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用11篇)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緻的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熱愛基礎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育信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強,具有科學的學生觀、教師觀、教育觀,具有紮實的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和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全科型的小學教師以及從事基礎教育研究、諮詢、管理的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小學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兒童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本專業採取全面綜合培養、分文理方向發展特長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實事求是,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承教師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為人師表;具備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專業素養和一定的教育研究、終身學習的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小學相關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觀察研究小學生的科學方法;

  3.具有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小學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 瞭解小學教育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7.實現知識、能力與個性的一體化發展,具有全科型的教師職業素養;

  8.具備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有效實施課堂教學與管理學生的能力,能夠進行學科教學設計、有效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9.具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良好的審美能力;

  10.形成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的信念,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有健康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主幹學科

  教育學、心理學

  四、核心課程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德育、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小學語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學論、科學課程教學論、小學課程標準與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學、學校管理學、班級管理等。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六、修業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

  八、畢業最低學分及要求

  畢業最低學分為162學分。其中公共基礎平臺41學分,學科基礎平臺12.5學分,專業基礎平臺44.5學分,專業方向模組25學分,專業任意選修模組不低於8學分,公共選修模組不低於6學分;獨立實踐環節25學分。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2

  一、培養方案設計總體思路

  培養具有國際標準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必須遵守以《華盛頓協議》為基準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並以此為標準作為培養方案的設計依據。透過專業認證,將明確工程教育專業的標準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學條件,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專業化發展;促進科學規範的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的建立。透過專業認證,可促進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交流,提升工程技術人員的國際競爭力。

  1.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要求

  我院現有機械工程、工業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和汽車服務工程四個本科專業。為穩步提高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水平,適應工程師教育國際化趨勢,學院把機械工程專業透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作為目標,以此帶動全院教育教學改革。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來規劃實施人才培養過程,就是要遵守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機械類專業補充標準。以機械工程專業為例,在培養方案設計中必須既考慮人才培養的國際標準,又考慮專業特色;既考慮學科知識體系,又考慮學生能力構成;既考慮專業培養目標,又考慮結果導向,堅持教學過程與學習效果的考查,更注重學習效果;既考慮理論教育,又重視實踐能力培養、行業企業參與教學過程等。

  2.培養方案的總體設計思路

  新版培養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根據自身定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設定課程體系。特別是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專業補充標準》對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專業類、實踐環節、畢業設計(論文)六類課程提出基本要求。在分類基礎上實現: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兩者合計至少佔總學分30%,專業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10%,純集中實踐環節佔總學分近30%。按照標準要求,對原培養方案中未設定,但認證標準規定需設定的課程進行了補充。2015年版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框架如下圖所示。

  二、產學結合促進實踐能力培養

  1.擴大產學合作

  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為出發點,擴大產學合作。實現產學結合的關鍵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設。沒有長期穩定的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產學合作就是無源之水,更談不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我院結合北京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現有的一個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四個校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的基礎上,開發建立新的院級和校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並與SMC(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地鐵等合作建立訂單班,實施訂單培養的方式培養實用型人才。不斷拓寬現有的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在實踐教學、學生競賽、教學資源共建、合作研發、就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功能,擴大產學合作成果。校外集中實踐環節全部在企業進行,校內課程實踐除部分課程實驗外,普遍採用專案式教學方法,建立實踐課程專案庫,專案內容多由企業課題轉化而來。

  2.課程資源建設

  我院圍繞北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與SMC(中國)有限公司等企業密切合作,除集中實踐環節大量採用企業案例外,還進一步最佳化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鼓勵專業核心課程由行業產業名師與專業教師共同完成。進行核心課程配套教材建設,編制產學合作特色教材,教材的編寫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教材內容上體現應用性和實用性,有利於“專案與行為引導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深入挖掘企業實際工程案例,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和課程設計的實踐專案庫。

  三、基於OBE的培養方案實施保障

  OBE是基於學習結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OBE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哲學;在實踐上,OBE是一種聚焦於學生受教育後獲得什麼能力和能夠做什麼的培養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一切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課程設計都是圍繞實現預期的學習結果來開展。OBE以專業人才培養作為實施的著力點,按照泰勒的課程理論具體包括四個階段。一是選擇教育目標,重點明確專業定位和特色。要建立專業培養標準並儘可能地把專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細化,同時可以測評,要用學生的展現來表現知識和能力。二是設計教育經驗,重點設計專業培養方案。以達到專業培養標準所規定的學生學習結果為目標,保證專業培養標準所規定的學習效果得到明確的落實,即學習目標的可追溯性。三是組織教育經驗,重點探索與改革教、學、考各環節的具體實施手段。每個教學環節都有明確的知識、能力培養任務,教學改革和創新以實現培養任務為依據,為實現不同目標可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四是評價教育計劃,重點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與持續改進。要把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創新考核形式,加大實踐內容在考核中的比例,讓學生明確目標,促進自我培養。本文就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圍繞北京市產業定位調整和生源結構變化,在構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實踐工作進行了總結。圍繞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培養具有國際實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方案總體設計,微觀課程,保障體系等各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對機械類專業從傳統的以製造過程為中心轉變為以創新創造為中心,從面向生產過程到面向生產性服務,以培養面向機電、汽車行業和高技術裝備服務業的高階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取得了顯著效果。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3

