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盤點三國的歷史典故

盤點三國的歷史典故

盤點關於三國的歷史典故

  不出所料

  讒言之可怕處,就是傳播者並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哪怕是一丁點。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逢紀因譖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云

  諸葛亮這一生,誠懇忘我的工作,就是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情動難已,連自己說些什麼話都不清楚。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虛而入

  田豐的這一提議,已經超出了袁紹的所能理解範圍之內,因而不能採用,若袁紹能聽取此計,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

  出自:《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公孫瓚的大兵壓境,倒是讓袁紹白白地撿了“入主冀州”這個大便宜。韓馥的行為實為不智,大大的地盤拱手讓於人,從讓人仰鼻息百而轉變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

  伯仲之間

  將班固提到了傅說的高度,不知傅說他老人家是否能答應。

  出自: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作奸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個人行為如何,都因有有關機構來執行。諸葛亮提醒人們,有罪無罪,有法律說了算。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有勇無謀,是謂匹夫;有謀無勇,是謂文士;有勇有謀,方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手不釋卷

  經詩書文籍薰陶的曹丕,雖在統一大業上沒有什麼建樹,可文學修養卻是非其他君主擴一般文士所能匹敵的。

  出自:曹丕《典論》,其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月明星稀

  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曹操在寫詩時觀察得很仔細,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許多,現在還有人在寫文章時還會用“星月交輝”的詞來,應當好好地讀讀這道詩。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難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顧曲

  周郎風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品頭論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為才華快要溢位,往往就好這調調。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絕倫逸群

  諸葛亮的這頂送給關公的高帽子,於無形之中,化解了一場武將的紛爭。

  出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一身是膽

  用這詞形容雲哥,再也恰當不過,劉備的眼光及識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才高八斗

  這個成語,與三國人物有關,與三國事件無關,一個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國山水詩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後,說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釋常談。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此事發生在一個夏天,曹操率領軍隊去討伐張繡,當時,那個天氣叫熱,吐口唾沫出去,立時就給蒸發掉了,何況是還要在曲折的山道上行軍,幾個體弱的,一時抗不住,都倒在了路邊,戰士們一片哀聲載道,大有兵變之勢。

  曹操想,這可不行啊,捅出了漏子,大家都要玩完。於是,手搭涼棚,便在向前望了一會後,說道:“哇噻,好大的一片梅林,從我那如望遠鏡般的眼睛中可以看見,那梅子又大又好吃,酸中帶甜,甜中透著酸,一定解渴。”

  士兵們一聽,嘴裡的哈喇子流了一地,換了一個人似的,精神煥發,大步流星地快速向前,從而來到了水源之地,大大地痛快地喝了一回。

  探囊取物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操曰:“將軍真神人也!”關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

  關公以曹操說的這句話,好似給張飛打了免費宣傳廣告,燕人張翼德的萬人敵的形象,在阿瞞的心中深深地紮了根,並且延續到了多年以後的,長坂坡。

  那一日,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

  曹操數萬軍隊,無一敢動,其中還包括了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合、許褚等諸位名將,真所謂眾星雲集,星光熠熠,可這些的到來,也不只過是為了烘托張飛這光輝的明月。

  曹操想起關公當年的話,回顧左右道:“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

  其言未了,張飛一聲大吼:“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見其未答,張飛又是大喝:“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

  “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如魚得水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於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關、張見說,不言而退。

  得了諸葛亮後的劉備,不僅是如魚得水,更是如虎添翼,這個混了半生,也沒有一塊落腳之地的一代英雄,終於是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最好規劃人,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縱橫天下,開創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樂不思蜀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引《漢晉春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司馬昭一次與劉禪及受降的蜀官會宴,故意地將蜀人扮蜀樂在宴前舞戲,眾蜀官因思鄉之情無不落淚,只有劉禪依然如故,嬉笑自若。

  於是,司馬昭便問道:“不想念蜀國嗎?”

