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通用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我們大家都離不開學習,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正確的學習方法。你知道都有哪些學方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

  為了獲取成功,你必須努力學習。筆者認為歷史複習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準備的。這一次的複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複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路。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複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鍊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複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裡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最後一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裡,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複習一遍,每一遍複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鬥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複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路。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2

  在會考複習中,首先必須搞清楚要複習哪些內容,每個內容的複習要達到什麼要求,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績、關於考什麼內容、《福建省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歷史科綱要》(以下簡稱考綱)已作了非常明確的說明、高中會考是水平考試,只要學生努力學習,在正常情況下都可達到合格水平、考綱指出了考試的範圍和內容以及目標、要求,並對不同的內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識記、理解、應用三種不同的層次、識記要求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文物、文獻等等,把綱要列出的知識要點,記得越多,會考中小題的失分就會減少、理解是在識記的基礎上,正確簡述或說明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活動的背景、內容、作用、意義、它主要用於應試的選擇題和問答題、應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對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進行初步分析、歸納、綜合,以形成正確的認識,作出正確的評價、例會考題:與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比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新特點?又如:兩次世界大戰都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歐洲分別推行了什麼外交政策?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種政策的具體表現、此類問答題就包含著對理解和應用的要求、考綱是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複習的依據、因此,必須指導學生去熟悉考綱,明確複習要求、對於要求較高的內容,要他們化較多的精力,達到較高的程度;而對於要求較低的內容,則只需化較少的精力,適可而止、這樣才能對症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3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隨著人類向資訊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著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再三強調,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麼,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複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瞭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註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絡有關知識,瞭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複習。複習分為三種:平時複習、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不同的複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複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複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複習,牢固掌握。

  階段複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複習鞏固,複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絡,融會貫通,在階段複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複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複習鞏固,因此複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複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複習不僅僅是知識的複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透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絡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係,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絡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絡。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透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誌。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透過細緻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複記憶法:透過反覆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透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資訊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絡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係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絡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複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記憶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學習昇華,培養能力。

  有的同學認為:我們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學歷史,而且,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的內容大體相似,其實,大家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它們是點、線、面的關係。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徵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路;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說,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徵,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徵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並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絡比較密切的歷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並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和勞動者三個主要因素。生產關係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包括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三個主要環節,含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等主要內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築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複雜體系。具體說,它指的就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後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群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傑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群眾要求,依靠群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鑑、學以致用,能夠將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比如說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他違背了人性,企圖從根本上抹煞人類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個人類的公敵,為人不恥,遭人唾棄。

  (2)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3)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準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複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程序中,主觀上的善良願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著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綜上所述,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學習,然後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解決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最後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成功一定會屬於你。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4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絡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

  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5

  一、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將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正反兩方面的特徵全部或部分換位後進行思考。我們以學習"美國內戰"為例。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獨立後南北雙方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我們將南北雙方換位,進行逆向設問:假如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那麼南方能否允許北方奴隸的存在?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需要市場、原料和自由勞動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實力強大和人民支援。我們仍將南北雙方換位後進行逆向設問: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強大,那麼北方還會取勝嗎?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況要更復雜,更因難些。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北方取勝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而,我們還可以得出更深一層次的結論: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者,任何背離民心者,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歷史事件雙方的結論,以及對歷史現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們都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同學們不妨多嘗試一下,一定會有不少意外的收穫。

