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精選1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1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證一個家庭關係穩定、成員幸福和睦的關鍵。在《聚焦家庭教育》一書中,愛自己、愛配偶、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則;既關注孩子本身的狀態,同時又限制孩子對其他人傷害,做一名權威型家長,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於所處的年齡段的緣故,我常常受到情緒的困擾,此書中對於“如何調節情緒”論述令我收益頗多。

  不論是父母對孩子的引導,還是家庭成員的相處,處處離不開情緒的調節。有些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巨大的情緒波動,或歡喜或憤怒,人們往往認為這樣的情緒就是感受,本就應該得到表達和釋放。“動力溝通認為,情緒是一種思想,是思想對感受的傾向性評價。”本書認為,情緒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緒漩渦實際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畫地為牢,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最本質的感受已經經過思想的翻譯變成了另外一番樣子。

  當讀到這樣的觀點時,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的一個小例子,一個嚴重精神分裂患者,認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別人看不到,外星人偷聽他的思維,並且趴在每個人的耳邊告訴別人,可是當他用那種奇怪的眼神看別人的時候,對方也覺得他奇怪,也會多看他兩眼,他就更加認為別人已經知道他想什麼了,會狂躁,會失常。簡單地聯想一下,也許這名患者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鎖,既然已經認定這個“事實”,後面情緒崩潰就顯得必然了,當然這樣草率的分析無疑是片面而不專業的。

  故而把書中讀到的、自己感覺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觀點金句不做刪改,和盤托出,希望曾經帶給我心靈震撼的觀點也能帶給其他人省悟和啟迪。

  關於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兩個方法如何去應對孩子,也不是教你怎麼說話讓孩子聽,而是家長與孩子相互學習,認識自己,認識對方,認識世界。然後,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那個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提升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權威型家長。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我們傾盡全力培養、愛護我們的孩子,可是我們的做法是真的離“讓自己的孩子,離開家長後能夠獨立生活,能夠從周圍的人那兒學習,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這個目標更近了嗎?我們真正的在做著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嗎?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家長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關於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讓孩子更自信,那麼就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玩耍的權利,讓他體驗到,真正的自信,在未來,他才能夠自信的去選擇自己的路,自信的堅持所愛的事業。

  那些站在臺前意氣風發的人,那些帶著團隊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後,會不會像洩了氣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陳詞,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成功學套路的背後,踩著多少被夢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們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應該就是這樣:

  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夠欣賞別人的好,也能夠欣賞自己不那麼的好

  自己可以選擇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種從容的態度,在比賽前會緊張,贏的時候會開心,輸的時候會難過,在大部分的時候都能讓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遠無法找到自己,關注到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也會受到情緒無法宣洩的困擾。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壘,拋棄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別人,找回那顆嬰兒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進現實,走進自己,走進他人。

  向孩子學習

  孩子的心靈是開放而靈動的,他們時時處處在學習著,只要有安全穩定的環境,他們都會按著自己的節奏茁壯成長。

  家長卻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孩子和外在環境與自己的思想地圖不一樣而產生焦慮、恐懼,所以隨時準備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學習是我們要向孩子學習的。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2

  上週聽到校長的分享時,其實我的眼眶是溼潤的,我已經不止一次聽人到中年後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孩子的遺憾、自責,都會提到如果怎麼樣、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但是人生沒有如果,幸而我們培養的孩子是優秀的,還能給人以慰藉。對比他們的遺憾、自責、難受我覺得我無比幸運,多麼幸運在我將為人母的時候我接觸到了《聚焦家庭教育》這本書,所以這本書現在不止我在讀,還拿回家把一些觀點和我的老公共享、探討,不僅對於我,對他來說也是及時雨,我們為了孩子在開始不斷接受新的資訊和學習,所以我會讀、而且會反覆的、好好的去讀。

  其實把我們組放到這個位置分享壓力很大,數學組沒有音、體、美、英那麼多才多藝,也沒有行政組那麼高的站位和思想,所以最後我們討論決定還是彰顯我們的本色——踏踏實實。我們就踏踏實實的說說讀後的真實感受和反思。

