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除夕> 除夕的習俗

除夕的習俗

除夕的習俗15篇

除夕的習俗1

  除夕的禁忌習俗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2、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因此,人們的除夕禁忌,是源於傳統對年的特殊認識。除夕的禁忌極多,也極其重要,集中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與時俱進的年代,人們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朝著科學健康和諧的方向前進。

  3、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後果。

  4、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除夕的習俗有什麼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的民俗與禁忌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貼春聯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接神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神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神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神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方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子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除夕的習俗2

  說起過大年相信這對於每一位朋友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歡快的話題,因為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會回到家裡一起過大年,現在還有不到半個月就過年了,很多朋友都盼望著春節期間假期的到來,那麼大家知道過年期間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嗎,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臘月三十過大年,大盤餃子慶團圓”。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除夕”。這一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放爆竹等。但是守歲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守歲指的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它的俗名叫“熬年”。為什麼叫熬年呢?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人們為了躲避年獸,三十晚上,早早關門不敢睡覺,且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做好晚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吃光了一村子人,唯獨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小孩,在院裡點竹子在玩,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每至年末,家家戶戶就貼紅紙、掛紅燈、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自此以後,守歲和吃年夜飯就逐漸成為了除夕的傳統活動。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一寤覺來太陽照東窗,起身忙換新衣裳;家堂君親天香點,祖宗尊像掛中堂。九子果盤裝齊整,預備客人來來往;今朝叮囑傭人莫掃地,小兒吃飲莫淘湯。”在女媧創世的傳說裡,我們的祖先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才創造了人

  所以大年初一,我們也有說法是金雞報曉。在這一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拜年。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原來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歲”與“祟”諧音,所以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

  在這一天也有很多的禁忌。比如,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新年也不能打碎傢俱,打碎了就要立馬說“歲歲平安”。在節目的最後,暢暢也祝所有的聽眾朋友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財源廣進。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口初一不出戶,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牽,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臨到走,還有二百壓歲錢.”也有一個說法是“初一餃子初二面”。所以在大年初二這一天是要吃麵的。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今人們一般都打個滷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麵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在大年初二,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財神。在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印刷品焚化。這天中午還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所以做生意的人要記住了喲,在大年初二這一天一定要祭財神哦。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爺帶仔姑娘———同來,人得門.笑口開.拜見文人權道恭喜.拜見丈母說發財.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問姑娘.啥時候.踏月養個小寶寶”。這一天中國各地的漢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的民俗。女兒回孃家,必準備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其中還有一個特別要注意的,女兒回孃家禮物要帶雙數。大年初三通常也不會外出拜年。這是因為漢族民間將正月初三稱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容易發生口舌之爭。所以初三一般不外出拜年。與這一天相關的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在一些農村和城市,也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大年初四——三陽開泰:“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財利市分兩邊.斤頭蠟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辦至矣.嗚乎,哪有千萬財神爺.分身到你店堂裡”。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迎接諸神。如果供羊頭就有“吉祥”之意,供鯉魚則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在這一天全家也會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裡去,代表一年家裡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一、獨特的地方風俗。在女媧創世神話中,正月初四是“羊日”。 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這些有趣的風俗都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長安民謠:“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門,五穀豐登福滿門。”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等。破五節的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財神,開市貿易。很多店鋪選擇在正月初五開市。舊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五路迎財神了。接五路時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後,主人要向財神禮拜,並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有的商家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取其“宜利和合”的寓意;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做生意的人就要注意了喲,供奉財神也是有講究的。也別忘記在這一天迎接財神,討個彩頭。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 “年初六.仍窮新衣服.鑼鼓聲喧震耳聾.預借元宵習練熟.元宵鬧花燈.各處有風俗.龍燈身嫋嫋,虹燈芒族族;叮囑小兒勿買糖.省下錢來買蠟燭.狀元及弟舊名詞.要換共和稱五族”。在大年初六這一天,有“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的說法。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有送窮鬼,棄破衣,供煎餅等活動。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掃除,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在的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裝置,故已沒有此俗了。正月初六“送窮”,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有的圖方便就簡單的在清早把垃圾倒出門以示送窮。還有的地方供煎餅,點明燭,用芭蕉船送窮鬼上路。這些風俗都寄託了群眾希望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畢取秤來,稱出輕重最劃一.哥哥稱了六十斤,弟朗稱了四十七,開口向哥道,休發詡.明年弟弟多吃肉.發個大塊頭超過你”。這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一句詩詞。當中人日即農曆正月初七,讀來有一種思親念友的氣氛。為什麼把正月初七叫人日呢?漢族神話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稱“人日”。 與這一天有關的習俗活動有攤煎餅,吃七寶羹,吃麵條等。漢族民間在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並在庭院攤煎餅。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其中芹菜寓意聰明,蒜寓意精於算計,客家人也喜歡用魚一起煮,取有餘之意。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這一天下午要吃拉魂面,意思是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要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由於這一天是人的生日,所以人們一般都會在這一天安頓身心,休養生息。暢暢聽了心想終於可以有個正大光明的藉口跟自己放假了。

