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可能性》教學設計

《可能性》教學設計

《可能性》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可能性》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可能性》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機率]裡中機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透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其中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數量越多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少發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對於這點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高於數學經驗,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小機率事件,也就是說數量少的反而出現的次數多時,學生可能將生活經驗與之相聯絡,產生認識的迷惘,一旦處理不好會使整節課陷入混亂狀態。因此處理起來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學情分析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透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球”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經驗要透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而其中的“小機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認知的關鍵之處。因此,我採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組織小組摸球,比較、分析資料,體驗概括出當摸球次數少時,是有可能發生小機率事件的,但當摸球次數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顯,從而使學生站在了數學的高度。最後,透過“摸獎”遊戲,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最終完成對“機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創設了“闖關遊戲”,讓數學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迴歸生活,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裡,主動的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 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 透過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初步體會頻率與機率的區別。

  3. 透過猜測驗證感悟,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4. 透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感悟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況,並能作出判斷,進行描述與運用。

  教學難點:當小機率時間發生時,如何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知道“當試驗少的時候結果可能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不相符,但當試驗次數不斷增加時,結果會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教學過程

  一、引入可能性大小

  [課堂引入講究快、趣,需要用最少的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入課題。“猜球”引入可以既增加神秘感,引起興趣。又可以用最少的時間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二、探討可能性大小

  1、小組合作驗證猜測結果:[這一環節的隨機性很強,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料定。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準備好比較合理的試驗材料,佈置好活動的具體要求。其次,就是預設好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備無患。不斷地引導學生將猜想和試驗結果相結合,透過分析、比較得出猜想的正確性。]

  2、體驗單次摸球的不確定性

  [這樣設計,可以加大全班學生參與面,激發興趣,培養髮散思維。除了可以體驗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還可以體驗到可能性大小中,質不變數變的情況。]

  三、運用可能性大小

  [這樣設計,除了調節氣氛,還可以預留懸念,為後面的思想教育打好基礎。]

  四、總結:

  1、在全班同學的努力下,我們終於闖過了三關。能說說你現在的感受和你的收穫嗎?

  2、師小結出示:知識會帶給我們智慧和力量,有了它我們人類才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有可能的變成很有可能。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把獲取知識的可能性變為最大。加油吧!

  [這樣設計,既可以總領全課,又可以將收穫延伸到知識之外。]

《可能性》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整理與複習,進一步鞏固理解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會用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一步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

  2、進一步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悟生活中任何幸運與偶然的背後都是有科學規律支配的。

  教學重點、難點: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複習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本學期我們學習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請你舉例說明。

  2、學生舉例說明。

  二、基本練習:填空題,逐題出示,學生回答,並說明想法。

  1、一個骰子的六個面分別是1-6點,擲骰子落下後,1點朝上的可能性是( )。

  2、口袋中有紅、黃、綠球各2個,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 )。

  3、一副撲克牌,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A 的可能性是()。如果是兩副撲克牌,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A 的可能性是()。

  4、口袋中放8個球,如果要保證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3/4,口袋中應放()個紅球。

  5、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要抽1名學生參加抽測,抽到男生的可能性是(),抽到女生的可能性是()。

  6、袋中有6個紅球,2個白球,每次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好放回)。摸40次,白球大約摸到()次。

  7、有12個乒乓球,其中6個是紅球,6個是黃球。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 )。如果第一次摸出1個紅球(摸好不放回),第二次又摸出一個紅球(摸好不放回),再繼續摸,那麼第三次摸時,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 )。如果每次摸好後都放回呢?體會兩種操作程式的不同,結果也不同。

  8、拋一枚硬幣,連續9次都正面朝上,第10次丟擲,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為( )。

  體會每次拋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不會因前面拋到的結果影響到後面的可能性。

  9、紅紅和四個女生及三個男生一起玩捉迷藏,紅紅捉到一個同學,這名同學是女生的可能性是()。

  體會其中的可能性只與被捉的學生有關,與紅紅無關。

  三、綜合題

  (一)畫一畫

  1、右圖是一個轉盤,請在轉盤上畫上陰影,使指標轉動後,停在陰影部分的可能性是1/4。

  2、有10枚圍棋子,從中任意摸一枚,摸到黑子的可能性是4/5。請你畫出符合條件的10枚圍棋子。

  (二)連一連

  3、在每個口袋裡任意摸一個球,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連一連。

  (圖意:4個口袋中分別裝:2黑3白,3黑3白,4黑6白,4黑4白)

  可能性是2/5可能性是1/2

  (三)辯一辯

  4、袋中有3個紅球和2個黃球。如果摸到紅球算小明贏,摸到黃球算小軍贏,這個遊戲公平嗎?為什麼?你認為誰獲勝的把握大些?比賽的結果是否一定小明贏?為什麼?

  5、從1——10十張牌中任意取兩張牌,牌面數字相加,和是奇數的可能性是多少?是偶數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和是偶數算小明贏,和是奇數算小軍贏,遊戲公平嗎?如果換成1——9九張牌做上面的遊戲,公平嗎?

  6、骰子的六個面分別是1-6不同的點數,現在把兩個骰子一起擲,骰子朝上的一面的的點數相加可以得到2-12不同的點數。擲一次,得到不同點數的可能性相同嗎?為什麼?如果猜中點數有獎,你認為猜多少點的可能性最大?猜多少點的可能性最小?

  7、一種彩票是由0-9的任意數字組成的三位數組合而成,如315或426等等。某人買了一張彩票,請分析他中獎的可能性。

  8、出示教材上第118頁上第25題。學生讀題理解題目意思,按要求回答問題,並說明想法。

  9、出示教材上第119頁上第26題。

  先出示圖,提問:這兩張圖按虛線能否折成正方體?說明理由。(相連的虛線必須是5條)

  讀題理解題目意思。按要求塗色、寫數。

  說明想法。將圖形剪下來沿虛線折一折驗證。

  教學後記

  課前思考:

  這一節複習課內容緊扣第八單元的教學重點,設計的練習形式多樣,“畫一畫”、“連一連”、“辯一辯”等內容都是學生們喜歡的,這樣的複習課一定能讓學生們的複習興趣調動起來,相信透過這些練習和相關的複習,能讓學生聯絡分數的意義,進一步學會用分數表示具體情境中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掌握其方法,並能根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出相應的活動方案。這部分內容是小學階段最後一次學習可能性,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

  另外,補充這樣的實際問題供學生練習:

  1.袋中要放紅、黃、藍三色球共5個,如果40人每人任意摸一次(摸完後球仍放回袋中)。要讓摸到紅球的可能為16次,袋中要放幾個球?

  2.從不透明的口袋中任意摸1次,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2/9。已知袋中的紅球有6個,白球有10個,其餘是黑球,黑球可能有幾個?

