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人物故事

歷史人物故事

歷史人物故事(通用15篇)

歷史人物故事1

  北宋時期,大宋王朝的西北部,很長時間以來,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威脅——那就是党項人。

  党項人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最初起源於青藏高原。

  後來,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時期,遭受到擠壓的党項人,在大唐王朝的同意下,千里迢迢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定居。

  “安史之變”爆發後,党項人的首領還曾經帶領自己的隊伍,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下,幫助大唐王朝收復都城。

  但是,在宋朝建立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宋朝和党項人的關係並不是太好。

  所以,党項人便藉機對宋王朝發動偷襲,燒殺擄掠,給邊境城鎮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直到一位名叫王彥升的宋軍統帥到來,這種情況才得以制止。

  王彥升,北宋開國將領,是著名的驍將,因為劍術高超,人送外號“王劍兒”(善擊劍,號"王劍兒")。

  因為開國有功,王彥升被宋太祖趙匡胤任命為京城巡檢,負責整個京城汴梁的安全。

  但是,不久之後,他便因為四處炫耀自己的功勳和敲詐官員錢財,而被宋太祖調離了京城,到唐州去擔任刺史。

  在之後的多年中,又先後被調任為申州、防州和原州的軍事主官。

  讓党項人為之膽寒的事情,就發生在王彥升擔任原州防禦使期間。

  身為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武將,王彥升不僅為人粗狂,而且非常的殘暴(性殘忍)。

  原州和党項部落緊鄰,而党項人也因為粗狂的性格,時常會越界犯法。

  當然,按照規定,在宋朝地界犯法的党項人,理應接受宋朝法律的制裁。

  然而,王彥升卻並沒有這麼做——對於那些膽敢違反宋朝律法的党項人,他總會在和部下喝酒的時候,把這些人叫來。

  但是,王彥升一不審問,二不宣判,而是直接用手擰掉犯人的耳朵,當做自己的下酒菜(引所犯以手捽斷其耳,大嚼,卮酒下之)。

  而且,每次都會有多個犯人被王彥升如此處理。

  然後,這些被處理過的党項犯人,就會被釋放回去。

  如此以來,王彥升的名聲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党項人的部落。

  面對如此彪悍、暴力的宋軍將領,党項人自然是不敢輕易招惹(西人畏之,不敢犯塞)。

  於是,在王彥升駐守邊關的那些歲月裡,党項人從來都沒有進犯過他所在的地方。

歷史人物故事2

  淮陰屠宰場裡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說:“你即使長得高高大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眾侮辱韓信說:“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著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鑽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膽怯的。

  【原 文】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歷史人物故事3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學者還將他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下面我們來讀讀他故事!

  少年張衡故事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2500顆星星,並且繪製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和能飛行數里木鳥。

  渴求知識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遊覽了當地名勝古蹟,考察了周圍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還是很有名氣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

  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他創制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關於張衡:

  張衡家族世代為當地大姓。他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餘財數百萬讓給他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一萬騎兵。此後在他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但他對公孫述留下堆積如山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是一輛破車,攜帶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山河和宏偉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儘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歷史人物故事4

  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一華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定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顓頊

  顓頊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後來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之孫高辛(帝嚳)繼位。

  黃帝晚年,以仙人廣成子、容成公為師,用順其自然的方法,使三界大治;功成名就,遂生退隱之心。他派遣伕役開採首山銅礦,在荊山下鑄造寶鼎。寶鼎鑄成的那天,天外飛來一條巨龍,垂下龍髯相迎。黃帝將主宰神的寶座傳給了他認為很能幹的曾孫帝顓頊,自己乘龍飛往九重天外,隨他同行的朝中大臣、後宮夫人共有七十多位。其餘大臣攀著龍髯還想爬上去,結果龍髯被扯斷,紛紛跌下來。跌落的大臣們望著遠去的黃帝哭了七天七夜,流下的眼淚淹沒了寶鼎,匯成了大湖,後人稱此湖為鼎湖。

  繼位的帝顓頊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爺爺是黃帝和嫘祖的二兒子昌意。昌意在天庭犯了過錯,被貶謫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韓流。韓流的模樣委實古怪:細長脖,小耳朵,人臉、豬嘴、麒麟身,雙腿並在一塊兒,下面長著一對豬蹄。韓流娶淖子氏的女兒阿女為妻,生下了帝顓頊。帝顓頂的長相,與他的父親也大體相似。

