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1

  縣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文化立縣”的戰略思想,這對於推進我縣經濟和社會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縣是一個農業縣份,加強文化建設,重點在農村。

  隨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的物質條件也隨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走進農村,一幢幢整齊漂亮的新居,一條條寬敞通達的水泥馬路,昭示著各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走進農家,功能齊全的家用電器比比皆是,餐桌上的雞鴨魚肉也是司空見慣的家常食品。這一切都反映了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廣大農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

  與此同時,農村文化生活單一,農民思想素質不高的問題也顯現出來。表現最為突出的現象是的風氣越來越盛,不但形式多樣、品種複雜,而且賭資也越來越大。除此之外,迷信之風也頗為流行。這些現象的產生,不但嚴重汙染了農村的精神空氣和淳厚的鄉土民風,甚至還容易滋生違法犯罪,因此,大力改善或增加農村文化設施,把農村的文化建設納入健康正常的軌道,有效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解決好農村文化建設問題必須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提高認識,樹立科學發展觀。

  首先要立足於“大文化”建設,確立建設“大文化”的觀念。包括社會倫理思想、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風尚、文化藝術、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等都屬於“大文化”範疇。

  其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關係,文化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和政治民主的推進器,要堅持發展經濟先行的原則,將農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動提高到文化與科技、教育、經濟、政治建設相結合的新水平,以文化建設推動農村“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第三要正確理解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文化建設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改造和豐富人的主觀世界;先進的文化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加強人們的道德修養,營造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有利於建設新農村的順利實施;沒有農村文化建設,也就沒有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農村文化氛圍

  首先應從最基礎的文化設施開始興建。我縣雖然普遍建立了農家書屋和閱報欄,但有的還是流於形式,書刊、報紙種類少,針對性和時效性差,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要多為農民訂閱一些喜聞樂見,通俗易懂,並能夠幫助農民勤勞致富的書報、雜誌,讓它們充分發揮為農民朋友服務的作用。另外,還可以鼓勵農民創辦鄉村劇團,豐富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引導農民步入正規的文化傳播途徑,吸收多種文化的營養,真正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對於民間文化團體,要在政策上給予方便優惠,還應在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支援和幫助,真正在農村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使農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村文明程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知識技能,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透過農村基礎教育的普及、職業教育的推廣以及各種職業技能的培訓,根據農業生產技術的不同要求和市場需求,安排培訓內容,實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同時,透過各種渠道推廣農業科技知識、農村致富資訊,廣泛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黨的方針政策。

  透過宣傳、培訓,使絕大多數農民能夠讀書看報,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並掌握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成為有文化、有理想、有技術、有一定思想覺悟、具有民主法制意識的建設新農村的新型農民。要大力開展如“文明家庭”、“好鄰居”、“好婆媳”等評選活動,在農村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還可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敬老愛幼、扶貧幫困活動,樹立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價值觀念。在濃厚的道德氛圍中,歪風邪氣將會自然而然得到抑制,封建迷信的流毒也會自動銷聲匿跡。農村的精神空氣就會得到淨化,文明程度也會相應地提高。只有透過休閒娛樂的方式教育農民,才能真正吸引農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引導農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從而佔領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

  四、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為文化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要重點抓好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等三支隊伍的建設;採取有力措施培養、引進實用人才,為其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和舞臺,使之各盡其能,為農村文化建設獻技出力。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文化工作者紮根鄉村工作;引導城市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要以激發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逐步完善鄉鎮文化站人員編制配備;以創造更多更好的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目標,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農村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必須時時抓、層層抓的工作,只有上下領導齊努力,各級幹部一起幹,才能真正把農村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有效開闢農村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2

  為了推進全辦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為全辦人民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街道黨工委組織有關人員,經過近半個月時間,分九個片對全辦×個村信訪、宗教、基層組織、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了大調研,透過調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眾上訪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二是進一步摸清了全辦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三是進一步加強了對級組織工作的領導。下面主要對**辦事處農村文化建設談幾點意見: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辦事處是**區的東大門,位於城鄉結合部,經濟文化比較繁榮,轄區內有×個行政村,×口人,×畝耕地。

  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鄉村優秀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有所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村文化活動的範圍較大,文化設施較齊全。各村都配備體育健身器材、投影儀、卡拉ok、圖書室,有黑板專欄進行文化宣傳,定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促進了農村文化建設。

