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精選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嘗試過寫徵文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那麼一般徵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許昌三國文化徵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1

  “歷史使人聰明”。這是歷史學家龐樸先生的一句名言。

  因為歷史是前人成功和失敗的記錄,由成功而失敗,由失敗而成功的經驗教訓的積累。無數英雄嘔心瀝血演繹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形成了厚重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這種積澱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無處不起作用的。它們有關於友情親情的忠誠,也有關於臣子對國家的孝忠。這些優秀的文化無一不深深的薰陶著中華民族的每一位炎黃子孫。

  厚重的優秀的三國民族文化積澱便是這歷史長河中燦爛的一幕。它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更是我們應大力發掘,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三國文化重在“信義”二字。誠信、仁義、道義自古至今都是應當作為人生的準則。劉關張兄弟三人也都是憑此信念才結下了“以天下蒼生為已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生信條。

  現在已進入21世紀,在知識爆炸、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發達的今天,“誠信”二字尤為顯得重要。如果你是企業家,你要靠誠信來樹立國打造你的品牌,縱橫商場。如果你是處交家,你要靠誠信來樹立國家形象,馳騁列國。誠信,在人們生活中無時無刻起著重要作用,縱觀歷史,古人尚能做到,更何況我們呢?

  在三國曆史文化積澱中也湧出了許多優秀的人物,他們在推動歷史進步方面也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雖然他們各自也有性格上的弱點。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看待一個人應當像蘇軾看廬山一樣,從不同角度觀察和評價,才能跳出歷史看歷史。

  讀史使人明鑑,也正是歷史上這些優秀的文化和崇高的精神不斷的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我們才更近於完善,我們的`社會才會不斷進步,開啟美好的明天。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2

  中國這條騰飛的巨龍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他那深遠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讓我不禁驚歎,其中三國文化尤其讓我為之著迷。

  說起三國文化我想,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應該人人知曉,裡面能文能武的名將讓我敬佩。像蜀國名將:關羽、劉備、張飛。他們桃園三結義,手足情深,為兄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魏國主公曹操的用兵如神、足智多謀,張遼的威武豪放……無不令我讚歎。最讓我欣賞的就是忠義雙全、義薄雲天的大英雄關雲長,他為了結義兄弟過五關斬六將、出生入死沒有半句怨言。作為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向任何人低頭折節,這一點足以讓我敬佩,讓世人為之折服。

  不光三國中的英雄豪傑讓我讚歎不已,其中的情節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更讓我大飽眼福。“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一篇我特別喜歡,尤其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周瑜之間的鬥智鬥勇這一部分。當劉備和孫權一起反擊曹操時,因為水戰用弓箭較適合,但孫權那裡沒有那麼多箭,周瑜妒忌諸葛亮的聰明才幹,便約時三天讓諸葛亮造出十萬之箭,如造不出,諸葛亮將被軍法處置。諸葛亮倒是不慌不忙,第一天只是在林中優哉遊哉散步,到了第二天晚上,天氣驟變,起了薄霧,諸葛亮命將士一字排開,船上佈滿了稻草人,讓士兵擂鼓吶喊,曹軍因看不清敵方,不敢輕易派兵,只能命將士用箭去射,箭全部射在稻草人上,十萬支箭,一夜間“造”了出來,周瑜面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自嘆不如,而諸葛亮卻一笑而過。他的笑很有深意,他是笑周瑜的計策落空,曹操的無知,這是自信的笑,勝利的笑,笑出英雄本色。

  暢談三國,笑談英雄,談千年的文明,論世道英雄。三國文化,源遠流長。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3

  《三國演義》使我百讀不厭,剛剛看見這本書時,就對它情有獨鍾,我讀的是青少年版,裡面的文字、圖畫都讓我身臨其境,每翻開一頁就是一個另外的地方。它使我放鬆了許多,沒有了學習的壓力。這本書就像看一片戰爭片一樣!

