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元節>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1

  一、廣西省:

  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七月節”。傳說,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

  在廣西,中元節是個重大節日。這一天,很多單位都會“人性化”地提前幾個小時下班,讓員工回家過節。在包括南寧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壯家,中元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壯族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會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忙於籌辦給祖宗祭拜的活動。

  中元節的過法因地而異,最具普遍性的是: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因此,有的民俗學家將壯族“中元節”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

  中元節依舊。不過,人們已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逝者的緬懷,求的大多是親人團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圓。一位在埌西菜市選購五色紙鞋等祭祀貢品的劉奶奶告訴記者,中元節買些貢品燒,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過節的機會吃頓團圓飯,這在平時是很難得的。

  二、廣東省: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

  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這是個紀念、緬懷先人的時節,存著一顆正氣的心,我們不怕一切恐怖的事。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家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家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2

  中元節的起源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讓人們慎終追遠。

  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換得世界清平。

  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開展中元活動的時候,要跳脫鬼的角度,傳承孝道文化。

  廣西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又稱壯族“團聚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本是漢族的祭祖節日,後來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包括壯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在這一天祭祖。

  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七月節”。傳說,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

  在廣西,中元節是個重大節日。這一天,很多單位都會“人性化”地提前幾個小時下班,讓員工回家過節。在包括南寧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壯家,中元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

  壯族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會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忙於籌辦給祖宗祭拜的活動。

  中元節的過法因地而異,最具普遍性的是: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因此,有的民俗學家將壯族“中元節”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3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本是漢族的祭祖節日,後來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包括壯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在這一天祭祖。

  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七月節”。傳說,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

  在廣西,中元節是個重大節日。這一天,很多單位都會“人性化”地提前幾個小時下班,讓員工回家過節。在包括南寧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壯家,中元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

  壯族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會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忙於籌辦給祖宗祭拜的活動。

  中元節的過法因地而異,最具普遍性的是: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因此,有的民俗學家將壯族“中元節”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

  中元節依舊。不過,人們已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逝者的緬懷,求的大多是親人團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圓。一位在拔韃聳醒」何逕紙鞋等祭祀貢品的劉奶奶告訴記者,中元節買些貢品燒,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過節的機會吃頓團圓飯,這在平時是很難得的。

  中元節重“孝”

  許多人不知道,“中元節”其實是中國道教的叫法,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盆節”。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雙亡,十分思念自己的母親。修成正果後,他用天眼通察看地獄,發現母親已墮入餓鬼道,食物入口,便化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經師尊釋迦牟尼訓示,目連尊者歷盡艱辛,廣集僧眾比丘,於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場盛大的法會,超度地獄亡魂,終於使母親脫離苦海。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於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並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孝子節,因為佛家的目連救母,本來就是個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個大孝子,加上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為先,所以使中元節蒙上了濃濃的孝教色彩。自唐宋以後,七月十五還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作為集體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節日,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中元節又是個祭祀國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這裡說的忠孝大德之人,並不僅僅是指家庭倫理範疇中的忠孝之人,還指那些曾經為國家、集體、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地方安全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

  從這點上,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現在,民間的中元節,已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為啥要吃鴨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南寧市民中元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那麼,中元節為什麼要吃鴨子呢?

  老家在伶俐鎮南蛇坡的黃阿姨是典型的壯家人。在南寧打工的她,早早就向老闆請了假,提前幾天回去準備過節用品和祭祀祖先的供品。她告訴記者,她們家鄉過中元節的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一家老小團聚,點上香燭,擺上鴨肉、飯、水果等食品祭過祖先後,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共享天倫。飯桌上,一隻鴨,一塊肉,是必不可少的。據黃阿姨家的老人說,祭拜祖宗時,所用的紙錢、衣物是要靠鴨子馱過奈何橋的,所以,中元節一定要吃鴨子。

  迷信說法當然不可信。民俗史專家認為,中元節之所以要吃鴨子,是因為在廣西農村種稻谷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鴨子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他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吃掉田裡的穀子和蚯蚓。種晚稻時,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

  還有一說,因為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廣西大部分是水鄉,養鴨多。以前,人們都是從開春時候,即三四月份開始養鴨子,四至五個月後,也就是中元節這段時間,鴨子長大了。由於古代人們生活比較貧苦,只有到節日才捨得殺鴨子吃,所以,一到中元節家家戶戶就殺鴨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4

  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為什麼七月十四過中元節呢?據說,明朝時,吳三桂準備在七月中旬攻打五嶺以南地區,當地老百姓為了不影響祭祀祖先,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提前祭祀。後來,五嶺以南的湖南南方、廣西、廣東等地遵照自己不同習慣,各地過節的時間也就傳承了下來。

  1、祭祖

  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

  2、潑水飯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

  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3、放柚子燈祭河神

  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日,有一個祭河神的習俗(晚上點了柚子燈放到河裡),儀式大概進行2-3小時。為了祭祀河神,黃姚人用木板木條製作一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一米高五色紙糊成的裝飾精美的小屋。在小紙屋裡面插上蠟燭香之類的東西。

  然後用繩子串連一個個柚子、排成幾十米長的兩串,在割平的柚子上插上蠟燭和香、紙旗讓它漂在水面上。幾個水性特好的年輕人一邊游水,一邊推送小紙屋拖動兩條長長串的,每隔一尺穿一個柚子的成串柚子燈。晚上天黑下來,柚子燈從下游拉到上游,又從上游拉回下游,大約一個多小時,活動才結束。放柚子燈活動連續舉行兩個晚上才算結束。這項民間活動千百年來從無間斷。

  4、吃鴨子

  在這個日子裡,吃鴨子成了廣西人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據說,廣西人的祖先認為,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正是它們長大成熟的時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這一天,鬼門大開,許多的鬼魂湧入陽間,為了防止孤魂餓鬼傷害生者,肥美的鴨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這個節,黃姚人還在習慣包粽子。此時,到黃姚來旅遊的人還能品嚐到一種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餈。

  5、燒包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七月半,鬼亂竄。”除了在家裡、祖廟擺祭品祭祀祖先,廣西大多人還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給祖先的祭品上寫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來搶”等字樣,還會準備一些冥幣燒給孤魂野鬼。

  6、連續三天宴請賓客

  在廣西來賓、百色等地,除了春節,中元節就算是最盛大的節日之一。人們在祭祀之餘,還把中元節作為宴請賓客、閤家團圓的好日子。為了讓賓客吃得更開心,不少人還會提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磨面做餅、蒸饃,做芝麻糖等。

  據悉,在廣西來賓,中元節宴請是一種習俗,有的家裡還會連續三天宴請親朋,宴請的人越多,家裡越熱鬧,人們就越高興越自豪。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