  我就曾經有一次被困電梯的經歷。去年暑假的一個早上,我約了朋友去書店看書。電話聯絡好後,我高高興興地道他家樓下,按了電鈕,進了電梯。

  電梯剛剛行駛了幾秒,突然眼前一黑,電梯不動了。糟了!這準是停電了。我想起朋友說的,他們這棟樓總是停電。現在伸手不見五指,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掉進無底洞一樣。我又想到電視上報道電梯因為停電而造成的嚴重後果,嚇得心裡怦怦直跳。我越想越害怕,趕緊順著電梯按鈕往上摸,終於摸到了應急按鈕,按下了它,然後蹲在電梯角落裡。我想:天啊!今天怎麼會這麼倒黴,會遇上這種事。嗯,光在電梯裡等是靠不住的,我得想辦法自救。有了,向外界求救!我對著電梯門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被困在電梯裡了,快來救我呀!”可喊了幾聲,我想起書上說的:電梯裡空氣稀薄,不能大喊大叫,以免太費氧氣。我只好另想辦法。我著急地想著辦法,可是越著急主意就越不來,我深呼吸一下,使自己平靜下來。對了,我不是帶的有手機嗎,我可以打電話求救呀!我趕緊拿出了手機,它發出了十分微弱的光,但吧這個小空間照亮了。我正準備打電話,一看,沒有訊號!唉!這個法子也行不通,怎麼辦呀!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我敲打著電梯的門,希望有人可以看到。可今天大人們都上班去了,會有誰聽得見啊。我只好一邊敲著,一邊想辦法。正在這時,眼前一下子亮了,電來了!我欣喜若狂。電梯安全地把我送到了樓上。好在這一切只是虛驚一場。

  那天發生的事,我現在還心有餘悸,它使我又興奮,又後怕,使我懂得了:在危險的情況下,只有沉著冷靜想辦法,才能解決困難,度過危險。

端午節的記敘文5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記敘文6

  一陣陣艾的奇異香味飄來,是那麼香,那麼誘人。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著艾,不知不覺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那慈祥的奶奶都會給包粽子吃。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提前做準備,做我最愛吃的豆沙粽子。奶奶總是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去做餡兒料,煮熟、過濾、翻炒。時間很漫長,但奶奶做這些的時候依然是那麼開心,而我則是在一旁手忙腳亂的給奶奶打下手。奶奶總是一邊給我講著端午節的來歷和故事,一邊包著粽子。小粽子在奶奶的手中是那麼的聽話,而我包出的粽子卻總是張著大嘴巴,一個接著一個的嘲笑我,沒有任何一個能勉強的算上合格。直到這些粽子一個個的被奶奶請下鍋,我才開始了漫長的

  等待。時間很漫長,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小時,粽子還是沒有出鍋。此時的我就像等待千層麵出爐的加菲貓一樣,恨不得立馬就能吃到粽子。突然,我聽到一聲,粽子出鍋了,話音未落,我就立刻去看粽子了。粽子被奶奶一個個的夾出來,泡到了涼水當中。隨後,奶奶不緊不慢的將粽子夾到碗裡。我並沒有像奶奶一樣不緊不慢,而是伸手就去抓,結果,我被燙得嗷嗷叫,手紅得不得了,差一點就腫了。看樣子,我還是得拿筷子去夾呀。我從粽子裡挑了一個夾到我碗裡,剝開一嘗,一股甜甜的味道頓時停留在我的舌尖上。這使我立刻明白了,粽子裡不單單有著糯米和豆沙,還有著奶奶滿滿的愛。

  奶奶做的粽子是超市裡買不到的,是獨一無二的。我愛過端午節,也愛吃奶奶做的粽子。希望奶奶每次都能為我做出這麼好吃的粽子。

端午節的記敘文7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 又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雖然各地的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時值夏季,正式疾病開始流動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驅邪避惡,以求身心平安。後來加入愛國大詩人屈原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今天我早早的下來和奶奶包粽子,奶奶和顏悅色對我說“子揚包粽子呀,看起來簡單做著可難哦!首先要找出一片小粽葉和一片大粽葉,小粽葉在裡面大粽葉在外面,捲成甜筒狀,然後在裡面放上米,再放上蜜棗,將甜筒填滿後,用粽葉封口後,最後拿繩子綁上就行啦!

  聽完奶奶的話,我就迫不及待的做,照奶奶說的做可做了幾次都失敗了。在奶奶指導下獲成功,做了一個粽子,可跟奶奶的比起來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透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事,做起來可難了,所以做事要從小事做起!

