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1

  這本書是讀了武志紅老師系列的第四本書,每次看他的書都會有一種發現新大陸視角,把學來的反思自身的行為,雖然這種反思的行為確實需要一些打破自己心靈的能力,接受自己痛苦不堪的一面,這需要時間的歷練也需要徹底的敞開,我認為接納自己不堪的一面,每一個與自己心靈融合的過程都是一次次蛻變成為更好自己的一個歷練。

  這本書主要講了我們在家庭關係中,尤其是和戀人父母的關係中,我們會有一些潛意識在不知不覺傷害到對方導致這段關係在變得惡化,家反而成了束縛自己的一個假鎖。

  與戀人的關係是與父母的關係有聯絡?

  童年時期在零到六歲的時候,由於愛和自由的缺失會導致一些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能接納父母一面好的時候,一面壞的時候,他覺得這種是分裂的,他不具備融合這兩種特徵的能力。

  隨之產生的就是當父母對自己不好的時候,他完全不能接納父母的缺點,更談不上與父母缺點做融合的過程,她會想要抵抗父母想要改變父母,但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每個人都想成為自己,如果要我按他的方式來改變自己,這是萬萬不可以做到的,這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心理。

  於是當孩子越是想要改變父母的時候,越是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表面上他會放棄改變想法,但是潛意識還是留存著想要改變父母的念頭。

  當這種孩子成年後會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的會切底尋找一個理想中的父母來做戀人,一種是繼續小時候改造父母的願景,尋找與父母相同毛病的戀人。

  但這兩種選擇產生的最後結果都是我們會在愛情中受到傷害。第一類的孩子選擇的是理想中的父母,當他越跟對方接觸的時候,他就會越是懷疑對方會重複自己小時父母對他的方式對待他,他會牴觸對方理想行為,要麼把對方變成小時候父母那樣的方式對待他,要麼兩個人就是最後分道揚鑣。

  林靜的爸爸是個酒鬼,每次喝酒都會打自己和媽媽,當她長大後選擇的戀人是完全滴酒不沾的人,可是每到一段時間之後,她會總是會懷疑對方,她會用特定的行為激怒對方來驗證去自己想法,一次她用暴力的侮辱對方,對方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動手打了她,她卻說:好,果然你跟我的父親一樣。

  她被打了會以受害者的心態去訴說這些痛苦,別人都是以為是丈夫錯,可是當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才真正的知道這並不是他的錯,錯就錯在林靜用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投射到了他與男友的關係上,如果她不發現這個關係模式,很可能會再一次受到小時候的傷害。

  第二類孩子選擇的戀人是與家庭類似毛病的戀人。

  飛鴻的爸爸從小就是一個花心的公子,與自己媽媽結婚的時候還保持與幾位異性朋友相聯絡的狀態,他就是處這一個家庭過程中每次看到自己父親與媽媽之間的矛盾,他就很想改變這種關係,他把這種念頭種在潛意識中,潛意識在他長大的時候尋找到都是壞女人,但是他天真的認為只要自己無條件真誠的付出,答應對方的要求,壞女人會以被自己打動改掉自己身上的惡習並且真誠的接受他,可是每次當他付出的時候,他見不到一點一點的回報。但是他沉迷於付出。

  我們知道維持一段關係平衡的兩個要素是,一是接受,二是付出,如果一個人無條件的付出,另一個必須要接受。當一個人常年的處於付出狀態的時候,可能會產生自戀情結,他會認為既然我都無條件的付出了,那產生我們之間的問題一定是你決定的。

  所以說飛鴻在一定程度上享受著她改造壞女人的自戀情結,他也維持這種情節,如果他不發現的話也是很難在愛情中受到美滿的結局的。

  如果你在愛情中受到傷害,我建議你去放下大腦中的評判,用身體感知自己小時候與父母關係,自己現在的關係是否是重複了這種關係。

  在愛情中受到傷害都是有原因的,不去發現,不去改變的話,這種傷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深入瞭解這本書。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2