《可能性》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在小學第一學段安排的“機率”學習內容主要有:初步體會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對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實驗。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在二年級上冊已經對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有所認識,本節課進一步學習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並能對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語言進行描述,是為下一學段學習機率知識打下基礎。

  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是由事件的各種因素決定的。同樣摸球,如果某種顏色的球數量多一些,那麼摸出這一顏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對於這些道理,既不能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也不能在活動中刻意去追求,一定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活動過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本目標實施的重點是透過一系列活動,逐步讓學生悟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教學目標

  1、透過“猜測—實踐—驗證”的摸球遊戲,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法學法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抽象邏輯思維初步形成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援下才能進行,直觀演示或遊戲切入較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基於以上理解,我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

  五、教學設計

  本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猜想——驗證——推理——運用”。首先,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親自參與“猜想——驗證——推理”這一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感知可能性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再透過運用這一環節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絡,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1、創設情境,激趣猜測

  一開課,透過“師猜生摸”的摸球遊戲,很容易就達到師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教會學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表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一活動喚起了學生對舊知的記憶,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2、組織活動,驗證猜測

  學生進行了猜測,但猜測的對不對呢、實驗是的老師,這個謎底還是讓學生自己透過實驗來揭曉。學生透過自己的實驗,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感悟、體會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學習的形式既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又能展示個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環節透過學生的合作學習,使他們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同時促進學生個人的完善與發展。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這種共同研討的學習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科學研究態度。

  3、實驗分析,大膽推理

  善於觀察、分析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一項重要目標,學生對自己的實驗最有發言權,所以我首先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到實物展示臺前向全班同學說說,在實驗中自己發現了什麼,得出了什麼結論。而我則從旁協助他們引導他們,幫助學生理解: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4、綜合運用,服務生活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絡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可能性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從轉盤遊戲到搖獎設計,讓學生初步具有資訊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這樣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自己做主,學生有了更寬廣的思維空間,個性化思維將得到充分展現。

《可能性》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教學重點:

  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什麼是名片?再什麼情況下用名片?

  生:名片就是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工作。

  在第一次見面時使用、 在交朋友時使用。

  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卡片放在幾個信封裡,然後分給每個小組,同學們按要求填寫名片。同學們添完名片後小組討論。

  師:在製作的名片中發現了哪些規律?

  學生會從性別、屬相、姓名等進行回答。例如:有幾個男的、幾個女的、有屬豬的、有屬鼠的。

  二、新授

  師:請同學們記好你們組各種屬相的人數,我們來做摸名片的遊戲好嗎?

  生:好。

  師:遊戲是這樣的:把你們組的名片合在一起,每人摸十次,一次摸一張,每次摸完後再返回,打亂順序再摸。猜猜看,摸到什麼屬相的可能性大呢?

  生1:摸到屬鼠的可能性大。因為我們組屬鼠的多。

  生2:我猜摸到屬豬的可能性大,因為我們組屬豬的多。

  為了讓同學們更清楚結果,教師先不回答,將名片發給各個小組,每個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去做這個遊戲--摸名片。讓學生親歷知識探索的過程,獲得直觀的感受。在摸的過程中,每摸一次讓學生作下記錄去探索其中的規律。

  在做完遊戲後集體討論其規律性,看一看是不是得到相同的結果,實際的結果與原來的猜測是否吻合。並引導學生用特定的詞語描述,如:“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爾”“經常”等。

  有的同學會說摸到了幾次屬豬的,幾次屬鼠的,幾次男的,幾次女的等。讓學生自己在遊戲中去發現摸到的可能性大小。師:從這個遊戲中,大家體會到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確實是有大小的。你能說

  一些有關可能性的例子嗎?

  同學們會舉一些例子,有的可能不近人意,教師可以給予提示,如:拋硬幣,猜拳,抽獎等。

  三、課堂練習

  1、教師事先準備好兩個盒子裡面放好黃、白兩種顏色的球,數量相等,將全班學生分男、女兩組,雙方各派一代表上前摸球,摸到白球得1分,摸到黃球不得分,男同學給女同學記分,女同學給男同學記分,看誰的分數高。

  師:摸到的球可能是什麼球?摸到什麼球的可能性更大?

  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的進行探索遊戲。

  2、自主練習第6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可能性》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94-96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增強學生量化的數學意識。

  2、學會初步預測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並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3、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明確生活中任何幸運和偶然的背後都是有科學規律支配的。

  4、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感受數學思考的嚴謹性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在認識事件發生的不確定現象中感受統計機率的數學思想。

  教學準備:演示課件、乒乓球、布袋、棋子、紙盒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課前談話,狄青百錢定軍心

  2、問題引入

  師:讓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故事,拋100錢幣,有沒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生:有可能)

  師:100枚全部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你認為有多大呢?(生:很小)

  師:可能性有大有小。(板書:可能性的大小)

  二、探究與交流

  1、教學例1

  出示例1場景圖

  問:裁判在做什麼?(猜球。場景再現)

  問:用猜左右的方法決定由誰先發球公平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小結: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對或猜錯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決定由誰先發球時,每個運動員猜對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來表示。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裡的1/2?

  2、同步體驗

  教師拿出一個口袋,向裡面放入一個黃球,問:從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學生提問:其中有幾個球?其中幾個黃球?

  動手摸一摸,邊摸邊問:這時可以得出結論了嗎?

  (袋中放著一個黃球一個白球,從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1/2。)

  試一試:從口袋裡任意摸一個球,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學生完成後,追問:如果口袋裡再放入一個白球,任意摸一個,

  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又是幾分之幾?

  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怎麼會不同呢?(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球的情況分別是兩種三種四種,而摸到黃球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所以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分別是1/2、1/3、1/4。

  問:如果要使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裡該怎樣放球?

  小結:放5個球,其中黃球1個。

  三、遷移與提升

  1、教學例2

  出示例2中的實物圖(逐一出示,學生說出各是什麼牌)

  問:把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討論後明確:一共有6張牌,紅桃A有1張,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1/6。

  一共有6張牌,摸到每張牌的可能性都是1/6。

  問:你還想到什麼問題?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小組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寫在紙條上)

  彙報一: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2”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展示方法:摸到紅桃2的可能性是1/6,摸到黑桃2的可能性是1/6,摸到“2”的可能性是1/3。一共有6張牌,“2”有兩張,摸到“2”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

  彙報二: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對比練習:紅桃A紅桃2紅桃3黑桃A黑桃2五張,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2、同步練習

  看清楚每個骰子六個面上點數,落下後每個數朝上的可能性分別是多少?

  (自由說一說)

  3、閱讀拓展

  閱讀教材94、95頁,還有什麼問題嗎?

  出示“你知道嗎?”

  四、實踐和應用

  1、成語裡的數學(用分數表示成語裡某個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十拿九穩百發百中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2、操作和推測

  口袋裡裝著白色和黑色的棋子共4個。如果不開啟袋子看,你們有辦法知道哪種顏色的棋子有幾個嗎?

  根據多次摸的結果,猜一猜口袋裡放著什麼顏色的棋子?各是幾個?

  組織操作,蒐集摸球結果,彙總發現。

  指出:在大量重複試驗的情況下,它的發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運用資料進行推斷。

  可能性的大小離不開統計。

  練習:如果指標轉動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紅色區域,可能有多少次停在黃色或藍色區域?

  3、活動裡的數學

  現場設獎現場抽獎

  學生拿出課前拿到的號碼,開啟抽獎軟體,抽獎中詢問:抽中一等獎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獲獎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在抽出三等獎後再問一個類似的問題。

  4、故事釋疑

《可能性》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44頁主題圖、例1、第45頁“做一做”及相關練習,第49頁“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能結合具體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藉助猜測、實驗、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透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透過活動,使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準備:課件、節目卡片、抽獎盒。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啟用經驗

  (一)遊戲1:猜猜硬幣在哪隻手裡。

  1.教師將枚硬幣握在手中,並在背後交換位置,讓學生猜一猜硬幣在哪隻手裡。說一說你能確定嗎?

  2.教師開啟沒有硬幣的手,再讓學生猜一猜硬幣在哪隻手裡。說一說你能確定嗎?為什麼?

  (二)遊戲2:猜猜丟擲的硬幣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

  1.教師將這枚硬幣丟擲,讓學生說出可能是哪個面朝上,要求說出所有可能。

  2.讓學生猜一猜是哪個面朝上。

  3.教師揭示結果。

  (三)揭示課題。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設計意圖】透過遊戲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一)創設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隨機現象。

  1.課件出示主題圖:聯歡會抽籤表演節目。

  2.指名回答(問題預設)。

  (1)同學們用抽籤的方式表演節目,能事先確定自己表演什麼節目嗎?

