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哲學演講稿

哲學演講稿

哲學演講稿(7篇)

  演講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相信寫演講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哲學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學演講稿1

  康德的實踐觀可以說核心就是道德實踐,把實踐看成是道德範圍的,又歸屬於理性,割裂了現象和本體。他把人類理性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他認為現象關涉到自然的必然性,屬於思辨理性、理論哲學或自然則血的範圍,在該範圍內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而物自體關涉到人的意志和自由,屬於實踐理性、實踐哲學或道德哲學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其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他看來,人作為有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能夠透過理性先天地認識到由必然因果性決定的自然規律,還能透過理性先天地認識到普遍的實踐法則,同時從中認識到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認為只有對實踐概念做出準確的區別和限定才能正確理解實踐哲學。在它看來,實踐是在理性指導下的活動,實踐離不開認識,但實踐理性高於理論理性,且它具有創造性,實踐行動可以把觀念轉化為現實。康德認為目的、行動和工具是實踐活動的三要素。但是這一實踐觀的缺陷在於康德是從抽象的定義出發,把人的本質定義為理性,將道德實踐作為實踐概念的核心內容,因此是近代的未達到科學的、合理的形態的實踐哲學。

  費希特的知識學實踐觀以其突出自我的生命本能、創造意識為基本特徵,試圖使傳統的認知主體論向生命主體論轉變。可以認為,費希特在這個轉變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是他揭開了生命哲學的新篇章。同時,由於他的實踐觀強調人對主體世界的設計和改造,把實踐部分看得比理論部分更重要,認為是實踐使理論成為可能,也對馬克思的實踐觀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但是費希特則在意識範圍內把實踐看成是一種主體向外的衝動或意識向外的擴張,是唯心主義的、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但無論如何,他非常強調哲學的實踐功能和社會使命,強調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強調主體對客觀世界(非我)的能動改造作用,強調實踐是主客體統一的中介,並能從二者的辯證關係中去把握主體的能動意義。

  黑格爾揭示了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並分析了實踐要素的內容,提出了勞動是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的思想,他認為:實踐是一個有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實現”—他物或被“創造出來的現實”三個環節組成的過程。在黑格爾看來,實踐活動本身是觀念實現自己的活動,客觀不過是精神的異化,這一實踐現帶有濃重的神秘與唯心主義的色彩,這是它的根本缺陷。當然,黑格爾還指出了實踐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徵,目的性是說,人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人的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的轉化,而且表現在按照事物本質的認識就行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而中介性則體現在實現目的性所需要的手段。黑格爾在論述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的時候,表述了實踐高於理論的思想,提示了時間的現實性品格,他指出:“理智的工作僅在於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記載於使得在世界成為如此。”在理論和實踐的比較中,黑格爾指出了實踐的特徵: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資格,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資格。黑格爾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必然環節,並把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他認為,在認識過程的單一活動裡,主客觀還未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統一,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黑格爾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他看來,不論是理論活動,還是實踐活動,就其自身來說,都還是片面的。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點。但他的實踐檢驗的是客觀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檢驗客觀是否符合主觀,所以歸根結底也是唯心主義的。

  費爾巴哈所理解的實踐就是人的生活。他在論述問題時,往往就是在與實踐相同的意義上使用生活這一概念的。費爾巴哈說:“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成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物件。”所以他認為:“必填從人的本質出發,以人的本質為基礎”,必須為爭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他公開宣稱:

  他釣“新哲學”是“人的哲學”,“是為人的哲學”。總之,在費爾巴哈看來:哲學必須同人的生活實踐相聯絡,為實現人的幸福而奮鬥,他關於哲學要與人的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是極有價值的。但是,他並沒有能提出科學的實踐觀,並沒有能做到哲學與實踐的真正的統一。他唯物地認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感性的物件,是需要空氣、食物、飲料等等的生。活著的份雖然不能把實踐僅僅侷限於人的生活活動,然而滿足人的衣食需求,維持人的生活卻是實踐的出發點。這又是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根本缺陷所在。費爾巴哈哲學只能停留在直觀的唯物主義上面,並陷於歷史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肯定人的存在的客觀性和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的客觀性。費爾巴哈認為,理性不是人的基礎,人的活動也不是純理性的活動。相反,人才是理性的基礎,人首先是一個感性的存在,“我是一個實在的感覺的本質,肉體總體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實體本身。”費爾巴哈把實踐理解為生活活動的觀點無疑是十分膚淺的。但是他立足於生活實踐所進行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卻在很大程度上為科學實踐觀的創立提供了一定前提。