  2、“兩委”幹部文化意識有所增強。各村“兩委”幹部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有所增強,擺在農村工作議事日程,比較重視,財力物力有所投資。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了傳承弘揚。村裡在重大節目時常舉辦文藝表演,村民都積極參與。保持當地習俗,定期開辦廟會、開放集市,在熱鬧非凡的活動中繼承發揚當地文化傳統。

  4、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區文化局、電影公司送圖書下鄉、一月免費演一場電影,普通收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條件較好的村,自籌資金唱大戲,較好地滿足了農村群眾這一文化需求。

  5、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為豐富。各村自發組織各類中老年藝術團、演唱團隊,文藝表演隊伍×個,都能利用重大節日、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農閒時大家聚在文化活動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龍、跑馬、唱戲、唱歌等,或自發組織學習練書法、繪畫。各村都常年活躍著一隻宣傳隊,逢年過節都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對群眾文化的需求,差距較大,問題不少,現狀確實不容樂觀。

  1、農村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農村文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對經濟文化貫徹不夠,與村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村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極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農村文化建設如何抓,抓什麼,以至不想抓、不願抓,也有的村幹部勉為其難、虛於應付。

  3、村級文化建設引領作用不強,農民文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少村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兩委”幹部缺乏先進文化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將之風盛行。但主要原因還是“兩委”幹部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以致不能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4、文化陣地建設滯後,村級文化設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動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設施不夠齊全,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各項農村文化經濟政策。

  近年來,有關農村文化經濟政策也頒發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和兌現,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扶持村級文化的發展,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2、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幹部要增強農村文化建設主體意識,建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向深層次發展,並納入議事日程,制定發展目標,形成文化建設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

  3、加強陣地建設,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設施作用。要充分運用國家相關的文化扶持政策,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發揮好文化陣地和文化設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強管理,真正讓其用於文化,發展文化事業,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

  4、發展文化產業,著力打造農村特色文化。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必須繼承並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對部分村一些頗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積極挖掘、整理,並加以繼承、弘揚,並加以創新,讓其承載更多更豐富的新內容,推陳出新。利用特色的農民藝術、食品和農產品,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為農村文化建設增添後勁。

  5、整合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新路。隨著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文化資源和文藝載體日趨豐富,我們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加以引領和疏導。加強村級組織的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整合電視、廣播、通訊網路等文化資源,使廣大農民瞭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資訊,以促進農業生產、豐富農民生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事組織好農民書畫展、文藝匯演和農村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讓先進文化佔領、覆蓋廣大農村,以科學發展觀引導和推動農民營造自演自賞、自娛自樂和強身健體,崇尚科學文明文化的氛圍。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3

  一、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下,我市農村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民間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初見端睨,文化市場漸趨繁榮。透過對調研鄉鎮的走訪瞭解,具體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從我們調研的鄉鎮來看,除戴南鎮外,其他四鎮都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闢有文化活動陣地。如大鄒鎮文化站分別闢有展覽、圖書、閱覽、健身等文化活動廳室,配備有相應的活動器材,並正常開放;茅山鎮除興建了文化活動中心外,還新開闢兩處文化廣場,廣場上配備體育健身器材;周奮鄉利用文化活動中心舉辦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為整合文化資源開闢了一條創新之路。戴南鎮目前也已積極規劃投資20xx萬元籌建將會成為“蘇中第一”的鎮文化活動中心。

  2、鄉鎮、村領導文化意識有所增強。從走訪調查中,我們感受到鄉鎮、村的領導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已逐漸增強。戴南鎮分管負責人對我們說:“當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農民的文化需求就更為迫切,文化建設也就顯得更為重要,經濟發展亟需先進文化來支撐。”為此,他們已開始將新農村文化建設擺上鄉鎮工作的議事日程。周奮是經濟薄弱鄉鎮,鄉負責人對文化建設工作十分重視,首期投資了45萬元,建成了集圖書閱覽、健身、活動、展覽和培訓於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大樓,並於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每個鄉鎮廟會文化都較為發達,茅山鎮每年都搞一次頗具特色的會船節。部分鄉鎮能利用民俗和傳統文化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如茅山鎮利用曾唱響中海的“茅山號子”填上新詞進行演唱,周奮鄉透過挖掘、整理出民間文化瑰寶“西江月”曲牌,並編排了《又唱西江月》節目參加市裡演出,獲得全市文藝調演一等獎。茅山鎮還透過蒐集整理,編寫了反映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古鎮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號子》等3本圖書。

