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致教師》讀書筆記

《致教師》讀書筆記

《致教師》讀書筆記(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教師》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教師》讀書筆記1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後偶爾會習慣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嗎?有問題嗎?學生都會說:沒問題。這時,我會很滿足地以為學生已經消化了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得很順利。但是,讀了吳老師的書,我在想,學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嗎,還是他們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啊?有句話說:沒有問題才是的問題。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很喜歡學生問他問題,每天的作業就是讓學生對他的學科問一個問題。還有一位老師,要是學生問他一個問題,就獎賞一根棒棒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到底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呢?難道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髮現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沒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通讀吳老師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他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一般老師找學生談話,都會說: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或者跟我到辦公室去。但是吳老師則會對學生說: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前後兩種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聽了前者的表達,心裡可能會默默地緊張,是要到辦公室被批嗎?心裡踹踹不安。而吳老師的問法,不僅體現了師生平等,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吳老師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很尊重學生,心裡裝著學生的心。

  合上書頁,默默回味著吳老師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故事都折射出吳老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融入心中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的理想深深感動,他的經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和理想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幸福著,和吳老師一樣。

《致教師》讀書筆記2

  在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後,我們學校的青年教師開始了朱永新老師《致教師》的路。這本書,不同於李鎮西老師的那本書,那本書主要是講故事,讓你從故事中學到教育方法,而這本書主要透過解答教師疑惑,比較擅長解決教師日常遇到的問題。下面我就這本書,說說我的感受。

  一、正確認識教師這份職業

  在《致教師》的前言裡,有這麼一段話“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就是一朵花,教育應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是啊!歷代人都會把老師比喻成園丁、春蠶或者蠟燭,這本是對老師的讚美,但卻無形之中限制了老師的成長。老師不能固步自封,應該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老師不能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來照亮別人;老師也是花朵,不斷汲取陽光雨露,茁壯成長,好庇佑比自己嬌小的幼苗。

  二、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在社會發展的今天,教師隊伍日益壯大,那麼到底為何那麼多人選擇做教師?到底是因為喜愛這份職業?還是為了傳說中的“鐵飯碗”?說實話,我想大多數人選擇這份職業的最初原因都是因為收入穩定,有保障吧。當然,我和我家裡的人最初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在和學生相處了那麼久後,慢慢改變了我的想法。教師的理由有很多,它並非是因為那些名譽地位,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學生親切的問候,是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成長的痕跡,是日積月累的點滴幸福……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學生,因為他們帶給我們的所有感動。平凡之中,點滴之間,都是幸福最真實的存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在平凡中尋找、發現幸福,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幸福!在這本書裡,我發現原來新教育是這樣的,老師在教育裡詩意棲居,透過堅持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來自我培訓,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教育的旅程中邊走邊看,詩情畫意,這就是做教師的理由。

  三、借我一雙好教師的慧眼

  “不做謀財害命的教書匠”,這句話一直都被許多老師銘記在心。教書匠年年講老內容,年年用老方法,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複自己。這不應該是一位教師的做法,只有我們堅持完善自己,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有意識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這才是教師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另外,在班級裡,最讓教師頭疼的應該就是問題學生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轉變問題學生呢?透過閱讀書籍,我也知曉了一些方法:1、深層次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只有深入瞭解才能找到解決辦法。2、建立班級溫暖領域,透過班級氛圍改變學生。3、走進他的家庭,幫助建立親子關係。4、“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因此我相信,適當的溫度能給予他無限的熱度。

  四、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的生命傳奇

  人活著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活出獨特的自己。每個人都在讓自己活得有意義,過得有價值,從而獲得幸福感,那麼幸福的源泉是從哪兒來的呢?它有三個途徑:

  1、物質生活的滿足。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何談幸福呢?但擁有物質你就覺得幸福了嗎?不,那種幸福感微乎其微。

  2、人際關係的滿足。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處於不同的人際網中,而人們往往能從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身上受到尊重,獲得信任感,從而獲得幸福。作為教師,絕大多數幸福感是來源於我們的學生。

  3、來自自己的內心。不斷地給自己鼓勵,設立小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當你達到這個目標時,內心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其實獲得滿足就是幸福。

