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人生還》讀後感1

  我願與誰也不爭。

  《無人生還》阿婆的一本偵探推理小說,這本至所以能稱之為經典的原因,不僅僅是有新奇的手法,而是我看來更有精心設定的大背景,文中人物不少,時隔許久印象稍有模糊,先由一切的設局者“法官”說起在最後的陳述書中,他稱自己為了正義殺死了其他的“罪人”,但最後自己也成了手染鮮血的罪人,其中二個令我記憶深刻的女人,其中一個是嚴謹到有些刻薄的老處女,她厭惡一切不符合自己心中那桿秤自以為神聖的人和事,她不愛去海灘,因為有貌美女郎穿著比基尼,她認為這一切不堪入目,而後,得知自己的貼身侍女未婚先孕時,趕得她最後投河自盡,另一個是受過教育,聰慧又靈敏的少女,她因未婚夫的遺產被未婚夫的小侄子繼承去,心存妒忌,慫恿這8歲的小侄子自己流到海上礁石,導致了悲劇。

  這三人代表了三類人,第一像法官,以自我的標準為標杆,嘴裡說著病態的正義,第二,那老處女,以他人的言論為自己的意志,覺得全世界都得一個樣,這二種精神方面過於強橫,不講理的讓他人遵從,第三種,那少女,出於私心或因物質或因自己的妒忌心,定要奪回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三個書中人物個性極端,當事與願違時表現了極端的殘忍,最後落得下場悽慘。

  其實,真正該與人爭的,不是這些俗物,而是永恆的藝術,自然,包容他人,堅持自己,與真實坦誠相對,不為外物期,讓心靜下來,只懷抱一片溫柔,讓暖陽入心,如此甚好。

《無人生還》讀後感2

  初拿到這本《無人生還》,乍以為是一本常規小說。翻了下作者簡介,頓時發現自己錯了。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偵探小說女王,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多年,共創作80多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無人生還”的源起是一首童謠,“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作者將故事場景設定在一座無人到達的孤島上,透過邀請信的形式,約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到島上的別墅,為信裡的“邀請人”服務。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異卻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有著法律難以約束,但無法逃脫道德的制裁。最終的結果,十個人“離奇”在島上死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前來調查的警察也束手無策。

  故事的最後,作者透過死亡策劃者的自述,以“飄流瓶”的形式將故事真相進行了告白——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語來說,就是細思極恐。作為讀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構思與細緻描述,特別是對人物心理和人物對話的口語化描述,令人不忍釋手。

  除了那有些冗長的姓名,《無人生還》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偵探佳作,值得一讀。

《無人生還》讀後感3

  可能有劇透?

  只能說如果沒看過《十角館》我會更喜歡《無人生還》的……顯然綾辻行人是受到《無人生還》的影響,“懲治”法律無法懲治的犯人、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島別墅、混跡於被害者之中的兇手、無法破解的懸案最後靠兇手的漂流瓶揭示。難道是因為《十角館》是我看的第一篇敘述性詭計,所以有了雛鳥情節?扯遠了……

  其實揭示誰是兇手前,我就覺得法官的死有問題啦(馬後炮這麼慌亂、這麼短暫的時間內,要讓一個人安靜地躺在椅子上,擺放整齊,顯然太不科學了。還有一開始留聲機播放每個人的罪行,後來都有敘述他們如何犯罪。法官那個說得很輕描淡寫,如果是故意判死刑,總應該有個理由(類似麥克阿瑟將軍),但並沒有。呃,前警長那個我也沒看懂。

  還剩六個人和五個人時,每個人都有一段沒署名的獨白。看完再回過頭看這幾段,還是沒完全沒辨出誰是誰

  我居然在這樣一本書裡看出了菲利普·隆巴爾德和布洛爾的JQ,真是沒救了……幹♂掉你二十次哦~一對白痴哦~有空再寫吧……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如果我們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麼教育將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梁曉聲的教子方法,使我們不僅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國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無人生還》讀後感4

  這本書號稱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經典的推理小說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啃了一週才把娛樂至死和No logo 看完,終於可以換換口味了。

  這篇小說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雖然有點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感覺,還是想談幾點:

  1、該書不能算是推理小說,如果不看結尾那封信,讀者無法根據文中的情節推斷出兇手是誰。說是驚悚類更合適些,殺人的過程很玄乎,導致看到太投入,被門鈴嚇了一跳。

  2、邊看邊感覺島上的十個人在玩真人版殺人遊戲。眼睛一睜,一閉,一天過去了,一個倒黴蛋也over了。殺手在他們中間,但是不知道是誰…… 難道阿加莎是殺人遊戲的創始人? 而且裡面還有一個變相跳警的情節~