  二、換角度思考

  換角度思考是指我們對歷史事物在從常規的、角度思考之後,另闢蹊徑從其他角度去思考。這既有利於探索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發生的多種因素,又符合歷史創新思維的多維性特徵。我們以學習"隋朝的大運河"為例。對大運河的開鑿,常規思維一般從兩個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強了南北交通,鞏固了隋朝對全國的統治,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繁榮;二是它勞民傷財,地方官吏乘機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騰,加上隋煬帝本人極盡奢華,政治腐敗,最終導致隋朝滅亡。我們換角度設問:工程如此巨大,無疑要耗費鉅額的財力和物力,假如隨朝經濟凋敝,國力貧弱,那麼能鑿成這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嗎?當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從反而證實了教材上的結論:隋朝經濟繁榮。還有,在長達四五千裡的複雜地理和水文環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運河通道,這不正好反映了那時的水利勘測和工程設計的高超水平,從而證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創造力嗎?這一點也是教材上所沒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發散性逆向思考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由一點到多點,由點及面,由此及彼,進行多向思維。而發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規思維的發散性思考。它可以強化我們對某些知識點的認識、理解和記憶。我們再以學習"淝水之戰"為例。淝水之戰是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後,由前秦發動的統一戰爭。按照常規思維,大凡"統一戰爭"都是順應了民心的,因為人民都厭惡戰爭,都渴望統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所以它應該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援。可是前秦發動的"統一戰爭"為什麼卻遭到了人民的反對、不得民心呢?(這是前秦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進行發散性逆向設問:人民為什麼會反對"統一戰爭"呢?從前秦軍隊中士兵的構成來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強徵而來的,他們受盡了民族壓迫之苦,強烈地渴望擺脫前秦的統治。因而可以判斷:人民決不是反對國家統一,而是反對由前秦來號令統一。民族矛盾的尖銳,使前秦並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原因,如秦軍的指揮者在戰術上失當,作為統帥,苻堅驕傲輕敵;秦軍缺乏訓練,戰鬥力不強等。我們繼續作發散性逆向思考;根據當時的形勢,從前秦的對手東晉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敗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秩序相對穩定,有抵禦外敵入侵的能力。這樣,前秦失敗的原因就可總結出這五條來。同學們可聯絡所學史實來思考。

  歷史是變遷的觀察站。但通常因為我們習慣於定勢思維而堵塞了自己洞悉的目光和創新的思路。用"逆向思維法"學習歷史,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打破思維定勢,提高對現成觀點結論的甄別能力,有利於我們開拓視野,活躍思路,豐富史論;從而使我們的歷史學習步入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6

  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2、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3、“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絡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4、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5、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6、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7、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應試性的歷史複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

  在複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8、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7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學生沒有學好歷史是因為我對歷史不感興趣,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需要死記硬背,你得記住很多時間、性格、地方、事件等。事實上,這個是誤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地方、當然是時間,但這要看你怎麼背了,有些人能理解地背誦,有些人死記硬背,背部的效果正好相反。對學習歷史感興趣的人會主動背歷史,理解背誦,我們能抓住它歷史學十一的要求。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往往與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的,也許吧是現代史還是現代史,只要我們注意把它和書結合起來,有興趣學習歷史嗎。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學習史是常規,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它的位置、時間、性格、情節與功能。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可以掌握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這是事件的背景。

  3、建立歷史知識網路體系。

  學生學習歷史是地理課,經常學習是一些獨立的歷史事件,完成一個單元或一本課本之後,只是是非常完整的歷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網路體系,才能逐步實現歷史知識的整合,加強記憶不只是重要的,加強了解是這很重要。

  4、學習歷史的分析方法。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我們應該學習歷史分析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錯綜複雜的歷史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5、知識應該經常使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已經在21世紀之初,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還會有許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這樣或那樣的關於社會發展的資訊。我們應該利用現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期,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不斷提高我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8

  高中歷史的學習,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麼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牴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歷史學習的方法,實際上是指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有關的歷史資訊進行接收、加工及運用,涉及到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歷史學習技能的運用,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體現。在歷史教學的實際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聽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複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資訊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資訊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資訊: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複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

  這裡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資訊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麼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並明瞭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瞭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絡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閱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絡起來”,才能是有效的閱讀。閱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閱讀的效果,可以在閱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閱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

  3、觀察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內容,其資訊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築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資訊,並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並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絡起來。

  4、蒐集材料的方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並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蒐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蒐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蒐集材料是對資訊進行查詢、檢索、選擇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利用圖書館,這就要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路的搜尋功能,這就要學會在網上搜索資訊;三是調查的方法,透過社會調查(如問卷、訪談等)獲取材料。進行材料蒐集,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以便使用。

  5、運用證據的方法。

  蒐集到的歷史材料,並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 “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

  6、探究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兩種關係:一是因果關係,歷史的因果關係是具體而複雜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種情況,具體的原因與結果也有近期的與長遠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必然的與偶然的、主觀的與客觀的等等,需要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二是內在關係,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關係,同類歷史事物發展的縱向關聯,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聯絡等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評價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並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鬥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於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8、記憶的方法。

  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於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9、練習的方法。