  4、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市裡組織的送戲、送電影、送體育和送圖書下鄉活動,普遍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合陳鎮重新改組恢復了電影放映隊,創造條件,積極實施“送電影”下鄉活動,僅20xx年就完成“送電影”下鄉495場次,較好地滿足了當地農民的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為豐富。調研鄉鎮都能利用重大節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如組織文娛演出、棋賽、球賽和聯歡會等。鄉鎮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如組成腰鼓隊、舞龍、舞劍、打蓮槍、扭秧歌和小型民間樂隊等。近年來由鄉鎮文化站或當地學校牽頭組織的一些文藝節目參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評,還獲得了不同的獎項。茅山鎮每個行政村常年活躍著一支宣傳隊,逢年過節均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照國家、省市對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問題不少,現狀不容樂觀,乃至令人堪憂。經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文化事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中央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經濟政策,並要求地方政府對當地文化事業的投入幅度應高於當地經濟增長的幅度,但不少鄉鎮並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實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與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嚴重失衡;文化建設不能與經濟建設同步,嚴重錯位。

  2、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鄉鎮、村幹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內涵的整體把握。他們甚至不知道新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抓什麼,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願抓。他們在思想認識上有偏差,認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如搞經濟建設,看得見,摸得著,體現政績明顯,長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同時亦存在畏難情緒,認為文化建設不好搞,費錢費力不討好,而勉為其難、虛於應付。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

  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於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我們深入部分鄉鎮村,透過與村幹部座談、入戶走訪、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縣的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

  近年來,我們搶抓庫區移民搬遷補償機遇和國家、省出臺的相關政策機遇,圍繞“活動設施完善、文化特色鮮明、組織規範有序、社會風尚良好”的目標,遵循整體部署、階段推進、分類指導的思路,以實施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推動文明村鎮建立、加強基層文化網路建設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為主要載體,紮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層文化網路初步形成。近年來,全縣上下緊抓國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專案,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全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了新建或維修改造,站房面積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內設“三室一廳”(書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同時作為共享工程服務中心,12個鄉鎮均配置了3臺以上電腦、1臺投影儀、1臺易播寶,其中有8個鄉鎮配備了衛星三級站。全縣192個村(居)委會建起了文化室,配備了兼職管理員;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147個,每個書屋配有標準書櫃5組,報刊架1個,實用圖書1500冊,電子音像製品100種,報刊雜誌30種以及閱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裝置。全縣共有27戶市級、101戶縣級、1360戶鄉鎮級文化科技中心戶。每個社群至少有1戶文化科技中心戶及1名文化資訊員。這些由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戶構成的農村文化網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健身娛樂的需求。

  (二)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文藝活動,組織各村、居委會以村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為載體,積極開展文化文藝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把科普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把義診藥箱背到偏遠山村,把先進文化帶到農家大院。全縣每年送科技下鄉達100多場次,送戲下鄉達15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達2000多場次,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機構的組織和陣地作用,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自2006年開始,全縣開展了三次電視歌手大賽,每次大賽均吸引數千城鄉群眾參與,屈鄉大地處處歌聲飛揚,群眾性文化活動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每三年一屆的民間文藝匯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發掘,並綻放異彩。如民俗表演《開山號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燒毛狗》、《靈牛耕地》,薅草鑼鼓《象牙床》,山歌對唱《車風斗》,楊林堂鼓等,這些節目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搬上舞臺就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廣為流傳。目前,全縣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26人,縣政府連續表彰了三批48名縣級優秀民間藝人。2009年,屈原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除此之外,茅坪、歸州、沙鎮溪等鄉鎮還投資數萬元舉辦農民運動會或專場文藝匯演,廣受群眾歡迎。各鄉鎮的廣場文化、節日文化蓬勃興起,為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農村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農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近年來,我們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注重在農民中發掘人才,建立起穩定的骨幹隊伍,逐步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華,為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透過藝人傳授、集中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基層文化骨幹,湧現出了一批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節目和民間藝人。全縣大大小小的民間藝術社團有40多個,大多由農民自籌資金、自置道具組建而成的業餘劇團、文藝隊、戲班子。這些社團活躍鄉村,為農村的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慶提供演出服務,走出了一條以藝養藝,市場促藝的新路子。比如,楊林橋鎮的民間文化能人組建了2支民間藝術表演團隊,1個文藝節目策劃工作室,全年開展演出活動達50多場次。梅家河、九畹溪等鄉鎮的民間藝人自發組建的文藝社團,年創收達數萬元。這些文化社團的演出節目涵蓋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戲、吹打樂等特色藝種,原汁原味、詼諧幽默,頗受農民的青睞。

