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新課標北師大版第四冊鉛筆有多長;教材P40、P41。

  教學目標:

  1、透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透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

  3、透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

  實際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學習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分米、1毫米的認識,“估一估”實物的長度。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米尺、1分硬幣、10釐米鉛筆若干(按小組分)。

  學具:學生直尺、長約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入

  身穿花衣裳,個子細又長。寫出漂亮字,需要它幫忙。請同學們快快猜一猜,它是誰呢?

  鉛筆不僅僅可以寫出漂亮字,還可以幫我們學習數學知識呢?這節數學課我們一起測量鉛筆有多長。我們已經學過哪些有關長度單位,用手勢比一比,1m、1cm大約有多長?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師給同學們發了1支鉛筆,請你估測這枝鉛筆有多長?說說你是怎樣估測的?(聽取彙報)

  2、量:同學們估測的結果不一樣?怎樣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呢?請你們用直尺量一量這支鉛筆的長度,邊量邊說一說你是怎樣量的?(抽生一邊彙報,一邊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

  3、知:你們知道嗎?10釐米的長度還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釐米,分米是比釐米大一些的長度單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用手勢表示出來?我們的身體是一把尺,從中指尖開始量手掌,到哪兒長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6、小組活動:(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2)用長1分米的鉛筆去量1米的長度,能量幾次?你知道了什麼?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師給你們準備的鉛筆是你們丟掉的,為自己算一算,每人丟一分米長的鉛筆,10人丟了多長的鉛筆?全班50人,共丟了多長的鉛筆?大約有幾個小朋友那麼高?多浪費呀!希望同學們愛惜學習用具,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三、自學毫米

  1、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鉛筆,用認識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認識新的長度單位,遇到困難時,請書這位好朋友來幫忙,自學書40頁(2)部分內容。比一比,誰學得最認真,自己學到的知識最多?

  2、聽取彙報,質疑。

  3、課件演示,得出1釐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嘗試練習

  1、遊戲:用手勢比一比下列長度:1米、1毫米、10釐米、1釐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課件出示:(1)填出適當的單位。(2)解決問題: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書設計:

  鉛 筆 有 多 長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課後小記 :

  本課時教材選取貼近孩子生活的題材,透過創設估計、測量鉛筆的長度的情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學過程中採用“猜測質疑——操作驗證——歸納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上課前,我先準備一些長約1分米的鉛筆,上課時,讓學生進行估計,再實際測量。給學生充足的實際測量時間,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再用手勢比一比1分米多長?然後找一找身邊的1分米,在頭腦中建立一分米空間觀念。接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索和小組的學習優勢,讓他們用認識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學習方法去認識1毫米。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開推理和想象,引導總結出長度單位的關係。

  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對鉛筆以及身邊大約是1分米、1毫米的物體進行測量,在活動中去去學習新知識,又透過自己實踐而得出結論,在觀察、測量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學生始終處在樂學、好學的氛圍之中,學習興趣會十分濃厚,積極性也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4頁至第35 頁的內容。本課的任務是讓學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透過實際測量知道米、分米、釐米之間的關係。教材中創設了“估一估、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估測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測量、比較、找實物等活動體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培養學生的估測、操作、分析、判斷等能力。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經具有了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並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具有初步的估測意識,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合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力爭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本課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多種活動,建立豐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間觀念。讓學生透過認識毫米、分米的學習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髮現釐米、米不夠用時,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長度單位。整個教學活動完全是由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從而建立新的長度單位的概念。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團結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目標

  1.透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透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

  2.透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實際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學習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的表象,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方法

  讓學生在具體的估測活動中反覆體驗,加深認識。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幣、鉛筆、電話卡、光碟、課件。

  學具:學生用尺、學具。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一)上課之前,老師要考一考你們的眼力,請你估一估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呢?(學生試著以米或釐米作單位估計)

  (二)你知道米和釐米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1米=100釐米)

  米和釐米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兩兄弟,用什麼字母怎樣表示?你能用手比畫出1米和1釐米的長度嗎?長度單位家庭中還有很多兄弟,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設計意圖:創設估計老師身高的情景,複習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實踐操作,引導探究

  (一)認識毫米

  1.我們已經學習了用直尺測量線段的長度。下面的三條線段請你先估一估它的長度,在測量一下,看你的估計和實際測量是否接近。在測量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可以在小組內交流。

  2.學生以四人為一組測量作業紙上的線段。

  學生彙報,你發現了什麼?