  學習中的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透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乾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10、複習的方法。

  “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由於歷史知識的特點,複習對掌握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複習的型別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高考複習等,每一種型別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複習時加以瞭解和適應。複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9

  一、學習興趣

  無論任何一門學科,學習興趣是關鍵,如果連興趣都沒有,及時再努力,也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

  二、學習主動性

  學習是一個自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當然還有就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三、學習思路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對於歷史的學習,同樣也如此。高中知識重在梳理,在平時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舊知識的鞏固複習,歷史知識網路系統化的學習思路,一定要貫徹其中,從而成為實實在在轉化的能力。

  四、學習理解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五、三多原則

  對於文科類的學科,三多學習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多聽、多記、多背,這三樣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幫助你對歷史的事件背景、詳細的知識有個更為系統化的深入瞭解。堅持不懈的長期積累,自然而然會看到非常不一樣的效果。

  六、總結反思

  歷史是一個長線的學習積累過程,除了平時全面深入瞭解學習的同時,還要善於對平時的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反思總結,找出自己的薄弱之處,對症下藥,做針對性的調整。

  七、目標分解

  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要一步一個腳印落實到每個細節上,切不可盲目制定,也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

  八、整合與拓展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科,所以單純的死記硬背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多加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多加靈活運用,多將知識做分類與整合,從各個方面拓展自己的能力,做到全方位的提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0

  夯實基礎知識、理解知識點

  首先要準確記住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概念等基礎知識。多看書、常複習、採用一些容易記憶史實的方法,如:比較記憶方法、理解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方法(如時間聯想法、人物聯想法、事件聯想法)等記憶歷史史實。

  其次是要掌握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內在聯絡,以重要知識點為基點。如文藝復興這個知識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隨著歐洲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衝破宗教會神學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於是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它促進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而文藝復興所表現出來的人文主義創世精神,又極大地鼓舞著當時的人們去探索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地理大發現就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與此同時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資產階級藉助反對天主教會神學形式進行反封建鬥爭,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推動了整個歐洲社會的進步。文藝復興是在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發展的前提下出現的,同時它又與地理大發現及宗教改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鳴鑼開道。當我們理解了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新航路的開闢和宗教改革的因果關係和內在聯絡後就很容易解決這段歷史問題。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實

  將知識系統化和形成完整性對學生複習歷史有重要的意義。如中國近代的每一個變化無不與世界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複習中國近代史一定要把歷史事件置於世界的大背景中學習,形成歷史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麼樣的題,學生在考前很難預料,但學生可以做到"有備無患",就是將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分界線,是新舊民主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的背景從國際角度分析是一戰和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從國內角度分析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北洋軍閥統治對內鎮壓革命對外賣國,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巴黎外交失敗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而"五四"運動的條件包括:內部條件―――經濟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政治(階級)條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學的指導;外部條件―――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指明瞭解放的出路,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一個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設問,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實都是一個,所以對每一個歷史知識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從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來分析,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知識點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層深入的特點(表現在選擇題上);能力的考查體現了"綜合"的特點,尤其是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近兩年的高考試題的答案來看,精練、概括性強、可操作性強,而且許多答案出自於書上的內容甚至章節目錄及標題(表現在材料式的問答題上)。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1

  第一:重要的歷史知識點必須背誦下來。

  作為一門純文科類學科,背誦的確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學習方法。因此,對於課堂上老師劃出來,對於老師重點強調的考試大綱必考的一些歷史知識點,那是必須要背誦下來的。當然,為了幫助記憶,同學們在中考複習階段,可以透過同學之間互相提問,同學們可以透過一些巧妙性的方法去進行記憶。

  第二:適當的做一些歷年歷史高考真題是很有必要的。

  歷史雖然是純文科學科,但必要的習題訓練還是必要的,歷史類的習題訓練至少也應該達到理科類的一半,因為透過習題的訓練,同學們不但可以積累的做題的經驗,能夠了解一些解題模式,而且可以透過做題加深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第三:針對一些高考大綱歷史必考知識點進行重點突破。

  高考都是存在側重點,高考歷史題目就那麼多,肯定不可能每個知識點都會涉及,肯定不會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是一樣的分值,因此同學們需要對歷史高考大綱有一個詳細的瞭解,對於高考考試大綱指出的重要知識點,那麼同學們就需要去做一個重要突破了。

