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藤野先生》讀後感

《藤野先生》讀後感

《藤野先生》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讀後感1

  《藤野先生》是魯迅反覆強調,補充在《朝花夕拾》中的一個篇章。避開其中的愛國情不提,也充溢著師生之情。這感情,沒有甜言蜜語,沒有熱血沸騰,甚至連一句“謝謝”都不見蹤影,卻如醇酒一般,散發著歷久醉人的香氣。

  藤野先生為什麼會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魯迅先生呵護備至?是因為北京白菜南為“膠菜”的稀缺嗎?是他又像忘記系領結一樣犯迷糊嗎?是為了弄明白裹腳後腳骨的形狀嗎?不,都不是。恰如魯迅先生所言,這種感情更準確的表達是——“偉大”。

  這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重視,重視他的學習、重視他的態度、甚至重視他的文化背景可能會給他帶來的心情變化。不僅如此,在當時的背景下,日本作為中日甲午戰爭的戰勝國、作為八國聯軍的參戰國,是高高在上的,藤野先生沒有像其他日本人那樣,認為中國人考試高出60分就不是自己的能力,歧視、俯視、漠視中國人,反而希望將新醫術推廣到弱國,並且繼續推行下去。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大愛、重情重義,又何嘗沒有給魯迅先生帶來影響呢?

  魯迅先生學醫的初衷就是為了曲線救國,可是當他毅然決然地中止學醫的歷程,從“醫治國人”到“醫治國魂”的轉變,也離不開藤野先生的引導和愛心的滋潤。他讓魯迅先生悟出,如果國人不覺醒,可能永遠沉眠,就彷彿那根畫錯位置的血管、自欺欺人,於是魯迅先生下定決心,以筆為刀、以苦心為良藥,走上一條佈滿荊棘的不歸路。

  魯迅先生心中有志、有情,希望中國騰飛,然而當他毅然放下醫學、離開日本,也以為著辜負了老師細心呵護、殷殷期盼之情。一個“偉大”、一聲“惜別”,就是他們最後的牽連。

  當魯迅先生年齡漸長,更深地理解老師對他的拳拳苦心時,已經故人杳無音訊,讓他忍不住心生悔恨。這篇《藤野先生》,是他夾雜了淚與恨,彷彿一隻殷殷的鴻雁,卻沒能尋到它應有的主人。在中日關係越來越緊張時,一向大膽的魯迅先生卻只能暗暗打探恩師的訊息,只能在無數個夜晚,在煙霧靄靄中凝視恩師的照片,感恩、祈福、自我鞭策。原來那個文風犀利的迅爺,也有如此柔軟謹慎的一面。曾經的年少輕狂、冰冷如鐵,無法體味老師的苦心,錯過太多;經過時間的蒸煮,成熟的魯迅先生彷彿烈火、滿腔深情,卻無處訴說,只餘白駒過隙空嗟嘆。

  《藤野先生》出版後,翌年,魯迅先生逝。當藤野嚴九郎先生看到文章時,他的得意門生卻已與恩師陰陽兩隔,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藤野先生特意叮囑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對兩人都深具意義的“惜別”。

  透過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的背影,我們似乎看到許許多多被戰火生生分離的師生、父子、兄弟、戀人……又有多少句“惜別”,才換來難能可貴的和平。魯迅先生用他平和質樸的筆觸,在一貫肆意辛辣之餘,飽蘸深情地譜寫了一曲離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藤野先生》讀後感2

  藤野先生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運動,對歷史的發展貢獻很大,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當時的背景是作者在礦路學堂畢業後感到爽然若失,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於是決定出國到日本學醫。從題目和所收錄的小說集可以推測出來,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

  文章前兩段看似是描述到東京的見聞,可是在每一句中都暗藏著對當時清朝留學生的諷刺,表達作者的失落,寫得暗藏不漏,讀者卻又感受得到這種感情,實在是妙。如開頭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問問精通實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在這之後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學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可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接受還認為自己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後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老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時光的荒廢。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作者醫治國人身體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學的心願。