  其次,教師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和老師,因此老師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他。言傳身教是做好的教育方法,這也是為何建立家校共育的原因。建立家校合作,利於加強學校中老師和家長的關係,樹立共同觀念,促進學生進步。

  五、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非常輕易地感受到新教育的魅力,但實行新教育並不僅僅是個別老師的任務,它是我們所有教師應該做到的。因為有了所有熱愛教育的人,因為有了眾多不斷創新的人,因為有了堅持發展自己的人,才有了新教育,也讓新教育不再是一個夢想。出發吧,帶著使命,帶著愛,當希望之花播撒在肥沃的土壤上,在豐收的季節,我們就可以盡情收穫,肆意灑脫。

《致教師》讀書筆記3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樑和紐帶作用。作為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我,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我。我作為一名教師,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過,累並快樂著。我的生活已經和孩子們緊密連線在一起,他們開懷大笑時,我會跟著笑;他們沮喪時,我會一起難過;他們被批評、被否認時,我會覺得很失敗,他們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我,已然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和孩子們相處,我有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給孩子足夠的耐心

  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年齡特徵,他們不會在短時間裡改掉不好的習慣,因為他們還是孩子,貪玩、犯錯、調皮是他們的本性。班裡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很聰明但是懶惰、厭學,自控能力極差,每天除了發呆就是睡覺,最開始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為嚴格要求他就會有效果,我天天盯著他逼著寫作業,結果適得其反,無奈之下給他家長打了電話,其實靜下心來細細想想,我所做的沒有站在他的角度感受過,所以要給孩子多一點點耐心,多一點點愛心,讓時間來證明他的優秀。

  二、時刻警醒自我

  對於教師來說,愛是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啟用智慧,把自我的全部熱情,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有愛的教師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持續著真誠、熱情、樂觀和用心,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說:教師只有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我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多改變自我,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這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

  三、對孩子足夠的用心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很有內涵的讀本,作為班主任必須用心去讀懂他們,幫助他們成長、成人、成才。一個學生的成長就像一棵樹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一樣,沒有哪一棵可以從小樹苗一夜長成參天大樹,也沒有哪一棵不曾經歷過風吹雨打。

  作為老師,作為基礎教育的班主任,我們需要鼓勵學生有面對困難從不屈服的勇氣,我們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我們更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併為之奮鬥,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能力和愛為孩子撐起一片天,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珍惜和他們的點點滴滴。

  孩子就像待放的花朵,而我們要做的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溫情、耐心和關心,然後靜待花開,相信終會花開滿園。

《致教師》讀書筆記4

  《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是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贈送給來鳳縣的青年教師們的。拿到這本書時,我對這本書並不是很感興趣,以為這是一本關於指導青年教師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優秀的”教師的書,結果當我靜下心來讀這本書時,我發現我想的完全錯了,作者吳非老師是一位對教育充滿理想且十分謙卑的優秀的教師。

  何謂學有所“成”

  吳非老師的書中並沒有寫過多的教育教學的方法,這並不是他想要說給青年教師們的話。他的字裡行間透露著他對教育的擔憂,以及那種難以改變現狀的無力感。“他的教育觀過於理想化”,“他說起話來像個兒童”,他把這些同行們幾乎是有些嘲諷他的話寫進了文章裡,但他改變不了別的同行的想法,他只能寄希望於青年教師們,希望青年教師們能有所改變。

  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走上講臺也近10年了,看著吳非老師的文章,我邊看邊想,審視自己是不是也已經變成了吳非老師文中的那些“同行”。其實吳非老師的“理想化”的教育是很簡單的,就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有所成,當然這裡的“成”,並不是指同行們眼中的考試成績。我想起今天我看過的一個短影片:一個大概十一二歲的孩子回答“你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我也不要求做什麼偉大的事情,我只能求到養家餬口就不錯了”,說完,孩子笑了,記者也笑了。為什麼要笑呢?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對於“成功”“夢想”之類的詞過度的渲染,讓評價“成功”的標準太過唯一了,而這也是讓吳非老師的擔憂之一,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按照家長和學校的理想獲得世俗眼裡所謂的“成功”,更多的孩子是要像影片中的那個孩子所說的那樣,歸於平凡的,而這種平凡,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領的,而我們如今的教育者,似乎並沒有什麼閒心來做這樣的事情,考試成績是我們唯一關心的事情。