  帝顓頊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別愛好音樂。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悽悽鏘鏘的聲音,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受了主宰神的委派,怎敢怠慢,只得乖乖地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巳敲打鼓凸的灰肚皮,果然嘭嘭作響,聲音嘹亮。人間受到帝顓頊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很貴重,叫鼉鼓。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顓頊,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將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上空,這麼一來,他的根據地北方三十六國永遠光輝燦爛,相反,東、南、西方諸國則永遠漆黑一團,百姓伸手不見五指,生活異常不便。

  帝顓頊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絕天和地的通途。在他執掌三界大權之前,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並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人間的智者、勇士,也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帝顓頊繼承黃帝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領導苗民造反之事作為教訓,他考慮到人、神雜糅混居弊多利少,將來難保沒有第二個蚩尤下凡煽動世人上天與他作對,為此他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讓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雖然喪失了自由往來的便利,卻能維持宇宙秩序,保證安全。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託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託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天漸漸更往上升,地漸漸更向下沉,木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從此,託天的重專門管理天,按地的黎專門管理地。黎到了地上還生下個名叫噓的兒子,噓沒有手臂,兩隻腳翻轉上去架在頭頂,他住在大荒西極日月山上,這座山乃天門之轉軸。他的職責是幫助父親考察日月星辰執行的先後次序。

  自從截斷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還能騰雲駕霧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卻再也無法登上天庭,人、神間的距離,一下子便拉得很遠很遠。神高高在上,享受著人類的祭祀,而人有了病苦和災難,卻上天無路,神也完全可以不聞不問,任人類受苦受難。

  帝顓頊自己作威作福,還生出了許多鬼兒子危害人類:三個死掉的兒子,一個變為瘧鬼潛伏在長江,傳染瘧疾病菌,害得人發寒熱、打擺子;一個變為貌似童子的魍魎隱匿在若水,夜間施展迷惑人的鬼蜮伎倆,引誘行人失足墜河;一個變為小兒鬼躲藏在人家的屋角,暗中驚嚇小孩,使之驚攣、哭號。另有一個兒子骨瘦如柴,生來愛穿破衣爛衫,愛吃稀粥剩飯,正月三十死於陋巷,成了窮鬼。凡人最怕窮鬼上門,千方百計要送走他。送窮鬼的日子在農曆正月廿九,常見的方式是打掃屋子院落,把掃出來的垃圾當作窮鬼,或投之流水,或傾倒街頭,有的還在垃圾堆上插注香,放三個花炮,俗稱“崩窮鬼”。唐朝文人韓愈窮怕了,曾作《送窮文》說:“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

  有一匹名叫禱杌的怪獸,也是帝顓頊的兒子。它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軀和利爪,野豬的嘴巴和獠牙;它披著三尺多長的狗毛,連頭帶尾足有一丈八尺長。它在西方的荒野裡橫行霸道,過路人一提起來就驚怖失色。

  帝顓頊和他的鬼兒子、獸兒子們,再加上一大批興妖作祟、招災引禍的山精水怪,把黃帝留下來的太平盛世攪得亂七八糟,不過數載,就爆發了以水神共工為首的天神大起義。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諡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

  夏朝當姒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在位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他重用一個叫趙梁的小人,此人專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殺百姓。夏桀為政殘暴,破壞農業生產,對外濫施征伐,勒索小邦。夏桀即位後的第三十三年,自負勇武,發兵征伐有施氏(今山東省滕縣),有施氏抵抗不過,請求投降,便把多年來積攢的珍奇全部取出,又從民間挑選許多年輕美貌的姑娘,一起進貢給夏桀,在這許多美女中,有個叫妹喜的,因其美貌,令夏桀滿心歡喜,便當即下令撤軍回去。

