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感受頗多。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我們的教學面臨著很多難題,具體來說有這麼幾點:

  一、學生初中歷史知識掌握的太少、太散了: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就少的可憐。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幹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

  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過大,類似於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複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

  三、高一新課改的教材一課內容45分鐘基本講不完;一方面是內容多另一方面新教材的內容好似壓縮的太空餅乾,再加上初中知識的“膚淺”前後連結不起來,讓上課的學生如聽天書。如必修1第3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如果真正初中課本有掌握的話上課就輕鬆多了,應該重點講漢武帝如何解決王國問題和北宋怎樣加強中央集權,如何剷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最多20分鐘左右。但是我們要情境問題設計為北宋為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剷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那就必須講唐中期是如何藩鎮割據,五代王國是如何形成的這時間可要花的較多,如果不講而只講內容結果,前因不知道,培養出學生只能死記課本,這與我們的課改精神不符合。

  四、教師的新授課時間很少,歷史學科可供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在給定的時間裡完成教學任務年上加難。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可是對於教學進度來說,很明顯這樣又無法按時按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2

  在過去的一學年中,我擔任高一年級10班班主任,並擔任9班、10班、11班、12班歷史教學工作。9、10、11班都是普通班,出很好的成績不容易,加上很多學生(包括12班這個實驗班)都對歷史學科不重視,所以過會考都很困難。這樣就要求我必須熟知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把歷史課本教好,還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並加入許多課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重視會考。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學生的尊重熱愛和對學校的深厚感情,我潛心研究新教材,著力明晰教材改革的指導思想,教學要求和知識體系。透過不斷深入學習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比較出色地完成了學校交付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教授和基本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時促進了優秀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在這一年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和不足,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歷史教學要重視研究性教學,歷史課要寓教於樂。高一的歷史課難度不深,但要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要十分紮實。因此我在備課時,注意史論結合,課上透過啟發式教學,和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和經驗,同時加入許多歷史背後的故事輔助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真相,客觀看待歷史。為此,我帶領學生查詢資料、討論、學習,上了一堂評價李鴻章的研究課,效果很好。與此同時,我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每一堂課都進行提問和默寫,讓學生逐漸養成每天覆習鞏固的習慣,增強緊迫感。

  2、一定要重視學生感受,帶領學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識的形成。我還介紹自己高考時的學習和生活,告訴她們我是怎樣從成績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後考上大學的,這不僅給了他們經驗,也鼓舞了他們的勇氣和信心。他們經常向我請教方法和經驗,與我探討,及時向我報告學習狀態和心態,我從來都是耐心、高興的聽取,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並取得了好成績。

  3、不要放棄學習困難的學生。我瞭解到很多學習差的學生是遇到了困難,他們渴望老師的幫助卻又不敢,於是我分別找他們談話,瞭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表示了我願意幫助他們的心情。學生都很感激,於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讓他們分批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來找我背書、做練習。他們平時沒有養成堅持的習慣,容易忘記,於是我就經常提醒和督促他們,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們,使他們養成了習慣,終於都能夠按時找我複習,甚至一有空就來問問題,因此在會考前,他們的成績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我看到了進步的喜悅掛在了他們的眉梢和嘴角,心裡也默默的祝福他們會考能有個好成績。

  雖然這一年班主任工作很辛苦,教學任務也不輕,但我始終充滿了熱情、信心和愛心,在這一年裡,我不僅收穫了知識和經驗,還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信任,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將繼續鼓舞我在從教這條道路上更加努力,不斷前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3

  今天為止將六個班的導言課講完了。導言課主要講四個問題:

  1、歷史是什麼?

  2、為什麼要學歷史?

  3、怎樣學歷史?