  彆著急,等等孩子們

  赫爾曼黑塞的著作《在輪下》,就描寫了一個被家人、老師寄予厚望的少年最終覆滅的故事。“在輪下”這個書名,是指在教育這輛大車的車輪下,書中的校長告誡學生:抓緊研習,以免丟落在車輪下。回想我們的教育,有多少孩子被丟落在教育的車輪下,被無情的碾壓。我看過一個談話節目,裡面主持人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的國家發展得太快了,應該要放慢腳步等一等她的人民了。”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太快了?是不是也應該放慢腳步等一等那些被丟落在車輪下的孩子們?就像吳非老師在書中問的:“你為什麼要著急呢?”

  堅守理想

  吳非老師的這本書,叫做《致青年教師》,應該改名叫《致教師》,所有的教師們都應該要讀一讀,因為我們都還站在講臺上,我們都直接面對著孩子。一個學生在求學生涯中能遇到像吳非老師這樣的教師是幸運的,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運氣。也許你會說像吳非老師這樣的名師在書中也不免表露出一些悲觀的想法,我們這些普通的教師如何改變現狀?是的,個人確實很難與體制對抗,但我們至少可以在內心中保留一些理想,在浮躁中保持一份寧靜,也許你的這一點理想、這一份寧靜會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看著那麼多的同行,跪倒在饅頭前,我無權干預他們的選擇;我對那些用生命吟詠教育之詩的靈魂,永遠送上我崇高的敬意”。對於吳非老師,我也永遠送上我崇高的敬意。

《致教師》讀書筆記5

  在這個假期,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吳非老師的著作《致青年教師》。本書主要寫了吳非老師半生在學校,所見所聞,事事與校園有關,所思所想,事事難離教育,所以,本書是作者對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時,也是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少走彎路,節省學費!在本書的第三輯中,《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一節內容引起了我的共鳴,在此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

  吳非老師認為,“教育本身是科學,既是科學,就不可能有‘絕對’;既是科學,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問題,也必然存在我們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們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既是科學,它也將允許失敗(雖然所有的失敗也是相對的)。”

  曾幾何時,這句話風靡校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會上,教學講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學校標語出現在校園圍牆上,作為老師,家長,學生看到,聽到這句話會有何感想。

  作為老師,對於這就話的理解我想應該是,家長把孩子交給了我們,不管孩子基礎如何,性格怎樣,我們都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師的失職,老師的無能。而對於不同個體的每個孩子,因其家庭環境,父母文化水平,對於社會影響的自我控制力的差異,會出現極其個別學生違反學校紀律現象,更有甚者,出現違法行為,這些都是老師能夠控制的嗎?

  作為家長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老師就應該負責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就是老師的失職,教育的失敗。理性的家長會體會到,一個孩子的教育成長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教育培養方能成才,而不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學校。

  學生看到這句話,最多的是給自己開脫責任,我學不好,是老師沒有認真教,沒有對我盡職盡責,才導致我沒有學好。而自身的問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就像吳非老師所說,“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盡相同,而且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在你擔負教育任務的這一階段,學生很可能處在低潮;過了這道‘坎’,他也許意氣風發,突飛猛進,你憑什麼判定他無可救藥呢?”

  總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有其積極的一面,但萬事不能絕對,其負面效應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觀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學校教育才會盡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個學生,而對於個別的害群之馬,也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內容,我還從吳非老師的書中學會了許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真的很好。幾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談,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是孩子成長的導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孩子的成長是教師的職責。讀吳非老師的書,很容易被裡面一種積極向上的東西打動著,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會,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確實需要常常讀上這樣一些書來盪滌自己的心靈,撥開身邊的迷霧,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堅持自己該堅持的,改進自己該改進的,然後讓自己的心安下來!

