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並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麼樣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執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誌: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佈。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2

  1、地球運動規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週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恆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於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

  2、正午太陽高度

  (5)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係: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6)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於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7)注意極晝區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徵: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於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8)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資訊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座標名稱和縱座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3、時間計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時刻、日落時刻、正午時刻、晝長、夜長等則為地方時的計算;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為計算區時。

  (10)北京所在的時區(東八區)、倫敦所在的時區(零時區或中時區)要當常數記憶。

  (11)北京時間是我國全國通用的時間標準。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所以北京時間不等於北京(116°E)的地方時。

  (12)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早晚區分開。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早晚往往是針對同一地點來說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小時間越早;而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是針對不同的地點來說的,一般來說是根據同一緯線上看到日出的早晚來區分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大地方時越早。

  (13)在進行新舊一天的計算時,新舊一天可結合地方時的早晚來判斷,建議畫出極點俯檢視來輔助計算,以避免混亂。在計算區時時,直接按照區時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可,不需要考慮日界線。

  4、晝夜長短與時間判斷

  (14)要明確季節與節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節永遠相反,但是節氣是相同的,審題和答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15)在利用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計算晝夜長短時,一定要注意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間隔是多少,不能習慣性地以為是30°或者45°。

  (16)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夏半年時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時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半年時相反。南半球反之。兩分日時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17)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空間分佈規律。

  (18)任意地點,其一年中的最長晝長與最短晝長之和恆為24小時;任意一天,分別位於南北半球且緯度相同的甲、乙兩地,甲地晝長=乙地夜長。

  (19)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帶來的季節變化是地球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許多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要注意總結具有季節變化規律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3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迴圈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型別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週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週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週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週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週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週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係,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係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週期:——以1迴歸年為週期,在南北迴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範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週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佈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4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透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透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介面和古登堡介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介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透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5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表現: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上的差異。

  2.成因:不同地域物質、能量分佈的不同狀況。

  3.自然帶的形成(帶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二、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地域分異

  1.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

  形成基礎:熱量

  分佈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

  影響因素:降水

  形成基礎:水分

  分佈規律:平行於海岸方向延伸,垂直於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異

  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3.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問題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中能否找到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為什麼?

  答案:不能。因為不同區域物質、能量分佈及其組合狀況是不同的,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個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為什麼?

  答案:並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只有山地達到一定高度,並在一定的緯度範圍內,足以引起自然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急劇變化以後,才有可能出現。因此山地自然帶的發育往往與該山地所處緯度及相對高度有關。

  3.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麼會呈現出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答案:東非高原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的水熱條件。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6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迴圈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裡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週期約為11年)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7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8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岩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岩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岩石圈的物質迴圈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係。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矽鋁層:以氧、矽、鋁為主,鈉、鉀較多;

  B矽鎂層:以氧、矽、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徵

  地殼厚度不均和矽鋁層不連續分佈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範圍

  2、組成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沉積岩:石灰岩、頁岩、砂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型別: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9

  洋流的分佈規律

  規律一: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中低緯度),形成了以副熱帶海區(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規律二:在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了以6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規律三:在南極大陸的周圍,陸地小,海面廣闊。南緯4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西風漂流(寒流)。

  規律四:北印度洋海區,受季風影響,冬季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作用,形成了實際的大洋洋流分佈,

  地理洋流知識點總結: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島寒流(親潮)、加利福尼亞寒流、秘魯寒流、東澳大利亞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灣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亞寒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④環球:西風漂流(寒流)。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中,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週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透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乾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1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週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恆星日(真正週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週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恆星年(真正週期)

  迴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迴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透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週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於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於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係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2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提供能量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太陽活動型別: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訊,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恆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週期為一個迴歸年。(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莫霍介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介面2900km)----地核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岩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3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乾溼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採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製新的製冷系統

  6.酸雨:一般把pH小於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型別: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佈:《20xx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xx年我國酸雨汙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域分佈範圍基本穩定,城市主要分佈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汙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佈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佔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佈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築物和文化古蹟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佈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複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溼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迴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佈於: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溼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溼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係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係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4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型別,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佈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徵):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型別: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遊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奈及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託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穫,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範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範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