  4、《歷史》課程概述

  在給學生講四個問題時,為了瞭解學生初中時的《歷史與社會》所學的歷史知識,專門設了一個小遊戲,將班裡的學生分組,要求學生們將自己認識的歷史人物一一說出來。結果每一個班的氣氛很好很活躍,所教的六個班裡僅一個學生拒絕回答(我很奇怪他為什麼會拒絕回答這個這麼簡單的問題,他絕對不是不會,或者是有意或者有其他原因)。

  在上講臺的一刻起,發現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印象是相當重要的,對老師是相當好奇的,都想了解多一點老師的情況。比如,叫什麼,來自哪裡,多大年紀等等。幾乎每一個班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要求老師進行自我介紹。所以,我在介紹“我的歷史”時,三句不離本行,還是將“歷史”課程中的“分封制度”搭了上去。因為下一節課剛好要講分封制。

  六個班有四個班的層次稍好一些,所以講起課來明顯感覺到輕鬆一些。印象較差的是15班,從進門到我上講臺,班裡吵得一團糟,我站在講臺上有兩三分鐘,班裡仍然不能安靜下來。同樣是普通班,今天上的13班就好多了。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在這裡我只想簡單的說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透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透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裡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部落格多多的交流。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5

  上課時檢查學生作業:期中考試歷史複習提綱。各個班發展不平衡,14班整體完成的最差,幾乎所有男生都沒有寫,甚至有的同學連發的提綱都不見了,女生一小部分完成很好,還有一部分寫了三分之二。

  怎麼辦?發火,宣洩心中的憤怒,可是於他們有用嗎?這些男生大概已經習慣了教師的訓斥、懲罰,我的發火對他們,尤其是對男生群體幾乎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不能促使他們反省,並端正態度,發火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傷了教師身心,所以我調整情緒,笑著評價:“班上出現了多個白卷英雄,還有的同學和我捉迷藏,14班的男同學真是可愛啊。”

  然後對做的好的女同學給予表揚,接著,便上課,給他們對提綱,引導他們在書中把重難點劃出來,學生這時都非常認真,忙碌地寫,劃。教室裡出現難得的熱火朝天的學習場景。哎,這些學生,什麼時候才能把學習轉化為自主的行為呢?下了課後,我知道,課後要做的教育工作還很多呀。

  學生向我彙報,各科作業太多,根本來不及,教師都在黑板上寫明:晚自習下課交作業。教師的心情很好理解,馬上要期中考試,況且實行統考,考完後給教師排隊,哪個教師甘心落後呢?

  都想趁最後幾天時間讓學生多複習自己教的學科,用什麼辦法搶佔學生的課餘時間呢?佈置作業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了,雖然教師也承認考前佈置大量的作業未必是有效的複習措施,但他們已顧及不到教學的有效性了。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6

  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第四個年頭,從20xx年9月新學期開始到20xx年1月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引進試題)結束,,整整一個學期的新課程實踐已經過去了,以下是我對一個學期來歷史教學的總結和引進試題考試情況的總結。

  本學期是學習必修一政治史模組,從中體會到新課程理念的實質。新課程理念將原來老教材的一維教育觀推進至立體的三維理念。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駕馬車齊頭並進,這中間,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我們目前高中歷史教育的靈魂。

  教學過程中,課外閱讀部分儘量放棄,集中精力突破某一課的核心條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興趣來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其他知識點,在情感上催生學生對教師和本學科的道德和價值認同,從而構建平衡穩健的教學軟環境。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極好地利用了學校的多媒體裝置和各種有效資源,老師講授、板書、投影展示和學生辯論、情景扮演等師生間的互動式教學得以鋪展開來。總的來說,這一套教學思路是行之有效的,老師在發言中同與會的全市老師們交流了我校歷史教學的心得,引起良好的反響。

  經過一個學期的新課程實踐,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改老教材以“知識點帶線索”的教學套路,而代之以“以線索帶知識點”的方法,重點突出歷史教育的審美和價值引導的職能,為下一步繼續推進課程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本次歷史考試引進試題,難度中等、題量適中、教學重難點都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一份命題較為成功的試卷。客觀題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基礎知識,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均在此有所反映,該部分得分情況較為正常,說明同學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較為紮實;主觀題部分相對而言考得更富靈活性,考到了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和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這道題雖然總體難度不是很高,但是出題者的意圖主要是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對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能力要求更為顯著,因此,主觀題失分較為嚴重,其中尤以第32題西方代議制這一題為答得最差,對於西方代議制源頭的“古希臘民主政治”這一知識點的把握最成問題。這些因素都制約了高分段學生的產生,這次考試最高分也就是75分。