  在作者被譏刺後,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於是放棄了學醫,這點可以理解。可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後,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太后也沒有補寄給他。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會每天到傳達室問是否有信,過一陣後,我可能會擔心是不是魯迅的信在半路寄丟了,再後來我可能會更加擔心他的安全。因為我從藤野先生之前對他的態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養魯迅的,而且從得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後的“嘆息”和離別時的表現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魯迅儘管有他的理由,但是這些不過是藉口,既然心存感激,話怎麼會無從談起呢?完全可以從幾句問候,幾句感謝談起。

  但是我仍然能夠看出魯迅還是很感激藤野先生,並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為中國革命繼續出力。只是我對他在以上幾件事情的處理有些不滿而已,我想在這點,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藤野先生》讀後感3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筆作槍,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猛烈抨擊封建文化與封建道德,從而奠定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我讀過他的許多作品,其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學裡學過的文章《藤野先生》。

  魯迅寫這文章的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裡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在這篇文章裡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汙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藤野先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4

  在讀完《藤野先生》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此刻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學生,用著國家免費帶給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一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班規背得滾瓜爛熟,背地裡,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於嘴邊,拿出來炫耀。

  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鬥,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穫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完美最簡單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捱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己多麼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初為了中華民族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一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他們做著不一樣的事,卻有同一個理想————中國有一個嶄新的明天!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將青春年華送給了祖國母親!

  同學們,醒醒吧,當你們學習有關革命先烈的文章時,請想一想,我們在他們用一生換來的完美生活中成長,卻做著這樣那樣的齷齪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嗎?

  當初,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眾多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從未有一個人喊過苦,說過累。當應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畏懼,縱使知道前面危險重重,縱使自己有機會能夠逃掉且毫髮無損,但沒有人那樣做。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願意用鮮血去喚醒中國。

  為什麼?正因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一顆愛國心。

  我堅信,無論同學們平日多麼放蕩,在在內心深處,必須有一處最美的地方,那裡裝著一顆心,一顆愛國心。給你也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也給我一個理由,正因我們是中國人,因此為了祖國的明天,請放下那些本不應出此刻我們生活中的事,讓我們一齊發奮翱翔!

  革命前輩為中國鋪好了道路,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發奮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5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向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汙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所以,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係。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係"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係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繫,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係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著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異常認真,感覺"真奇怪,今日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最終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並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6

  在讀完《藤野先生》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現在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學生,用著國家免費提供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班規背得滾瓜爛熟,背地裡,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於嘴邊,拿出來炫耀。

  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鬥,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穫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輕鬆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捱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己多麼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初為了中華民族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一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他們做著不同的事,卻有同一個理想————中國有一個嶄新的明天!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將青春年華送給了祖國母親!

  同學們,醒醒吧,當你們學習有關革命先烈的文章時,請想一想,我們在他們用一生換來的美好生活中成長,卻做著這樣那樣的齷齪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嗎?

  當初,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眾多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從未有一個人喊過苦,說過累。當面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畏懼,縱使知道前面危險重重,縱使自己有機會可以逃掉且毫髮無損,但沒有人那樣做。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願意用鮮血去喚醒中國。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一顆愛國心。

  我相信,無論同學們平日多麼放蕩,在在內心深處,一定有一處最美的地方,那裡裝著一顆心,一顆愛國心。給你也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也給我一個理由,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為了祖國的明天,請放下那些本不應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事,讓我們一起努力翱翔!

  革命前輩為中國鋪好了道路,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7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能夠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運動,對歷史的發展貢獻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教師藤野先生。

  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學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可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理解還認為自我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終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可是是沒有落第。”

  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教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我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

  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我時光的荒廢。僅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僅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僅有這樣,才能實現作者醫治國人身體的夢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學的心願。

  在作者被譏刺後,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義)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於是放棄了學醫,這點能夠理解。可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後,作者卻沒有把自我的照片寄過去(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之後也沒有補寄給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會每一天到傳達室問是否有信,過一陣後,我可能會擔心是不是魯迅的信在半路寄丟了,再之後我可能會更加擔心他的安全。因為我從藤野先生之前對他的態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養魯迅的,並且從得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後的“嘆息”和離別時的表現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魯迅儘管有他的理由,可是這些可是是藉口,既然心存感激,話怎樣會無從談起呢?完全能夠從幾句問候,幾句感激談起。

