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小團圓》讀後感

《小團圓》讀後感

《小團圓》讀後感範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團圓》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發現,讀後感一定要趁熱寫,不能拖,震撼的印象總會隨時間變淡,想不出滋味。上個月讀完《小團圓》,當時寫下感受肯定和現在不一樣,如果等明年去寫,也僅記得大體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筆無論多尖刻,寫自己家人都是手軟的,讚美居多,尤其是寫自己母親。例如三毛、席慕容、劉墉,讀者只會覺得書中的母親就該是那樣,比凡人聰明可愛,如果是寫清苦的母親,就該如季羨林所寫那樣,艱辛之處都比別人偉大,贏得讀者的熱淚。難得張愛玲沒有讚美,平靜地記錄點滴,不誇張、不升華、不歌頌,她的'筆太理性,沒有熱情,全是真實人性的影子。

  而且張愛玲的記憶好得驚人,兒時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點心思,寫得就像正坐在歷史的回程車上一樣,透過門縫在窺探家人的對話,讓人倒吸一口冷氣。

  幸虧先讀過張的很多小說,才把一些細節串了起來,《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親、繼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寫她舅舅家的女兒;《鬱金香》應該源於她繼母的弟弟;《創世紀》是寫她的姨奶奶;《傾城之戀》是她在香港讀大學時,遇到的一對情侶改編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爐香》是在香港聽同學說的;《赤地之戀》和《秧歌》是解放後她的見聞;《小艾》是她出國前迎合當時社會創作的一篇小說。這樣把小說和自傳對應著看,非常有意思,創作還是得源於生活啊,架空的文學是寫不好的。

  小時候老師總讓寫讀後感,可是憋來憋去也擠不出字,無感可發,最後只能湊字,先把書名和作者介紹一番,再把故事梗概敘述一番,再談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學習,學習書中某個人物,為國家做貢獻等等。然後長舒一口氣,算是終於完成作業。想想,是因為那會讀的東西實在是無感可寫,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淺,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話》、《天方夜譚》,的確是寫給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讀完卻想不出什麼,也只有覺得開心或者瞠目結舌罷了,合上書本滿足地玩去了。不像張愛玲的書,發人深省。

  是什麼樣的一種勇氣,讓張愛玲把家庭的記憶碎片都拼湊起來,說人老了就愛回憶,而且回憶十分清晰,她後來久居美國,是不是一直在思念著家鄉,懷念著這些往事呢。《小團圓》這樣的回憶錄並沒有像其它的回憶錄一樣打下美好、溫馨等烙印,然而讀起來卻覺得是美好而真實的,不是瓊瑤阿姨那樣,反覆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樣的女人"這樣的詞語硬刻在書上。也只有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創世紀》描寫祖母出嫁前的場景,只有出身於那樣的家庭才能把繁華富貴寫得如家常便飯吧,她最擅長寫顯赫家族沒落衰敗。

  張愛玲的一本"新書"《少帥》在臺灣出版了,不知她還有多少未寫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說。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張迷,自豪且幸福著。

【《小團圓》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