  1、當前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現狀

  1.1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各校各具特色,有待於進一步凝練第一,以外顯知識形態為主的培養目標。這類學校制定培養目標的依據認為:小學教育專業是高校教育的一個專業,是知識分化的結果,就應該體現高等教育應有的理論水平,因此,在課程設定上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即強調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的學習。這種思維源自學院派,在小學教育專業建設中占主導地位。第二,以內隱知識為主的培養目標。這類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的依據是認為小學教育專業是社會職業發展的產物,即職業意義的專業,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就應該以實踐性知識為主,所以,在課程設定上,強調與小學教育專業相應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即強調實踐性知識的學習。這種思維源自中師辦學的傳統經驗,但又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同。由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左右了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的現狀,便產生了不同的培養模式。

  1.2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

  依據內隱知識理論和培養目標,產生了小學教育專業的三種培養模式,即分科培養、綜合+方向培養和綜合培養。第一,分科培養模式。這種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與二級或一級師範培養中學教師相一致,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培養的學生,專業知識紮實,但教育專業知識及相應能力差,不適應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僅有少數學校運用這一模式。第二,綜合+方向培養模式。這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強調綜合培養,明確方向,其優勢淡化了學科專業界限,強調文理相通,學有專長,但這一模式與分科培養模式並無質的區別,強調學科知識的精與深,忽視了知識的廣與博,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首都師大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就分為中文、數學、英語、科學教育、資訊科技、音樂、美術七個方向。他們凝練出小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綜合培養、發展專長、注重研究、全程實踐和“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培養模式及“多種性、綜合性”的課程設定是該專業突出的特色。第三,綜合培養模式。要求畢業生能勝任小學各科教學,因此,不分學科方向,強調文理滲透,注重知識的廣與博,突出了教育專業的特點,但課程門類眾多,內容龐雜,知識體系性差。要充分考慮到各科素養的全面培養、各學科教學指導能力的提高和教學技能的掌握。突出“實踐性”:全科教師培養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師培養植根於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綜合化改革的現實需要;(全科教師培養指向於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的時代內涵;全科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彰顯了“校地雙贏”協同創新發展之路。

  2、小學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

  2.1準確定位,學以致用

  小學教師作為一種特定的職業,其職業技能服務和麵向的物件是小學校園內外的方方面面,即從課堂、校園、學生、教師到家庭,因此必須區分主次、循序漸進。就職前教育而言,這些技能主要表現在通識理論掌握、學科基礎奠定、專業能力訓練、資訊科技應用、學校工作與反思等,並將作為基本的目標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小學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區分於其他專業學生培養的顯著標志。就職後成長而言,課堂掌控、校園文化、學生心理、家校溝通等將是小學教師職業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現。因此,小學教師的職業技能應方向明確,學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優勢,避免照搬他人經驗。

  2.2學練結合,特長髮展

  小學教師基本職業技能的系統性培養,首先是在職前教育階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實踐環節。目前教育部正在進行的小學卓越教師培養改革專案,內容之一就是對小學教師的職業技能培養進行全科型、全覆蓋、過程性探索試驗,同時透過課程體系改革進行模組化實踐技能訓練,並將訓練情況延伸到職後教育階段進行檢驗。儘管全科發展是小學教師的理想狀態,但無論是何種技能,也不管是在哪個階段,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小學教師都必須經過學習和實踐,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長和個性,並有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體系,多樣評價

  教師的職業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技能即人們常說的基本功,如三筆字、簡筆畫、課件製作及基本的藝體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體現在學科教學、課程研發、教學反思、教學評價和心理健康輔導等。由於各類技能之間的差異較大,在目前尚沒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對小學教師(包括職前職後)進行技能體系的構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應形成規範。在具體操作中則要將訓練總目標細化為小目標進行分級分類訓練,同時注意各個訓練專案的聯絡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進行終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考察,即可進行書面設計,也可以採取以演代評、以展代評等,進行切合實際的綜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領,關注教師發展

  教師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一所學校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視對教師群體的思想引領工作,力求透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促使教師積極向上地發展。學校每雙週召開一次全體教職工工作例會,在會上對學校工作進行小結,並對教師作風效能建設中表現出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總結,使每一位教師明確責任,提高覺悟,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加強自身修養。學校還定期從《人民教育》中選擇優秀的文章推薦給教師自學,用這種靈活的方式對教師的師德修養進行培訓。近年來,隨著學校生源的不斷擴大,新教師數量激增,並日漸成為學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基於這種情況,學校在做好全體教師學習培訓的同時,還格外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與進步。學校黨支部成員與青年教師幫帶結對,定期和他們開展不拘形式的座談活動,瞭解青年教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撥開迷霧,解除困惑。

  3、結束語:

  總之,在培養小學教師專業素養中的科研實踐,這幾方面並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學校各部門形成合力、調動教師積極性,才能為培養教師專業素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培養教師專業素養並非朝夕之功,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在《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釋出實施的今天,小學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將永遠在路上,值得每一個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4

  一、培養目標

  主動適應時代要求和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格物致知”的辦院理念和“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思路和“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專業基礎知識紮實,綜合素質全面,個性特長明顯,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進一步發展潛力的新型小學教師。同時,本專業也為學生在相關教育學科領域繼續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具體要求

  本專業定格在高等師範教育,定位於綜合素質教育,定向於服務基礎教育,既要對學生實行全面發展的綜合培養,又要實現學生學有專長的定向發展。透過四年學習,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必須達到大學本科的水準,不僅能夠創造性地從事現代小學教育相關學科的教學,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鬥的志向和責任感;

