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評課稿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評課稿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評課稿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第三篇精讀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

  李梅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點抓住兩幅“靜靜地”畫面,體會小錢和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課堂上,李老師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抓住“凋零”一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及骨髓對他的重要性。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透過研讀,李老師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教學中,李老師補充白血病的資料,以便於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李老師及時出示了地震的資料圖片,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從而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三、注重語言實踐點的設計

  教學中,李老師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透過這句話,我們試著去體會一下小錢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七十多次,有些餘震甚至不亞於主震。在這危險的時刻,臺灣青年完全可以選擇不捐獻骨髓,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此時逃避了,對小錢來說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後果?”“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麼?”等,並注意了學生的讀寫訓練,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字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後再次返回課題,理解“生命橋”來昇華了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四、建議

  雖然整堂課某些教學環節也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較好地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融入到朗讀中,課堂上朗讀訓練稍稍欠缺。《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應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每段中的重點語句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再感悟說感受,再加以朗讀的指導,這樣一步一步進行,可能會讓學生的情感更突出。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建議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