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作文

端午節習俗作文

端午節習俗作文(通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習俗作文1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蒲節。端午節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鑽進泥土裡。“吱——”我和奶奶從屋裡出來,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著,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粽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粽葉包住”。說著,糯米已經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捲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粽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果,粽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我撅著嘴說:“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繞著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粽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淨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粽子就出世了!“終於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我包粽子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一個個粽子變成一盆粽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粽子就開始在水裡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出清香,怎麼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粽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穫了包粽子的方法,美味的粽子。端午節,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節習俗作文2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裡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位來。粽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裡,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後,開啟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製成1釐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習俗作文3

  老家的習俗可真多呀,數都數不完,各種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就喜歡端午節了因為不僅可以吃到粽子還可以親手包粽子呢。

  我們在端午節的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就只差等待了。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早早地就把圍裙穿好,等他們了。媽媽拿起香香的玉米葉開始包了(這種玉米也是用酒泡洗過的,所以很香,大家都用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葉子。我們喜歡玉米所以用玉米葉來包。)我也跟著學媽媽包,媽媽用慣有的手法熟練地包好了一個,我卻跟不上媽媽,所以只能慢吞吞的。放入棗子接著包。我想讓粽子甜一些,於是就多放了一些棗。等我包好一個的時候。媽媽已經包了好幾個了。等媽媽包完了我卻才包了三個。包完之後放入蒸籠慢慢等待,我趁粽子在包的時候跑到嬸嬸家,看見他們是使用筒子來包粽子的,我就也幫她們包了幾個

  回到家之後粽子已經出籠了,我立刻撲上去拿了一個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為我包的粽子很難看,還小,所以一眼就認出來了。我把粽子解開以後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會兒功夫我就吃完了一個。媽媽說“別吃了,一會兒還有活動呢!”

  全部好了之後,我們提著籃子上各家各戶交換粽子。回來以後就去參加吃粽子比賽。家裡派我作代表參加比賽。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終於開始了,姐姐把粽子解開,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說:“你還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我硬撐著吃了下去,終於贏了比賽。獎品是紅豆味的一個超級大粽子。我抱著粽子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鬆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這就是粽子的習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節習俗作文4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吃著糯米夾著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嘆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著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後,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後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說:“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我答應了一聲就跟著媽媽包粽子了。包粽子有個技巧,一隻手托起艾葉,另一隻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捲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群,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後,兩岸的吶喊聲不絕於耳。“一二,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作文5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係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

  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乾二淨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裡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裡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後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

  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摺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麼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

  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裡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後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

  街上賣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麼粽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節習俗作文6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裡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著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和好吃的鹹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床去把已成熟的粽葉泡在水盆裡,約莫一個小時後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粽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粽葉擦洗好後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淨淨,然後放在水裡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後,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後,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鹼,加了鹼之後,米酒變黃了,再用粽葉包起來。現在可不是這麼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粽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後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粽子裡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粽子的味道就變得與眾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粽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嚐嚐粽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戶人家的粽子燜好後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為什麼要吃粽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著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後,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後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蹟,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屍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著大米丟在江河裡,從此,它就被稱為“粽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粽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端午節習俗作文7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與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與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與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燻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燻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裡,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裡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裡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裡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裡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習俗作文8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啦。家鄉的粽子與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與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與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啦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燻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燻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啦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啦,掉啦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啦。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裡,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裡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裡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裡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裡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啦,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習俗作文9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著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著長江行了幾拜,然後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繫著繩子,拿著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著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著鼓點的加速,船隻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著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隻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後面的人也窮追不捨,我大喊著“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著後面的船隻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隻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著,“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著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隻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著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粽子。

  包粽子比賽開始了,看著桌子上準備好的粽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後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著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著奶奶們盆裡慢慢的粽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粽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粽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作文10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它的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深入人心,讓人看了過目不忘。雖然我從來沒有實地觀看過,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領略那氣勢恢弘、熱火朝天的壯觀景象!

  讓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端午食粽。因為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相傳粽子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又稱之為“角黍”;然後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粽子就誕生了。雖然粽子這麼早就已經“嶄露頭角”,但在春秋時期,它並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名,一直到了晉代,“粽子”這名字才被定了下來,粽子理所當然也成為了端午節的必備食物,後來又到了唐代,粽子就真正改頭換面了。直到今天,粽子還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後來它又流傳至國外,在國外流行起來,也讓外國人見識了我國的人情風俗!

