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讀後感

《人工智慧》讀後感

《人工智慧》讀後感(精選2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工智慧》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

  最近讀了李開復、王詠剛兩位合著的《人工智慧》這本書,寫篇讀後感。

  對於人工智慧我是有學習的慾望的,而且是強烈的願望,因為後續所有的軟體技術、產品一定都會和人工智慧扯上關係,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必然趨勢,誰也抵擋不了。

  先來介紹兩位作者吧。

  李開復:博士,1988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主題是關於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並於1988年由《商業週刊》雜誌授予該系統“科學創新獎”。職業生涯開源於蘋果,並官至蘋果互動式多媒體部門副總裁。1998年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同年他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擊敗人類世界團體比賽冠軍選手。而後,他轉任微軟全球副總裁、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20xx年創立創新工場。

  王詠剛:畢業於北京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金融行業軟體研發,任方正奧德公司技術總監。20xx-2016年在谷歌公司任Staff

  Engineer、資深技術經理等職,參與或負責研發的專案包括桌面搜尋、谷歌拼音輸入法、產品搜尋、知識圖譜、谷歌首頁塗鴉(Doodles)等,在輸入法、知識圖譜、分散式系統、HTML5動畫/遊戲引擎等技術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累。

  這本書分為六個章節:

  第一章是“人工智慧來了”,這個章節主要介紹的是人工智慧目前的應用場景和產品,並簡單介紹了什麼是人工智慧,屬於科普形式章節;

  第二章是“AI復興:深度學習+大資料=人工智慧”,這個章節詳細解釋了歷史上三次人工智慧熱潮的過程,李開復博士自己也感嘆了一把生不逢時,不然他可能在學術上的成就更大。這一章節應該算是整本書裡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章節,通俗易懂地解釋了深度學習技術,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些原理性知識,看這一章節就對了;

  第三章是“AI真的會挑戰人類?”,這章主要介紹了AlphaGo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來自霍金等科學家的警告,並且介紹了人工智慧還不能做什麼。

  第四章是“人類將如何變革?”,這章主要介紹了從工業革命到文藝復興,也介紹了諸如自動駕駛、金融、生活、醫療、藝術創作等各個產業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方式,主要還是從產品的角度討論問題;

  第五章是“機遇來臨:AI先行的創新與創業”,這章主要介紹了未來10年的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佈局;

  第六章是“迎接未來:AI時代的教育和個人發展”,這個章節主要介紹了應該如何學習、該學什麼、教育應該關注什麼,以及有了人工智慧之後人生還有什麼意義等,這些內容。

  總的來說這本書屬於人工智慧科普類書籍,不是針對專業人士的,對於搞軟體的人,或是產品經理來說,這倒是一本入門書。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2

  “不可思議的想象,不同凡響的誇張,不可複製的喜劇。”你知道這是對哪本書的高度評價嗎?沒錯,它就是《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系列叢書!我對這套書愛不釋手,尤其是《人工智慧超人》更是百看不厭。

  你一定想象不到,這本書裡的角色有多神奇!書中不僅有拇指大小天天待在楊歌口袋裡卻酷愛搞發明的楊歌爸爸,有來自一百年後的擁有狂人科學家思維的人工智慧程式Tiger,還有來自一百年後的人工智慧程式安琪……

  你一定想象不到,這本書的內容有多麼不可思議!這本書主要講了楊歌意外地遇到了一個叫Tiger的人工智慧程式。Tiger無所不能,它可以藉助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教楊歌改造智慧頭盔,使楊歌成為了一個聰明絕頂的人。楊歌不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而且還成為了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家。此外楊歌還變成了“神運算元”,幫媽媽算了好多賬。Tiger還指導楊歌製造了機械臂、感測手套等可穿戴裝置。穿上這些裝備後的楊歌,變得力大無窮……Tiger讓楊歌的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拿獎拿到手軟,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是全國的焦點。因此,Tiger也深受楊歌的信任。

  我好羨慕楊歌呀!如果我也有這樣一位人工智慧朋友該多好!它可以讓我的學習變得輕鬆,還可以讓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但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狡猾的Tiger製造了一個“甲蟲智腦”晶片,慫恿楊歌把晶片安裝到後脖頸上。Tiger則透過晶片控制了楊歌的大腦,並妄圖藉助楊歌的身體統治全世界!如果楊歌反抗,Tiger還會透過駭客手段製造意外,企圖讓楊歌喪命!從此,楊歌變得脾氣暴躁、冷酷無情,而且破壞力巨大。

  看到這裡,我不禁冷汗直冒,暗暗為楊歌著急,更慶幸自己沒有這樣一位人工智慧“朋友”。

  還好,這時安琪一個來自一百年後的正義的人工智慧程式出現了!它和楊歌爸爸聯手製造出了人工智慧戰甲。經過激烈的搏鬥,他們最終打敗了Tiger,拯救了楊歌,也拯救了世界!

  讀到這兒,我禁不住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提到嗓子眼兒的心也終於“咚”地落回到了原處。

  但可惜的是,最後安琪犧牲了……

  我的眼眶瞬間溼潤了……

  人工智慧,能幹好事也能幹壞事,科技真的是一把雙刃劍!一面可以造福人類,使人類變得更強大,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另一面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壞處,甚至毀滅世界!原子能的發明和應用不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嗎?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在研究新科技、運用新科技的時候,不能僅僅看到它造福人類的一面,更要對它的破壞性有所估計和嚴格控制!

  我們人類不僅要有“科學腦”,還應該擁有一顆“人文心”!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3

  夕陽是一首悲歌,旋律湧進了黛青色的雲際。獨倚軒窗,窗外細雨紛紛,我又不禁憶起了那個夜晚,那間屋內……

  獨自一人坐在窗前,看了看手中的題目,百思不得其解。我捂住腦袋,閉目深思起來。乘三?還是除以三?亦或是乘四?“唉,到底怎麼做這道題!。”苦惱起來,便離開座位,在房內徘徊。偶然間,我發現櫃子上有一個手機。“不如就用手機查一查吧。”腦中很快萌生出這樣的想法。但我轉念一想還是作罷。不過看見作業上的題目,我又陷入了困惑。題目做不出來,媽媽回來指不定又該說教我了,與其被動讓媽媽來訓,還不如自己查一查寫上答案呢。查,還是不查呢?查吧,萬一媽媽發現了呢?不過也不一定會這麼趕巧被她發現吧?抱著僥倖心理,我慢慢走向櫃子,掂起腳,左顧右盼,彷彿做賊一般,拿下手機,回到座位。將攝相頭對準題目,只一聽,“咔嚓”一聲,就得出了答案。正當我心中竊喜之餘,媽媽卻早已來到我身後,一掌狠狠地拍在桌上,瞪著銅鈴般眼睛注視著我。我連忙低下了頭。空氣彷彿都凝固了,只有窗外的風呼呼掠過,嘲笑著我。房間裡的寂靜沒過多久,就被媽媽那河東獅吼給打破了。