  可是我仍然能夠看出魯迅還是很感激藤野先生,並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我,要為中國革命繼續出力。只是我對他在以上幾件事情的處理有些不滿而已,我想在這點,我能夠做得比他更好。

《藤野先生》讀後感8

  "每當夜間疲倦,《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汙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作為教師,因此。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居首位的師生關係。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係"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係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繫,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係就十分和諧,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著他。

  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於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對學生而言。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學生,桃李不言。也啟發著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9

  在讀完《藤野先生》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此刻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學生,用著國家免費帶給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一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班規背得滾瓜爛熟,背地裡,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於嘴邊,拿出來炫耀。

  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鬥,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穫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完美最簡單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捱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我多麼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初為了中華民族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一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他們做著不一樣的事,卻有同一個理想----中國有一個嶄新的明天!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奉獻了自我的一切,將青春年華送給了祖國母親!

  同學們,醒醒吧,當你們學習有關革命先烈的文章時,請想一想,我們在他們用一生換來的完美生活中成長,卻做著這樣那樣的齷齪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嗎?

  當初,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眾多的中國人民都是一心一意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喊過苦,說過累。當應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畏懼,縱使明白前面危險重重,縱使自我有機會能夠逃掉且毫髮無損,但沒有人那樣做。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願意用鮮血去喚醒中國。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一顆愛國心。

  我相信,無論同學們平日多麼放蕩,在在內心深處,必須有一處最美的地方,那裡裝著一顆心,一顆愛國心。給你也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也給我一個理由,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為了祖國的明天,請放下那些本不應出此刻我們生活中的事,讓我們一齊努力翱翔!

  革命前輩為中國鋪好了道路,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10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汙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因此,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係。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係"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係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繫,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係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著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於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11

  自從走上這三尺講臺,成為一名教師以來,我們每一天應對的就是我們的學生,一個班有那麼多的學生,每個學生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個體差異,有學習好的,有學習不好的,有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也有沉默寡言,文質彬彬的,該如何對待這些個體差異,樹立怎樣的教學觀念,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而幫忙我們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學效果,我覺得這是個十分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近期,偶然看了大文豪魯迅寫的一篇叫《藤野先生》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啟發。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回憶了自我在日本留學的經歷。當時魯迅是作為一個晚清的中國留學生身份在日本留學的,在自我祖國積貧積弱,備受各國列強欺凌的大背景下,魯迅經常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而他的日本教師藤野先生卻不一樣,不但平等公正對待他,還對魯迅十分的關心,書中寫到一個細節,藤野先生把魯迅上課時抄的筆記拿去檢查,過了兩三天後,當魯迅從藤野先生那裡把筆記拿回來時,發現藤野先生用紅筆把筆記裡的資料從頭到尾都改了一遍,不但把記漏了填回去,還幫忙改正了很多語法錯誤。儘管這樣,藤野先生對魯迅還是不放心,要求魯迅以後每個星期都要把筆記送給他看,以保證魯迅的筆記能夠記得準確無誤。之後,要上解剖課,怕魯迅受中國傳統影響不肯上課,藤野先生還主動和魯迅進行溝通。

  讀到那裡,我實在被藤野先生那份“師者”的風範所折服,在那樣一個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年代裡,能夠一向堅持那份平靜的心態去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不管你來自哪裡,是什麼樣的出生,都一視同仁,我想,同樣是教師,我們是否都能做到?

