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說條件關係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勇氣也。(《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透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象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語文文言文學習方法

  多讀

  就是反覆讀。據說,豐子愷先生的讀書法稱為“二十二遍讀書法”,他對一篇好文章,前後讀22遍之多,並深有體會地說,把文章讀熟後,就會漸漸地從唇間背誦出來,多讀成誦,應當就是記憶之本。

  強記

  就是有目的地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並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古詩文,背誦後更易理解,理解後還會記得更牢固——當然這需要毅力和恆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腦資訊儲存得越多,而且會養成樂於記憶的好習慣。當然,強記和死記並非同一概念。

  勤寫

  不只是寫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聽課筆記、讀書中的圈點評註、整理摘抄都屬於這個範疇。

  寫本身就是較高層次的記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先打腹稿,再寫成初稿,待到往作文字上謄寫時,不看初稿就能寫完。原因是,動筆綜合調動了各種器官,並進入記憶的高階階段,“好記性不如賴筆頭”不無道理。

  語文文言文學習技巧

  應當重視語言材料的積累。

  學習語文需要日常的積累,沒有積累的語言是蒼白的,沒有積累的學習是徒勞的。有了厚實的積累才能啟用思維,能觸類旁通。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首先是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運用。

  複習時應強化如下四個環節:

  1、領悟含義。對背誦的詩文,要領悟其含義,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字詞,要真正弄懂。

  2、圈點強記。對詩文中的易混字、易錯字,要用紅筆圈點出來,以激起有意注意,重點把握。

  3、邊誦邊寫。在記憶時,可邊背誦,邊用筆寫出上下句或句中的關鍵字,以防“口是手非”。

  4、規範書寫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異體字和不規範的簡化字,不添減筆畫。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席: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

  2、蒙: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承接)

  3、因: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4、舉: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

  5、敲撲: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6、卻:卻匈奴七百餘里(擊退)

  7、隳:隳名城,殺豪傑(毀壞)

  8、躡足:躡足於行伍之間(用腳踏地)

  9、揭:揭竿為旗(舉)

  10、抗:非抗於九國之師也(高,強)

  11、度、絜:試使山東之國與陝西省涉度長絜大(用尺量,衡量)

  12、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珍惜)

  13、殊俗:餘威震於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地方)

  14、謫戍: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被徵發戍守邊疆)

  15、餘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1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狀,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起事,起義)

  二、通假字

  1、合從帝交,相與為一(通縱)

  2、贏糧而景從(通影,影子)

  3、外連衡而鬥諸侯(通橫)

  三、一詞多義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指揮)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④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縫製)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逃亡)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③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3、利: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好處)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誰何(鋒利)

  4、固: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固)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遺留下來的東西)

  ③蒙故業,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wi給予)

  6、度:

  ①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制度)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計算,量)

  ③萬里赴戎機,並山度若飛(越過)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du揣度)

  四、詞類活用

  1、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

  3、鬥:外連衡而鬥諸侯(使動,使鬥)

  4、南、西: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名作狀,向南,向西)

  5、約:於是從散約敗(動作名,條約)

  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動,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卻: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動,使退卻)

  8、彎: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形容詞使動,使彎)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動,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詞使動,使削弱)

  11、固:自以為關中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12、甕、繩: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13、賢: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形作名,賢能的人)

  14、雲、景: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雲一樣,像影子一樣)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引,招致;朝:名詞使動,使來朝見)

  五、難句翻譯

  1、振長策而御海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譯:高舉長長的鞭子,用武力來統治各國;吞併東西二週,滅亡各個諸侯。

  2、然後踐華山為城,因河為池。

  譯:這樣以後,憑著華山當做城,就著黃河當做護城河。

  3、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譯:天下的人像雲一樣聚集響應,(許多人)擔著乾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