  佩香囊這個活動想必大夥兒也很熟悉。因為古人認為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所以無論貧窮貴賤,小孩們都要戴一個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於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愛的小飾品。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將菖蒲、艾葉懸於堂中或插於門楣,“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

  端午節真是一個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節日啊!我為我國有這樣一個節日而驕傲。

端午節習俗作文11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戶戶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裡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裡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床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著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說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說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習俗作文12

  我國的傳統節日眾多,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春節,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清明節,再比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中秋節……而我要說的是“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的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流傳著許多關於端午節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滿腹詩書,但當時的國君楚懷王卻聽信讒言,不重用他,反而重用小人。屈原的滿腔抱負無法實現,在楚國被攻破時選擇了投汨羅江自殺。人們曾紛紛乘船去找屈原的屍體,驅趕江中的魚,可是沒有找到。人們怕魚兒吃他的屍體,就往竹筒裡放米之後扔進江裡,後來就演變成了端午節吃粽子。此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會包許多粽子,翠綠的粽葉裡,包著雪白的糯米,還可以加許多佐料,如肉,蜜棗等。粽葉的清香和糯米的甜香混合在一起,讓人胃口大開,忍不住多吃幾個粽子。吃粽子就成為了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端午前幾天,大村小鎮都會準備好龍舟,安排好划龍舟和敲鼓的人員,然後在湖邊練習。端午節當天,太陽高照,湖邊人山人海,圍欄邊也是人堆人,讓人擔心起圍欄的承受能力。終於,在眾人期盼的目光中,比賽開始了,鼓手有節奏地敲擊鼓面,划船的人動作整齊劃一,龍舟爭先恐後地衝向終點,這盛大的場面,壯觀極了!

  端午節時人們還會在門上掛艾草,祈求一家人身體健康,吉祥幸福。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揮發出特殊香氣,不光可以驅蚊蟲,還有溫經、祛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除此之外,人們還會在牆邊噴灑雄黃酒驅毒,還會把洗乾淨的藥草捆綁成一大把,放在鍋裡跟雞蛋一起煮,用煮出來的水洗澡,防止生病。

  這些豐富多彩的習俗都是家鄉人過端午的特色,它們就是端午節的象徵。當然人們也不會忘了在心中悼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習俗作文13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為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絡在一起的。

  許是因為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粽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麵包成三角形,裡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為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為家鄉的人以麵食為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裡,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為鴨蛋貴,一般家裡養有鴨子的人家才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為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裡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端午節習俗作文14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燻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燻蚊子,由於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時,色彩十分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裡,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裡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裡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裡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裡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這時候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習俗作文15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個大節日。白天,人們划船、賽龍舟,傍晚,家家戶戶趕做起粽子來,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一到夜晚,人們便團聚一起,吃著粽子,聊著家常,好不熱鬧。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這麼重視端午節呢?那還得從一段傳說講起。

  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欺凌,心如刀絞,肩負使命身處險境,卻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受盡凌辱卻堅守自己的名節,在走投無路之時於是便投河自盡。屈原死後,百姓們痛苦萬分。漁夫們紛紛帶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撈屈原的屍身,有些人則往河中扔糯米糰等食物,以防他的屍體被魚吞噬。之後,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愛國的屈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做糯米糰的事情以及吃粽子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製作粽子看似十分簡單,但每一個步驟卻極其講究。首先得將粽子葉清洗乾淨,並且將它折出一個角,圍成一個圓錐狀的凹槽,絕不能有空襲,再將淘好的浸滿醬汁的米倒入粽葉中,在米過半時放入一塊肉。之後用糯米將粽葉填滿,並用紅繩將粽子包裹嚴實。呈現出一個有四個稜角的小綠塔。最後,將在製作完成的粽子放入水中煮熟,過了一段時間,粽葉的清香便慢慢溢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也是精彩的節目之一,人們用划船的方式,來驅趕那些食肉的魚群,為此,每當這時候,各地的人們還會舉行划龍舟的比賽呢!划龍舟這個習俗已經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寄託了對家人朋友的美好祝願以及愛國情懷。端午節就這樣,在人們的歡笑與實踐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端午節習俗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