除夕的習俗3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非常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的習俗4

  韓國人除夕吃什麼

  1、韓國人除夕吃什麼

  1.1、五花肉:韓國人吃遍全世界的豬

  1.2、泡菜:世界五大健康食品

  韓國的確是一個愛吃泡菜的國家,在韓國泡菜的種類多達幾十種,全國各地,老老少少幾乎沒有一天不吃泡菜的,所以才會有衍生出來的泡菜漢堡,泡菜披薩。

  1.3、燒酒:一頓可以喝一瓶

  燒酒是韓國的一種酒精飲料,的主要的原料是大米,通常還配以小麥、大麥或者甘薯等。韓國燒酒顏色透明,度數一般在20度左右,略高於中國南方的黃酒。

  1.4、年糕:不吃年糕長不大

  此外,打糕也是韓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打糕的製作過程講究“打功”,年糕是用糯米粉做成,而打糕則是用糯米飯捶打而成。打糕裡面還有其他的材料,比如豆沙、熟豆麵、糖、鹽等,這種打糕比一般年糕更加粘潤可口,味道更好,打糕表面分別撒上黃豆粉、花生芝麻粉和紅豆粉,香甜又軟糯。

  2、韓國除夕的習俗

  韓國人講究年三十之前必須回家探親。每年除夕之前,就會出現一幅數千萬大軍流動的回鄉場面。昔日車水馬龍的首爾突然清靜下來;平時高朋滿座的飯店也掛上“連休停業”的牌子,也有的貼上“初×營業”的告示。

  韓國飯店“三十不開門”的風俗由來已久。韓國人十分講究年夜飯自家動手,並在家裡就餐。他們認為春節是祭奠祖先、傳承孝道的大事。除夕吃團圓飯不僅難得,而且象徵了家族興旺。連飯店老闆都說,既然家家戶戶都回家過年,廚師和服務員也不能例外。

  3、韓國春節是什麼

  在韓國,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韓國的春節和中國的春節是同一天,也就是中國農曆大年三十,這個假期在韓國有三天的法定假期。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說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式也很嚴格。

  韓國春節的風俗禮儀

  韓國的年夜飯講究很多,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為傳統飲食,而且全部出自媳婦之手。全家要吃“五穀飯”,即雲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飯。另外還要做“打糕”,包韓式“饅頭”。主菜除烤肉外,還要擺上十幾種山野菜或泡菜。

  正月初一在韓國,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春節這天早上,韓國人早早起床,穿好美麗的韓服,祭祀祖先。韓國人認為,去世的祖先只有在這天才會回來,品嚐祭祀食物。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說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式也很嚴格。

  祭祀結束後,才能吃第一餐——米糕片湯。韓國人把春節食品統稱為“歲餐”,米糕片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韓國朋友說,古代韓國人崇尚太陽和純潔的白色。白色的圓狀米糕片既代表太陽,同時也象徵著辭舊迎新。初一的早晨吃上一碗,寓意迎接太陽的光明和萬物更生的純潔。