  第四:在老師上課複習的時候,同學們必須認真去聽,認真去做筆記劃重點。

  第一輪的複習目標是要重視基礎知識,突出主幹知識。這一階段的核心是“迴歸教材”。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高應用能力。掌握基礎知識的具體操作,我們強調三點:

  1.少量多次的不間斷學習

  必須保證每天持續不斷地學習,不可一曝十寒,許多天不學習歷史,將大量的學習內容集中在一兩天突擊完成。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在學習了新知識以後,遺忘速度最快的是學習後的24小時之內,一般以上的學習內容會在這一時間段內遺忘。每天堅持不斷的學習實際上是克服遺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每天學習一門課程的時間不要太長,以保證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的效率。

  2.加強熟讀與記憶,夯實基礎知識

  第一階段的複習應強化對歷史教材熟讀,並牢記其中的重點內容。理解是增強記憶的秘訣。反覆琢磨,是加深記憶的好辦法。

  第二輪複習

  第二輪複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絡。同時進行解題訓練,提高應戰能力。在掌握住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為了提高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必要進行關於知識的整合、遷移和運用的訓練。

  第三輪複習

  進入第三輪複習,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衝刺階段複習。這一階段的複習過程中,應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到歷史科的複習就應該:

  1.越是臨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礎知識,將“應該拿的分”都拿到。

  每年都會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後為丟了“應該拿的分”而捶胸頓足。這些應得分題,依據考生的實際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對,但若考生對其中的基礎性知識識記欠準確,也極有可能丟分。因此,衝刺階段仍然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多做一些背誦和基本概念、基本定義方面的梳理工作,將掌握得不是很準確的內容記準記牢。

  2.有針對性、計劃性做練習題,一定要講究實效。

  要在老師指導下,針對教材的重點,易考的熱點,自己的薄弱點,加強針對性訓練,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側重對選擇題的訓練,因其不用書寫,可以在短時間內做相對較多的試題;選擇題是分數最大的題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型別的試題,則需要有選擇地做一部分。為了節省時間,簡答題只要寫上三言兩語的要點。回答題可只寫審題角度,歷史小論文也要練習,但寫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過多精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2

  一、知識筆記法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善於記筆記,對老師講課的思路進行整理,同時結合自己對教材的認識,把學過的內容整理出來。筆記整理好了,複習的時候就更方便了,可以隨時拿出來進行復習,複習的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筆記在整理的時候要注意思路清晰、問題明確、字跡工整,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否則不利於以後進行復習。筆記不能只整理,整理好之後要進行記憶,對於不完整的內容還要進行適當的補充,讓筆記更加完整。筆記法進行學習,要能夠長期堅持,注重不斷積累,以後在考試的時候就有了第一手複習資料,有助於更好複習教材知識點。

  二、思維導圖法

  教材知識點都有一定的邏輯關係,我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製作或利用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自己製作,在自己的本子上,依據教材的核心關鍵詞,把教材的內容進行整理出來。製作思維導圖要注意仔細閱讀課本,善於總結教材內容,把課本的主要知識點都能夠整理到思維導圖上,這樣就有助於形象記憶教材內容,也可以對教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思維導圖也可以利用別人製作的,可以選擇資料上的、老師上課的板書、同學寫的思維導圖,只要思維導圖比較好,都可以借鑑和使用。

  三、同學互助法

  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有時候可以進行合作學習,透過同學之間的互助,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和同學做同一道題,然後分別講解自己的審題過程和解題的方法,每個人的方法儘量能夠不同,看誰的方法更好。透過相互討論,發現各自答題的優點,相互借鑑,就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合作學習,也是我們平時上課經常使用的,老師講課的時候經常讓我們去討論問題,合作去探究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能夠集思廣益,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相互啟發,從而共同提高。學習不能光靠一個人進行獨來獨往,要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善於借鑑別人有益的答題思路,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和進步。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3

  一、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二、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後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型別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資訊,又要對有效資訊能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三、背課文

  儘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後,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資訊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於找準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絡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於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四、讀――解答的前提

  “讀”即閱讀材料,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於從材料中找尋有效資訊。

  (2)重視兩頭。

  材料的首尾兩頭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資訊。

  (3)看出處。

  材料的出處常被同學們忽視,但是這些文字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某種暗示或引導,有利於我們利用熟悉的課本知識去解讀陌生的材料。