哲學演講稿2

  在你不擁有財力的時候只能靠體力去賺錢,在你財力不足的時候就要靠智力去賺錢,在你財力雄厚的時候就要靠對時機的把握來賺錢。23http://這句話的精髓在於指出了可以透過錢去賺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投資”。這可說是中國最早的投資哲學之一了。

  美國彼得·林奇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他個人認為,哲學、歷史學得好的人,比學統計學的人更適合做投資。他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因為哲學是世界觀,是方法論,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學好哲學,等於接受了人類大智慧的薰陶,增加了人的思想底蘊和內涵,這將在根本上有益於投資。

  從某種意義上說,“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成功的投資者固然離不開統計學和各種經濟金融的統計資料,但更重要的是,投資者要能做到不僅僅拘泥於統計資料,應學會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來把握投資的風雲變幻。這就要求投資者擁有更開闊的胸襟、視野和古今通達的哲學與歷史智慧。彼得·林奇能長期戰勝華爾街成為投資領域的佼佼者,跟他濃郁的哲學與歷史學素養是密不可分的。

  “當你投資股票時,你必須對人性,乃至對國家和未來的繁榮要有基本的信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事情讓我的信念動搖”,這是彼得·林奇上升到哲學層面的投資經驗之談。

  按照彼得·林奇的說法,一個投資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漸樹立起一些能經得住漫長歲月考驗的哲學信念。一是要對人性保持有基本的信任。作為投資者,你不僅要在市場中看到人性固有的貪婪和恐懼等弱點,更要能看到投資市場其實還更多反映了人性的優點,反映了社會與經濟始終向上發展的主基調。這就啟發我們即使是在最悲觀的時候,也不應放棄對市場未來的希望和信心。二是要對國家和未來的繁榮具有基本的信任。

  與現在部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擔憂不同,巴菲特非常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前景,他說:“我想中國的經濟不會出問題。從現在起十年、二十年後,中國和印度必將快速發展。”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演進的偉大歷史,證明了我們發展的堅韌與持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更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潛力與強勁爆發力。作為投資者,我們如果對自己國家和未來的繁榮還有種種猶豫乃至懷疑,我們將很難做出真正正確的投資決策。

哲學演講稿3

  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行為,而是一種工作的智慧。因為感恩實現了工作中的多贏,在你伸手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感恩是多贏的工作哲學,懂得感恩,會讓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自己。愛默生曾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也幫助了自己。”所以,應該伸出你的手去幫助別人,而不是伸出腳試圖伴倒他們。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很容易因為陌生人的幫助而感動不已,反而對身邊許多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的恩德視而不見,他們把這些視為自己應得的。即使有感恩的心,也常常只是記得感謝給我們誠心、幫助、掌聲的人,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助其一臂之力,卻很少有人去感激傷害、欺騙、打擊過我們的人,我們常常對他們報以怨恨。

  其實,對那些傷害過我們、帶給我們疼痛的人,我們也應該感恩,正是他們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會真情,更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驅逐傷害。

  曾強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並就職於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與他相處過的同事對他的微笑、善良和勤勞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成了他的朋友。

  有人不解,問曾強有什麼與人相處的秘訣。

  曾強微笑著說:“一切應該歸功於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教導我,對周圍任何人的給予,都應該抱有感恩的心態,而且要永遠銘記,要使自己儘快忘記那些不快。

  “我幸運地獲得了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雖然上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但在生活方面對我很照顧。所有這一切,我都銘記在心,對他們心存感激。

  “我一直懷著這種感激的心態去工作,很快我就發現,一切都美好起來,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能很快過去。我總是工作得很開心,大家也都很樂意幫助我。”

  企業也是一樣,同事都更願意幫助那些知恩圖報的人,老闆也更願意提拔那些一直對公司抱有感恩心態的員工,因為這些員工更容易相處,對工作更富有熱情,對公司更忠誠!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當你以一種知恩圖報的心情去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文正是美國奧美廣告公司的一名設計師,有一次被公司總部安排前往德國工作。與美國輕鬆、自由的工作氛圍相比,德國的工作環境顯得緊張、嚴肅並有緊迫感,這讓文正很不適應。

  文正向上司抱怨:“這邊簡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條被放在死海里的魚,連呼吸都很困難!”上司是一位在德國工作多年的美國人,他完全能理解文正的感受。

  “我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天至少說50遍‘我很感激’或者‘謝謝你’,記住,要面帶微笑,要發自內心。”

  文正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開始覺得很彆扭,要知道“刻意地發自內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幾天下來,文正覺得周圍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許多,而且自己在說“謝謝你”的時候也越來越自然,因為感激已經像種子一樣在他心裡悄悄發芽生根。

  漸漸地,文正發現周圍的環境並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到後來,文正發現在德國工作是一件既能磨鍊人又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是感恩的態度改變了這一切!