  除夕是什麼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的習俗5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8、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9、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10、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的習俗6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除夕的習俗7

  惠州除夕的習俗

  (一)年前的準備

  年前的準備可分為四大類:一為掃塵清潔房屋用物;二是備新衣著;三是備食用之物;四是備新碗箸。

  1、“掃塵”

  清潔衣物被帳,打掃屋頂屋角,洗淨檯凳桌椅的汙垢,謂之“掃塵”。相傳它始於古代人們除疫祛災的一種迷信儀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吳自牧所作的記錄蘇杭民間風俗的《夢梁錄》雲:“十二月盡,……士庶人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去年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惠州現代的掃塵,其實是一次家庭大清潔,像碗櫥、衣櫃、床等平時常用但又不常刷洗耳恭聽的木製傢俱,這時都清出戶外刷洗,晾乾再搬回屋內。此外,堆東西的牆角、屋頂屋角、床底等衛生死角,都是要重點清掃的地方。關於此俗,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有一戶人家平時很講衛生,每逢年前都要反廚房的環境和用具掃得乾乾淨淨,灶王爺每年也恰在這時要上天堂稟報人間善惡,於是反這家人的事稟報給玉皇傳旨,不許疫魔、災星進入這家人家。從此,這家人一年四秀無災無病,而鄰居卻災禍不斷,問為什麼,這家人便把自己的事向大家一說,於是,各家仿效,就有了年前搞清潔衛生的習慣。這個傳說說明掃塵之飛與人們去疫消災的觀點有關聯。

  2、備新衣

  惠州民間備新衣著不在乎有。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著,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製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此習來由沒有很詳盡的記載,但和節前的“掃塵”是有聯絡的,應該是由其衍生而來,同有“祈新歲之安”之意。據惠州民間的說法,過年穿新衣,來年就有好運,不穿新衣,來年就不好了。

  3、備食、用之物

  新年前備食用之物,按惠州的習慣首為備雞。早在農曆七月十四左右,名家各戶便開始備養過年用雞,一般是購進雞苗,舊過還多有人家自己孵育。養月餘後,雄雞施行閹術,惠州習慣稱為“閹雞”,養到過年之時往往養成數斤重甚至十多斤重的大閹雞,這就是惠州民間傳統中過年的主要用雞。惠州的傳統對春節用雞十分看重,視作“排場”的象徵,民諺中說:“年三十晚(或年初二)才知道誰排場,”此中“排場”,即是指“看誰家的雞大”,或“誰家的雞多”。除雞以外,過年準備的食物就多為一些乾菜果品類,如魷魚、津絲、冬菇、花生、瓜子、紅豆、臘肉、蛋、水果;還有糖餞食品如糖蓮子、糖瓜條、糖蓮藕;油炸食品如糖環、蛋散、米糕等。惠州民間過年習慣蒸大籠、斂糕等,故年前各家各戶多自己備好粘米和糯米,將其磨成米粉,這項工作勞動量大,工作繁瑣,幫年前的準備工作中,這件事往往佔了許多人的較多時間。由於春節有慶豐收及慶賀春至的意思,所以節前備食物的時間往往占上了十分大有的比重。一般人家,往往公傾一年之積蓄,竭盡財力、人力、物力,將過年所需的食物一一購齊。

  購備用之物,則主要是對聯、門神、福字、年畫、紙寶、蠟燭、鞭炮等。

  4、備新碗箸

  這是惠州民間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惠州話謂“備新碗箸過新年”。惠州的習慣是,即使家中一點也不缺碗筷,也要購買一套。購新碗筷要講究配套,即致同樣的花紋釉色,碗、匙各一份然後再購買相應數量的筷子;購買的數量多為“十”。在惠州民間,“十”為吉祥數字,有“十足十”、“滿”的意思。購新碗箸的意思,按惠州民間的說法大致有二:一是“添丁添碗”,以示子孫滿門,寓“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來年米穀停無住”,寓“財”。福、財二字,在惠州民間老百姓中,均是最為令人重視而又實惠的兩個字。

