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沉香救母評課稿

沉香救母評課稿

沉香救母評課稿

  史老師的《沉香救母》,幾乎課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小小的設計都有漢字教學,教師透過漢字的音、形、義的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對這個漢字有了形象的、畫面感的認知,更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感知。課的伊始,史老師引領學生感受沉香的“救母心切”。短短四個字,老師便做足了文章,在板書“救”時,老師請學生想想怎麼記,老師提示,“救”的左邊是個“求”,右邊反文旁代表手,當你遇到危險求別人幫助時,別人便伸出了援手。字形和字義的巧妙結合。像這樣信手拈來,不經意的生字指導,課堂上真的是隨處可見,這就說明,漢字教學已經成為史老師的一種教學習慣,提筆即練字,練字即教字,就像人們痴迷一種事物一樣,史老師對漢字文化、漢字教學的痴迷已經深入骨髓。在教學“切”時,老師說,你們瞧,“切”的右邊是把刀,沉香此時的心情就像心頭懸著一把刀一樣痛、一樣急。就是這麼巧妙的'一句話,不但讓孩子記住了這個字,更緊密聯絡了課文。在老師的心中,每一個漢字都在無聲地訴說,老師也在教學中努力地讓學生意識到這一漢字的魅力。再看“磨”和“劃”這連個字,老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連個字的字形,一個石,一個刀,想象一下沉香身上的傷痕是什麼磨出來、劃出來的?引導學生透過漢字的字形將課文中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想象出來,讀懂漢字說的話。最後,一個“翻”字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師說,“翻”原指鳥兒上下飛翔,沉香翻的會是什麼樣的山?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學生畫下了陡峭、高聳的山,老師又順勢藉助學生所畫的山引導學生理解“深澗”這個詞。最後,學生想象在這個過程中,沉香會怎樣,這一環節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沉香這一路上的險。

  第三節課,設計得更是精妙。每一個環節設計得都是如此精心,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小細節,都暗藏著老師的用意,都是在為課文理解服務。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都是一節優秀的課堂。課的伊始,範老師用出關鍵詞,猜寓言故事的方式,揭示寓言故事的特點,故事短小,留下思考,引出“寓言故事”。接著,範老師給孩子看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猜哪個是“鷸”,引導學生關注“鷸”字是鳥字旁,所以“鷸”是一種鳥,並關注“鷸”嘴巴長的特點。認識“蚌”,關注“蚌”的特點,點出“殼兒”就是“蚌”制敵的法寶。關注它的動作“夾”,並出示圖,結合字理理解這個字的意思。最後引出課題“鷸蚌相爭”。這一環節設計巧妙,引導學生關注兩種動物的特點,一個嘴尖,一個有殼兒,一個啄、一個夾,相互爭鬥。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感受“鷸”和“蚌”的針鋒相對。這一環節,老師只認認真真、紮紮實實做一件事,就是指導學生真正讀懂課文,真正做到有感情朗讀。在鷸和蚌剛開始的交鋒中,教師指導學生讀出威脅、毫不示弱的語氣。同時學習生字“毫”和“弱”,結合古文字,字理等學習,進而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在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內容美后,教師又來了個巧妙的設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語言的形式美。教師將“鷸”和“蚌”的對話分兩列出示,並師生分角色讀,讓學生思考感受到了什麼?這樣一個設計便幫助學生感受到了“鷸”和“蚌”的針鋒相對。

  後面的設計更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別的老師上到這兒,也許課就進入尾聲了。但範老師沒有,她引導學生關注“鷸”和“蚌”最後相爭的“筋疲力盡”。這時,老師請同學們把“鷸”和“蚌”的對話再讀一讀,讀出“筋疲力盡”的語氣。一些孩子讀得很棒,孩子們的表現也讓這節課更加精彩。

  兩節課聽完,如醍醐灌頂,漢字如一個個小精靈縈繞在課堂的方方面面,為課堂增光添彩,不僅讓大家感受到了課堂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怎麼行啊!

【沉香救母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