端午節的記敘文8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粽子。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粽子。

  因此,我們家最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我媽媽,就開始忙起來了。我媽媽經常說用蘆葦葉包粽子最香,所以她選擇用蘆葦葉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把蘆葦葉煮過,再把糯米和棗洗乾淨,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葉涼後,她開始忙著包粽子。她先取三片葉子,放兩片葉子,一片反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圓雉體的樣子,然後在裡面放糯米,中間放幾個棗,最後用線捆葉子,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爺一樣睡著了。媽媽包粽子後,放在高壓鍋裡煮了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媽媽包的粽子原料非常簡單,但包的粽子很香。只要聞到香味,就會引起食慾,只要餐桌前面有粽子,就會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粽子的時候,總是吃的比較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說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秘決”每次包粽子總是很香,吊人的食慾,讓人貪婪,要吃很多。

  我喜歡吃粽子,喜歡端午節,喜歡享受節日的氛圍!

端午節的記敘文9

  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據說,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河自盡後,人民們搜尋屍體未果,為讓屈原的屍體不被水中的魚吃掉,就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投入河中餵魚。於是,吃粽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是:為孤寡老人包粽子。

  一下車,走到敬老院裡,我感到孤寡老人一雙雙眼睛都盯在了我們的身上,看得我好不自在。小狗汪汪直叫,是在歡迎我們吧!我往材料堆裡一擠,哈!還真豐富,有肉、葡萄乾、蠶豆等粽子餡料,最重要的是還有好多粽子葉和糯米。我們一個個“爭葉奪米”,不在話下。可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包呀?一個個同學都拿著那一片片粽子葉發呆。

  於是,幾個老奶奶就來教我們:先把粽子葉一卷。做成一個小碗,然後把餡料填在小碗裡,填滿之後把小碗捏成三角形,把上面剩餘的部分蓋下來,用繩子紮緊,OK,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於是同學們都照著這個樣子去做,但還有些人不懂。此時,我看見有的同學去孝敬老奶奶了,一位同學在老奶奶身後輕輕地敲著背,老奶奶高興地笑了。……

  過了一會,同學們都多多少少做了粽子。我仍然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後來才在媽媽的幫助下做了兩個“微型粽子”,看著這兩個小小的粽子,我無奈地笑了笑。

  到了該走的時候了,我們都戀戀不捨的把粽子送給老奶奶,然後,一步一步地離開。

端午節的記敘文10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時至今日,端午節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而在我心裡的端午節就是粽子、茶葉蛋和賽龍舟。

  隨著時間的臨近,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有人買來艾葉回家插在門上,媽媽也要準備包粽子。

  我們首先準備好材料,有糯米、肉餡、各種調味料和粽葉。爺爺先把糯米清洗乾淨加好調味料,有鹽和油。肉餡是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用鹽和醬油醃好。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教我把粽葉捲成漏斗形,媽媽做的很好,底是尖尖的,沒有一點縫,而我做的底卻是個大窟窿。於是媽媽抓著我的手,做了個勉勉強強的“漏斗”,再把糯米填進“漏斗”裡,最好加三分之一,再用筷子插緊糯米。然後放進肉餡,之後再蓋滿一層糯米,要蓋的均勻,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後,蓋上粽葉。這可是個技術活,要漂亮又不能漏米。媽媽說繩子綁上去要緊緊的,那才好吃。我們一起努力,費了半天勁,包了三十多個粽子。

  爺爺把粽子放進高壓鍋裡煮了半個多小時,粽子的香氣瀰漫著廚房,終於可以吃到自已包的粽子了,別提多高興。吃著香糯的粽子,我想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真是淵源流長,我們要多多學習,傳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產。

端午節的記敘文11

  端午,一個古老的節日。自戰國時期以來,一向流傳至今。它有著它獨特的味道。

  瞭解了端午的來歷,很是痛心,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屈原,一位愛國志士,忠心侍奉楚王。但卻造小人排擠。結果被流放,他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楚國將亡,他為表達他的愛國之心,以身殉國,投河自盡。原先,端午的背後有著如此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愛國的味道。

  端午,我的叔叔等人都會來爺爺家過,一齊吃著飯,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解開纏著粽子的線,開啟粽葉,把裡面的飯糰沾沾白糖,吃一口甜甜的;家人們團聚,大家一齊有說有笑,暖暖的。看著久違的家人們的變化,喜喜的;味道很多,用兩個字概括:幸福。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街上,孩子們帶著他們的五彩線,愜意地走著,十分神氣。這五彩線,讓我回憶起了從前,我每年都會戴。這五彩線是節日的特色,包含著我們中國華民族的獨特,流傳了幾千年。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吃茶蛋,掛艾葉菖蒲……都有著我們中國的獨特文化。端午節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如今,端午節已經成功選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深厚的祖國文化的味道。