  (4)劃層次。

  五、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資訊、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資訊源。“、”和“;”表示多個同類資訊的並列。“。”表示一個完整資訊的敘述完畢。“……”在材料中多表示與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後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資訊。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資訊,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資訊,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①“根據材料……”:這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透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③“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透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六、答――解答的體現

  “答”即答題,這一點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步。

  (1)一題多問時,應對所答內容進行區分,先寫出題目的中心語再進行答題。

  (2)注意設問分值。學會根據分值確定答案的多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4

  一位歷史系學生說: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絡與實質。

  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

  也許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

  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

  到高三下學期總複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高一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鬆地回憶起全部內容。

  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

  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

  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

  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

  書才是最根本的。

  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

  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

  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

  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絡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

  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

  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

  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

  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

  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

  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

  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

  首先是分析。

  透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

  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

  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

  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

  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

  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

  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透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瞭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

  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

  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

  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師在複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

  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複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

  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還有:

  學習要講求方法,提高效益。

  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

  學習歷史要掌握三種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和整體知識結構,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

  具體學習的方法:

  1、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學習的重中之重。

  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無疑是正確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記憶。

  理解知識,一是掌握歷史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絡,區分歷史事物的表層現象和內涵本質。

  如魏源的“師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學習西方和抵禦侵略,隱含的目的是“強國”;二是不同概念之間的隱性聯絡,洋務派繼承了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擴大了學習西方的內容,但兩派都不懂得兩次片鴉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這一制度,這要挖掘的隱性聯絡。

  小字是對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知識性記述,濃縮成要點;情節性描述,轉化為理性認識;觀點結論性分析,與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圖和文獻資料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地圖掌握注意兩點,一是與重大歷史事件、現象相聯絡,能夠反映時代特徵和歷史演變趨勢的地圖;二是對圖中內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內容。

  文獻資料是複習時易忽略的內容。

  對教材文獻資料,一要讀懂,二要分析與正文的關係,三要能說明反映了什麼現象和問題。

  3、註釋不是章節知識學習的重點,可作瀏覽式掌握,

  總之,上述幾種教材知識,學習時即要有輕重緩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點,不可偏廢。

  總之,要記住基本史實,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擴大閱讀面,注意將理論與史實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

  練習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圍繞每個考點精心設計訓練習題,分層次訓練。每個專題複習結束後進行單元訓練,每冊書複習結束後要進行綜合訓練,考前一月進行五次以上的學考模擬模擬訓練。根據學情,因材施教,適量練習,規範答題,鞏固複習,讓每個學生對學考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我們在歷史學考複習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查漏補缺,分層推進,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學有所獲。對每個學生的歷史學考情況都要了解清楚,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要抓兩頭促中間,抓好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答題習慣,鍛鍊其考試心理素質,提高歷史學考的複習效率。

  1.讀歷史教材

  “閱讀歷史教科書”需要“閱讀”目錄、序言、文字、插圖、材料、地圖、引文、筆記、思維問題和重大事件的年表。首先,在瞭解各章目錄和內部聯絡的基礎上,明確了本章所講的問題,以及圍繞這一問題的內容的哪些方面。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各個方面的幾點,每一個方面包括什麼基本知識,並以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中的關鍵詞和關鍵詞,明確什麼是必須記住的,並抽出關鍵詞來增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

  課後記得更多,記住一些歷史時期的背景。要了解歷史事件,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後才能瞭解歷史事件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從而瞭解歷史事件的記憶。讀更多的歷史書籍,不僅是為了拓寬你的知識,也是為了幫助你理解歷史文字。

  3.知老知新,善於思考。

  研究是基於歷史的記憶,所以不斷審查先驗知識和新的歷史知識是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記憶力,也可以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休閒,比如,突然想到了一個名詞或參與歷史上一個故事,應該立即回憶教材的知識,如果可能的話,想透過其他渠道獲得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知識,理解知識,充分利用時間。

  4.整理和整合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中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組織和整合,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教科書中整理出大量的史實,並將其簡化為歷史線索。建立骨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之間的關係。當然,在整合試題時可以參考研究,將上面的高光摘錄或剪掉,反覆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識。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