  2、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3、全面系統地掌握一至二門小學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勝任一至二門小學相關學科的教學;

  4、掌握較為寬廣的自然科學、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方面的基礎知識,形成系統、全面、綜合的知識結構;

  5、全面系統地掌握教育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創造性地從事現代小學教育相關學科的教學;

  6、具備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和潛力;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具備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意識與能力。

  三、學制、畢業學分和授予學位

  學制:標準學制4年,實行彈性學制,學習期限可控制在3-6年。

  畢業學分:170學分。

  授予學位:教育學學士學位。

  四、專業核心課程

  教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論、教育研究方法、各學科課程教學論、發展心理學、教育評價學、教育統計學、漢語基礎、微積分初步、英語精讀等。

  五、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現場觀摩與課堂觀察、班級管理、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與學校規劃頂崗實習、學科微格教學訓練、社群服務與研究性學習、行業調查與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等。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5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敬業樂教,一專全科、多才技高,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勝任小學多門學科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小學教師。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從事小學教育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小學教師職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在小學各學科中教學、管理、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理念,具有科學的兒童觀,教師觀和教育觀以及獻身小學教育事業的精神;

  2.掌握全面而紮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小學教育教學技能,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論素養,能夠從事小學各學科教學且專精於某一學科教學;

  3.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表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反思能力,以及使用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的能力和開發小學生潛質的能力;

  4.熟悉國家教育法規和方針政策,瞭解基於小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小學課程的性質、價值和目標;學會運用符合小學教育規律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學評估原則、方法;能夠勝任小學課堂教學、指導小學生課外藝體活動和參與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5.掌握標準的普通話,規範的三筆字和熟練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掌握一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

  三、學制

  標準學制 3 年。

  四、畢業學分

  學生修讀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達到 120 學分,符合畢業要求者,准予畢業,頒發畢業證書。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6

  一、在構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強調適應社會需求

  1999年湖南懷化學院建立了教育系,從2002年招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為教育科學學院,經過14年的探索,我們積極探索和研究省內外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學前教育發展趨勢和國內外學前教育最新發展動態,找準切入點,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突出教師基本功和教師特長。

  在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中,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反映現代教育理念,體現學生個性發展、終身學習、主體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多次重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近年來先後多次討論、修訂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改進課程設定,調整課程結構。現已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能力課程模組體系,由最初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大塊到“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三大模組改革為“大學公共能力課程、學前專業能力課程、兒童教育發展能力課程”的集知識、素養、能力為一體的課程模組體系,在本課程體系中,力求最佳化智慧結構,做到文、理、藝滲透,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程體系的整體功能和專業特色。強調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確立了適應社會要求的學前教師專業培養目標:即培養面向21世紀,能主動適應學前教育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基礎紮實,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強,有特長而又全面發展的幼兒園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專門人才。

  在方案實踐中,我們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突出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擺脫了傳統教育的一味的系統化和教學模式的束縛。實施教育素質和文化素質並重;教育教學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並重;思想品德和個性發展並重;在課程結構上文、理、藝、英並重普修;實現個性特長與全面發展相結合。透過加強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育,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軍訓、社會調查等)、科技素質教育活動(如開設專門的手工藝製作課程)。

  培養方案中,實踐(驗)活動課程總學時635課時,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約為6∶4。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內化為教育教學能力:即具有實現代幼兒教師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的綜合加特長的骨幹教師,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職業特質。根據培養目標,設定了學前教育教學和學前教育研究兩個專業方向,突出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學前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中強調專業特色

  學前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設定,涵蓋三個階段的教育實習(共計18周)、軍事訓練(1周)、社會實踐(8周)、勞動實踐(2周)、專業實踐等五個部分,總學時比例佔總課程的11%。同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有計劃、有指導地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課程教學中以開展綜合性實驗專案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滿足了學前教育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

  1.學前教師職業基本功訓練:全面開展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在大學四年中,透過有層次、逐步實施的教師基本素質和技能的訓練與考核是我院實訓工作的特色。結果顯示到2016年4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三筆字、簡筆畫合格率為100%,考核獲得二甲以上等級水平普通話的學生有77%,課件設計合格率達到90%,微課片段教學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園文化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立並參與了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舞蹈團、合唱團、結誼社、野草文學社、網路協會、航模協會、教心社、口語藝術社、致遠書畫協會等等;積極開展說課、課件製作、教育小論文、簡筆畫大賽、講故事、手工製作、舞蹈創編大賽等各種活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充實了學前專業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讓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在學前專業能力課程模組中開設了一定的綜合性實驗專案和研究性學習。我院向各教研室下發了《關於加強專業課程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內容”研討與教學工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學前遊戲論》的教學走出課堂指導學生綜合實踐課題“關於兒童遊戲型別的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專業課程《幼兒園工作管理》的教學,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關於幼兒園總務工作調研”的研究性學習,專業課程《幼兒園活動設計》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係在學前教育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注重以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特點。