  3、前面死的3個人如果還有意外的成分,從第四個開始大家都意識到有兇手在他們中間,為什麼還不集體行動,同吃同睡呢? 老外應該沒那麼笨吧~

  4、最搞笑的地方,桌子上面的小瓷人每次都會少一個,當時心想要是我就把那些小人都扔海里,或者用502沾到桌子上,讓你裝神弄鬼的,哈哈~

  總之還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滿意度

《無人生還》讀後感5

  看的還是挺仔細的.,結局最開始就告訴讀者了,“無人生還”。但情節確實吸引人啊,一步一步,引向結局,人名確實蠻多的挺難記的,所以一開始我就抄下來,一個一個對著看,一群逃脫法律自裁遊蕩在法律灰白地帶的人,最後還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雖然所有情節都在那首詩歌裡,但內容以及邏輯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所以還是一部蠻不錯的懸疑小說,結局真的出乎預料,猜不出最後的兇手。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裡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無人生還》讀後感6

  對我來說,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堅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後玩家,所以先入為主的認為維拉小姐就是兇手。但隨著情節的推動,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場,阿姆斯特朗醫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懷疑島上還有不為人知的第十一個人。最後大boss的敘述證明了兇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劃這場謀殺的原因也不是出於正義,而是他想殺人,想實現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謀殺案。他確實做到了,我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寫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個謎團。

  童謠暗示了每個人的結局,島上人們的互相隱瞞和猜忌是全書最恐怖的地方。正義的審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僅審判了另外九個確實有罪的人,也審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見識過太多的罪惡,自己也有罪惡。所以他最後的自殺也可以理解為自己內心已經無法承受,死是一種解脫。當然,對另外九個人來說也是。罪惡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正義凜然的為自己辯護、大言不慚的否認罪過、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內心恐懼的事實。瓦格雷夫的策劃也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良心的自我審判。

《無人生還》讀後感7

  大概5個小時的時間終於收尾了這本書。我的感覺就是:偵探小說想要自己完成推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讀的更仔細,發現更多疑點(雖然最後還是搞錯了兇手,不過最後幾個人的死亡順序我還是分析出來了滴。

  這部書是很精彩的,作為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代表作,這部書不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那樣運用大量對話,展現兇手的心理,也就是殺人動機;又不像《尼羅河上的慘案》那樣分析殺人的手法(當然這部作品與以上兩部並不屬於同一個系列,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無人生還》在最終揭秘了兇手,並且讓我覺得跳進了一個坑,讀完才想到:怎麼就不能假死呢?這部作品邏輯非常清楚,並且在具有邏輯性的同時展現了十個人十種不同的性格和背景故事。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其實是展現了罪惡與正義的辯證關係:正義者是否應該始終秉承自己的正義之道,有時或許超過法律限制,去審判一名罪惡者的死亡?另一個角度說:罪惡者真的是有罪嗎?在這裡呢,我就要安利一下了,如果有興趣並且覺得膽大的人可以去看看《明星大偵探》的“恐怖童謠”和“又是漂亮惹的禍”這兩集加在一起就是《無人生還》。

  以上是我讀完這部作品半個小時內的讀後感,隨便勾勒幾筆,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許有誤,不喜勿噴。

《無人生還》讀後感8

  看的讓人很不爽,不過本書製造的氣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窩裡看,確實感覺到脊背發涼。

  本書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個真實案件,永遠也不會有解,已知的條件不夠,無法推斷出來。當然,看完小說,也不可能推理出來,如果靠感覺猜對了兇手,只能說感覺真準。

  這本書仍然沒有打破我對懸疑類作品的預期,正如所有懸疑劇或者懸疑小說一樣,隱藏關鍵的部分,製造混亂的部分,不同的是,本書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內容,給推理製造了極大困難,因為那離真實遠了十萬八千里,但讀者難以分辨,比如,開局就講法官收到了一封信,來自卡爾明頓,我還記下了這個細節。如果把這當做真實的確定發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離幕後之人遠了十萬八千里。

  作者精心構思了這個故事,但壓根就沒想要讀者去解出誰是真正的兇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講完這個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構思,對人性的剖析寫入書中,把懸念留存到最後,由作者親自揭曉,讓讀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亂,然後,就沒有其他。

【《無人生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