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清明節不僅有很多風俗活動,也有很多美食,那麼清明節吃什麼食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1

  清明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正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說到端午你會想到粽子,中秋節你會想到月餅,其實清明節也有屬於自己的節令食物。除了紀念先祖,踏春出遊,一起來看看哪款清明美食適合你吧。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是將“雀麥草”(又名漿麥草)搗爛後擠壓出汁,拌進糯米粉裡染色,甜而不膩,帶有青草香氣,也有的採用青艾汁染色。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也有以菜肉、芝麻等為餡料的。

  點評:糯米粉不易消化,一般人可以當做點心少量食用,吃多了會消化不良,脾胃功能虛弱的人不宜食用。餡料的選擇有講究,豆沙餡比較甜,芝麻餡能量高,糖尿病人要少吃。

  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浙江湖州一帶就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餡料則五花八門,有紅豆粽、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點評:糯米也不易消化,脾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正常人吃粽子要根據餡料來選擇,酸菜、火腿、鹹蛋、蜜餞等最好不要選擇,它們在醃製的時候都要抹上大量鹽,這會造成鈉攝入量超標,高血壓、腎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最好別吃。而且,加工過程中會產生亞硝酸胺,長期吃會致癌。長時間的儲存容易讓細菌寄生其中,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甚至中毒。桂圓餡、蓮蓉餡糖尿病人儘量少吃,板栗餡不易消化。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饊子”為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幹吃香脆可口,也可以開水、牛奶、豆漿等泡食。

  點評:饊子是油炸食品,主要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高熱量、高油脂,所有人都不宜多食,特別是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人。

  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有的地方也有用艾葉煮雞蛋的習俗。

  點評:雞蛋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還含有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但是,雞蛋也富含膽固醇,一般情況下膽固醇的攝入控制在每天300毫克是安全的。腎病患者根據腎功能情況限制食用,最好只吃蛋白,蛋黃含磷高。

  子推饃

  “子推饃”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如今在我國陝北、陝西等地流行。將發酵後的白麵捏成虎、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等各種造型,輔料為紅豆、黑豆、花椒、食用色素等,裡面包雞蛋或紅棗。

  點評:子推饃的選用也要根據餡料來選擇,比如紅棗餡的糖尿病患者要少吃,雞蛋餡的腎病患者要限制食用。輔料中雖有食用色素,但用量較少,只要不超量超範圍使用新增劑,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烏飯

  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長江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米粒用烏飯汁浸泡成黑紫色,蒸煮後特別香潤可口,吃之前也可撒上白糖。《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

  點評:烏飯草主要起到染色的作用,讓米飯色澤誘人。而製作烏飯使用的糯米不易消化,不宜多吃,特別是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螺螄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點評:螺螄含有各種微量元素,尤其是鋅和硒,對維持人體免疫功能有幫助。但是,螺螄性寒,兒童、孕婦、老年人、胃腸功能不好的人都不建議食用。生的螺螄可能有寄生蟲,一定要煮熟後食用。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2

  蒿餅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採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青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其他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3

  南京清明節傳統食物1:青團和河蚌豆腐湯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團了。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正是因為如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種常見的清明食材。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艾草餈粑。

  在南京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要選個兒不大不小,紅殼的,六個左右就夠三口之家吃的了。先用熱水反覆洗乾淨,略灑點食鹽拌一拌,片刻後再洗一遍。用刀背將硬邊敲松,這樣熬出來的肉才會不老。最後將“歪歪”橫切成一公分寬的條兒,爆火將姜、蔥、鹹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鍋,熬成濃湯,味道異常鮮美,有的還可以在裡面放蠶豆瓣兒,或者鮮筍,秧草,湯美肉鮮,食之三月不忘。但是它性寒,不能多吃,胃不好的人尤其要當心。

  廣東潮汕清明節傳統食物2:薄餅和樸籽粿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和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江蘇清明節傳統食物3:青精飯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

  除了吃一些特色的應季美食之外,清明節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春風拂面、百花齊放、楊柳泛青,清明的時節最適合出遊賞春踏青,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攜帶家人或者邀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鳥語花香,呼吸著大自然最淳樸的氣息,感受著大自然饋贈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麼愜意。

  浙江清明節傳統食物4: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燻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福建清明節傳統食物5:潤餅和烏稔飯

  清明吃潤餅,在福建和臺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清香可口。晉江的“潤餅”複雜得多,包餡兒多種多樣,甚至能擺得滿滿一桌,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裡面出現: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香菜、蒜絲……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據畲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畲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衝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畲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4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週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執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曆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曆,它還結合了陰曆,即以月相29.5天為週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曆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佈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曆中節氣的設定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複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曆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1.青團

  江南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飲食習俗。青團是用一種叫做漿麥草的植物用工具搗爛之後擠壓出汁液,把汁液與糯米粉揉捏成團,這樣青團那個青色的皮就做好了,中間包上紅豆沙製成的餡料,然後放在蒸籠中蒸熟,出鍋之後在表面塗抹上一層菜油,這樣青團就做好了。

  2.艾粄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後,把煮過的艾草瀝乾剁成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用艾草泥,糯米粉還有之前煮艾草的水一起調和揉捏成團,然後再在中間包上芝麻,花生之類的餡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圓形等形狀,放入蒸鍋中蒸熟,這樣艾粄就做好了。

  3.饊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雖然南方和北方都會吃饊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卻有所不同,南方的饊子以米麵做為主料,製作精巧細緻,而北方的饊子是以麥面做為主料,製作大方灑脫。

  4.暖菇包

  泰寧一帶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暖菇包是由一種當地人稱為暖菇草製作而成,暖菇草的學名叫做鼠麴草,又叫做佛耳草。而暖菇包這種食物不同的地方做法也是不同的,南邊製作的時候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製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包子,圓形的,而北邊製作暖菇包的時候用的是暖菇草磨成的粉末,製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餃子,月牙形。

  5.子推饃

  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子推饃的外形像古代將領的頭盔,一個有半斤到一斤重,又叫做老饃饃,子推饃的中間包著紅棗或者雞蛋,頂端的四面則貼著面花,面花也就是面做的小饃,可以捏成各種形狀。食用子推饃還有一些規定,不同形狀的子推饃不同的人食用,像圓形的子推饃是隻能男性食用,條形的梭子饃是已婚婦女食用的,而未婚女性則是食用抓髻饃,兒童則是食用不同形狀的面花。

  6.雞蛋

  在清明節有食用雞蛋的飲食習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並且古人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也就是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體。清明節這天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拿來玩,主要有兩種雞蛋的玩法,分為畫蛋和雕蛋,而畫的蛋還可以食用,雕的蛋則是拿來賞玩的。

  7.薄餅

  在廈門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吃薄餅”,也就是在廈門有清明節掃完墓之後一家人一起食用薄餅,不僅僅是廈門,閩南多數的地方都有吃薄餅的習俗。老一輩的廈門人在食用卷薄餅的時候,會喜歡在薄餅皮裡面放一些煎好的蛋絲,酥脆的海苔還有一些特製的醬料,薄餅裡面包了各種蔬菜,有些地方則會選擇芹菜和韭菜,因為諧音,讓人們勤勞,生命長久。

  8.大蔥和蛋餅

  青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大蔥和蛋餅的習俗,這樣意味著聰明伶俐,在以前青島的民眾還會捏面花,捏成白麵小雞,稱為“蒸小燕”,所以在清明節的這一天的早晨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白麵小雞和雞蛋。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