  從中我們看到了我們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即在抓高一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理解知識和適應解題,由此,下一階段我們主要是在保證基礎知識的大方向上,加強知識點之間的串聯和融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戰中的解題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總體應試能力,為學生走向高年級做好堅實的準備。

  第一學期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立足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在第二學期有更為艱鉅的工作在等待著我們。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7

  根據校行政的安排,本學期改上八年級的歷史。上半學期主要學習中國近代史,線索明確,但內容較多,容易混淆,且知識點難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圖,學歷史(識圖學史法)。透過看地圖,將比較空洞的歷史事件還原於具有空間立體感的歷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三大條約幾乎都有賠款、割地、開設通商口岸,學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導學生將每個條約都製成表格,使知識在輕鬆的學習中被記得更牢。

  三是運用多媒體教學,透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激發學生上歷史課的興趣。四是開展探究性學習。比如繪製“鴉片戰爭前期清朝疆域圖”、開展社群歷

  史小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能夠尋求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了和學習方法,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從這次期中測試的成績來看,學生總體上考得比較正常,班與班之間的差距不大,不及格的人數也不多。但是八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這是所有任課老師的共識。學生的學習態度、審題能力、學科知識的滲透融合的能力以及書寫表達能力均與八年級學生的要求有較大的距離。同時,學生仍未重視歷史這門學科,仍然抱著學不學無所謂的態度。學生現狀如此,過多的埋怨責怪都無濟於事,只有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現狀,不斷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探討教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8

  無處不在的精品- 在2班上辛亥革命一課,講到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我從課件裡調出來袁世凱的人物像,學生髮出了驚訝的聲音,不是一、二個人,幾乎是全體學生,我便問:難道這個袁世凱和你們想象中的袁世凱有很大的差距嗎?學生們點頭,並補充:真實的袁世凱怎麼哪麼矮小啊?(注,我投影的袁世凱正和一群高大的手下站在一起)難道袁世凱一定要高大嗎?我心裡也在問自己,學生們為什麼事會有這樣的印象呢?接著,我又補充了袁世凱腳不靈便,生有子女三十幾個。學生們好像更好奇了,順水推舟,我引導:鄧老師講的內容都是圖書館裡《袁世凱傳記》裡讀過來的,你們與其下課打鬧,時間花在閒話,閒心,閒思方面,還不如多讀一些歷史傳記呢,可以增加人文素養。學生點頭稱是。

  也是在這節課上,我介紹了年幼的小皇帝溥儀被袁世凱逼迫下臺,可憐兮兮地淡出政治中心。學生們大多也知道末代皇帝,但對於溥儀的經歷並不清楚,我就說:學校圖書館空著呢,裡面躺著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後半生》,讀了這兩本書,中國近代的政壇風雲,名人軼事也可以窺見個大概了。

  又說到黃花崗起義中的林覺民,在螢幕上打出了《與妻書》,我說這是感天動地的信呀,學生好奇,我便翻譯給他們:意映我妻,你看到這封信時,我已與你永別了,你現在還是現世的一個人,而我已是地下的一個鬼了。個別學生有所觸動了,大部分還沒有多大感覺,可能與我設定方式有問,如果配上影象和哀感的音樂,再讓感性化的學生朗讀,是不是更能打動人呢?思考中。另,我又介紹了《與妻書》的姊妹文:袁枚的《祭妹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諸葛亮的《出師表》。

  擴大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涉獵書籍,我覺得有必要。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9

  本組對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教學備課有以下幾點反思:

  1.備課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在備課時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利用教材、圖書館、網際網路等資源,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明白教科書僅僅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種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歷史老師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學生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備教案同時也要備學案。為學生提供哪些課外閱讀?什麼情況下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組織歷史專題講座、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片等。都要預先計劃好,做到有備無患。備課過程中要本著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擴大涉獵的知識面;有利於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實踐活動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德育、審美教育。正確認識並處理好課內外教學的關係,努力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互相促進。

