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國中語文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狀況的調查與反思

國中語文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狀況的調查與反思

中學語文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狀況的調查與反思

  一、調查目的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傳統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的徹底變革,要實現其改革目標,關鍵是如何讓教師理解、接受新的課程理念並落實到行動中,把理想的課程轉變為現實的課程。為了深入瞭解基礎教育語文新課程改革狀況,探討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及教育教學理念等方面的新要求,探究高等師範院校中文教育專業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高等院校中文教育與中學語文新課程對接研究”課題組,深入山東省內不同地區、不同型別的中學,以問卷和座談形式對山東省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情況、中學語文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共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57份。透過調研,我們既發現了新課程改革之於教師專業發展和整個素質教育改革的積極影響,也窺測到改革給教師所帶來的一些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二、現狀分析

  1.師資結構現狀。問卷調查顯示,山東省中學語文教學一線教師隊伍在學歷、職稱、年齡等方面狀況良好:參與問卷調研的中學語文教師學歷達標狀況良好,本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94%,符合目前山東省中學教育教師學歷層次的實際情況,他們的知識、能力現狀以及對新課程的適應情況也反映出高等院校中文人才培養的質量;參與調研的中學語文教師主要是26歲至40歲的青年教師,主要是中教一級和中教二級職稱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參與佔有效問卷調查教師總數的75%以上,是中學語文一線教學的骨幹教師和中堅力量,是目前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主力軍,他們的調研問卷能夠直接反映出山東省新課程實施與推進情況及效果。

  2.知識結構現狀。

  (1)語文學科基礎知識比較紮實。目前山東省中學語文教師本科學歷達標狀況良好,在語文學科基礎知識方面應該不存在突出問題。問卷與座談結果是:中文專業的語言學、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漢語、現代文學、外國文學、語文教學論、寫作、文藝學等專業課程學習,為語文教師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他們擁有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系統的現代漢語知識、較為系統的古漢語知識、邏輯學的基本知識、比較豐富的文學知識、寫作理論知識以及常用的文體知識、較為系統的語文教育教學基本知識等語文學科專業知識。

  (2)知識結構體系普遍存在欠缺。被調研的一線教師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普遍不滿意,對自己的知識缺陷都能坦然面對,1057份問卷中“知識結構的欠缺”選項率為100%。

  (3)語文學科前沿知識的欠缺問題較為突出。對語文教師知識結構體系欠缺方面的調查,借鑑國內教師教育研究成果,問卷設計了語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人文知識、教育科研知識四個選項,調查結果是語文學科前沿知識的欠缺較為突出,其他依次為教育科研知識—人文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3.教育教學能力現狀。

  (1)比較重視現代教學能力的提升,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和技巧,忽視語文教育科研能力。對於教師最應該具備的教育教學能力的認知,雖然問卷的多項選擇結果中包含最多的依次是:善於授人以漁—現代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組織交際能力—文化判斷能力,但是選擇中排列在第一位的依次是:現代教學能力—善於授人以漁—教育科研能力—文化判斷能力—組織交際能力,主要傾向集中在善於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能力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佔86.4%,而對促進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選擇僅佔4.8%。

  (2)語文課堂教學技巧和能力較強,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偏低,改革和創新能力不夠。語文教師普遍重視閱讀教學能力、寫作教學能力和普通話與教師口語表達能力這三大教學能力的加強和提高。46.1%的教師認為自己的'閱讀教學能力最好,30.5%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寫作教學能力最好,23.4%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普通話和口語表達能力最好。對普通話和語文教師口語表達能力的認知,近70%的教師認為一般情況與別人相比較差不多,只有23.4%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普通話和口語表達能力很好,還有7.4%的教師感覺不好,在一般水平以下。與上述忽視語文教育科研能力相關,認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比較突出的方面,選擇較多的是課堂教學技巧與能力,而選擇較少的兩項,一是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選擇人數175人,僅佔被調研教師總數1057人的16.6%;二是教育教學研究能力,選擇人數201人,佔19%。這反映出目前大多數中學語文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科研意識、創新意識淡漠,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普遍偏低。

  (3)比較重視教學反思以提高教學能力。經常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方法與效果進行反思的教師在68%以上,有10.6%的教師定期進行教學反思,有19%的教師偶爾進行教學反思,也有2.2%的教師從不進行教學反思。

  4.對《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適應現狀。

  (1)一線教師普遍瞭解語文新課程理念,語文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轉變,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新型師生關係對語文教學已經產生了積極影響。

  如表1、表2、表3所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已初見成效:第一,新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教師角色,帶來了新型師生關係。座談和問卷結果都顯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課堂上應該尊重學生,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第二,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教學方法的變化。60%的教師認為教師引導與學生自我探究結合是最切合當前中學語文課堂實際的教學方式,只有1.9%的教師認為教師講授是最切合的方式。第三,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教學方法的變化,對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參與程度更高,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程度增強,而且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語文課程新理念、新觀念還沒有很好地體現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

  絕大多數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並不非常透徹,不能很好地理論聯絡實際、以新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如表4所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以及教學效果的提高並不非常明顯,如表5所示。

