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仨讀書筆記1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帶給我的不只只是感動,更是思考。

  楊老先生說,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著煩惱和憂慮。細細想來,似乎楊老先生和錢老的快樂大都是苦中作樂,他們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亦沒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們習慣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尋找支點。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運待她不公,在她年邁,經歷了無數苦難,理應享受天倫時,讓她在經歷了女兒的離去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又讓她承受喪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老先生是堅強的,她沒有讓悲傷逆流成河,甚至,她連悲苦都沒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楊老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我們仨》的,但我想,她在無可避免的傷感中定然也會覺得釋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摯愛至親,她寧願是自己承受所有傷痛留下來“打掃現場”,寧願所有的擔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來承受慣了,向來就不是一個會感嘆“人生如夢”“若夢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麼堅強的人,也無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於是她只能將它寫成萬里長夢了。

  《我們仨》第一部,楊老先生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鍾書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走了。鍾書並不辯護,只安慰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也許是鍾書記住了此夢,不願意讓楊老先生忽然失去他,於是,他讓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部,楊老先生開始了古驛道之旅,從輕靈的夢,直到後來的沉重,再到不敢夢,讓人真切觸控到了楊老先生的苦痛,那麼真那麼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危,老人兩邊跑身體疲乏不說,每天還要忍受著隨時失去至親的心痛,而且,她還不能將悲苦啼哭,她得忍著,然後換用一種心情寬慰雙方,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了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在旁人看來,把離別拉得如此之長,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楊老先生心裡,她應該是想陪他走得更遠的。想必鍾書亦懂,故贈予了楊老先生一個萬里長夢,可以且行且見,且行且散。

  讀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於楊老先生的夢裡,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夢太真了,尤其是她夢裡與圓圓和鍾書的對話,是那麼地深切,那麼地令人動容,此情此景太溫馨,也太殘忍。我想,讀者們是寧願迷失也不願重回現實的。

  這艘船,滿載著離情,愛情,哀愁,不捨與思念,最終,船負載不了這許多,還是沉了,而楊老先生也被一陣旋風捲回現實,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楊老先生的客棧了。

  第三部,楊老先生回憶了過去種種,也為我們展現了他們仨的過去生活。楊老先生總是說自己最笨,什麼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她總能說“不要緊”,而且為了鍾書,她從一個連飯都不會做的小姐甘願成為“灶下俾”,在鍾書死後,還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藝術。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這個家,她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這種愛是多麼深沉,多麼地令人動容啊!沒有死去活來,沒有海誓山盟,他們的愛,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為她做早飯;是她為了他甘當“灶下婢”;是茶餘飯後的一起“探險”;是天各一方時為對方記下瑣碎的生活日記;是久別重逢時把“石子”掏出來細細把玩……這種愛,任時空轉換,不會流逝,只會慢慢沉澱,並開出花來,散發出恆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簡單,“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便是她一生的寫照。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也沒有永遠,好在,還有那“一艘船”“一個萬里長夢”,如今,“一艘船”終於將她渡得那“萬里長夢”裡去,一家人團圓相親,再也不醒來。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昨晚夜燈下開始讀這本書,黃色的光照進內頁,情感就緒。然後卻是發現幾度快要讀不下去,與書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簡單說一、二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也許是因為九十二歲高齡創作,也許真是老人常做的夢,所以內容充斥著夢與現實的交叉。這本該在我的喜好裡投籃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楊柳花草類的修辭,加之目前所有教學經歷裡多和小學生接觸,所以對此種寫作手法及偏愛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會頭疼,深感乏味。

  我愛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話裡要藏只藏針,不藏風雪。

  第三部直到附錄,尤其附錄裡錢媛的部分,很喜歡。第一次聽到楊絳的名字,後面跟著“先生”二字,以為是個男性。像她和錢鍾書這樣的人,在我們自小的課本里已經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這代人對他們的不甚瞭解,重點在不是很感興趣,覺得不太會有共同語言吧。

  其實是心態偷的懶。年代更迭,但從無新事。錢媛的畫和寫信的語言活脫脫就是現在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感覺,很可愛。不免感嘆生命易逝。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在外留學直至生子、回國……種種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經歷,都是我所羨慕的安靜、不爭的生活。如果,如果說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話,那他們二人的相處方式是我羨慕的。如果又說某天想要孩子的話,那錢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說”的例如父女關係、母女關係、女兒女婿、婆媳關係、爺孫關係種種。

  字裡行間也曾透露他們年輕時的瘋狂,但又讀來始終恬淡靜好。聽過楊絳先生不喜張愛玲,不知真假,但就寫作風格上,我肯定是極愛張的。可如果能選擇一種人生去過,楊絳先生這本書降服了我。張的人生該是王家衛式的電影,不大哭也心悶。