  一句又一句的話,如刀子般衝破了耳朵的最後一道防線,直入我的內心。一陣怒火也湧上心來,“題目不會,我又能怎麼辦?不查手機就只能空著啊!”語罷,便怒氣衝衝進了臥室,甩上門,跳上床便抽泣起來。

  半個小時,一小時……怒火也隨之漸漸熄滅。

  下了床,望見書架上那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人工智慧超人》,一幕幕情節映入眼簾:主人公楊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未來人工智慧程式“Tiger”,受到了它的很多很多好處。但由於過度依賴,差點成為了它的傀儡。最終主人公在另一個人工智慧程式的幫助下消滅了“Tiger”。轉念一想,我不禁忘卻了剛才的怒氣。現在的科技的確發達,但我們也不能過度依賴於科技,否則福寶也會成為災星,給我們帶來災難,所以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啊。

  “你還有資格笑我,呵呵,也不想想自己!”腦海中傳來的聲音牽動了我的思緒。再回想起剛才的事,題目不會做,就該動腦筋,翻翻書上的例題,多方面思考,才能把這個題目真正弄懂,過度依賴於手機做題只會讓我們的頭腦越來越偷懶,越來越笨拙。

  想到這,我的兩腮漸紅,鼻頭一酸,衝出房門,站在媽媽面前,說道:“對不起,媽媽,我不應該向你發火,依賴手機做題是我的不對。”媽媽緩緩起身,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要緊,明白了就好。”溫暖的大手輕撫著我的臉龐,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不知不覺間,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照亮了潺潺流水的小溪,照亮了遠處群山,更照亮了我童年成長的路。

  邀一輪明月,攜一縷清風,帶來萬千思緒。是啊,禍福本相倚,只待細心辨。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4

  AI復興:深度學習大資料=人工智慧

  這一次人工智慧復興的最大特點是,AI在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資料探勘等多個領域走進了業界真實的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開始在產業界發揮真正的價值。

  第三次AI熱潮:有何不同?

  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人機大戰剛剛塵埃落定,“人類是不是要被機器毀滅”這類的話題在普通人中流傳開來。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這並不是人機對弈第一次激起公眾的熱情。1997年IBM的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的那一天,全世界科技愛好者奔走相告的場景絲毫不比今天人們對AlphaGo的追捧遜色多少。

  幾乎每一項新興企業成功的技術,在真正成熟之前,都要經歷先揚後抑的過程,並在波折起伏中透過積累和迭代,最終走向真正的繁榮,穩定和有序發展。

  人工智慧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深度學習居功至偉。

  圖靈測試:假如一臺宣稱自己會“思考”的計算機,人們如何辨別計算機是否真的會思考呢?一個好方法是讓測試者和計算機透過鍵盤和螢幕進行對話,測試者並不知道與之對話的到底是一臺計算機還是一個人,如果測試者分不出與之的對話只是人還是機器,即,如果計算機能在測試中表現出與人等價或至少無法區分的智慧,那麼我們就說這臺計算機通過了測試並具備人工智慧。

  語音識別的發展告訴我們,老一代研究者如果不能儘快更新知識儲備,就只有面臨被解僱的命運。

  早在20世紀70年代,語音識別就曾經有過一些技術突破,有趣的是,今天非常成功的深度學習技術,當年曾在語音識別領域嘗過失敗的苦澀。而在近年來的第三次人工智慧熱潮中,語音識別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深度學習就像一個秘密武器,蟄伏多年,重出江湖,首先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幫助計算機認識人臉,認識圖片,影片中的物體,然後,拔劍四顧,衝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資料探勘,自動駕駛等幾乎所有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大展伸手。

  語音識別系統在近年來突飛猛進,技術上只有一個原因--深度學習!

  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者,幾乎無人不談深度學習。很多人甚至高喊出了“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的口號。

  深度學習能夠大的伸手的兩個前提條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高質量的大資料,都是在20xx年前後逐漸不成熟的。

  國內的高科技企業,如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小米,搜狗,今日頭條,都在近年紛紛建立人工智慧研究團隊,搭建類似谷歌大腦的大規模深度學習叢集,而這些叢集已經在諸多產品中發揮著深度學習的神奇效能。

  AI的發現並不是被AlphaGo推向了風口,相反AlphaGo是人工智慧的一個產物。的確,第三次人工智慧正在復興,這一次的規模會更大,範圍會更廣,語音識別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深度學習的加入,讓語音識別的準確度,再上一個臺階。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5

  因為我本人碩士畢業論文用到的就是bp神經網路,所以我也是對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大體上了解一些皮毛。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就是機器或者系統可以像人一樣進行學習經驗、思考判斷,透過輸入層,中間層,輸出層來最終做出決策。而其中中間層是一個設定好規則的黑箱,裡面具體運算方式其實很複雜,就像人類大腦,思考了哪些、訊號怎麼傳遞的,其實一般人也是不知道的,但就是能做出決策來。

  這本書介紹了人工智慧的歷史,基本原理,需要關注的地方,對人類社會的挑戰,以及各國做出的策略。

  但是我認為本書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對於人工智慧開拓了視野,原來只是去考慮機器怎麼思考,是有形的機器還是無形的系統。實際上人工智慧的安全問題(戰爭機器人的出現、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倫理問題(是否要給機器人以人的地位),道德問題(由於設計人員或多或少的原因導致機器識別黑人為黑猩猩這種道德問題),法律問題(無人騎車撞人事件是處罰研發人還是擁有者還是機器本身),對人類工作的挑戰,可能會導致大多數人失業等問題。