  2.授課過程中應側重於以歸納歷史知識點,教給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與技巧。

  《課程標準》把原有的學科體系濃縮為數十個專題。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務和教育功能與學生掌握基本歷史資訊的要求並不矛盾。《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指出: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作為基於歷史知識資訊傳遞的教學課堂,就必須要在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在這一方面上,忌諱只是勾劃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而這恰恰是歷史教學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教學中不摒棄讓學生完全地記誦知識點,不教給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絕不是新理念下新課程的歷史教學。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0

  一、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凸顯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國家在歷史新課改中的政策與發展方向,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基本要求。

  我們只有透過對課程標準的認真學習、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內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材,指導教學,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全面提高全體國民素質。

  (1)應以課程標準為依託,轉變課程理念,明確教學內容目標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做課程的開發者,在“一綱多本”的時代,如何在課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具體內容處理教材,是課改中教學創新的起始點。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透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對“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這一教學難點的完成,教師可以用講解法或材料解讀法來突破。這樣即可靈活處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緊扣課標要求完成教學目標。

  (2)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歷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就談不上歷史教學改革,教師的美好願望也就無從實現。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能夠較好掌握運用知識,努力創設新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

  在學習《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以多媒體的手段透過講授法、討論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多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逐步地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透過設定問題情境,進行匯入新課和引導學生認識“歐共體形成原因”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並結合相關資料,以材料解析題形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並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觀看“歐共體形成”的錄影,讓學生感性地瞭解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歷史產生哪些影響 ”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精神,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效能,使教學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透過圖示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現象,使所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透過“對戰後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我們有何啟示?”問題提出,將歷史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體現歷史教學的人文關懷。

  (3)以培養多元智慧為宗旨,轉變單一評價機制,增加評價標準的多樣性。

  課標中的評價建議明確指出:“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因此,我們要注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創新,有時學生提問很有深度,我們要善於賞識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學習了《英國的制度創新》、《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國崛起的情況,思考當今中國路在何方,啟發學生為中華崛起而學習。我就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崛起》的錄影或文字材料,並寫出觀後感的小論文。學生興趣很高,在觀看之餘,積極撰寫讀後感。寫小論文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心靈感化和愛國情結的昇華。

  二、問題與困惑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願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由於歷史在初中是所謂的“副科”,學生不太重視,因此學生初中的歷史知識貧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幹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大,類似於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複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因此,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初中相脫節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初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於“超前”與初中所學的觀點存在著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於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後,才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時,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課堂筆記,也是等老師在複習時給他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複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複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透過平時的及時複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對策與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弱、方法落後的特點,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採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重視和加強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必要時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這樣,學生就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就可能瞭解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並透過充分有效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學好的新課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學習良性迴圈,併為下次學習探索積累經驗,在學習時處於主動探索的地位。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觀念。

  新教材注視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教師的備課方式更應隨之而變。由於新課程在容量難度上和不同於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異。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議課評課,才能更好解決新教材中的諸多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這種集體備課不僅僅是校內的,而且應是校際的、地區間的、以至是更大範圍的;不僅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進行更簡便、快捷的網上交流。

  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教師帶來了諸多的衝擊和挑戰,也給我們同一起點和機遇。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迎浪而上,內強素質,大膽實踐,努力探索,並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注意總結提高,定能把教學工作做好。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1

  我在設計本課時,希望透過情境的創設充分再現歷史,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破重點、化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突破狹小的教室空間,讓學生真正做到感知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課程改革中著力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存在著很多困難,首先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體現面向全體,給每個學生以機會?再次,歷史問題的討論只能依託於史料才能使討論不淪為空談,課堂上透過網路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圖片或其他),勢必不能有充分時間讓學生閱讀分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1.充分挖掘歷史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中,形象、生動、直觀,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我身邊”。

  2.本節課在設計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演講、討論,比較、歸納,動手設計圖表,蒐集資料互相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出質疑,積極探究,特別是讓學生做小老師主講“八國聯軍的暴行”,親自動手設計“歷次侵華戰爭、簽訂的條約及影響”的知識結構圖,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了“活動、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讓他們多用眼看、多用耳聽,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嘴,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錄影、圖表、地圖、圖片、資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4.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歷史情境進行學習。圖表展示歷史史料,配以音樂烘托氣氛等,增強了趣味性,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巧學”。