  3.引導學生說出第三條線段比3釐米多,又不夠4釐米。當不夠1釐米時,為了測量得更精確,我們要用到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4.毫米的認識

  (1)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毫米的知識。直尺上1釐米中每小格的長就是1毫米,我還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數數1釐米中有幾個小格,直觀感受1釐米中有10個這樣的小格。

  (3)課件演示:我們把尺子中的1釐米放大,細細地數一下,一起來。演示邊數出1釐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5)請組長組織你們小組的同學拿出準備的學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結果填在作業紙上。

  物品

  我的估計

  我的測量

  一元硬幣的厚度

  電話卡的厚度

  我的鉛筆的長度

  (設計意圖:透過測量線段的活動,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是學生體會到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的估測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

  (二)認識分米

  1.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課桌的高度。

  2.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用釐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課桌的高度又不夠一米,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3.教師指出:測量稍長的物體時,我們用分米做單位會比較方便。(板書: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長呢?(課件演示)

  板書:1分米=10釐米

  1dm=10mm

  4.現在你再量一量課桌有多高?

  5.估計一下你的小臂的.長度,再測量一下,小組內比一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測量課桌高度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活動體驗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培養學生的估測、操作、分析、判斷等能力。)

  三、全班練習,鞏固提高

  (一)說說我們一共認識了單位家庭中的幾個兄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遊戲:變一變。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毫米、釐米、分米、米的長度。聽老師的口令用手指比劃一下,看誰的準確?學生在老師的口令下比劃幾個單位的長度。再睜開眼對比一下。

  (三)修改日記:課件出示。

  下面是淘氣在學習了長度單位後寫的一篇日記,同學們看看日記裡的長度單位用得合適不合適?怎樣修改呢?

  4月1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和媽媽去秦嶺野生動物園參觀,玩得可開心呢。

  我們穿過4釐米高的門就來到了動物園裡,哇,裡面有好多動物呀!我看見左邊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邊的犀牛個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館,裡面的蟒蛇好嚇人呀,最長的一條估計有30毫米長。我覺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釐米高。

  在滑梯的旁邊我還發現了一群螞蟻在搬家,別看它們個子不大,每隻螞蟻只有2米長左右,但是即勤勞又很團結,我想我們應該向它們學習呀!

  (四)拓展訓練:有一把斷尺,零刻度已經沒有了,怎樣用它來測量鉛筆的長度呢?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引導學生實際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學習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提高估測能力。)

  四、課外延伸,結束全課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在長度單位的大家族裡,還有它們的老大哥,你們想知道嗎?那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新單位千米。

  板書設計

  鉛筆有多長

  1釐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釐米 1dm=10mm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瞭解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學習第二冊時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有關長度的第二階段的學習,透過教學使學生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透過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教學中,教師要儘量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動手解決問題並引導學生在操作學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估測活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位於市中心,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班級配備有電腦、電視及投影等電教設施,便於日常教學工作的使用。此外,學生對數學有著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中已經具有了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並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具有初步的估測意識,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合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力爭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

  〖教學設計〗

  (一)認識分米

  1.設定情境,質疑匯入

  (1)請同學們猜測老師的年齡、體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時用到了“米”和“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2)動手操作:用“米”或“釐米”作單位量自己課桌的寬。(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釐米”做單位時,量得很麻煩。)

  2.獨立探索,發現新知

  (1)彙報交流,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2)小組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彙報並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從0刻度開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量一量,估一估,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4)討論米、釐米、分米之間的關係。(板書:1分米=10釐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認識毫米

  1.設定情境,質疑匯入

  (1)猜一猜老師手中的鉛筆有多長,你有什麼好辦法?

  (2)學生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課件演示測量結果的放大圖——6釐米3毫米。)

  (3)看到這個測量的結果,你想說些什麼?問些什麼?(引導學生質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麼。)

  2.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教師或學生講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學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個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點。(小、細、短……)

  (2)在學具袋中找到長度、寬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如:1分硬幣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張撲克牌的厚度,1分硬幣上表示年份的小數字“1992”中“1”下面的“”長,撲克牌中“K”一豎的寬度,膠帶的厚度……)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怎樣驗證手勢是否準確?(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再用另一隻手將其取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大約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兒聽說過“毫米”這個詞?(課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國降水量分佈圖、蜂鳥圖、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圖、世界上最薄的手機圖、眼瞼及腳底皮膚的厚度圖、手指甲及腳趾甲生長速度圖等。)