  我覺得對於人工智慧的時代,目前來看還是炒概念,不可否認隨著阿爾法狗的出現代表著新時代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層級的一大進步,但是人工智慧如果想進入到目前各行各業還是要走很長時間的。但是很多專業領域可以操作使用,尤其在僅僅靠系統判斷的領域,比如預測,投資等。因為真正需要作業的工作,不僅僅要系統智慧還要硬體上可以配套。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可期,十年後應該可以滲透到人的身邊。還有上面談的法律倫理道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丟擲者一般是政府方面,我認為如果對於新興事物政府要是全想到了社會的前面就不會有什麼創新了。等發展起來再說,就是我的想法,當然政府需要制定個像機器人三定律的類似憲法底線的東西就行了。就像說無法判斷無人車撞人是誰的錯,有人駕駛的車能判斷出來誰的責任,但是該撞還是撞了,汽車出現了100多年了,規則還是在修改和變動的。還有機器取代人工作的問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事情,這是肯定的,就像以前一艘不到1萬噸的船上要有幾十上百人,現在20萬噸的船都不需要超過20人。那些船員幹啥去了?時代會進步的,有些崗位自然會被取代,但是人作為可以適應不同環境的智慧生物,肯定可以適應新時代的。

  總之科技的進步是無人可以阻擋的,為了不被時代的車輪壓死就只能推著時代走。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6

  關於機器能否擁有意識這個論題,其實是關於意識的本質的討論,但目前對於意識,人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二元論認為,意識是非物質的思維所具有的屬性,而思維跟物質的大腦是相互獨立的,機器不可能具有意識,除非它可以得到一個非物質的思維,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機器永遠不可能有意識。

  還有一些看法認為思維產生於大腦,大腦是一臺數字計算機,而思維是一個計算機程式,這個理論又分為“強人工智慧”與“弱人工智慧”。根據“強人工智慧”,一臺計算機只要有了正確的程式就可以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與思維;而“弱人工智慧”理論,則認為計算機可以模擬人的思維,它們可以模擬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如思考、決策等。但是,不管它們做得多麼出色,它們都不能創造真正的思維或者真正的意識,而只能做到“看起來像”有意識一樣。意識尚未被定義,我們也沒有鑑別意識的手段,所以更談不上人工意識能否存在了。與其讓這些巨大的難題擋住我們的去路,還不如加緊工作,看看我們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像絕大多數機器人學家正在做的那樣。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更好、更聰明的機器將不斷出現,而關於它們是否擁有意識的討論也會繼續下去,對於人工意識的探索最終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理解意識本身的性質。拋開這些問題,回到電影本身,斯皮爾伯格的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將科幻與倫理結合在一起,他對人工智慧的未來作了一個深刻且悲觀的預言。

  “人工智慧”旨在用計算機來模擬思維,從而複製思維,產生智慧行為,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計算機或者機器人也會產生同人類一樣的情感呢,如果機器擁有人類同等的智慧,人類會不會與機器發生情感、人類與機器人如何相處,這就涉及一些倫理道德等社會性的問題。影片中,人類對劣等機器人的獵殺充滿了不人道。影片在此表現出一種荒誕的意味:人不像人,機器人才像人,擁有人性情感的他們不會對人類的暴虐熟視無睹,這場激戰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被兩千年的沉睡一筆帶過,但結局我們看到了,人類作為一個滅絕的物種被緬懷。當機器具有了人類的意識和思維,它們會愛,就會恨,會服從,就會反抗。如果機器人的智慧太高以至於超過了人類的智慧,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它們就很有可能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人類感受到生存受到威脅後,影片中的行為就不足為奇。有關於這個憂慮,我從相關書籍中瞭解到這樣一點:“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慧,更不會超過人的智慧”。

  “機器思維”同人類思維的本質區別:

  1、人工智慧純系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類智慧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過程。

  2、人工智慧沒有社會性。

  3、人工智慧沒有人類的意識所特有的能動的創造能力。

  4、兩者總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的功能在後。如果是這樣,那麼我的擔心就純屬多餘了。目前人類對人的智慧的研究尚且有侷限,機器人的智慧程度自然不敢企及,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會有怎樣的奇蹟發生我們也無從得知,人工智慧是否能超越人的智慧,現在還是一個遙遠的、不可知的問題。所以,同樣不確定的還有影片對未來的預言。

  最後一點,正如影片開頭告訴我們的那樣,人類將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生存環境,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海平面的上升……誰也不能保證不會有世界末日的那一天,當人類已經無法適應環境,依照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被淘汰從而導致滅絕的將會是我們人類自己,而機器人將會因為極強的適應能力從而被環境選擇。假設我們能將記憶和思維植入機器人中,那麼機器人是不是就具有了“人類生命的延續者”這一神聖的使命呢?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7

  也許這個標題應該叫:人工智慧無法取代“部分人類”。

  人工智慧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喜歡討論的問題,而且這樣的討論一定還會很長時間地繼續下去,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世界的認識。

  人工智慧無法取代人類這一點,是站在主體性上來說的,但如果要問為什麼,回答就不是那麼輕易的事情。如果要說我們有靈魂,而機器沒有,誰又見過我們的靈魂?如果要說我們有感情,而機器沒有,那些透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又怎麼能知道他們沒有感情?

  要回答很多困擾我們的問題,需要從人工智慧的基礎學起,需要了解技術的發展脈絡,需要思考如果人工智慧越來越多地滲入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倫理、道德、社會規範,形成怎樣的挑戰。

  這本書在做這樣的努力:梳理脈絡、提出問題、探索解決之道,儘管不是那麼完美。對於想真正瞭解人工智慧的人來說,是有用的。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8

  翻開這本書讀到的第一句話,就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

  “即使我們可以使機器屈服於人類,比如,可以在關鍵時刻關掉電源,然而作為一個物種,我們也應當感到極大的敬畏。阿蘭·圖靈”

  這句話放在幾年前,恐怕有太多人是不認同的,但是今日,人工智慧已經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它似乎不止可以幫助人類,甚至要替代人類,這讓大家不禁開始恐慌,當機器有了人的思想,世界將會怎樣?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我們可以從技術、產業、戰略、法律、倫理、治理、未來,7個篇章中瞭解人工智慧,可以說這事一本在人工智慧上及其全面的書,它帶著我從瞭解人工智慧,解釋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誤區,介紹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未來,到人工智慧的產業,眾所周知的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智慧家居,還有在這些背後的一些問題,比如法律問題,當AI犯法,應該由誰負責,如何負責?等等等等……