  5.注重歷史的德育功能,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6、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透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資訊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2

  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由於我教高一年曆史,高一年雖然還是用舊教材,但如何把新課標的精神貫徹到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對我來說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高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3

  就通史與專題的關係的理解:以往高中歷史章節體通史教材的特點是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強,內容多而淺,教師們對它已習慣和適應了。而今模組單元體專題教材的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但新教材剛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師們很不適應,再者學生初中的歷史知識幾乎空白,故而高中歷史教學壓力很大。

  為此我以為應抓住下面幾個環節方能更好地適應新教材的要求:

  一個理念: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但在過度階段應立足於傳統。即重視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與訓練,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為素材,對重要的考點展開討論進行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讓他們在過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式:

  A、課前預習演講(引導學生把握教材整體線索)

  B、對重點段落設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以激發興趣)

  C、透過史實回憶、史實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結論(讓學生在把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引導、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D、作業或測試(筆試+口試+小論文)(反饋新課標掌握情況)

  E、帶學生外出考察珠海歷史遺蹟(課外實踐)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4

  今年第一年政史合卷,剛在政治教師的崗位上站穩腳跟的我又多了一個新的課題。捏著一把汗,去授課、複習、輔導,寒來暑往中迎來了中考。千叮嚀萬囑咐把學生送上考場後,戰戰兢兢地等待著成績的揭曉。終於等來了領導的一句“還好”,心中的大石落了地。一年的辛苦沒有付之東流,自己也為之欣慰。

  但也不至於好了傷疤忘了痛,該總結反思的還得沉下心來細細盤點。按照中考說明,我幫助學生整理了知識點,並充分利用備課組的基礎複習卷練習、講評。基礎知識複習完一輪後,接著以練和講為主展開了綜合複習。試卷以政史

  合卷為主,反覆練習、講評。同時利用關係引進了正衡的幾份歷史綜合練習卷,在難度上幫助學生拔了一拔,培養他們面對難題的答題能力。最後中考前再次將基礎知識複習一輪,並利用時間給學生提優補差。

  教學過程中,苦於沒有專業教師的引領,沒有專業知識的支撐,無論是備課時還是中考複習指導方面都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作為政治教師,政治教材不斷在改革,幾乎年年換新教材,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學習、研究。此時再政史包班,去研究、拓展歷史知識,精力明顯不夠,底氣明顯不足。鑑於學校缺少歷史教師的實際情況,客觀上我也想政治歷史兩手抓兩手硬,但主觀上我還是傾向於政治,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對教師自身的提高也有較大影響。畢竟中考科目牽涉的精力太多,這樣的生源下,一門尚且需艱苦奮鬥,兩門頗有彈盡糧絕之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神話”時代已經過去了,唯心主義應該科學地迴歸到唯物主義,我應該清醒地看待、分析自己。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5

  新課程啟動後,武漢市教科院教研室決定組織一次高一新課程歷史教學研討展示活動,由武漢市第12中學的劉芃老師主講《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筆者和當時在美國的汪學毅老師一起進行教學設計。基於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尋找材料、設計問題,試圖以“材料·問題”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為了試驗教學設計能否在一堂課內完成,20xx年10月7日,劉汝明在武漢市新洲區城關高中高一年級進行了試教,並幫助完善了教學設計。20xx年10月16日,劉芃老師在本校高一(3)班為全市高一歷史教師進行了教學展示,得到參與者的肯定和讚許。20xx年7月19日,應人教社的邀請,劉芃赴重慶在“新教材培訓會”上進行了展示教學。本文在重慶教學實錄基礎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課程教學強調以問題探究為中心、以解釋為主要形式、以意義構建為目的,關注教學資源的拓展,強調文明發展過程中問題的產生及解決,重視教科書知識結構建構,更注重問題的提出與探究。改善課堂提問是新課程教學繞不過的問題。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與課堂提問能否調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關係。

  本文結合《希臘城邦與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認識。依據“課標”(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時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乃史條件;知道希臘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希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課前下發了“導學提綱”,為學生提供圖片、表格和材料,預設了課堂提問,如下:

  (1)觀察圖一,上海世博會希臘館。圖片給大家的直觀感受是什麼?

