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寒衣節> 寒衣節的來歷與忌諱簡介

寒衣節的來歷與忌諱簡介

寒衣節的來歷與忌諱簡介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的忌諱

  一、寒衣節祭拜時間要注意

  祭拜在祠堂中或牌位前,在這裡的天魂可以時刻溝通到,則無論早晚都可以。

  無祠堂無牌位,在少有人的路口(或路邊),僅有晚上能順利溝通到天魂,則僅在晚上祭拜。

  二、寒衣節祭奠注意事項

  1、不能為突然死亡的人祭拜。

  2、在祠堂或牌位前祭拜時並無太多其他流程,上香三支,燒紙時呼喚祖先並許願庇佑家人即可。

  3、在地上結界,畫一個不封閉有小開口的圓圈,讓先人能夠獲取祭拜福報;先在圈外燒些紙,犒賞五方土地和虛空過往;在圈內燒紙,請土地和虛空過往將這些福報帶給先人;燒紙時可向祖先許願保佑。

  三、寒衣節祭祀的禁忌: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參加祭拜

  1、3歲前的嬰幼兒不穩定,不能參與任何祭拜活動。

  2、孕婦,無論懷孕多久(剛剛懷孕/三個月危險期已過/胎兒穩固坐等生產),都不能參與任何祭拜活動,會傷害到胎兒。

  3、月經期的女性朋友,不能參與任何形式的祭拜。

  4、身體虛弱、八字弱的人,不宜參與任何形式的`祭拜。

  四、寒衣節祭祀能找人代替嗎:要看替代的人是誰

  1、普通人在祭拜先人時,能將先人的天魂召喚來,藉助的是血脈之力,因此,血親及有夫妻關係的人可以互相替代祭拜。

  2、能夠溝通天魂地魂的可以一起代表信眾進行祭拜。

  3、市面上提供“代燒紙”服務的這些人則做不到,既沒有你的血脈,無法將祭拜的福報送給家裡過世的長輩,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寒衣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紅豆飯

  諺語云:“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古人一直將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並以紅豆飯為奠,所以,寒衣節有吃紅豆飯的傳統。江蘇大豐一帶有個寒衣節的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後,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2.餈粑

  諺語云:“十月朝,餈粑碌碌燒。”寒衣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餈粑。寒衣節餈粑的做法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等。

  做法:1、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後。 2、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 3、做成應節食物餈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3.餃子

  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寒衣節的來歷與忌諱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