  作為一個外行,在人工智慧剛剛進入大家的視野時,我們注意到的恐怕只有AI機器人、自動駕駛、智慧家居……這些看似對生活產生便利的方面,但是讀了這本書,我再次體會了,對於機器,要產生敬畏,同時,國家也一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日,必須要把那些妄想利用AI犯罪逃脫法網犯罪分子扼殺在搖籃裡。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因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而慶幸。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9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大約兩三個星期,誰知微信讀書統計我總共才花了8個多小時。我對新科技發展一向反應遲緩,對計算機科學也知之甚少,只有對Alphago和柯潔的大戰以及無人駕駛車的前景等還算感興趣,這本相當於人工智慧科普的書正好適合我,難得的是還寫得頗有趣。李先生像個人工智慧的佈道者,娓娓道來人工智慧的來龍去脈,宏觀地介紹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大聲宣告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並且敦促大家做好準備積極迎接它的到來,中間還穿插了人物的故事。

  我對這本書中印象比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1. 人工智慧,分為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就是能在特定領域內解決問題的人工智慧,目前的大部分人工智慧都屬於這一類,佼佼者比如說Alphago,又比如我現在正在用的訊飛聽寫功能。第二類是強人工智慧,這種也叫通用或完全人工智慧,可勝任人類所有工作,目前還沒有這種人工智慧。最後一種是超人工智慧,也就是比人還要聰明的AI,這個目前只存在於科幻小說裡,在可見的未來不太可能會實現。那這三類人工智慧,第一類,對人是沒有威脅的,那第二類或者第三類,就難說了。

  2. AI的出現將會帶來人類的另一次大的產業革命,並且它可能比之前的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和產業結構的影響還要巨大。據說,在人工智慧時代,重複性的、機械性的工作將被機器代替。但是他們並不會使人類失業,而是使人們的.工作內容形式發生大的改變。並且據說人類會被機器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創造力等。

  3.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教育方式和目標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教師要學會與機器協作,教學方式側重於小組討論,內容要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情感交流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等不能被機器所替代的東西。教單一一種知識技能比如說語言的教師,則很可能幾年後就會被機器所替代。

  除去以上幾點,我還記得這本書裡說到的人的故事。任何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個體的人,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對AI發展有傑出貢獻的人。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圖靈,他的才華有多出色,他的命運就有多悲慘。他的結局讓我不由想起一句話: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0

  作為語音識別領域的專家李開復博士出的這本《人工智慧》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科普書籍告訴我們諸多現實問題: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工智慧嗎?個人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業應該如何升級,才能在新的商業變局到來前抓住先機?

  截至目前,已出現過3次AI熱潮:第一次因為圖靈測試,第二次因為語言識別,第三次因為深度學習與大資料發展與結合。

  目前正處第三次熱潮中,最大特點是:

  AI在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資料探勘等多個領域走進了業界的真實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開始在產業界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人工智慧是人類對科技無限探索和發展的智慧成果,將帶領人類社會進入一個相對富足的豐產時代。

  AI作為工具,對生產效率的大幅改進,對人類勞動的部分替代,對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而必然觸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為我們創造巨大的價值,幫助我們降低甚至消除貧窮和飢餓、獲得更多時間和自由是人類全新的一次大發現、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的開端。

  在不久的未來,AI將取代人類50%左右的工作,AI會取代工廠的工人、建築工人、操作員、分析師、會計師,司機、助理、仲介等,甚至部分醫師、律師及老師的專業工作。

  所以,人工智慧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薰陶產生的直覺、常識等。基於人自身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

  我們不一定要做時代的弄潮兒,但是,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趕上時代的步伐,不能被時代所拋棄。

  AI只是一種新的工具,不會取代人類,只會豐富人類生活。未來是一個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的全新時代。

  我們無需擔憂和恐懼這個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要做的,應當是儘早認清AI與人類的關係,瞭解變革的規律,儘早制定更能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研戰略、經濟發展佈局、社會保障體系、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1

  AI復興:深度學習大資料=人工智慧

  這一次人工智慧復興的最大特點是,AI在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資料探勘等多個領域走進了業界真實的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開始在產業界發揮真正的價值。

  第三次AI熱潮:有何不同?

  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人機大戰剛剛塵埃落定,“人類是不是要被機器毀滅”這類的話題在普通人中流傳開來。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這並不是人機對弈第一次激起公眾的熱情。1997年IBM的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的那一天,全世界科技愛好者奔走相告的場景絲毫不比今天人們對AlphaGo的追捧遜色多少。

  幾乎每一項新興企業成功的技術,在真正成熟之前,都要經歷先揚後抑的過程,並在波折起伏中透過積累和迭代,最終走向真正的繁榮,穩定和有序發展。

  人工智慧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深度學習居功至偉。

  圖靈測試:假如一臺宣稱自己會“思考”的計算機,人們如何辨別計算機是否真的會思考呢?一個好方法是讓測試者和計算機透過鍵盤和螢幕進行對話,測試者並不知道與之對話的到底是一臺計算機還是一個人,如果測試者分不出與之的對話只是人還是機器,即,如果計算機能在測試中表現出與人等價或至少無法區分的智慧,那麼我們就說這臺計算機通過了測試並具備人工智慧。

  語音識別的發展告訴我們,老一代研究者如果不能儘快更新知識儲備,就只有面臨被解僱的命運。

  早在20世紀70年代,語音識別就曾經有過一些技術突破,有趣的是,今天非常成功的深度學習技術,當年曾在語音識別領域嘗過失敗的苦澀。而在近年來的第三次人工智慧熱潮中,語音識別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深度學習就像一個秘密武器,蟄伏多年,重出江湖,首先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幫助計算機認識人臉,認識圖片,影片中的物體,然後,拔劍四顧,衝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資料探勘,自動駕駛等幾乎所有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大展伸手。

  語音識別系統在近年來突飛猛進,技術上只有一個原因--深度學習!