  (4)知道1釐米=10毫米。

  (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為了“1釐米長,還是10毫米長”這個問題而爭吵。數學博士認為:1釐米與10毫米同樣長。

  為什麼數學博士要這樣說呢?聽了他的話,你明白了什麼?(引導學生理解:1釐米=10毫米;進行長度比較時,不僅要看數字,還要看長度單位。)

  自己在尺子上數出10毫米。

  (三)複習鞏固,應用提高

  1.手指遊戲

  (1)教師邊說邊演示:“手指兄弟親又親,大哥掛帥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記得牢,手指開表進率,相等空間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們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說出來。)

  (2)學生互相動手錶演。

  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大哥二哥到底有什麼秘密呢?明天我們就一起來揭密。”

  2.看圖說出回形針和課本的長度。

  3.自己測量樹葉標本的長度和寬度。

  4.剪出長度為30mm,2cm,5mm,1dm的綵帶。

  5.先估測各種實物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再進行實際測量。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4

  在教學中,要想使學生不僅“學會”數學,而且“會學”數學,“愛學”數學。就應當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下面以我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教學案例及分析:

  課題:鉛筆有多長

  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0_4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透過測量鉛筆、課桌等活動,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長。

  2、理解掌握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3、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4、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錢的硬幣、橡皮、鉛筆盒、小紅繩。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猜一猜,張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看著老師,估計老師的身高,並說出有多高。

  學生猜完後,老師測量自己的身高:1米60釐米。

  師:米和釐米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同學們用手勢比劃出1米有多長,1釐米有多長。

  學生伸開雙臂表示出約1米長,用食指和拇指間表示出約1釐米長。

  師:誰還記得米和釐米用英文字母怎樣表示?學生說出米用m表示,釐米用cm表示。

  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學生明確:1米=100釐米

  1m=100cm

  師:剛才同學們對1米長、1釐米長都認識的很好,我們現在就用學過的知識來測量一下我們的鉛筆有多長,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鉛筆,動手測量鉛筆的長度。

  學生測量後,彙報結果。

  學生A:我的鉛筆13釐米多一些,差一點不到14釐米。

  學生B:我的鉛筆9cm多一點點。

  學生C:我的鉛筆是新的,正好是18釐米。

  師:同學們,聽了你們的彙報,我知道有的同學的鉛筆長度是整釐米數,能準確地表示出來;而有的同學鉛筆的長度是幾釐米多,卻不能準確地表示出來,這可怎麼辦呢?

  學生思考,想辦法,發言。(可能有的同學能說出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師:同學們,要想準確表示出你們鉛筆的長度,就需要用一個新的、比釐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毫米。板書:毫米。

  [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所學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在導課的情境創設上,我以這一理論為依據,從學生能看到的老師到估計老師的身高入手,讓學生對所學過的長度單位進行回憶,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釐米的長度,為下面學生學習新知作好鋪墊。此外,猜老師身高同時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學生顯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沒有按教材先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而是先認識毫米再認識分米。原因是想要遵照課題《鉛筆有多長》,讓學生動手測量自己手裡的鉛筆長度,學生的鉛筆實際上是長短不一的,而書上編排好的一枝10釐米長的鉛筆讓學生測量,直接認識分米,總覺得有些生硬、牽強。而讓學生動手測量自己手裡的鉛筆,當鉛筆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數時,就會想到需要用一個比釐米要小的長度單位,很自然地匯入到認識毫米。]

  二、小組合作、觀察測量,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師: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出你的直尺,觀察直尺上除了有釐米的刻度線以外,還有什麼?

  小組同學合作、交流,探究。

  彙報:直尺上除了有釐米刻度線外還有許多小的刻度線,這些小的刻度線把一釐米又平均分成了許多小格。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直尺上釐米間的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出示課件:直尺的放大圖:

  提問:從0刻度到1刻度是幾釐米?中間有幾個小格?

  從1刻度到2刻度間是釐米?中間有幾個小格?

  從2刻度到3刻度間呢?……

  1釐米裡有幾毫米?

  小組的同學合作觀察,探究、交流。

  彙報:每釐米間都平均分為10個小格,也就是說:1釐米=10毫米。

  老師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寫成:1cm=10mm

  (2)引導學生動手測量1分錢的硬幣的厚度。

  量完後學生明確1分錢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生共同用手勢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一分硬幣,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約是1毫米。

  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約是1毫米?