  夏桀聽妹喜說,她原是有施國君的義女,主動要求來侍奉夏王的,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把妹喜封為皇后,寵愛無比,他覺得原來的那些宮室都不配給妹喜居住,於是就下令徵集民夫,為妹喜重新造一座華麗的高大的宮殿,遠遠望去,宮殿聳入雲天,浮雲遊動,好像宮殿要傾倒一樣,因此,這座宮殿就被稱之為傾宮,宮內有瓊室瑤臺,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一切都奢華無比。夏桀每日陪著妹喜登傾宮,觀風光,盡情享樂。妹喜原是有施國敗降的貢品,專為傾覆國而來的,因此她變著花樣來使夏桀浪費民力財力,使民怒沸騰。但夏桀對他的要求百依百順,樣樣照辦。

  夏桀怕妹喜思念家鄉,就按照有施國的房屋樣式,建造一些新民舍與妹喜參觀欣賞,以消除妹喜思鄉之苦。按著妹喜的要求,派人挨家挨戶挑選三千美女到傾宮歌舞,又派人督做三千剌繡舞衣,人民交不出繡衣的,被嚴刑挎(kū)掠,弄得人民叫苦連天,家家怨恨。夏桀又下令在庭院的樹上掛上肉食,稱作肉林,又在庭院中挖個大池,內中灌滿美酒,稱作酒池。每逢他與妹喜登上傾宮,就命令三千宮女一齊起舞。舞得累了,就讓宮女們到肉林中摘取肉食,趴在池中痛飲。那妹喜還說:“裂帛的聲音,清脆無比,十分悅耳”。夏桀便命令每天要人民進貢一百匹帛,叫力大的宮女天天撕裂給妹喜聽。

  夏桀荒淫無度,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興土木。史書上說他修建傾宮、瑤臺。傾宮呢就是一種高大的建築,因為高,人立於樓上有傾危之感。有人說是一片面積很大的宮殿,佔地足有一頃。不論哪種說法,宮殿的宏麗都令人咋舌。夏桀還有許多盡人皆知的暴政,如“酒池肉林”,如放餓虎於市中,欣賞人們驚恐逃命的樣子,等等。國中的百姓對夏桀恨之入骨,編出歌謠這樣唱道:“江水沛沛兮,舟楫敗兮。我王廢兮,趣歸薄兮,薄亦大兮。”薄(亳)是商國的首都。這首歌表明夏朝已經失去民心。有人把這首歌念給夏桀聽,夏桀竟說:“這是妖言。我有天下,就像天有太陽一樣。天上的太陽完了,我的國家才會滅亡。”百姓聽說後,就指著天上的太陽說:“太陽啊,你什麼時候滅亡,我們願意和你一起滅亡。”老百姓對夏桀的怨恨可窺一斑。

  夏桀繼位後的第三十七年,東方部落的首領商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太史令終古看到夏桀這樣荒淫奢侈,便進宮向夏桀哭泣進諫說:“自古帝王,都是勤儉愛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愛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給一人的娛樂。這樣奢侈,只有亡國。”夏桀聽了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閒事,終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藥,心裡明白夏一定要滅亡的,就投奔了商湯。

  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就是不聽,關龍逄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穩固,如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人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夏桀聽了,非常生氣,下令將關龍逄殺死,這樣,夏朝朝政更加腐敗,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眾叛親離了。

  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的重鎮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西)。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在位52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

歷史人物故事5

  石勒不計前嫌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原 文】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共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方相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歷史人物故事6

  項羽三殺韓信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範增對楚霸王說:“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裡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說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說:“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說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著跑著,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著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著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汙了自己的寶劍不說,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裡,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說了一遍,說:“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說:“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髮,嘴裡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說:“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脫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和韓信打賭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紮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裡,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說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說:“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說:“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窪裡築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心裡想挖井。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說:“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說:“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實,兩個閹都寫著“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裡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築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說: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築得如何?”霸王說:“有一半高了。”

  韓信說:“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霸王抬頭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說:“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說:“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著頭,心裡很感奇怪。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鍁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著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築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牆,後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裡。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歷史人物故事7

  康熙皇帝每次"圍獵"場面都相當壯觀,他老人家注重保護生態平衡,不定時輪換圍場。八旗精銳兵在皇上統一指揮下,有序集結。只見康熙爺夾馬直衝,每每搭弓射獵,必有所獲,自然引起隨從陣陣喝彩。歲月不饒人,康熙每射獵一陣子,就要停下來,歇息一會兒。到了晚上,圍場上宿營地篝火熊熊燃燒,一時間,烤肉飄香,人歡馬鳴。