《致教師》讀書筆記6

  新學年九月份,《致教師》是我入手就讀的第一本書。該書是由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老師所著,以回答老師來信的方式展開,也許這就是以《致教師》命名的緣由之一吧。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它們分別是:第一輯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第二輯借我一雙好教師的慧眼;第三輯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的生命傳奇;第四輯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透過閱讀此書,我受益匪淺。

  未讀此書時,我只是把教師當作是一份養家餬口的職業,讀完此書後,我把教師等同於教育,看作是一項波瀾壯闊的事業。當我只想著自己的付出與回報時,教師真的是一種謀生手段,而且是一份不怎麼樣的謀生方式,活兒乾的多,報酬得到的少。伴隨著此書閱讀的開啟,我的目光開始投向學生,投向一個又一個朝氣蓬勃,鮮活可愛的生命,我覺得教師是一種改造,抑或是一種創造,改造的是人生軌跡,創造的是生命奇蹟。此書閱畢,我的目光中又有了自己。這時,我認為教師是一種相隨。是學生成長與老師自我成長的相伴,是喚醒學生價值和體現老師價值的一種隨應。於是,我理解的教師不是單向的付出與奉獻,而是共生共長的人生體驗。未讀此書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暮年工匠。以後的路就是重複從前的路,就像磨道上的一頭驢,重複往返就是天職,週而復始就是命運。讀完此書後,我把以前的自己命名為懶惰和不思進取。由此,我想到了任維東校長在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第一次會議上所講的話,和這本書告誡我的思想一樣,給我以極大的內心震撼,簡直就是一場極大的衝擊波,把我從沉睡中激醒。因此,拒絕“青年老成”,拒絕“停止生長”。讓我從今天起,重做一回學生,而且是畢業遙遙無期的學生。既注重學習,又注重學習後的反思;既注重閱讀,又注重閱讀後的感想;既注重學生工作,又注重工作後的方法與經驗的積累。總之,既要仰望星空心中有未來,又要腳踏實地手中有現在。

  未讀此書時,我理解的教師就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或者是狹隘的“傳道、授業、解惑”。讀了此書後,方知,教師面對的不只是眼前的學生,還有祖國和社會的未來。所以,只有我的家國情懷才能感染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於是,我明白了,我心中想要的理想國和理想國公民的樣子:和平、尊重、愛心、寬容、樂觀、責任、合作、謙虛、誠實、樸素、自由、團結、專注、想象、寧靜、勇氣、敬畏、熱忱、虔誠、感恩、紀律、反思……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靠我自己去塑造。而且,更可喜的是,這件事,我竟然原本就可以自己去塑造。

  真誠的祝福未來的自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致教師》讀書筆記7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它們分別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這些文章分別圍繞教師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懷、態度、修養等方面,使教師的形象更為豐滿和實在。

  每每看完一個故事,我就會對照自己,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或者自己沒在意這些,而忽略了。

  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吳非老師第一句就指出:“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你應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作家柏楊早《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窩裡鬥”。都在社會,到處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時不敢“冒尖”,有時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免不了要看小雞肚腸們的臉色……追根原因,教師對自身的作為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張白紙般的孩子,如何看淡事情、處理事情,孩子們都默默地看在眼裡。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個動作和反應無不影響著孩子。看來,把自己的胸襟放開,合理處事,揚長避短。我們真是處處該為孩子著想了。

  在《老師,你最看重的是什麼?》中,吳非老師寫到,學生在學校學習,接觸新的知識,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不一樣,用同一種考試標準,當然會有差距。學生在校透過學習獲取能力,他在以後的歲月中要持續發展這種能力,僅僅用幾次考試的成績衡量學生,是不準確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學生,綜合地評價學生,學校教育要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人格基礎。有時班級裡看到孩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們會為之大為著急。其實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樣的,我們不能一刀切,用一個標準去評價不同的孩子。在幼兒階段,應該讓孩子在快樂中生活和學習,才是首選。

  整本書中,吳非老師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要學會等待學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學生豐富知識,要等待學生髮展能力,決不可一味地要求學生一下子就掌握我們所教授的東西。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長,急於求成。同時,他也說青年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也是件“慢”事,要透過不斷的閱讀、實踐、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可見,雖然發展是一件“慢”事,但我們仍然要抓緊每分每秒,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才能真正地發展,如果一味地貪圖“慢”字,那麼,可能花費我們的一生,我們的專業水平還是得不到發展。

