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讀《新時代的教師》有感

讀《新時代的教師》有感

讀《新時代的教師》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新時代的教師》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新時代的教師》一書,使我深受教益。本書從教師日常工作場景出發,細緻而準確地描述了教師所處的日常世界。全書大量引用教師的課例和語言,對教師最為關注的教學、課程設計、學生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研究者與教師視域融合,水乳交融。教師們感到困惑、疑難的問題幾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或線索.尤其是書中的專欄範例,都是在教學第一線教師育人的親身經歷;有的是在課堂教學中靈感和智慧的閃念成就的育人佳話;有的是在課間處理調皮學生鬧事,使用巧妙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是用教師偉大的愛心,呵護學生的心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等等,這些範例都對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當前學生的心理問題逐漸多樣化,學生會將各種問題帶到學校中來,長期的一線實踐使我深悟現在當教師難,當一個好教師更難,當一個備受學生喜歡的名師難乎其難。所謂優秀的學生大都是相似的,而所謂的“問題學生”有各自的“問題所在”。對於後者我們如何從培育學生心靈的角度出發,處理這些行為問題,收服這些“問題學生”呢?我在這本書的第五章培育兒童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走進學生的心靈和理解兒童的語言。

  1:理解

  有句俗語叫做“理解萬歲”而老師理解學生是要付出大量精力的`。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家長和老師以及周圍的成人都會感到“困擾”和“厭惡”,於是往往立馬想要消除問題。比如:當產生欺凌事件時為了救助被害者,教師馬上會處理,當然,在產生矛盾時,馬上制止是非常必要的,但這樣常常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因為學生的問題行為中往往包含了特定的“意味”。比如:面對一個欺凌他人的學生時,經過大量談心,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學生的問題源於家庭,學生心中的壓力無處排解,才產生了欺凌的現象。如果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教師的反抗是他們希望“老師更好”、“老師更關心自己”的表現。如果光是進行嚴格的教育,也許其中隱藏著心靈的苦惱,僅僅消除“行為問題”本身並不能解決的問題,下次仍然照犯不誤。

  2:傾聽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會找學生談話,談話活動最主要的作用是傾聽對方的想法和要求。這種態度稱為“傾聽”,不僅是傾聽語言的表面意義,而且要用心傾聽語言中隱含的“心情”。這個時期的孩子們不願意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其背後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的青春期特有的反抗心理在作怪或者是因為他們正面反抗成人的權利被剝奪所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自上而下的強行壓制是最為令人生厭的。此時,重要的是教師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與學生同樣的眼光來觀察,建立平等的相互關係。孩子不說話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們沒有合適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細膩的心理。這時候我們要在他們開口之前坐在他們身邊耐心的等待。最後孩子們不想說的原因,他們常常自認為“父母應該懂得孩子的心“,即使不說,老師也會懂得學生的心”。這在表面上看來是在反抗,實際上是一種“父母、老師會懂我”的一種幼稚的自信心膨脹的狀態。這就需要成人理解這種撒嬌的心情,因此我們要對孩子的心情抱有“傾聽”的忍耐力,也就是等待孩子用語言完整地表達這個過程需要很強的忍耐力。要用心等待孩子從自己的口中說出真實的想法,即使是大致的想法也好。這段全心等候的時間和精力會成為探究孩子內心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易犯的錯誤是“搶白”,曲解孩子想說的話,用自己的常識來強加給孩子,汙染孩子純潔的心靈。同時在傾聽孩子內心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關注孩子傳遞非語言資訊的態度。如:表情、動作、聲調等,往往身體比語言更有表現力,所以我們也要傾聽這些語言之外的資訊,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真正心理。

  3:感受與接受

  文中談及對學生傾訴感受和傾聽同樣重要。談心也叫做“共感”。“共感”是真實感受到對方的立場和心情,不但是接受語言,而且也接受心情。感受對方痛苦等真實心情,但是不能被對方的心情所左右,對此我們要做出冷靜的判斷。在談心的過程中,“接受”是非常重要。先不加評價,對對方的談話內容完全接受。如果學生談話的內容有可能不符合社會規範和學校規範的,老師要表現出對這些言行的理解,這與完全接受錯誤的言行是不同的。因為在學生說錯了,老師立馬就否定他的主張,這樣會導致學生還沒有說到核心問題的時候就予以否定,這樣會遮蔽其中的過程。即使老師完全接受之後給出建議與老師從開始就批判給出的建議是一樣的,學生內心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讓學生明確感受到老師完全接納了自己的語言(其中包含心情),這本身就會讓他們欣慰。

  4:觀察兒童的兩種重要的視角

  (1)成長中的視角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是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在處理問題時從“成長過程”的視角來看待學生很重要。要看到學生目前的現象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如果抱有這樣的態度,就可以避免僅依據目前的情況而放棄學生,或者因為一次犯錯就貼上標籤。特別是平時不太守紀律的學生,容易受到老師的關注,“又是你乾的”“從平常表現來看,這次又肯定是他”這些批評的話語或輕易類推的語言最令學生受傷。如果批評錯了,傷害就更大。老師的不信任可能會讓學生自暴自棄。所以我們不能以學生過去的經歷來推定,而是要相信孩子成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關係中的視角

  所有人都生活在日常的關係中。每個學生周圍都聚集著複雜的關係網路。如果不考慮問題學生的生活背景、生長環境,就不能真正瞭解學生髮生問題的根源,特別是在學校中人際關係更顯得複雜,同伴集體中很小的事情也可能引發矛盾,這些問題的緩和與解決也需要在同伴關係中進行。因此,從學生周圍的人際關係入手來解決問題的態度非常必要。心靈只能用心靈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喚醒,只要我們用平和的心態看待他們,針對不同的學生探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就可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同一個智者交談,讀《新時代的教師》這本書就是這樣的感覺。我想說它不是經典,卻是踐行的楷模,它不是哲理,卻熔鑄了教學的睿智。因此,我們要多看一些像《新時代的教師》這樣的好書,多學習、總結一些育人的好方法。

【讀《新時代的教師》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