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保羅·卡拉尼什曾經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也是一名作家。他成長在亞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人體生物學的學士學位。其後於劍橋大學取得了科學醫藥歷史與哲學的研究碩士學位。還以優異成績從耶魯醫學院畢業,並在那裡加入了“Alpha Omega Alpha國家醫學榮譽協會”。他回到斯坦福,完成神經外科住院醫生培訓,並進行神經科學的博士後研究專案,其間獲得了美國神經外科學會研究領域的最高獎。20xx年3月,保羅不幸去世。但他的生命在那個充滿愛的大家庭中得以延續,其中包括他的妻子露西和女兒伊麗莎白·阿卡迪亞。

  好句好段摘抄: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後的火焰,我也會用來照亮你眼前的路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

  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

  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

  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

  讀者啊,趁生之歡愉,快與時間同行,

  共赴永恆生命!

  書中的保羅是個無比坦誠的講述者。他講述意氣風發的年輕時代,在文學中探尋人生的意義;講述自己為了更進一步去感受生死,棄文從醫。而中國一位文字同樣具有震撼力的作家魯迅,曾經在大時代背景下選擇了棄醫從文。魯迅先生認為,醫只能醫身體,文則可以醫靈魂。保羅的經歷其實和魯迅是不謀而合的。從醫之後,他拼殺在與死神對抗的第一線,面對垂危的病人,用手術刀力挽狂瀾。當然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而正是這樣的時刻,令他明白醫者的職責,有時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個領路人,引導病人和家屬,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以後還可以創造新生活。自己被確診絕症,也是他的無可奈何。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份,大概讓他更自覺地承擔起引渡自己的責任。他也曾經歷憤怒和恐懼,卻不為消極的情緒所惱,而是敞開心扉,對親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眼淚,坦誠面臨的困境,接受別人的幫助。我想這種毫不避諱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勇敢堅強,讓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還能毫不懈怠地去完成夢想,甚至承擔起保護所愛之人的責任。

  讀後感:這本書看的`很快,看書的作者是一個很厲害的神經外科醫生,但他先是在名校取得英語文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在不斷追尋生命的真諦又轉頭去了醫學。對於一個醫生真的是看慣了生離死別,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真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面對死亡真的很淡定,但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去世,也面臨著迷茫,因為他不清楚還剩下多少時間。所以也無法去計劃他剩餘的時間。

  能夠在自己面臨死亡時,還能夠想起自己曾經的夢想,並不斷的去堅持。堅持完成了這樣一本書,一個與病魔鬥爭的醫生。看著這本說更讓自己覺得醫生的偉大。他們付出的辛苦。有時候可能覺得醫生比較冷漠,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冷靜,不感情用事才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作者在自己病重後又從新回到了手術臺上,我不清楚他是真的因為熱愛還是為了給家人留下更多的保障。無論是那種原因都覺得他是堅強的。一邊幫助別人戰勝病魔,一邊自己切身的與病魔做鬥爭。最後還留給我們這樣一本與病魔做鬥爭的書。想想能夠好好的活著,為什麼不拼盡全力去活呢?為了自己的人生,為了守護的家人。如果自己每天沒有努力,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現在感到自己應該更堅強些。生活沒有容易,看你能夠更多的去努力和堅持。守護自己想要守護的一切。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