  一遍遍品讀《致青年教師》,深深感到吳非老師是富有智慧的老師,總是在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他深感在“想到”與“得到”這間必須加上兩個字“做到”。因而,我們作為年輕的教師都更應該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要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不斷創新,那樣才能不斷進步,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致教師》讀書筆記8

  在《新教育精神》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闡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追尋理想的執著精神,也可以稱之為“理想主義”;第二、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稱之為“田野意識”;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公益情懷”。這四個方面是新教育實驗目前所追求的質樸精神。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這四種精神,並用大量的事實證明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讀了這篇文章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種精神即 “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當下有三種人即官人、學人、農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學人,學者,做研究的人。農人,在田間耕作的人。)朱教授說,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學人,永遠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農人,需要把兩條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課堂與孩子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的人。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有些特級教師總喜歡到處講學、開講座,但很少有靜下心來讀書思考,缺少與學生交流的實際經驗,缺少的就是這種田野精神。有一句話說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老師寫隨筆、寫論文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寫文章,需要華麗的詞藻,誇張的語氣。他還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後寫下來的,大部分都是行動家,或者說,他們都是學問家加行動家。所以,新教育必須要有強烈的田野意識,關起門來做研究,高談闊論來做研究,最後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為新教育人,我們一定要沉下心來,用寧靜的心認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致教師》讀書筆記9

  "一個冬日的午後,暖暖的陽光散滿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閒地坐在陽臺上愜意的享受著冬日難得的溫暖。耳邊傳來一位長者語重心長的話語,與我探討一系列關於教育、教師的問題。那些話語發自肺腑,誠懇而又不帶一絲官腔。那些問題切合實際也符合我們的特點。"上面這些是我讀了吳非的《致青年教師》後的真實感受。

  這次教導叫我在網上買了這本書,自己也順便捎上了一本,機緣巧合的拜讀了這本對我意義深遠的書。說實話在未讀之前,我看了書名就對這本書產生了牴觸。又是一本教訓我們青年教師的書,又是一大通關於教育的理論,看著頭就大啊!假期中閒暇時我信手翻開了這本被我束之高閣的書。一下子我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裡。

  通讀一遍後真的感覺這本書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覺,就如同書中說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樣。同時作者也為我們指出了許多誤區和錯誤。感謝書本讓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的。等等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裡的問題這本書差不多都為我解答了。

  讀著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記得我剛工作的兩年我的'教育成績可以說是極糟的。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著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過去我要求學生一天背單詞,他們背不出就是訓,就是罰。現在看來這是嚴重違反教育規律的,教育的特徵是慢。有的時候學生的記憶力有限逼他們有時得到的恰恰相反。

  讀完書後我也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關懷而感動。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級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理想和愛的關心,怎叫人不感動啊!在書的最後兩個特輯作者不惜筆墨的告訴我們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愛。這循循善誘的話語我真的記下了!

  整本書我是用了4天讀完的,我覺得我讀的不夠,我將讀第二遍,相信這也不會是我讀這本書的最後一遍!

《致教師》讀書筆記10

  翻開《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我不禁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幹””……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裡,書中平實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讀完這心靈記錄下的文字,我彷彿經歷了一次洗腦,走進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的……等等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裡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當孩子聽寫詞語老是錯誤時,我們也會急,甚至有時會責罵他們。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同時,吳老師也坦誠地揭示了現代教育中如“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問題。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

  或多或少有些體現某些獨特“個性”的學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教學,似乎這樣的學生比以前還要多一些,特別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課上,這樣的孩子表現的就愈加明顯。以前總信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常常這樣為了這一棵樹,卻放棄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償失。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讓我為此鬆了一口氣,我想“盡力而為”也許可以成為我們對待“難教的學生”的準則吧。

  讀著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著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為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因為我們是學生的一面鏡子。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圖景:

  “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致教師》讀書筆記11

  《致教師》是朱永新教授以回答來信的形式送給老師的建議。我用了幾天的閒暇時間讀完這本書。朱永新是新教育的發起人,李鎮西老師的博士生導師,曾擔任蘇州分管教育的市長。也就是說。他是老師、校長、領導。不管哪個角色都是非常出色的。這本書對於我們教師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值得一讀。值得老師們去實踐體驗。

