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冬至養生知識

冬至養生知識

冬至養生知識5篇

冬至養生知識1

  數九寒天要養陽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有"冬至陽生春又來"之說,可見"冬至"與"陽氣"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冬至過後,人體內的陽氣逐漸增多,陰氣相應減少。因而此時養生應陰陽兼顧,或在養陽的基礎之上再養陰,即中醫所講的"陽中求陰"。同時,由於陽氣在冬至前後才逐漸萌發,因此要特別注意補充陽氣並固本培元,只有體內的陽氣充足,機體方可安康無疾,繼而才能益壽延年。

  在冬至時節養生,首先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清晨和氣溫最低的夜晚,儘量不要出門,在白天外出時應注意新增衣服,特別是頭和腳要"捂嚴"一些,睡覺時應多加增一層被褥。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的二十字方針,保持健康的作息規律。第三,要本著少食多餐的原則,多吃溫熱性的食物,以護脾益腎。

  有虛症才需大補

  所謂"三九嚴寒補一冬,來年四季無病痛",寒冷的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節。由於冬日天寒,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和營養多於其他季節,身體的新陳代謝也相對於旺盛,此時進補東西很容易被吸收。

  當然,進補也需因人而異。中醫認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年人或者身體虛弱的人、亞健康的人可稱為虛症者。有虛症的人需要大補,無虛症的人只需小補。另外,所謂"虛症"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等。要按"虛症"的不同種類採取不同的進補方式,才能達到進補的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果常感到疲勞神卷,不願多說話,或出現面色無光澤,甚至自汗、舌淡和脈象虛弱情況,則屬於氣虛症,可用生曬參、黃芪等補氣的藥材滋養。如果發覺四肢冰冷,臉色發白,疲勞神卷,甚至出現尿液多且清、大便稀、舌淡苔白的情況,則屬於陰虛,可用紅參、鹿茸、冬蟲夏草、仙靈脾、肉蓯蓉、胡桃肉等補陽藥進行滋補。

冬至養生知識2

  冬至節氣活動

  活動一:一起做手工掛飾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關於冬至節氣的手工掛飾,讓孩子們懂得了冬至節氣的非凡意義,感受不一樣傳統文化。

  材料可以是成人提前準備好的圓形紙板或是網上購買的材料包,手工呈現內容關於冬至即可,如雪人、餃子食物等,成人可以先帶著孩子瞭解冬至節氣的元素有哪些再進行製作。

  活動二:一起尋冬的記憶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是我們農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規律,也是萬物輪迴生長之理。每個時節都有各自不同的、只屬於這個時間的細微變化,成人可以孩子一起走到戶外,跟隨節氣追尋冬的腳步,開啟五官感知冬季自然變化。

  活動三:吃過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說的是冬至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就像這長長的麵條。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份冬至面,品味節氣裡的味道。

  不同地區吃的面也是各不相同,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計劃選擇,並準備適量的麵粉、配菜,讓孩子跟著大人的步驟嘗試操作。

  配菜準備妥當,麵條製作完成後,就可以燒水下鍋啦。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感覺格外香甜。

  活動四:一起為小樹穿冬衣

  冬日天氣寒冷,萬物斂收,都在為來年的成長積蓄力量,小朋友們也紛紛穿上棉服、圍上圍巾過冬,成人可以引導幼兒,除了人類需要保暖,還有哪些也需要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帶著孩子去發現,去行動,如果條件允許,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為樹刷白石灰,進行冬日樹木防凍工作。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身邊的小知識,並且去行動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活動五:一起包餃子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直到現在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這種時刻,自然少不了一節生活實踐課啦,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從和麵到下鍋煮沸全過程參與,不僅能瞭解食物餃子的由來和意義,還能體驗下廚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活動六:跟著民俗大雪醃個肉

  冬日白雪皚皚,除了熱騰騰的紅薯是我們的最愛,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蘆也佔據一席之地,在一個飄雪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串冰糖葫蘆,也是一樁美食。

  準備適量的山楂果,幼兒清洗去莖梗。成人在幼兒清洗山楂果時準備熬製糖漿,幼兒將串好的山楂裹上糖漿。將裹滿糖漿的山楂果晾乾即可。

  活動七:製作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中國歲時風俗。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中國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親手製作中國傳統九九消寒圖,觀察整個冬天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並用獨特的方式記錄於自己的消寒表中,九九八十一天後,寒冬就過去了。

  活動八:知三候,感時令

  大雪節氣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成人可以給幼兒講解三候的意義,或是一起走進自然尋找這些節氣變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現象背後的含義,讓孩子們瞭解這不僅僅是歲月時令的符號記號,更是人類共生的歷史,是文化的結晶。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有什麼講究