  4.多層次的專業見習、實習,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實習是我們教科院教育實踐活動的亮點與特色,學前教育實習分為教育見習(1周)、模擬教育實習(4周)、教育實習(12周)3個環節,有計劃、有目標,有指導地分階段地進行,這種教育實習體制既讓學生真實而充分地體驗了未來職業的甘苦,牢固了專業思想和職業理想,更強化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學前教育素養。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培養過程中,我們充實學生的社會實踐,其中模擬實習4周、專業實習12周、學年論文1周、課程設計1周、畢業論文8周、軍事訓練(1周)、勞動實踐2周,共18個學分,佔總學分的10.91%。在課程體系中,開設了三筆字、教師口語、手工藝製作、音樂、美術、舞蹈、學前課程教學與研究等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課程。制訂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素質訓練綱要》,督促學生進行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實施了每年舉辦一次大型文化藝術節活動和每年一屆的畢業生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等大型實踐性活動。以賽促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性地在開展模擬教育實習的教育實踐環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準備,利用微格教室的先進儀器裝置,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製作課件,在幼兒園探索性地進行1~2個學時的語文或數學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學前教育教學各環節。在教育實習的組織管理中,實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從校內準備—基地見習全面實習總結交流等各環節,均安排教師全面指導,保證了實習效果。在廣泛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培養。

  三、向教學管理要培養質量強化質量意識

  1.狠抓教風學風建設、建立較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檔案管理規範。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新建、修改和修訂涉及教學管理的檔案的有23餘項,涉及學生管理的檔案有十多項;上級管理文獻彙編、系部教學管理檔案彙編、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進度、教學任務書、考務、學籍管理、教學檢查等教學基本檔案齊備,管理制度健全,執行情況良好。

  2.構建新型人才質量觀。培養未來教師的質量是建立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學前教師的基礎上的。我們構建的未來教師質量觀可以概括為: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學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資訊應用能力;掌握說、寫、擇、察、調、問、評、做、彈、唱、跳、畫十二項現代教師基本功。

  3.將學前教師教育專業教學、研究與教師素質、技能訓練“一體化”。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強化理論教學的實踐實訓功能;以大學課堂教學為主,同時把課堂放在學前一線,強化課堂教育的適應性功能;完善實踐教學環節,使其延展到每個學年,強化教育見、實習的崗位訓練功能;把教學活動與教學研究、師範素質訓練、學生科技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強化實踐教學的社會適應性功能。從而在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們在不斷改善省內外已經建立的6個教育實習基地基礎上,學前教育專業就近建立專業教學實踐點,充分發揮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點功能。加深與現有實習基地的聯絡與協作,在滿足數量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善實習基地對學生的指導和評估機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實踐基地為依託,構建高等院校教師教育與地方學校的教學教研互動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為引領地方小學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4.透過改革與建設,最終使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轉化為教師教學特長,具有實施現代基礎教育教學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教師職業特質。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7

  一、人才分型培養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規格、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而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年招生總數和在校生規模龐大,同一錄取批次的學生在生源質量、入學動機、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差異化加大。這就要求高校要從以往整齊劃一的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來重新思考並積極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問題。因此,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對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是目前眾多高校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認為,地方本科院校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髮展需求,依據學生“材質”特點進行分型培養。

  分型培養,就是承認學生差別,尊重學生個性,包容學生缺陷,挖掘學生特長,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根據學生成才需求和發展目標來設計其成才方向、成才型別和培養路徑,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釋放足夠空間,給予學生充分支援,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積極的條件,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個性、有特長、有優勢的人才。顯然,分型培養是一種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本質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科學發展為本,為學生實現發展目標提供寬鬆的培養環境。

  人才分型培養的實現,其關鍵在於最佳化制訂與之相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並結合學分制教學管理優勢進行系統的配套改革。

  二、制定合理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分型培養模式有效實施

  傳統的人才培養依據整齊劃一的專業教學計劃來實施,其核心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目的,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寡為評價標準,顯然這種方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多樣化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按照人才分型培養的思路,就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全體學生成長成才、健康發展為宗旨,科學定位培養目標規格,既重視共性提高又重視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整體最佳化課程體系,並充分利用學分制的管理機制優勢,整合課內外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制定合理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為多樣化人才培養提供實施路徑。

  (一)設計長才型別,激發學生成長成才動力

  培養目標是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培養目標的確定要符合學生的成才、發展方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分工精細固化,高等教育強調專業對口,曾經走過了一條專才培養之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職業崗位的多變性,高等教育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向廣博方向發展,於是又推行通才教育。通才和專才兩種模式,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各有優劣,但完全割裂,由教育管理層採用自上而下的包辦式推行,則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和發展訴求。實際上,市場經濟對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對人才需求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規格、多層次的,呈現著多樣化的特點:不僅需要高層次的通才與專才,而且也需要中、低等各層次的通才與專才;不僅需要少數的學術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技術研發型、工程應用型、技能操作型、技術管理型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必須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這種層次性,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到學生這個被培養物件的發展與成才需求。如果從學生的就業去向來看,有的學生將向專業高深方向發展,攻讀更高階學位;有的學生將從事技術應用;有的學生將從事技術操作或技術管理等工作。由此看來,儘管相當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將應用型人才確定為學校的培養定位,但也不能整齊劃一,而應對學生的發展訴求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援。對向學術型發展方向的一部分學生要給予足夠的發展空間,對於技術研發型、工程應用型、技能操作型、技術管理型等不同發展方向的大部分學生,要給予充分支援,使其成才優勢更加凸顯,潛力得到最大發揮。