  和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樣,這本書的涉及面比較廣,因此無論我們哪方面有困難,從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因為涉及面太廣,所以想從哪方面專門提高,又不太適合。也就是說這本書能為我們找到一個切入點,指點方向,如果要深入,還要繼續研究一下其他書籍。但無論怎樣,這本書還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把本書的要點摘抄一下:

  教師職業的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目測一下自己,在一二之間徘徊。加油)

  面對孩子,面對世界,教師需要一顆永遠年輕的心。理想其實是青春的表徵。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老去。(深表贊同)

  很多教育家只不過把別人的精神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在此基礎上提出很多理論的共鳴而已。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到北,就是因為缺乏支柱。

  時間抓起來就是黃金,抓不起來就是流水。

  教師閱讀書目最重要的兩大類:一是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哲學、心理學方面的讀物,一是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書。經典讀多了,我們的閱讀審美能力就加強了,閱讀的口味也就養成了,閱讀的鑑別力自然也會提高。

  閱讀那些好的文學作品,對於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閱讀,閱讀,還是閱讀。提高自身能力的不二法寶。)

  怎樣才算是善於思考呢?一是思維的深刻性,二是思維的敏捷性,三是思維的靈活性,四是思維的獨創性。(第四點尤為重要,誰能做到呢?)

《致教師》讀書筆記12

  入職前的新教師培訓,雨花區教師發展中心的老師除了給了我們新老師一些培訓流程外,還附帶了幾本書送給我們,希望閱讀這些書能幫助我們新教師更好地理解這個職業,找準自己的定位,“聰明”的處理教學問題。其中就有《致青年教師》這本書。但當時的我只是大概地翻了一翻,並沒有太重視,還自以為是認為,只要將大學裡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就可以了。但經過幾個月的教學實踐後,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化,與實際情況相脫節。也為自己的教學帶來太多的煩惱。尤其在多次的培訓和教研活動中,與其他新老師交流中也出現了種種我們新教師處理不了的現象。

  現在靜下心來,再次捧起這本《致青年教師》書後,才發現吳非老師用自己30年的教學經驗在跟我們分享,希望以他自己故事作為前車之鑑,可以使我們年輕的教師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特別是讓我有深深的感觸是,這僅僅關注教學技術層面上的發展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相對教育技術,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更重要。真的是新老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致青年教師》這本書共分為“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著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等六大輯共計85篇文章。其中在第一輯“做個有胸襟的老師“中的《我是來欣賞同行的》顛覆了我的聽課的思維。每次的培訓和教研,我都端正好態度,告訴自己,我是來聽課的,聽聽、看看同行怎樣上課,汲取好的構思,和大家一起切磋切磋教學藝術,交流心得體會。同時也憧憬自己能夠好好準備一節課展示給我的同行,看看我的努力和提高。然而,實際看到的是上課的老師為了一節課在精心的準備著,卻被一些專家這個或那個的不同觀點給否定了,讓上課的老師很失落,打擊了上課老師的積極性,這樣,上課的、評課的都很累。所以說,既然是來學習的,那就要把心態擺正,要欣賞每位上課教師的風采。在《不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自得》中說道有部分老師經常向別人炫耀自己在學生中的”地位“,長久下去這樣的老師就會把自己的位置放錯了。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師必須透過教育教學,讓學生敬重文化和文明,讓學生敬重教育,敬重教師,敬重所有的勞動者。所有的這一切,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教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為了證明個人的能力,證明自己具有超越同行的專業素養。

  總之,這本書中很多的故事給了我太多的啟示和太多的思考,我願在工作之外細細品味這本書,品味自己從事的教師職業。

《致教師》讀書筆記13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飽含心血的文字,彷彿和富有人生閱歷的長者進行了一場長談,他將30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盤托出,像一位即將的交班的師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領著我們去去思考和解決一個個即將面對的問題。