  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者,幾乎無人不談深度學習。很多人甚至高喊出了“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的口號。

  深度學習能夠大的伸手的兩個前提條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高質量的大資料,都是在2010年前後逐漸不成熟的。

  國內的高科技企業,如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小米,搜狗,今日頭條,都在近年紛紛建立人工智慧研究團隊,搭建類似谷歌大腦的大規模深度學習叢集,而這些叢集已經在諸多產品中發揮著深度學習的神奇效能。

  AI的發現並不是被AlphaGo推向了風口,相反AlphaGo是人工智慧的一個產物。的確,第三次人工智慧正在復興,這一次的規模會更大,範圍會更廣,語音識別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深度學習的加入,讓語音識別的準確度,再上一個臺階。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2

  在一個月前就看了這部電影,當時是被震撼了,但是一直都靜不下心來寫一寫心中的感受和體悟,直到今天,突然覺得心緒平靜了,所以才想要把觀後感寫出來,留做紀念。

  其實在幾年前就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是一直不想看,原因是這個電影的名字。我也曾查過其內容簡介,隱約記得有機器人小孩被人類母親拋棄的情節,所以我固執的認為,這個故事就是從一個人類母親領養機器人小孩開始,剛開始母親無法從心裡接受這個孩子,但經過長時間的接觸,母親已經完全認同了機器人小孩,可是又由於某種逼不得已的原因要將小孩拋棄。所以呢,沒看電影之前,我已經認為電影就是要以母親拋棄小孩為結局,來拷問人類的心靈,人類能否對機器人產生感情,人類拋棄有感情的機器人是否有道德過失。

  但是,當我看完電影之後,我明白了,這部電影的編劇比我想象的高明的多,之前我設想的電影結尾,只能算是這部電影的開始,真正的故事發生在機器人小孩被拋棄之後。

  故事中機器人小孩叫做大衛,同他一起被人類母親拋棄的還有一隻叫做泰迪的小熊,一個擁有低階人工智慧的玩偶。大衛知道他為什麼被拋棄,是因為他不是真的小孩,所以他就一心想找到藍仙女,想讓她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小孩。大衛不知道,人類的童話是虛構的,只是人類美好的幻想,童話中將木偶人匹諾曹變成真人的藍仙女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心裡對母親的愛讓他千辛萬苦歷盡磨難,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變成真小孩,回到他曾經的家,回到母親的身邊。當然,如果單單是一個簡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頂多會讓我感動,卻不能讓我震撼。正是大衛在尋找藍仙女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事情,將故事要表達的思想“殘忍”的呈現出來。說“殘忍”,是因為那裡真的有很多殘忍的鏡頭,或直接的或委婉的放在觀眾眼前。殘忍鏡頭一:大衛和另一個逃亡的機器人喬被抓到一個露天體育場,或者可以說是一個修羅場,那裡正上演著一幕幕瘋狂的殺戮遊戲,那是瘋狂的人類在殺戮機器人。

  看到許多奇形怪狀殘缺不全的機器人被用各種方式殺死,雖然沒有一絲的血腥,但卻讓我發嘔。我想到了人類之間的殺戮,就像這裡人類把機器人當作異己殘忍殺害一樣,我們人類的歷史上,過去現在未來,又發生過多少次比這要殘忍百倍的排除異己的瘋狂殺戮呢?殺戮場上打著強烈的白光,這種形式的燈光往往象徵著躁動、不安,這裡更深了一層,像是毀滅一切的力量,像是世界末日的迷幻瘋狂。看到這裡我又想到,人類殘殺機器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擔心人工智慧勝過人類嗎?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如此。但我又發現,同樣是人工智慧,泰迪小熊卻不是人類的毀滅物件,雖然它自己從不承認自己是一個玩偶,或者說,人類對於非人類外形的人工智慧視而不見。所以,他們對於機器人的仇視,大抵是因為“人”,而非“智慧”。

  就像很多的政治大斗爭一樣,同一領域內,可能超越自己的人都是敵人,都要毀滅。而對於其他領域的,對自己完全沒有威脅的,即使再優秀,也可以置之不理。殘忍鏡頭二:大衛和喬逃出殺戮場,在一片光影斑駁的樹林中前行,泰迪小熊說他看到了月亮,但兩人一熊卻實在看不出那是真月亮還是假月亮,而假月亮正是捕殺機器人的飛行器的外觀。本來大衛要朝著那個方向走的,雖然天空掛著的明月清澈明亮,但他卻不敢走下去,返身朝另一個方向走去。月亮往往是美好夢想的象徵,想想《e。t。》結尾時那明亮的月光,是多麼的美麗寂靜,但到了這裡,那美麗的圓月反而成了恐懼的象徵。這是大衛對於前路的迷茫和對通向夢想的道路的恐懼。

  殘忍鏡頭三:在曼哈頓水下,沉入海底的遊樂園中,大衛對著木偶藍仙女許願。他一次一次絮絮叨叨,念著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卻又虔誠的相信,那是怎樣的悲哀?鏡頭語言殘忍的將一個假的希望放到大衛面前,又把這份悲哀和無奈放到觀眾眼前。而殘忍的還不止這個,當你看到我們現實世界中輝煌的曼哈頓在電影中滿目瘡痍浸泡在海水之中的樣子時,心裡會做何感想。那雖是人類歷史輝煌的見證,卻也是人類文明的湮滅的表象,而造成這一切的恰恰是人類自己。這算是導演對於人類肆意破壞地球環境導致的後果的一種極端表現吧。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3

  自從谷歌研發的阿爾法狗(AlphaGo)對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並最終以4:1取勝,引發了全世界範圍的大討論,為什麼一場圍棋比賽能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

  “人工智慧”這個buzzword,常常會因為營銷或者新聞報道的需求而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其外延有時等同於“機器學習”,有時不等同,所以最外圈的這個等號並不完全準確。不過在2016年被大家普遍討論的這些“AI”,可以認為基本上就是機器學習。內部的四個小圈則是學術上有確定外延的四個概念,代表了當前最重要的四個問題領域,是需要明確的重點概念。

  有監督學習讓機器觀測到一些輸入,並告訴機器在這些輸入下應該產生什麼樣的輸出。機器透過這些資料學習出一個模型,之後給它新輸入的時候,它能夠根據模型預測應該產生什麼樣的輸出。比如機器看到一個圖片,可以判斷圖片中的物體屬於哪一個分類。

  無監督學習讓機器觀測到一些輸入,而沒有標準輸出,讓機器自行去總結這些輸入資料有什麼統計特徵,並生成有意義的產出。例如自動把大批文章聚成相似的幾類,又例如給計算機看一些小狗小貓的照片,讓計算機自動生成一些新的(與看過的相似但又不同的)小狗小貓的照片。

  增強學習讓機器觀測到一些輸入,並讓機器根據輸入做特定動作(action)。這些動作導致機器獲得收益或者懲罰(reward)。機器透過增強學習最佳化它的動作策略(strategy),使得它的長期收益最大化。下棋就是這一類典型的問題,strategy就是行棋策略,reward就是贏棋。

