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理想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次讀理想國這本書時花了一個多月,但因為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沒有更深入地思考,幾乎是囫圇吞棗似的,看不懂的地方就直接略過了,當時只是覺得內容晦澀難懂,幾次看不下去想要棄書。但內心深處還是喜歡的,隔離在家的日子,又拿出來它,終於以一種被打擾較少的方式,用了整整一週的時間,重新讀了第二遍。

  閱讀經典的難點與好處在於,每一行字都需要、也值得去仔細思索和回味,甚至到深夜還讓人輾轉反側。然而,一旦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他的思想產生哪怕一點的共鳴,那種感覺就好像心裡一種原本混亂無序的狀態一下子有了一些規律和秩序,好像對於自身、生活,對於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瞭解又深入了幾分。事實上,這是一件高於任何一種感官快樂的令人真正快樂的事情。

  在這本書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兩個部分的探討:

  一、正義是什麼?

  柏拉圖透過丟擲問題、一步步提出論據,透過不斷辯論的方式,得出最終的結論,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城邦。對於一個理想的城邦而言,正義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責,每個群體能夠順應天性和稟賦,堅守自己的崗位,令整個國家得以自如運轉。

  而對於個體的正義,也可以由此延伸得來。柏拉圖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揭示出,自我(錄魂)不是單一的實體,而是相反力量的集合。對於每個人來講,他的行為有三種根源,也就是書中講的'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慾望、情感和理智。要想達到個體的正義,也就是想得到身心的和諧,就必須要讓這種各司其職、配合得當。那麼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讓慾望控制行為,無節制的滿足感官的快樂,只是讓本性中貪婪的慾望部分不停滋長,那對於一個人長遠的發展的危害無疑是致命的。情感的部分在此而言,起到的是監督員或輔導者的作用。只有透過不斷地學習,昇華自己的理性思維,透過理智的正確引導,讓情感部分成為理智的同盟軍,輔助理智共同管理慾望,才能做到讓自己的內心秩序井然,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樣的個體才能被稱為一個正義的人,或者說這樣的個體的行為才稱得上正義的行為。

  對靈魂中這三個部分的追求對應著三種人,即愛智者、愛敬者、愛利者。愛智者即追求理智和真理的人,愛敬者想要的是人們的尊敬和地位,愛利者是為了自己的慾望而逐利的人。在生活中究竟哪一類人是最快樂的呢?如果從快樂的豐富程度和深度來說,只有愛智者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既滿足了自身必要的慾望,又因為學識、能力出眾得到過人們的尊敬,可以說體驗到的快樂是一種在更高維度上、更加豐富和有內涵的快樂。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透過不斷學習,努力向愛智者看齊,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都不僅僅是為了利益,或者為了受人尊敬,而是為了獲取生命的真諦與崇高的理想,那麼我想,這個過程事實上是自我消耗最少,並且能夠讓心靈的三部分和諧而充分地發揮作用,最終能體會到最純粹和本質的快樂的最佳途徑。

  二、如何達到—關於洞穴的隱喻

  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隱喻,講的是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在牆壁上看見洞外火光照出來的事物的影子,而看不見真實的事物,他們以為影子就是本體。假設有一個人得以走出洞穴,看見了外面真實的火光和世界,他才擺脫了束縛自己的牢籠,認識水平得到了變革似的飛躍。

  一個人如果僅僅滿足於吃飯、睡覺等身體的需求,以及只是日復一日機械地勞作而不思考,那他無疑是“被縛住的人”,所過的日子無非是在洞穴中的日子。只有他開始學習、思考和探索,學習瞭解一件物品或事情,不僅是滿足於會使用或者瞭解具體的知識,而是繼續深入思考,激發自己的創新式思維,不斷練習透過具體表象看到事物本質的本領,對事物的理解做到融會貫通,不停地迴圈認識現象--總結規律--探尋真理的過程,那他最終會有一天掙開身上的繩索,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也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靈魂的三部分達到和諧共處。

  這也正是人們為何要讀書學習、努力上進的原因。面向著理智的可知世界,要直視自己的內心,意識到自己成長環境和慣性思維的侷限,從客觀的角度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思考判斷,從而不斷地突破主觀和狹隘的思想,拓展自己的邊界,最終成為那個走出洞穴的人。誠然,想要破除自我的枷鎖,這個過程一定是艱辛曲折的,但只要始終面對著火光的方向,在努力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每向前進一步便是歡喜,這大概是我們最有尊嚴的快樂了。如果堅持不懈,最終必然會讓火光照進眼裡和心中,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追求、且內心和諧快樂的人。

【《理想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