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集錦15篇)

清明節習俗1

  一、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二、清明禮儀與禁忌

  1、清明節掃墓的程式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先將墓園打掃乾淨,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裡的雜草清除乾淨。然後是祭祀,人們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後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

  2、清明節拜祭輩分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3、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4、清明節穿衣配飾

  清明節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5、清明掃墓時間

  一般來說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前完成掃墓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6、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跑到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7、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它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9、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除了掃描祭祀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例如: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遊是可以的,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三、鬼節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2

  “民以食為天”,清明祭祖也不例外。掃墓祭祖,不改繁文縟節,回家烹調美味,不厭精細。千百年來的習俗,就透過燒豬、做魚丸、採清明茶等活動流傳下來。宗族家庭的情感,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凝聚。帶著對先人的懷念與尊敬,熱熱鬧鬧地過節,清明,並不悽悽慘慘慼戚。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俗語有“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東莞人“掛指”、“拜山”一般都會準備燒豬、酒、飯、拜山包等獻給祖先,然而,不同的鎮區的食品各有些許出入,例如鳳崗有采清茶、品甘甜;東城有糯米煮楓葉,一家分吃;高埗有魚丸獻祖先等。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說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一個古老節日之所以沿襲不衰,是因為它承載著中國人代代累積下來的那份感情,流淌著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繁衍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對先烈、英雄以及死難同胞“祭之以禮”,喚醒著人們心中與國家、與同胞那份割不斷的血脈親情,也將凝聚起推動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激情與動力。

  雖然東莞土生土長的市民,都會選擇在清明節當天祭拜先人,還會去東莞各大公園爬山登高來度過假期,比如旗峰公園、水濂山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松山湖等都是不錯的好去處!

  清明畢竟是春意盎然的時節,宋代詩人程顥曾作《郊行即事》一詩:“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描寫的就是清明美景!

  廣東其他一些地方清明節的習俗:

  1、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2、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除了用斂糕祭拜先人外,清明節吃艾?也是惠州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被稱為“清明?”,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採摘艾葉,剁爛成漿後與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後分給大家吃。由於艾葉有祛溼、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體強健之說。

  清明前後,許多人家門前都插著柳枝,這是惠州的老風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樹、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樣,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時節插柳與身帶末草一樣,是為了祛穢。

清明節習俗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臨近清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下午,我們手拿小白花,排著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烈士陵園。

  大約步行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園裡寬闊的道路上。來到一個巨大的碑下,我們停止了腳步,舉目望去,碑上寫著“永垂不朽”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碑下,一個潔白的花圈靜靜地“躺”在上面,那兩根漫天飛舞的布條像眼淚似的在為英雄們感到悲傷,旁邊鬱鬱蔥蔥的幾棵大樹發出“沙沙”的響聲,似乎也在為烈士們哭泣。正當我們滿懷悲傷情緒為烈士們嘆息時,少先隊員代表朗讀了為烈士們精心準備的悼辭的聲音傳到了我們耳邊,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使我們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層悲痛。

  “請全體同學為烈士們默哀一分鐘!”隨著大隊長的這句話,我們都低下了頭,一分鐘過後我們又抬起了頭。“請各班同學為革命烈士獻花!”一曲鏗鏘有力的《歌唱祖國》突然響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沒有烈士們,怎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烈士們,五星紅旗怎能那麼鮮豔?我們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們!於是,我鄭重地將手中的小白花獻給了烈士們。此時此刻的小白花不僅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還表示出我們會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烈樂於奉獻的光榮傳統!

  祭奠儀式結束了,我們又在公園裡玩了一會兒,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想: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而且還時不時地惹長輩生氣,我們實在太不應該了。“排隊了!”一聲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立刻爬起來,跟著隊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清明節習俗4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依然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習俗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小學五年級作文《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就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就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就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說,無論家裡多窮,清明節都就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麵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裡,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就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就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習俗6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在我的家鄉湖南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會上山給已逝去的親人掃墓。以前環保意識還沒有這麼強的時候,掃墓的主要內容是放鞭炮,點上香燭,燒紙錢,在墳頭上放上瓜果酒品來祭祀先人。在傳統風俗中清明節其實就是寒食節,但是在湖南似乎並沒有吃寒食的習俗。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節介紹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習俗7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是我國農曆24個節氣的第5個節氣。為什麼又是節日呢?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節”。寒食節是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家家戶戶不舉火煮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們上墳燒紙,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這些風俗是春秋時流傳下來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後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衛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後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後,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於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準會揹著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後來在一株枯柳旁發現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樑堵著大柳樹樹洞,洞內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著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覆清明。”晉文公看後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建廟紀念。為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晉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株枯柳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後漸將寒食節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為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

  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的禁忌

  1、忌穿大紅大紫

  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大紅大紫,而且衣著要整齊,神情須莊重肅穆。

  2、忌嬉罵和非議先人

  個別人在掃墓時,為放鬆心情,互相嘻哈打鬧,不僅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還會招致非議。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為,會惹來麻煩。

  3、孕婦最好別去掃墓

  墓地大多都修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清明掃墓人多擁擠。其次,掃墓時很多人會燒錢紙、放鞭炮,弄得周圍的空氣不是很好,不利於孕婦的健康。為此,建議孕婦最好避免參與掃墓。

  4、別在墓地拍照留念

  如今的年輕人走一路拍一路,但在掃墓時最好不要拍照,不管是掃墓者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這樣可能會引來他人的反感和非議。給親人掃墓時應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5、掃墓時間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

  6、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當天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探視為宜。

  7、外出旅遊注意地點

  踏青最好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晚上言行要謹慎。

  8、親朋掃墓有學問

  坊間說法是,丈夫去世前三年,妻子不能去掃墓。最好避免諸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陪同客戶去掃墓等情況。