  (3)教師的知識和能力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教材使用以及日常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矛盾。89.3%的語文教師認為自己的知識能力並不很適應本次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疑惑。比如,“學生自主性學習就等於把課上的時間歸還學生?”“學生探究性學習就等於分組討論?”“別人的模式成功了,到我這兒怎麼不好使?”“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有一定的模式?”“方法新了,課堂熱鬧了,成績卻降了,為什麼?”另外,60%以上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教材也還存在綜合素質訓練與專項技能培養的矛盾,存在傳統課程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矛盾;53.9%的教師認為日常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學生應考的矛盾。以上疑惑和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化。

  三、反思和建議

  透過分析可見,目前山東省中學語文一線教師的學歷、年齡等結構狀況良好,透過他們的教學實踐,《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已初見成效,帶來了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變化,並對語文教育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些更新和變化在本質上就是語文教師知識能力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為什麼教師學歷的大面積提高、新課程的高密度和高頻率的培訓,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普遍提高?其重要原因還應歸咎於中學語文一線教師的知識能力現狀尚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知識結構方面,中學一線語文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雖然紮實,但學科前沿知識不夠,教育科研知識較弱,知識結構比較陳舊,呈現線性化和單一化發展狀態。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面,語文課堂教學技巧和能力較強,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偏低、改革和創新能力不夠。多數語文教師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日常教學工作中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師知識能力的缺陷,已經成為了制約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推進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究其原因,與中學語文教師自身的觀念和素質、高等院校對中學語文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中學的教育教學環境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和環節的管理等多方面有關,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語文教師必須樹立並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進一步最佳化知識結構,積極進行語文教育教學研究,這是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前提。由於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不夠,不注重瞭解學術動態,主要依賴已有的知識概念、個人的實踐經驗和現成的教學參考書,勢必造成教師語文學科前沿知識的欠缺以及教育科研知識的欠缺,這是語文教師知識結構普遍存在欠缺的重要原因,實際上也是中學語文教師長期以來普遍面臨的問題。因此,必須樹立並強化終身學習理念,促進教師內在的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並在通曉新課標、新教材所規定的知識基礎上,在不斷夯實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知識、語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的前提下,關注和了解當前漢語言文學和語文教育教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強化教育教學研究意識,加強教育科研訓練,並借鑑和吸取先進理念、知識和方法,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轉化到自己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知識和觀念得以更新、補充、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新專業知識層次,提高專業能力,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構建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深厚、多元的複合型知識能力結構,才能自如地組織語文教學活動,創新性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在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痼疾”。

  第二,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必須堅持學用一致的原則,提高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實效性,為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提供重要途徑。語文教師的學歷學位提高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必須達到相應水平,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的自我更新,才能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山東省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中學教師的學歷達標和專業培訓。近幾年的語文新課程培訓或通識培訓或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優秀教師培訓、骨幹教師培訓、中青年教師培訓以及農村教師培訓、全員培訓等層次不一,集中授課、專家講座、網路培訓等方式不一,政府投入經費多,培訓密度大、頻率高,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教師眼界,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升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但語文新課程的培訓存在低效性,受訓教師常常感到培訓落不到實處,無法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語文新課程理念聽了、理解了,但實踐操作中卻無從下手;優質課程聽了、動心了,但自己的課堂教學還是老樣子。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師參加職後教育和培訓的內在動力不足,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不強;二是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和方法尚欠妥當,從而使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受到制約。

  因此,語文教師的新課程培訓,應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培訓目標設定、培訓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培訓師資的配備等方面,應該針對語文新課程的特點以及不同培訓物件的特點,抓住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徵,使受訓教師在個性化、互動式、生動性的培訓過程中切實感受到語文教育的激情和活力,使培訓內容內化為教師自身的語文教學觀念、知識、能力和素養,收到“培有所得”、“培有所獲”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更新教師語文新課程理念,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才能推動語文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和深入推進。

  第三,高等師範院校必須認真研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中學語文教師的新要求,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培養語文教師適應並引領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使高等師範院校真正成為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基地。高等師範院校中文專業是培養中學語文教師隊伍的重要基地,但是高等師範院校的教學改革遠遠滯後於中學語文課程新一輪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不夠,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以課程為主體;二是對未來語文教師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很好地落實在人才培養模式及人才培養的過程和環節中,課程體系重視本專業課程的縱向和細化發展而忽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課程內容尤其是語文教育類課程仍然存在陳舊的弊端,教學方法相對單一、落後,教學效果與學生成績評價缺乏有效、全面、發展性的機制。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勢必導致未來語文教師缺乏在真實教育情景中的實踐性知識和創造性、決策力,缺乏語文教育教學的活力。

  高等師範的中文教育要進行改革,首先,必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適應並引領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具有深厚人文素質和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合格語文教師。培養未來教師深厚的人文素質,是高師中文教育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的基礎;培養未來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高師中文教育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其次,必須構建基礎厚實的凸顯師範性和人文性特徵的課程體系,一是突出課程體系的師範性:在課程結構上,增設中學語文教育方向選修課程組,與語文教育必修課程相補充,奠定未來語文教師適應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能力;在實踐環節上,合理安排教育實習時間,實施全程式實踐教學新模式,提升未來語文教師的實踐能力。二是突出課程體系的人文性:調整專業特色方向課程組,滿足中學語文選修課程教學需要,並增強課程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未來語文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再者,高等師範的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必須立足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最佳化課程教學內容,注重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引領高師中文專業教學改革,引領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發展。

【國中語文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狀況的調查與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