  (2)圖二是希臘三維地形模型圖,圖三是希臘的衛星地圖。從這兩張圖中,得到關於希臘的哪些資訊?

  (3)這樣的地形,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問題(1)(2)是要學生將現實與歷史聯絡起來,圖片資訊很集中,學生能夠有效提取,也能夠直觀理解教科書上“多山、山勢陡峭、有很多小的島嶼”,“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形成了新興工商業階層”等內容。但問題(3)沒有針對性,沒有限定學生思考的範圍,問題看上去很開放,其實不能調動學生思考。地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應朝哪個方向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很難把握,有的學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與本課內容相差較遠。

  材料一希臘半島上多山,許多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貫穿半島……由於山勢陡峭,很難翻越,因此形成了一個個地理上相互隔絕的小單位,這對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響。

  ——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給你提供了哪些資訊?

  (5)請同學們讀教科書第22頁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幾句話,概括一下什麼是“城邦”?什麼是公民?

  材料二據不完全統計,希臘城邦的總數達到300多個,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彈丸小國。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另一大城邦雅典領土約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萬。

  ——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個城邦向它的鄰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權按照它自己的意願處理它自己的事務。……城邦雖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內主權的分割,對它鄰邦的獨立卻是容忍的。

  ——顧準著《顧準文集·希臘城邦制度》

  (6)根據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徵的幾個關鍵詞。

  (7)城邦的這些特點,對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材料四希臘多山多島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可能像東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樣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農耕地,但起伏山坡卻適宜栽植荀萄、橄欖,發展園藝業。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前工業文明與地域性歷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達,反過來對希臘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諸國的經濟,又產生巨大影響。它使本土諸國古老的自然經濟,迅速轉為商品貨幣經濟。

  一一顧準著《顧準文集·希臘城邦制度》

  (8)閱讀材料四、五及教科書第23頁“歷史縱橫”,概括古希臘人的社會經濟生活。

  (9)這樣的經濟生活,與民主政治的產生有怎樣的聯絡呢?

  (10)如果我用1只雞來換你1頭羊,你願意嗎?為什麼不換呢?如果我用50只來換呢?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是怎樣的?

  (11)商品交換的這些原則,與民主政治的產生有怎樣的關係?

  (4)到(7)涉及城邦特點,學生能把材料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解答。說明材料一至五這種“還原”式的情景創設,學生很適應。但是問題(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麼是城邦,展示過材料二三後,問題(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關鍵詞,這個設計不太合理,反覆對學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費時間,應該合併提問,或重新設計提問,增強提問的效率。(5)的後半部分要求根據教材概括什麼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裡沒有體現,之後的問題(15)(16)卻集中涉及,放在(5)沒有呼應,對學生來說也不能算有效問題。問題(7)對應的材料體現了城邦的獨立性,要求據此回答對公民政治生活的影響,材料似有不足。

  問題(9)超出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理解水平。問題(10)(11)中,學生得出“商品交換需要自由、公平、協商”的結論,是基於政治學科知識,只是按預設概括並接受一些條款式的結論:商品交換中的平等觀念為民主政治產生準備了社會思想條件;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也改變了社會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現有了政治活動的中心;地域狹小使公民能廣泛直接地參與政治生活;繼承了原始社會的民主平等觀念等。然而“地理環境與民主政治的產生有怎樣的關係”?“中國也存在物物交換,為什麼沒有產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臘卻產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條件到底在民主政治產生中有多大的作用”?這些問題和疑慮並沒有真正從學生心中消失。儘管學生很“熱鬧”地參與了“解析”,但問題(9)(10)(11)的程式化和線性分析解釋,學生的思考沒有辦法複雜起來。教師應有所補充。