  習俗

  一般人認為,過年就是指從老歷年三十晚到年初五。過了初五,人們已是“吃了年飯去耕田”即又開始工作了。其實,惠州過年的時間並非如此短暫,它起自農曆十二月廿三晚的“送灶君”,止於春節最後的喜慶活動“鬧元宵”。現將過年的各種習俗簡述如下:

  1、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灶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灶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兩邊,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輝。灶君坐鎮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於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摺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齊燒掉,燒完後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2、忙年關

  送灶後,人們便為過年而忙碌,俗稱“忙年關”。其做法大致有清潔掃除、自制油角年糕、買年貨、買年畫、貼春聯等。一般清潔的日期定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掃瓦面牆角,年廿七、廿八,將室內各物洗滌,擺放好,可有可無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應用物要放置規範美觀,隨後是全屋連同屋前後的地方都大掃大洗一遍,乾乾淨淨迎新年。

  過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過年前準備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須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傳的歇後語:“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見它在春節期間的普遍性,此外,還有炸糖環、蛋散等,特別糖環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勻後,靠民間的木刻印模印出來再放到油鍋去炸到金黃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慾。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昇”。不但有客家人喜歡的蝦米蘿蔔糕,還有馬蹄糕等,有的還蒸發糕、水。

  至於買年貨,除了購一些拜神用的紙寶、香燭、爆竹等物,津絲、池菇、冬姑、腐竹、魷魚、髮菜、蝦米等都是必需的。而過年要吃點“臘味”也是惠州人的習慣,“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金銀潤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貨,除了糖果之外還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買新衣、新鞋是萬萬不能忘記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過年的標誌之一,即使窮人,借錢也要為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舊些倒無所謂,吃的東西少些亦無妨。

  年畫、春聯,年廿九就要貼好,年畫主要是貼大廳或房間的牆上,年畫種類繁多,有歷史故事、戲曲、山水花鳥、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機印,看各人喜歡而定,春聯貼在大門與房門兩側,灶君與地主神位也要貼新寫的大吉紅紙。自灶君上天日起,幾乎處處都有人寫與賣春聯,有用墨水寫,也有用金粉開膠水寫金字,其內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則多貼“恭喜發財”等。門神是守大門的,多是畫武將,兩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貼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語“貼錯門神”大家有意見,不和好之意,就源於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髮店理髮,女人也要洗淨頭髮。年廿九是市場、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業迎新年,各人的購物都少不了的是:買一把帶根鬚的生菜和一根帶須帶葉的甘蔗,寓意“生財”“從頭髮到尾”。生意人家還特別要買條生鮮的大鯉魚寓意“生意興隆”;一般人家多買二條土鯪魚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這叫“責年”,責即壓的意思,寓意“豐衣足食年年有餘”。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買盆年桔、臘梅,菊花之類點綴客廳迎春。

  團年飯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難得人齊團聚,三牲與各式美味應有盡有,但最忌“炒魷魚”(意被人家辭工),因此絕對沒有炒魷魚這一味菜的。吃過年飯,小孩即洗好澡,滿街跑,顯示他們的新衣服;大人團團圍坐論生活、談人生,也要再環視全屋,看有無疏漏(即有無過年準備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歲,備好爆竹、香燭,零時差一分,即要燒爆竹。此時家家爆竹齊鳴,此起彼復,硝煙瀰漫紅紙飛揚,滿街紙屑(幸好此風俗近年已消除)。

  3、過大年

  大年初一,要吃素。有“初一吃素,相當一年吃素敬神之說”。初一大人小孩要給長輩拜年,老者要給晚輩派“利是”。有些年紀大的人沒結婚,他(她)也會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給其晚輩。初一的禁忌較多,主要有:不要掃地、不要打爛物品,見面要說吉利話等。萬一不小心打爛東西或吃飯時小孩子無意跌了筷子,也要說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筷落(快樂)”;如果小孩說錯了話,大人即在旁說:“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諒他吧),以此趨吉避凶,是過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聰慧。

