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1

  其實家中早就有孫瑞雪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也忘了當初是為什麼買的了,放在書架上一直沒有看。那天在SINA網站上看到一個家長的讀後感,其中談到本書,猛然想起來了家中也“藏”有該書,就拿起來讀了讀。沒有想到,一讀起來,就放不下了。利用週末,一口氣讀完了。感觸頗多,記錄下來。

  兒童也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各種敏感期結合在一起,陪她度過了6年。這6年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種敏感期的動作沒有被外界(家長和老師)所打擾,她就會發展得很全面。否則,孩子自身有一種修補的功能,將佔用其他時間、場合彌補。如果6年內都沒有彌補,則孩子的發展不全面(可能長大後會出現其他問題——屬於潛在的)。聯想到最近在美國發生的32人命絕槍下的慘案,那個韓國學生的身心在兒童發展階段一定是遺漏了某些階段。

  看了書,我明白了孩子以前的一些作法。以前對於她的某些作法,我還很不理解,認為她很“執拗”。比如:她堅持吃飯的時候,個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前連爺爺奶奶坐她的座位都不行,現在好些了);上樓的時候一定是她走在最前頭,誰也不能超過她——這是“秩序”期的表現。有一次,爸爸咬了她的冰棒,她就哭了一路——這是“追求完美期”的表現。我曾經看見過家長要求特別小的孩子就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結果造成孩子大哭,遭了一頓爆揍的現象,看了書才知道,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孩子只有大於6、7歲,才能享受到“分享”的樂趣。之前都是獨立的個體的概念,還處於“佔有敏感期”。就連孩子小時候愛吃手,把手放在嘴裡,其實是到了“口的敏感期”。孩子正透過“口”來接觸、感受這個世界呢!

  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擾她。孩子們遇到問題,自己有解決的辦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規則、事先徵求同意”等都是透過與夥伴的遊戲、接觸中認識的;孩子與孩子間出現的問題,也正是孩子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家長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長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創造各種情境,並且不打擾她!——否則,孩子還需要花費其他的時間來再次彌補!甚至錯過了某個敏感期!

  4—5歲的敏感期有:婚姻、出生、情感、人際關係、審美、數學概念、身份確認、性別、繪畫、識字。

  5—6歲的敏感期有:婚姻、書寫、數學邏輯、社會性興趣、動植物、實物、收集。(她就愛收集一些廢品,反正是我們看不上眼的東西,還說要作手工用)

  6歲以上的敏感期有:易些螺旋形狀敏感期,一直伴隨著孩子成長到12歲。如,繪畫、音樂、語言、審美、對空間的認識、人際關係、秩序、獨立、理財。

  回想當初,我對雯雯一直不會跳繩還很擔心,擔心她不能順利透過小學的入學考試。結果,不出三個月,雯雯就會了,而且跳得很好了!我想起了雯雯老師的一句話:“不用著急。到時候,她自然就會了!”比如算術,她也突然開竅了!

  最近,她們班裡好像出現了“談婚論嫁”的情況,很多女孩都喜歡“北北”,希望“北北”作她們的“白馬王子”。雯雯和我說起這些的時候,我還很擔心。雖然也認識到這是小孩的玩鬧,但也有點真怕她們當真了。看了書,才明白現在是她們這個年齡的“婚姻敏感期”,他們在試圖弄明白:自己愛的人,愛自己的人,結婚的關係呢。

  我慶幸自己沒有打擾孩子的敏感期。但與書中那些細心的,能夠記錄下來孩子成長曆程、點點滴滴小事的家長比起來,我是個“粗心”的家長!

  雯雯的語言、音樂、繪畫期應該都是很好的度過了,沒有收到干擾,甚至還給她創造了條件呢!

  我以後也要多觀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擾”她的成長。

  她的言行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要從她的角度出發多理解她。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2

  好評聲一片,貌似我是出來唱反調的。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兒童敏感期不過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內,兒童特別熱衷或執著於某件事情或某條規則,並沒有特定的發展規律,即兒童錯過該敏感期,還可能在以後的階段再次出現這個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現。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有點神化“敏感期”這個概念,打著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兒童發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實家長只要做到一點:不要打擾兒童的興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導兒童的行為準則就對了。

  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歲到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看這些案例是一種很大的享受,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孩子從那麼小起就開始構建我們一生的行為準則,而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又是那麼獨特。記得韓寒《後會無期》裡有一句話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們只看利弊。其實真正的小孩子連對錯也不分的,他們只重感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蛋黃派,一個孩子拿到大的那塊,一個孩子拿到小的那塊,拿到小塊的孩子不樂意,拿到大塊的孩子就說,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這樣你的就比我的大了。於是他們這樣做了,兩個人都很開心。

  其實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所謂“敏感期”的不干預原則,不好的敏感期比如“執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時間過去了還好,但對於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數學邏輯”、“繪畫、認字、音樂、書寫”等,這些敏感期按照書裡的記錄,一般也是持續幾天到幾周不等,如果我們任其發展,會不會讓孩子養成三分鐘熱度,不能對某一興趣從一而終的壞認知呢?後來去網上搜了下,沒有找到相關論述。