  (2)有哪些可能?(此時由於不知道抽籤的內容,因此有多種可能。)

  (二)活動探究,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例1情境)教師拿出三張卡片,上面分別寫著“唱歌”“跳舞”“朗誦”(告知學生),放在桌上,選三名學生依次上來抽籤,並分三步分析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逐步完成研究報告。

  剩下卡片張數

  確定

  不確定

  3

  2

  1

  1.桌上有三張卡片時的抽籤情況。

  (1)讓學生分析:第一名同學能確定抽到什麼節目嗎?他可能會抽到什麼節目?請說出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此時有三種可能發生的結果)

  (2)讓第一名學生抽籤,展示抽到的結果,填寫報告單。(假設抽到跳舞)

  2.桌上剩下兩張卡片時的抽籤情況。

  (1)讓學生分析:第二名同學能確定抽到什麼節目嗎?他可能會抽到什麼節目?請說出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此時有兩種可能發生的結果)

  (2)進一步分析:他不可能抽到什麼?能確定嗎?(由於舞蹈已被第一名同學抽走,因此能確定第二名同學不可能抽到跳舞。)

  (3)讓第二名學生抽籤,展示抽到的結果,填寫報告單。(假設抽到朗誦)

  3.桌上剩下一張卡片時的抽籤情況。

  (1)讓學生分析:第三名同學能確定抽到什麼節目嗎?為什麼?(由於舞蹈和朗誦都被抽走,可以推斷出剩下的卡片是唱歌,因此能確定第三名同學不可能抽到舞蹈或朗誦,一定抽到唱歌。)

  (2)讓第三名學生抽籤,展示抽到的結果,填寫報告單。(抽到唱歌)

  剩下卡片張數

  確定

  不確定

  3

  可能抽到唱歌、跳舞、朗誦

  2

  不可能抽到跳舞

  可能抽到唱歌、朗誦

  1

  不可能抽到跳舞或朗誦;一定抽到唱歌

  4.對照研究報告分析、總結。

  (1)小組討論:透過剛才的抽籤活動,你們發現了什麼?

  (2)引導學生得出事件發生有時是確定的,有時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如果是確定的,可以用“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發生如果不確定,可以用“可能”描述;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與剩下的卡片有關等。

  (三)遊戲鞏固,豐富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

  教師拿出抽獎盒(事先準備好教材第45頁“做一做”中的抽獎盒),規定:抽到綠色棋子為中獎。

  1.抽獎比賽,大膽猜測。

  (1)教師選兩組學生依次在左邊和右邊抽獎盒抽獎,中獎人數多的為獲勝。

  (2)猜一猜:左邊盒子裡放的什麼棋子?右邊盒子裡放的什麼棋子?

  (透過學生在左邊盒子裡摸出的均為紅色,可以猜到左邊盒子裡都是紅棋子;學生在右邊盒子裡摸出的有紅、黃、藍、綠各色棋子,可以猜到右邊盒子裡有紅、黃、藍、綠棋子。)

  2.教師展示抽獎盒中的棋子,驗證猜想。

  3.分析提升。

  (1)小組討論:為什麼左邊盒子沒人中獎而右邊盒子有人中獎?

  透過對比,可以分析出左邊盒子裡面均為紅棋子,不可能摸出綠棋子,因此不可能中獎;右邊盒子裡有綠棋子,因此可能摸出綠棋子,就有可能中獎。

  (2)課件出示“做一做”,學生回答問題並分析下述問題。

  ①哪個盒子裡肯定能摸出紅棋子?為什麼?

  分析:在左邊的盒子裡裝的都是紅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紅棋子,“在左邊的盒子裡摸出紅棋子”這個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而右邊的盒子裡有紅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紅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紅棋子,“在右邊的盒子裡摸出紅棋子”這個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②哪個盒子不可能摸出綠棋子,哪個盒子可能摸出綠旗子?為什麼?

  分析:左邊的盒子裡沒有綠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綠棋子,“在左邊的盒子裡不能摸出綠棋子”這個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在右邊的盒子裡有綠棋子,可能摸出綠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綠棋子,“在右邊的盒子裡摸出綠棋子”這個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③如果在右邊盒子任意摸一個棋子,可能是什麼顏色?為什麼?

  分析:右邊的盒子裡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棋子,所以摸出的棋子顏色有紅、黃、藍、綠這四種可能的結果。

  (四)聯絡生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1.課件出示教材第49中“生活中的數學”,瞭解身邊的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

  2.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

  【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創設“聯歡會上抽籤”的情境,讓學生透過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感知有些事件發生是不確定的,接著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節目”的活動,逐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透過對研究報告的分析,學會用“不可能”“一定”和“可能”來對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進行描述,並能列舉所有可能的結果。然後藉助摸棋子游戲,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最後透過“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理解,學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升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列事件是否可能。(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1)三天後下雨。 ( )

  (2)爸爸的年齡比兒子的年齡大。( )

  (3)小明跑完100米只用了2秒。( )

  (4)地球繞著太陽轉。 ( )

  2.以學生說一說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頁第1、2題。

  (二)綜合練習

  1.以學生獨立完成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頁第3題,學生交流答案,並說說為什麼。

  2.以學生獨立完成的形式完成教材下題,學生展示不同答案。

  【設計意圖】練習分了兩個層次。其中基礎練習主要是鞏固學生對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判斷,並能列舉簡單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綜合練習則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穫

  (一)學生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二)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學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希望大家今後能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的可能性,我們還將進行深入探究。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穫,使學生自主回顧本課的主要內容,歸納本課獲得的經驗和方法,教師的.總結則是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從而對全課進行總結。

《可能性》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能定性描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試驗活動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難點: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與事物出現的數量有關。

  三、教學準備

  紙盒,紅色棋子,藍色棋子,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感知,匯入新課

  1.回顧感知。(教師實物演示或PPT課件演示。)

  (1)演示提問:教師出示一個空紙盒,放入5個紅色棋子。如果請你從紙盒中摸出一個棋子,會是什麼顏色的呢?請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來描述。

  (2)演示提問:教師在紙盒中再放入一個藍色棋子。如果再請你從紙盒中摸出一個棋子,這次會是什麼顏色的呢?請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來描述。

  (3)猜一猜,摸出紅色棋子和藍色棋子的可能性會不會是一樣大的?

  2.揭示課題。

  (1)揭示:摸出紅色棋子和藍色棋子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樣大呢?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這節課就用試驗的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猜測,繼續學習“可能性”的知識。

  (2)板書課題——可能性。

  【設計意圖】此回顧感知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既緊密聯絡上節課學習過的可能性的有關知識,也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自然過渡的問題情境。

  (二)小組合作,探究驗證

  1.準備材料,明確要求。

  (1)介紹試驗材料。

  ①教師出示試驗材料學具。(教師實物演示或PPT課件演示。)

  ②教師介紹試驗材料:老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個紙盒,紙盒裡裝有數量不等的紅色棋子和藍色棋子。(紙盒裡面的棋子是4紅1藍,或5紅1藍,或6紅1藍,或7紅1藍,或7紅2藍。)

  (2)明確試驗要求。(PPT課件演示。)

  ①每次從紙盒裡摸出一個棋子,記錄它的顏色;

  ②然後放回去搖勻再摸,重複進行20次。

  (3)商定試驗方案。

  ①指導學生分組商定試驗活動方案,明確試驗過程和記錄方法。(PPT課件演示。)

  ②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進行小組成員分工。

  (4)領取試驗材料。

  ①學生分組領取試驗材料。

  ②組織學生做好試驗準備工作。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具體組織和指導下,幫助學生做好試驗前的準備工作,以保證試驗資料的隨機性和試驗活動的有效性。同時,讓學生明確試驗要求,並根據試驗要求自主商定試驗方案,有序開展試驗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合作試驗,初步推測。

  (1)學生分組進行試驗活動。

  ①學生按預定方案,分小組進行試驗活動。

  ②教師巡視瞭解每個小組的試驗情況,並及時進行活動過程和活動記錄的指導。

  (2)學生組內分析交流。(PPT課件演示。)

  ①觀察分析:觀察本小組的摸棋子活動記錄表,分析所收集的資料。

  ②討論交流:從統計結果中你獲得了什麼資訊?