  皇上出遠門,不管是狩獵還是巡視,一直有午睡習慣。長此以往,張廷玉養成了一個工作習慣:在皇上午睡時,準備好票擬,以待皇上醒後裁決。

  都不得罪

  一天中午,皇上突然醒來,從帳篷裡走出來,看見張廷玉在烈日下一邊默讀摺子,一邊做條目登記。康熙一見張廷玉汗流浹背樣子,覺得作為天子近臣,如此做法,有失朝廷體統,便訓斥張廷玉說:"那些無關痛癢摺子,不是讓李光地在京城票擬嗎?為何送到圍場?也不知道胤是怎麼監國。看看你這個狼狽樣,朕顏面給你丟盡啦!"

  張廷玉嚇得跪地磕頭,不停地念叨說:"微臣罪該萬死,有損朝廷體面。"

  是皇上有錯。他老人家忘記了,李光地年老多病,不能過度操勞。張廷玉正值盛年,圍獵前,皇上就在南書房交代過,所有摺子都要送到塞外,他要親自過目。票擬一事由張廷玉全權負責,實在忙不過來話,隨駕幾位內閣學士協同處理。

  張廷玉不忍心說明真相,怕徒添皇上傷感。這個時候,隨駕圍獵十二阿哥,來到皇上帳篷邊,悄聲走到管事太監梁九功跟前,問個究竟。十二阿哥知曉實情後,附在皇阿瑪耳邊,私語幾句。

  皇上喃喃地說道:"朕真是老了,張愛卿速回帳篷吧,外面日頭太猛了。"

  為了消解皇上傷感,張廷玉立馬把皇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他愧疚地說:"都是微臣該死,不應當在太陽底下票擬,萬一走漏朝政機密,可是死罪啊,請皇上懲治微臣。"

  皇上問道:"張愛卿,外面太陽這麼烤,為啥不到帳篷裡票擬呢?"

  張廷玉心裡"咯噔"一下,他想,千萬不能說漏嘴,於是說:"外邊敞亮,讀摺子清楚。"

  張廷玉在君臣交往上,比他老爸機敏許多。昨晚,同僚聚在一起,喝酒划拳,鬧騰一宿,眼下還在帳篷裡死睡。大夥平時公務繁忙,難得聚會搞娛樂活動,在京城,恐有結黨營私嫌疑。這廂大夥一樂和,全都喝倒了。張廷玉擔任票擬重任,不敢貪杯,因帳篷裡酒氣熏人,出來透氣,覺得外面工作還敞亮。張廷玉準備走進帳篷,沒想到皇上跟來了,好在十二阿哥趕來圓謊,纏著皇阿瑪去觀看他戰利品。皇上生平就喜好狩獵,隨即與十二阿哥一道去觀看阿哥們獵物。張廷玉躲過這一劫,皇上和同僚都沒得罪,真是官場牛人啊。

  張廷玉在木蘭圍場票擬場景,感動了皇上,康熙回京後,賞了張廷玉不少財帛。因為張廷玉在木蘭圍場替大夥撒了謊,同僚們肯定念他這份情。張廷玉覺得沒什麼,大家同朝為官,應該互相幫襯,況且都是給皇上打工,同事之間走動,只要不是結黨營私,聯絡感情,也是有必要。

歷史人物故事8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後,國君權力較小,國力很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佔。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後裔,曾以“衛”為姓,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後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鬥爭中進行的。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說什麼“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錯,循禮未必對。”最後,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佈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佈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鬥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於是下令把他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700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故事9

  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的上黨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一帶。上黨的守將不願意歸降秦國,就把上黨的地圖獻給了趙國。上黨的百姓也紛紛湧向趙國,一時間,趙國的長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為了秦國下一個進攻的目標。

  這時,趙國的大將趙奢已經去世,丞相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趙孝成王只能派老將廉頗領兵二十萬去守長平,一邊安撫韓國的難民,一邊抵禦秦國的隊伍。

  廉頗身經百戰,在與秦兵幾次交手遇挫的情況下,趕緊改變戰術,依託有利地形,堅守營壘,暫不應戰。秦軍幾次來攻,廉頗始終不予理會。

  王齕的隊伍被抑制住了,而且,兩軍的對峙足足持續了三年。

  王齕無奈,只好向秦昭公報:“大軍長期駐紮在這裡,恐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辦好呢?”