  一些特殊時代下的經歷,是讀後理解最淺薄的部分。對歷史熟知寥寥,也就難免自以為是的覺得虧欠,虧欠作者的深情書寫。我不信書寫者不渴求讀者的理解,只是在那個年紀,無所謂了。她還是希望我們能一起陪她尋覓到歸途的吧。她總是怕一個人的。

  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寫的也不過如此(真實想法,並不傲慢),可是讀到他們那麼多的經歷,有關學術上的成就以及與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書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覺不易。他們好像總是在看書,幾近榨乾自己,但又說常會偷偷溜出去玩。讓我感受到了學霸的碾壓……於是更心慌,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年,雖然是從現在起彌補是最佳時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費了就是浪費了,可惜之情無法消散。只求不過於影響本就脆弱的心態。也惋嘆,一輩子都無法看完想看的書、聽完想聽的歌、賞完想賞的影視劇、走完想走的地方……這麼說來,美好竟是多的。

  最後不要臉一句,我一直想寫書或者寫個現代詩集……還有劇本。不過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錢錢對不起!始終自我質疑。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干係。”

  在蘇州的平江路發現一間有意思的書店,進去逛逛,看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微微泛黃的書皮,簡單,卻散發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突然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得宜人。把它帶回賓館,連夜讀完,歸來的火車上又讀一遍。感動於一家三口的患難與共,在動盪的年代相互扶持。“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夜裡讀書時,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書,彷彿回到兒時坐在夏日的庭院裡聽家人講過去的事。聽一個老人以平靜而深情的語調、以她銘心又溫暖的方式去懷念我們仨。從年輕時的相愛相知、結婚、一起去英國留學,國外生下女兒圓圓,變成我們仨;到回國後輾轉,顛沛流離,後終於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寓所安居。直到最後她最親近的兩個人相繼離開,變成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這兩部分記述了一個夢,雖在夢中,卻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瑣事也清清楚楚。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互相攙扶,到最後,女兒走了,丈夫也走了,剩下她一個人尋尋覓覓。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記錄“我們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起讀書、一起“探險”、一起面對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動盪年代,坎坷人生,也能苦中作樂,堅守自我,活得淡定從容,活得隨心隨意。

  整本書讀下來我時而感動落淚,又時而破涕為笑,感動於“我們仨”的感情至深至純,又被“我們仨”的生活瑣事,一次次的“探險”逗樂。文字溫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從書中,我學到了老人對世事的經歷和看法:1.關於讀書(學者的家庭離不開書,楊先生和錢先生可以為了讀書不吃飯,他們的女兒圓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歡讀書,到哪裡必先找書看,被錢鍾書的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2.關於原則(在楊先生的筆下,錢老是木訥、不通人情世故的,但世界是自己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取悅他人而迷失自我。)3.關於生活(簡單就好,只要心中充滿希望,精神的富裕遠比生活的舒適更讓人感到幸福。)4.關於幸福(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是幸福?前天的一件小事,我突然覓得幸福的真諦。旅途中,三歲多的兒子說想家,想回家,我告訴他,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就是家。兒子好似聽懂地點點頭。歸途中,我告訴他,我們快到家了,孩子突然告訴我說:“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就是家啊。”那一刻,我是感動的,感恩上天賜予我這一切,平靜、簡單而美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楊絳先生並沒有用悲傷來懷念她所深愛的兩個人,她的筆觸是溫暖的、平淡的,洋溢著淡然的味道。這是一部回憶錄,記載著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沒有悲傷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有的只是無法隔斷的深深思念。原來活在回憶裡,也可以如此歲月靜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4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麼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絡在一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麼輕鬆而美好,彷彿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麼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絡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麼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鉅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絡,卻總是缺少點什麼,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麼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我們仨讀書筆記5

  “ 這世上,最讓人惆悵的事莫過於,你曾經經歷的蓊鬱蔥蘢,都被時光的那隻小手,拂得乾乾淨淨,煙塵也沒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試圖循著從前的路,想走回去,卻早已物是人非。風還在吹,水還在流,你卻找不到你的過往了,彷彿你從未出現過。天地迢遙,山水長渺,你想憑弔,也無所附麗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這一段文字,讓我想起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我猜測,這就是楊絳先生寫下《我們仨》的原因。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溫馨單純的學者家庭”是對《我們仨》這本書最好的概括。讀《我們仨》時,總會感到親切而又溫暖,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楊絳先生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懷念。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楊絳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覺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一樣生動形象;也可以像“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感覺值得品嚐,因為憂患孕育智慧”一樣富有哲理。

  而《我們仨》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溫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聰明能幹的阿園,和藹可親、學富五車的父母,構成了一個普通卻又獨一無二的三口之家。我認為,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楊絳先生在書中記錄的日常瑣碎,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們如同血液,和著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楊絳先生在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世時,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悲傷。但她選擇好好活下來,並以思念為筆,寫下了感人的《我們仨》。錢鍾書曾贊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絕對是有依據的,我單單從《我們仨》一書中就看到了一個善良體貼、富有智慧的楊絳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麼睿智的一句話!