  另外,在這篇文章中,我還看到了一段十分深厚的師生關係,文中寫到,當魯迅決定要放棄學醫,離開學校時,藤野先生感到很悽然,把魯迅叫到自我家裡,把自我的一張照片送給他,照片背面還寫上“惜別”二字,作為紀念,並囑咐魯迅,以後要經常寫信給他。這一幕無不讓人感慨藤野先生對學生魯迅的深切關愛之情。

  同樣,魯迅對恩師藤野先生的感情也是很深的,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懷念,把有藤野先生改正過的筆記裝訂珍藏起來,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自我書桌的牆上,時常激勵自我不斷學習。能夠說,正是藤野先生正直、熱誠、不偏見地對待學生,讓魯迅寫下了這篇飽含情感的不朽之文,讓藤野先生的名字為我們所銘記,也正是藤野先生以往對魯迅點點滴滴的愛,才贏得了魯迅一輩子對他的敬重。我想如果我們能從藤野先生身上學到一點,我相信我們跟學生之間的距離將更進一步,教學效果肯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藤野先生》讀後感12

  《藤野先生》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能夠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戶外,對歷史的發展貢獻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

  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學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但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理解還認為自己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後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但是是沒有落第。”

  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老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

  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時光的荒廢。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作者醫治國人身體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學的心願。

  在作者被譏刺後,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義)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於是放下了學醫,這點能夠明白。但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後,作者卻沒有把自己的照片寄過去(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之後也沒有補寄給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會每一天到傳達室問是否有信,過一陣後,我可能會擔心是不是魯迅的信在半路寄丟了,再之後我可能會更加擔心他的安全。正因我從藤野先生之前對他的態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養魯迅的,而且從得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後的“嘆息”和離別時的表現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魯迅儘管有他的理由,但是這些但是是藉口,既然心存感激,話怎樣會無從談起呢?完全能夠從幾句問候,幾句感謝談起。

  但是我仍然能夠看出魯迅還是很感激藤野先生,並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為中國革命繼續出力。只是我對他在以上幾件事情的處理有些不滿而已,我想在這點,我能夠做得比他更好。

《藤野先生》讀後感13

  文章的開頭,提到了一批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之形象,先生用詞看似輕鬆幽默,然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躍然紙上。其中便有這樣的描寫:“成群結隊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一扭。實在標緻極了。”先生雖沒有具體描寫這群留學生的頹廢生活,然寥寥數語,這些所謂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已可見一斑。須知,當時能到日本留學的人多是國內的精英,某種程度上是當時中國的希望,本應是在日本學成回國後報效國家的一個群體。然而當時魯迅先生所見的並非一群奮發向上的有為青年,怎不讓他失望。

  到仙台醫科學校求學時,在課堂裡看時事電影,所目睹的情形便只能用痛心來形容了。魯迅先生寫道“但是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裡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於此,國民的麻木不仁留給先生的怕只有痛心疾首了。

  棄醫從文的選擇

  在文章中先生說到目睹上述情形後“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先生雖沒有在該文中直抒其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但我們從其後來寫的的文章及其經歷來看,應能知當時先生是覺得與其學醫去拯救身體羸弱的國民,不如用文藝來喚醒麻木的民眾,要不然國民身體縱使強健,也不過是培養了一批麻木無聊的看客。

  尋找醫治社會的良方

  魯迅先生在文中結尾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看在燈光中瞥見他(指藤野先生)黑瘦的面相貌時,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來”可見魯迅先生是想用他的筆,用他的思想來喚醒民眾,振奮國民的精神,透過提升國民的素質,最終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文章的背景時間應是清末,而先生寫作此文的時間已是民國,相隔二十年左右,但中國仍然積貧積弱,無大的改觀,先生知道其一人之力畢竟有限,但總要有人首先起來吶喊疾呼,最終透過良好健全的國民教育、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開啟民智,培養高素質的國民,才能達成強國富民的心願。

  與之相呼應,四年前,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就提及我們的第一要著在於改變國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首推文藝,所以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縱觀其一生,魯迅先生為實現文藝救國的心願,身體力行,著作頗豐:有小說《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花邊文學》、《華蓋集》等。中國少了一個醫生,卻多了一名文化巨匠,而這一轉變背後的因由均能在《藤野先生》一文得到解讀,所以要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該文不可不讀,先生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此文中也展現無疑,這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均應承繼的精神財富。

【《藤野先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