  本週我們組承擔的是分享第五章《行動與語言》,提到行動與語言,大家都能想到言行合一,書中的觀點我不再做介紹,大家都能看到。關於行動的闡述我讀懂了,但是關於語言部分的闡述雖然我讀了很多遍,還是有點模糊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把握,所以我需要繼續去讀。不僅在讀第五章,包括在讀前面的內容,讀完後我的腦子裡有很多的想法。今天我就談談一點我粗淺的、還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觀點。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把教育聚焦到家庭,更應該聚焦到學校教育。提到行動,父母的行動關注了孩子,保護了孩子,為孩子提供了親近感、安全感。提到老師,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行動和語言能教學生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好的做法相信大家比我更有經驗。但我認為,作為老師除了教學生知識外,最重要怎樣用行動和言語搭配起來,保證學生在學校也能有像在家一樣的安全感、親近感、只有心裡踏實了才能開展其他學習。週末在家看微博,熱門幾乎都被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刷屏了,本來定檔在6月的這部電影據傳因為題材反映的是校園欺凌,太過真實和敏感推遲到了現在才上映,首映當日票房就已經破億,都說藝術源於現實,雖然我沒有去看,但是我能感受到校園霸凌事件確確實實是存在的。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去年前看到的一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也是因為校園欺凌,生生的毀了一個花季少女,每當想到女主的無助、絕望,我的內心就覺得異常壓抑,施暴者固然是施暴者,冷眼旁觀、甚至置若罔聞的老師和同學又何嘗不是施暴者的推手呢?就連女主的扮演者也因為拍戲四五個月的壓抑差點得抑鬱症,事後兩個月才走出來,更何況是當事人?

  學校是防治欺凌最有效地地方、最前沿的陣地。有的老師要問,小學不存在霸凌,沒有那麼嚴重,我們不用重視。我想舉一個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其實小學一二年級那些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我大抵不太記得,但是一個叫史超男的男孩(真的不是惡意詆譭,他就姓史,歷史的史)每次在等班級開門口大家擠著進班時從背後踹我一腳,並警告我如果敢告訴老師或者家長就會怎麼樣報復我等,膽小怕事的我就真的把這件事兒藏在心裡,藏久了我就變得更膽小怕事、不自信,成績也受到影響,一直到現在都不能釋懷,現在回老家遇他心中有說不出的芥蒂。雖然這也稱不上霸凌,但確實很長一段時間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每天都在不安、惶恐中度過,學習也變得沒那麼專注。想想如果我及時告訴了老師、或者老師、父母及時覺察到了我的不對勁,亦或許學校老師比較重視在行動和語言上往積極正面引導我們,可能我們都會比現在更好。總之,我想說,如果在基礎教育最初的六年我們用語言和行動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勇敢、善良、敢於說不的孩子,那麼在他成長為青少年後他就不會成為施暴者、冷眼旁觀者,甚至被施暴時會勇敢的站起來,向他們說NO。對學校和老師有了安全感、傾訴感、親近感,我想再談教學,是不是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達到家長和我們的期待呢!所以在學校、班級這個大家庭的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給學生帶來安全感,用語言的力量去判斷學生的過去,引領學生的未來,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二實小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謝謝大家!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3

  在仔細閱讀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後,發現它確實是一本操作性、指導性、實用性和專業性於一身的好書。翻開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的小標題,讓我們覺得一目瞭然,不由得產生一些共鳴。還有書中有許多的小故事更是很吸引人,把家庭教育理念都以真實的例項展現給我們,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的運用和操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家庭教育。書中有一篇可怕的“比較”很吸引我,文章中指出了三種可怕的“比較”後會產生的負面影響。首先第一個指出了比較造就喜歡“攀比”的孩子,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在路上相遇,開始“比較”起來,結果到了幼兒園裡,這兩個孩子也開始“比較”起來,這樣的現象我們在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不難發現的,孩子之間會說:“我的裙子很貴的,我媽媽買的。”另一個孩子會說:“我家裡有一條比你的還要漂亮。”

  其實家長會對孩子之間的比較感到無奈和不解,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這麼一丁點的孩子竟然也學會比吃、比穿、比誰家房子裝修的好,其實家長不知,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媽媽之間在“比較”,孩子當然很快地就學會了,他們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還有這樣一個例項說一個孩子一直喜歡看電視,媽媽就說:“你就知道看電視,你看妹妹多聽話,一回來就練習彈琴……”當這個孩子一聽媽媽這樣說,立刻就不高興起來,就想難道自己就真的是一無是處嗎?媽媽的話讓他很傷心。

  其實在生活中,會出現很多這樣的情況,家長喜歡在別人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產生“處處不如人”的想法,這一點其實作為老師也是值得深思的,當一個學生經常犯錯誤,我們要找出原因,不能橫衝直撞地去責怪他,更不能說一些與他人比較的話,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重,孩子的自信就會不知不覺地被逐步削弱,長此下去甚至會自暴自棄。最後一種負面影響是比較會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壓力,其實愛比較的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當孩子不如人意時,他們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強烈的失望情緒,反過來想,有的孩子為了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他們也總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的孩子更好,一旦別的孩子超過自己是,也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縱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學習,在與孩子溝通方面,我們知道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要思考問題,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放棄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個性,所以每個孩子都應該在自己的基礎上去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輸在家庭教育上,我們的孩子才會更加健康、樂觀、向上。