  看《我們仨》一書,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樓,每天中午上樓時,都能聞到每一層樓裡不一樣的飯菜香,這樣凡塵中的幸福,不遙遠。進家門後,媽媽會為我端上美味的菜餚,在我吃完飯後,她會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習後,爸爸都會在路口等著我,本來就很短的一段距離,因為爸爸的.等待而又縮短了幾分。在媽媽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著對我深深的愛,這一切,我都知曉。父母的恩情,做兒女的永遠報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錢瑗那樣,能幹而堅強,能在父母老去後,用自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

  曾經我想過一個問題: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們是我最深的羈絆。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讓人格外恐懼的事情。

  “人世間沒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的結尾處這樣總結道。這正是一個百歲老人一生的閱歷所化為的箋言,這值得我們每個人牢記。

  最後,願楊絳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國,“我們仨”再次團聚了。

我們仨讀書筆記6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溫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說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說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週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讀書筆記7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的哽咽,處處透露著遲暮的女子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實交縱錯雜,並伴隨著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又宛如行雲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於食物,關於探險,關於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並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後,戰爭爆發。再往後,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回過頭來翻看筆記,才發現諸如 “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說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而我跟著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說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的買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才發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讀書筆記8

  七月初與《我們仨》失散了,怎麼也找不到,一直認為失散與家以外的地方。卻不想8月初時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兒子苦尋到了《我們仨》。

  兩次閱讀這本書有著不同的心情。先前讀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時,我正好在醫院等待身體檢查,先生就把我帶進了她的夢:先生與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虛虛實實,亦幻亦真。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是對錢鍾書先生和錢瑗濃濃的親情回憶。

  失而復得,接著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書中有許多細節感動著我: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援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圓圓的出生,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裡,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出差時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裡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

  寫到這裡,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不由得想起給弟弟寫的信,無外乎是勸解弟弟與固執的父親。從我生在這個家庭裡,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從前是我們四個,現在我們又各自有了“小我們”和“小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9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於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的都是她臥病在床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該說既是文章的結尾去恰恰也應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後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後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後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友說“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於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床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瞭解錢鍾書從結婚後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鍾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鍾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穫了生活的許多樂趣。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鍾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為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麼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為樂。還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為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鍾書又走了之後,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麼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為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嗎?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後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我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誤把電影《洗澡》和楊絳寫的《洗澡》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之間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倒是電影《洗澡》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我們仨》,講的都是人與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讀這本書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楊絳先生的生平,這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前半部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悲慟與深情。書裡有一段寫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回國後有段時間錢不在身邊,楊絳自己帶女兒錢媛,平生膽小怕黑的她因為身邊有這麼一個“小東西”,內心似乎也充滿勇氣。讀至此一下想到我媽在我一兩歲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她閒下來的時候常會說我小時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職工宿舍,到了半夜經常有喝醉酒胡亂唱歌的人,但因為我的存在,她說她總是特別從容淡定。我常常笑話她,我那麼小,既不能保護她,又怎麼會讓她產生安定感呢,我媽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這個萬能金句來搪塞我。

  書中還有一段寫楊絳自己與丈夫飯後散步,他們稱之為“探險”,因為會經常收穫不同的驚喜。也許楊和錢這對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遠遠超過中國大部分只為搭夥過日子實則早已名存實亡的夫妻。像我的母親,直到前年才勉強地對我說她這一生沒有正兒八經地愛過誰,只因當時年紀大,周圍人的閒話說得越來越多才決定找個人結婚。

  楊絳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圓滿過的,所以她可以說“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我母親的人生也沒有更多的遺憾,因為她現在常說“至少咱們還都在一起”。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妻子無意間給我提起他在《讀者》上看到的一篇有關楊絳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讀過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們仨》。只是記得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愛女錢瑗和錢鍾書先生先後病逝後,飽含著對丈夫、對愛女永世別離的痛苦和思念寫成的,具體內容已渺然不能記起。我便到書架上找到這本書。

  僅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把這本不到二百頁的書讀完了。這一天的時間裡,我幾乎撇開了其他一切事務,專心致志地讀。我被書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潔淨的文筆深深吸引著!