  (二)做好能力分析,科學設計課程體系

  做好專業能力分析,就是要求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緊扣學生成才分型培養目標和規格層次定位,確定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分型拓展能力,做好各能力專案選擇與要素分解,為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設定提供支援依據。在專業能力分析過程中,在縱向上,要確保給予學生精深學問的可能;在橫向上,要儘量減少必修課程的學分數,增加跨學科、跨專業的選修課程的開課數和學分數,允許學生向廣博型發展,向相鄰專業漂移。為此,透過構建“平臺+模組”的課程體系來支撐人才分型培養,使共性提高和個性發展相結合。其中通識通修課程全校統一構成第一平臺,給學生跨學科選擇課程的可能;學科大類打通形成第二平臺,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並能在專業間自由選擇;同一專業可平行設定多個模組(方向),便於學生選擇專業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分型發展的需要,柔性設定分型模組課程,為學生向學術型、工程應用型、技能操作型、技術管理型等不同發展方向提供相應成才路徑。此外,對平臺課程可設定不同層次、不同學分,實施分層分級教學,並由多名教師同時開課,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進行選擇。

  這樣的課程體系設定,便於學生選專業、選課程及分層教學,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設計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改變了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個性,實現分型培養、個性化培養。

  (三)突出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透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提高理論教學內容的教學效果。透過實踐教學也可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拓展學生素質。因此,實踐課程應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並積極探索產學研有效結合的實施路徑。要根據應用型人才的總體定位和共性要求,加大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打破原有的以課程設定實驗、按專業嚴格劃分實驗及實習界限的條塊分割局面,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最佳化整合,既注意到各環節間的獨立性,又考慮各環節之間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職業適應能力為重點,構造基礎實踐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綜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模組第次推進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根據不同的分型培養目標規格定位設定相應模組,在教學實施中有所側重。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工程性,採用案例教學和專案驅動的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從事專業工作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對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就業教育等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往往受校內資源有限和實習過程監管力度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實習內容與專業脫節,與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在內容和時間上割裂,最終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此,採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創新產學研模式,促進實踐教學效果提高。一方面,可安排有明確就業意向的學生到對口單位實習、到就業(意向)單位實習,將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轉化為畢業論文中的實踐問題,同時提高學生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實踐能力,使自己所學知識和社會需求相適應;另一方面,也可透過人才外包集中實習模式,進行專案實訓,完成整套教學過程,並在合作方的推薦下促進學生就業。這種形式,不僅有效緩解了校內軟硬體資源不足的壓力,拓展了學校的實習、就業基地,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也可以推動學校自有教師實踐技能的提高,為學校產學研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有效途徑。

  (四)重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分型培養的目的是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科學發展為本,透過揚優護短、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而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也必然內化為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並形成學生在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基礎上、全面自由發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質、適應社會變化的心理素質、勝任工作並有所創新的專業素質。對於學術型人才培養過程而言,素質教育更側重強調受教育者具備寬泛的研究視野,及在某專業領域的突出造詣;與此對照,針對大多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素質教育就要求教育過程與生產實踐的緊密融合,從而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合理培養體系和創新培養模式。

  為此,就要將素質拓展體系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這也是彰顯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尊重了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素質拓展體系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組織能力和團隊精神為重點,以普遍提高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為依託,按照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思想和理念,對大學生的素質進行科學的規劃、個性化培養和綜合性開發。素質拓展體系主要包括大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會實踐與社團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各類學科競賽及文體比賽等內容。

  三、加強教學改革與教學建設,建立健全與分型培養模式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

  按照分型培養思路指定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了人才分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及培養路徑。人才分型培養方案的執行與具體操作,還要涉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加強教學改革與教學建設力度,構建於分型培養模式相適應的、高效執行的教學管理體系,真正將以生為本的理念和人才分型培養落到實處。

  (一)創新學分制管理,健全教學執行機制

  從形式上來看,學分制基於選課制,以學分來測量課程的學習量,並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了最低的畢業學分標準;從本質上來看,學分制強調的是學習自由,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程序等方面的自由,體現的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因此成為不同生源、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進行分型培養、實現多樣化發展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為將學分制的實施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一,要拋棄管理者本位的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服務意識,打破舊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以學分制為中心的教學服務體系,滿足全體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化。第二,要完善基於教學資源配置可控的選課制;實行有利於學生自我設計學習程序的彈性學制;實行有利於學生自我選擇發展方向的專業分流、專業轉換機制以及第二專業輔修制;實行寬進嚴出的淘汰制,取消重修、重考次數限制,允許學生追求卓越。第三,充分利用學分制的管理優勢,建立學分互認、學分流通、學分替代機制,設立獎勵性質的創新學分、拓展學分,激勵學生特長髮揮,揚優護短;完善學分績點評價制度,平衡學生學習的“質”與“量”。第四,依託現代資訊科技建立具有教學計劃管理、課務管理、學籍管理、成績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實驗室管理、質量評價、資訊查詢等功能的學分制教學管理系統,實現學分制教學管理流程的網路化、資訊化、遠端化,體現服務為本。第五,透過導學制,對學生選課、選專業、職業規劃給予必要指導;建立預警制,對“問題”學生給予必要的監控、干預和學業警示,引導其健康發展;透過正面引導和反面懲戒,確保學生健康發展、科學發展。第六,實行管理分權,讓學生參與一定的管理,賦予他們對成長成才模式設計的參與權,對於其學習效果的知情權,對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監督權,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二)加強課程建設與課程管理

  一方面,人才分型培養模式要求人才培養方案要充分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另一方,學分制的核心是選課制,學生透過對課程的自由選修來獲取學分。因此,提供足夠數量的、不同型別的、不同規格層次的課程並加強對課程的修讀管理是實施分型培養模式下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環節。