  好父母、好老師都是學出來的,我相信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澆灌下我們的孩子一定能茁壯成長。

  讀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我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並瞭解到父母教育孩子的缺點。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兒童健康成長,養成良好的習慣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雖然我們在家裡對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等習慣,但讀完這本書,我仍然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到。

  首先,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也學會尊重別人。

  作為父母,一般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服從父母,這樣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獎勵、表揚。但是讀了這本書,我現在改變了主意。

  我認為,雖然孩子還未成年,但他也是一個獨立、有思想的人,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所以現在當孩子在家裡發生了什麼事,要徵求孩子的意見,有時他可以向我們表達他的意見,有時我們需要給他一些指導。這樣,他的果斷和自信才可以逐漸增長。

  其次,我們應該平靜地對待我們的孩子。有時,當我們要求他做某事或解釋作業時,如果他不願意或不理解,我們會不耐煩,導致他哭或不願意做我們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冷靜地向他解釋事情,讓他意識到做這些事情的必要性,平靜的交談,可以使孩子放鬆下來你,這樣就可以和孩子們進行更多的溝通。

  以前,我們不讓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想做,我們也不希望他干預,因為害怕讓事情變得更糟。

  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認為做事可以鍛鍊動手和自理能力,比如在吃飯時,我們希望他準備好飯碗和筷子,晚飯後,我們讓他清理盤子,在假期,他還主動洗碗,我們同意了,他洗完後,我們還稱讚他。

  從那時起,當他主動提出幫我們做家務時,我們一般沒有拒絕他。透過這些事情,我認為啟發了孩子更多的實踐,更多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做事有序性,不丟失家庭教育的責任感。

  透過閱讀這本書,我也意識到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兩個環境,學校教育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那麼如何讓孩子比別人更好呢?有必要從加強家庭教育入手,因為家庭環境影響著孩子的方方面面。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4

  自從進入幼兒園工作,就對家庭教育情有獨鍾,從《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正面管教》、《孩子,你慢慢來》等等,都會從書中學到一些好的理念和方式方法。5月共讀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第二版)》真是收穫很多,本書是近今中國出版教育專書中最有價值之著作。全書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則101條。前兩章述兒童心理及普通教導法;後10章都是拿具體的事實來解釋各項建議之涵義。在這書裡,小孩子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撒,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的種種問題,都得了很充分的討論。這些討論對於負家庭教育責任的,都有很具體的指導。

  書中指出小孩子是好遊戲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野外的,是喜歡合群的,是喜歡稱讚的,這些對於我們幼兒園教學來說,對此並不陌生,但是很多家長是不瞭解的,所以在讀這本書時,我所思考的是如何把書中的知識傳遞給家長們。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則,一方面還要替他選擇環境以支配他的模仿。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指揮他們的小孩子。做父母的不應當對小孩子多說:“不!不!”事屬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別人做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以辭色來表示讚許或不讚許的意思給小孩子聽,給小孩子看。我們應當按照小孩子的年齡知識而予以適當的做事動機。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嚴厲。不要驟然命令小孩子停止遊戲或停止工作。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子做伴侶,採用遊戲式的教育法。

  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

  隨著自主遊戲的推進,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應有畫圖的機會,有看圖畫的機會,有剪圖的機會,有剪紙的機會,有著色的機會,有穿珠的機會,有錘擊的機會,有澆花的機會,有塑泥的機會,有玩沙的機會……有各種各樣的遊戲機會,有他們自主選擇的材料、場所和玩伴,才能更好的自我發展。

  無論是哪種家庭教育,歸根到底都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家長的“言傳”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父母對孩子諄諄教導,其影響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在心理諮詢門診,人們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有三分之二和父母的行為有直接聯絡,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父母為人處世、行為規範的折射。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孩子的行為過程有著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首先是透過感覺,也就是直觀表象來認識外界事物。孩子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模仿,他們所模仿的第一個物件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說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第一個榜樣。許多子女的行為舉止之所以像父母,與其說是遺傳不如說是早期模仿的結果。道德是一種價值判斷,是一種行為規範,家長的言行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個性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家長對美醜、善惡、是非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孩子。如果家長為人誠懇,言行有禮貌、講文明,孩子看得見、學得到,天長日久就會起薰陶和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長對別人的態度粗暴,行為失態,缺乏教養,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大可能的。

  其中,對於小孩子學習待人接物這一方面,無論在幼兒園中還是家庭教育中。都應該引起重視,教小孩子要從小教起的,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顧慮別人的安寧,家裡有人生病的時候,非有特別的關係,做父母的應當使小孩子得著與病人表同情的機會,應使小孩子養成收藏玩物的好習慣,教小孩子對待長者有禮貌,小孩子在家裡應當幫助他的父母做點事情,教育小孩子愛人。

