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孔融讓梨讀後感

孔融讓梨讀後感

孔融讓梨讀後感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融讓梨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1

  馬藝在上月亮班的時候就養成了每天放學後必閱讀的習慣,我們總是捧著學校發的各類故事書和孩子一起暢遊在書香中。我們比較重視孩子的經典國學教育,培養孩子高尚的品質,是從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始的。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要身為示範,自己身正才能教人。

  馬藝在聽她爸爸媽媽講故事的時候,她稚嫩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用最通俗易懂的話語解釋給她聽,直到她露出滿意的笑容。有次去浙江圖書館的時候,碰巧樓下正在賣書,我們給她買了圖文並茂的古代兒童品德故事書——《孔融讓梨》、《陸績懷桔》等。其中《孔融讓梨》就是一則比較經典的故事。故事大致講的是,漢代人孔融在四歲時,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弟弟吃,這種懂的謙讓,尊敬兄長愛護幼小的道理,需要從小就給小孩子教育,特別是在這個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的社會里尤其重要。昨晚,我問馬藝:家裡有四個大小不一的蘋果怎麼分?馬藝回答:最大的給奶奶,最小的留給我。再問:在你面前有三個石榴怎麼分?馬藝回答:最大的給奶奶,中間的那個給爸爸,小的給媽媽。我可以吃家裡的其它水果。

  歷史上四歲的小孔融讓梨,體現的是懂禮節,現在多的是獨生子女,家裡只有獨苗一根,很多時候已經很難讓他們體會到這個讓的精神,所以更加需要這個教育,讓孩子學《孔融讓梨》要學真諦,學精神,“讓梨”而不搶“梨”不爭“梨”,淡化個人得失,為了他人主動讓利讓賢,多些謙讓,這樣她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社會就變得更和諧。比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給老爺爺老奶奶讓坐,在公園裡主動讓體育鍛煉的器械,放學回來後主動跟其他小孩一起共同交流,分享快樂!我們不忘《孔融讓梨》故事,在各種誘惑的“梨”面前,常告誡她應該怎麼做。希望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常常遇到孩子不講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針對性的找些書籍來閱讀。一個故事讀完後,我們會讓女兒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講了些什麼,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再結合自己的言行分析、討論一番。這樣孩子既從中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從而也培養了女兒的概括理解能力。另外,在幼兒園裡,學會親

  近老師、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孔融讓梨讀後感2

  最近,我又翻開了那本《中華美德故事之友愛篇——孔融讓梨》,再次閱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孔融讓梨的一舉一動讓我很慚愧,因為每次爸爸媽媽買水果回來,我都要搶著第一個吃,還要挑三揀四,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不吃,和謙讓一點兒也沾不上邊,這和孔融有多大的差距呀!不僅是我,身邊也有許多人也漸漸淡忘了“謙讓”這個最基本的道德:他們有的在斑馬線上飛馳而過、有的在公交車上不為有需要的人讓座,這樣的案例簡直層出不窮。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述了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家裡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友愛和謙讓。他四歲那年,有一次家裡人在一起吃梨,母親把洗好的梨好在一個盤子裡,所有的哥哥、姐姐們都爭著去搶又大又好的梨,只有孔融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父親看到孩子們在搶梨很生氣,讓他們把手中的梨放回到盤子裡,並讓站在一旁的孔融來分梨。孔融先揀了兩個大梨給父母親,隨後又把大梨好梨依次給了哥哥、姐姐們,而把一個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父親問他為什麼留最小的梨給自己,孔融說:“我年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啊!”孔融才4歲,都懂得了謙讓的道理,真讓人敬佩啊!