  【設計意圖】透過摸棋子的試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每個棋子都可能被摸到,並且被摸到的可能性都是一樣的;透過分析、交流試驗活動的統計資料,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3.集體交流,推理歸納。

  (1)全班集體展示交流。

  ①展示全班各個小組的摸球情況統計結果。

  ②集體交流:觀察全班各個小組的試驗結果,你們發現了什麼?

  (2)引導學生質疑思考。(PPT課件演示。)

  ①每個盒子裡都裝有紅色棋子和藍色棋子,為什麼摸出紅色棋子的次數比摸出藍色棋子的次數多呢?

  ②開啟盒子看一看,聯絡試驗結果,你明白了什麼?

  ③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

  (3)引導學生歸納概括。(PPT課件演示。)

  (4)引導學生根據統計結果推測。(PPT課件演示。)

  (1)如果再摸一次,摸出哪種顏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為什麼?

  (2)動手摸一摸,和你的推測一致嗎?說明什麼?

  (3)教師小結:摸出紅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但並不能確定摸出的一定是紅色棋子,也有可能摸出的是藍色棋子。

  【設計意圖】透過對全班各小組的試驗資料進行觀察分析、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不僅是有大又小的,並且具有一定的統計規律性;透過引導學生對試驗現象的質疑與驗證,讓學生體會到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與事物出現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根據試驗的統計結果對下一次試驗結果的推測,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不確定現象的特點。

  (三)鞏固應用,加深體驗

  1.鞏固體驗。

  (1)完成教材第45頁“做一做”。(不同活動中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①左圖中指標停在哪種顏色上的可能性大?為什麼?用轉盤試一試。

  ②右圖中指標停在哪種顏色上的可能性小?為什麼?用轉盤試一試。

  (2)完成教材第48頁練習十一第6題。(用試驗驗證猜測。)

  ①學生自主確定試驗過程,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瞭解、指導。

  ②組織學生小組交流。

  2.解決問題。

  (1)完成教材第48頁練習十一第7題。(體會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①引導學生審題,明確每個箱子裡有哪種顏色的球?每種顏色球的數量各是多少?每個箱子裡球的總數是多少?

  ②學生口頭解答,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拓展思考。如:

  a. 如果要摸出黃球,在哪個箱子裡更容易摸到?為什麼?

  b. 在左邊箱子裡摸出綠球和在右邊箱子裡摸出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相等?為什麼?

  c. 如果在左邊箱子裡增加6個綠球,那麼在哪個箱子裡摸出綠球更容易?為什麼?

  (2)完成教材第48頁練習十一第8題。(體會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①引導學生審題,明確題意。

  ②學生口頭解答,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拓展思考。如:

  a. 這個小朋友最不可能表演什麼節目?為什麼?

  b. 這個小朋友還有可能表演什麼節目?為什麼?

  c. 像這樣的事情能確定嗎?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與事物的數量有關,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全課總結,歸納提升

  1.教師講述:生活中許多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現象雖然對於個別試驗來說結果不能確定,但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有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有的發生的可能性小。

  2.教師提問: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

  3.教師小結: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大量重複試驗時,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呈現出一種規律性,即大量重複試驗時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與事物出現的數量有關。出現的數量多,可能性就大;出現的數量少,可能性就小。(PPT課件演示。)

  (五)作業練習

  完成教材第47頁練習十一第5題。

  【設計意圖】透過兩個不同層次的開放性塗色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隨機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和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可能性》教學設計8

  師:我這裡有4個任務分別交給4排同學完成,看哪一排的同學完成的又好又快。現在我們來看每一個任務都是什麼?(大螢幕展示:向魔術袋中裝球:1號一定摸出黃球;2號可能摸出黃球;3號不可能摸出黃球;4號不可能摸出白球。)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裝球,教師巡視指導。)

  師:完成的小組用正確的姿勢告訴老師你們已經完成了,下面進行小組展示。

  (1號任務的3個小組上臺展示)都在袋中裝了2個黃球。(學生自己評判)

  (2號任務的3個小組上臺展示)其中一個組裝了1個黃球2個白球;另外兩個組裝了2個黃球1個白球。(學生自己評判)

  (3號任務的3個小組上臺展示)都在袋中裝了2個白球。(學生自己評判)

  (4號任務的3個小組上臺展示)都在袋中裝了2個黃球。(學生自己評判)

  師:成功完成任務的小組每組得到一顆智慧星,合作好的小組再加一顆智慧星。現在,請同學們看,三組得智慧星最多,這個小組一定會是冠軍嗎?

  生:不一定,可能會是冠軍,其他小組也可能會是冠軍。

  師:是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些事情是一定發生的,有些事情可能發生,還有些事情不可能發生。

  三、有效訓練

  師: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發生,哪些事情一定發生,哪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呢?同桌兩個相互討論一下。

  師:誰想跟大家來說一下?

  生:太陽不可能從西邊升起。

  生:月亮一定從東邊升起。

  生:明天比賽可能會贏。

  師:下面請你來當小法官。(多媒體課件)我們一起用一定、不可能、可能這三個詞來判斷一下生活中的這些現象。

  ①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定)

  ②今天下雨。(可能)

  ③金魚離開水能繼續生存。(不可能)

  ④明天比賽我得第一名。(可能)

  ⑤明天是12月30日。(不可能)

  ⑥王阿姨快生寶寶了,會生個女孩。(可能)

  四、全課總結

  師:看看我們哪個小組得到的智慧星最多,哪個小組獲勝,誰能用上這三個詞來說一下這次的課堂比賽成績。

  生:三組獲勝。

  生:二組不可能獲勝。

  師:下次三組也一定獲勝嗎?

  生:不一定,有可能其他小組獲勝。

  師:對呀,下次哪個小組合作的好,哪個小組就有可能獲勝。遊戲做完了,你來總結一下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生:學會了有些事情一定能發生。

  生:我知道有些事情不可能發生。

  生:學會了有些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生:學到了確定事情和不確定事情。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

  在活動中體驗是生態課堂的重要特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闡述中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的動詞,也強調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體驗數學。陳老師以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過程為主線,設計了一系列的遊戲活動,讓學生透過遊戲,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感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老師和學生一同探討、分享,創造了美好的生命經歷。

  一、在活動中體驗

  陳老師設計了多項活動,透過摸一摸(摸球)、裝一裝(按要求裝球)、說一說(生活中有關可能性的事件)、連一連(自主練習)等實際活動,以此強化學生的自我體驗,達到知情合一,從而能夠用語言來描述事件發生的三種情況:“一定”“可能”“不可能”。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摸球遊戲開始,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摸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遊戲的不公平,在遊戲出現矛盾時激發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初步感知了什麼叫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感受了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體驗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在學生掌握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後,陳老師又設計了根據要求向魔術袋中裝球的活動,學生在思考怎樣裝球以及還有什麼其它裝法的過程中,又進一步體驗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陳老師用遊戲的形式貫穿全課,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既體驗感悟了新知,又感受到數學的學習其實並不是單調的、枯燥的和機械的,而是有趣的。