  劉禪立即回答道:“在這裡,太快樂了,不想念蜀國。”

  最為有趣的還在後面:

  郤正知道了這事後,對劉禪說道:“下次司馬昭若是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就哭著回答他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國,怎麼能不想呢,天天想,日日想,夜夜想,沒有一時一刻不想,就如情人般想。’”

  後然,司馬昭又一次問起了這個問題,劉禪倒是想哭著來的,可是情緒培養不夠,又因司馬這次突襲太突然,應準備的辣椒水、催淚彈等等都沒有配備周全,因而只得故作沉痛沉,閉著眼睛,將郤正所教的話,一字不搬地,重新複述了一遍。

  司馬昭假意吃驚道:“你這話說得,怎麼跟郤正說的一模一樣,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裡面鑄出來的。”

  劉禪真的是大吃一驚,馬上就睜開了眼,說道:“是啊,是啊,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

  正如司馬昭所說的,即使有諸葛亮在,也不能將他輔作的周全,何況是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諸葛亮的姜維呢?

  有人說,劉禪這樣做,是學他那曾寄於曹操屋簷下的英雄父親劉備般,行韜光養晦之計呢,但我更相信,這是人沒心沒肺的體現。

  大器晚成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崔琰有大才,賢名遠著,袁紹二子爭著要他,曹操評其為:“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陳壽更是大讚其:“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可見其聲望之隆,在當世名士,可說是數一數二的。

  而他在識人方面,更有其獨到的一面:

  孫禮、盧毓剛踏上政壇時,還是一個沒有名望、沒有地位的小職員,而見過兩人的崔琰卻評道:“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盧清警明理,百鏈不消,皆公才也。”

  果然,多年以後,這兩人都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上面的這個成語,就出自他的另一次評論:

  崔琰有一個從弟名為崔林,因沒有聲望,就連族中自己人都看不起他,崔琰卻說道:“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果然,這一次又被他言中了,崔林後來位列公輔,風光一時。

  七步成詩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鞠躬盡瘁

  《後出師表》:“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出師表》最先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引《漢晉春秋》之載,並說“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所以此篇,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有爭議,各人看法不一。

  認為是的說,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後,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蹟應是十分熟悉,如是偽作,他應不會明目張膽地收入《默記》。

  陳壽之所以不收此表,是因為不敢犯了司馬氏之諱,因為表裡面罵他們為魏賊。

  東晉的習鑿都把它收入了《漢晉春秋》,當然是可靠的。

  認為否的說,裡面的史實錯誤太多,所例舉曹操的幾次失利及趙雲死的年份,都是很好的例證。

  再者諸葛亮的口氣不對,不僅對劉禪豪無尊君之心,就連對自己一直以來倡導的北伐喪失了信心。

  但不管怎麼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好寫照,為劉備的江山勤奮工作,就曾未有懈怡過。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第五》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扇火止沸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撥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注:“《吳書》曰:曹公父於泰山被殺,歸咎於謙。欲伐謙而畏其強,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詔日:‘今海內擾攘,州郡起兵,征夫勞瘁,寇難未弭,或將吏不良,因掾討捕,侵侮黎民,離害者眾;風聲流聞,震盪城邑,丘牆懼於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說解:沸,沸騰,指開水。原意是用扇風助火的辦法來阻止水的沸騰。比喻處事方法適得其反。

  典故

  六出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佈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佔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儘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擒孟獲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怪誕不稽。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九伐中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於五丈原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猛將呂布大戰的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但不是史實,因為據史書記載,參與討伐董卓的沒有公孫瓚,也沒有“三英”,因此小說中“溫酒斬華雄”以及“三英戰呂布”都是杜撰的。“三英”指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

  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裡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篇絕世妙文把他們兩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後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

  過五關斬六將

  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希望招降關羽,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訊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藉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隘,立斬曹操六員大將。

  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鬥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敗走麥城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單騎救主

  《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記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一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此事還見於《雲別傳》。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遊說東吳群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三氣周瑜

  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三氣周瑜”時諸葛亮在山上彈奏《長河吟》,自敘對周瑜《長河吟》之曲傾心思慕,所以重金求來,又分析天下鼎足三分之勢,言語中殷切勸導之意十分動人。而周瑜回答的則很簡單:“我既為東吳之臣,便與吳主謀事!”