  初一這天,惠州人舉家出動,到西湖、白鶴峰、東坡祠踏春,到元妙觀、準提閣許願還神、燒香,到處人山人海。

  初二又俗稱“開年”,主要是走親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豐盛。初二後可免去過年禁忌,即掃地搞清潔、洗澡等。商家更習慣在這天擺酒席請員工吃飯;如要辭退工人,也是在這天提出,夾一塊雞肉到你碗中,再給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辭退。

  過了年初五,年味已減。到初七,又稱人日,氣氛又回升,也是百姓傳說要出去遊玩避災難的日子。當日大家喜歡結伴到街上或本地景點郊遊,人人帶些小食品,隨處吃喝玩樂,倒也其樂陶陶。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鬧過元宵節,民間意義的春節才算結束,各行各業又開始辛勤勞作。元霄主要特點是當晚大擺花燈、擊鼓樂、大巡遊、舞龍舞鳳舞獅,還興高采烈猜燈謎。當晚,年青人最為高興,因為元宵節又稱中國的情人節。在“燈樹插光照,花焰七枝開”“一夜魚龍舞”的盛況中,年青人可以遊玩通宵,整夜不歸也不會被大人責備。

  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除夕的習俗8

  除夕民間的飲食習俗

  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雞:有積蓄

  除夕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豬脷:大吉大利

  豬脷代表著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豬脷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被老街坊搶著來買的!

  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初一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除夕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每年陰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穫」,說文解字中解釋「谷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佈新,因此,民間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著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著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掃除之後,接著要貼春聯。除了門上貼春聯之外,在室內外貼「春」或「福」的方形紅紙,也在米缸或穀倉貼「滿」字,在櫥櫃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多福。

  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座,圍著爐子吃飯,有桌子之後,將爐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圍爐的舊俗,並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徵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要留下有剩餘。

  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取其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謂之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這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除夕餃子餡的寓意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4、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5、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一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6、肉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謂之有財;祝福你有財,更祝福你有才。

  7、魚肉餡—既餘財之意故為餘財餃

  餘:即剩餘,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餘,謂之餘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餘留下來的是健康。

  8、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9、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10、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

  招:即招喚,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你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裡面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衛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11、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12、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13、甜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

  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除夕的習俗9

  1、除夕來源於先秦時期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3]。

  2、除夕夜要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3、除夕當晚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4、除夕當天要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

  5、除夕夜當晚要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

除夕的習俗10

  一、除夕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每年陰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穫」,說文解字中解釋「谷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佈新,因此,民間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著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著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掃除之後,接著要貼春聯。除了門上貼春聯之外,在室內外貼「春」或「福」的方形紅紙,也在米缸或穀倉貼「滿」字,在櫥櫃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多福。

  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座,圍著爐子吃飯,有桌子之後,將爐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圍爐的舊俗,並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徵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要留下有剩餘。

  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取其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謂之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這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二、除夕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三、除夕吃什麼菜寓意好

  1、年糕:年年高

  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初一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3、豬手:發財就手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髮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幹什麼也都會發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4、芹菜:勤快

  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5、蠔豉:好市

  華南的年夜飯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蠔豉,也稱“蠣幹”,牡蠣(也稱蠔)肉的乾製品,是廣東人民春節必食的菜餚。蠔豉是補鈣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豐富,由於鈣被體內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所以有利於鈣的吸收。

  6、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7、蒜:會計算

  “臘八醃蒜,除夕吃”,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會計算”。傳統的臘八節,民間除了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外,在北方地區還盛行著當天醃製臘八蒜的習慣,到了除夕啟封,白綠透亮的臘八蒜就著吃餃子,那叫一個贊。

  臘八蒜具有去油膩、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飯吃還能增加食慾。但由於臘八蒜是用醋醃製,吃多了可能會對牙齒有一定的腐蝕,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臘八蒜也應注意,吃多了不利於胃健康。