  冬至回孃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開啟,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蕩更為安全。

  冬至是鬼節

  有許多人會認為冬至這一天是鬼節,其實許多有祭祀習俗的節日節氣都會被人認為是鬼節,但是為人所承認的我國鬼節只有三個節日:清明、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一般當天都會早點回家,因為天黑的早,陰極之至,故有鬼節之說。

冬至養生知識3

  1、冬至養生小常識——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生小常識——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3、冬至養生小常識——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迴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裡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乾燥、皸裂。

  4、冬至養生小常識——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5、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6、冬至養生小常識——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裡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

  7、冬至養生小常識——定時開窗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開啟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8、冬至養生小常識——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9、冬至養生小常識——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為忍一時並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寢後因怕冷而長時間憋尿。專家提醒,可不要小看這不經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時排尿對身體危害是很大的。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10、冬至養生小常識——室溫恆定

  首先室溫應保持恆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陽氣。溫度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室內還要保持一定的溼度,可以使用加溼器。

  11、冬至養生小常識——睡勿矇頭

  有很多人喜歡矇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於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全都埋進被子。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矇頭睡覺的害處還在於被子內通風不良、空氣汙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內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產生缺氧症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等後遺症。

  12、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溼,可避免乏脂性溼疹。洗澡時儘量用溫水,避免過燙。一般油性皮膚的人在冬季一週洗兩次澡即可,乾性皮膚的人一週洗一次澡為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完澡後要擦保溼霜。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養生知識4

  冬至的由來

  冬至(英語:winter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長至節”等,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起居。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運動。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飲食。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情緒。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冬至養生知識5

  羊肉

  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成為當下最流行的進補方法。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正如俗語說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在我國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為進補最佳食譜。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自然也就被列為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餃子

  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肉餡的餃子,則寓意“鼓財”;酸菜餡寓意“算財”;芹菜餡則代表“勤菜”,都有吉祥的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河南名醫張仲景因記掛鄉親們在冬天耳朵受凍,遂於冬至那天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醫棚,向窮人舍“祛寒嬌耳湯”(“嬌耳”即現在的餃子),使人吃了以後只覺渾身溫暖,兩耳發熱。為了紀念他,民間百姓就將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傳承延續至今。

  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尤其是狗肉燉豆腐,更是所謂的“東北八大燉”之一。

  餛飩

  北方人在冬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冬至吃餛飩希望可以破除“混沌”變聰明。人們在製作冬至吃的餛飩時,往往在餡料中加入生薑,食鹽,味精等調味料,這樣調製出的餛飩餡香而不油膩,十分美味。

  冬至南方傳統美食

  吃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冬至養生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鬱症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症。有抑鬱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儘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鬱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如何養生有利身體健康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運動:動中求靜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我們體內的陽氣如何升發呢?“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透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飲食:補充津液

  另外還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首先在鍛鍊上

  不適合劇烈運動,如運動過大,身體大汗淋漓,毛孔張開,陽氣易從皮膚外洩。人體的皮膚好比樹葉,夏季出汗降低體溫、幫助人體排毒,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利於閉藏。所以《內經》中冬季養生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洩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也”。

  不是完全不運動,活動前前要充分熱身,以強度適中的運動為主,讓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比較合適。還要注意空調的使用,不要因為天寒,室內空調使用過度,很多在寫字樓工作的人都會有體會,那冬日的寫字樓熱得和夏天一樣,每人穿半袖、襯衫、裙子,熱得出汗,毛孔都開著,出門就是零下,寒氣正好侵入體內。

  科技改變生活,我們使用也要適當,生活才會美好,否則,人類總是自作聰明,聰明過度,太貪心,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其次冬季人們順應自然

  活動少,再有,城市生活繁雜,年底臨近,工作壓力加大,加上寒冷,抑鬱焦慮情緒容易產生,兩者有可能交替發生,那麼,我們對應自然,冬季要多多曬太陽,尤其要多曬後背,背部是身體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彙集處,經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曬得微暖,體內陽氣充足,經脈通暢,我們又可以精神抖擻地享受生活。

  女性還可以用玫瑰花、厚朴花、枸杞子泡茶飲用,調整氣機。

  再次,飲食調理

  冬至這一天,我國曆來有吃餃子的習俗,兒時老人都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好吃不過餃子,說明老祖宗對這個節氣的重視。鑑於這時陰氣盛、陽氣初升,建議大家吃羊肉大蔥餡兒餃子,有扶陽溫通的補益作用。羊肉陰陽都補而偏補陽,蔥白通陽開竅醒神,吃過後暖胃強心,並且對冠心病心動過緩有很好作用。

【冬至養生知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