  秦昭公也很著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問計。

  范雎說:“大王不要著急,臣有一個辦法,可以讓趙國撤換主將廉頗。”

  過了幾天,在趙國的宮廷、都城邯鄲以及趙國的隊伍裡,到處都散佈著關於廉頗的謠言。謠言說:“廉頗年紀大了,怎麼還敢與秦軍交戰呢?要是讓年富力強的趙括帶兵,早把秦軍擊敗了。”

  謠言裡所說的趙括,就是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他從小喜讀兵書,說起兵法來頭頭是道,自詡天下第一,連他的父親都不在話下。

  其實,這些謠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買通了趙國的貴族,又由他們散佈出去的。趙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趙括替換廉頗的主意。

  他問趙括:“你能打敗秦國的隊伍嗎?”

  趙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國的白起來了,我也許會考慮一下如何與他交戰。如今來的是王齕,我一戰便可以擊敗他!”

  趙孝成王聽了他的話,十分高興,馬上拜趙括為大將,讓他去接替廉頗。

  趙括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趕緊給趙王上了一道奏章,勸他取消自己的決定。奏章上講,趙括的父親生前曾對她說過這樣的話:“趙括這個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兒戲,只會空談,不懂實戰,將來,趙國最好沒有戰爭,如果有戰爭,讓他來統率三軍的話,趙國的命運恐怕就會很悲慘了。”

  可趙孝成王哪裡還聽得進去這樣的話,竟又調兵二十萬,讓趙括領兵趕往長平。

  趙括手裡有四十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對手下人說:“廉將軍太保守了,秦軍有什麼好怕的,如果他們再來進攻,我們就迎頭打回去,一舉擊敗他們,然後再乘勝追擊!”

  秦國的丞相范雎見自己的離間計成功了,就讓秦王秘密派白起接替了王齕。白起一到長平,就設下了埋伏,然後又故意打了幾個敗仗,讓趙括自覺用兵如神。趙括哪裡知道是計,一路追趕秦軍,把四十萬大軍帶到了秦軍的埋伏圈裡。

  白起一聲令下,秦軍迅速地把趙括包圍了起來。趙括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之後,終於熬不住了,就想帶兵殺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給射死了。

  趙軍聽說主將死了,紛紛扔掉武器,向秦軍投降,後來他們全部被秦始皇活埋了。

歷史人物故事10

  于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時身兼我的偶像。

  于謙的仕途是一帆風順,四十餘歲就已經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過日子,可能能混個尚書退休。可是天不如人願,很快,異族騎兵重振雄風,蒙古鐵騎衝進了關內,圍困了都城北京。這時,大部分官員主張學著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謙卻堅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讚賞,被任命為北京最高軍事統帥。在於謙的率領下,蒙古鐵騎又被擊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後來,于謙被小人陷害,在刑場被處死。在牢裡,他的附屬們都驚慌失措,有的出錢買通權臣,有的那聲喊叫,請求面見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動不動……可他卻是穩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還寫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最後,英勇就義。

  于謙不但文武兼備,不屈不撓,而且還是個大清官。他死後有官員去他家抄家,卻只見滿屋破布,于謙的妻子兒女,僕人隨從全是布衣平民的樣子,身上破爛不堪。官員們不信于謙這樣的大人竟一貧如洗,便探頭探腦地四處張望,最後真讓他們找到了屋後有一個封得嚴實的木屋。官員們大喜過望,開啟門後,裡面竟是皇帝賞給於謙的華麗服裝,尚方寶劍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員們不禁慚愧不已,各自離開。

  我心目中的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智勇雙全,有膽有識,不畏權暴,清廉公正。你喜歡他嗎?