  學會感恩,不僅僅意味著要擁有寬廣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實際上,它更應是一種愉悅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的行動,在生活中實踐。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對工作的責任,一種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工作順利,會因感恩而感到心情愉悅!

  作為企業的一分子,無論你是才華出眾的“領導人物”,還是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如果你始終抱著對工作、對企業、對老闆感恩的心,就很容易成為一個受到歡迎的人,會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就像每一粒種子都不會把春天遺忘一樣,每一個員工也不會把自己的公司遺忘。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愛的種子,承載著責任,承載著能力,承載著希望和發展。

哲學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尼采說:“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尼采將人的精神分成三段變化:精神怎樣變為駱駝,駱駝怎樣變為獅子,最後獅子怎樣變為孩子。這實際上是說了人的三種精神境界。在尼采的哲學體系中,駱駝、獅子、孩子畢竟皆有所指,駱駝乃忍辱負重,對道德宗教有著強烈的敬畏之感。服從外在的法則。獅子則是一個開闢自由領地的象徵,獅子將巨龍趕下神壇,他不讓外在因素來決定其命運,而是以勇力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然而尼采認為獅子雖然勇獲了自由,但其並不能創造新的價值。他雖然有著創造新價值的條件,但僅僅停留於此,價值並不會出現。創造新的價值有待於最後一個境界,即孩子的境界。尼采說:“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是的,為了稱作創造的這種遊戲,我的弟兄們,需要一個神聖的肯定:這時,精神想要有它自己的意志,喪失世界者會獲得它自己的世界。”

  尼采將精神這樣三段分化,明顯地指示出精神的轉化與昇華的階梯。在我們看來,從駱駝到孩子的精神轉化,正意味著從工作哲學到休閒哲學的精神轉化,更意味著人從異化的生存向審美生存的轉化。

  駱駝遵循的生存法則是一種典型的工作哲學的法則,而且就駱駝的生命境界來說,它的生存還體現為一種受奴役的狀態。它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幹活的料,不停拼命地勞動就是它的職責。不僅如此,駱駝對自由毫無所知,它也不需要自由,因為它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自己的主子——人。人的意志就是它的意志,人的指令就是它行動的依據。它一生不知疲倦勞累地為主子幹活、負重,不僅是為了能換口飯吃,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講,它是出於安全感、依附感的本能需要。我們知道,一隻被馴化的駱駝一旦給予其自由,將之放回大自然,不再使喚它,等待它的不是自由的歡快體驗,而毋寧說是捱餓、受怕、死亡。因為它已經習慣了被奴役的生活,那廣闊的無邊無際的沙漠或草原,看似是無邊的自由,對於它來說無異於巨大的陷阱、充滿了險惡。它想到的不是去擁抱這自由、歡快這自由,而是恨不得馬上跑回主人的圈裡,重新被主人套上鐵鐐、栓上韁繩,揹負重擔,被牽引著在沙漠裡勞作。哪怕主人的鞭子不停地甩到它的身上,哪怕主人咒罵它,蔑視它,這些對於它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習慣了被奴役的人,要的就是這些。