  作者介紹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的作者是心理學家武志紅,他是心樂土心理諮詢機構創始人,於北京大學心理系研究生畢業,他曾經出版過《為何愛會傷人》,《身體知道答案》等都對社會有巨大影響力的心理學書籍,銷量超過百萬冊,常年出現在心理學書籍熱銷榜單當中。

  武志紅所接受的訓練是精神分析學和客體關係理論,在常常分析心理創傷時,把矛盾根源歸結到童年和家庭,目前很多科學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者認為武志紅作品中的某些觀點過於偏激,主觀性較強,有過度演繹的嫌疑,還有待驗證。不過科學心理學本身發展起步的就比較晚。能解釋的心理現象也比較狹窄,所以目前不足以判定武志紅的觀點就一定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武志紅是很多普通讀者學習心理學的領路人,他一直在做的是試圖引導大眾瞭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和成因,在向大眾普及心理學基礎知識這一點上,武志紅和他的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讀者曾經說,武志紅或許不是我學習心理學的終點,但它確實是我學習心理學的起點。下面我就將具體來說一說書裡的內容,今天就為何家會傷人來說說作者的觀點。

  梗概

  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17萬字,詳細闡述了三方面的內容:為什麼家會傷人,如何自我治癒以及怎樣獲得幸福及自由?今天我將為您講講為什麼家會傷人。

  為何家會傷人?

  為何家會傷人?作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沒有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這回答了家到底是什麼。

  第二個原因是沒有處理好的愛與分離的關係。

  第一個原因:家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談談到底家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健康的家庭系統?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第一關係。

  健康家庭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規則,而非工作中的權力規則。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第一關係。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置於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過,我們的文化傳統的確有這樣的傾向:重親子關係而不重夫妻關係。就彷彿是,夫妻關係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給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

  但是,不管你多麼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並且,為了父母的健康,我們不要太戀父母的某一方,認為自己與他(她)的關係勝於他們的關係。為了兒女的健康,我們也不要太戀他們,認為自己愛他們勝於愛配偶。因為,最愛的,我們都必然最難割捨。所以,勢必要割捨的,不要讓它成為最愛。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最多的資源留給配偶。相反,當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時,我們必須要把更多的資源給他們。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伴侶,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寄託。

  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相反,如果親子關係(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一、糟糕的婆媳關係;

  二、嚴重的戀子情結。

  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其實,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係,那麼一般可以推斷,在婆婆以前的那個“新家庭”中,也曾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係。而那個糟糕的婆媳關係,讓婆婆與其兒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對這個婆婆而言,兒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親密的人,是她最割捨不下的人。

  於是,當兒子要分離,去找一個愛人,並建立一個自己的新家庭時,作為婆婆,她會多麼難過。她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兒子與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係。

  而兒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親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對於母親而言,他比爸爸還要重要。以前,他為此而自得,現在,他要“回報”母親。於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親而與妻子建立最親密的關係。

  這是很多婆媳難以相處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兒子,那麼與兒子的分離就不是那麼難受。相反,她會欣喜地看到,兒子找到了他最愛的人,他可以擁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這時,這個婆婆會祝福媳婦,祝福媳婦和兒子即將走上她和丈夫曾經走過的幸福之路。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規則,而非工作中的權力規則。

  作者認為,一個人的關係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個人領域包括配偶、親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會領域包括同事、同學、同鄉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征服。

  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與家的分野,而將權力規則帶回家,那就形成一種“權力的汙染”,會引出很多問題。

  我們的社會流行成功崇拜,而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就是掌握權力規則。在這種崇拜之下,無論成功人士還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忽視珍惜的規則,而只在乎權力規則,將其視為解開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一把鑰匙。

  在某種程度上講,嫻熟地掌握並果斷地使用權力規則會讓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滲透到一個人的個人領域,那勢必會讓這個人付出代價——他的親密關係必然會變得一塌糊塗。

  所以,如果我們珍惜家,就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第二個原因:沒有處理好的愛與分離的關係。