  生活在21世紀今日的我們,生活十分多姿多彩,端午的活動很多,十分豐富多彩。

  有些城市舉行賽龍舟競賽,大家爭先恐後,一齊比賽,盡情享受划船的歡樂。早上也有很多人去踏青,感受自然的氣息,在草地上,嗅著泥土的芬芳,和家人一齊去野餐!有很多人登山去採艾蒿,品味粽子的味道。孩子們都放假,在一齊盡情玩耍,身上掛著香包。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歡樂的味道。

  感受端午的味道,是多姿多彩的味道。它是我們民族的節日。無門應當珍惜,重視這個有著自我獨特味道的特殊節日。

端午節的記敘文12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各地的端午節習俗各不相同,我家鄉的端午節尤為熱鬧。

  記得上次的端午節,那天,我起得很早,正在院子裡玩籃球。只見外婆拿著連三株草走過來。我好奇地走上去看外婆買回來的是什麼東西。還沒走近,就聞到了一股怪味兒,我連忙捂住了鼻子,問外婆這是什麼東西。外婆說:“這個是菖蒲,這個是艾草,都是剛在菜市場買的,準備掛在門上。艾草發出的是一種清香,可不是臭的!”我湊近了聞了聞,還真是清香味的,可我還是覺得外婆封建迷信。外婆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說:“我這可不是封建迷信,這是有科學道理的。艾草可以使蛇呀、蟲子、病菌之類的不來騷擾呢!”聽了外婆的話,我才知道艾草還有這樣的好處呢。於是就幫外婆掛上了艾草和菖蒲。這時我才注意到許多人家門上也都掛上了艾草和菖蒲,看來大家都想平安、祥和地生活,不讓蟲子、病菌來打擾呢。

  中午,太陽曬得我直冒汗,我躲在屋子裡玩。忽然,我聞到一絲糯米的香味。我跟著香氣來到了廚房。原來是米粽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忍著燙,剝去粽葉。白白的米粽引得我口水直流。我舀起一勺蜂蜜澆在香味誘人的粽子上,咬上一口,黏!甜!那叫一個香!簡直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多嘗”!吃著又甜又黏又香的粽子,我想:要是天天都能過端午節就好了。

  下午,爸爸拿了兩瓶雄黃酒,和舅舅、姨夫們暢飲。爸爸趁著酒意,蘸著雄黃酒,在我的額頭,耳鼻,手心塗抹,說是“消毒防病,蟲豸不叮”。我忍住笑,任他把我的臉抹得像唱戲的。

  我們家的端午節,有著美味的食物和溫馨的氣氛。端午節,人們的習俗多種多樣,都是希望給人們帶來歡樂,祥和,帶走病菌和蟲豸的騷擾。

端午節的記敘文13

  端午,即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城,眼看自己的祖國就要滅亡,屈原深感絕望,投身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非常悲傷,為了不讓魚蝦們來咬屈原的身體,便往江裡扔粽子餵食它們,也有人將雄黃酒倒進江裡,為了藥暈那些水獸們。後來,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紛紛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屈原。

  在我們這邊兒,最普通的習俗是包粽子、拴五色絲線、掛艾葉和守門猴等。還沒到端午節呢,街上就開始賣五色絲線、守門猴,各式各樣,好看極了!

  在端午節的早上,父母會趁天沒亮,把事先買好的五色絲線戴在孩子的手上、腳上、腰上等,這樣可以起到驅妖辟邪的作用。然後,把艾葉、桃枝連同守門猴一起用絲線掛到門旁,意寓一年都平平安安。

  接下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包粽子了!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粽葉。餡料有很多種:鮮肉、火腿、鹹蛋黃、豆沙、大棗、花生等。把提前浸泡好的糯米、餡料用粽葉包成菱角狀、牛角狀,再用馬蓮葉細細紮好。然後,和雞蛋、鴨蛋一起放到鍋裡蒸煮。漸漸地,香氣就瀰漫開來……等到出鍋,稍稍放涼一些,剝開一個粽子,如白玉般晶瑩透亮!用筷子夾下一塊蘸上點白糖,放入口中,那甜味、粽香味立刻充盈在口腔中,細細的品味,軟軟糯糯,即使嚥到肚子裡了,也仍然口齒留香……頂雞蛋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幾個小朋友各拿一個雞蛋握住一端,用另一端互相碰撞,看誰的蛋殼能堅持到最後不碎。獲勝的這個雞蛋那是絕對不能吃的,這是勝利者的標誌。