  由駱駝而為獅子,正是從奴隸向主人的轉變。是由奴役向自由的轉變。自由是什麼?自由其實是人的精神觀念。那種在現實生活中隨心所欲,無所不為的自由是不現實的,也並將走向不自由。那種被自己的情感慾望所操縱而為所欲為的行為,恰恰是一種奴役的表現。因此,由駱駝走向獅子,不是說奴隸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原先的主子。就像古代中國農民起義成功之後,農民的領袖重又成為皇帝一樣,社會的本質是沒有變化的。像駱駝一樣的奴隸,只要它內在的精神觀念不發生改變,不充滿對自由的渴望,而只想著自己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別人,它就永遠是奴隸,無論是變為駱駝,還是獅子。真正的獅子,並非要去統治或消滅其他生靈,而是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外在的東西支配。黑格爾言真正的自由是自己決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自己成為自己。當一個生命成為實現外在東西的手段時,即我成為實現非我的手段時,這個生命就已經被異化了。生命不可能是手段,無論是人的生命還是動物、植物的生命,一切生命自身就是目的。當你把一個生命看做是工具、手段的時候,這個生命對於你便已經沒了自由可言。所以,尼采說獅子與巨龍的區別是,巨龍總是說“我應”,而獅子總是說“我要”。應該說巨龍和獅子都是一種力量的象徵,但是巨龍的“我應”是認為“我”要服從一個法則、規範,這個法則規範或者指一種道德倫理,或者是宗教的上帝,或者是金錢物質等等,都是“我”要達到的一個物件、目的。這樣,“我”本身便被異化了,成為了手段。因此,巨龍看似力量無敵,其實無論它實現沒有實現那個目的,它都停留在被奴役的地位,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獲得。而獅子不然。“我要”意味著我的生命的運動、活動不是為了“應和”一個外在的目的,而是立足於情感的自然需要。生命的運動在於實現自己,表達自己,創造自己。生命作為了目的而非手段,這就是自由。當然,獅子也許最終沒能實現自己,也不會充分地表達自己,有時它也太急於展示自己的力量,太急於表達自我了,反而欲速而不達。但是在這一表達的過程中,獅子是自由的。“創造新的價值,——就是獅子也還不能勝任;可是為自己創造自由以便從事新的創造——這是獅子的大力能夠做到的。”“給自己創造自由,甚至對應當去做的義務說出神聖的否,我的弟兄們,在這方面就需要獅子”。

哲學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講的題目是《幸福的哲學》。

  我一輩子幸福感最強烈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主要是兩段時光。一段是談戀愛的時候。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暗戀一個女生,她坐在我後面三四排的樣子。上課的時候我就老是回頭去看她,後來慢慢地我就想讓她知道我在看她,老去盯著她看,她也知道了。只要我回頭看她,她就臉紅了。我現在還記得她的樣子,圓臉,經常穿一件綠色的衣服,那時候腦子裡面老是在打腹稿,寫情書,怎麼樣給她寫情書。初三的時候,她坐在我旁邊,那時候我就特別幸福。

  然後我十七歲進了XX大學,那個真正是進入了青春期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漂亮的姑娘,頓時覺得這個世界美好極了,人生美好極了。那個時候我寫了很多很多詩,都是愛情詩,但是沒有物件的。或者說看見一個可愛的女孩,就來寫一首,其實我不認識她。她盯我一眼,我心跳半天,回去寫一首詩。

  愛情確實是人生幸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兩個人相愛,不管愛了多久,可能後來分手了,但是你們在一起相愛的那段時間,都是美好的。如果說最後分手了,你們不要互相埋怨,都要感恩,感謝對方給了你一段美好的日子。現在很多人往往是怨,互相埋怨,我覺得沒有必要。那有的人就說了,他說當然愛是美好的,但是他對我不是愛,他是騙了我。那我說,你也不要埋怨,你應該怎麼樣?你應該蔑視他,他不值得你愛,也不值得你怨。怨也是一種很重的感情,你要節省感情,不要浪費在他身上。

  什麼是愛?愛就是在人世間尋找一個最親的親人。一個好的婚姻能夠經受住漫長歲月的考驗,那就不但是美好的幸運的,而且是偉大的,這是人生的偉大成就,能夠得到這麼偉大成就的人是很少的。

  這是一段時間。那麼還有一段時光就是養孩子,自己當了父親。有時候她媽媽看見我拿著奶瓶在那裡給孩子餵奶,非常陶醉的樣子,她就說:“你不要以為你在給孩子餵奶,這個奶水就是從你身上出來的。”我當時就回了她一句:“我說我真的感覺我整個變成了一個大奶瓶了。”但是畢竟不一樣,她是真正用自己的身體在那裡給孩子哺乳,我看的真是羨慕得不得了。

  其實人生中的幸福,那些最本質的幸福是很簡單、很平凡的。我們總是想去到遠處尋找幸福,你可以去創造不平凡的事業,可以去創造卓越,去創造輝煌。但是,如果說你事業上非常風光,可是你的家庭生活一團糟,你根本沒有時間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覺得你的人生是有重大缺陷的。