  近年來,大家都提倡禮讓行人過馬路,這也是一種謙讓,就拿我爸爸來說吧,他已經養成了禮讓行人的好習慣,做到了“車讓人,讓出一分文明”。但早在古時,已有了“融四歲,能讓梨”的名句,可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人不懂得謙讓的道理,就連四歲的孔融都比不過,難道“謙讓”這個道理已經沒有什麼用了,就要被人淡忘了嗎?都提倡“講文明樹新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上,雖然已經比孔融生活的那個時代方便了許多,可是仍有許多人都只注意到了物質的享受,而忘了精神上的修養。所以便產生了諸如此類的情況。但是,如果沒有了謙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值得讓人們尊敬?!讓座也是一個簡單卻經常讓人忽略的問題,它也是一個例子。讓座是文明的體現,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是好的表現。千萬不要讓這一個古老的傳統美德從此變成 “絕技”!要學會謙讓,在家裡做一個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

  謙讓是傳統美德,我們要做一個懂謙讓的人,向孔融學習,讓這項已經流傳了千年的優良品質更加發揚光大!

孔融讓梨讀後感3

  中華自古以來都傳承著禮讓兄弟姐妹的傳統美德,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感受到古代的小孩子都這麼懂得禮讓,何況我們現代人呢?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後,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麼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誇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孔融是最小的一個,在現代社會中,長輩有好的,有大的東西都會毫不猶豫的給最小的小孩子,無比溺愛他,呵護她。這也成為了現代常見堪稱幾乎的現象。尤其是獨生子,家長團團圍著一個小孩,就像一群龍守護一顆明珠一樣。“孩子,巧克力吃不吃呀?”“喝水嗎,換飲料吧?”“冷了嗎?”讓人不禁感嘆道,這比慈禧還享福啊!這就導致了孩子不懂禮讓。

  我就是個“嫡系皇子”。因為哥哥住在姑姑家,逢年過節也很難來一趟。家裡雖說這有三口人,但那兩個大人無非不圍這我團團轉?我也要學習禮讓,可去哪學呢?家裡只有我一個“嫡子”啊!謙讓是人和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謙讓的人能和同伴和睦相處,能深受同伴歡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長不懂得謙讓的`內在含義,喜歡無原則地要自家孩子謙讓。記得有一次,我才那麼小,和鄰居家的小孩玩,爺爺端過來兩隻蘋果,說給我們吃,而那兩個蘋果一大一小,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挑了一個又大又飽滿的,而那個小孩更是被寵愛得不得了,就嚷嚷著要拿大的,我們就因為一個蘋果鬧得不可開交,你爭我搶,後來爺爺把那個小蘋果換了個大的才平息了這場無理取鬧的戲碼。長大後回想此事,真是有感而發!唉,現在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蜜罐,每個獨生子都在蜜罐裡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當我問爺爺為什麼不鍛鍊我禮讓的時候,爺爺滿不在乎,只是拋了一句“禮讓了就是懦弱的人啦,你要去爭去搶啊”。可我認為,不學會禮讓,而去爭搶,就像後宮裡的你爭我鬥一樣,這才是懦弱的表現,這才是不懂事不聽話。

  現在的我們該怎麼做呢?在朋友之間要互相禮讓,互相謙讓,不要你爭我搶,鬧得一團糟。人與人之間不要咄咄逼人,要你讓我我讓你,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儘管自己是個“嫡系皇子”,也要像古人學會怎樣禮讓。

孔融讓梨讀後感4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跟別人有爭議的事情時,總會亂髮脾氣,家長也很煩惱,怎麼做能讓孩子心量大一些,能夠包容別人呢?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你就會找到答案。

  相信大家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都非常的熟悉,就是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吃梨之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和弟弟,成為千古佳話。在這個故事背後,隱藏著教育的大秘密,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就是透過家長的行為,透過言傳身教的方法,幫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

  第一,家長寬容待人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做人方式。

  孔家的鄰居大寬哥,喝了酒以後,走路時不小心,在孔家牆角處摔了一下,摔壞了酒壺,來找孔家索要賠償。孔融的父親當時是泰山都尉,遇到這種情況,沒有抱怨大寬哥走路時沒有好好看路,而是反省自己的過失,把原來是直角的圍牆,改成了圓角的。

  孔融的奶奶說: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告訴孩子們,應該心胸開闊,禮讓別人。從此,孔家的圍牆上,還多了一塊“拐角處,請小心”的牌子。而孔融也從父親的身上,學會了為人處事,應該禮讓別人才是君子所為。

  第二,一個“讓”字,讓孔融分梨時,處處想到別人。

  父親買回來的梨孝敬奶奶,讓孔融分給大家。孔融在分梨時,先分給奶奶,分給爸爸,接著分給哥哥和弟弟。最後,把最小的梨子留給了自己。

  正是之前,父親面對大寬哥的事情,處理時沒有與對方計較,用了禮讓的方式對待,才會讓孔融學會了禮讓別人!才能夠看到別人的好!才會願意把最小的給自己吃!