  就課程建設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課程開設條件,包括教學內容、儀器裝置、教材課件、圖書資料等,確保學生選課需要;另一方面開出高質量的課程,教師是關鍵,因此,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有一隻數量充足、梯隊合理、素質過硬、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隊伍來推進分型培養模式下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就課程開設而言,在平臺課程中,積極推行分級、分層次教學,並實行選課試聽制度,不僅允許學生對同一門課程選聽不同教師、不同層次的課程,也允許學生選聽不同的分型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找到真正的興趣點所在,也可以發揮優秀教師的示範帶動,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推行“一人一計劃”制,而不是以專業行政班或教學班作為基本的管理單元。

  (三)改進教學方法與課程考試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自我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上,由“灌輸型”轉為“啟發型”,透過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理實一體等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與教師共同研討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教師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上的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參與並最大限度開發學生潛能從而轉化為能力提升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在考試方法上,建立起與分型培養相對應、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考試製度,採取口試、討論、答辯、論文、學習報告、過程考核、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徹底改革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和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能動性,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使其學會自我學習。

  (四)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分型培養的意義在於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長髮揮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必須與之相適應。要按照人才分型培養模式對不同型別的人才定位建立相應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並將其分解於各教學環節、不同型別與不同層次課程的質量標準體系中;要建立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體系,除常規的教學管理機構外,成立教學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學生教學資訊員等,使管理組織多元化;要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使評價資訊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過程連續化、評價制度經常化;要建立教學資訊的反饋和整改機制,使教學質量監控構成閉環系統,使教學整改落實位,確保教學質量達到目標要求。

  四、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為地方本科院校實施人才分型培養模式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地方本科院校應緊緊把握住培養學生成長成才這個根本,依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分型培養,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進,從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多樣化的適用人才。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8

  1、《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意見》出臺前我校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我校高度重視本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自今年8月29日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啟動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以來,學校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講解並佈置20xx版人培方案制定工作。

  在10月10日的全校教職工大會詳細解讀了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和各二級學院分別組織相關負責人到政府機關、同類院校、企業進行調研及召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座談會、研討會40多場次,下發各類學習檔案30多份。

  2、《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意義及總體要求?

  本次人培方案制定是大改,不是在原來基礎上修修補補,要為轉設後新的廣州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各部門、各二級學院在制定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把“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與學校提出的培養“基礎知識較紮實,資訊化素養較高,實踐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

  3、《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和課程體系是如何設定的?

  20xx版人培方案各專業的總學分控制在150-160之間,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專業課、集中實踐課、拓展課四大類。

  其中通識課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由教務處和通識教育學院研究後統一安排;

  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三部分;

  集中實踐課是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渠道,除學校統一安排的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外,專項課程設計、綜合性課程設計、專項工程(專業)訓練、綜合性工程(專業)訓練、創新性實驗實訓專案等方式開設實踐課程,要求能夠與理論課程剝離的儘量單獨設課,開設專門的實踐課程;

  拓展課是由學生參加本專業或本學院或跨學科的教師工作室、學科專業競賽、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或選修全校開設的其他課程獲得學分。

  4、《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及實施工作的具體要求是什麼?

  在“對標”方面:要把2018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作為本次人培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據,但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和課程設定上要結合學校實際,切忌生搬硬套。

  本次“指導意見”對思政課安排了一定實踐教學環節,學校將與通識學院一同落實好實踐環節的具體實施方案及考核方式。

  在教學大綱制定及教材選用方面,要求各部門、各二級學院改變以往根據教材寫大綱的做法,嚴格按照“確定知識點—設定課程—編寫大綱—編寫講義(製作課件)—選用教材(指定教學參考書)”的步驟實施。

  在課程考核方面,要結合課程實際,採取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

  在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要明確設定各專業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校外實踐環節,並將各項實踐環節落到實處。

  鼓勵各課程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專案式分組教學,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團隊方式完成專案調研或工程(專業)實踐,撰寫調研報告或專案總結並製作PPT予以彙報,把專案的實施過程、總結匯報及學生在專案實施過程中的表現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

  5、對於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20xx版人才培養方案》有哪些新的舉措?

  新版人培方案在第六學期安排了4周專業實習時間,學生可以在企業連續實習二個半月左右;第七學期後半段安排了8周時間,用於各類考證培訓、實習、專業綜合訓練、創新創業活動及畢業論文開題等環節。兩個集中時間段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造了條件。

  學校計劃從下學期開始,在第11周設定“三全育人”活動周,用於學生各類素質教育的開展,由教學與學術事務部、學生工作部負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9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高等教育不斷髮展壯大,大學的功能得以擴充套件和延伸。但不變的是,大學始終圍繞著人才培養這個根本任務,致力於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無論提升科研水平、發展研究生教育,還是拓展社會服務多麼重要,本科教育始終是研究型大學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我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定位於:為高階人才的成長奠定基礎。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階段的兩個基本任務,研究型大學需基於高階人才應具有的素質和能力,在對學生實施成才教育的同時,更加關注對學生進行成人的教育。武漢大學將以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為基本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動教學內涵建設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創新人才。