  無論你多麼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飯,餐桌上一定要有笑聲歡語,這個比有車有房有錢重要得多。一個人錢再多,他的車、他的房再豪華,如果沒有這些,我說他是很可憐的,他在這個世界上是個孤魂野鬼。所以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要珍惜平凡的生活。

  你要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單純的快樂。你要享受你的智力,享受老天給人的這些得天獨厚的稟賦,這是做人的幸福。

  我認為最重要的智力品質是什麼?一個就是好奇心,對事物、對世界、對知識充滿了興趣。其實我在我女兒身上就看得很清楚,她小時候好奇心非常強烈。我的女兒啾啾,她四歲五歲的時候,她問她媽媽,她說:“媽媽,雲的上面是什麼?”媽媽說:“雲的上面是星星。”她問:“星星的上面是什麼?”媽媽說:“星星的上面還是星星吧。”她說:“我問的是最後的最後是什麼?”媽媽說:“沒有最後吧。”她奇怪了,她回過頭來就問我,她說:“爸爸,這怎麼會呢?”她指指我們家的天花板,她的意思說天也應該有個天花板吧?也應該有個最後吧?這個問的是什麼問題?就是世界在空間上是有限還是無限的。

  她又問她媽媽,她說:“媽媽,有一個問題你肯定回答不了。”媽媽說:“什麼問題?”她說:“你告訴我世界的一輩子有多長?”這是世界在時間上有限和無限的問題。她又問,她說:“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哪兒來的?”媽媽說:“中國神話裡面說是女媧造的。”她馬上問:“女媧是誰造的?”對生命、對人類的起源追根究底,這是典型的哲學性的追問。

  那麼又過了幾天,她問我一個問題,她說:“爸爸,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會不會還有另一個我?”我一聽這個問題,我汗毛豎起來了。我說:“可能吧,說不定你還會遇到她呢。”她馬上非常生氣地打斷我,她說:“不會的。”然後轉過頭去跟她媽媽說:“媽媽,有一天當你老了的時候。”實際上她是委婉地說,當你死了的時候。她說:“當你老了的時候,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又會生存一個人來,那個人長得跟你完全不一樣,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講的是輪迴,我的汗毛又豎起來了。

  真的,孩子真不能小看,你們小時候一定也想過這種問題,提過這個問題,可能當時家長叫你不要胡思亂想。這哪是胡思亂想,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想把人生的大問題弄清楚,要不生活得不踏實。有這種感覺的人,你就是有哲學天分的,看來我的女兒是有哲學天分的。但是自從進了小學以後,這樣的問題就越來越少了,問的都是作業怎麼做的問題了,一個哲學家就這樣被扼殺了。

  那麼我們怎麼樣讓孩子的聰明保持下來?教育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現在的教育,它的目標太狹隘了,太可憐了。

  英國有個哲學家叫懷特海,他說過一句話,他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課堂上學的東西都忘記了,把你為考試而背誦的東西都忘記了,那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

  所以,我經常也跟家長們談,今天在坐的可能也有家長。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辦?一條就是為素質教育加分,家庭裡面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薰陶。家長自己是一個愛生活的人,愛讀書,愛思考問題,然後經常和孩子交流,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往那個方向發展,他的素質就會提高。

  還有一點就是給應試教育減負,我的女兒啾啾,因為她在小學的時候基本上在班上都是第一第二,然後到了初中,排名就往下了一點,基本上是第四第五吧。我就說第四第五非常好,比第一第二好多了。我說:“你就保持這個,很好,爸爸非常滿意。”然後有一次期末考試,不小心考了一個全年級第一,我就批評她了,我說:“你怎麼考的?我們不是已經約定好了嗎?你怎麼就考了個第一,下不為例。”我是不想讓她因為考了第一,然後就有壓力了,以後還要爭這個第一。

  其實所有的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覺得有些家長愛的方法不對,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直至以後那個工作,恨不得給他全部都安排好,他以為他這樣做,就給了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告訴你才不是呢!孩子的未來絕對不掌握在你的手裡面,掌握在誰的手裡面?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裡。你要把孩子培養出一個好的素質、好的心態,讓他既能自己去追求幸福、創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不可免的'苦難,這樣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這個時代我們談幸福談的很多,但是為什麼感到自己幸福的人其實不多?你沒有弄清楚人生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最寶貴的,往往把那些次要的不太寶貴的東西看得太重要了,把你的全部力量都使在那裡,結果呢?得不到,你痛苦;得到了,你也並不幸福。