  當我瞭解認識了這些人物後都忍不住送給他們一個形容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腐敗無能的劉宏、機智聰明的劉備、忠膽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所向披靡的趙雲……

  我呢,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才華橫溢、料事如神、神機妙算、鞠躬盡瘁……雖有時會犯一些小錯誤,但天下誰無過錯呢?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為自己的一點過錯自責嘍!

  三國演義共有36章,如:《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孔明氣死周公瑾》、《空城撫琴退仲達》、《諸葛亮七擒孟獲》、《孔明智勝司馬懿》……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皇叔三顧茅廬》。

  《劉皇叔三顧茅廬》主要講:徐庶臨死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深信諸葛亮是一個賢才。劉備、張飛、關羽三人第一次去找諸葛亮,小童說先生從早上就出去了,不知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第二次,三人冒雪而行,小童說先生在堂上唸書,到了堂上,先生的弟弟諸葛均告訴劉備他二哥諸葛亮被朋友邀去遊玩,於是劉備留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第三次去了諸葛亮正在午休,三人便在外面等待,諸葛亮醒了,馬上接見了劉備,跟他講解了天下大勢,劉備不僅瞭解了天下大勢,還得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

  這篇文章讓我得到的啟發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可以放棄,有時可能就是這一個放棄,讓你失去了成功的機會,我們要像劉備一樣,無論失敗多少次都不可以放棄,有時可能只要你再試一次,就可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像劉備一樣,三顧茅廬。其實劉備除了有耐心,成功的關鍵在於得民心,也就是禮賢下土,善於用人

  走進三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認識了許多戰爭中的人物,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本書。《三國演義》會陪伴我一生!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4

  三國,那個紛擾動亂的年代,有無數分不清對錯的征戰與糾葛,有戰場上無情的刀戟和淋漓的鮮血,有場外的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當貪婪吞噬了恩情與孝義,我感嘆歷史是一支悽婉的歌。慢慢走進“三國”,它將不再是一個個的故事片段,而是至今綿延不絕的長河。尤其是那些“蜀中人”不時縈繞在我的心頭,不知何時,我開始為他們的勝利而歡呼,為他們的危局而擔憂,為他們的失敗而扼腕嘆息。是的,我迷上了那“結義”的桃花,愛上了不離不棄的忠義,喜歡上了孔明的智慧, “蜀中人”的智勇忠義深深地打動了我,感染著我。

  花香悠悠沁人心脾,情義濃濃湧上心頭。花樹間兄弟結義,攜手共興漢室江山。

  一聲“大哥”發自心田,面對曹操的欣賞無動於衷,面對美女、寶馬與金銀,他心依舊,“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了和大哥團聚,他日日祈禱;擔憂大哥的安危,他夜夜難眠,他執著地堅信著重逢的到來。這就是關羽,是戰場上驍勇善戰的關羽,是在大哥面前低頭聽令的關羽,是刮骨療毒不皺眉頭的關羽,是面對強敵傲骨依然的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面對死神的降臨他毫不畏懼,放不下的是:與劉皇叔的桃園結義。關羽去了,張飛、劉備一個醉酒中為部將所殺,一個伐吳失利鬱鬱而終。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我想來,這大概是他們最好的歸宿。緋紅的桃花悄然落地,無聲無息,化入泥土滋養大地,他們的情義有口皆碑代代相傳,無形中已經化作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一種信仰。

  我們生於九零後,長於零零後,成於一零後,少有服從與追隨,更多的是對人際和諧的努力,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對家國民族的關注,生活中你會看到不計得失的幫助,敞開心扉的傾訴,彼此默契的合作。或許競爭的壓力讓我們有些沉默,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缺少力量,有“義”的支點,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一樣可以撼動世界。