  二、在活動中思考

  贊科夫提倡:“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在教學中,陳老師在給予學生充分活動的同時,利用“最近發展區”的原則,設定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設計了男女生摸白球遊戲比賽,在摸球過程中,教師故意製造矛盾,讓孩子感受到摸球的袋子中藏有秘密。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這一問題更使孩子的思維像噴發的火山,泉湧般產生了“在一個全裝白球的袋中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白球”的觀點,到這兒教師並沒有讓孩子噴湧的思維停止,而是順水推舟“如果我們想讓這個遊戲公平的話,該怎麼辦呢?”再次把學生推到主人的位置,使孩子始終處於最佳思維狀態,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發現的知識!”在這種懸念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爭辯,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透過“摸——議——猜——說”,順理成章地引出“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學生經歷了“體驗一猜想一驗證一歸納”的過程,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態度都得到了培養。

  ,《可能性》教學實錄與評析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事情的可能性後,又透過感興趣的裝球遊戲,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體驗,鞏固新知。裝球遊戲更具開放性、挑戰性、創造性,學生要展開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討論、去判斷,來解決問題。在裝一袋摸到的可能是黃球這個活動時,學生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開放的探索過程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三、在活動中應用

  “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個觀點充分表明了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學以致用。而且,學以致用不止於結尾或課後,只要運用得當、合適,同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陳老師在教學伊始,就設立了小組評比欄,看哪個小組得星最多,為新知的應用埋下伏筆。在課中,陳老師小結各組得星情況,請學生猜一猜哪個小組有可能奪得冠軍?這個小組一定會是冠軍嗎?讓學生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策略,而且把所學的知識靈活服務於課堂常規教育,順勢鼓舞每組計程車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挑戰欲。課尾再次小結:今天的冠軍是哪組?下次他們也一定是冠軍嗎?也是起到同樣的效果。這樣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陳老師還注重緊密聯絡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可能性問題,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運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說一說生活中的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內化可能性的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判斷生活中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可能性問題。學生不僅學會了一些數學知識,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現象,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

《可能性》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上)第99-100頁。

  教學目標:

  1、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及它們的關係,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能根據指定的要求,設計公平的遊戲方案。能對簡單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預測。

  3、培養機率素養,增強對隨機思想的理解。培養公正、公平的意識,促進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遊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難點: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對隨機思想的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已經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經常""偶爾"等恰當的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學生對簡單的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並且系統的學習了有關小數的知識,知道小數與分數之間的關係。學生除了已經具備相應的知識基礎以外,在生活中學生經常用石頭剪刀布或擲色子等遊戲規則來玩遊戲,所以生活經驗也是豐富的。本課就是在學生具備了以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從定性向定量過度,不但能用詞語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透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機率。

  教學過程:

  一、玩遊戲引入。

  遊戲規則:雙方輪流按順序報數,每人每次最多隻能報2個數,誰搶到6,誰就是贏家。透過遊戲,學生髮現秘密:誰先報數就一定會輸。

  師:用什麼辦法決定讓誰先報數才算公平?

  預設:石頭剪刀布、丟硬幣、轉轉盤、擲色子……

  理念:遊戲匯入,激發興趣,同時讓學生帶著如何讓遊戲更公平的任務研究數學問題,培養公正、公平的意識。用一個遊戲貫穿整節課始終,讓遊戲和學習自然的結合在一起,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研究遊戲學習新知。

  (一)研究丟硬幣體驗等可能實事件

  師:丟硬幣公平嗎?為什麼?(正面朝上與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一樣)

  師: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在不確定現象中可能性大小問題。(揭題)

  師:可能性的大小,我們可以用數來表示。誰知道擲一枚硬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0.5)

  師:為什麼可以用這些數表示?(都表示一半)

  師:如果用表示,那麼分母2表示什麼?分子1又表示什麼呢?

  師:擲一枚硬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師:現在你能進一步來分析丟硬幣是公平的嗎?

  師:估計擲10次、30次、50次硬幣,正面朝上可能會有幾次?

  師:你估計的理由是什麼?(5÷10=0.5,15÷30=0.5,25÷50=0.5)

  師:下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結果會不會是這樣。

  操作要求:1、同桌合作,一人擲硬幣20次,另一人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2、試驗結束後,前後桌合作,統計共擲硬幣40次正面朝上的次數。

  3、小組長用計算器計算正面朝上的次數除以40的商

  師:把我們的比較結果與0.5比較,你有什麼發現?

  出示一組數學家研究的資料

  師:現在你又有什麼發現?

  師:實際操作的結果跟可能性大小往往會有差距,但是透過大量的實驗後,實際操作的結果就會很接近,如果試驗的次數再不斷增加,就會越來越逼近。

  師:數學家拋了八萬多次,老師計算了一下,如果每5秒鐘拋一次,也要五天五夜不吃不睡什麼都不做的去拋,如果要過正常人的生活最少也要10天,想到這裡時,老師就被數學家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一種東西感動了,你知道是什麼東西感動了我媽?

  理念:由擲硬幣引入,讓學生知道可以用數來表示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透過動手實驗和數學家的實驗資料,體驗頻率與機率的關係,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義,並能對簡單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預測。

  (二)探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①研究轉轉盤

  師:剛才我們透過研究,用擲硬幣的方法決定誰先報數是公平的,下面我們就來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師想把同學們分為n組,再從其中的一組中選一名代表與老師比賽。(幾組要看班級具體的人數而定,選代表時,可以課前把學生的名字寫在紙條上,再用抽籤的方法選出代表)

  出示:(略)

  師:用這個轉盤公平嗎,為什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造成遊戲的不公平)怎樣比較公平?

  出示:(略)

  師:這樣公平嗎?那你覺得現在你們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多少?分子分母各表示什麼?(用轉盤確定了一組)

  ②研究抽籤

  師: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覺得跟一大組人玩還比較浪費時間,想在這個大組裡抽籤抽選一個特邀代表跟老師玩,用抽籤的方式公平嗎?

  師:現在在這一組中,每個同學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還沒有確定你們這一組呢?

  師:這裡的可能性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抽出一名學生上來玩一玩)

  師:如果我想再玩一次,他還有可能被抽到嗎?抽到xx的可能性大還是抽到他的可能性大?

  理念:透過比較引出不確定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體驗到遊戲的公平性與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有著密切的聯絡。用轉盤很直觀,更能激發學生對分數原有的認知。透過對某一同學被選到的可能性進行計算,讓學生體驗到某一事件的機率大小與總可能數有關,培養機率素養。進一步學習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如果我想再玩一次,他還有可能被抽到嗎?抽到xx的可能性大還是抽到他的可能性大?"這裡主要滲透了獨立事件互不干涉的機率思想。

  ③研究撲克牌

  出示a、2、3、4、5、6,6張撲克牌,其中有3張紅桃,3張梅花。

  師:老師規定抽到a我先報數,抽到其餘5張你們先報數,可以嗎?

  師:你能設計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來確定誰先報數嗎?

  師:這些不同的遊戲規則有沒有共同的地方?()說一說這裡的6表示什麼?3又表示什麼?

  師:設計一個規則,讓老師報數的可能性是你們的兩倍,能設計嗎?