  二、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文化建設觀念滯後。部分領導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依然存在,“只要經濟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醜”的觀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號,擺不上位”,出現了“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錢緊了扔掉”的現象。還有的片面的認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檢查裝裝樣,任務來了一陣風,風頭一過無影蹤”。諸如此類,種種錯誤認識,導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視和支援。

  (二)農村文化陣地總量偏少。近年來,在各級文化政策的惠顧下,全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雖然都完成了興建或維修改造的任務,但內部配套設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級普遍存在“陣地少、活動少、設施差”的現狀。部分村裡的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多年未購進新書,現有圖書陳舊破損,內容過時,少有人借閱。少數村雖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但因其設施簡陋、裝置陳舊而少有人光顧。這些現象,非庫區鄉鎮較之庫區鄉鎮,經濟弱鄉鎮較之經濟強鄉鎮,顯得更為突出。截至目前,全縣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廣場,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佔全縣農戶的比例尚不足1%。這直接影響著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農村文化隊伍十分薄弱。鄉鎮文化幹部絕大多數為兼職,主要在節日期間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平時主要精力忙於其他工作;有的文化專職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整體素質不高,在組織指導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不到應有的職能作用。由於待遇偏低,條件較差,難以吸引優秀的年輕專業人才到基層工作,這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一大障礙。

  (四)農村文化市場發育不足。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農民很難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低,農民群眾文化增收的意識淡薄,渠道單一,許多民間藝術品、工藝品自產自用,很少進入市場流通,商品轉化率低,對經濟的貢獻率較低;民俗文化活動大都由農民自發組織,沒有與旅遊產業結合,形成民俗旅遊專案;文化產業發展滯後,缺乏規劃指導,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尚沒轉化為產業優勢。

  三、加快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鞏固文化陣地。文化陣地是廣大農民群眾樹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形成和諧的思想與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臺。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物件,建好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支援”。當前,文化陣地建設的資金來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縣、鄉兩級要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有專項資金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並在經濟不斷髮展、財政不斷增長的同時,逐年提高在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繼續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同時,要把專案帶動戰略引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一些投資大、影響大的建設專案,可實行招商引資,採取商業化運作,推動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逐步縮小公共文化設施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二是要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在有財力條件、有工作基礎、有工作積極性的鄉、村、農戶率先建立一批質量較高、活動較正常的宣傳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戶。以點帶面,透過建成一批鞏固一批,示範一批帶動一批,逐步在全縣建立較為健全的網路陣地。三是要堅持“綜合利用、資源共享”。集鎮中心村可與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並明確一名村幹部為文化協管員,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充分發揮陣地的實際效用。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學圖書室、閱覽室、運動場所定時就近向農民群眾開放,把中小學校建成宣傳、文化、資訊中心。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閒置校舍,可改造為村文化活動基地。

  (二)拓展文化內涵。根據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一要豐富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農村節慶日、農閒等時機開展文化活動。在活動形式上,要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在活動時間上,要把“三下鄉”與“常下鄉”相結合;在文藝風格上,要將傳統節目與現代節目相結合;在文藝內容上,要將民俗表演與政策形勢宣傳相結合。透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既為群眾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長農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識,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領,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意識,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二要深化建立活動。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明建立的文化活動,倡導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會風尚。積極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進社群、進農村”活動,充分發揮文化部門的資源優勢,透過送戲、送圖書、組織人民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藝活動等形式,推進文明社群、文明鄉村、文明家庭的建立工作,積極營造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透過特色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對現有的民間文化資源要保護好、發展好,對民間文化資源要系統挖掘、整理,按照“搶救保護、傳承創新、開發利用”的方針,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工作,研究開發保護傳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好高齡藝人,特別是在全省、全市有影響的民間藝人,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和傳統工藝,建立傳承機制。建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為抓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為基礎,優秀民間藝人和代表性傳承人為重點,文化中心戶為陣地,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為補充的多層次的原生態文化網路體系。要積極開發具有當地傳統和特色的民間工藝專案,創新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專案,開發文化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專案,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四是倡導自辦文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扶持民間文藝隊伍或個體辦的文化實體,支援農民自辦書社、演出隊,促進農民自辦文化的健康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縣每個鄉鎮甚至行政村都有業餘文藝隊伍,最終以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以民間文藝隊伍、個體辦的文化實體為補充,逐步形成文化網路,因地制宜地開展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創新文化體制。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靠外部支援,而且也要透過對現有文化體制的改革創新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一要深化改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屈原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農村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要不斷深化文化單位的勞動、人事、分配製度等方面的內部改革,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的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同時要理順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達到“管人、管錢、管事”的統一,人員編制進入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將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納入文化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納入全額財政供給,解決其後顧之憂;活動經費按照有關政策列進縣財政預算的“盤子”,由縣財政按渠道撥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活躍農村文化中的積極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援。透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對於現有民間藝術團體。如皮影戲劇團、花鼓戲劇團、龍獅演出隊等,要大力支援其以市場運作方式,與旅遊景區、婚慶公司嫁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要規範管理。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成立文化市場執法大隊,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監管作用,健全農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加強執法力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取締無證經營。重點加強對演出娛樂、電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銷售、網咖等方面管理,堅決打擊傳播色情、封建迷信等違法活動。