  深度學習事實上不是一類問題,而只是一種方法,一種透過多層神經網路來構建上述三種問題所需要的模型的方法。

  人工智慧已經來了,它就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徹底改變人類的認知,重建人機相互協作的關係。史無前例的自動駕駛正在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翻譯、寫作、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

  不管怎麼說,努力應變吧,這本書講得還算全面,算是一本入門圖書。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4

  時光易逝,白雲蒼狗,我們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再到現在的資訊革命,科學技術曾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變化。當谷歌人工智慧“阿爾法圍棋”人機圍棋大戰”中以4:1擊敗韓國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後,人類不僅在感嘆機器智慧領域取得又一個里程碑式的勝利,也感嘆一個新的時代—智慧時代的到來。機器依靠大資料和智慧演算法“贏了”人類的大腦。"我認為任何一種對人類心靈的衝擊都比不過一個發明家親眼見證人造大腦變為現實。"-尼古拉特斯拉曾這麼說。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工智慧作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智慧革命,深刻揭示了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大資料與智慧時代已經到來。

  人工智慧即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資訊過程進行模擬,與人類智慧相似,人工智慧的產品上到宇航太空,下到深海潛艇,大若巨人,小若米粒,已經在不斷延伸到各行各業中,有些早已深入日常家庭生活中。本書是著名媒體人楊瀾的第一部跨界作品,楊瀾以媒體人的身份,深入人工智慧的科技領域,帶領團隊走訪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城市,用媒體人的人文視角記錄了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事,探尋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和未來道路。

  英國狄更斯曾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全球智慧時代下,AI改變著社會和經濟,一方面改善人類生活,帶來各行各業的便利,極大地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是社會精細化發展;另一方面機器搶到了人的飯碗,失業隨之而來,創造了無隱私的社會,也帶來倫理上的衝突等負面作用。楊瀾在書中記錄了走訪著名學府和國際性知名大企業,領略人工智慧在視覺識別、語音識別、機器人制造、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理性地指出人工智慧在社會、經濟、倫理等方面的觀察與思考。

  本書由騰訊一流團隊與工信部高階智庫傾力創作。內容全面,條分縷析,循序漸進的將人工智慧前世今生,以及未來的發展預測呈現給讀者。不僅展現了當下人工智慧產業全貌和最新進展,也對人工智慧給個人、企業、社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在閱讀時候,一邊感嘆科技和智慧革命帶來的翻天地覆,也在思考智慧革命的何去何從。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科技也不例外。科技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是人類,我們希冀於自己的人腦創造更強大更智慧的機器來幫助我們解決難題,而不是用機器來固化我們的大腦。如今的人工智慧應用廣泛,機器翻譯、影象識別、輔助診斷等等,方便快捷了我們的生活,也應該警惕技術帶來的挑戰,人工智慧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人類智慧的神奇與偉大。我們提出,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培育一批網路化、智慧化、精細化的現代產業新模式。大到國家上層建築,小到企業和我們個人,希望在人工智慧革命的時代下能夠大有作為。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5

  人工智慧將是未來最有前景的科技趨勢之一,人工智慧將與我們息息相關。

  隨著網際網路紅利的消退,電商、網遊等領域的增長速度將放緩,而隨著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工智慧在技術上已經越來越深入。

  現今網際網路的資訊爆炸,也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使用者行為資訊,為人工智慧營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行業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都迫不急待地尋找一條更快捷、更有效、更智慧的道路,以實現更高的目標。

  而人工智慧以其智慧、個性、高效的特點,逐漸的被應用起來。資料越來越豐富,如何從繁雜的資料中整理出有用的資訊,以指導我們在廣告營銷、使用者分析的行動,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面臨使用者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如何高效地滿足並取得使用者的滿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人工智慧恰好能解決以上的一切。人工智慧的很多技術已經被應用到企業營銷,為企業營銷提供出色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在人工智慧領先別人,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得更穩。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6

  最近因為很想了解人工智慧,在知乎、飯糰上看到許多人十分推崇這本書作為入門的讀物,於是決定找來進行學習。《科學的極致:漫談人工智慧》是由集智俱樂部出版的,書中對於人工智慧的歷史脈絡、內涵、當前的困難和可能的突破方向等,都有較為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解讀,可以說十分適合我這種非技術背景的讀者。

  透過閱讀本書,我瞭解到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計算理論、計算機基本原理、怪圈與哥德爾定理、通用人工智慧理論、神經網路(包括人腦)與深度學習、自然語言理解等知識理論。

  當歷史的車輪迴到1900年,數學家大會在巴黎召開,年輕的捷克數學家哥德爾發現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阿蘭·圖靈則設想出了有名的圖靈測試,推動了後續的AI研究。直到1956年,人工智慧這個概念在美國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提出,這一年,也被公認為人工智慧的元年。起初,人工智慧專家們野心勃勃,試圖創造出不遜於人類之類水平的智慧機器,但隨後人工智慧的每一個新浪潮都經歷了從盲目樂觀到徹底沮喪的輪迴。通用問題求解器、感知機技術、基於規則的專家系統、遺傳演算法、神經網路、機率圖模型、支援向量機、莫不如此。人工智慧近60年所走過的曲折道路,諸如奇點臨近、超級智慧機器人、人與機器的共生演化等激動人心的內容並沒有出現。但儘管這條道路蜿蜒曲折,荊棘密佈,但它卻在不斷髮展壯大。

  在20世紀的90年代,人工智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三個學派。分別是以傳統邏輯功能為主導的符號學派,透過模擬大腦的結構(神經網路)為主的連線學派以及從簡單生物體與環境互動的模式中尋找答案的行為學派。

  深度學習可以說是目前最熱門的一個AI詞彙,它屬於連線學派。簡單來說,機器學習是透過演算法,使得機器能從大量歷史資料中學習規律,從而對新的樣本做智慧識別或對未來做預測。從20世紀80年代末,機器學習的發展經歷了兩次浪潮,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根據不同的學習方式,機器學習可以分為全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強化學習、遷移學習等等。而根據是否應用了神經網路,機器學習又可以分為神經網路機器學習和其他機器學習。更進一步,對於應用了多層神經網路的機器學習,被稱之為深度學習。即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當中的一個子集。當前,深度學習最典型的三個應用方向是:語音識別、影象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