  一個“讓”字,可以讓孩子學會在家中對父母和長輩,恭敬有禮,家庭能夠和睦!在與朋友交往時,能夠不計較別人的行為,就算對方做錯了,也願意包容,不生怨恨之心,能夠使社會和諧!

  第三,從教育孩子的角度,發現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就是自己先做到!

  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時,卻沒有看到那個孩子的父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很溫和,每天都準時起床,跑步讀書,做人善良,孝順父母。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有大的進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當下開始,自己有一個大的改變!

  孔老夫子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把所有對孩子的要求都放下,自己來做到!希望孩子每天早起,準時讀書學習,就要求自己,每天準時早起,合理安排時間,讀書學習提高知識水平。想要孩子能夠對別人能夠多包容,不抱怨,就要求自己,包容別人,特別是包容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去抱怨,而是積極找到自己的不足!

  真能夠做到的家長,肯定會收穫滿滿的正能量和一個勤奮自律,心量大,能夠體貼他人,能夠熱愛讀書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在漢朝一個4歲的小孩,在祖父六十大壽的時候,父親讓他分梨子,他按照長幼的順序分了梨子,留給自己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分給自己最小的?“孔融說:”樹有高低,人有老小,尊敬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後來父親又讓他分梨子給兄弟們,他還是分給自己最小的,把大的分給哥哥和弟弟,他覺得弟弟小應該讓著他。

  一個四歲的小孩,這麼懂事、聰明,尊老愛幼,是多麼偉大的美德。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有時是一種寬容,有時是一種貢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向他學習,x時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要幫助他們,坐公交車時要主動讓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今天,我終於把這個故事深一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很有教養了。一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一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一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一旁,沒有去搶。這裡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己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一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後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個留給自己。父親問孔融為什麼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誇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這裡,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後,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習文化,還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材。

  這一遍看完後,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學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文明社會;社會文明瞭,經濟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美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6

  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輝煌歷史中,自有不少帶給中華文化一股清流的人,他們就如那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文化歷程。我就是從漢朝經典《孔融讓梨》故事中受到啟發,讓我長大!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吧: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筐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大家都對他尊老愛幼的精神讚歎不已。是的,我知道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可便是這樣一個故事使我長大。

  猶記得三年級時,我們家迎來了一位可愛的小生命——我的妹妹。當一家人都在歡呼新生命到來的時候,我卻恰恰相反,害怕妹妹到來,她一出生就好像得到了所有人的呵護,搶走了爸爸媽媽以及身邊所有人對我的所有愛。我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媽媽整天圍著妹妹轉,似乎忘了我的存在;爸爸也在匆匆接我回家的路上電話不斷,沒有一個人關心我似的,那時候的我,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經常又哭又鬧、自私自利,一有機會就把妹妹弄哭,彷彿只有聽到妹妹的哭聲才能消除我心中的怨氣,才能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想讓他們從對妹妹的呵護轉移到對我的關心上。爸爸媽媽開始覺得我是無理取鬧,經常對我進行教育,說什麼:“妹妹還小,我們都要呵護她。”可我就是不聽,學習成績一度下滑……

  直到有一天,我在翻書的時候看見了小時候讀過的《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頓時勾起了我的思緒: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梨讓給比自己大的人,比自己小的人,尊老愛幼,而我在面對剛出生的小生命我的小妹妹時我都做了什麼……羞愧難當!我看著這文章中的每一個字,心中猶如針扎,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尊老愛幼的好孩子!改變從熟讀經典開始,現在的我用爸爸的話說,猶如換了一個人:對長輩有禮貌,呵護妹妹,懂得理解父母,經常幫助做家務照看妹妹,學習成績也提高不少!

  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從《孔融讓梨》經典故事中受益非淺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