  然後,我們談談為何家會傷人的第二個原因:沒有處理好的愛與分離的關係。

  愛與分離是人生兩個永恆的主題。在童年時,我們每個人都向往、渴望父母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但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被傷害。

  而戀愛,是我們重新學習愛,學習愛與分離,從而自我治癒童年時受到的傷害,讓我們獲得幸福和自由。

  “戀愛是親子關係的複製。”榮偉玲說,“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複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製痛苦。”當然,戀愛不是對親子關係的簡單複製。

  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重複我們童年的幸福或者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現實父母或多或少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們選擇戀人的基石。如果治療獲得成功,不僅童年的錯誤得以修復,我們還會真正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是人格成長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與家分離的最後一步。

  榮偉玲說:“好的父母是天賜的運氣,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的心理基礎。但是,生命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我們能作選擇。而戀愛,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機會。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全交給潛意識去指揮,努力去救自己救戀人,那麼我們每一次戀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治療機會。”

  要想達到這一點,除了要學習無條件的愛,也要學習分離。戀愛是與家庭分離的最後一步。並且,因為是戀愛對親子關係的深刻複製,所以,戀愛關係也尤其難以“分離”,戀人分手帶來的痛不亞於童年時父母與我們的分離。

  而戀愛,其主要意義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並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3

  這本書深度剖析了很多中國式家庭關係的根源,比如婆媳問題,比如小三,比如蘿莉和大叔,根本上講還是大部分人都是“巨嬰”,我們太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建立一般是在6歲之前,特別是在1歲前媽媽無條件的愛很重要。而我們普遍的觀點又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可以為所欲為,而到了大了之後才嚴加管教,卻不知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的時期。尤其是隨著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城市農村發展的不均衡,導致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孩子在3歲前沒有得到媽媽全心的照料。這為將來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隱患。

  親密關係是我們療愈童年傷痛最好的場所。每一次吵架或者強烈情緒的產生都是我們成長的契機。而成長的代價就是直面過往的傷痛,改變自己原有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我也是在最近線下的一次課程中透過老師的剖析才看到自己對老公的種種期待與控制,根源還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把對父親的又愛又恨投射到了老公身上。不過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個愛我,足夠包容我的老公,讓我在夫妻相處之中逐漸長大,成熟,承擔。解決傷痛最好的辦法就是愛,是老公的愛滋養了我。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4

  前一段時間,因為和家人矛盾重重。不間斷的爭吵使得我精疲力竭,特意到網上搜有關於家庭關係的書,於是找到了這一本!

  這本書我看得很慢,一是因為當開始看書的時候,我和家人的矛盾已經差不多理清;二是書中有很多需要我仔細去探究和回憶往事的地方。

  本書講述了許多不同家庭的縮影,從父母和子女的不合,夫妻之前失敗的婚姻,最難處理的婆媳關係,還有互相糾纏的戀人關係……讓我最頗有感觸的一個詞就是作者強調的“感受”二字!無論是父母和兒女的交流障礙,夫妻吵架之後之前冷處理,還是戀人之間無休止的爭吵。他們往往都以自己為中心,忽略另一個人的感受,又或者他們誤以為的是為他好,反而卻投射出自己內心的需求。所以,口口聲聲說著換位思考,沒想到做起來卻是那麼的難。

  作者還一直特別強調,幼年時期和童年時期對一個人的整個人生有些重大的,決定性的作用。那些成人之後得的抑鬱症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主要因素都源於童年時期受到過重大傷害,比如被家人嚴重忽視,尤其是媽媽。他們把這種忽視當做是家人對他們的拋棄,他們的心情變得壓抑卻無法發洩,所以,長大之後這種壓抑就很容易被觸發,從而使他們的性格扭曲,人格崩塌。

  全書所闡述的觀點和思想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卻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家人的關係正是如此。而任何一個會傷害家人的原因,可能都是因為不夠愛,也或者說是因為不懂如何去愛。

【《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