  最後,做父母的應當利用兒童的好問心,以作教育兒童的一種良好動機,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例如遊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和閱讀的環境等等,用環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家庭教育全面發展。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5

  近日,拜讀了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此書分十三章,以淺顯平實的語言,闡述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為人父母者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書中陳鶴琴先生運用了一百多個案例,而其中絕大多數案例都是有關兒子一鳴的。從所舉事例可以感受到,陳鶴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細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過許多的母親。陳鶴琴先生對自己的子女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試驗,探索出了一條科學的家庭教育道路。

  陳鶴琴先生指出,“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態度。”此話說得不無道理。在不少家庭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多采取的是這樣的作法: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對孩子怒氣沖天,大發雷霆,一個卻對孩子好言相勸,哄騙利誘。如此一來,孩子便可能會得寸進尺,甚至對父母之言產生輕視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僅如此,年輕父母與爺爺奶奶輩之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必須採取統一的態度。此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也同樣如此。作為教師,不管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一旦發現了問題,都會嚴肅對待,認真教育。可現在很多家庭,要麼是稱沒時間管教孩子,要麼是過於溺愛孩子,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極不重視,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長所教的,完全跟學校教師所教的背道而馳。結果呢,老師辛辛苦苦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後果。這豈不令人難過?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方方面面都應該達成一致,這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書中124頁,有這樣一句話:“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應當有相當的禮貌。”陳鶴琴先生的話,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還是教師,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雖然他們年齡小,但同樣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就應該遵守這樣一個原則,把他們看做一個真正的“人”!既為真正的“人”,就應當享有作為“人”的尊嚴。我們就應當同樣給予他們尊重,而不能因為是他們的父母或教師,就任意的訓斥,或時整天板著臉孔,做出一副威嚴無比的樣子。這樣,有可能表面上讓孩子馴服了,但孩子的內心呢,卻不見得信服。甚至,還會在父子、母子或師生之間,出現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導致彼此的隔膜。此舉,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則孩子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教誨,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時,有了尊重作基礎,孩子與父母或教師之間的關係則會顯得和諧、和睦而快樂。這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則是用金錢也買不回來的。同時,孩子是善於模仿的。父母或教師的言行會在耳濡目染中影響孩子,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尊重他人。

  陳鶴琴先生在書中還提到,“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愛人”。看到此處,不禁想起了一位學生家長曾經愁容滿面地對我說起的一句話:“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麼了,一點兒都不曉得關心父母!”其內心的憂慮,溢於言表。我想,有此煩惱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實,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懂得,需要後天的培養。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愛孩子,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為孩子操勞,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辭。但可憐的父母們忘記了一件頂重要的事,忘記在愛孩子的同時,教會孩子關愛他人。於是,培養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於是,父母們無奈地發出上述的感慨。其實,教會孩子關愛他人,並不難。關鍵在於,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識,要善於抓住生活中一個個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比如,家人生病時,可讓孩子端水拿藥,噓寒問暖;吃飯時,教孩子把好吃的飯菜夾給長輩吃;出門購物時,讓孩子幫著拎東西;家人生日時,自制或選購小禮物,並送上幾句祝福的話語;遇上自然災害,引導孩子用零花錢為災區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識地長期進行訓練與培養,那孩子必定會成為一個富有愛心、關愛他人的人,而不會成為為世人所不齒的自私自利之徒。

  “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你千萬不要替他代做。”這是陳鶴琴先生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其實,這其中的道理,為人父母者可能都懂。可真的遇上,卻還是忍不住動手幫著孩子做了。就拿我來說吧,兒子小時候,生怕他剝不好葡萄,總是一顆顆剝皮去籽後再送到兒子嘴邊。做其他事,也是如此,關懷備至。老公發現後,極力反對。細細想來,自己的確做得不夠高明。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卻在無意中害了兒子。讓孩子做能所能及的事情,好處多多。首先,在孩子獨立做事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困難,為了克服困難,他們自然會積極動腦,想辦法解決。這將極好地促進孩子的思維的發展。其次,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可以發展他的雙手的小肌肉,訓練並提高雙手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這又將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第三,孩子獨立做事,可能成功,可能失敗。成功,則可從中獲取寶貴的經驗;失敗,則從中汲取沉痛的教訓。因此,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鍛鍊機會,都將很好地幫助孩子積累實踐經驗,以免重蹈覆轍,提高做事的能力。第四,讓孩子在獨立做事,則孩子就會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而這種成功的體驗,是父母所不能給予的。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孩子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從而激發起再一次衝刺的信心和慾望。因此,為人父母者,何不放開手腳,讓孩子們獨立地做事呢?