  有學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方面是社會中下層群眾總體實力的加強,具體表現為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另一方面是國家財力的增長”。中小工商業奴隸主、小農階層和無地貧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貴族排斥和壓制無權或少權;在經濟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貧窮而困窘,他們要求推翻貴族政治,建立民主政體,構成了民主派的骨幹力量和基本群眾。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是他們總體實力加強的基本要素,隨著這些要素的發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斷壯大,貴族勢力相對削弱,從而引起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確立[l]。公元前5世紀,所有希臘公民處於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有大量空閒時間進城參加公民大會。“公議是古希臘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經濟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則”。“對雅典人而言,城邦不僅是他們生活的載體,每個人心裡裝的都是城邦,他們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棄任何個人的私利甚至生命,並透過取消公民權來制裁漠視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領袖的領導權和民眾的決策權長期處於一種相互制約和平衡的狀態,從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3]

  材料六新的致富機會和貴金屬鑄幣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錢貪慾,刺激了許多人作各種各樣的冒險,或從事創造性的經濟活動。一部分當政的土地貴族,利用權勢取得了財富;同時也出現了貴族以外的工商業的富裕階層,而他們是被摒除於政權之外的;這樣,政治權力的分配和各階級實際力量的時比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矛盾日益加劇。

  經濟發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貴族難於掌握他們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土地貴族的金錢貪慾,從而使他們加深了對平民群眾的剝削。

  ——顧準著《顧準文集·希臘城邦制度》

  (12)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六和教科書第23頁的內容,說明梭倫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協調了哪些人之間的關係?

  (13)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23頁至24頁的內容,填寫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專案

  梭倫時期

  克里斯提尼時期

  伯利克里時期

  公民大會

  有權終止任何對民主造成威脅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四(五)百人大會

  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權力

  陪審法庭

  從10個部落中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選舉產生

  其他規定

  (14)歸納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貴族權利、擴大公民權利的?

  問題(12)(13)(14)較好地扣住教科書,學生參與的狀況很好。這說明拓展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景的同時,不能完全拋開教科書。但是梭倫改革,實際上確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材料六展示的種種社會矛盾,是梭倫改革的動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發展的因素。之前的問題(9)(10)與此相關,材料不足,學生回答的不好。這裡有一個材料設計問題,應使各問題有機結合,不能將就教材框架割裂問題之間的聯絡。教學設計應有順序、有層次,是對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結構與公民所佔的比例圖示

  (15)從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麼資訊?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權?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說屬於“全體人民”?

  材料八沒有人願意用抽籤的方法去僱用一位舵手和建築師、吹笛手或其他行業的人,而這類事若出錯的話,危害還比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出錯輕得多。

  ——蘇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種直接民主。閱讀材料八,蘇格拉底認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麼弊端?如何理解蘇格拉底這句話?

  (19)蘇格拉底這樣比喻想告訴我們什麼?

  材料九希臘人對波斯國王談及自己的同胞時說:“雖然他們是自由人,但並非在各個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們的主人,他們畏懼這位主人甚於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規定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法律的條文始終如一。法律禁止他們臨戰逃脫,不管遇到的敵人有多少;要求他們作戰時堅如磐石,或者戰勝敵人,或者死於敵手。”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著《全球通史》

  (20)閱讀材料九,指出希臘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麼原則?

  材料十德國曆史學家西格弗裡德勞菲爾指出:“這兩條原則,即所有公民都應該享有平等權利,所有決定必須以大多數人的意志為基礎,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現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徵。從古代到現代,它們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現代政治思想起源於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過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

  (21)閱讀材料十,勞菲爾認為現代民主繼承了古希臘民主的哪兩條原則?

  (22)當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程式,在雅典已經存在。結合所學內容,舉例說明當今哪些民主原則或程式起源於古希臘?

  學生對運用資料材料分析歷史問題反應很積極。問題(17)到(22),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為學生思考和活動提供了縱深空間。這也是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意義建構來預設的。學生能回答出“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說明有一定的隨意性”,“管理國家也需要專業的人才”等結論。儘管學生還沒學到當代西方民主,但還是透過知識積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選舉、輪流執政、主權在民、擁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等,認識到現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經歷了古希臘直接民主、代議制民主與當代協商民主三種形態)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式和基本原則。