  4、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透過玩搶6遊戲,發現遊戲的不公平,我們就研究並創造了一些公平的遊戲規則,在這個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

  理念:會根據要求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並能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進一步培養機率素養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2倍的可能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應用

  師:研究可能性充滿趣味,而且可能性在我們生活中運用也是非常廣泛。

  1、閱讀下面幾句話,你有什麼話要說?

  a、福利彩票的中獎率是1/10000000

  b、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9/10

  c、我想知道這些種子的成活的可能性是多少,我可以怎麼做呢?

  2、我們學校門口有個小販子進行一個摸球抽獎遊戲:他的規則是在10個球中抽

  中紅球的獎給你10元錢,抽中白球的則你給他3元錢。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1個紅球,9個白球)若是摸10次,計算一下誰賺了?

  3、師:可能性在我們數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字--機率。機率不僅在生活中應用廣泛,而且在數學裡它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是怎麼發展的呢?讓我們來看一個資料。閱讀機率的發展史(播發音樂)

  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機率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會數學的眼光看待並分析生活中的現象。滲透數學文化教育,讓數學課更有內涵。

  板書設計:可能性的大小

  擲硬幣轉轉盤抽籤抽撲克牌

  正面:1/21/31/163/6

  反面:1/21/48

《可能性》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在四年級的學習中,他們又認識了等可能性,而本學期所學的機率知識主要是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以說,本學期所學的內容是在前兩個年級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與發展。教材在呈現本專題的內容時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呈現了提供給學生開展試驗活動的材料,透過學生的試驗進一步體會摸出一個球顏色的可能性的大小;其次呈現了“想一想”的內容,透過討論第1盒與第2盒摸球的結果,將描述可能性的語言“不可能”與“一定能”轉化為資料表示,即客觀事件中“不可能”出現的現象用資料表示為“可能性是0”,客觀事件中“一定能”出現的現象用資料表示為“可能性是1”,透過這種描述語言轉化為資料表示的過程,為學生後續用分數表示可能性作了鋪墊;再次呈現了“說一說”的內容。由於學生已有前面的基礎,在“說一說”的過程中,將重點討論第3盒與第4盒摸球結果的表述方法,即用分數的形式,具體地表述可能性大小的結果。

  教學策略分析

  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安排以下教學的程式。

  一是在實驗操作中,複習可能性大小的認識,同時透過這個實驗操作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匯入課題的作用。在三、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可能性大小的認識,所以在匯入新授的階段,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比賽”活動。本活動按“摸球比賽——猜想——驗證——匯入”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可從活動中體驗出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從而匯入課題。並以此活動為後續教學埋下伏筆,當然還起到一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

  二是探究如何將“不可能”、“一定能”、“可能”等描述性語言轉化為資料表示。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及全班同學的合理篩選後,得出像第1盒這種不可能摸出白球的,可以表示為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0,而像第3盒這種一定能摸出白球的,可以表示為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1。接著,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用“可能性是0”和“可能性是1”來說明生活中的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之後,教師把重點放在探究第2盒這種可能摸出白球的情況,可用什麼資料來表示合適?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最後讓學生在思辨中得出可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是透過一定的練習讓學習會用數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這個練習重點放在不確定事件的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上,且練習的要求是逐層提高,以讓不同的學生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

  教學內容:北師版五年級上冊第87頁內容 摸球遊戲

  教學目標:

  1、透過試驗操作活動,進一步認識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用適當的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難點:會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課前準備:

  1、1、3個箱子,裡面分別裝著5黃球、1白球4黃球、5白球。3個放球盆。

  2、8個放球盆,裡面放1白球2黃球。

  3、每生2張表格。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設計:

  [ 片斷一] 遊戲激趣,匯出課題

  1、遊戲激趣:教師提供三個箱子,裡面分別放有5個黃球,1個白球4個黃球,5個白球,讓學生分組進行摸球比賽,看哪個組摸到的白球最多為勝。

  (請3個學生參加,每人代表一組。每次只摸出1個球,摸出後要先把球先放去才能再摸,每人摸6次)

  2、引疑揭題:由不公平的比賽讓學生產生疑問,再從摸出的結果中匯出“不可能、可能、一定能”,並從“可能”中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同時引導學生質疑,難道只能用以前學過的這些文字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嗎?進而由此引出課題。(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以學生熟悉喜歡的遊戲比賽引入,生動有趣,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和疑問,並從學生的爭辯意見中引出課題,起到較好的匯入效果。]

  [ 片斷二]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分別用什麼數表示這三個箱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把數填在表格上,同時課件出示如下表格。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出學生的不同的表示法。 [ 設計意圖:把課堂交給學生,要讓學生儘可能地自己去發現,去創造,教師只是這個過程的引導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有創新能力。本環節是在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被調動後,馬上抓住最佳的思考契機,讓學生探究“可以用什麼樣的數”分別表示三個箱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小,由此能產生較好的探究需要,也為下面的討論研究提供了平臺和素材。]

  [ 片斷三 ]質疑篩選,形成新知

  1、先引導質疑:是不是幾位同學所舉的這些數可以用來分別表示上述三種摸球的結果呢?接著讓學生先探究“不可能”和“一定能”的兩種情況分別用什麼數表示比較合適。

  引導學生從“不可能發生的”的幾種方法中,找出合適的表示方法(可能性是“0”——用“0”表示簡單明瞭)。再用同樣方法找出“一定能發生”的現象——用可能性是“1”來表示。

  2、適時解釋應用:讓學生例舉生活中上述兩種現象的例子,並用語言進行相應的表達。

  [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生成的資源,讓他們在爭辯中分析取捨,教師在關鍵處給予引導,在學生對“不可能”可用“0”表示、“一定能”可用“1”表示的意見認同後,及時聯絡生活例項,能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樣的設計不但體現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的和諧統一,而且針對性強,課堂效率高。]

  3、再組織學生透過對2號箱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小及同學所寫的不同數的分析中,確定可以用分數“ 1/5”來表示比較恰當。

  (1)啟發引導:為什麼可以用1/5來表示呢?

  教師:(拿出2號箱的1個黃球)這個球有可能被摸到嗎?這就是一種可能;(再拿出另1個黃球)這個球有可能被摸到嗎?現在有幾種可能?(指著箱中所有的球)這個箱子中的5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嗎?總共有幾種可能?其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有幾種?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小用數來表示應該是多少?從而讓學生理解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義。

  (2)適時練習:教師透過往2號箱中先加入1個黃球,再加入1個白球,再加入1個白球,讓學生分別說出能摸到白球、黃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來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只是初步知道可以用1/5來表示2個箱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但對到底為何能用且要用這個分數來表示並不完全理解。所以這裡教師的啟發引導顯得特別重要。當學生初步瞭解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義後,及時進行練習,使學生學得紮實有效。]

  (2)適時練習:教師透過往2號箱中先加入1個黃球,再加入1個白球,再加入1個白球,讓學生分別說出能摸到白球、黃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來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只是初步知道可以用1/5來表示2個箱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但對到底為何能用且要用這個分數來表示並不完全理解。所以這裡教師的啟發引導顯得特別重要。當學生初步瞭解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義後,及時進行練習,使學生學得紮實有效。]

  [ 片斷四 ] 歸納總結,提升認識,發展思維

  1、歸納總結:

  師:以前我們只會用文字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懂得了用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會更加準確明瞭。

  2. 提升認識,發展思維:

  藉助線段圖

  讓學生知道,可能性的大小還可以透過線段上的點來表示。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某一點從線段的左端到右端,從線段的右端到左端的位置移動引起可能性大小的變化情況,直觀描述可能性的變化趨勢。

  [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讓他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教師在介紹用線段上的點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同時,抓住有利時機,結合作線段圖等動態的演示過程,自然而然地向學生滲透了“數形結合”和“極限”的數學思想。]