  沉浸在字裡行間,聽陳鶴琴先生娓娓道來,真的是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曾讚道:“這本書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書,認真拜讀,這樣,“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多好!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6

  此書系我國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於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餘次,可謂經得起歷史考驗,日久彌新。

  本書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實際經驗的語言介紹了兒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導原則與方法。詳細講了衛生習慣、遊戲、害怕與哭、接人待物、責罰和創造良好環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國情實際。

  例如,針對孩子獨自睡覺一事,陳先生這樣說到——“做父母的不應當因為小孩子不肯獨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輩很不願或者說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騙),也不應當聽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為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讓孩子一個人哭到昏睡過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讓1歲多的孩子一個人哭了2個小時,哭睡了),應當用種種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獨自睡去(其實何止對待獨睡問題,對待孩子的多數問題都可以採取這類方法)。假使我讓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雖然因為哭的疲倦會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寧的。我用這種方法去教育他(即讓他哭一陣子,過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幾個晚上就能獨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應當獨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裡覺得很安寧,這種方法是寬猛並濟的,比較純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對於孩子的提問,書中說——“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拒絕小孩子的問題,也不要以‘有問必答’的方法對付他。我們應當利用他的問題來實行我們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問題來施行教育呢?書中舉了個例子——5歲的孩子同父親去散步,看到有個小孩放風箏,就問父親那個小孩在做什麼。父親說你要去看看嗎,就同孩子一起過去看。走到近前,父親說那個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裡拿了什麼東西,要走近看一看嗎。孩子離開父親走到那個小孩子旁邊,看到了他手裡的線,回來告訴父親是線。父親又問你要同那個小孩子那樣做嗎。孩子說要,父親就領他去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個風箏給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風箏。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不知要好多少倍。

  對於閱讀的評述,可謂點中做父母的死穴——陳先生在東京,看見黃包車伕在沒有生意的時候看報紙,還是英文報,並且告訴陳先生報上說現在上海霍亂很厲害。不禁感嘆道“一個黃包車伕竟然也愛看報,這種習慣多麼好!這種習慣,影響著小孩子多麼大!試問我們中國的家庭怎麼樣?我們的社會怎麼樣?不少受過教育的男女除了學校之後,對於看書,也都沒有大的興味,好像書是屬於學校的,於本身的職業,於本身的修養,於本身的娛樂,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實在要嘆有血多人對於世界大事的認識程度是非常淺陋的,就是對於國內的事,也不甚關心,什麼各種科學上的新發明,史地上的新發現,都置若罔聞。這種環境,怎樣能引起小孩子喜歡看書閱報呢?”說來慚愧,回顧我工作8年間的買書記錄,除了在讀研究生時為了寫論文,買過100來塊錢的書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沒買過幾本書。感謝孩子的降臨,那種使命感促使我重新與書結緣,2年多陸續購進了5000元的書,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書,少部分是飲食健康家政的書。有朋友問,買了那麼多書,有時間看嗎?有!時間從來不缺乏,只是看怎麼用和用來幹什麼。懷孕和產假期間,我在床頭、洗手間、客廳都放置了若干本書,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飯桌前等齊家人開飯前我也可以看上幾段文字。剛開始看書,分不清好壞(指的是作者的獨創性,觀點合理否),但當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量後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從頭看到尾,遇到不好的書,略看幾眼便打入冷宮,省出來的時間就去看好書了。正是有了這些明人智者的言辭,才把我從一個粗陋的母親引入了正確的道路,甚至還能夠為身邊的朋友育兒給出合理有效的建議。這種成就感遠比我的程式碼透過測試來的強烈的多!

  書中用整章篇幅討論對孩子的體罰問題,他的結論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過良美教育並能施良美教育於子女的,體罰當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雖不應常常鞭撻孩子,然有時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別的良法指導孩子那是最好不過,如果不能用別的良法而不得不用體罰,也要善用。陳先生非常憂慮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樣責罰孩子,以致損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詳細列出了責罰小孩子的條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這本書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寫道“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裡面的確有很多科學的教育方法。看來其實在我國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學育人者。再好的老師也只能帶動周圍少數的家庭,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託於名師名校,關鍵還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們哪,甚至祖父們哪,如果你們想要教育孩子,請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對生命的崇敬,拿出謙卑之心態,從讀書開始學習吧!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7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我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而陳鶴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書,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把家庭教育實踐與科學緊密聯絡結合的開拓者。雖然我們還並未成為家長,但細讀這本書,也能收穫到許多感悟,對我們的專業實踐也有許多啟發。

  《家庭教育》一書對於如何教養小孩講得詳細入微。不僅包括養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處事方面,用樸實的文字、生動的事例指導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教養孩子。例如在講到遊戲與玩物時,陳鶴琴老先生建議家長應當謹慎挑選,保證孩子的安全,讓孩子學會在遊戲中成長探索,確保孩子身體和心智健康的發展;又例如在責罰方面,陳鶴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長應理性思考,避免意氣用事,教育孩子用積極的暗示比消極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寫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認,而是告訴他那幾個字寫得特別好,剩下的字也請像這幾個字一樣寫得工整規範。