  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乃是周瑜,非是諸葛亮。周瑜文韜武略,盡顯英雄氣概,之所以用羽扇綸巾來形容他就是要體現出他的儒將風采。儒,指文人雅士。將,指大將風範。周瑜在詩中盡顯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又不失戰火紛飛中的`大將風範,實乃人中豪傑!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

  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1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吳下阿蒙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連環計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復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飢,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大意失荊州

  關羽當時遠征樊城,荊州空虛。曹操採納司馬懿之計,一面調五萬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聯結東吳,叫孫權暗襲荊州。那時,東吳守將是大將呂蒙,很厲害。關羽為防呂蒙,留下重兵防範,呂蒙難攻。這時,陸遜獻計說:‘關羽自恃英勇無敵,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將軍辭職,關羽一定中計。’呂蒙依計而行,關羽果然中計,便把荊州重兵調來攻打樊城。結果,呂蒙率吳軍攻破荊州。關羽被迫走麥城。

  白帝城託孤

  白帝託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吳國攻佔,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但是劉備被吳火燒聯營,大敗後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空城計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

  華容道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重點篇章。小說寫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

  草船借箭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三國演義》是小說,虛構成分極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嘆,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清塵濁水

  釋源:曹植《七哀》詩。其詩曰:“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說解:這是一首思婦之怨詩,寫明月之夜,思婦登樓企盼夫歸的哀怨情懷。“清路塵”蓋喻征夫,“濁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兩句比喻說明其“浮沉各異”之勢,無以相會。一說“清路塵”喻曹丕,“濁水泥”喻自己,說明“浮沉各異勢”的骨肉之親,不得會合。

  後遂以“清塵濁水”比喻人的身份、處境不同,彼此隔絕而無法會臺。明李昌祺《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歙漆阿膠忽紛解,清塵濁水何由逢?”

  平視獲罪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劉幀傳》:“幀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幀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幀。”

  說解:依封建禮制,臣面君自當伏拜,既賜平身乃敢平視。劉幀平眼正視曹丕夫人——後來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後以“平視獲罪”比喻對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隱詩《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後兩句“雖然同是將軍容,不敢公然仔細看”,即暗中反用劉幀平視甄夫人而獲罪之事。

  煮豆燃萁

  釋源:《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說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殘殺。後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殘,如清浴日生《海國英雄記·投誠》“因此上蔑王章,殘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勞兵轉餉。”或稱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詩”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如《醒世恆言》:“從來寵貴起猜疑,七步成詩亦可為。堪嘆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盡誅夷。”明高明《琵琶記·春宴杏園》:“休道是七步成章。”《初刻拍案驚奇》:“適間鞦韆詞,雖是流麗……真個七步之才,也不過如此。”

  窮途之哭

  釋源:《魏氏春秋》。《世說新語·棲逸》:“阮步兵嘯聞數百步。”劉孝標註:《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晉書·阮籍傳》亦載其事,文字略同。

  說解:阮籍不拘禮俗,行不由徑。“窮途之哭”本指他因車無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處困境而悲哀。如王勃《膝王閣序》:“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擬詠懷詩(之四)》:“唯彼窮途哭,知餘行路難。”

  浮瓜沉季

  釋源: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說解:浮瓜沉李,本謂把瓜和李子放到水中,後指用冷水果解暑,或為消夏樂事之稱。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都人伏天,於風亭水榭,雪檻水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罷。”蘇軾《答蘇伯固三首》:“位計龍舒為多,大盆如命取去,為暑中浮瓜沉李之一快也。”

  迅風振秋葉

  釋源:《三國志·魏志·辛毗傳》:“袁尚攻兄譚於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太祖將徵荊州……毗對曰:‘……今往攻鄴,尚不還救,即不能自守。還救,即譚踵其後。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矣。’”

  說解:迅,迅疾。振,搖落。迅風振秋葉,即急風橫掃秋葉,形容氣勢之強,不可阻擋。又作“秋風落葉”,乃引申用法,形容一掃而光。宋·洪邁《夷堅乙志·齊先生》:“諸公見其高門華屋,上幹霄漢,三年之後無一瓦蓋頭矣……雖蹇驢亦無有矣,人言秋風落葉,此真是也。”

  樑上君子

  釋源:《後漢書·陳蹇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蹇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

  說解:樑上君子,本指棲身陳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盜竊的人。後泛指竊賊。蘇軾《東坡志林》三:“近日頗多賊,兩夜皆來人吾室。吾近護魏王葬,得數千緡,略已數去,此樑上君子當是不知耳。”

  單刀赴會

  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歷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併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盤點三國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