  等到端午節後下第一場雨,就要把五色絲線扔進雨裡,這年的端午節也就徹底過完了,但守門猴仍然會堅守它的使命,直到第二年再和新的守門猴換崗。

端午節的記敘文14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今天我家的風俗就是傳統的北方特點,我媽媽今天給我們包粽子、煮大蒜等等。

  今天姥姥和媽媽都在我家包粽子。見姥姥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卷成一個漏斗形的,然後就把糯米放到了裡面,一疊,用細線一裹,就扔進了鍋裡。我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怎麼包粽子。我也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的,捲成一個漏斗形。我把米放進去,可是,我放進去的米一會兒就漏光了。姥姥說:”楠楠啊,你都沒有把粽葉卷好就把糯米放了進去,你不漏光誰漏光啊?”我一看媽媽,真的,下面一點都沒有縫隙,再一看我的,一個小洞。怪不得咧!我又拿起一片,卷的好用力好用力。終於沒有了縫隙。我終於自己做了一個粽子,吃起來一定很香!

  媽媽又在煮蒜了,我一看就沒有了胃口。蒜那麼辣,怎麼可能一口氣吃下去一個蒜呢?姥姥、爸爸、媽媽、姥爺,甚至我那可愛的弟弟——笑笑吃的也那麼香。我嘗試性的拿起一個,小心翼翼的剝開,放進嘴裡一嚼,嗯……面面的,甜甜的,還有一絲辣味。真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總是吃不膩,真好!

  姥姥往笑笑受傷掛香包,一會兒也給我做了一個。姥姥說:“你必須戴完今天,不然就不吉利了。”我順從的點了點頭,說:“遵命!”姥姥和大家都笑了。

  我們又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記敘文15

  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富貴村的人們都在忙碌著。

  這富貴村,雖然名為“富貴”,但其實是一片山坳坳裡的窮鄉僻壤,偶爾飛出一兩個金鳳凰,蕭順就是一個。去年剛剛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正在城裡醫院裡履行著天職。家裡有一老母,還有一個快要生娃的童養媳,她們並不知道蕭順的工作單位在哪裡,因為這山村實在太閉塞了,惟一與外界的聯絡就是那一月才來一次的郵差。

  往年,蕭順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寄信回家,這樣,婆媳們就會在端午節前收到他的信,為他將要回家作準備。可是今年有些反常,離端午節只有兩天了,他的信還沒到。婆媳倆倒沒怎麼擔心,心想也許他忙,就忘了寫信,反正過節一定會回來,按往年一樣準備就是了。

  端午節轉眼就到了,村長按慣例用挨家挨戶集來的錢買了一串火紅的鞭炮,放得震天響。按他們那裡的習俗,每戶的男丁都要跪在離鞭炮4米的圈子裡,然後祈福。可人們發現,蕭順沒來,於是村長又派人去請。……然後,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蕭順沒回來,然後,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蕭順端午節沒回家!

  在這個沒有什麼新聞的窮山村裡,女人們開始用她們獨特的傳播方式,生動地演繹著這個“號外”。真是團結力量大,現在村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蕭順這個假冒的孝子,拋妻棄子,在城裡一個人風流快活,還了一個小老婆。

  蕭家婆媳整日閉門不出,媳婦本來挺相信丈夫的,可聽傳言說得那麼有板有眼,就挺著個大肚子,整日以淚洗面。她將信將疑,只有蕭順的媽始終堅信兒子不會如此,她始終以堅定的口吻勸慰媳婦:“順子不會的,他不會的!”

  一日,婆婆聽到門外又有村婦在談論自己的兒子,她不顧媳婦的勸阻,毅然拄著柺杖,一步步挪到門口,開啟門,只說了一句話:“順子不會的,不會的!”話音未落,蕭順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

  於是,女人們開始說:“蕭順真孝順!”

  媳婦開始說:“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說:“他不會做那種事!”

  解剖:這篇文章實在高明,小作者把與“非典”有關的內容隱到了幕後,而把場景設定在遠離“非典”中心的“山坳坳裡的窮鄉僻壤”——富貴村。在文中看到的主要是婆媳的翹著盼望,是富貴村人對蕭順的種種議論,是母親對兒子的堅信不疑。直到文章結尾,作者輕輕一點,亮出謎底:“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知子莫若母,正是因為情感的親近,才有母親對兒子的深信不疑,也正是因為情感的相對疏遠,才會有村人的猜疑。至此,文章巧妙地與題意扣合起來了。

【端午節的記敘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