  看這本書時,突然想起小時候犯了錯,媽媽總會告誡我:“小心爸爸回來教訓你。”我想,在現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這種情況。這就好比戲劇,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媽媽總是扮作紅臉,給予你慈母的愛,而爸爸總是扮作黑臉,給你嚴父的威嚴。可是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想過慈母的愛並不能消除嚴父帶來的傷害。《家庭教育》一書告訴我們爸爸並不是大老虎。父親是孩子力量和勇氣的依靠,不要隨意用父親去恐嚇孩子,孩子做錯事後不要就對他說:你再不聽話,你爸爸回來教訓你!這樣子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對父親產生天然的抗拒感。

  陳鶴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淺顯易懂、容易掌握,但我們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陳鶴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論,這一理論思想在此書中也多次滲透與體現。“活教育”就是強調教育與生活實踐、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譬如現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質教育”,都是為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好遊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讚的年齡特徵,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愛遊戲,成人就應多多創造條件並鼓勵孩子參與,提供合適的玩伴、衣著以及各種“活”的、安全健康的、易於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我們的活教材,在教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多多帶孩子到戶外去,而不是關在家裡,怕孩子弄髒衣服、受傷、受累或受涼感冒,而是在確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讓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為,生活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這本書為廣大成人提供了一個借鑑。這本書教育父母不僅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更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8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當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的現象,他指出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兩個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先生主張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對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別強調“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作伴侶”,認為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表現。他認為父子作伴遊戲的好處很多,既可以溝通父子間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又可以利用作伴機會教育孩子,還可以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和思想,及時加以糾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於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物件。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透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杆、開“後門”。優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好習慣,從啟發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確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

  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延伸、擴充套件和提高。要真正瞭解一個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最後祝願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任優秀教師,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9

  本書從孩子教育主要幾個方面進行展開論述,旁徵博引,切中時下流弊,非常中肯,給我們指明孩子成長道路,正確教育方法。看到書裡描寫情況,自然聯想到自己孩子學習、生活點點滴滴,幾分相似、幾分同感上心頭。

  拔苗助長不利孩子發展。整個小學階段,孩子需要解決的發展任務,是處理好勤奮感與自卑感。適量的指認任務能促使孩子勤奮感、成就感。反之,如果任務不斷加碼,最終導致孩子無法完成任務,產生挫敗感,要麼反抗要麼放棄努力。一味填滿孩子,久坐桌前,缺少與大自然相處機會,孩子注意力、觀察力、感知力、想象力會有多大發展?我特別能感受到,偶爾幾次的作文作業日,寫完作文都已經快晚上九點了,看起來神態木訥,反應緩慢。有時作業少,完成的早,我們就去外面玩,一會捉迷藏、一會兒翻爬梯、有時在活動器械上做各種難度動作…那神態活靈活現,我說這才是孩子,孩子愛玩是天性,順著天性培養個性,春天小苗需要陽光和雨露。

  健康是革命本錢。該書從中醫角度,讓我們觀察孩子成長變化,同時增長我們中醫知識。病在心,面紅而心熱,病在肝,面青或身體有疼痛,病在脾,面黃而浮腫,病在肺,皮膚面色煞白似有寒氣,病在腎,面黧黑而無光澤。如果一個孩子不愛活動,也許是脾虛而氣弱…。這些都便於我們觀察孩子健康。我家孩子身體健康好,今年長高了許多,在身上有些瘦弱,飯量不大,我們一直比較在意,所以這本書提醒了我們,抽空帶孩子看看中醫,二年級正在孩子換牙齒時期,門牙鬆動一直沒掉下來,如果不及時把牙齒換掉,會影響新牙發育,孩子怕疼,不肯去醫院拔牙,看來做正確事情,也要下決心。

  安全無小事。書裡提到:經常向孩子說明什麼事有危險,什麼事不能做,應該怎麼做,而且這種苦口婆心嘮叨,要重複多次才有效果。這時我想起,過馬路時,一是不能闖紅燈,二是不能跑,要左右多看看,確認安全後在過馬路。還有孩子愛大鬧,做電瓶車時和大人背靠背,這樣萬一摔倒很危險,一定改掉不好習慣。遇到安全危險等如何應對,我們也給孩子考過,不過書裡這10道保命題,還是比較全面的,有些我們也沒遇到,一定要考考孩子,增強防範意識和應對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昨晚我問孩子,媽媽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孩子確實答不上來,看來“不超過20%孩子知道媽媽生日”,統計結果相對準確的。我們無休止拋給孩子很多愛,卻忽視了培養孩子愛他人的能力。付出愛能提升愉快感,把自己最珍貴東西分享給他人是愛的體現。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中華文明傳統薰陶的孩子不比西方價值觀教育孩子差。為了培養孩子愛心,大人適當的表現“弱些”,給孩子以關愛別人的機會。別在孩子面前充當成頂天立地大人物。

