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創業> 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讀後感合集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創業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業史讀後感1

  《創業史》是當代著名文學家柳青所著的一部紅色經典著作,是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式鉅著,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讀完《創業史》,感觸良多,合上書卷,一種難以言狀的情愫在心頭久久難以退去,是感動亦是激情澎湃。

  這部經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小說透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泛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

  小說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在一開始敘述了梁三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而這部歷史恰恰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過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創業史》結構宏偉,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柳青雄渾而勁健的藝術風格。它的語言質樸而凝重,恰到好處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讀者的記憶中,是一部現代文學中的精品之作。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一系列機緣巧合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們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下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而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梁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梁生寶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走出一條農村社會主義的路子。

  讀完這本著作,其中兩點給我的體會最為深刻:

  一、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無畏精神

  梁生寶組建了互助組,富農和一些黨員都在看笑話,他們不相信一個老貧農撿來的兒子會辦成這樣的大事。梁生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去找這些富農借貸,甚至最後這些富農出組他都沒有阻擋。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他組織這些貧僱農一起去終南山割竹子,雖然出了一點意外,一個人的腳被扎傷了,但是他們依然按期完成任務,掙了一大筆錢,最後辦好了互助組,退組的人又都回來了。工作中,我們時時刻刻必須有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正確的態度是迎難而上,而不是寄希望在別人身上,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努力將工作做好。

  二、胸懷寬大,態度誠懇的去處理人際關係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資訊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可以學學梁生寶,與人相處的方法第一個要有誠懇的態度,第二個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兩點,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適用。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所以一定要走好這關鍵的幾步路。讀過《創業史》後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質監繫統的新生力量,我們更應該深刻體會其所蘊含的真理,併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所用,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創業史讀後感2

  《創業史》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小說雖然只講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卻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變化過程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儘管物質生活貧困,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帶領群眾進終南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把帶領貧農渡春荒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巨大變化。作為黨的最基層幹部,他謙遜、處事公道、有膽有識、敢想敢為,有著為集體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善於思考。這些品格從側面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豐富世界,使得"莊稼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的判斷都來自於各級黨員幹部對他的正確引導。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等黨員的鼓勵和幫助,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絡著不知其數的群眾"。正是這些密切聯絡群眾的黨的好乾部,才使得像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壯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認真全面的貫徹執行。

  一名黨員一面旗,每到關鍵時刻,他們都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和帶動群眾,為他們排憂解難。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觀望、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推廣實施新技術,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王亞梅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棄有著非議的素芳,手拉著手,用寬心的話語安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係,才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願意跟著黨走。

  梁三老漢是小說中塑造最為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勤勞、倔強、保守的老一輩農民,他由衷地感謝為農民帶來土地、帶來希望的共產黨,但他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滿著糾結矛盾。最後他心悅誠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

  偉大的著作總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讀完《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無論幹什麼工作,都要有執著的信念。梁生寶為了讓鄉親們度過春荒,他主動外出購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所做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擺功勞。正是這份執著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的品質。"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只有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平凡的我們也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我們也應當擁有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創業史讀後感3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鉅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透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複雜鬥爭,作者把這場鬥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藉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傑,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後,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後的新中農,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鬥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並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然而小說並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於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誇誇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樑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願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透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緻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儘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淨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陝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於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創業史讀後感4

  閱讀柳青的《創業史》,是處在這個時代的我終生享受不盡的精神盛宴。正因它凝重渾厚,反映的是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

  展頁細讀,我能夠了解到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以及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能夠體會到中國農民的戀土情結和發奮精神,能夠感受到中國農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願望。在這部皇皇鉅著裡,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農民形象也早已躍然紙上。

  梁三老漢是中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在舊社會,他經歷了發家成夢的辛酸史。他繼承父輩遺願,創造家業,租種田地,拼命苦幹十年,結果一身重病,創業失敗;後與漸漸長大的養子梁生寶共同創業,但因地租沉重,兵荒馬亂,他創業的幻想再次宣告破滅;解放後,梁家分得土地和農具,梁三老漢猛地挺直彎曲多年的腰桿,與梁生寶重新點燃了創業之火。對於梁三老漢來說,所謂創業的成功標準,或者說他創業的最終目標就是做一個“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僅此而已。這就將一個揹負幾千年私有觀念的小生產者的個人意識和侷限性暴露無疑;同時,他又具有普通農民勤勞、善良、樸實的品質;當梁生寶不願聽從他的安排而組織互助組時,他便自發地反對群眾事業,但土地的獲得、創業失敗的痛苦回憶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寶及其所從事的事業。梁三老漢精神上的複雜性,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從他身上,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一個地道的中國農民的本質性格特徵。

  與梁三老漢不一樣的是,梁生寶是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業者。作為世代貧窮的農民子弟,他從父輩那裡繼承了與苦難命運抗爭的進取精神,而父輩們慘敗的事實和個人貧窮的'生活經歷,使他意識到理解黨的教育的緊迫性。