  9、掃墓回來淨身洗衣

  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鞋子,將鞋子的鞋尖朝裡,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

清明節習俗8

  我很高興在這個假期裡懂得了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 、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體育活動。相傳這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習俗9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指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十餘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而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習俗10

  轉眼間,今年的清明節又到了,奶奶又該忙起來了。

  早上,奶奶正在翻抽屜,嘴裡還自言自語地說:“我前段時間買的紙錢呢?怎麼這個時候找不到了,人家都為清明節準備好了。我倒還沒呢,得快點 了。”翻箱倒櫃搗騰了半天,終於找到了。然後拼命地折了起來。我走過去問了一句:“奶奶,你這又摺紙呢。”奶奶喊了一句:“什麼摺紙呀,這叫折元寶!你願 意折就幫我折,不願意就算了。”我當然是不願意的,於是就坐在旁邊看。奶奶的手倒也靈巧,這麼多紙,該剪的剪,該折的折。一張張紙在她手裡翻來覆去,一折 再折,變成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元寶。不一會兒,也就折完了。

  然後,奶奶又把倒酒的小杯子找了出來,雖然很古老,但卻別有一番韻味。小杯子是用來裝酒的,奶奶說,那些酒是給逝去的祖先喝的。接著又去買香。 香是要燒的,元寶也是要燒的。那場景,煙霧繚繞,還很嗆鼻。光燒紙錢還不夠,還要準備很多好吃的東西去祭拜祖先,真麻煩!不過,該辦的還得辦。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清明節的到來了。

清明節習俗11

  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所以,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為了紀念英勇犧牲革命先烈,我們學校今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為了今天掃墓,昨晚我還特意讓媽媽教我做了兩朵小白花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遇斷魂。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清明詩句,據說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又到了一個細雨紛紛,引起人愁思的時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這一詩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實寫照。清明,本是春天的深處,春天的靈韻,春天最美好的時節,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節氣,卻被人們附加上天空青灰色的顏色,簡......

  清明王禹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高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在這美好的春日裡,我們全家決定去峰巒秀麗的嶗山去賞花。汽車剛駛進蜿蜒的十八盤山路,眼前不覺一亮,只見一間間農舍前盛開著許多櫻桃花。

清明節習俗12

  天陰沉沉的,淅淅瀝瀝下著小雨,整個大地在春的召喚下一片綠意。景美,卻無意欣

  賞。今天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掃墓。

  看到掃墓的人一臉凝重,他們此時的心情應該是沉重的。他們在自己的祖宗墳前放上一盤盤涼食。我問媽媽“這是在幹什麼?”媽媽用低沉的聲音回答:“他們正在祭祖,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方祭祖的方式都不同,你可以在網上了解一下。”我懷著好奇的心情上網搜了“清明節”,跳出許多條內容:民間忌使針,忌洗衣服,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次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當然這些只是傳統習俗。

  媽媽還說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緣故,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寒食的習俗。比如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瞭解了這麼多,雖然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是在清明節這天,相信大家都是懷著同樣的心情緬懷先祖,共寄哀思!

清明節習俗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節時的情景,清明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以往我都是在長沙過清明節,沒有去掃過墓,更沒有接觸過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而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清明節我在老家過,在老家過必定有特定的習俗了。

  清明節這天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便要舉行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在這一天我們還要進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等活動。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許多美食,比如說:雞蛋、青團、篙子粑粑、艾粄等,其中我比較喜歡青團。

  青團是一種甜品,用菠菜做的。首先要準備好材料。將菠菜焯掉水,放入料理機裡,加入少量熱水,攪打成綠色菜汁,加入糯米粉和澄粉還有白糖混入麵粉裡和成麵糰。然後加入豬油揉勻。接著將麵糰分成一份一份的,按扁,取一份放上你自己喜歡吃的餡,最後用手慢慢推上去收口,點上油脂放入蒸鍋內蒸八分鐘便可以了。

  每當媽媽一做好,我和弟弟便一人拿一個,先猜猜是什麼餡的`,再咬一大口看看猜對了沒。當我拿到豆沙餡的時,便得意地對弟弟說:“看!我吃到了你最喜歡吃的豆沙餡!哈哈哈!”

  青團雖然美味,但不一次不能吃太多。沒吃過的人可以試一試,真是人間美味呢!

清明節習俗14

  山西地區清明節習俗,20xx清明節風俗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祭祀掃墓

  清明節掃墓圖冊總況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作為鬼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屬於鬼節而通常不被冠以鬼節之名,就在於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親近者的亡魂,重在表達孝思親情。另外兩個鬼節則連惡鬼、野鬼也一併祭祀,重在安撫鬼魂,不讓它們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也有清明節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舊俗就有在清明節舉行的專祭厲鬼的祭臺會儀式,祭祀那些餓鬼、幽鬼孤魂,防止它們成為惡鬼作亂。這種祭臺叫祭厲臺。舊上海還有清明節的前一天迎請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節這天,城隍神要坐大轎出巡祭厲臺,以賑濟安撫孤魂野鬼,其場面十分盛大熱鬧。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裡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並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後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後八天的範圍,俗謂:“前七後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物件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清明節習俗15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供品,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麵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蔔絲等做成餡捏製而成的。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的供品,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麵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蔔絲等做成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飢的點心。

  清明節是全國性的一個傳統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的最後一道程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有閩詩云:“墳前致祭酒三杯,點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應無幣廠,只好人間造錢財。”詩句既幽默、詼諧,又道出了福州人為什麼稱清明掃墓為“壓紙”的緣故。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

  掃墓的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麵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菠菠粿顏色嫩黃,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蒸制菠菠粿必須用黃淡果葉襯底,才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清明節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