  (四)建好文化隊伍。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館)至少有一名專職幹部和相應的兼職幹部。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化組織的職能作用。一要提高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質。要經常組織文化工作者、文藝專職人員深入農村生產生活的第一線,從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積累生活、激發靈感,為廣大農民群眾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二要發揮好“文化協管員”的作用。村級文化協管員是最基層的專門從事文化管理的隊伍,要透過加強培訓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輔導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基礎性作用。三要培養一批農民文化骨幹。每年舉辦若干期農村文體骨幹培訓班,不斷拓寬鄉鎮文化幹部的知識層面,提高文化幹部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著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風硬、業務精、能力強的鄉鎮文化幹部隊伍,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體部門的職能作用。要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注意發現、培育農民文化骨幹和帶頭人,變“送”文化為“種”文化,特別是要發揮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活躍在農村文化事業中的“鄉土藝術家”的作用,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5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並就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發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活動,培育文化團體,加強文明建立,倡導社會新風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強化農村文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近期,按照市委宣傳部的總體要求和部署,對部分縣(市)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農村文化發展基本情況

  農村文化建設包括農村文明建設、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的開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事業的發展進步等多方面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有了較大發展。

  (一)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有較大提高。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的提高,帶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最明顯的是打仗鬥毆、偷盜搶劫、殘害婦女兒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發生率明顯降低,與人為善、互相幫助的淳樸民風得以發揚。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較快。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政策,加大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閱報欄建設工程的有效實施,推動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以**縣為例,農村有線電視、電話覆蓋率達到了100%,建設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廣場5個,裝備農家書屋38個,閱報欄38處,添置書櫃50餘個,協調市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關工委捐贈圖書近2萬冊,發動縣內幹部職工捐贈圖書1萬餘冊,使農家書屋藏書達到或超過了省市要求標準。

  (三)農村文化活動開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門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文化部門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仍以**縣為例,透過開展“千名幹部進農家,服務農民促發展”活動,各駐村幹部積極開辦農民夜校,開展籃球賽、拔河賽、卡拉ok大賽等文體活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文化事業發展進步較快。採取不同形式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技術培訓,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卓有成效。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的意識和水平明顯增強,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較快,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核率達到90%以上。建設完善村衛生室、鄉鎮衛生所、衛生院,初步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二、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深入發展,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都對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與要求相比,農村文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倡導不力。有些同志說起來重視文化建設,忙起來就放在一邊,或者被動應付,缺乏主動性。有人認為,沒飯吃不行,沒衣穿不行,沒房住不行,沒錢花不行,文化活動不搞沒什麼大問題。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究其原因,還是認識問題,沒有從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農村文化建設。由於認識不到位,倡導農民開展文化活動就缺乏動力,更別說扶持、建設農村文化了。

  (二)鄉鎮文化站建設相對滯後,文化陣地萎縮。鄉鎮文化站在農村文化發展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於一個鄉鎮來講,是文化發展的的龍頭、支柱,20xx年,農村稅費改革後,鄉鎮文化站與廣播站合二為一,變成鄉鎮文體廣播站,職能上被削弱。80%文體廣播站沒有專門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器材、設施,無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鄉鎮文體廣播站只有1個編制,文化幹部身兼數職,且大都不是專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比較困難,指導培養農民開展文化活動力不從心。