  讓孩子做自己心靈主人。人天生有自己做主的願望,不要強迫孩子學習,讓孩子在試錯中學習,提供發自內心的學習動機,這樣才有獨立思考能力,才有創造能力。所以,孩子學習時,不要陪伴,讓她獨立完成,有困難她會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會求助老師和父母,這點尤為重要,我們真沒意識到,以後孩子做作業是一定不要陪伴。讓孩子獨自完成作業,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自信的品質和專心做作業的良好習慣。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10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這句話是我從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這本書一共分十三章: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普通教導法,衛生上的習慣,遊戲與玩物,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小孩子為什麼怕,為什麼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這十三方面的內容。讀完後,我深深的為我以前不會當媽媽而慚愧,好在孩子還小,我還可以改之。其中書中讓我久久不能從腦海中忘記的一個詞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一個詞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是用嘴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動。書上有一段話這樣說:兒童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所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的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如對人禮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個悲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悲觀的。父母是一個樂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樂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樂觀的。兒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學習的任務越來越重,學習成績也擺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顧名思義還是以身作則。我要求自己做到:1 、多看書,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書中的內容,聊書中人物性格,聊看過這本書後你有什麼想法,聊書中的什麼值的我們學習和借鑑。2 、不和老公吵架,儘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動,讓家庭氣氛和諧。3 、良好的做息時間,早睡早起。4 、努力學習廚藝,儘量滿足孩子的食慾要求。我這樣做了的以後的時間裡,我們的變化是,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在口水的戰爭中進行的,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也會樂於去完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發現孩子有問題,心裡就著毛。現在,我也能沉住氣,不會總生悶氣了。多虧了這本書,它時時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有內涵的媽媽形象。前進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們的明天是美好的。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11

  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孩子身上寄託著我們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卻是一件苦惱的事情。父母費盡了心血,孩子卻總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有的父母節衣縮食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卻滿不在乎,甚至對父母不滿。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導視為羅嗦。現在的孩子也不知怎麼啦?難道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上出現了問題嗎?

  培養一個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長中伴隨終生。

  1、可用家人的觀念、行動引領孩子知道什麼是健康,怎樣保持健康,這個最重要,沒有健康,別的無從談起。

  2、用謙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讓孩子心中有愛,這是全家永遠保持和睦關係的動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確心態告訴他,使它成為心胸豁達、志存高遠、明辨是非、目光長遠、勇於面對困難、堅毅的人。

  4、用專心做事的態度影響他,使它成為做事細緻、注意力集中,能恰當評價自己的勞動、不淺嘗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愛,更是約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責罵,更是引領。家庭教育不是事後的消防隊,更是事前的防火牆。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點,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是事前沒考慮到,就是事後做的不夠好。捷徑是從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娛樂,別把孩子的時間推給閒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作為家長,我們一定會努力配合老師的教育,為孩子的明天,未來創造良好的環境而努力。透過學習一定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精心編織美好的未來吧。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12

  透過閱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我覺得家長不應該只盯著孩子的缺點,應該把孩子的優點放大,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會避開缺點、劣勢,找到優點,發揮特長、優勢,並加倍強化這種優勢,把它發揮到極致,這樣離成功就近了。但做到這點,並非易事,需要家長要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優點,鼓勵或幫助孩子把優點發展了,就升級為特長了,把特長穩固下來了,就成了優勢。把優勢發揮好了,成功的機率就高了。

  要全面認識孩子的優點缺點,首先要了解兒童各個發展時期的共性,瞭解哪些優點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有的,並非自己孩子獨有的,又有哪些缺點是孩子們共有的,自己孩子有這些缺點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其次是怎麼去鑑別優點和缺點。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優點的,可能實際上是缺點,比如小綿羊式的聽話,從不給家長惹麻煩;而有些我們理所當然看成缺點的,可能實際上是優點,比如思想獨立、性格反叛、貪玩、上課愛講話等。再者,每個人看孩子的角度是不同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比如大大咧咧的性格或許做事丟三拉四,但為人卻不拘小節,心胸豁達;內向的孩子交際面不廣但善於思考,喜歡探索。所以,怎麼看優點缺點,深入地、細緻地瞭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多觀察,多思考,多溝通。