  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慧領域目前最核心的瓶頸。語音識別、影象識別等感知層技術,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而自然語言處理,是將人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機器可以理解的、結構化的、完整的語義表示。儘管深度學習已經取得了相關的進展,但是機器仍然難以理解人類語言產生的過程,在閱讀或者加工文字時,經過了怎樣的步驟,深度學習透過學習模型的“深層結構”從而對資料中存在的複雜關係進行建模。

  書讀完了,最觸動我的是艾倫圖靈這個傳奇科學家,他提出了偉大的圖靈測試。

  假如有兩間密閉的屋子,分別關了一個人和一臺計算機。屋子外面,有一個人作為測試者,只能透過一根導線與屋子裡面的人或計算機進行聊天。如果測試者在有效的時間內,無法判斷出這兩間屋子裡面,哪一個關的是人,哪一個是計算機,那麼就稱這個計算機通過了圖靈測試,具備了智慧。

  這個測試標準推動了後續很多AI研究,比如iPhone上的Siri。圖靈的研究大大推動了人工智慧的進展,而圖靈本人卻在1954年死於一個被氰化物注射過的蘋果,年僅42歲。據說,蘋果公司為了紀念這位計算機科學之父,特意用那個被圖靈咬掉一口的蘋果作為公司的logo。

  能夠製造出向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是科學家們最偉大的夢想,用智慧的大腦解讀智慧必將成為科學發展的終極。重要的是,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的夢想永遠沒有破滅過,也許人工智慧之夢將無法在我的有生之年實現,或許始終無法逾越哥德爾定理那個碩大無朋的“如來手掌”,但是,我相信人工智慧之夢將永遠驅動著人類不斷前行,挑戰極限。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7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悽美的詩詞,星光閃爍,和風習習,幽香沉醉,初見即永恆。然而詩人永遠無法想到,在千年之後,這句詩會被用來形容古人無法想象的一個時代------人工智慧時代。

  今天的人工智慧,解決的就是意義的自由流動問題。前三次工業革命,恰如“身無綵鳳雙飛翼”,因為沒有翅膀,無法進行物理移動,也就無法進行現實空間的資訊傳輸。但還有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是意義的自由流動問題。機器是否能善解人意,是否會越來越像人?

  毋庸置疑,這將是人類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有人說,人工智慧終將統治人類。書中的結語很有意思,“如果機器圈養了人類”。不得不說,話語真的很重要。我們對事物的描述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我們總是會用過去的經歷解讀新的經歷。王朝更迭,血腥殺戮深入腦海,於是人類覺得,人工智慧終將敲響自己的喪鐘,亦如皇親國戚的篡權,蓄謀遠久,一觸即發。用現代的話語描述,就是“白眼狼”!若是深入想下去,甚是恐怖,陷入死迴圈,便成為哲學家了吧。但人都是被自己嚇死的。

  於是我們理應防著人工智慧一些,一面利用,一面摧毀?經歷過二戰的科學家們認為,機器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腦。電影《模仿遊戲》中,為了破解德軍的密碼,科學家阿蘭·圖靈力排眾議,堅持用機器來實現人腦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可這樣的樂觀主義情緒,足足被現實的殘酷壓抑了近乎半個世紀。

  人類到底在防什麼呢?怎麼防呢?因為害怕自認為無法控制充滿未知的未來,就去阻止未來的到來嗎?太過悲觀了吧。事實上,AI早就佔領了我們的生活,搜尋引擎,地圖導航,如此種種因為網際網路的到來而隨之到來的東西。機器本身是多麼笨拙的東西呀!讓機器脫離程式產生類似人類的情感和自己認知能力更是杞人憂天。我們當下,不應“警惕人工智慧毀滅人類”,而恰恰應該警惕“警惕人工智慧毀滅人類”論。過分討論富於科幻色彩的世界末日只會導致公眾、決策者和科學家不願投資支援人工智慧的研究,這種固步自封阻礙未來到來的虛無保守主義要不得,想要利用人工智慧違反倫理道德的思想更是值得警惕。

  人工智慧威懾分明。人類是好奇的,因而不斷探索創新。人類亦是畏懼而易焦慮的,因而摸索著前進。這是一片荊棘叢中的桃花源,絕非懸崖。唯有惡意阻擋之流,利用棘刺,製造腥紅。喪鐘終究只會因人類自身而鳴。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8

  碰巧在浦東圖書館聽了劉韓老師的人工智慧講座,讓人驚喜的是現場來了很多孩子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人工智慧。作者劉韓老師的介紹有助於更加透徹的理解書中的內容,《人工智慧簡史》成了我學習人工智慧的第一本入門書。

  下面談論書中我感興趣的一些話題,分享一下看書時我的體會,希望朋友們看書時能有更多的收穫和感悟。

  1、科技之旅

  從1956年開始到現在,人工智慧的歷史只有六十多年,但是引領了科技發展的潮流。這本書內容豐富,從多角度介紹了人工智慧,包括達特茅斯會議、人機下棋大戰、火熱的深度學習技術、程式語言和工具、人工智慧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等等。貫穿於全書的就是對科學家們的介紹,重點講述了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讓我們跟隨科學家,參觀聞名的學校和先進的名企,走進科學家的工作與生活,來一次真正的科技之旅。下圖是我看書的一些收穫,書中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等待著你去發現。

  2、歷史事件

  書中包含了眾多的歷史事件,有些歷史事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從中可以看出科學研究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比如眾所周知馮?諾依曼對計算機的發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書中追根溯源,會有很多新的發現。1938年夏農的一篇碩士論文奠定了數位電路的理論基礎,把布林代數、二進位制、電路系統聯絡在了一起;1937年圖靈發表的論文中創造性的提出了圖靈機,後來圖靈機成為了電子計算機的理論基礎;1854年喬治?布林的經典著作中闡述了布林代數;1679年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位制;1674年萊布尼茨改進了帕斯卡的加法器,製造了新的計算器,這對計算機先驅巴貝奇有很大的啟發。最終在戰火紛飛的二戰中,馮?諾依曼對加入了研製計算機的莫爾小組,對計算機進行了重大改進,1945年完成了101頁的《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基於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全世界製造出了各式各樣的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發明過程讓我們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魅力。

  3、良師益友

  書中科學家人數眾多,包括早期的數學家、早期的計算機科學家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等等。對科學家的介紹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尋找感興趣的科學家,他們就是我們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指引著我們一路前行。