  懷揣夢想和激情去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著在心裡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精進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關注細節“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我們行為永遠的準則,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考慮孩子們投在我們身上的目光,應該考慮我們該給孩子們展現些什麼。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言行中的細節:表現出我們的激情,因為激情不僅會被感染,而且是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展現一種好的態度,表現出你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因為態度是會影響的。我們的事情別總讓學生做,因為孩子們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嗎?我們會著裝整潔、得體、精神,言談、舉止文明,因為孩子們是會觀察和欣賞的。我們一定不會在教室和學生集會場所吸菸,接打手機、喧譁,更不會隨地吐痰,亂丟雜物;一定會遵守交通規則;更會保持辦公室整潔。因為公共衛生、公共秩序的維護,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是會跟我們學的。我們是能夠尊重學生人格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和孩子們的尊重是相互的。隨手關燈、隨手關緊水籠頭是不難的,節約紙張、愛護教學工具是自願的,我們節約的習慣是帶給孩子們最樸素和最美好的禮物。遵守時間,遵守諾言。我們對規定和允諾的實現,帶給孩子們的將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體驗。

  我們是“青年教師”,“青年”說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我們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要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斷的精進傳授技巧和領悟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身的責任,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我每時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鍊,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教藝經驗豐富的幫帶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我定不會辜負學校領導的培養,不負每一位可愛的學生,我會在今後的日子裡努力的成長。

  吳非老師的文字簡單質樸卻飽含真理,讓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前進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營養和力量。在教學路上我深知自己的經驗不足,我要學得還有很多,我會努力去做得更好!

《致教師》讀書筆記14

  搬來搬去,今天終於很有成就感的讀完了一半,感覺收穫十分多,在書上圈畫了一下,今天趁熱打鐵說些自己的感想吧!

  感想一:關於我每天疲憊的,彷彿完成任務似的寫日記確實有用。書中談到: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沒有日積月累的感想,談何教育。也有教了一輩子的老師,沒有寫什麼著作,正如作者將經驗比喻成璞,是藏玉之石,如果不經過寫作的打磨也跟石頭沒什麼兩樣,因此寫作便是這打磨過程。有很多名師都是在日積月累的寫作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穫,用信件與學生交流,是於潔找到的最合適的教育方式。文字可以深入人心,書信可以長久儲存,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些都是書信交流妙不可言之處。後期,我也想嘗試一番,在班級群裡發我的反思,一是鼓勵自己寫好每篇文章,讓學生監督,二是與學生家長有一個很好的溝通,三是跟學生產生互動,為以後累積素材。

  感想二: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對惡劣的教育環境,該怎樣做好自己,這也正說中了我的內心深處。但是作者卻強調:所有的環境都能夠產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難都可能造就教育家。而我所在的不正處於這種情況嗎?學生水平比較低,家長素質不高,學校沒有一個榜樣帶動你,反而是一些怨天尤人、不思進取的老師在耳邊聒噪,在這樣的環境裡,堅持走自己的路,一定會有成就的,這也正是考驗一個人毅力和遮蔽功能的機會。名氣很響的重點學校,他的規範多,自由卻很少;而在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人的創造性可能得到更大的發揮。我可在我的小天地裡盡情創造,儘自己的努力去實踐,學校對我的管束沒有那麼多,即使失敗了,也是悶在心理,沒有誰會說你什麼。真正見功夫的是,你要把差得學生教育好,差得班級管理好。我教的第一屆學生都還行,當我面臨差生時,這又將是一番具有挑戰性的戰爭,我下半年會面臨此問題,我要做好心理準備啦。當你處在比別人更加艱難的環境下,只要你的腳步永不停歇,就一定能夠走得足夠遠,就一定能夠欣賞到少有人見到美麗風光。

  感想三:新教師的吉祥三寶,一是專業閱讀,二是專業寫作,三是專業發展共同體。回想初入職的我,似乎這三點都沒有做到,只是盲目的去忙碌,現在已經過了6年多,如果我重新來按照這三寶來,不知道遲不遲。但述職時不是說過嗎,保持初心,你永遠需要學習。

  感想四:一個人能夠走多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生命的原型,取決於他生活中的榜樣。朱永新建議我們讀一些名人傳,而從那些名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他們的偉大,以至於成為你的信仰和偶像,而他們可以成為你的原型。在生活中的榜樣,我需要去尋找,其實很多人都值得我去學習,在他們身上去發現閃光點,集合很多閃光點於一身的人,會成為你身邊的偶像,你會在心裡默想,幾年後我要成為這麼優秀的你。胡校長,是我身邊的偶像,感嘆她的認真和堅持,感嘆她的紮實的功底素質,感嘆她對工作的一分有擔當,有建設。雖然她已經調離了,但心底依舊佩服她。