  [ 片斷五 ] 應用數學,活用數學

  (一)基本性練習

  1、填空:

  (1)拋擲一個骰子,出現3點朝上的可能性是( ) 。

  (2)某單位有73名員工舉行抽獎活動,總共有73張獎票,每個員工都能中獎。設有一等獎3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60名,第一個抽獎者能抽中一等獎的可能性是()。

  (3)如右圖,轉動轉盤,指標指向陰影部分

  的可能性是()。

  2、判斷:

  (1)據推測,今天本地降雨的可能性是4/5,意思是今天本地一定有雨。( )

  (2)拋擲一枚硬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也就是說,拋20次就一定有10次正面朝上。( )

  (二)拓展延伸:

  *挑戰自我:盒子中放著只是顏色不同的3個球,其中2個黃球1個白球,現在要求一次拿出兩個球,你認為拿到2個都是黃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 1/3、1/2、2/3

  合作,交流:學生先認真觀察,然後再在小組內交流:用哪個數表示才對?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爭辯。針對學生不同意見,教師作如下引導:

  1、化抽象為形象。

  請1男2女3個同學上臺,分別代表1白球和2黃球。

  問:把其中不同的兩個球(同學)配成一對,總共有幾種結果?(幾種可能)?(生:3種)而拿到2個都是黃球的可能有幾種?(1種)所以可能性是?(生:1/3)

  2、化形象為抽象。

  師:(課件)把這三個球排成一排,並分別標上字母a、b、c;

  問:你能用以前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來解釋這個問題嗎?(生:可能是ab也可能是ac,也可能是bc) [“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學有價值的、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所以這部分的拓展練習,不僅使學生加深對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意義的理解,而且還能讓不同的學生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在練習中,教師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觀察、分析,在形成自己的認識後,再進行交流。這樣留足了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有效地學習。同時教師的引導也十分講究,為幫助學生理解,先透過模擬演示,化抽象為形象,再聯絡已有知識,進行,化形象為抽象,體現了數學化的建構過程。]

《可能性》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的可能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斷敘述出來,並能簡單的說明理由。

  3、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教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個

  學具:每生準備一個紙盒一個、裝著10個紅色圓圈和10個綠球圓圈、每生硬幣一枚。

  教學過程

  1、匯入

  出示課件一—— 情景對話匯入課題。

  (阿凡提的故事——一天,阿凡提牽著自己心愛的小毛驢,揹著一袋金幣往家趕。剛到村口,就碰到那個貪財、吝嗇的大財主。他看到阿凡提手裡的一袋金幣就眼紅。眼珠轉了轉,對阿凡提說:“如果你能把口袋裡的金幣往空中一拋,落下後個個都是正面朝上,那麼這些金幣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

  :同學們,你們說大財主的主意可不可行呢?讓我們來試一試。

  出示——硬幣做實驗,讓同學們集體見證,推翻財主的想法。

  小結:硬幣丟擲後,正面或反面朝上是件不確定的事情,有兩種可能性。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硬幣丟擲後我們只能是猜測,硬幣丟擲後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這就是一種——可能性。

  出示課題二——《可能性》,生齊讀課題。

  2、授新課

  出示課件三——摸球遊戲

  (1)操作學具盒一(確定性事件)

  每人往準備好的盒子裡裝10個紅圓圈,然後依次從盒子中取出一個圓圈,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再放回去,重複六次

  (2)操作學具盒二(確定性事件)

  每人往準備好的盒子裡裝10個白圓圈,然後依次從盒子中取出一個圓圈,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再放回去,重複六次。

  (3)操作學具盒三(不確定性事件)

  每人往準備好的盒子裡裝10個紅圓圈和白圓圈,然後依次從盒子中取出一個圓圈,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再放回去,重複六次。

  小結:透過遊戲和練習我們發現。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三種情況:“一定、可能、不可能”,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完全確定的事件,而可能是不完全確定的事件。

  3、綜合運用

  出示課件四——練習1、判斷連線題(從下面的五個箱子裡,分別摸出一個球,結果是哪個?連一連。)

  出示課件五——練習2、考考你

  出示課件六——請你說一說

  誰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說下面的這三句話。

  4、課堂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知道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可能、不可能、一定。並且能結合實際情況對一些事件進行判斷。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夠在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而“可能”是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它通常包含經常、偶爾兩種情況。

《可能性》教學設計12

  摘要:一直以來課堂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是數學教學任務和目標高效完成的主要場所。如何充分利用課上45分鐘,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是大家一直關心的問題。近幾年,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中深入開展,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做了重點指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的能力成為其核心要求。眾多一線數學教師深刻反思現代教學思想,鑽研各種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與試驗。在此過程中,我們力求博採眾長,在教學交流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廣泛汲取營養,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邊試驗,邊改進,邊篩選。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沒有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設想,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提高;效率

  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小學數學觀念認為,要想提高教學效率,課堂秩序是首要的保證,這使得數學教育與整個普通教育一樣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教師在臺上教,學生在下面聽,要求學生正襟危坐,“豎起耳朵”認真聽,不許交頭接耳,不許隨意討論,否則將會受到老師的批評甚至懲罰。教學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如此學生的數學素質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削弱了數學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所佔的成分。現代的教學觀相比較傳統的教學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從教學的主體轉變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單一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轉化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授課形式生動活潑,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得主動,學得心甘情願。數學教學大綱規定的數學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數學能力。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整體教育觀上,挖掘專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運用現代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一、採取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

  教法制約學法,是影響教學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選擇一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教師的教法富有藝術性,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數學課堂氛圍變得輕鬆和諧,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落後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小學教育的需要,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把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據報道,美國中小學學校的許多教師每節課只利用10分鐘講解基礎知識,剩下的時間教師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組織他們相互交流、探討、消化,教師在一旁作為引導者進行引導,必要的時候予以提醒和糾正,結果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無獨有偶,國內很多地區,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小學,已有很多教師採取這種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一節課最多隻講15分鐘,其餘的時間組織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針對自己在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相互結合的手段方式,其中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而學生的學法的形成關鍵在於教師採取何種教學手段進行引導培育。課堂教學手段多種多樣,教師單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勢必影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提高。在現實教學實踐中,一節課中只採用一種教學手段的極少,通常都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授課型別,結合學生的個性心理,採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單一地運用某一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乏味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影響學生大腦智力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做到綜合交叉,做到豐富多彩、趣味十足,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教者的風格,提高教學實效。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較為普及的教學手段,其本身所具有的靈活多樣效能夠充分滿足當代小學教育需求。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既能準確直觀地傳遞資訊,使學生視、聽觸角同時並用,將學到的知識深刻地印在大腦中,又能節省不必要的講解時間,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可能性》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經歷簡單資料的統計過程,會製作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統計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會進行資料的統計,會製作統計圖,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資料的統計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近視眼發病率。

  1、出示明光小學20xx年一年級至六年級近視眼發病情況統計表。

  2、製作統計圖。

  (1)先讓學生觀察這張統計圖,說一說統計圖的橫行表示什麼?豎列表示什麼?

  (2)觀察豎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幾?

  (3)要求。讓學生說說在製作統計圖的過程需要注意些什麼,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3、回答問題。

  (1)問題:幾年級的發病人數最多,達到()人。

  (2)問題:全校的近視眼人數共多少人?要求學生列式計算。

  (3)問題:六年級發病人數是一年級的幾倍?要求學生列式計算。

  二、1分鐘跳繩。

  1、出示三(1)班男同學1分鐘跳繩的成績情況。

  2、統計資料。

  有的學生可能說透過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學生可能一個一個進行統計……

  (2)建議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個學生報成績,另一個學生用“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

  (3)交流統計的結果。

  3、製作統計圖。

  (1)觀察統計圖的橫行和豎列分別表示什麼?1格代表幾?