  由於材料充分,學生能夠依據材料得出結論。特別是問題(19),學生均能有話可說,較有效地轉換了思考歷史問題的角度。學生對這組問題的反應超出了老師的預期,也為下一單元的學習預設了很好的“介面”。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這裡雖刻意避免讓學生用階級分析法來分析所謂“侷限性”“虛偽性”,強呼叫文明史觀認識歷史,避免發“後見之明”,但仍應當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討論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為代議制民主所取代。這條線索在學完此課後尚不明顯,教師需要為學生理解從直接民主到西方現代民主制度的轉變做些鋪墊:從古代希臘開始,特別是從公元前5世紀末以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紀的思想巨人托馬斯·阿奎那,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沒有停止。由於雅典在伯羅奔尼撤戰爭中慘敗,民主政治的缺點逐漸暴露,批評逐漸成為主流。這些批評大多來自上流社會,言論具有更深刻的理論思考和分析色彩。隨著馬其頓、羅馬對希臘的征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論代替了對民主的頌歌。“縱觀古今人們對雅典民主制的態度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決定了人們對民主制的興趣與價值評估”[4]。因此,學者在評價這一政體時,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體;有產階級眼中的雅典民主——民眾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導的民主原則和寬泛的自由精神是後來歐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礎和濫觴”。“雅典民主政治對西方近現代民主政治的影響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則;國家機構‘三權分立’的組織形式;‘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原則;國家公職選舉任期原則”[6]。而這種直接民主最終為代議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議制民主中,全體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透過他們定期選出的代表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人民直接參與政治決策並進行公共選擇的機率驟減。議會辯論傳承了古希臘直接民主的公議。這對英國、美國民主制建立影響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並不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宣稱的那樣,相似於現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雖然它們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區別同樣明顯,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尋味的是,當代西方的古典學者明顯忽視它們的區別,而強調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從提問的技術層面來說,本課包括觀察類問題、回憶類問題、比較類問題、思辨類問題,試圖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展開學生的思考過程。提問不是讓學生簡單記憶所學內容,而要關注並指導課堂對話和認知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合理的歷史解釋。問題(5)(6)(8)(12)至(16)“找出”“概括”“說明”“填寫”“歸納”“得到”等詞彙,規定了學生思考的行為。這樣不僅讓學生的思考活動透過具體的動作完成,也扣住了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問題。透過歸納民主發展的歷程,幫助學生理解“奠定了基礎”“得以確立”“發展到頂峰”等結論。因此,材料拓展有利於學生理解,有利於調動學生思考。

  教育目標分類的層次不同,老師提示語的指向對學生的刺激與暗示是有區別的。記憶、理解、應用型的問題在追問時,可用“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在課本中什麼地方”“還想到了什麼”等句式。分析、評價、創造型的問題在追問時,可用“請說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樣知道的”“請解釋你對這件事的認識”“你的觀點依據什麼資料或史實”“你判斷的標準是什麼”等句式。追問的目的是“要求學生透過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來解釋、驗證和支援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個性化的觀點”[8](p46、50)。提問預設時,用好這些引導學生思考的詞,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預設學生的思考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反思的結論是:最佳化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課堂有效提問應激發學生思維。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書的知識,注意問題之間符合學科內容的邏輯關係;第二,創設情景,應在課本知識的盲點處、學生理解難點處和史實不足處預設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考;第三,提問的指向要明確,針對學生的回答跟進的追問,即加工性問題或矯正性問題,要促進學生解釋自己的回答;第四,要關注學術研究動態,提高問題的開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釋問題、論證觀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規範的學科思維方法和習慣。課堂有效提問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以上淺見就教於方家。

  參考文獻:

  [1]顧鑾齋.論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歷史研究,1996(4).

  [2]禹露,鄭進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徵及利與弊[J].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xx(4).

  [3]蔣保.演說與雅典民主政治[J].歷史研究,20xx(6).

  [4]魏鳳蓮,郭小凌.對近年來國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學理論研究,20xx(4).

  [5]晏紹祥.從理想到暴政——古典時代希臘人的雅典民主觀[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1).

  [6]蔣雲芳,胡長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徵及對西方民主的影響[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7]黃洋.民主政治誕生25的週年?——當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歷史研究,20xx(6).

  [8][美]丹東尼奧等著,宋玲譯.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