  小學時《草船借箭》裡,我結識了足智多謀的他,初中時《出師表》裡,我結識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他,高中時《揮淚斬馬謖》裡,我結識了有情有義,卻又軍法嚴明的他。他就是諸葛孔明。與他我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一回又一回的崇敬。生不逢時,只願隱居草廬,仰觀俯察間了卻此生,這又何嘗不是樂事呢。 “茅廬三顧”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下決心、保明主、謀大業。這不變的承諾融入了那顆炙熱的心。喜歡他手執羽扇的悠然,那份寵辱不驚,使我感到蜀漢的發展不可限量,曹魏大軍是多麼的渺小,東吳水師是那麼的不堪一擊。不是他呼風喚雨,是他的潛心觀察與思考,順應自然,揣度人心罷了:算定了曹操疑心太重,算定江中必有大霧,就算定了草船足可以借箭。這是一種態度,叫做自信,這是一種實力,讓人深不可測。

  有多少讚美就會有多少誹謗。有人說他心胸狹隘,氣死周瑜;我卻不以為然,如若周瑜之前寬厚待他,同心協力,又怎麼會有氣死之說;奪取荊州只是一個軍事家的謀略,為了蜀漢的他是對的,所謂“在商言商”嘛。有人說他小題大做“斬馬謖”,揮淚亦是“作秀”,我還是要固執的為他平反:街亭乃要害之地,由於馬謖的疏忽落入敵手,使蜀國陷於困境——馬謖該斬,為了讓蜀軍重整旗鼓,只有嚴明法紀。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孔明怎忍殺之;馬謖飽讀兵書也頗有才學,諸葛怎願殺之。這不是小題,更不是大作,這是一種長遠的政治目光——完成先帝遺願,匡扶漢室。

  孔明帶著遺憾睡去了,有誰看到他眼底那顆晶瑩的淚滴,有誰還依然記得他的曾經——如果此生事事皆已算定,又何必麻煩再來世上走這一遭,正是這種無常,才讓人生是這樣的多彩誘人!

  事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叫做追求。

  一線希望百倍努力,這叫做奮鬥。

  為了信念永不放棄,這叫做堅持。

  孰為蜀中人?蜀中人有情有義有才具。

  孰為蜀中人?蜀中人敢想敢為敢成功。

  我們為何不做蜀中人,揚帆起航,去追尋那個“未曾遺忘卻會在某些時刻丟掉的夢”。合上發黃的書頁,心頭綻放出朵朵燦爛的桃花,抬頭望去,我的路還很長,深邃裡我看到了那智慧的目光。我知道我並不孤單——“蜀中”有我也有你。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5

  稱許昌為“古都”,實在名副其實。這裡是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尋根問祖之地。有的歷史,因為太久遠而消散於無形,只成了書裡的符號;有的人物因深埋於地下而被人遺忘。但直到如今,三國的歷史典故仍會被人們反覆提及。而一部120回的三國,就有51回發生在許昌,172處提到許昌。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古遺蹟、遺址眾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踏上許昌這片土地,便如走進了三國故事裡。魏都賓館、建安大道、魏武帝廣場……在這裡,三國餘韻濃抹,俯首皆是三國故事,歷史傳說。“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春秋樓----彩塑的是關羽的坐像,關公傍燭拈髯觀書,形態逼真。看到那已燃不起來的燭光,我想起了民間傳說,關羽要夜讀《春秋》,二位皇嫂要做針線,曹操卻派人只給他們送去一根蠟燭,企圖亂其禮數。關羽大義凜然,抽出寶劍,把蠟燭劈為兩半,分開使用。從此,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就傳為佳話。清代乾隆年間,許昌州官曾題詩讚頌關羽美德: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川。

  然而讓我震撼的,是“關羽詩竹碑”。關羽在曹營,一心想著劉備,就畫了一幅竹子圖,掛在春秋樓內,表示他的忠貞。乍看,一株株的竹子,臨風搖曳,再看,竹葉的交叉疏密,都像是著意安排的,仔細看,飄灑的竹葉竟組成了一個個的文字,順著竹勢念下去,是一首五言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謝。”有人說,當時的曹操未看出此詩,我想足智多謀的曹操肯定看出來了,人們只看到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義,卻沒有看到曹操愛惜人才的博大胸懷。

  在許昌,三國遺蹟很多,需要你親自觸控。

【許昌三國文化徵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