  感想五: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這個問題是我一直不願面對,而且倍感羞愧的話題,我也知道課題研究的重要,但是面對一系列開題報告,立題,檔案檢索等,都會讓我一個頭兩個大,我似乎很不願意去做那種要死很多腦細胞的活兒,但是我必須得做,不能逃避。雖然朱永新說了沒那麼難,但我得做好心理準備,越是不願意做的,便越要去學習,也許真沒有我們想的那樣困難啊。

  今天半抄半想了這些文字,但願對以後有用。

《致教師》讀書筆記15

  《致青年教師》是我讀過的吳非老師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第二本是《不跪著教書》。

  吳非老師的書,只看到書名或文章題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暢中流露出濃厚的真情,淳樸中飽含著一顆真摯熱忱的心。有時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責,有時是幽默、深刻的譏諷,更多時候是一位長者在用最樸實的話語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內心,表達對青年教師的親切叮囑與殷切期望,表達對教育的責之切與愛之深。

  吳非老師在序中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吳非老師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識”這個概念。閱讀整本書,也彷彿是學習、發現和審視教育常識的過程。

  “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徵最像農業和林業。”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卻難免著急、焦慮、浮躁。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兒慢慢綻放、一粒穀子緩緩抽穗。我們巴不得一棵小樹苗明天就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樑之才。我們被比作“園丁”卻沒有園丁的耐心與安詳,我們喊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卻做著竭澤而漁、毀林開荒的傻事。工業的大批次、標準化生產模式,商業的浮躁與喧譁在教育中卻四處可見,充斥耳目。教育何時能夠真正“慢”下來?

  “教師和學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與人的關係。”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從心底認同這一“常識”,或許,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便都能夠消逝了。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如果能夠看到教室裡滿滿坐著的是一個個比我們年幼的人、需要我們幫助與指引的人,那麼我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則可能少一些聲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頤指氣使,多一些春風化雨。同時,我們也能夠認識到,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作為人的學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應對生活的常識,為學生補給終身發展的動力,而不僅僅將目光侷限於彼此的成績與分數。

  “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師為了0.5分的成績,能夠當著學生的面與人爭吵。有的老師為了“提高”自己任教學科的成績,“叮囑”學生“互相幫助”甚至親自給學生遞答案。的確有的老師為了他看重的東西,連自尊與人格也丟掉了,而且還是當著學生的面兒丟的。即使他做足了裝飾、遮掩的工作,但學生還是能夠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與小氣量。這樣的老師教育出的學生,難免沾染上相似的氣質,也變得斤斤計較,不夠大氣。教師需要給與學生的那一桶水裡,不僅應該裝著知識點和應試技巧,還得有面朝大海的氣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

  當我讀到這裡時,深深感到自責與羞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學生識字、寫字還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們能夠用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糊弄得了小學生和學生家長,也能用遙遙領先的教學成績矇混得了同事和領導,但是我們沒法欺騙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有讀過一本書了?多長時間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了?講過無數次的同一篇課文,有些許長進之處嗎?較之於幾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齡和皺紋的增長,還剩下什麼?這些問題,只有自己能夠作答。當“終身學習”淪為一個熟悉的名詞而不是具體的行動,我們對著年幼單純的孩子講“好好學習”時,會不會感到臉紅?當我們真正成為了自己不學習卻要求學生學習的人時,“以身作則”被我們置於何地?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能夠拜讀《致青年教師》,實數有幸。吳非老師對詩意人生的追求,對師者尊嚴的維護,對學生的仁愛之心,對教育事業的一片赤誠,無不令人動容。讀完整本書後的心情並不輕鬆,也不愉悅,更沒有“完成任務”後的灑脫。相反,心中彷彿隱隱有一股力量在壓制著自己,沉甸甸的。這股力量敦促著我,讓我開始反思:那些關於教育的常識,我留心發現過嗎,深入思考過嗎,努力維護過嗎?

  ——或者簡言之,我是有常識的教師嗎?

【《致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