  一、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使命的迴歸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學功能不斷拓展的新形勢下,再次強調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職能,既是對大學傳統的堅守和弘揚,也是基於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學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看,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學承擔的根本任務。在大學建立研究所、實驗室,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到學術知識的創新過程之中,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的學術人才。在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職能的同時,強調大學應該肩負的服務社會功能,則拉近了大學與社會的距離,增強了大學培養的人才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適應性。儘管大學的職責和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擴充套件,但大學的根本任務依然是培養人才。大學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一個學術共同體。沒有大學生的機構,就不能稱其為大學。凡是有大學生要教育培養的地方,都必須把高質量的教學工作作為基本的要求。因此,無論大學如何發展,無論社會對大學有什麼期待,只要有學生需要培養,人才培養就是大學的根本任務。

  二、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定位

  辦學定位是指大學為明確自身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確定服務面向、發展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思考和規劃活動。一方面,辦學定位體現了大學的基本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理念,是大學歷史傳統的延續和傳承;另一方面,辦學定位對大學的辦學行為和未來發展具有統領作用,它必將引導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方向。 我國對高校的分類有多種標準。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大學,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應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學術水平來說,大學分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按學科的綜合性程度來說,大學分單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按人才培養的層次來說,大學分專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碩士或博士授予權的大學等。按本科人才培養的規格來說,大學有應用型本科教育和學術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型別或者同一學校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大批專門人才,因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國不同型別的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養專門人才。

  三、武漢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設想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世界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武漢大學將以“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為基本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動教學內涵建設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一所學科齊全、科研實力雄厚、面向國際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武漢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於:致力於培養具有堅定的民族精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開闊的國際視野、人格健全、知識寬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創新人才。

  課程教學是本科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採用什麼樣的課程體系來組織教學,直接影響和決定著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只有經過精心設計,符合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髮展需要,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的課程體系,才是較為科學和完善的課程體系。因此,大學究竟應該構建什麼樣的課程結構,應該開設哪些課程,課程的教學內容如何確定,以及怎麼處理前繼課程和後續課程的關係,是大學教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是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好教師的言傳身教、為人為學,對處於成長期的青年學生來說,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好的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進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專業、課程,並幫助學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因此,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應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素質為核心,透過開展一系列教師教學培訓和專業發展工作,引導每一位教師成為懂教育的學者,不僅學問做得好,教學水平也很高,既做學問家,又做學問教育家。

  大學是一個學術性組織,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傳承創新文化等多項職能。如何認識和落實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如何引導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何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如何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如何推進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建立和執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應該思考的重要內容。大學應透過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為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10

  一、現狀分析

  1.目前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尚未真正到位。創新和創業教育尚未變成高職院校師生的共同行動。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認為,現在學校擴招,教育資源嚴重不足,能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就不錯了;一部分教師覺得現在生源質量下降,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質量都難以保證,還談什麼創新創業?大多數學生則在應付著各種考試,能否創新那是走上工作崗位以後的事。

  2.“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確立。一是各種政策、制度和措施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而只是在傳統培養模式基礎上的區域性修正和補充;二是形式重於實質,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強有力的目標導向。長期以來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真正納入教師教學工作業績考核範圍。對學生傳統單一評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學領域保持,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雙創型”人才的“瓶頸”,阻礙著人才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二、方案探討

  1、轉變教育理念,實現創新創業的一體化教育創新與創業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創新是一個從新思想的產生到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或服務的發現、發明和設計的過程,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新產品或服務並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創新是創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創業活動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質的特徵,是創業的靈魂和關鍵,也是創業可持續性的保障。而創業基於創新,並推進創新。高職教育“雙創型”人才的培養也應實現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一體化。

  2、確定“雙創型”人才培養目標“雙創型”人才的目標特徵有以下二個方面:一是“雙創型”人才應具有紮實的知識根基和較完備的知識結構;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再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獨到的思維方式,善於判斷和把握機會;具有高超的創新、實踐、實施和拓展能力;具有優秀的團隊精神和社會競爭力。二是“雙創型”人才也應該具有專業人才的行業特徵。

  3、最佳化“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由學校培養與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校內理論教學和模擬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國內社會形勢教育與國際背景教育相給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的多元作用。

  4、創新“雙創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過程比學習的結果更為重要,要摒棄傳統的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推行以下三種教學方法:一是案例教學法,透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實際存在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二是模擬教學法,運用模擬器或模擬情境使學生在接近現實情況下扮演某個角色,並和其中的人或事產生互動,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以培養學生資訊獲得、動作技能和決策等能力;三是“實戰”教學法,在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中,使學生在現實情況下扮演某個真實的角色,開展業務工作,以達到真實的學習目的。

  5、強化“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不斷更新和最佳化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創新性實訓內容,確保學生在實訓教學環節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訓練。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內容應以針對學生的能力、素質與創新因素進行檢測,要儘量具有挑戰性、競爭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慾望、創新激情,能激勵學生不遺餘力地去探討、鑽研;在考核標準上,把創新因素作為最主要的評判指標。採用開放式、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建立以開卷考核、分散考核、過程考核等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機制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負責全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加強對“雙創”教育的組織、協調和管理。二是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意見,將“雙創”教育納入規範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設立“雙創”專項基金,對學生的“雙創”活動進行專項資助。

  三、結束語

  本文旨在確定“雙創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分析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進行轉型提供探討方法。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11

  一、 資格條件

  (一)認同寶源企業文化和歷史使命,為人誠信,擁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愛崗敬業。

  (二)能夠較好的面對和處理工作中的壓力,能夠以發展和變化的眼光對待工作,善於接受新鮮事物,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持續的自學能力。