  書中梁生寶的主角近乎聖徒,天生具有一種新農民的品質:對黨忠誠,對私有制本能的仇視。柳青將梁三老漢設定為他的“繼父”,也許,就是為了切斷梁生寶與傳統農民的血緣關聯,擺脫倫理關聯的纏繞,使他成為一個“中國共產黨忠實的兒子”,服從黨的領導。因此,在他所從事的社會主義創業過程中,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阻力,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不管是公開的較量,還是隱蔽的破壞干擾,他始終毫不動搖,一往無前,反映了作為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創業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

  梁生寶是個共產黨員,他信奉“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剝削更是十惡不赦”。因此,忠厚、質樸的進取精神在他身上升華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支配梁生寶拋棄個人的一切,把肉體與靈魂毫無保留地獻給群眾事業。從這一點看,他無疑是一個在黨領導下,完全擺脫了小生產者私有觀念羈絆的新人形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蛤蟆灘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傑和郭振山。他們都反對互助合作,自覺地或者說本能地維護私有制,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與梁生寶代表的社會主義方向相對立,但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和方式又各不相同。

  富裕中農郭世富,已從土改時驚惶狀態中恢復過來,他憑藉優厚的經濟實力,與互助組公開較量,為新瓦房上樑大擺慶祝宴席,八面威風,善於進行“合法鬥爭”,頑固維護私有制,幻想再度僱工剝削。

  富農姚士傑,土改時彎下了腰,此刻又想重振威勢,對新社會不滿,他表面老實,暗施陰謀,詭計多端,心狠手辣,慣於背地較量,妄圖扼殺互助組,實行階段報復。

  共產黨員、村幹部郭振山,則熱衷於個人發家,幕後支援互助組的反對勢力,曲線干擾、抵制互助合作戶外,既善於隱蔽,又鋒芒畢露。

  時過境遷,半個世紀後的我重讀《創業史》,掩卷沉思,仍然激動不已。我堅信,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長的時刻,當人們剖析中國農民,瞭解農業合作化戶外時還需要藉助《創業史》來再現當時中國農村發展的全過程。依靠群眾、依靠科學創業的方法會給現代社會的創業人士帶來很大的啟示

創業史讀後感5

  《創業史》(第一部)描述的是1953年春秋之間,陝西農村下堡鄉蛤蟆灘農民在農業合作化戶外中的經歷。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農村所有制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貧苦的農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農村出現新的貧富分化的苗頭,同時也出現了農業生產互助的互助組形式。實際上,作為一種農村生產組織形式,互助組並不是解放後才有,歷史上農民就有自發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產合作形式,共產黨在根據地吸取這種來自民間的互助生產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建國後又在一些地區推廣這種互助生產方式,這就是農業合作化戶外的最初階段。《創業史》的敘述從那裡開始,它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農業合作化戶外的早期故事,還揭示了合作化的未來——將土地轉向公有的群眾化趨勢,並由此構成作品矛盾的聚焦點。正如作品開篇的“題敘”所言:“梁三老漢草棚院裡的矛盾和統一,與下堡鄉第五村(即蛤蟆灘)的矛盾和統一,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頭幾年裡糾纏在一齊,就構成了這部‘生活故事’的資料”。將“社會主義革命”的精神寫進小說,這便不僅僅是一幕農家院的悲喜劇了。

  梁三老漢一家三代人的創業經歷,發生在20世紀農業禮貌的發祥地之一陝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漢的父親是地主“最講‘信用’”的佃戶,他憑著力氣,“居然在他們落腳的草棚屋旁蓋起了三間正房,給梁三娶了媳婦”。父親把創業的期望留給了兒子,但時運不濟,梁三竟幾番創業不成。解放後,梁三老漢分得土地,創業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親那樣,把創業的期望寄託在兒子梁生寶身上,一心要有屬於自己的“三合頭瓦房院”和這院裡“豬、雞、馬,加上孩子們的吵鬧聲”……然而,在依舊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間的老農看來,生活的現實如此差強人意,創業的夢想在不斷地加劇他與兒子的矛盾。讓梁三老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兒子為什麼不和他一條心?難道這就是當年收養梁生寶母子的結果嗎?

  梁三老漢雖然不屬於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卻具有巨大的社會好處和特有的藝術價值。作品對土改後農村階級鬥爭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個形象的完成。而從藝術上來說,梁三老漢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獨立好處的形象。