歷史人物故事11

  重讀三國演義,覺得司馬懿應該是三國裡最沒有人格魅力的人了吧。

  在演義裡,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論勇猛膽識,論氣度謀略,論輔國治兵,似乎都有人選可以碾壓他。自己的主君懷疑他,試探他,自己的對手羞辱他,嘲弄他,甚至自己的屬下將士也對他不怎麼聽從。

  所以,儘管歷史上他屢有奇謀,不乏勝績,甚至結束了群星閃耀的三國時代,大一統了中國,但仍抵不過那個小說裡虛構的空城計為他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作為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成功怎麼可能歸於沒有特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司馬懿。

  後世很多人對司馬懿多少都心存恨意。這些都是因為他在後期篡取了曹魏的天下,唯結果論。但豈能料到,他在青年時就已經展現出了非同齡人能及的政治智慧。

  在他的青年時代,曹操正如日中天,權傾朝野,連皇帝都要對其言聽計從。然而當曹操聽人說司馬懿有才華,讓他去做官時,他卻裝病不去。

  很多人認為司馬懿此舉或是心懷漢室,不屑於做奸雄的臣下,或是包藏著十足的心機,是為了觀察曹操能否在中原站穩腳跟。但我以為都不是,因為他的父親司馬防,兄長司馬朗,都早已在曹操手下做事,即便曹操沒站穩腳跟,敗給了袁紹,他豈能拋下家族獨善其身。

  真相應該如此,漢代的官員選拔是徵辟制,就是透過在朝廷中有名望的人推薦做官,曹操年輕時入仕,就是被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的。然而這其中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舉薦人勢力很大,你成為他的門生,仕途自然比較好。但如果你的舉薦人不受朝廷重用,你作為門生也只能靠邊站。

  第一次舉薦司馬懿的人叫魏種,是兗州人,關於他的史料不多,但有一條說他曾是河內太守,曾經叛逃過,曹操大怒,把他捉了回來,又覺得他挺有才氣,繼續讓他當官。可想而知,這個罪臣並不會有太強大的勢力。

  再加上曹操擔任兗州牧時,曾殺了當時的兗州名士邊讓,一大波兗州士族怒斥,更直接導致了自己的好友陳宮和張邈反目。所以兗州系的官員在朝廷裡並不多。

  而此時呢,曹魏的文官集團中最強盛的勢力,則是以荀彧郭嘉為首的潁川士族,司馬懿當然不願意自己被劃分到兗州一系。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再度進行大批官員選拔,這次他是被潁川的首席代表人物荀彧舉薦,司馬懿這才從容上任。

  一個高的政治起點,足以讓自己少奮鬥十年,擁有這樣政治頭腦的人已經難能可貴,而更可怕的是,拒絕魏種舉薦時的司馬懿不過二十二歲。

  在差不多的年紀,曹操正因為得罪權貴被免去官職在家賦閒,劉備也剛鞭打完瞧不起他的督郵棄官逃亡,至於諸葛亮,還在隆中臥龍崗快樂地和小夥伴吟詩作對。他們都有著肆意妄為的青春,但司馬懿沒有。

  司馬懿的家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歷史的望族,據說可以追溯到秦朝末年。司馬懿的父親對子女管教極嚴,問而不答就要捱揍,讓你站著絕不可坐,他的處世風格穩妥而謹慎,也從側面影響了司馬懿。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你可以清楚察覺到,這是一個幾乎沒有明顯缺陷的人。他行事詭譎,城府極深,難以揣摩。你說他善於隱忍,不等到時機成熟不會出山,他偏偏又無比果決,魏將孟達本欲向蜀國投降,他一邊寫信寬慰,一邊率部隊火速登程,只八日就兵臨城下,平定叛軍。

  寫過劇本的人都知道,在角色的創作上,完人很難出彩,有缺陷的人物才是好人物。讀小說,我也最喜歡讀有缺點的角色。孤僻也好,驕傲也罷,懶惰不差,無情最好。三國演義裡,最有人格魅力的往往都是缺陷最為明顯的,孫策的激進,關羽的自負,曹操的多疑,諸葛亮的理想主義等等。

  為了給司馬懿這個大反派安排一個缺陷,羅貫中用空城計和五丈原兩場戰役,將司馬懿的謹慎突出到了極致。然而歷史上並沒有空城計,而五丈原一役所流傳的“死諸葛嚇退活仲達”,也並非司馬懿在戰略上有差池。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意思是諸葛亮最擅長的不是奇謀,而是整治部隊和百姓。諸葛亮治下的部隊,制度分明,進退不亂,這種部隊最適合防守反擊。這樣一看,司馬懿算不到諸葛亮的死期,為了防止敵人打防守反擊,謹慎點也是應該的。