  8、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走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南京人愛吃的酸菜,據說有算財之意。

  9、燒肉:紅紅火火

  燒肉本來就很受老廣們的歡迎,皮脆肉香。廣州人喜歡在年夜飯的時候有這道菜是因為燒肉寓意著紅皮赤壯,寓意著你每天都紅紅火火,是一個很好的意頭菜來的。

  10、生菜:生財

  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除夕的習俗11

  除夕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每一年的最後一天晚上就是除夕了。在這一天,爆竹聲聲響,煙花處處開。

  除夕晚上要吃餃子,寓意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甜甜蜜蜜,再配上自制的蘸料,簡直是人間美味了。這一天,人們可以放下所有的壞心情,釋放所有的壓力,悠閒自在,樂此不疲。到了晚上,才是重頭戲。

  除夕因位於其年之末,人們便更加有興趣。再加上美味可口的食物和長輩們送出的紅彤彤的壓歲錢,小孩子們是“吃嘛嘛香,喝嘛嘛樂”了。大人們也不例外,他們可以放手自己的孩子,任他們肆意逍遙,只要注意安全。然後自己找個麻將攤玩上兩把,輸贏亦是快樂。有的不賭錢,就“賭”胃,找上幾個好友,買上幾瓶價格居中、上得了檯面的酒,再配兩個小菜,人間天堂啊!

  老人們終於不再孤獨,兒孫在庭院裡瘋玩,老人們就坐在一旁看著,時不時警告上幾句,要小心些;或和幾位老友聚在一起玩撲克,不拿錢,就圖個快樂。

  小孩子們最為猖狂。手裡捏著打火機,兜裡揣上幾盒炮,儘管有些恐懼,也要放上一盒。雖然家長叮囑不要玩炮,不要玩火,可到了這時,好奇心勝過了媽媽的話,必定要玩。這是男孩子們的活動,有些女孩或許也會參與。再來說說大部分“仙女”們都在幹嘛,她們到了過年也不安靜,小的到處抱大腿要紅包,再拿去買糖;大的則聚在一起跳皮筋,講故事。

  可是,如今這個時代,電子產品高階又實用,過年沒了熱鬧的氣氛,刷影片,玩遊戲等等,佔據了一整天。年味走遠了,真的回不去了嗎?

  今年,希望熱鬧一點

除夕的習俗12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除夕的習俗13

  中國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習俗14

  除夕的傳統習俗

  1、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和春節有什麼區別

  時間不同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習俗不同

  從有關資料查詢,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

  除夕有哪些禁忌

  1、忌倒汙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汙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裡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7、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裡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8、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9、忌開箱櫃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10、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裡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11、忌曬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說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

  1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13、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節日的由來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的習俗1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同,在我的老家河南,你知道是怎麼過年的嗎?跟著我一起去看看吧!

  每年的除夕早晨,大人們早早起床,家家戶戶都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紅通通的春聯、年畫、窗花等,貼在大門或窗戶上裝扮,春聯上的吉祥話兒、美麗的窗花、造型不一的年畫,讓我們瞬間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這一天還會大掃除,寓意是將一年裡的晦氣全部掃出門,有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意思。

  今年的這一天,奶奶和媽媽在家包餃子,準備豐盛的年夜飯。我則約幾個小夥伴一起去附近的地方放鞭炮去了。

  到了晚上,大家圍著桌子坐下,桌子上擺滿了美食,有餃子、火鍋、臘肉等。爸爸看見我正在吃餃子,於是問我為什麼要在春節吃餃子?我想了想回答到:“好像是為了預防耳朵被凍傷。”爸爸笑著說:“不錯,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為了治療老百姓得的凍耳所製作的。後來不斷模仿改良才有了現在所吃的餃子。"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很快就吃完了年夜飯。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春晚開播。

  除夕,就像一首輕快的樂曲環繞在我的心頭,讓我陶醉其中。

【除夕的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