  梁三老漢那些發家有望的農民,單門獨院地做著發家夢,畢竟底子太薄,很難逃脫破產的命運。這就為小說中的合作化戶外何以得到農民的支援埋下伏筆。由這些生活化的情景連綴下來,作品結局便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不像宣傳手冊一般枯燥無味。小說的描述與故事情節同時展開,梁生寶的互助組與農村各種自發勢力的矛盾構成小說的主要線索,這條線索連帶出對不一樣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比如他的互助組受到富農姚士傑暗中破壞,黨內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極對抗,其間還穿插梁三老漢一家人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種種矛盾,等等,作品將這些情節編織成下堡鄉農民生活的一幅長卷。像傳統小說那樣,作品的結局也是邪不壓正、大團圓式的,無論姚士傑的美人計,還是郭世富與互助組的公開競爭,他們在與梁生寶、歡喜等農村用心分子的較量中最後敗北。經過將近一年的奮鬥,梁生寶的互助組成功了,糧食平均畝產是單幹戶產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糧和飼料糧外,還向國家出售餘糧五十石,這是單幹時人們無法想象的。在事實面前,梁三老漢也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事業,用心支援他的工作。這時,梁生寶已成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的社長。作品結尾寫道:

  "梁三老漢提了一斤豆油,莊嚴地走過莊稼人群。一輩子生活的奴隸,此刻最後帶著生活主人的神氣了。他知道蛤蟆灘以後的事兒不會少的,但最替兒子擔心駭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世代受人欺侮的農民,最後在農業合作化戶外中感受到人的尊嚴。梁三老漢的命運給作品主題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證明。

  綜合以上,因此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創業史讀後感6

  閱讀柳青的《創業史》,是處在這個時代的我終生享受不盡的精神盛宴。因為它凝重渾厚,反映的是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

  展頁細讀,我可以瞭解到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以及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可以體會到中國農民的戀土情結和發奮精神,可以感受到中國農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願望。在這部皇皇鉅著裡,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農民形象也早已躍然紙上。

  梁三老漢是中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在舊社會,他經歷了發家成夢的辛酸史。他繼承父輩遺願,創造家業,租種田地,拼命苦幹十年,結果一身重病,創業失敗;後與漸漸長大的養子梁生寶共同創業,但因地租沉重,兵荒馬亂,他創業的幻想再次宣告破滅;解放後,梁家分得土地和農具,梁三老漢猛地挺直彎曲多年的腰桿,與梁生寶重新點燃了創業之火。對於梁三老漢來說,所謂創業的成功標準,或者說他創業的最終目標就是做一個“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僅此而已。這就將一個揹負幾千年私有觀念的小生產者的個人意識和侷限性暴露無疑;同時,他又具有普通農民勤勞、善良、樸實的品質;當梁生寶不願聽從他的安排而組織互助組時,他便自發地反對集體事業,但土地的獲得、創業失敗的痛苦回憶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寶及其所從事的事業,。梁三老漢精神上的複雜性,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從他身上,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一個地道的中國農民的本質性格特徵。

  與梁三老漢不同的是,梁生寶是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業者。作為世代貧窮的農民子弟,他從父輩那裡繼承了與苦難命運抗爭的進取精神,而父輩們慘敗的事實和個人貧窮的生活經歷,使他意識到接受黨的教育的緊迫性。

  書中梁生寶的角色近乎聖徒,天生具有一種新農民的品質:對黨忠誠,對私有制本能的仇視。柳青將梁三老漢設定為他的“繼父”,也許,就是為了切斷梁生寶與傳統農民的血緣關係,擺脫倫理關係的纏繞,使他成為一個“中國共產黨忠實的兒子”,服從黨的領導。所以,在他所從事的社會主義創業過程中,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阻力,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不管是公開的較量,還是隱蔽的破壞干擾,他始終毫不動搖,一往無前,反映了作為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創業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

  梁生寶是個共產黨員,他信奉“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剝削更是十惡不赦”。所以,忠厚、質樸的進取精神在他身上升華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支配梁生寶拋棄個人的一切,把肉體與靈魂毫無保留地獻給集體事業。從這一點看,他無疑是一個在黨領導下,完全擺脫了小生產者私有觀念羈絆的新人形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蛤蟆灘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傑和郭振山。他們都反對互助合作,自覺地或者說本能地維護私有制,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與梁生寶代表的社會主義方向相對立,但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和方式又各不相同。

  富裕中農郭世富,已從土改時驚惶狀態中恢復過來,他憑藉優厚的經濟實力,與互助組公開較量,為新瓦房上樑大擺慶祝宴席,八面威風,善於進行“合法鬥爭”,頑固維護私有制,幻想再度僱工剝削。

  富農姚士傑,土改時彎下了腰,現在又想重振威勢,對新社會不滿,他表面老實,暗施陰謀,詭計多端,心狠手辣,慣於背地較量,妄圖扼殺互助組,實行階段報復。

  共產黨員、村幹部郭振山,則熱衷於個人發家,幕後支援互助組的反對勢力,曲線干擾、抵制互助合作運動,既善於隱蔽,又鋒芒畢露。

  ……

  時過境遷,半個世紀後的我重讀《創業史》,掩卷沉思,仍然激動不已。我相信,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當人們剖析中國農民,瞭解農業合作化運動時還需要藉助《創業史》來再現當時中國農村發展的全過程。依靠集體、依靠科學創業的方法會給現代社會的創業人士帶來很大的啟示。

【創業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