  其實對於某些敏感期,比如0~2歲經常出現的口的敏感期,3~4歲經常出現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歲經常出現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期可以對應起來,口的敏感期對應的是口欲期,這個期應該給孩子提供足夠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現,而婚姻敏感期很明顯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較起來會發現,敏感期的理論顯然更沒有力量,不像性心理發展階段那樣直擊人心。其實從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釋,比如5、6歲一直持續到12歲對書寫、數字邏輯的敏感期對應埃裡克森的學齡期,0~2歲口、手的敏感期對應的是埃裡克森的嬰兒期和兒童期。

  仔細體會一下,覺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壘高的敏感期(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後退到再壘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詛咒的敏感期(喜歡用詛咒的話表現語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構都有點牽強附會,好像兒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只要把這種行為解釋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兒童的某些非常態行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長自然不用過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這些行為比如過分專注、暴躁等都解釋為敏感期,認為其過了敏感期就會恢復正常,很有可能會錯過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療時間(比如自閉症、多動症等)。對於那些不是特別瞭解嬰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家長,本書極有可能造成一些誤導。前面也說過了,敏感期並沒有嚴格的規律,有的敏感期被壓抑了,未來幾年可能會再出現也可能不再出現,而敏感期持續的時間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對敏感期概念的科學性存在很大的質疑。

  因為對“敏感期”這樣一個概念存疑,特意去網上搜了下兒童敏感期的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文獻都跟蒙氏教育有關或者說起碼其參考文獻中會列出蒙氏教育相關文獻,而點選量最多的文獻大多是應用性的比如敏感期與社群規劃等。因為時間倉促,只看了幾篇國內的文獻,發現對敏感期的研究還比較重應用,並沒有很好地進行系統理論的研究。

  簡單評論一下這本書,怎麼說呢?其實做家長的還是看比不看好處更多,因為書中傳達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愛與關懷等都是很多中國家庭缺乏的。但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3

  這兩天又閱讀了一本書《捕捉兒童敏感期》,發現又學到不少東西,理論聯絡實際,很多知識和米的實際情況是相符的。瞭解一些小米的敏感期,幫助她順利按時度過每個敏感期,對她的智力水平發展是很有好處滴。以下媽媽摘抄了一些典型的幾點,給大家分享一下下: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1、兒童都有喜歡旋轉的時期,科學家的研究也同樣證明,旋轉對大腦發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協調性,對寫作、閱讀也有幫助。

  米現在正處於這個敏感期,也就是她剛會走路不久,沒人教過她旋轉啊,有天大家就發現她特別喜歡轉圈圈,奶奶有天說沒太注意,她自己轉得不停,暈了,結果不小心磕著茶几邊了,把奶奶給嚇得,警告我們以後要小心,不要讓她轉圈圈了。米媽那時並不知道旋轉的重要性,只是覺得小朋友磕磕碰碰沒關係,這次碰了,下次她就會小心了。現在知道了,原來她正處於這個敏感期,不讓她轉她越是會想轉,制止她,等她頭暈了,自然就會自己坐到地上歇著,更何況旋轉的好處大大滴,大人只能費點勁保護她咯。(媽媽還發現她偶爾會後退走,這個能力也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用教她就會的,不過目前出現的還不是很多。)

  2、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緻的事物感興趣,八九個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標。成人常常因為無知剝奪了幼兒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童年鍛鍊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點鈔......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米從很小就喜歡抓細小的東西,往往是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一根頭髮絲,一個小線頭,或者一個小碎屑,她能盯著它研究半天,最後自己抓起來,越小的東西她越抓,擺在面前的玩具她反而不一定動;自從上桌和我們一起進餐後,就更喜歡抓餐桌上的東西了,特別是米飯,最早還不會用勺子的時候,她就喜歡我們把米飯或者菜放在桌子上,然後她自己抓著往嘴裡塞。現在雖然已經會懂得用勺子了,但是這個敏感期好像還沒過去,還是喜歡用手抓所有的東西。外婆家燉的飯,一不留神,她的小手就在裡頭扒拉來扒拉去了。大人這個時候應該支援寶寶的“造反”,因為她是在感受認識這個世界,感受那種粘糊糊的感覺。等有一天,她的敏感期過了,她就不造反了。由此引出下一個問題。

  3、兒童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個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往往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執拗。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的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必定受挫。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執拗的敏感期過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

  米好像長期處於執拗敏感期啊~~洗澡一定要抓著媽媽化妝品的蓋蓋,或者是自己沐浴露的蓋蓋;在很小的時候,大概就七八個月吧,她有陣子非常喜歡扯衛生間的毛巾,要把所有掛著的毛巾全扯下來,媽媽和奶奶非常崩潰,跟著後面撿,爺爺和爸爸則全力支援她,抱著讓她一條條的扯,也不知道哪天,她的這項執拗突然就消失了,之後再也沒扯過了;喝完奶,她一定要蓋上蓋子,無論是奶瓶還是現在的喝水杯;喝水杯一定要立在桌子上,不能躺著放,否則她就會把瓶子扶起來放好;有次在外婆家,媽媽把吐葡萄皮的菸灰缸挪到離米進一點的地方,想好方便她扔皮,她扔完後,居然站起來把菸灰缸推回原來放的位置,然後繼續坐下吃葡萄,真令我吃驚這應該就是她的秩序感吧。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4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於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瞭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於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床上抱著大可樂瓶翻滾,並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並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鍾,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隻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裡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裡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裡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傢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並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裡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於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於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於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裡,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著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後我發現,每次開啟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裡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著,什麼也看不到。於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裡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並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乾淨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麼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悅感。於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悅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於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於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於是,我會盡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秘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麼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麼。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