  4、回答問題。

  (1)問題:三(1)班男同學跳繩成績最好的是幾號同學,跳了幾個?

  問題:學校規定,1分鐘達標成績是110個,三(1)男同學達標人數是幾個,佔男同學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觀察這張統計表,說一說你看了以後想要發表什麼意見或建議?

  學生獨立製作統計圖。完成後先與同桌進行交流,然後再集體交流。

  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

  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些資料後你有什麼感想?

  (1)讓學生思考透過怎樣的方式對這些資料進行統計?

  讓學生思考:如何檢驗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把統計結果的人數加起來看是否等於原先的人數。

  獨立完成其製作。完成後同桌交流,再集體交流。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課題第二節複習課課時52

  教學目標:1、根據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知道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能夠列舉結果,並能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解決問題,在可能性中能列舉結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回收報紙的統計表。

  1、出示三(1)班同學回收廢報紙的情況統計表。

  2、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1)問題:全班共回收報紙多少千克?

  要求學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2)問題:平均每個小組回收廢報紙多少千克?

  (3)問題:如果每千克廢報紙值6角,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在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單位的換算。

  150×6=900(角)=90(元)

  (4)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擲小正方體。

  1、出示小正方體的情況:6個面上分別寫著數字1、2、3、4、5、6。隨意拋一下,小正方體落在地上後哪面朝上?可能出現哪些結果?

  2、實驗。每個同學拋20次,並記錄每次出現的數字,記在書上。

  6、觀察這些資料後,你想說說什麼?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裡有一個紅球和一個黃球,從中任意拿出一個球,可能是什麼球?

  2、口袋裡有8個紅球和2個黃球,從中任意拿出一個球,拿出什麼球的可能性大些。

  要求學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學生討論彙報

  要求學生能夠羅列出現的結果。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3、個人彙總。將自己拋了20次的結果進行彙總,出現每個數字的次數分別是多少次。

  4、小組彙總。每個小組的成員將自己的結果彙報給小組長,小組長進行統計。

  5、全班彙總。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情況進行全班彙總,將結果出示在黑板上。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統計與可能性》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九單元第1課時的內容。《統計與可能性》是在學生學習過一些簡單的可能性知識,知道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下面學習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鋪墊。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與體驗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標:經歷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並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標: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中,我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興趣知識與經驗的需求,設計教學,突破難點。“統計與可能性”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過一些簡單的可能性知識,知道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些內容本班學生掌握得比較好。所以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這個知識點不單單是統計就可以了,還要進行分析,為什麼可能性的大小與不同顏色的球的佔總數量的多少有關。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研究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三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動手操作可以直觀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所以我透過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操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突破難點。我讓學生透過活動學習數學,讓活動貫穿始終,既有學生自主也有小組合作完成的數學活動,注意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多種感覺器官密切配合,協調活動,學生透過摸一摸、畫一畫、數一數等形式,在 “ 做中學 ” 、 “ 學中做 ”, 減輕了學習負擔,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在問題解決,拓展應用這一教學環節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認為在本次教學中,學生比較愉快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與體驗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標:經歷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並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標: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對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進行判定,並能用數字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透過摸球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驗證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用“不可能”、“可能”、“一定能”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判定,用數字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體會學習用數字表示可能性的方法和探究過程。

  教具準備:

  5個紙盒,黃、白乒乓球若干。

  教法與學法: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透過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舊知識的遷移,課堂實踐,合作探究與總結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麼今天,在上課之前就讓我們交流、暢談一下自己的理想怎麼樣?”……(學生暢談理想,教師適當點評激勵)

  現在老師這裡有三個盒子,第一個盒子裝有4個黃球,第二個盒子裝有2個黃球、兩個白球,第三個盒子裝有4個白球。假設老師盒子裡的球是有魔力的,摸到黃球你的理想就一定能實現,摸到白球你的理想就無法實現,你會到哪個盒子裡摸球呢?為什麼?

  二、探究新知

  1、學生髮言,引出新知

  (1)學生髮言:選擇到第一個盒子當中去摸,因為第一個盒子裡裝有4個黃球,任意摸一次就一定能摸到黃球。第三個盒子裡全是白球,沒有黃球,所以不可能摸到黃球。第二個盒子中可能摸到黃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2)教師板書學生髮言,板書:

  一定能 可能 不可能

  (3)驗證:

  任選學生到每個盒子中摸4次,看是否和猜測一致。

  2、用數字表示可能性,並說明理由。

  一定能 可能 不可能

  1 1/2 0

  3、實踐驗證(裝有2個黃球2個白球的盒子裡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接近1/2)

  (1)分組。

  (2)分工:1人監督(公正性、次數)1人統計(共摸20次,每摸完一次把球放到盒子裡,搖一搖,有畫正字法統計摸到黃球的次數。)

  (3)活動開始,教師巡視指導。

  (4)小組彙報、交流。

  有的組少於10次,有的組正好10次,有的組多於10次,這是因為理論和實踐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因為有一定的偶然性,是可以理解的。

  4、想要使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變大一些該怎麼辦?(把其中的1個白球換成黃球)

  集體驗證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接近3/4。

  5、要使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變小一些,變成1/4,該怎麼辦?(盒子中放1個黃球,3個白球)

  6、觀察這些資料,你發現了什麼?

  (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師板書課題: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改變,可能性逐漸變大,趨於一定能(1),條件改變,可能性逐漸變小,趨於不可能(0)。

  三、鞏固練習

  1、用“一定能”、“可能”、“不可能”判斷下列有關可能性事件。

  (1)老師今年24歲,20年後,你們的年齡會超過老師。

  (2)老師的身高是1.82米,若干年後你們的身高會超過老師。

  (3)明天下雪。

  (4)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29屆奧運會中,中國的金牌數超過美國,排在第1位。

  (5)二十年後,你們當中的某個人乘坐“神舟十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2、同學們看過非凡少年這個欄目嗎?少?二等獎的可能性是多少?三等獎的可能性是多少?抽到獎的可能性是多少?(用分數表示)

  四、小結本課

  用“一定能”、“可能”、“不可能”說一句話……

  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有理想,努力加之自信能使不可能變成可能,可能變成一定能。祝同學們夢想成真。

  板書設計:

  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 可能 ——→不可能

  1 3/4 1/2 1/4 0

  教後反思:

  這節課的開頭我讓學生暢談理想,然後巧設懸念,激發起他們的思考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這一環節,學生的反響很強烈,達到預期效果。

  接下來就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識的遷移把數學從生活中提煉出來,也把學生從生活中引入數的殿堂。學生的合作驗證探究過程進行的也很順利,尤其是在集體驗證盒子中裝3個黃球,1個白球,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3/4中,共摸了20次,恰好摸到了15次黃球,猜想與實踐完全吻合,學生驚歎不已,這既是必然又是一種巧合。

  一節課當中,如果沒有讓學生練習的時間我覺得算不上一節成功的課,所以在練習鞏固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許多生活化、情境化、學生關注、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樂於去思考,自然效果也不錯。

  當然這節課當中,我也有一些很困惑的地方,此如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闡述理由的時間太少,可能有一些同學沒有理解透徹,但如果在這裡耽擱了太長時間,那麼後面就沒有了練習的時間,就會顧此失彼,這一環節怎樣處理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給我一些合理建議,我一定虛心接受。

  在教學的結尾,我送給學生一句話:有理想、自信加之努力,能使不可能變成可能,使可能變成一定能。這既照應了匯入,又體現了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改變的這一思想,同時又對學生的一生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可能性》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