  首先,寬容和接納孩子。對於孩子的缺點,即使有點過失和不足,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就行。多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缺點,不要求全責備,吹毛求疵。多接納孩子,包括他身上的缺點和不足。理解他所做的事,信任他會做得更好,在接納、理解和信任之後,再以平靜的態度去支援和幫助他,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和批評。其次,不能總盯著缺點看。是要放大優點,尋找“閃光點”,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並用積極的暗示和鼓勵,使孩子獲得更為完整的自信和自尊。在這個建立的過程中,透過孩子自我的認識,逐步把缺點和錯誤進行改正,而不是處處都需要家長去指出來,然後家長動手去用橡皮。有些所謂的問題,根本不需要你去面對,它就沒有了。正所謂“缺點不說慢慢少”。判斷一個人是否懂得賞識,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這個人是否會誇大缺點,是否懂得誇大優點。站得遠些,看缺點;靠得近點,看優點。

  孩子不是天使,有缺點是正常的,我們為什麼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優點上,而非要抓住凡人皆有的缺點不放?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不是,我們不是,我們的子女將來也不是,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正常的社會人。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寬容,父母整天盯著的就是孩子的缺點,拼命要讓孩子“天天向上”。想想我們做孩子時,就沒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嗎?到了我們做父母,為什麼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進兩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問題有起伏?“水至清則無魚”,這才是正常的人,真實的人。我們都做不到完美無缺,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幾歲、十多歲的孩子潔壁無瑕?我們是不是太虛偽、太苛刻了?“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如果父母眼裡只有孩子的缺點,那你在孩子眼裡的形象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樣的親子關係也會有問題,這種情景下你的“教育”能否有成果就更值得懷疑了。

  樂觀豁達的人心胸開闊,不拘小節,對人對事多為寬容;而多愁善感的人多為苛求的,追求完美的,對生活多為不滿的。於是,前者會用感恩的、賞識的眼光看問題;後者則經常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生,對任何事都能找出它的瑕疵。面對孩子時,一樣的孩子犯一樣的錯誤,擁有不同人生觀的家長會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孩子,會發現原來孩子身上並不全是自己所看到的缺點,後者則在他的眼裡孩子一無是處,混身是缺點和毛病。所以家長的積極向上、樂觀寬容的人生觀對於孩子很重要,因為潛移默化的薰陶和言傳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13

  “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陶行知

  引言:一本書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許我們無法做出回答,但是《家庭教育》這本書卻用自己獨特的魅力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學前家庭教育……

  正文:以前很少接觸教育理論類的書籍,因為覺得此類書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讀了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一本充斥著條條框框的教育理論的書也是可以有著如此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的。這本書是以作者的孩子陳一鳴為主要記錄物件的,從1920年12月26日,一鳴出生起,陳鶴琴就開始記錄,記錄陳一鳴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笑,什麼時候小便,什麼時候會頑皮了。把陳一鳴身心的發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連著808天。808天的連續跟蹤觀察﹑文字攝影記錄及實驗對比,創中國研究兒童之先風,後來也就有了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讀這書的過程中,每位讀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書裡作者用自己的觀察記錄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則切實的實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作者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漸觀察和總結基礎上提煉出家庭教育的101條原則。我們都夠清楚的看到,這每一條原則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讀者相信並付諸於自己的教育實踐的。我看了書之後就在想,如果我們現在的家長也能像作者一樣關注自己孩子成長的的每一個瞬間,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麼中國的家庭教育便會更加科學合理,中國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樂的成長了。

  在書中我體會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對孩子行為的思考和對孩子心理的分析,我們無法否認,這種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為一名教育家應有的,但是這種敏感度更是一名父親多特有的。其實,教育孩子和與他人相處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這都是要建立在對對方瞭解的基礎上的。在這本書上第一章首先談“兒童的心理”。作者提煉出7條原則:小孩子是好遊戲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是喜歡合群的、是喜歡稱讚的。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首相要充分的瞭解了孩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經典的案例,對於有孩子的父母而言,這些到現在還都是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因為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確的教育理論,而這些理論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幫助的。

  這是一本正真經典的教育書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說,作者是“以科學的頭腦、母親的心腸”做成此書的。

  這是一本實踐與理論完美融合的家教全書。在書中幾乎每一條理論框架背後都會有一個具體而生動的例項,實踐與理論相互佐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這是一本雅俗共賞的教育典藏。如鄭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說:“這本書事實具體、文辭淺顯,可期家喻戶曉。”

  總之,這是一本我們可以信賴的好書,讀書的真正樂趣就在於你能夠與作者發生共鳴,把自己融入書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讀過《家庭教育》這本書的讀者,尤其是家裡有幼童的父母,定會覺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禮。也許您正在眾裡尋書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 篇14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發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老師、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極其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近來讀20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的教育專著——《家庭教育》,頗有感觸。

【《聚焦家庭教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