  如學生說出10張紙的厚度、電話卡的厚度等等。

  (3)師:同學們,學習了毫米之後,我想現在你肯定能準確地表示出你的鉛筆的長了,請動手再測量一下你的鉛筆,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長。

  學生動手測量、然後彙報。

  學生A:我的鉛筆長是13釐米8毫米。

  學生B:我的鉛筆長是9釐米2毫米。

  學生C:我的鉛筆是85mm

  ……

  (4)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計測量結果

  你的鉛筆盒的長度

  你的橡皮的長度

  [分析:新課標指出:讓學生自主探究應該成為課堂主要的學習形式,而操作也應該是學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認識毫米時,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發現1釐米之間有多少個小格,自己思考1釐米裡有多少個1毫米,從而掌握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透過觀察直尺上釐米間小格的長度,測量1分錢硬幣的厚度,並用手指夾住1分錢硬幣,然後抽出後再觀察兩指的間縫,目的都是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且探究出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再一次來測量自己鉛筆的長度、測量鉛筆盒的長度和橡皮的長度,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並鞏固這些知識。]

  2、認識分米

  (1)引出分米:

  同學們,我們學習過了長度單位米、釐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經夠了呢?下面張老師就碰到了一道難題,請看:(課件出示:)桌子的高是7()。

  這裡要求填上合適的單位,該填什麼呢?(學生可能會不加思考地填米、或釐米、或毫米。)

  當學生說出這些單位後,老師相應地演示出7米、7釐米、7毫米的長度,學生思考。(這時學生一片譁然)。

  師:填米、釐米、毫米都不行,那麼這又該怎麼辦呢?

  學生思考。

  師:課桌的高度不到1米,用釐米、毫米作長度單位又太小,這還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同學們說一說:這個單位規定為多少合適?

  學生討論、商量、交流想法。

  學生能說出10釐米作一個單位比較好,從而得出1分米。板書:分米

  師指出分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dm表示。

  (2)理解領會:10釐米=1分米

  1dm=10 cm

  學生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3)在米尺上每1分米系一根繩子作為記號,讓學生思考:1米里有幾個1分米?

  板書:1米= 10分米

  1 m=10 dm

  (4)在你身上、周圍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如自己的手掌長等。

  (5)現在想一想:課桌長7()。怎樣填?

  [分析:小進,大疑則大進.在認識分米時我設計了一個疑問讓學生幫我,當用學過的單位都不行時,學生想到要再創造一個新的單位來才行,學生這時候想到要有一個比米小,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最後透過小組商量,確定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這實際上是個小創造。同時讓學生透過各種操作活動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且透過繫繩這一活動理解米與分米之間的關係。]

  三、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動手測量一下你的課桌高是多少。

  2、畫線段:(1)30 m m(2)2 cm 5 m m(3)1 dm

  3、判斷,請在對的後面打“√”,錯的後面打“×”。

  床長2釐米();

  牙刷長約13毫米();

  小樹高3分米();

  老師的講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長約30釐米()。

  [分析:練習的設計,既要注重知識性,又要有“真實性”,也就是說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既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又要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

  教學反思:

  《鉛筆有多長》一課,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且體會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併為學習千米作準備。同時這部分知識對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也是個難點,極容易混淆。我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一、聯絡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引發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我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樑。

  如:從估計老師的身高,到動手測量鉛筆的長度,測量鉛筆盒的長度,還有測量1分錢硬幣的厚度,課桌的高度等等,都為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

  二、加強自身體驗,突破教學難點,內化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同時注重學生的活動體驗。因為學生在活動中腦、手的結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合作、自主性的學習又能促進個性的發展。我讓學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討論和交流。

  如:觀察、探究直尺釐米間的小格的長度、數量,測量鉛筆長度、橡皮長度、課桌高度,一分錢硬幣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處繫繩等等,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發現和理解,從而把握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關係。

  三、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絡,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遊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

  如:在認識分米時我設計了一個疑問讓學生幫我,當用學過的單位都不行時,學生想到要再創造一個新的單位來才行,學生這時候想到要有一個比米小,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最後透過小組商量,確定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這實際上是個小創造。同時讓學生透過各種操作活動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且透過繫繩這一活動理解米與分米之間的關係。]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編排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這是新的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們每個人要認真領會和遵循的,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地充滿活力。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