  老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這條命照看好,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的,就是幸福的,我講完了。

哲學演講稿6

  當我們面對蒼茫的大海,靜靜傾聽拍岸的潮聲,並有幸沐浴如輕紗的月華,我為自己的生存而感到欣喜;只是那飛濺的轉瞬即逝的泡沫,讓我在對生命的美的朝拜中尚保留一點自 省:在歷史的輪迴裡,我和我的同類,都不過是如此渺小的個體。好在我們這些個體不能 夠永恆的生命劃過黑暗的矇昧的夜空時,是可以點燃屬於我們這個群體的不滅的燈火的。 人類的文明似乎已經長成了一株鬱鬱蔥蔥的蒼松,可是困惑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我們總 是在一種未知的狀態裡追尋,在一種未知的狀態裡等待,當我們所期盼的如期到來,或如 想象中那樣幻滅,我們就從世界中獨立出來了。——獨立出來,繼而面對新的困惑。在這 裡寫下的文字並不打算從本原上解決它,只是從一個側面看一看我所鍾愛的,或許,我能 藉助一面我所鍾愛的鏡子。

  藝術正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面鏡子。文學藝術則是其中特別的一種。她是如此的忠實, 對我們的生命;卻又並非把生活簡單的濃縮在鏡面中的文字裡。她只是勾勒,而在那生活 的輪廓裡,美被凸現——讓美顯現於我們面前的手法是多樣的,而我們關心的只是,對於 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本性給予最大關懷的——美。美的涵義是廣博的。直到今天,沒有察 覺美其實是個形而上的存在的人們仍佔據著更普遍的領地。

  在生命之初,我們對於藝術和美是沒有鑑賞力的,對於美的評判和追求,並由此而理解和欣賞藝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本質開始回到本真狀態的過程。——在這個我們通常所說 的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在時代為我們營造的文化氛圍中生成我們各自的 審美觀,並在繼續的觀察裡為審美觀所映現的美得到顯現,併為我們捕捉,而衍展我們對 美的理解和評判。於是,生命的善與惡,好與壞,榮與辱,醜與美,成與敗等精神層面以 及它們所必然引發的喜怒哀樂,就被由文化底蘊萌發的審美觀完全界定了。生命的審美觀 並不依賴於藝術(狹義的)才得以存在,這就好比一個終生沒有與藝術結緣的凡夫俗子也 有對於世界的美醜善惡的判斷力。但是,確實是藝術把美衍展到一個生命的極至,使美從 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中可以有更多的載體,給人們以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感受,並且藝術 能夠突破生活經歷的有限性砌就的屏障,以蘊涵著真實的美的生活的幻象來鋪展我們的精 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的美創造了真正的生存,使人性得以在人的豐富的審美體 驗中解放和顯現。

  於是當我們面對眼前這個世界時,審美觀就透過決定審美體驗掌握了我們生存的價值。 當文學在我們眼前展現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身時,對世界與我們自身的思考,尤其是在本 原層面上的思考,就變的舉足輕重了。這一點,中西方的文學發展史都展現的非常突出和 生動。在我們慨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恢弘的文學殿堂的時候,翻開那個時代形而上 學的記載,就會發現,在哲學界開始認同人的經驗,承認人的真實存在以及存在的價值和 意義的時候,文學也開始脫離神的陰影,把人作為展現的唯一主體來加以刻畫,加以描述 ,就好象文學正是在此刻,才回歸到自己的軌道上來——她本來是誕生於人類的精神世界 ,是人對自身的關懷的一種高階方式;而文學的迴歸與哲學革命的同步是偶然的嗎,並不 是的;恰恰在於哲學已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新的眼光和途徑,人們得以重新審 視自己的生命,得以走出諸神的陰影,去獲得嶄新的審美體驗——這是對人的自我充分肯 定的基礎上的對生命的美的肯定和追求;在這個時代的文學裡閃現的時代的精神,就是人 生與人性成為我們的世界的真正的主體,而向諸神之美的頂禮膜拜開始轉向對生命之美的 頂禮膜拜。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那位才華橫溢的哲學家尼采,以及上世紀的存在主義大師 薩特,他們作為哲學家兼文學家的代表,向我們清晰的展示了哲學和文學是怎樣在人類的 心靈中實現了高度的統一的。對於美這樣一種文化形態,這樣一個形而上的存在,哲學家 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當他們把形而下的美的載體用文字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時候,也就把