  (三)具有較強的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寶源工作期間,有良好的工作業績和績效評價,具備較強的專業工作能力。

  (五)大專(含)以上學歷,35歲(含)以下,在集團工作1年(含)以上。

  二、後備人才的申報與選拔程式

  各部門、各基地於每年的6月及12月上報本部門的後備人才名單。綜合管理部根據各部門、各基地申報名單對候選物件進行審查、考核,篩選,確定人選,進入後備人才庫。

  (一)申報

  申報人填寫《後備人才申報表》(附後),透過以下方式上報綜合管理部:

  1、各部門、各基地以部門、基地名義推薦,並將申報表報綜合管理部。

  2、各部門、各基地員工向綜合管理部自薦,直接將申報表報公司綜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二 選拔入庫

  綜合管理部對申報材料進行初審後,通知申報人參加選拔測試。透過測試者正式進入後備人才庫,並開展培養工作。 選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輪,每輪考核設定基準分,未達到基準分者即淘汰。達到基準分者進入下一輪考核。每輪考核成績保留,最後成績為各輪成績加權平均。

  1、專業英語水平測試: 主要包括英語筆試和英語口試。

  2、價值觀念及綜合素質測試: 主要包括職業傾向測試、個性特徵測試、智力測試或寫作。

  3、業務知識測試:

  4、面試: 由公司領導、綜合管理部領導及相關部門人員組成面試小組進行面試,採取一對一交談或無領導小組討論形式,側重思維、表達能力的測試。

  三、後備人才的培養

  後備人才的培養有基礎培訓、輪崗實習、內部兼職和掛職鍛鍊四種方式。

  一基礎培訓

  1、培養主題:企業文化、管理知識、溝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識。

  2、培養方式:參加集團或公司統一組織的企業文化、管理知識、溝通技巧等培訓;參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訓。

  3、培養目標:使後備人才熟悉業務知識、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二輪崗學習

  1、培養主題:業務流程、實際技能的掌握和應用

  2、培養方式:將後備人才安排到各部門進行工作學習,瞭解該部門實際情況。重點了解各崗位業務知識、工作流程、相關規章制度等內容。輪崗週期分為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種。輪崗結束,後備人才需在一個月內上交輪崗實習報告,報告應注重實效,達到分析現狀、解決問題、最佳化管理的目的。考核報告由該部門經理初評打分、綜合管理部經理複核評分,兩者按6:4比例權重後得出實習報告最終成績。實習報告成績將作為輪崗實習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據。

  三內部兼職

  培養主題:增強對各部門工作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員工 綜合素質和能力。 培養方式:兼職人員以學習、調研、協助為職責,參與 兼職部門具體業務的運作過程,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並承擔相關工作,在兼職業務上接受兼職部門領導管理。

  四掛職鍛鍊

  1、培養主題:綜合技能的全面鍛鍊和提升

  2、培養方式:將後備人才安排到各部門相應崗位上掛職,由綜合管理部審批發文。掛職的時間不應低於10個月。 掛職鍛鍊的崗位編制做為臨時編制,僅用於培養後備人才,不作為公司正式的編制。

  四、後備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庫、任用及後續跟蹤

  一 後備人才考核

  1.後備人才考核、淘汰週期為2年。

  2.考核包括培訓考核、崗位考核、能力測試3大部分。

  其中:培訓考核指每次培訓結束後,由培訓組織單位組織各種形式的考試(如筆試、小組討論、心得撰寫、課題研究等),對培訓結果給予評價。 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後備人才所在部門對其進行績效考核,對後備人才的工作情況進行評價。 能力測試指檢查兩年內後備人才是否取得一項中級(含)以上職稱或考取更高階學位。

  二 後備人才淘汰 有以下情況者,經公司領導審批後,從後備人才庫中淘汰:

  1.崗位考核成績連續兩年處於所在部門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測試不合格者(兩年內未完成自學內容者);

  3.培訓表現不合格者(未能參加必修課程學習或違反培訓紀律、培訓考核成績兩次以上不合格者);

  4.違背誠信承諾書內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組織的各類活動中,行為方式與寶源集團倡導的企業文化理念不符者。

  三 後備人才出庫及任用

  1.後備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或培養結束後,根據公司各部門、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綜合管理部統一調配,兼職培訓、輪崗學習或掛職鍛鍊。經考核合格,成為公司新設或空缺崗位聘任的首要人選,正式任命後,視為正式出庫。2年內未任命的後備幹部自動出庫。

  2.後備人才出庫後,納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式。

  3.後備人才庫將遵循“滾動、跟蹤、淘汰、發展”的培養原則,淘汰不合格者,發展新的後備人才,實現人才滾動培養。

  五、相關說明

  一 後備人才入庫後,其原人事關係不變動。

  二 後備人才入庫後,由綜合管理部根據培養方案,安排其參加培訓、考核或者掛職鍛鍊等。

  三 為了做好後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各部門需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參照選拔條件,積極、慎重地推薦後備人才候選人;對於申報或入選後備人才庫的員工,所在部門要在日常工作中給予大力支援,公司將後備人才的培養工作,作為對該部門第一負責人考核的指標之一。

  四 參加崗位鍛鍊的後備人才薪資待遇參照其輪崗崗位值執行,由鍛鍊所在部門考核;後備人才原崗位由所在部門安排人員頂替。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