  不得不承認,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機緣的,讀書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感觸是極淺薄的,也許跟年齡和閱歷有關。想到這兒,很是愧疚,那簡直就是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褻瀆。

  《我們仨》共分三部。第一部《我們都老了》,寫的是一個夢境,大概是錢鍾書先生病逝後不久,情景悽婉。只有不到一頁半的文字。末一句是: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開首便是: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共有三十多頁,以夢的場景寫錢鍾書先生及錢瑗先後住院治病,楊絳先生以耄耋之歲奔波於家和醫院之間,伺候丈夫,牽掛愛女。境況之悽絕讀後不禁讓人潸然落淚。第三部《我一個思念我們仨》,寫的是一家三口波瀾起伏又恬淡寧靜的幸福生活。起筆於一九三五年兩人新婚燕爾,共同去英國牛津求學,止筆於錢鍾書先生和錢瑗先後住院治病。楊絳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麗的筆觸濃縮了從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餘年的生命歷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頁,約計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二。

  《我們仨》到處洋溢著對人性真善美的嚮往追求以及對人生際遇的莫測和無奈。譬如,書中寫錢瑗四歲時的天真無邪和伶牙俐齒,有一次錢鍾書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別兩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錢瑗已把錢先生當成陌生人,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楊絳先生寫到讀書和待人: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生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楊絳先生在書的結尾處有這樣幾句話: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胡喬木曾誇讚錢鍾書先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可以說:輕輕觸筆,盡得風流。

  謹以此文,以表達長久以來對錢鍾書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並祝福楊絳先生幸福安康!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初時聽聞楊絳,由老陳介紹,雖是女士,卻多稱為楊絳先生。

  對錢鍾書的認識,則來自於《圍城》,還記得讀《圍城》時最大的驚愕,在於讀到書的結尾,鐘聲響起,著作就結束了。這是唯一一次讀書後意猶未盡,總期待著故事會有下一幕。

  對兩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讀《我們仨》。這書不似普通傳記一般純粹記錄,而是帶著豐富感情的描寫。

  書的開篇,“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即已經表達了楊先生對丈夫的思念。我們總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維持永恆,《天國的嫁衣》結尾,程海諾送陶艾青去見陸子皓,也曾在內心呼喚,這一段路程,永遠沒有終點。而不好的事情,卻希望他僅是個夢,希望著夢醒了就沒事了。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時光是什麼呢?是一家人圍爐包餃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廚房忙前忙後電視機播放著“瞭解世情,關注民生”!廚房是一個家庭的重地,卻也是一個家庭最幸福美滿的體現。有人願意給自己做飯,是人間一等美事;有願意食自己做的飯的人,是人間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說教師是世界最偉大的職業,那廚師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職業。楊絳先生承諾“等我退休了,我補課,我還債,給你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錢老說“為什麼就該你做菜呢?”而楊絳先生又說“說實話,我做的菜他們從未嫌過”。還有什麼比“我們仨”幸福的呢。

  楊絳先生形容“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什麼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書中還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後的話題裡,有機會再引用來說。在我看來,總的來講這書描繪的是“我們仨”的親情與三個人對人生的認識與感悟吧,全書是透過各種細節的回憶來描繪的。

  以前對親情不甚理解,適逢讀書的兩天頭疼的厲害,盡得家裡人照顧,想來若是一個人在外,孤苦無依,怕是一覺又一覺且對付過去了。在中國總有不少諷刺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是出於某一種虛榮心,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認與批評。但是慶幸自己還未完全處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對於往後組建家庭的時候,多了些期待,一種關於家的溫暖的期待。

  頭疼之後,自身彷彿帶著一種滄桑感與淒涼感,帶著這份感覺去讀這本書,更加感受到“我們仨”相輔相持的不易。

  “我們仨”一生沒有特別偉大的追求,最過惹人道的大概僅有錢老的一份狂吧。我們仨一生都在珍惜時間,不敢耽誤半分。珍惜時間工作,珍惜時間讀書,珍惜時間陪伴。

  這或許是我最大的體會吧。誠如胡適先生所言,其實每一個人到最後會投入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誰也說不準,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與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遠,大概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罷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該認真去做好,我想,這比其他的各種職場新人的雞湯教訓來的簡樸也真摯的多。工作之餘,則應多花時間學習,學無止境,學如不及。陪伴親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說。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媽,正因為有_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後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麼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媽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於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麼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載體,雖然現在網路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瞭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資訊,這個資訊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後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後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侷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後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後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侷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媽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後還是要超過自己!

  願_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2.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3.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4.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5.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6.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7.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裡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位來

  8.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9.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10.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11.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12.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得到金錢,擁有金錢未必擁有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願以償.

  15.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