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諮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隻抑鬱的蛤蟆先生透過去做心理諮詢,重新發現自我,瞭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裡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裡做心理諮詢。在開始諮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裡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於自願。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諮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於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物件,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彷彿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後續的諮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經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後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並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成年以後“高情商”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情緒穩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諮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諮詢的經歷。心理諮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瞭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並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並且現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處於平和快樂的狀態。

  瞭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2

  Hello!我來啦~

  8月第一週看的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是一本關於心理諮詢的書,20xx年在多抓魚平臺銷量第一,聽著書名還挺有意思的,於是買下來看看。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鬱症,在心理諮詢師蒼鷺的治療下,成功治癒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實指的就是我們自己,整本書以諮詢提問的方式引導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和心理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第一次見到諮詢師時,蛤蟆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直視他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聽到這句話,我發現自己內心也充滿了力量~

  我們都有過和蛤蟆相同的經歷與內心掙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滿活力,但內心總是悶悶不樂;

  害怕別人的意見與批評,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與事情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最糟糕的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好的情緒與心理呢?

  書中講到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會進入三種狀態:

  兒童狀態:這種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當我們進入兒童狀態後,我們的感受和行為都和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

  父母狀態:當我們處在父母狀態時,言行都是在重複從父母那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會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處於父母狀態時,我們表現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讓我們藉此判斷是非對錯。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為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後的人生產生影響。

  成人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情況,基於事實來決定為什麼做。

  其實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們童年時期,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這些感受會一直伴隨著自己。就像蛤蟆對蒼鷺說,他覺得自己大半輩子都像可憐的籠中鳥一樣......

  本書講述了這幾種狀態,能讓讀者更清楚的瞭解自己的情緒,當處在父母狀態和兒童狀態都是不對的,我們應該進入成人狀態,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經歷,有很多時候自己像兒時或者是父母那樣去做事,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行為與情緒有了認知,知道了原來我會進入兒童狀態與父母狀態。而且當再次想要進入這兩種狀態時,我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現在我應該進入成人狀態”。

  書中還講了另外一個重要的觀點: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別人是好的。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優點,靠行為和態度持續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

  本書豆瓣評分8.6,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或者是想深入瞭解自己情緒,這本書是很值得一讀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3

  因為惰性,20xx年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於是打算跟著“有書”APP一起讀書,20xx年共讀的第一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來不及買紙質書,於是下載了“微信讀書”APP,首次閱讀電子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作者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聽書名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實則是延續了《柳林風聲》的故事主角(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該書以動物為主角,以浪漫的筆調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有機會也要讀一讀這本書),講述了得了抑鬱症的蛤蟆先生透過與心理諮詢師蒼鷺的10次心理諮詢走出自卑、軟弱、憂鬱,重新開啟獨立、自信、快樂的人生,從這本書瞭解了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諮詢師如何透過傾聽、分析、共情、溝通等技巧,帶領病患走出憂鬱。

  曾經自己也有憂鬱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網名叫“藍色憂鬱”,後來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熱情、開朗、寵溺,把我慢慢從自卑、敏感和軟弱中引領出來,這樣想來與書中的蛤蟆先生還是有共鳴和共情的點。

  蛤蟆先生抑鬱的根源多半來自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父母從未給過蛤蟆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著他,雖然他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鬱。一個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將伴隨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為無知不知道這一點,把孩子帶到世上,卻不能愛、不會愛,讓這世界多了一個不快樂的靈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座標有四個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諮詢之初,處於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發生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好。經過治療,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慢慢變得自信、友善,來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座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記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有錯誤或問題,總覺得是自己引起的。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無常,遭遇洶湧的暗流,如何才能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心理諮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於自願,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癒自己也一樣。的確,人生的長河中,能夠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4

  簡單有趣的心理學方面的書,利用可愛的動物們做主角透過對話的方式帶入心理學中。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樣容易讓人讀懂並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鬱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鼴鼠一起帶他諮詢心理醫生蒼鷺。蒼鷺透過引導蛤蟆自己的訴說而展開。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麼??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考慮是什麼:開心,憤怒,生氣。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樂,非常直接。孩子們就只有這些情感,高興就笑,不開心就哭。當我們察覺內心悲傷的情緒時,要允許它存在,並理解這些情緒。想哭就哭出來,要讓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時候父親根本不允許他哭,突然想起我對福寶的行為。看這些書你總是能帶入情緒,聯想到自己的種種。福寶哭的時候我也會很煩惱,直接懟他,讓他忍著別哭。孩子也會順應我的情緒停止哭泣,我想這就是“適應性的兒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鬧,能讓他發洩了他的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這應該就是“自然型兒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還挺難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馬上調整自己來適應家長的情緒反應。蛤蟆先生和蒼鷺探討的關於適應型兒童的行為特點有: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當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同時他們又很無助,因為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辦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潑,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看到這裡好像能理解為什麼一些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躺地上哭嚎。

  “慪氣”也是適應性兒童的表現憤怒的一種方式。確實有趣,發現很多福寶身上出現的問題我都能對號入座。雖然也懂得他生氣的點,但是在我煩躁的時候不願意去理會他的情緒反應。我想看書的好處就是在我想要逃避這些問題,沒有耐心的時候給我當頭一棒,讓我更加清醒,去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我是成年人,在與孩子抗衡的時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對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壓式能力來讓他屈服,聽我的.。最終逐漸變成順從型的!

  處於“父母自我狀態”的人我們現在的表現正如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人會變得挑剔,嚴厲。我們經常會看到身邊的某個人的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長輩。

  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兒童。當我們處在“兒童狀態”時,更多的是感受體會童年的情形,讓你一直處在過去的時光裡,沒辦法成長。而處於“父母狀態”會讓我們重複父母的行為,從而沒辦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長。

  要繼續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

  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根據經典童話《柳林風聲》的動物主角,撰寫了一本暢銷英國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豆瓣書評妥妥的8.8分。

  書中的蛤蟆先生一向愛笑愛鬧,忽然一反常態鬱鬱寡歡,你好奇發生了什麼嗎?你自己或是周圍朋友有人會突然變得心情低落嗎?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裡,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朋友們非常擔心他,建議他去做心理諮詢。在10次心理諮詢中,蛤蟆先生在諮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在每次的諮詢中,都有很多另人難忘的對話。第一次諮詢結束時,蛤蟆準備離開,問了自己的心理諮詢師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站定了,直視蛤蟆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焦點解決中,說來訪者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只是暫時忘記了或是沒有發現自己的能力。當我們開始想要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時候,就是我們希望有一個不同的未來。我們必定會被過去所影響,但不會被過去所決定。

  在蛤蟆和蒼鷺討論成長諮詢時,蛤蟆若有所思的說到:“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蒼鷺反饋到:“你說的很對,蛤蟆。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父母教會和傳遞給孩子的應對問題的方法,我們會很熟悉,我們會一直用,但這樣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總是喜歡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確的。焦點解決讓我們有機會來審視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拓寬我們認知的邊界,發現新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並鼓勵透過練習往前邁出一小步。

  諮詢最後,蛤蟆先生漸漸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陰霾,開始對自己的獨立性和共生性進行思考,明白了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聯結、協同合作。如果回到現階段國際關係中,我們正在面對的這個不尋常的20xx年,在獨立性和共生性上,我們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樣的發現與成長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