  公平地講,司馬懿的形象大幅度黑化,是在明代小說演義盛行之後才開始的。他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相當之高,即使毋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

  前段時間在微博聊到三國,有讀者問我要不要去看《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我這才知道原來又出現了一部三國新劇,對於三國題材的影視正劇,都是我必看的。

  從劇名看,顯然是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作品,不知道在吳秀波演繹下的司馬懿,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是否能展現出傳聞中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相呢,有點期待。京劇臉譜中,司馬懿被塑造為白臉、勾圓眼,這說明自古以來他公認的形象就是:智謀廣大,但奸不外露。扮演他,將會十足考驗演員表演功力,以及對人物的理解是否做到滿分。

  當然,在當今顏控佔據熒屏的浮躁年代,又如何能有一個廣受歡迎又形神兼備的演員,能夠圓滿表演出他的時而忠厚,時而畏縮,時而滿腹城府——但當我看到主演是吳秀波的時候,我放心了。一個能夠在十一年前就深愛上司馬懿,並花了數年時間鑽營劇本的人,由他來演,如何能不期待?

  我非常喜歡三國這段歷史,因為它是少數的寒族理想主義的縮影。曹操、劉備、孫權其實都屬寒族子弟,比起名門望族、士族門閥的世襲傳承,他們擁有一種決絕而璀璨的魅力,猶如煙花漫天。在他們的倡導下,寒門中的奇才、猛士,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形成群星璀璨的盛況。

  而三國歸晉,則是一種必然,亂世結束之後,國家恢復正常運制,文官集團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而那些門吏遍天下計程車族門閥,此時便發揮出他們真正的底蘊,司馬家族和潁川士族逐漸掌握了權力,短短數年就侵吞了曹魏的天下。

  這不是司馬懿一個人的成功,而是士族門閥在權力爭奪中的勝利,亂世英雄的結局最後仍然要步入清平正軌,這不禁令人唏噓,但也正因此,才讓我們瞭解到寒族政權短暫而悲壯的美,看到那些一閃而逝的群雄絕唱。

歷史人物故事12

  蒙武——與王翦率軍滅亡楚國

  家世背景

  蒙武出身於武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齊國人。蒙武的父親蒙驁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斬將滅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

  (楚王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擔任副將,派遣蒙武跟隨主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軍與楚軍在蘄地交戰,秦軍大敗楚軍,追擊到蘄地南部時,斬殺楚國軍隊將領項燕,楚軍因此潰敗逃亡,秦軍乘勝奪取楚國的一些城鎮。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秦軍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攻佔楚國全境,滅亡楚國,並在楚地設定楚郡。

  主要成就

  蒙武是秦國著名將領,曾先後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斬殺楚軍將領項燕,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史籍記載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資治通鑑·卷七》

歷史人物故事13

  汩羅江畔,清冷的月光灑在江面;江上,漣漪層層迴盪開來;清冷的空氣中充斥著悲憤的餘音漫延開來。.。.。.

  在五月初五的那天,他投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他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屈原!

  他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創作的詩《離騷》其中“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句詩,便能深深的表達出對人民的熱愛。

  他是一位愛國詩人,但他一定是充滿著對國家即將滅亡的悲痛和無奈吧?

  “舉世混濁而濁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你甘願跳入江山,葬於魚腹,也不願與那些奸臣一起同汙合流,但卻因此被奸臣所害與君主疏遠。

  你來了江畔,面容憔悴,身體枯槁,舉止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風采,也沒有了流放後的遲緩。

  水一去不復返,發出最後的淒涼之音;冷日,溺在了你滿面的憂愁裡。.。.。.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屈原。他的事蹟感染著中華民族,而我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定下端午節。他雖然是一個悲觀的政治家,但是他的愛國情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歷史人物故事14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可謂一代詞宗。她的詞作膾炙人口,冠絕千古,如一顆耀眼的星星,在文學的天空散發著永恆的光輝。而李清照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獨立、自強的人格,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千古女性的典範。