  一個完整的形而上的審美觀擺置在那裡了,我們用各自的心靈去解讀,美就源源不斷的流 入了我們的心底。

  我個人的見解,哲學和文學在人性中統一的最完美的境界,得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裡 尋找。魯迅先生曾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的當屬道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深 刻的洞見了天下之道作為美的本原,在道之為中實現了美之載體之為;道之無為,決定了 生命之無為,決定了生命之美之無為。所以,莊子在那些美妙的哲性散文中的文學技巧和 手法上也同樣是無為的,然而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已經使他的文風具備了道之無為的飄逸 、自然、曠達和無拘無礙——莊子的哲學不僅決定了其文學作品的內容,還直接影響了它 們的風格。

  順便提及的是,哲學對文學的影響並不僅僅透過文學創作者,事實上,對文學審美體系的三者都有直接影響:作者,讀者,和作品。其中對作品的直接影響,意即哲學透過塑造了作品所要描述的物件的精神世界,而將作品框定在一個時代的氣息裡。另外,哲學對審美的影響並不總是正面的,文學創作和審美需要常有反抗傳統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衝動,譬如歷史上一些特定的文字空間的出現。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宋明理學發展到朱子時,“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成為社會主體意識,統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恰恰是此時,香豔小說文字空間誕生了,並且達到空前的規模,還產生了象《金瓶梅》這樣不朽的著作。縱觀中華文學史,在儒家文化佔據統治地位的兩千年裡,旨在對處在不合理的倫理規則中的人性的被摧殘和蹂躪的控訴,對在那樣的社會法則中任人宰割的小人物給予同情和關懷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的在湧現。

  美,是這樣一種文化,它運動著,它將繼承它的過去,開拓自己的未來;不變的是,它 將始終依偎在時代的文化氛圍的懷抱裡,始終展現在時代對世界的闡釋裡。在將來的屬於 我們人類的哲學裡,會誕生新的審美世界;新的文學將應運而生,營造我們的精神家園。 在海濤拍岸的彼刻,但願沒有此刻的彷徨。而我依舊靜靜佇立,沐浴如水月華,傾聽屬於 自己的心之夜曲。

哲學演講稿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海德格爾說:“關於哲學家曾經思考了什麼,以及如何思的,為此去獲得全面的、淵博的知識,這可能是有用的,但惟獨對於哲學化而言,卻毫無用處。”

  對於哲學知識,如果只是停留於瞭解,而不去體悟,那麼,那知識始終不屬於我們自己。並且可以說,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理解它。尤其是對於哲學化而言,體悟是唯一途徑。海德格爾說:“哲學化屬於人之生存本身。”對於哲學知識的簡單瞭解,猶如走馬觀花,看過則過。只有體悟到哲學的本真,才意味著哲學化的開始。但開始並不意味著已然。體悟他人,是漸悟,而哲學化的完成應該是頓悟。所謂頓悟,就是根據自己的生存處境體悟出自己的道。漸悟對於頓悟似乎是沒有用的,因為頓悟往往意味著漸悟的捨棄。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漸悟又是頓悟的助推力。沒有漸悟,頓悟不可能實現。兩者猶如火箭和太空梭,太空梭須要利用火箭才能升入太空,火箭又必須被捨棄。

  哲學化並不遙遠,只是須要我們靜心去體悟。現在很多同學對哲學不感興趣,認為哲學化遙不可及。誠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要說,興趣不是人生的燈塔。試問,有誰對上廁所感興趣?我想沒有。但是我們每天總是孜孜不倦不止一次往廁所裡跑,這是興趣使然嗎?非也,是生存。只要我們意識到哲學化是一種生存,或者說生存所需,我們就會毫不猶豫與哲學培養起最真摯的感情,並與她相伴餘生。

  當親人離我們而去,哲學使他們再生!當朋友疏遠了我們,哲學是我們的知心!當愛情欺騙了我們,哲學是我們的伴侶知音!

  赫問:海德格爾說人之存在就意味著已然哲學化,為什麼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哲學化的感覺?

  答:同學問題甚好,這正是我所思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們首先要考慮什麼是人的生存。在我看來,人真正的生存,不始於出生,而是始於有自己的思想。我生下來的確是一個人,但是我沒有自己的思想,我和小豬小狗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我和他們都是小動物。所以這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也就不能意味著哲學化。

【哲學演講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