  (三)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匱乏,農民文化活動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富裕了,家家買上了電視機;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在客觀上造成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調查報告《強化農村文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集體生產時田間地頭即興文化活動基本沒有了,一些“農村文藝人”失去了“舞臺”,加之鄉鎮文化站沒有有目的地創造機會去培養、鍛鍊這些人,使得農民中有專長和特長的文化人才越來越少,缺少有熱情、有能力組織農民文化活動的領頭人。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得到有效激發。農民自發開展文化活動、文化創新的氛圍還沒有營造出來,

  (四)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方式過於簡單。一說起農村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人們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麼了。扭秧歌與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節兒,各地經常組織秧歌匯演,男女老少披掛上陣,很是壯觀;現在的秧歌參與者多是老年人,以鍛鍊身體和創收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農民缺乏主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意識和動力,農村文化活動主要靠相關部門的文化下鄉,但由於各地文化部門的人員有限,精力有限,資金有限,文化下鄉還沒有形成制度和規模。

  (五)文化資金投入不足,經費缺乏保障。前些年,由於財力所限,鄉鎮經濟薄弱,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鼓勵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投入的資金偏少。單純為提高農村文化水平

  而投入的資金只佔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的發展進步。

  由於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滯後,致使先進文化和思想還沒有完全佔領農村陣地,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不良思潮還佔據一定空間,庸俗、醜惡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範圍內侵蝕著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三、推進農村文化發展對策

  (一)提高認識,把發展農村文化納入發展規劃。樹立新的理念,真正關心鄉村農民的文化生活。切實把發展農村文化擺上日程,將文化建設工作作為考核新農村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確定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責任,量化考核,獎優罰劣。建立文化發展激勵機制,鼓勵農村文化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多出精品。儘快制定出優秀作品的獎勵政策,鼓勵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創作更多體現時代特徵和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二)立足農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從根本上說,要改變農村文化工作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適應的現狀,還得立足農村文化的現實土壤,保證農村文化工作有陣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陣地,現有的小廣場、禮堂、活動室等文化場所要添置設施,更新內容;開闢新的文化陣地,建設一批文化廣場、球場以及其他群眾文化場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種: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間文化,引進外來積極健康文化,培育新生優秀文化。舉辦各種培訓班,科技講座,引導農民興辦文化、參與文化、積極要求文化消費的熱情,引導民間文藝人自編自演健康向上的、貼近農民、貼近生活的文藝節目。

  (三)創新機制,培養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一是要配齊配強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對鄉鎮文化站人員建立“准入”機制,設定進入門檻,對新進文化站人員的學歷、年齡,特別是業務、特長技能要設定硬性規定,經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同時保證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穩定隊伍,提高工作積極性;二是要以文化館和各鄉鎮文化站為基地,分期分批對文藝積極分子進行培訓。培養一大批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藝人和“土專家”,扶持一批文化專業戶,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強與大專院校的溝通、協作,爭取有特長大學生到農村實習,搞社會實踐活動,為農村文化建設帶來新鮮理念,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四)強化服務,使“三下鄉”活動向縱深發展。從現在的情況看,由於農村文化工作基礎薄弱,要改變農村文化工作的被動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現階段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應切實加強和改進“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經常化的軌道。要建立良好的機制,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選擇“送”的時機。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核,“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經費要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協作機制,形成單位和部門之間的共同合作。同時,注意探索促進“三下鄉”與農民文化活動的有機結合,使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幹部進農家,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推廣**縣“千名幹部進農家,服務農民促發展”活動的成功經驗,選派有責任感、有事業心,有專業特長的幹部長駐農家,指導發動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帶動農村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各駐村幹部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此為基礎,促進各村屯、各鄉鎮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創新活動形式,舉辦文藝匯演、農模大賽、健身操比賽、卡拉ok大賽,樂器演奏、二人轉、交誼舞、街舞培訓展演,農民書畫展、徵文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資金保證。文化事業建設費的安排應向基層文化建設專案傾斜,要保證有影響的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市縣鄉財政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鄉鎮文化中心建設,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閱報欄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農村文化人才培訓,鼓勵補貼自辦農民文化大院,還要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扶持農村文化活動的經常性開展。各職能部門要主動與上級部門聯絡,爭取農村文化發展基金。透過政策鼓勵、商業化運作,鼓勵民間資金投入農村文化發展事業,按照“民辦公助、一主多業”發展思路,採取結對幫扶、文明共建、掛牌命名、評比表彰等措施,促進文化中心戶建設,“十一五”期間,力爭達到一個村。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