  身為婉約派詞宗的李清照,卻寫出了張揚著男子之氣的詩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字裡行間洋溢著巾幗氣節,愛國風采。李清照之所以寫這首詩,除了表達對於南宋朝廷軟弱求存的投降主義的不滿,還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有關。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營統制官王亦預謀在江寧城內起兵作亂。趙明誠的部下李謨,得到了王亦要叛亂的訊息,馬上報告了趙明誠。說來也巧,這時的趙明誠已經拿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調令。趙明誠認為自己不再是江寧知府,所以,這裡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新任的江寧知府來處置。李謨對趙明誠的“不作為”也沒有辦法。李謨當晚果斷地處置了叛亂,擊敗叛軍。天亮後,李謨去向趙明誠彙報昨天晚上的戰況,結果發現趙明誠居然和另外兩個江寧府的高階長官,趁天黑偷偷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事後,趙明誠被撤職。李清照雖為一介女性,卻非常有氣節,她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她是多麼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國難當頭之時建功立業啊。趙明誠被撤職後,二人繼續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便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難平,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句則是著意譏諷自己丈夫的膽小怕事。趙明誠聽著這鏗鏘有力的詩句,羞愧無比,甚是自責。

  面對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堅決唾棄了張汝州,又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男子氣概。李清照一生經歷了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歲與門當戶對的趙明誠結為夫婦,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滿姻緣,也成為羨煞眾人的一段佳話。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暫,在趙明誠死去三年後的1132年,四十九歲的李清照再嫁張汝州。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續了不足百天便離異收場。

  李清照所嫁張汝舟,剛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對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結婚之後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巧言騙婚,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清照視之如命。當張汝舟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於死地。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決定擺脫這小人。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原來,張汝舟曾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髮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幸好負責審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學士綦崇禮敬重清照的人格,並與趙家有親姻關係,經他營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來。在古代,一個女人,特別是像清照這樣的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勢必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一些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還有後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蓋此事。其實,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會的婦道倫理,卻合乎人性,而且與人格、氣節無關,有什麼羞恥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憤而“休”夫的氣節令人讚賞,此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怕是絕無僅有!這彰顯了李清照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嫉惡如仇的氣節!

  李清照與權傾朝野的秦檜夫婦沾親帶故,卻行同陌路,不屑於攀附奸邪,表現出了可貴的高風亮節。秦檜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親表妹。小時侯二人曾見過面,一起玩耍過,彼此大了,生疏起來。從史料上看,李清照沒有半點與秦檜夫婦交往的記載,李清照及其夫君趙明誠的著作中,亦絲毫找不到關於彼此來往的文字記錄。李清照在被張汝舟騙婚,與張動了官司時,也沒有去求助於已貴為當朝宰相的秦檜,而是求助於反對秦檜的自己丈夫的遠房親戚綦崇禮……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離失所,靠變賣留存的文物及親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艱難,但她始終未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見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氣。

  正所謂:才情瀰漫相思愁,五分悽苦半腔柔。婉約不乏巾幗氣,率真面世足風流!

歷史人物故事15

  李由——秦朝將軍,丞相李斯的長子

  政治生涯

  李斯之子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

  ,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史記·李斯列傳》)七十歲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觸地說:“當今為大臣者位無高於我者,我可以稱為富貴之極了。”然而盛極則衰,好景不長。

  事蹟

  沙丘之變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雲夢,東南至會稽山,刻石頌德。

  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趙高脅迫丞相李斯誅殺公子扶蘇,改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扼守三川

  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義,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攻下蘄縣,勢如破竹。當義軍攻下淮陽時,戰車已有六七百乘,騎兵千餘騎,士卒數萬,聲勢浩大,勢不可擋。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飛報丞相李斯:“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滎陽,城內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固城牆,挖拓城河,防哨巡守。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只可用數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陽宮取樂的二世一聽,竟嚇得喪魂落魄、六神無主。

  李由知道形勢嚴峻,就親自帶兵防守。為穩定城內秩序,他組織百姓協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強檢查,防止奸細混入城內。

  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義軍潮水般湧到滎陽城下,箭如飛蝗射向守城者,並強渡城河架雲梯攻城。李由指揮守城將士勇猛還擊,死者的血染紅了城河水。

  一連幾天激戰,雙方傷亡慘重,義軍只得撤回淮陽。《史記·陳涉世家》載:“吳廣圍滎陽。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陳王徵國之豪傑與計,以上蔡人房屬蔡賜為上柱國。”

【歷史人物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