  我第一個想了解的科學家是馮?諾依曼,他是一位科學全才,在多個領域做出了貢獻。良好的教育和科研環境,讓馮?諾依曼天賦的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吸引著我們,從有關他的大量資料中會發現很多有價值的資訊。我整理了部分資料,如圖所示,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天才科學家。

  4、尋找天才少年

  書中有很多天才少年,馮?諾依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僅天賦高,還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上學時得到了老師的精心培養。馮?諾依曼的父親培養孩子的好方法家庭餐廳研討會,20世紀布達佩斯的精英中學教育,讓馮?諾依曼從天才少年成長為了天才科學家。目前人工智慧人才短缺,尋找人才並加以重點培養,值得人們期待。

  劉韓老師在各地舉辦人工智慧的講座,和觀眾交流探討有關人工智慧的問題,引發了人們對科學的熱情,同時還在尋找有志於在人工智慧領域施展才華的天才少年。劉韓老師願意做天使連線者,讓人們有機會認識頂尖的科學家,為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朋友們,期待你們早點和劉韓老師相遇,抓住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機遇。

  5、名畫插圖

  以名畫作為書的封面,說明劉韓老師喜愛藝術。封面是達?芬奇的名畫《巖間聖母》中的天使,前言中還提到了面對達?芬奇繪畫中的天使進行冥想,可見這幅畫對劉韓老師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達?芬奇還是一位科學家,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

  有關書中的一些名畫插圖,達?芬奇的《巖間聖母》兩幅畫孰真孰假,拉斐爾的《雅典學院》畫中的人物都是誰,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繪畫過程有多麼艱辛,來尋找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閒暇時欣賞名畫,尋找名畫背後的故事,會帶來許多樂趣。

  6、機器人

  對於機器人,我們感覺並不陌生,最早熟悉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動畫片中的機器人。人工智慧的發展讓機器人走出了實驗室,工業機器人在一些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日常生活中機器人也開始閃亮登場。

  書中第6章介紹了電影與現實中的很多機器人,裡面有你喜歡的機器人嗎?書中第2章為我們講述了人機下棋大戰背後精彩的故事,第3章介紹了人工智慧領域最火熱的深度學習技術。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人工智慧的奧秘。

  7、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

  劉韓老師在前言中預測,未來50年裡,人工智慧、航天技術和基因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將會實現質的飛躍。人工智慧會像電力一樣,成為無所不在的基礎設施。為了降低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附錄1中給出了將“良知”注入機器人“內心”的初步思考。

  六十年來,人工智慧的研究三起兩落。今天資料量夠大,計算機夠快,理論夠清晰,人工智慧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未來人工智慧將會無所不在,工作中只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越來越聰明能幹的機器人會讓我們想辦法提升創新能力,挖掘自身的潛能。讓我們滿懷憧憬,見證科技的發展,迎接人工智慧新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19

  如何創造意識、思維,也許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後難題,是意識對自己的迴歸。作為著名發明家、作家、未來主義者,庫茲韋爾關於思維的研究和觀點獨特而驚人。他認為不久的未來,計算機可以實現人類大腦新皮質功能並超越人類,人類將與機器結合成為全新的物種。

  假想某個浸泡在營養液中的大腦,用細細的導線與軀幹相連。大腦對軀體動作的意識,以及大腦發出的指令,透過導線雙向傳遞此刻,你會認為這還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嗎?

  庫茲韋爾只是把“奇點”當作一個絕佳的“隱喻”。這個隱喻就是,當智慧機器的能力跨越這一臨界點之後,人類的知識單元、連線數目、思考能力,將旋即步入令人暈眩的加速噴發狀態一切傳統的和習以為常的認識、理念、常識,將統統不復存在,所有的智慧裝置、新的人機複合體將進入“甦醒”狀態。

  在庫茲韋爾看來,人工智慧的關鍵,並非透過物理手段製造出媲美、超越人腦的“非生物性智慧機器”。這條路行不通。他給出的方法簡單有效:將人腦與電腦“嫁接”起來。

  在本書中,庫茲韋爾用4章的篇幅(第3章:大腦新皮質模型;第4章:人類的大腦新皮質;第5章:舊腦;第6章:卓越的能力),精心構築了支撐他偉大預言的第一塊基石。這塊基石的目的,就是試圖將大腦新皮質作為“新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舊腦區別開來。

  智慧可以超越自然的侷限,並依照自身的意志改變世界,這恐怕是世間最了不起的奇蹟了。人類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生物遺傳的侷限,並在這一程序中改變自己。唯有人類能夠做到這一點。

  《人工智慧》讀後感 篇20

  人類智慧之所以能夠產生與發展,源於這是一個可以對資訊進行編碼的世界。物理學的標準模型[3]會有數十個常量需要被精準限定,否則無法產生原子,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恆星、行星、大腦,更不會有關於大腦的書籍。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物理學定律及常數能夠精確到如此程度,以至於允許資訊自身得以演化發展。

  我們的第一個發明是口語,它使我們能夠用不同的話語來表達想法。隨後發明的書面語言,使我們能夠用不同形式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書面語言庫極大地擴充套件了我們無外力援助的大腦的能力,使我們能夠維持並擴充我們的認知基礎,這是一種遞迴結構化的思想。

  我們還開發了其他工具,透過利用這些工具,我們現在能用精確的資訊術語來理解我們所屬的生物群落。我們正以極快的速度利用逆向工程法分析生物群落的構成資訊,包括大腦結構的資訊。我們現在擁有以人類基因組形式存在的生命目的碼,這項成就本身也是指數級發展的一個突出例項。

  現在有一項涉及成千上萬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宏偉工程正在進行中,他們正致力於理解智慧程式的最好範例人類大腦。這項工程的目標是精確理解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然後透過這些已知的方法來更好地瞭解我們自身,並在必要的時候修復大腦,而與本書最密切相關的,就是創造出更加智慧的機器。以前專屬於人類智慧的許多工以及活動,現在能完全由電腦控制,更加精確,範圍也擴大了。

  理解、建模和模擬人類大腦的關鍵是對大腦新皮質實施逆向工程,而大腦新皮質是我們進行迴圈分層思維的地方。

  大腦也是這樣。它有一個類似的巨大的冗餘組織,尤其是在新皮質結構中。化繁為簡,揭開人腦最基本的力量,包括其基本智力系統如何進行辨識、記憶、預測。這些行為在新皮質裡不斷重複,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想法。

【《人工智慧》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